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卫气营血辩证

合集下载

六经和卫气营血

六经和卫气营血
(一)合病:二经以上同时出现。 (二)并病:一经未罢,另一经又现。 (三)传经 1、循经传: 2、越经传: 3、表里传:
(四)直中:不从阳经,直中阴经
2019/1/26 13
二、卫气营血病机与辨证
创立者:清朝-叶天士《温热论》 适用范围:外感温热病 理论来源:《内经》 《伤寒论》 卫 气 营 血 表 ( 里 ) 肌肤 六腑 血液(五脏)
2019/1/26
4
1、阳明病经证
病机:邪热充斥阳明经。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 心烦,舌苔黄,脉洪大。 特点: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白虎汤
2019/1/26 5
2、阳明病腑证
病机:热传大肠,与肠中燥屎相结。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胀疼痛, 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 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剌, 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沉数。 特点:痞 满 燥 实
2019/1/26 14
(一)卫分证
病机:温热病初期,邪犯肺卫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常伴头痛,咳嗽,口 干,微渴,咽喉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银翘散 解表
2019/1/26 15
(二)气分证
病机:表邪内传入里,正盛邪实。 临床表现: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尿黄,舌 红苔黄,脉数。 热邪壅肺 热扰胸膈 表邪入里 胃热亢盛 热结肠道
大承气汤
2019/1/26 6
(三)少阳病证
病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脉弦。
小柴胡汤
2019/1/26
7
(四)太阴病证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内停。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 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或 白腻,脉缓弱。 附子理中汤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课件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课件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卫气营血辩证和六经辨证是中医 辩证论治中的重要理论,对于临
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卫气营血辩证主要针对温热病, 强调病情的传变规律和治疗方法,
而六经辨证则针对伤寒病,强调 病位和病邪的性质。
两种辩证方法各有特点,但在临 床应用中可以相互补充,为中医 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指导。
CATALOGUE
六经辨证
太阳经证候
太阳经证候:指邪气侵袭人体,正邪相争于太阳经所致的证候。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 袭,太阳经首当其冲,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
太阳经证候是六经辨证中的表证,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为主要表现。
太阳经证候多由外感风寒所致,邪气侵袭人体,正邪相争于太阳经,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 恶寒、发热是太阳经证候的典型表现,头项强痛、脉浮也是常见的症状。治疗太阳经证候应 以解表散寒为原则,通过发汗的方法驱散外邪,使疾病得以康复。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 六经辨证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卫气营血辩证 • 六经辨证 •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系与区别 •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CATALOGUE
卫气营血辩证
卫分证候
卫分证候是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浅表层次,以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为 主要表现。
卫分证候是温病过程中的第一阶段,病邪侵犯人体的浅表层次,主要侵犯肺卫, 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白 或薄黄、脉浮数等。治疗原则以辛凉解表为主,常用药物有银翘散、桑菊饮等。
气分证候
营分证候
血分证候
血分证候是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最深 层次,以出血、发斑等症状为主要表 现。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作为外感病的三大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六经理论、三焦理论、卫气营血理论过度到临床诊疗操作的成功实践,三者是根据临床的需要,选择了阐释疾病规律的不同切入点,但均是以人体复杂的经络脏腑气化系统为生理病理基础,这也说明了理论明晰法自圆活的道理。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是经络脏腑,而脏腑是由经络络属交织成相互连通的系统,且每条经络多上下循环呈纵向走型,而六经病由太阳到阳明最后到厥阴的次第传变在经络上则体现出横向走势;三焦辨证的基础是三焦理论,三焦理论在《内》、《难》及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多以三焦功能和三焦部位为阐述焦点,在《瘟疫论》中开始尝试将其用于温病分型,到《温病条辨》才成为系统成熟的三焦辨证方法。

其特点是以膈上心肺为上焦,膈下至脐脾胃为中焦,脐下肝肾为下焦。

由上焦而中焦而下焦具有明显的竖向渐进特点;卫气营血辨证以人体卫气营血生理基础为依据,将卫气营血理论用于辨证见于《瘟疫论》,成型于叶天士《温热论》。

由卫分到气分、营分,最后血分体现了疾病纵向渐进深入的特点。

六经辨证出于《伤寒》,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出于“温病”,寒温邪气性质不同,则病邪之气中伤人体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首发位置和传变规律也不同。

三种辨证方法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恰恰构成了一纵一横一竖的三维立体辨证模式。

(如图)X三种辨证的融合犹如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坐标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统一性的三维诊疗立体框架。

虽然三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但其理论基础即经络脏腑气化系统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就不可否认三种辨证方法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但有助于六经辨证内容的深化,且有助于六经理论系统的挖掘。

由于六经辨证本身具有恒动性、时向性和传变性的线性规律,其对疾病具有宏观的整体把控能力,而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具有靶向性的聚焦特点,对疾病辨证具有精确制导的作用,因此三种辨证整体上具有以六经辨证为纲,以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为目,由一纲统二目的特点。

最新中医学 第九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中医学 第九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2、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经邪化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 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如狂便黑为辨证要 点。太阳经热内传,血热搏结,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 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所以小便自利;瘀热互结, 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便而出, 故见便黑似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太阳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 传入气分和血分之不同。蓄水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津液内停;蓄 血者为经热入里,瘀血在肠。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 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二)阳明腑证:



为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甚 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 或滑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便秘,腹胀满硬痛,苔黄燥, 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往往因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 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形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 故身热日晡尢甚;四肢为阳明所主,热蒸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 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故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蒸腾,上灼心 神,则见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 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则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 急,亦可见滑数。 阳明病经证和腑证均为里实热证,但就其先后而言,往往经证的邪热持续亢盛, 消烁津液,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腑证,故腑证的病情较经证为重。一般临床 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 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第四节 其他辨证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六经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营分证 • 2.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 不语,手足厥冷,舌红绛,脉滑数。 • 治法:清心开窍。用清宫汤送服安宫 牛黄丸。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血分证 • 证候:高热,躁扰昏狂,阵阵抽搐,斑疹 透露,或吐、衄、便、尿血,舌深绛,脉 数。 • 病机:血热炽盛,耗血动血,动风伤阴。 •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熄风。
气分证病位进了一层,属里证,病情较 卫分证为重,此时正盛邪实,邪正剧争, 若治疗及时,每可驱邪外出,使疾病好 转痊愈; 营分证和血分证,病位最深,病情危 重,热邪步步深入,正气节节衰退,若 处理失当,正不胜邪,往往险证迭起, 危及生命。
卫气营血的主要病理
卫分证 ─ 属表

气分证 气分证较浅
属里

营分证 血分证
• 血分证:温热病邪深入阴分的深重 阶段,已影响到血的物质基础。热 入血分可造成各个部位出血;热邪 耗血伤阴,筋脉失养可导致抽搐、 神昏,舌紫绛,脉数。
卫气营血的主要病理
卫气营血证候的病机层次反映了病 变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具体来说: 卫分证病位最浅,属表证,病情 最轻,持续时间也短,治疗容易;
卫气营血的主要病理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血分证 1.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 出血证,血色深紫,斑疹透露,发热夜 重,舌深绛,脉数。 治法:凉血散血解毒,方如犀角地黄汤。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血分证 2.热极生风:高热,口渴心烦,手足抽搐, 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厥冷,脉弦 数 。 治法:凉肝熄风,方如羚羊钩藤汤。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
• 少阳病主要脉证:口苦,咽干,目 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 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 治法: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六经辨证下,卫气营血辨证出现的原因

六经辨证下,卫气营血辨证出现的原因

要正确认识在已有伤寒学六经辨证学说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出现的原因,我们首先要理解他们的概念。

伤寒六经辨证是张仲景所创立的,源于《内经》,以六经为纲,系统地阐释了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传变的基本规律,并阐明了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具体方法。

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明六经来归纳疾病变化的六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分析正气之强弱,病邪之进退,以明确疾病的寒热性质,虚实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以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理、法、方、药。

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由叶天士创立,以伤寒论为基础进行补充与发展。

以卫、气、营、血来代表温热病的四个阶段和层次,以此来辨别疾病所在的部位以确定治法。

由此我们可知,伤寒学说认为,寒邪是外感热病的致病主因,大多数热病都是因感受寒邪引起的。

而温病学认为,温病的病因,是六淫之中性质温热的一类病邪—即温邪所致。

(补充:现代温邪是指六淫中性质温热的一类病邪,分风热病邪、温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这是导致不同温病的主要病因。

这种病因学说既容易解释温病的病机,又与以寒凉清解为主体的温病治法方药相吻合。

)六经传变规律:循经传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后世亦有医家认为循经传,越经传最常见表里经传变,如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直中,是指外邪不经三阳,直入三阴。

除此之外,还有合病以及并病,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并病是指一经证侯来罢,又出现另一经证侯。

温病传变规律:从横看,是卫~气~营~血,从纵看是上焦~中焦~下焦。

同时有特殊传变,如“逆传心包”,是卫不传气而直人营,还有卫气同病、卫营合邪、气血两潘等等,亦有类似伤寒直中而直接表现气营血分病变。

形成的原因:1.江南地势低下潮湿,尤多雾露,最易产生外湿。

湿热交阻,久留不去,内着筋脉,致气血运行不畅,易发生筋脉拘挛、肢体麻木或痹痛。

正是由于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气候炎热,生活于此地的人们易于感受湿浊温热之邪,故湿热、温热之疾多发。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什么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一)卫分证——外感风热(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这里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人员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小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2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2

其他辨证方法一、六经辨证[病案举例]1.浦某,女,10岁。

1978年7月8日入院。

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

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

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2.姜某,女,45岁。

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

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

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

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二、卫气营血辨证[病案举例]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

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

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厥阴病
1 2
症状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 蛔、下之利不止等。
治法
清上温下,代表方剂为乌梅丸。
3
病机
阴阳气不相顺接,厥逆乱于中,上热下寒,寒热 错杂。
03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 系与区别
联系
两者都是中医辩证的 方法,用于分析疾病 的原因、性质和病位。
两者都强调个体差异 和病情变化,注重整 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常用于辨识外感风寒所致的疾病。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机 特点,将其归属于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或厥阴经,有助于 确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治法方药。
案例分析
• 案例一:卫气营血辩证应用:某患者因高热、咳嗽就诊,医生通过卫气营血辩 证,判断其疾病初期属卫分证,治以辛凉解表;随病情发展至气分证,表现为 高热持续、口渴等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后至营分证,出现神昏谵语等严重症 状,治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最终至血分证,表现为出血等症状,治以凉血 散瘀。通过辨识不同阶段的证候,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
治法
清泻阳明,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病机
邪热内盛,胃肠燥热,津伤液耗。
太阴病
症状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缓等。
治法
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丸。
病机
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寒湿内生。
少阴病
症状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舌淡苔白等。
治法
温补肾阳,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病机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气血运行无力。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目 录
• 卫气营血辩证 • 六经辨证 •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系与区别 • 辩证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谈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谈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谈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是分别运用于《伤寒论》和温病学说中的两种辨证体系,都是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学说。

学习《伤寒论》与温病学,明确两种辨证体系的相互关系,逐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更有效地指导于临床。

这对于统一《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促进中西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要理解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相互关系,对六经、卫气营血分别在《伤寒论》,温病学中的含义,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六经卫气营血最早见于《内经》。

而《内经》中的含义与《伤寒论》,温病学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六经的含义在《素问·热论篇》原旨为六类经络的名称(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以及反映与此相关的一些病变证候而言。

六经在《伤寒论》中的含义如何,这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问题。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家的认识也就有着显著的差异。

有的认为是经络,有的认为指气化;还有的认为是证候,或指八纲,这是前人的看法。

对六经的认识还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伤寒论》中的“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代表一定情况下疾病所表现的各种现象的归纳和概括,从而作为辨证的纲领,论治的准则。

卫气营血在《内经》中,所论多指生理功能和维持功能活动的营养物质。

《素问·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所谓“卫”者,水谷之悍气;“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译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营”者,水谷之精气、“血”者,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四者都是从营养饮食中来,它们是补充机体所需的一种物质力量。

卫是附于气的,营是附于血的,卫气是卫护和调节机体功能和抗邪的作用,营血是营养和补充机体物质的要素。

而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则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迸一步引申其义。

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区分证候类型,标志病情浅深轻重,概括病机的传变过程,确定治疗方法的依据。

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

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

4、联合用药:针对复杂病情或慢性疾病的治疗,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个方 剂,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同时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长期调理:许多疾病需要长期调理,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守法守方,切勿 随意更改变方换药。同时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参考内容
中医药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其 中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在疾病 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这 些传统辨证方法的现代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感谢观看
首先,由于该理论较为抽象,难以准确把握,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 主观性。其次,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案报道和回顾性分析上,缺乏大样本、前 瞻性的循证医学证据。最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限制,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作 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尚未完全阐明,这也限制了该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
结论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虽然目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探 讨。未来的研究应注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客观 化和标准化,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推广价值。 应加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以期为该理论的深入应用 和现代中医内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引言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八纲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 理论根据病因、病理及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证候,将人体分为卫、气、 营、血四个层次,用以阐述疾病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和传变规律,指导临床辨证 施治。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次演示将 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创立出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以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伤寒概念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外感病。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

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均属于里。

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于虚证、寒证。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用于某些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大类。

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力弱,病势衰减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一、辨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邪正交争于人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诸经之藩蓠。

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养,故恶风寒;足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上述临床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的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根据感受邪气之后的不同反应,太阳病又分为经证和腑证。

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同,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

若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可循经人腑,还可导致太阳腑证,腑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一)辨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证。

1、辨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或见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机制分析] 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

此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由于汗出,肌腠疏松则恶风。

若外邪犯及肺胃,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失和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辨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骨节疼痛,脉浮紧。

[机制分析] 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发热。

卫阳郁遏,脉中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

寒性阴凝,致使肌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寒邪凝束,正气抗邪,故脉浮紧。

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③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为感受风邪,表现出恶风、汗出、脉浮缓的表虚证症状;后者为感受寒邪,表现出恶寒、无汗、脉浮紧的表实证。

(二)辨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其腑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由于病邪分别与水、血相搏,病机各异,故太阳腑证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辨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人腑,膀胱气化不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恶风,自汗,心烦口渴,或饮人即吐,脉浮或浮数。

[机制分析] 太阳经证不解,故见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

邪热内传其膀胱之腑,气化功能失职,邪与水结,水液停蓄,故见小便不利,少腹满。

水停而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承,故渴欲饮水。

若饮多则水停于胃,致胃失和降而见饮人即吐。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病邪侵入膀胱,邪热与水互结,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

②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的水气停蓄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等太阳经证未解的表现。

2.辨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循经深入下焦,与瘀血互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神志错乱如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机制分析] 太阳经证失治,邪热随经内传,与血相结,瘀热结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甚则澉满,瘀热内结,上扰心神,故见神志错乱如狂,甚则发狂,以及善忘等症。

病在血分,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小便自利。

淤血下行随大便而出,则大便色黑如漆。

脉沉涩或沉结,是因瘀热阻滞,脉道不利所致。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病邪侵入下焦,邪热与淤血相结为主要病机。

②以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错乱如狂、小便自利为辨证依据。

③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等太阳经证未解的表现。

④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以小便不利、小腹满为主症;后者以小便白利、少腹急结、神志错乱如狂为主症。

二、辨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外邪内传阳明经,以致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证。

阳明病证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剧烈的极期阶段。

阳明病多由太阳病失治、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人里;或由津液素亏,而阳气偏盛之人,初感外邪,即化热入里;或由于感邪较重,虽发汗解表,未能逐邪外出,依然传里化热;或由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所致。

其主要脉症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要病机,即指胃肠的实证、热证。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最易化燥化热。

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身热;热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表邪已人里化热,阳明邪热独盛,故不恶寒,反恶热;热盛血涌,则脉洪大,并鼓指有力。

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型。

(一)辨阳明经证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肠道尚无燥屎内结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面赤,气粗似喘,心烦躁扰,舌苔黄燥,脉洪大。

[机制分析] 邪入阳明,化热化燥,充斥阳明经,弥漫全身,故身大热;邪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汗大出;热盛伤津,且汗出耗伤津液,故口大渴引饮。

邪热上扰,心神不安,则见心烦躁扰;气血涌盛于面,故面赤。

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似喘。

脉洪大有力,苔黄燥,为阳明里热炽盛之象。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邪热充斥阳明,肠道无燥屎内结为主要病机。

②以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依据。

③有面赤气粗、心烦躁扰、舌红苔黄燥等实热证的症状。

(二)辨阳明腑证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热炼津液,邪热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腑证病情较经证为重,往往是经证发展的结果,多由阳明热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之法,使津液外泄,肠中干燥,里热更甚,导致燥屎阻滞,形成阳明腑实证。

[临床表现]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日晡潮热,手足汗出,烦躁,甚者谵语,狂乱,循衣摸床,喘息,舌苔黄燥或焦黄,舌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实有力或滑数。

[机制分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四肢禀气于阳明,肠腑实热弥漫,故日晡潮热,手足汗出。

邪热与糟粕结于肠中,腑气不通,故脐腹胀满而痛,大便秘结;邪热上扰心神,则见昏谵,甚则狂乱不安。

苔黄燥而有芒刺,或焦黑燥裂,为燥热内结,津液被劫之故。

邪热亢盛,且有形之邪壅滞,气机不畅,脉气不利,故脉来迟缓有力,若邪热迫急则脉滑数。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阳明热盛,燥屎内结,腑气不通为主要病机。

②以大便秘结、腹胀满硬痛、拒按、舌苔黄厚干燥、脉沉实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有身热,日晡尤甚、汗出、口渴、舌红苔黄燥等实热证的症状。

三、辨少阳病证少阳病证是指病邪侵犯少阳胆腑,导致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少阳病证其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又未入阳明之里,处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多因太阳病不解,邪气内侵,郁于胆腑与三焦,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间,枢机不利所致;或由于病邪直接侵犯少阳,或由于厥阴病转出少阳而产生。

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邪在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正胜邪则发热,正不胜邪则恶寒,病邪出入不定,故见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有热型。

少阳经脉循行于胸胁,热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受病,气机郁滞,故见脉弦。

根据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少阳经证和少阳腑证。

(一)辨少阳经证少阳经证是指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邪结胁下少阳胆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或目赤,耳聋,腹痛,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舌淡红或舌尖红,脉弦。

[机制分析]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

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

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出于表与阳争,正胜则发热;邪人于里与阴争,邪胜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

胆火上炎则口苦;灼津则咽干。

邪热上扰空窍,故头目昏眩。

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

若胆热扰胃,胃失和降,则见嘿嘿不欲饮食,欲呕;胆热扰心则心烦。

脉弦为肝胆受病之征。

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邪犯少阳,枢机不利为主要病机。

②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耳聋、胁下痞硬等症。

(二)辨少阳腑证少阳腑证是指少阳气机不利,胃肠结热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不止,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胃脘拘急疼痛,黄疸,苔黄而干,脉弦有力。

[机制分析] 少阳胆腑有贮藏胆汁,排泄胆汁的功能,如若邪犯胆腑,其经气不利故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之症。

胆有热则横于胃,而见胆胃不和之呕吐,口苦,咽干,胃脘疼痛。

胆汁溢于肌肤则为黄疸。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邪传少阳,气机不利,胃肠结热为主要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