【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
发于长夏——湿热病邪
又称为四时温
发于秋季——燥热病邪
★ 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a
4
★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
广义伤寒
狭义伤寒
隶属关系 温病
并列关系
a
5
★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温
病
病因 温邪
伤寒
寒邪
受邪 途径
病机 特点
证候
邪从口鼻入。
邪从皮毛入。
邪郁卫表,肺气失宣 。 温邪易伤阴。
a
35
(3)卫分证的主要病机变化:
卫受邪郁,肌肤失于温煦——恶寒
温邪 邪留肌表,卫气受阻,郁而不伸,腠理开合失司——无汗或少汗
温 对人 邪 体的 温邪袭表,阳热上扰清空——头痛 初 作用 肺经郁热,清肃失司——咳嗽
袭
温邪伤津——口渴
卫
表
卫气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发热 的抗
邪反
应
温邪抑郁卫阳——恶寒
a
7
㈡ 实践依据
叶天士汲取前人学术经验和运用传统理论,分析、 解决实践中的诊治问题,不断总结、探索,提出新 的思维,创建了新的学说 。叶天士丰富的临床经 验是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践依据。
a
8
二、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㈠ 证候类型的区分
1.卫分证
2.气分证
3.营分证
4.血分证
a
9
㈡ 分析病变机理 在温病过程中的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是指人体在温
温邪属性为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
a
36
总之,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肺气失宣
卫受邪郁 +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a
中医学-卫气营血辨证
(二)厥热胜复证 [含义]为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的外在表现 [证候]四肢厥冷与全身发热交替而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六经辨证?其适应范围是什么? 2、六经各病证的治法是什么?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病理]邪郁卫表,肺失宣降;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 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浮数。常伴有头 痛,咳嗽,口微渴,无 汗或有少许汗,咽喉肿 痛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 寒、口微渴
二、气分证
[病理]邪正剧争,里热蒸津,热炽津伤 [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 饮、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发 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一)少阴寒化证 [含义] 是指病邪从阴化寒,阴盛阳衰所表现出 的证候 [证候] 畏寒蜷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舌淡 苔白,脉沉微
(二)少阴热化证 [含义] 是指病邪从阳化热,阴虚而阳亢所表现 出的证候 [证候] 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 细数
六、厥阴病证
(一)寒热错杂证 [含义] 由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形成上热下
[证候] 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大便 秘结,腹满硬痛,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 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
[含义]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 阳明之里的阶段,病邪客于半表半里之间
足少阳经属胆,胆居六腑之首,与肝脏相 表里,其主半表半里。因其为介于表里之间的 证候,故中医临床中称“半表半里证” [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是清代叶桂根据温病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结合其实践经验,发展《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卫、气、营、血的理论所创立的。
什么是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温病发展4个阶段的辨证内容及方法各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叶氏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不同的功能,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浅深轻重,归纳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4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热病病位浅深、病势轻重及其演变规律,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的内容,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由卫分进入气分,由气分进入营分,由营分再进入血分,病邪逐步深入,病情也逐渐加重。
就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轻浅,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是温热病的极期阶段,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邪热内陷阶段,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卫营血辨证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常见证候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一、辨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初袭肺卫,正邪交争于肌表,卫气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温热病初起阶段,因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卫分证常伴有肺经病变。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机制分析] 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为邪郁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温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作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不重,故口干微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之邪犯肺卫之症。
本证是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感风热,肺卫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见头痛、口渴、咳嗽、咽喉肿痛等邪伤于肺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辩证鉴别表
病位 病理
邪郁肌表 肺失宣降 邪正相争 邪正剧争 里热蒸腾 热盛津伤 营热伤阴 扰神窜络 血热亢盛 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症侯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有汗 ,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 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 力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 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 绛,苔黄,脉细数 身热,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语,吐 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 舌质深绛,脉数
辩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 脉浮数 壮热,不恶寒,口 渴,苔黄
卫
气
营
身热夜甚,心烦, 谵语,舌质红绛 (脉细数) 斑疹,急性多部位 、多窍道出血,舌 质深绛
血
卫气营血辨证
病案举例
陈××,男,16岁,2007年3月24日住院。住院号:16439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 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 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 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 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18300/mm3, 中性91%,淋巴9%。痰培养:肺炎球菌。胸透: 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卫气营血辨证
(一)热伤营阴证: 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或见神昏 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 病机:邪热入营,灼伤营阴。 邪热入营,耗伤营阴,故身热而夜甚;营气通 于心,营分邪热内扰心神,故见心烦不寐或神昏谵 语;热伤血络,血溢脉外,故斑疹隐隐;热入营分, 蒸腾营阴,营气上升则口干不欲饮;舌红绛,脉细 数为热伤营阴之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2013-11-13 12:06阅读: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因此,卫气营血在辨证理论中已不是物质概念了。
故《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有三:①是温热病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中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
也是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②标明了温热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或损害;③说明了温热病以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正邪的盛衰,作为论治的依据。
(一)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卫气敷于人体的肤表,有卫外作用,病邪侵入,必先犯及卫分,所以,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病因】外感温热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邪气经口鼻传入体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肿痛等症。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气与之相争则发热。
卫阳被邪所遏,肌肤失却温养则恶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就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得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得辨证方法。
ﻫ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得失常,破坏了人体得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得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就是在伤寒六经辨证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又弥补了六经辨证得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得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ﻫ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得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与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得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就是最浅表得一层,也就是温热病得初起、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ﻫ(-)卫分证候ﻫ卫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得证候、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临床表现】本证得基本临床特征就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ﻫ气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得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得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得不同,所反映得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得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ﻫ【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试题: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试题:卫气营血辨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A.邪热壅肺证B.邪扰胸膈证C.风热犯卫证D.热结肠道证E.燥热犯卫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
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A.热灼营阴证B.热陷心包证C.邪热壅肺证D.热扰胸膈证E.热结肠道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热扰胸膈证表现身热,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心烦懊侬、坐卧不安为辨证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试题:脉诊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不畅,脉势不匀,如轻刀刮竹,其临床意义是A.气血两虚B.阳气虚衰C.气滞血瘀D.痰湿内停E.阴盛气结『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结脉与代脉的主要区别在于A.节律不同B.至数不同C.脉力不同D.脉位不同E.流利度不同『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结脉为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代脉为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促、结、代脉共同的特点是A.脉来急数B.脉来时止C.脉来迟缓D.止有定数E.止无定数『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促、结、代脉共同的特点为脉来时止。
A.涩脉B.弱脉C.细脉D.濡脉E.弦脉上述各项,痰饮或疼痛多见的脉象是上述各项,津伤血少者多见的脉象是『正确答案』E、A『答案解析』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弦脉的主病是A.失血伤阴B.气滞血瘀C.阳极阴竭D.痰饮诸痛E.气分热盛『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的是A.促脉B.疾脉C.实脉D.动脉E.短脉『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动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以下不属弦脉所主病证为A.痛证B.肝病C.胆病D.宿食E.痰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诊察外部现象T测知内在脏腑见微知著:通过微小变化T测知整体情况以常衡变:认识正常的基础T发现太过、不及等异常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见微知著”主要是指A.从轻微的表现预测严重的病变B.从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C.从隐蔽的症状测知明显的症状D.从易忽略的体征中求得病情E.运用特殊诊法诊断出病证『正确答案』B 重点:复习要点卫气营血辨证重点:复习要点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清代一叶天士一《外感温热篇》一外感温热病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卫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风热犯卫证一一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燥热犯卫证一一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重点:治法方药风热犯卫证一一辛凉解表,宣肺泄热一一银翘散燥热犯卫证一一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一一桑杏汤气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重点:治法方药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营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重点:治法方药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
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血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重点:治法方药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热盛动风证一一凉肝息风一一羚角钩藤汤热盛伤阴证一一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卫气营血证的传变重点:顺传与逆传顺变:卫分---- 气分 --- 营分--- 血分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卫气营血辨证概耍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卫气营血辨证概耍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入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温热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再入营分、血分,提示病情逐渐加重。
一、卫分证含义: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咽喉肿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审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二、气分证含义: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
根据邪热侵犯肺、胃、胸膈、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见症。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见症,如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若邪热雍肺,肺失宣降可见咳喘,胸痛,咯痰黄稠;热扰胸膈可见心烦,坐卧不安;胃肠热结可见日晡潮热,腹胀痛拒按,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
若下利稀水,秽臭,此谓“热结旁流”。
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热郁胆经可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等。
[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三、营分证含义:指温热病邪内陷,劫灼营阴,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
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失眠,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神昏,舌红绛,脉细数。
四、血分证含义: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课程提要关于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证的传变顺传:从卫分开始,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反映了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传: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血分。
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细目一、卫分证卫分证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一、风热犯卫证1.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3.代表方剂:银翘散。
二、燥热犯卫证1.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苔白舌红,右脉数大。
以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为辨证要点。
2.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3.代表方剂:桑杏汤。
三、卫分证的鉴别要点卫分证以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辨证要点。
风热犯卫证与燥热犯卫证均有风热表证的表现,但燥热犯卫证具有咳嗽少痰、咽干鼻燥等燥邪伤津的表现。
细目二、气分证气分证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
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组织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
一、邪热壅肺证1.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以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治法:清热宣肺平喘。
3.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
二、热扰胸膈证1.临床表现:身热,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
以心烦懊侬、坐卧不安为辨证要点。
2.治法:清宣郁热。
3.代表方剂:栀子豉汤。
三、热结肠道1.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2.治法: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
3.代表方剂:导赤承气汤。
四、气分证的鉴别要点气分证以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邪热壅肺:兼见咳喘,胸痛,痰稠色黄等症。
10第五章 卫气营血辨证总结
41
(三)湿热在卫证
见于湿温病的初期。 湿温病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热病, 以起病较缓、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
相当于现代医学夏秋季的病毒感染、流 行性感冒、某些类型的传染性肝炎、胆道感 染等。
42
(一)病因
湿邪
湿热病邪 热邪
如油入面
阴邪
阳邪
43
湿重
湿热病邪
偏于卫者(发热、恶风寒为著)——银翘
散(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 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鲜苇根 ) 偏于肺者,“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 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温病 条辨》——桑菊饮(杏仁 连翘 薄荷 桑叶 菊花 桔梗 苇根 生甘草 )
35
问题二:芦根在此是否为生津之功?
传变:①外出气分,即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②内入血分,顺传于血,病转危重。
17
4、血分证
(1)生理功能:血为营气所化,是人体的主要阴
液之一,血的生理功能大概可分 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心主血脉,藏神明,乃总统于心,运行脉中,周 而复始,环流不息。 ②血为营气所化生,有濡润筋脉,营养五脏六腑之 功用。
9
2、气分证
(1)生理功能:气是人体赖以生活的物质之一,是五
脏六腑,四肢百骸活动的力量的基础, 又是人体整体的防御机能,根据《内 经》对气的论述,其生理功能可分为 以下三个方面。 ①输布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②抗御外邪,维持体温; ③是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
10
(2)定义:气分证是指病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 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
(6) 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
津伤(邪正均盛,剧烈抗 争)。源自(7) 证析:略12
《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
《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概括了急性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四个不同阶段及其病理表现。
一般来说,病在卫分较轻较浅,由卫分到气分、营分,则病变逐渐深入而加重,至血分则最重。
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不同疾病会有所不同。
一般疾病是顺序传变的,但有些疾病只见卫分症状(如感冒);有的由卫分到气分就不再发展(如一般肺炎);亦有些疾病,多数要从卫分或气分发展到营血分(如乙型脑炎)。
一般疾病多从卫分开始发病,但亦有开始即见气分或营分证的。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两类证候并见。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证候作具体分析,既要分清四者的区别,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且应该结合辨病,预见其发展演变的趋向,从而采取主动而及时的治疗措施。
一、卫分证主要病证:发热,微恶风寒,汗少或无汗,头痛,肢酸或全身疼痛,口微渴,咽喉疼痛,鼻塞,咳嗽,苔薄白或薄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初期,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麻疹等。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举例: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药如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牛蒡子等,麻疹初期未透者配浮萍、蝉蜕、荆芥。
二、气分证(一)里热炽盛主要病证:发热甚,不恶寒,汗多热不解,口渴烦躁,呼吸快而粗,或有气喘咳嗽,小便黄赤而少,面红,苔黄,脉洪数。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发展阶段(以病在肺胃为主),如肺炎等。
治法:清气泄热。
方药举例:白虎汤加减。
药如石膏、知母、黄芩、栀子、芦根等。
(二)燥热内结主要病证:高热或午后热重,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泻稀水,肛门灼热,谵语,手足汗出,苔黄厚干燥,脉实有力。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发展过程(以病在胃肠为主),如伤寒病或外科急腹症如腹膜炎、胰腺炎、肠梗阻等。
治法:苦寒攻下。
方药举例:大承气汤加味。
药如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瓜蒌等。
(三)湿热郁蒸主要病证:发热稽留,汗出而热不退,午后热盛,身重肢倦,胸脘闷胀,恶心,腹胀,大便溏薄,身发白瘩,或见黄疸,口渴而饮水不多,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服六钱:6×3g=18g 病重者: 3×18g=54g
1×18g=18g 72g
少量频服,轻扬之法
“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 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
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 轻扬法。”
剂型
银翘散
药物
轻
煎法
服法
?
5、银翘散临床使用误区
剂型 服法及用量
(一)剂型
“丸者,缓也。”
(二)服法与用量
代表方
银翘散 发热
桑菊饮 咳嗽
银翘散 桑菊饮
辛凉解表剂 发散风热 风热表证
清热作用强 风热初起,偏表热者
肃肺降气,止咳力较强 风热初起,偏肺热者
银翘散 上焦如羽
剂型 药物 煎法 服法
杵 《温病条辨》 “上杵为散……”
散剂的特点:李东垣《用药法 象》:“散者,散也,去急病用 之。”
散--发散表邪,疏散气机
著名的温病学家,被后世尊
称为“温热大师”,其著作《温
热论》是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并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温邪
六淫中的温热之邪
疠气 温毒
温热之邪
•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暑湿病邪等。
• 发于冬春——风热病邪
• 温病 发于夏季——暑热病邪
•
发于长夏——湿热病邪
•
发于秋季——燥热病邪
属于风寒类的外感热病,如 流感。
注意
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发展简史
1 萌芽阶段 2 成长阶段 3 形成阶段
(一)萌芽阶段
1、《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并 对其因、证、脉、治等方面都有论 述。 2、《伤寒论》简明叙述温病概念, 并为温病辨证纲领及治法奠定了基 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成长阶段
区别温病与伤寒。
刘河间
《素问·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灵枢·邪客篇》: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四、临床意义
区分证候类型 分析病变机制 判定病情轻重 识别病情传变 指导立法处方
第二节 卫分证辨证
学习要求:
掌握卫分证的定义、病因病 机、诊断要点、治疗措施以及风 热在卫证、暑湿在卫证、湿热在 卫证的辨证。
一、卫分证定义:
(一)卫气的生理功能:
《灵枢·本脏篇》: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
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人体阳气 的一部分
卫气
皮毛
温煦肌肤 防御外邪 调节开合
肺卫
肺主气 外合皮毛
卫气
(二)卫分证定义:
温邪
卫气
口鼻
邪气
卫气
肺
温煦肌肤 恶寒 防御外邪 发热 调节开合 汗
咳嗽
卫分证、太阳病实为同一 病变层次。
病位 病势
(六)治则: 疏卫透表
在卫汗之可也
辛凉 轻剂
(七)代表方:
银翘散
(八)转归:
痊愈
卫分证 气分
营分
二、风热在卫证
•
风热犯卫证的本质 银翘散的制方特点 银翘散的临床用法
风热犯卫证 肺经郁热证
病位特点 病理特点
叶天士《温热论》第2条:“……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上焦如 羽,非轻不举。”
什么是温病?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病因: 风寒邪气 × 温热邪气 √
治疗: 不可用辛温之剂 辛凉之剂 银翘散之类
(二)、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 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 总称。
病因 主症 病理特征 温病性质
1、病因
首见于叶天士《温热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 包。”
2、药物组成
花类--金银花、荆芥穗 壳类--连翘 叶类--薄荷、竹叶 宣散--桔梗、淡豆豉
3、煎法
《温病条辨》“上杵 为散,每服六钱,鲜 苇根汤煎,香气大出, 即取服,勿过煎。肺 药取轻清,过煎则味 厚入中焦矣。”
煮散法
煮散法
时间短
药物辛味不易 散失,易发挥辛 凉宣透作用。
4、服法
“每服六钱……病重者,约二时 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 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 解者,作再服。”
温病定义--温病共性的高 度概括。
(三)、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外感病
病因 感邪途径 临床表现
治则
(四)、温病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温病
感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
温病病种中确实包括某些 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如流 感、流脑、肺炎等。
温病中仍有少数特殊病种。
中暑
传染病 感染病
许多传染病如破伤风、狂犬病、 寄生虫病等,并不属于温病。
王孟英
《温热经纬》系统构织温 病学理论体系。
三、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
立论依据 实践依据 历代医家贡献
立论依据
《内经》 《伤寒论》
《灵枢·本脏篇》: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 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卫者,卫外而为固也”。
《灵枢·决气篇》: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 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服法:温水送服 用量:1次1丸,1 日2-3次,每丸3 钱(9g).
3×9g=27g
病重者: 3×18g=54g 1×18g=18g
寒凉派
1、六气皆从火化。 2、用药以寒凉清热为主。 3、制表里双解新方。
(三)形成阶段
❖吴又可 ❖叶天士 ❖吴鞠通 ❖薛生白 ❖王孟英
吴又可
1、写成温病学第一部著作 《温疫论》。 2、提出“疠气”学说。
吴鞠通
1、其著作《温病条辨》 丰富了温病的内容。 2、倡导“三焦辨证”。
薛生白
1、著湿热病专著《湿热病 篇》。 2、丰富完善温病治疗学。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一节 概述
❖学习要求:
掌握温病的概念,了解温病学 的发展简史,熟悉卫气营血辨证 的源流、临床意义。
一、温病的概念
《伤寒论》“太阳温病” 温病概念的内涵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温病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一)、《伤寒论》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与四时有关 又称四时温病
疠气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 素。 所致疾病多有传染性,且发病 急,病情重。
温毒
热性显著,且有传染性,所 致疾病有局部肿毒特征。
温邪
温热属性 广义概念
2、主症
发热
病因性质 正邪斗争
鉴别关键
伤寒
温病
杂病
3、病理特征
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
4、温病性质
广义概念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三)病因病机:
卫气被郁
温邪
邪郁卫表 肺卫失宣
正气抗邪
(四)诊断要点
发热
要点 微恶风寒
风热袭表为例
口微渴
咽喉红肿
(五)证候类型:
分类
温热类 温热类邪气 湿热类 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
湿邪 阳邪 热邪 阴邪
湿邪
伤阳气 阻气机 夹热邪
湿热病邪
易伤脾胃 阻滞气机 病势缠绵
湿热类 温热类
卫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