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词句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一、内容简述本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十一课,课文标题为《文言文二则》。
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内容短小精悍,充满哲理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首先第一篇文言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修炼等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知识点包括文言文的词语理解、句式结构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等。
接着第二篇文言文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道理。
本篇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古人的智慧启示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词义辨析以及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等。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阅读课文原文,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掌握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含义和深层哲理。
此外课文后附有一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 简述文章目的和文言文的重要性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的详细解读。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掌握其语言特点,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技能。
同时本文也将对文言文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便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文言文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在六年级这一小学阶段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年级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年级文言文二则笔记
1.词汇和短语:记录一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如“皆”、“尝”、“之”、“于”等,以及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2.句子结构: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等,以及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3.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记录一些重要的细节,如人物、事件、时间等。
4.文学技巧: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寓言、讽刺等。
5.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如古代礼仪、制度等。
示例:
《守株待兔》
1.词汇和短语:
皆:都尝:曾经
之: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事物于:在
得:得到释:放下
冀:希望复:又
耕:耕种触:碰到
折:折断而:表示承接关系
走:逃跑
2.句子结构: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文章内容: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一只兔子,从此放下农活,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出现。
最终,他一无所获,被宋国人嘲笑。
4.文学技巧:这篇文章运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时,文章中的“皆”、“尝”、“之”、“于”等词汇也体现了文言文的独特语言风格。
庄子二则文言文知识点积累总结
庄子二则文言文知识点积累总结勤奋学习就是面对学习作业,能一丝不苟的完成,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能乐观找出困难的缘由,勇于克服,不解决困难时不罢休。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庄子二则文言文学问点积累,期望对您有所帮忙!庄子二则学问点整理1.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 溟”,海)二.古今异义词。
1.怒而飞古义:奋勉今义: 生气,发怒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动今义: 泛指海上运输3.野马也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野生的马4.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平安5.子非我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三.词类活用。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2.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四.一词多义。
1.息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2.为其名为鲲(叫作) 化而为鸟(成为) 天下为公(是)3.其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其正色邪(表示选择) 其此之谓乎(表推想。
也许,唯恐)4.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五.重点字词解释。
1.北冥有鱼 (北海 )2.怒而飞 (兴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3.其翼若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水运动)5.南冥者,天池也 (自然形成的水池)6.志怪者也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7.水击三千里 (击水,拍打水面)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回旋飞行)( 扶摇:旋风)9.去以六月息者也 (风)10.野马也,尘埃也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1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示选择)12.其视下也 (代大鹏)13.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水上的桥)15.安知鱼之乐 (怎么,哪里 )16.固不知子矣 (原来)17.全矣 (完全,完备 )18.请循其本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六.重要语句翻译。
六年级-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你会整理《文言文二则》的知识点吗?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欢迎阅读!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原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注释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⑥[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__________[注解](1)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2)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3)戴嵩:唐代画家。
(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8)股:大腿。
(9)乃:却。
(10)掉:摆动,摇。
(11)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12)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归纳生字组词:哉:善哉壮哉怪哉妙哉呜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岿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张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曝:曝书炽曝曝晒一曝十寒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角:jiǎo角落jué角色课后习题答案: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教材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
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文中,“方鼓琴”的“方”意为“刚刚”,“足”意为“值得”。
课文共4句话,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
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了一件趣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土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文中“数”读shǔ,意为“计算”;“意为“现在”。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
初中七上~八上文言文详细解析,重点,词句最终版
文言文笔记《世说新语》两则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二.一词多义 1.而 (1)俄而雪骤:不久 一会儿 (2)相委而去:就 然后 2.期 (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2)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年轻一辈的人讲解诗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 “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不多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
”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6.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7.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就径直走入家门。
四.主题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论语》十二章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 )乎?(“说”同“悦”,愉快。
) 2.吾十有(you )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 二.一词多义 1.为 (1) 可以为师矣: 当 做 (2)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给 三.重点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观学后,时常练习,不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恼怒),不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练习了呢?”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讲解
卒:士卒卒业兵卒部卒
形近字:
荧(荧光)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课文解析: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字词解释:
囊萤夜读:(车胤)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问之,曰:“欲作针。”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课文主题: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坚持不懈都能成功。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故事浅显易懂,给人的教育意义却十分深刻。只要我们勤奋苦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日后オ能有所成就。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的字词。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点梳理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整理《咏雪》一、重点字词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子侄辈,泛指家中的年轻一代。
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欣然:高兴的样子。
6、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7、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8、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漫天飞舞。
二、语句停顿:1、谢太傅 / 寒雪日内集。
(主语后面)2、即 / 公大兄 / 无奕女。
3、左将军王凝之 / 妻也。
三、内容理解1、你更喜欢文中哪个写雪的比喻,说说理由?明确:我更喜欢谢道韫的比喻。
因为“撒盐”一喻,只是抓住了雪和盐在颜色和形状上的相似之处,只写出了形似而已。
而谢道韫将“雪花”比作“柳絮”,写出了雪花轻柔、美丽的特点,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更有诗意美和意境美。
2、请写出一句写雪的名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重点字词整理1、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4、去:离开。
5、乃至:才到。
6、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7、不:通“否”,相当于“吗”。
8、委:丢下,舍弃。
9、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
11、顾:回头看一、重点语句翻译: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明确:与人相约通行,却扔下(我)自己离开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明确: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当着人家儿子的面骂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明确: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直接进了自家的大门。
二、省略句:1、(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2、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3、(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四、人物性格分析:元方:能言善辩、聪明冷静、心直口快、有傲气。
友人: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
1、《文言文两则》教材分析:1、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
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文言文两则》的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
你知识丰富呢?”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告诉我们的道理:
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材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
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锤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锤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锤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文中,“方鼓琴”的“方”意为“刚刚”,“足”意为“值得”。
课文共4句话,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锤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锤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锤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魏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锤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
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满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了一件趣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文中“数”读shu,意为“计算”;“今”意为“现在”。
21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第一则: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成日,驰精八极,惟所适怀。
翻译:我回忆起童年时期,眼睛睁开后就能看到整个天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好奇心。
笔记:童年时期,眼睛睁开就能看到整个天空,这是每个人内心最纯真、最真实的时刻。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时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自己的成长之路更加充满乐趣和意义。
第二则:
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你问我能有多少忧愁,就像那滚滚的春水向东流去一样。
笔记: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迷茫。
但是,就像江水一样,这些困难最终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因此,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译文及知识点《咏雪》·刘义庆〔南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文章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柳絮乘风起舞。
”太傅高兴的大笑起来。
(她)就是太傅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1.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2.儿女:子侄辈。
3.俄而:不久。
**而:音节词,不译。
4.骤:急,紧。
5.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的样子。
6.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7.差:差不多,大致;拟,相比。
8.若:如。
9.因:乘。
10.即:是。
古今异义词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今义:儿子与女儿。
2.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
3.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一词多义日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天)2.期日中(名词,太阳)重点句翻译:1.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
2.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柳絮乘风起舞。
重点理解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交待了人物、时间、地点、事情。
2. 公大笑乐。
是对两个人的肯定。
对胡儿的肯定,也不错,两个人就包含胡儿。
只是对某一个人的肯定,错。
3.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间接的对谢道韫肯定。
4. 主要人物是:谢太傅。
赞扬的是:谢道韫。
5.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虚写。
比喻句。
凡比喻句拟人句都是虚写。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南北朝〕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六年级语文重要课文《文言文两则》知识点讲解
六年级语文重要课文《文言文两则》知识点讲解_六年级语文知识点_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连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吗?把你的感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答:(1)《学弈》告诉我们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就是由为您提供的六年级语文重要课文《文言文两则》知识点讲解,希望您阅读愉快!。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文言文两则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文言文两则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
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14课文言文两则之两小儿辩日字词解释与翻译
14课文言文两则之两小儿辩日字词解释与翻译1、14课文言文两则之两小儿辩日字词解释与翻译字词解释:东游:向东游历。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争辩。
其:代词,代两个小孩。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还有:我们到了。
然后:就。
仓仓凉:形容凉爽的感觉。
仓仓:表示冷。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为:说,通谓。
知:同智,读zh,在这里指智慧。
译文: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很有智慧?2、一年级下册第11课彩虹字词解释与多音字本文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
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写了我看到雨停后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把它想象成一座桥,联想到自己可以到彩虹上提着爸爸的水壶浇水,拿着妈妈的圆镜子为妈妈照着月亮梳头,甚至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上荡来荡去。
本文以对话的语气,通过留个问句巧妙相连,呈现出一个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字词解释:提:垂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东西。
洒: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
梳:用梳子整理头发。
系:结,扣。
浇:由上往下淋,洒。
美:赏心悦目;长得不错。
荡:摇动;摆动。
多音字:兴xīng 兴奋兴旺xnɡ 尽兴兴冲冲挑tiāo 挑食挑刺tiǎo 挑战挑明3、三年级第七课鹿角和鹿腿字词解释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只鹿赞美自己精致的犄角,抱怨自己的腿太细配不上两只漂亮的鹿角,最后因为鹿角差点死掉,却因为腿和狮子的嘴而逃过一劫。
文言文二则的笔记
文言文二则的笔记1. 字词解释。
- 弈:下棋。
- 通国:全国。
- 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
- 使:让。
- 诲:教导。
- 其一人专心致志: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其”在这里指其中。
-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惟……之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为“惟听弈秋”。
-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 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把它射下来。
“援”,拉;“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 虽与之俱学:虽然和他一起学习。
“之”,指前一个专心学习的人。
- 弗若之矣:不如他了。
“弗若”,不如;“矣”,了。
- 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为”,通“谓”,认为;“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 句子翻译。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箭把它射下来。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他了。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 主题思想。
-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结果截然不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 字词解释。
- 辩斗:辩论,争论。
- 以:认为。
- 日中:正午。
-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 及:到。
-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
- 决:判断。
- 孰:谁。
- 汝:你。
2. 句子翻译。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四年级
《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四年级1. 原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 字词解释。
- 恭勤不倦: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
恭,肃敬,谦逊有礼貌。
勤,勤勉。
倦,疲倦。
- 博学多通:知识渊博,学问精通。
博,广博。
学,学问。
通,通晓。
- 家贫:家境贫寒。
贫,贫穷。
-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练,白色薄绢。
囊,口袋。
- 盛(chéng):装。
- 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3. 句子翻译。
-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4. 主题思想。
- 本文通过讲述车胤家贫,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的故事,表现了车胤勤奋好学的品质。
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1. 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 字词解释。
- 世传:世间传说。
- 未成:没有完成(学业)。
- 弃去:放弃(学业)离开。
弃,放弃。
去,离开。
- 过是溪:路过这条小溪。
是,这。
- 逢老媪方磨铁杵: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逢,遇见。
老媪(ǎo),老妇人。
方,正在。
铁杵(chǔ),铁棒。
-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感,被……感动。
意,意志。
- 还卒业:于是就回去完成学业。
还,回去。
卒业,完成学业。
卒,完成。
3. 句子翻译。
-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
-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世间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学业)还没有完成,就放弃(学业)离开了。
-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文言文二则》课文笔记
《文言文二则》课文笔记篇一:标题:文言文二则正文:《文言文二则》是一篇由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写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关于忠诚和友谊的故事,另一个则是关于贪婪和背叛的故事。
以下是对这两个故事的简要笔记。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忠诚和友谊的。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叫做陈涉的人,他的朋友王孙贾在他贫困的时候曾经给予过他帮助,让他得以存活。
后来,陈涉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王孙贾也加入了他的队伍。
在陈涉失败被杀后,王孙贾问他的朋友郑媜为什么背叛了他。
郑媜回答说,“昔者有馈者至,望而喜曰:‘当报君。
’君曰:‘不用忧,吾将自东耳。
’今已困,吾将死之,以报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友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珍惜并维护它们。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贪婪和背叛的。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叫做卢植的人,他曾经在王莽的统治下担任过官职。
有一天,他的朋友范升对他说,“长安狱中有三尺之蛇,化为人,见君则杀人。
”卢植听了之后感到非常害怕,于是他背叛了他的朋友,投降了王莽的军队。
范升因此而感到悔恨,但他已经无法挽回卢植的决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和背叛是人性中的弱点,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并保护自己。
拓展:曹雪芹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等。
《文言文二则》是曹雪芹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两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忠诚和友谊的故事,另一个则是关于贪婪和背叛的故事。
《文言文二则》的故事内容简单易懂,语言简洁明了,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和复杂性。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篇二:标题:文言文二则正文:《文言文二则》是一篇由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写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清廉的官员,另一个是关于机智的商人。
以下是文章的笔记。
故事一:清廉官员故事讲述了一位清廉的官员,名叫卢侗,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一直保持廉洁,从不贪污受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两则》词句解析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词语解析】
1、弈:下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2、通国:全国。
3、之:的。
4、善:善于,擅长。
5、使:让。
6、诲:教导。
7、其:其中。
8、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9、虽:虽然。
10、之:指弈秋的教导。
11、至:到。
12、援:引,拉。
13、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4、俱:一起。
15、弗若:不如。
16、矣:了。
17、为:说。
18、其:他,指后一个人。
19、与:吗。
20、曰:说。
21、非:不是。
22、然:这样。
【句子解析】
1、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两句话是一问一答,前一句是问,意思是:是不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呢?后一句自己做了回答:我可以说完全不是。
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言自明:只是不专心致志地学罢了。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
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
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词语解析】
1、辩斗:辩论,争辩。
2、以:认为。
3、去:距离。
4、日中:正午。
5、及:到。
6、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7、为:是。
8、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9、探汤:汤,热水。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10、决:裁决,判断。
11、孰:谁。
12、汝:你。
13、知:同“智”,智慧。
【句子解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3、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译文】
孔子到东文去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距离人近,而中午时距离人远。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了中午就小得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