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2.热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导致机体机能 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 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 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分类: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17
1.寒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 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 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
分类: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
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 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 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 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 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4
二、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 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其实,它们并 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 体分类而已。
无苔
声高息 胀满 便秘 舌质坚 有
粗,烦 痛剧 溲赤 敛苍老,力
躁谵语 拒按
苔厚
32
(四)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 两个方面。
33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 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 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 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12六经等辨证
(二)合病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 (三)并病 • 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两
经证候合并出现,称为并病。 (四)直中 • 凡伤寒病初起,病邪不从阳经传人,而
直接侵袭阴经发病者,称为直中。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其所著 《温热论》一书中创立的一种诊治外感 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四、血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烦热躁扰,甚则昏狂、谵妄, 斑疹显露,色紫或黑,吐血、便血、尿血,舌质 深绛,脉细数。或兼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 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倦,耳聋,形瘦; 或见手足蠕动,chì瘛疯等。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 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从其病位上看,少阳病 证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处于表 里之间,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要脉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默默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一)寒厥
[主要脉症]手足厥冷,无热恶寒,舌淡, 脉微或脉细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血脉。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炙草、大枣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二)热厥 [主要脉症] 手足厥冷,烦热口渴,小便黄赤,
舌苔黄,脉滑。或肢厥,自觉阵阵烦热。
[治法]清热和阴,——白虎汤;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是清代叶桂根据温病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结合其实践经验,发展《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卫、气、营、血的理论所创立的。
什么是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温病发展4个阶段的辨证内容及方法各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叶氏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不同的功能,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浅深轻重,归纳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4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热病病位浅深、病势轻重及其演变规律,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的内容,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由卫分进入气分,由气分进入营分,由营分再进入血分,病邪逐步深入,病情也逐渐加重。
就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轻浅,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是温热病的极期阶段,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邪热内陷阶段,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卫营血辨证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常见证候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一、辨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初袭肺卫,正邪交争于肌表,卫气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温热病初起阶段,因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卫分证常伴有肺经病变。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机制分析] 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为邪郁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温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作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不重,故口干微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之邪犯肺卫之症。
本证是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感风热,肺卫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见头痛、口渴、咳嗽、咽喉肿痛等邪伤于肺的症状。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中医除了八纲辨证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长期的行医、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总结而出的,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这些辨证方法之间还有很紧密的联系,其中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属于外感病辨证;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属于杂病辨证。
(1)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疾病在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把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三阳六部分,三阴分别为太阴病症、少阴病症和厥阴病症,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而三阳分别为太阳病症、阳明病症和少阳病症,以六的病变为基础。
其中,太阳病症包括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阳明病症包括阳明病经证和阳明病腑证,少阳病症包括手少阳三焦证和足少阳胆证;太阴病症包括手太阴肺证和足太阴脾证,少阴病症包括手少阴心证和足少阴肾证,厥阴病症包括手厥阴心包证和足厥阴肝证。
(2)病因辨证病因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它通过分析病人的病情特点和症状,来推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它把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四个方面,即七情、六淫、外伤和饮食劳逸。
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它主要是通过引起阴阳气血的变化来导致疾病;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包括金刃、虫兽、跌扑所伤;饮食劳逸指的是饮食、劳逸和房事所伤。
(3)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用于对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把疾病分为四种证候,每种证候都表示温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由浅人深、由轻到重的一个阶段,还表示不同的病变部位。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卫分病症,病在皮毛和肺;气分病症,病在胃肠、胆、胸;营分病症,病在包络或心;血分病症,病在肝肾。
(4)三焦辨证三焦辨证也是关于温热疾病辨证的方法,它包括温病的三个部位,即上、中、下三焦病症。
上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不渴而咳、神魂颠倒、邪入心包等,中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口干咽燥、便秘、腹胀、面红耳赤、小便不利、舌苔黄黑等,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神倦、口干、舌燥、耳聋、手足蠕动等。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厥阴病
1 2
症状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 蛔、下之利不止等。
治法
清上温下,代表方剂为乌梅丸。
3
病机
阴阳气不相顺接,厥逆乱于中,上热下寒,寒热 错杂。
03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 系与区别
联系
两者都是中医辩证的 方法,用于分析疾病 的原因、性质和病位。
两者都强调个体差异 和病情变化,注重整 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常用于辨识外感风寒所致的疾病。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机 特点,将其归属于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或厥阴经,有助于 确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治法方药。
案例分析
• 案例一:卫气营血辩证应用:某患者因高热、咳嗽就诊,医生通过卫气营血辩 证,判断其疾病初期属卫分证,治以辛凉解表;随病情发展至气分证,表现为 高热持续、口渴等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后至营分证,出现神昏谵语等严重症 状,治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最终至血分证,表现为出血等症状,治以凉血 散瘀。通过辨识不同阶段的证候,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
治法
清泻阳明,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病机
邪热内盛,胃肠燥热,津伤液耗。
太阴病
症状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缓等。
治法
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丸。
病机
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寒湿内生。
少阴病
症状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舌淡苔白等。
治法
温补肾阳,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病机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气血运行无力。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目 录
• 卫气营血辩证 • 六经辨证 •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系与区别 • 辩证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中医诊断-四诊与辨病、辨证的综合运用
表现:
1、血分实热证:(病及心肝,热盛动血动风)
2、血分虚热证:(病及肾肝,阴伤内热动风)
五、卫气营血的传变
传变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轻转重 传变方式
1.顺传:指温热病邪循卫、气、营、血的次序 传变。标志着邪气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 2.逆传:指温热病邪不按上述次序及规律传变。 具体表现:一是不循次序传。二是不按规律传。
二、阳明病证
(一)阳明经证 概念: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肠中燥屎
未结所表现的证候。(“胃家实”) 表现:(四大症) (二)阳明腑证 概念:为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
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痞、满、燥、实
三、少阳病证
概念: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机不 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概念:温热之邪侵袭上焦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 包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 概念:外感风邪,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
候。 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
浮缓或鼻鸣干呕
(一)太阳经证
2、太阳伤寒证: 概念:寒邪侵袭,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
现的证候。 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 脉浮紧。 3、鉴别: 太阳中风证:风邪袭表,营卫失调 太阳伤寒证:寒邪束表,卫阳被郁
三阴病证:病位偏里在脏、正气不足、病势虚弱者
六经辨证是以阴阳为纲
一、太阳病证
概念: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类型: 太阳病证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
太阳
太阳 蓄水证 蓄血证
中风证 伤寒证
一、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邪 正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脏腑辨证法明显优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脏腑辨证法明显优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摘要:(伤寒论)奠定了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书中强调在伤寒病方面也必须辨证论治,不得以单方、独方、套方统治之,这在学术方面无疑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张仲景之前所能见到的医书大多是方书,以方药为主,很少论述病机,更没有什么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
(伤寒杂病论)最受后人推崇的是(伤寒论)部分。
顾名思义,(伤寒论)所论述的内容,以外感伤寒为主,寒邪伤人,以伤肾阳为主,次伤于脾,累及于肺,终及于心,阳虚伤肝者比较少见。
(伤寒论)所论病机是由下至上,由表及里,由脏及腑,脏虚不及,腑阳受累,津液不布,津停于内,则生痰饮,津停于外,则成风湿。
所论病机,大多以阳气之盈亏,主导病变之进退。
伤寒急性病以阳气为贵,温病以阴津为贵,湿温以脾伤为病变中心,温疫以肺伤为病变中心,肝炎以肝伤为病变中心,肾炎以肾伤为病变中心。
(伤寒论)只论阳虚寒伤,而疏略于它,故很难适应于各类不同性质之病理变化。
有人说:六经辨证法,既适应于伤寒外感,同时适当应于所有内科病症。
这种说法类似阴阳学说,既适应于外感病症之解说,同时适应于所有内科病理之解说。
这是无限放大论,不能说是错误。
关键词: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伤寒病之阳虚在脏,寒实在经。
温阳即是温脏,散寒即是通经。
这是(伤寒论)惯用六经辨证法。
因六经辨证在伤寒类疾病中比脏腑辨证更精准到位,故影响甚广。
总体来讲,伤寒病之病机是外实内虚,外紧内松,外强中疲之急性外感类病变。
因肌表经络紧闭,内松外紧,表里之阳不相顺接,寒闭于阳经,故见头痛身痛,肢体疼痛如被杖。
偶有头痛而身体不痛者,有背痛而四肢不痛者,有先头晕不举,恶寒凛凛,呕吐不食,第二天才见整个背痛如被杖者。
伤寒病之背痛非比常见之颈肩腰背腿足疼痛,伤寒病之背痛如杖鞭策,而且常兼呕吐。
这是其它外感类疾病所没有的症状。
因阳虚伤寒之根是足少阴阳虚,由此引发脾肺阳虚津亏,寒遏中阳而呕吐,终至手少阴心经阳虚血凝而背部疼痛如被杖。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就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得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得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得失常,破坏了人体得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得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就是在伤寒六经辨证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又弥补了六经辨证得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得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得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与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得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就是最浅表得一层,也就是温热病得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得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得基本临床特征就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得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得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得不同,所反映得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得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中医学》辨证
共同症状
不同症状
机理
气 面色苍白,声音低微,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脉虚无 某 一 脏 腑 机
虚 自汗,神疲乏力
力
能衰退
阳 懒言,饮食不化,舌 怕冷,四肢湿冷,小便清长 虚 淡苔白
阳气不足
血 形体消瘦,头昏眼花, 面睑舌唇甲淡白,手足麻木, 血 液 不 足 ,
虚 心悸失眠,舌质淡 皮肤干燥,妇女月经少,色淡 不 能 濡 养 脏
阳痿,遗精,夜尿多,两尺脉弱
以肾阳虚为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腰膝失于 温养,故见腰膝酸冷。肾居下焦,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故 形寒肢冷,且以下肢发冷尤甚;阳虚气血温运无力,面失所 荣,故面色白;若肾阳虚惫,阴寒内盛,则呈本脏之色而黧 黑;阳虚不能鼓舞精神,则神疲乏力。肾主生殖,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生殖机能减退,男子则见阳萎,早泄、精冷,女 子则见宫寒不孕。肾司二便,肾阳不足,温化无力,故见小 便频多,夜尿,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 力,尺脉尤甚,为肾阳不足之象。
分析: * 胃脘闷胀、痛势剧烈,伴口苦,大便干燥难行……..是否热结胃脘、 腑气不通? *痛剧而无热感,且冬季易发,遇劳加剧,舌淡红而暗,苔白不黄,脉沉 细无力,当是寒证可知。 *乃因寒凝胃脘,气机不通,久而不散,气滞血瘀,寒淤交阻,气机凝滞, 故痛剧。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肾关不固,固疼时小便自遗。寒凝气 机不通加之阳虚不温,便行迟滞,故大便结而难行。寒凝胃脘,胃气不降, 浊阴上犯,而作呃逆。 *治宜温中散寒化淤止痛,方用乌头桂枝汤化裁,3剂后痛减,大便得通, 守方加减服30余剂,30年之顽固疼痛顿消。
弱、结代 ③ 血液妄行——吐血、衄血
2. 神志病变: 轻则如失眠、多梦、心烦、健忘 重则如神志错乱、神昏、谵语、癫狂
中医诊断 六经辨证(新)
位置——阴经之尽,阳经之始,阴中有阳
厥阴 生理——主司阴阳之气的交接
病理——病至厥阴,势必干扰阴阳出入和交接之
机,产生阴阳逆乱、变化多端的病变。
厥阴病特点
阴阳对峙 寒热错杂 厥热胜负
上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临床表现】
下寒——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 传经:由某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
【含义】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特点】 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为里虚寒湿证。
脾胃虚寒,寒湿凝滞,阻塞气机 时腹自痛(腹痛时发)
寒湿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
【临床表现】 中阳不振,脾失健运 食不下(食欲不振),自利(腹泻)
三、少阳病证
半表半里证 为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邪热侵犯少阳胆腑,胆热上炎灼津 口苦、咽干、目眩
临床 表现
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盛则发热 邪郁少阳,经气不利 胸胁苦满
寒热往来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默默不欲饮食,欲呕
邪在少阳,气不条达 脉弦
小柴胡汤
特点
只有无形邪热
白虎汤
大热 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大汗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
四大症 大渴 热盛及汗出伤津
【表现】
脉洪大 阳热亢盛,正邪剧争
面赤
热盛,气血沸涌
心烦
热扰心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阳明腑证
病机:热传大肠,与肠中燥屎相结。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秘结,腹满硬痛,
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
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
(二)阳明病证
表证不解 入里(胃肠):里热实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经证-胃经实热
阳明腑证-大肠实热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阳明经证
病机:邪热充斥阳明胃经。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心烦 ,舌苔黄,脉洪大。 特点: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 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 力
壮热,不恶寒,口 渴,苔黄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 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 绛,苔黄,脉细数
身热夜甚,心烦, 谵语,舌质红绛 (脉细数)
身热,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语,吐 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 舌质深绛,脉数
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舌 红绛,脉弦数。 3.血热伤阴证——血分热盛,耗伤阴液
低热不退,夜热早凉,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神疲,耳聋,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传 变
(一)顺传 1.含义:病邪依次从卫分,至气分、营分、血分。 2.意义:病邪传变 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到重;④由实致虚。 (二)逆传 1.含义:卫分之后,不经气分,直入营分、血分。 2.意义:提示病情急剧,重笃。
的统称。 临床特点: 1.起病急骤;2.传变快;3.初起即见热象
偏重,易于化燥伤阴。
一、概 述
(二)意义 1.代表看温热之邪入侵人体由浅入深的四个病理阶段。 卫分证:犯表,病在肺卫皮毛。 气分证:入里,极期高热阶段,累及内在脏腑。 营分证:入营,病位在心和心包络。 血分证:入血,病位及心、肝、肾。(耗血动血) 2.代表着温热病邪耗伤津血的程度 卫分证:邪热尚浅,伤津未甚,燥热轻微。 气分证:伤津严重,实热征象明显。 营分证:由伤津及至伤血,一是伤血之轻症阶段。 血分证:由伤血及至动风扰神,是伤血之重症阶段。 一般卫分、气分以伤津气为主,营分、血分以伤血为主。
(三)其他 1.直入气营(初无卫分证); 2.卫气同病; 3.气营两燔,气血两燔。
血分证与营分证的区别有二:
一是血分证有明显的“动血”症状,即表现为急性多部 位、多窍道(腔道)出血,斑疹大量透发,而营分证只表现 为营热窜络而引起的斑疹隐隐,并未有明显“动血”现象。 二是血分证的舌象多表现为舌色深绛,而营分证多表现
卫分证
属表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一)卫分证: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
候类型。(表热证)
(1) 病机: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2)主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
,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3)证候特点: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 (4)转归:
为红绛。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斑疹密布 及舌质深绛等是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病位 病理
邪郁肌表
卫
肺失宣降 邪正相争
邪正剧争
气
里热蒸腾 热盛津伤
营热伤阴
营 扰神窜络
血热亢盛
血
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卫气营血辩证鉴别表
症侯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有汗 ,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辩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 脉浮数
(1)病机:动血。
常见类型: 1.血热妄行证: 2.肝热动风证: 3.血热伤阴证:
1、血热妄行证——热入血分,灼伤血络。 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出现躁扰不安,斑疹透露,各种出血症
如吐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 2、肝热动风证——血热灼伤肝经,肝风内动。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概 述
(一)含义 1.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 热病的辨证方法。即以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 类反映外感温热病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用以阐明其病位 的浅深,病情的轻重,传变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2.温热病 感受四时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
1.气分大热:
----邪热入胃,胃热炽盛
证候: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
,脉洪大。
2.热结肠道
----邪热入腑与糟粕互结,耗伤津液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糙
,脉沉实。
(三)营分证:温热病邪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 候。是温热病的深重阶层。
(1)病机:营热伤阴,心神被扰。---心和心包 (2)主证: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斑疹,急性多部位 、多窍道出血,舌 质深绛
六经辨证
1.什么是六经病证 • 六经病证是指病邪侵犯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 经和太阴、少阴、厥阴 三阴经所表现的证候。
六经辨证
三阳病(表)
三阴病(里)
太阳少 阳明阳 病病病
太少
厥
阴阴
阴
病病
病
(表) (里) (半表半里)
(表、实、热证) 攻邪为主
(里) (里) (里)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1.热伤营阴---深入营分,耗伤营阴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思饮,心烦不寐,或见斑疹隐隐,
神昏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2.热入心包---卫分邪热直接内陷心包 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手足厥冷,舌红绛,脉滑
数。
(四)血分证:温热病发展到最危重的阶段,病变已属极期或后 期。----心肝肾
(里、虚、寒证) 扶正为主
(一)太阳病证
太阳(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 侵袭,为人体的藩篱。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太阳病证
桂枝汤
1、太阳中风证:风邪袭表,卫气不固。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寒邪侵袭,卫阳被遏。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
①病情较轻,正气未衰,治疗及时,邪从表解。 ②感邪较重;或失治误治,温邪从卫入气。
(二)气分证:是温邪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
的里热证。
●涉及范围较广,
(1)病机: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临床表现多样。
(2)主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冷饮,尿 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