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练习讲课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祖国的河山;(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过大孤山小孤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3)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欣赏评价(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歌创作或欣赏其他相关诗歌;(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第一篇:《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新部编本1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1知识和能力1、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教学难点1、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2、诗歌形象美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
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
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
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二、知人论世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
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文背景选自《陆游集入蜀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题目编者加的。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宋孝宗干道五年(1169年),起为夔州(重庆奉节)通判。
第二年闰五月,由故乡山阴出发,至十二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
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本篇是作者经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篇日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4)阐述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2. 完成相关练习题;3. 深入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阐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景点;2.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教学难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景点的风景和特点。
2. 学习(1)第一课时: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小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小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轮廓和植被分布等。
(2)第二课时: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形状和植被类型等。
(3)第三课时: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背景等;b. 介绍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等。
3. 讨论与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并总结出共性和特殊之处。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拓展与应用(1)实地考察:学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亲身感受和了解其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所得的信息,撰写一篇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文章,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合作讨论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写作文章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描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阅读。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或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作业布置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收集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7.2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学素材:收集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过小孤山大孤山》精制教案上课用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介绍陆游导入今天来见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游名句《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咏梅之诗多至百余首,且认为只有节义之士,脱俗之笔才配得上题咏梅花。
他在《梅花绝句十首》中说到: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
笔端有纤尘,只恐梅未肯。
陆游爱梅之甚,到了痴迷的程度,竟盼望能分身而遍赏天下之梅: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二、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三、解题:1、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
相传大禹治水在次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琯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2、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学历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中描绘的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景色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学习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艺术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把握两山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后,曾从绍兴溯长江而上,到蜀地任职。
途中经过小孤山和大孤山,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学习过程(一)初读文本,正音释义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彭蠡()烽火矶()潦缩()抟水禽()葭苇()湓浦()岸如赪()上干云霄()亭榭()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过:(2)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窦:迥异:(3)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
附:杰然:(4)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干:拟:(5)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尤物:(6)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但:发挥:(7)盖江西路,水皆自南而北,合于湖口。
盖:(8)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抟:掠:(二)再读文本,梳理文意1、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2、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注意语言的流畅和准确。
(三)精读文本,探究景情1、作者是如何描写小孤山的?突出了小孤山怎样的特点?2、作者是如何描写大孤山的?突出了大孤山怎样的特点?3、作者在描写小孤山和大孤山的过程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四)研读文本,品味手法1、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简述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图片。
2. 与小孤山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名称由来,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2. 简述小孤山演变历史,包括地貌变化、植被生长等。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
2. 与小孤山形成和演变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过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简述小孤山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小孤山与大孤山之间的游历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1.2.2 作品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景物描写等,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1.2 分析法: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景物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2.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方便学生查阅和拓展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3 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1.4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亮点和意义。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20分钟3.2.3 讨论:15分钟3.2.4 总结: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第二课时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一、温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解说第二自然段文句。
三、质疑、释疑。
1、叮咛小孤山上有戍兵看守,阐明白什么?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风景描述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形容了哪一水段之景?描述的重点工具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狼烟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俊美,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是怎样体现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运用比较手腕。
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比较,突出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比较,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古刹的萧条、残缺比较,渲染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古刹的萧条、残缺,更是为了阐明小孤山如果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超过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采纳的是什么写景按次?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文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阐明什么?彭蠡口江面的广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同段的景物?重点落在那处?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
重点写大孤山的风景。
3、那么大孤山的风景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明显。
4、作者是怎样体现大孤山这一特点?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经由过程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比较,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文句积聚:然杰然特起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波不及鸣也。
然峭拔俊美皆不行与小孤比复以小艇游庙中实否则也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碧峰巉然孤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信造化之尤物而高耸罢了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何功之有哉?而母立于兹之二虫又何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关注自然景观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攀登高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和课后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景观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 邀请当地导游或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学生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写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教案标题: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古诗,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次小剧场表演。
教学内容:1. 古诗《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诵读与分析。
2. 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3. 小组合作,编写并表演一段与古诗相关的小剧场。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歌材料。
2.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小组合作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的景物特征和自然美。
然后,教师出示《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歌材料,让学生阅读标题并猜测诗歌的内容。
Step 2:诗歌朗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过小孤山大孤山》,并解读其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山、水、云等意象,并与自然景物的美进行联系。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句子结构和词语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Step 3:口语表达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中的句子进行表达练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并尽量运用生动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表达,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分享。
Step 4:小剧场编写与表演(25分钟)学生继续保持小组合作,每组根据《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内容,编写一段与之相关的小剧场。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角色和情节,并准备相应的道具和服装。
每个小组进行一次小剧场表演,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
Step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合作中的表现和收获。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1.2.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准备1.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1.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标记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1.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鸣和同情,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教学准备2.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2.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过大孤山小孤山的相关知识。
(2)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生词和短语。
(2)查阅资料,了解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过大孤山小孤山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导语】《水浒传》中的小孤山大战是水浒108将中最为惊险刺激的一场大战,为了掌握这一段经典故事,编制了该教案,以供教师参考。
【教学目标】1.了解《水浒传》中的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
2.理解小孤山大战的战略意义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件:包括《水浒传》小孤山大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水浒传》:通过观看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导入小孤山大战的背景: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呈现小孤山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情节。
【讲授】1.介绍小孤山大战的背景:讲述宋江起义、梁山泊的形成,以及梁山泊与宋江首战失利后的迁徙过程。
2.分析小孤山大战的战略意义:讲解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沿途地区的民众的反响,指出小孤山对于梁山泊的意义。
3.分析小孤山大战的人物形象:重点介绍宋江、晁盖和卢俊义,通过课件展示他们的形象画像。
4.解读小孤山大战的情节:通过课件呈现小孤山大战的整个过程,包括晁盖身陷困境、卢俊义杀敌救援、宋江奇计救晁盖等情节。
【讨论】1.分组讨论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并呈现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
2.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进一步解答。
【总结】1.对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进行总结。
2.回答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提出的问题。
【巩固】1.小组活动:学生按小组分角色扮演小孤山大战的情景,包括宋江、晁盖、卢俊义等角色。
2.针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彰。
【拓展】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相关章节,了解梁山泊的形成和小孤山大战的更多细节。
2.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小孤山大战的影响和历史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1.1.2 技能目标1.1.3 情感目标第二章:教学内容分析2.1 文本内容分析2.2 学生情况分析2.3 教学重难点分析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3.1.2 互动讨论法3.1.3 案例分析法3.2 教学手段3.2.1 教学PPT3.2.2 教学视频3.2.3 网络资源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4.2 讲授新课4.3 课堂互动4.4 案例分析4.5 课堂小结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布置5.2 作业评价5.3 课堂表现评价5.4 教学反馈与调整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6.2 课堂活动流程6.2.1 文本解析6.2.2 小组讨论6.2.3 分享与展示6.2.4 教师点评与指导6.3 课后延伸活动第七章:教学资源准备7.1 文本材料7.2 图片或插图7.3 视频或音频材料7.4 网络资源第八章:教学进度安排8.1 课时分配8.2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8.3 教学计划调整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效果评价9.2 学生反馈收集9.3 教学方法与手段调整9.4 教学内容优化第十章:教案评价与反馈10.1 学生评价10.2 同事评价10.3 自我评价10.4 教案改进计划第十一章:教学安全保障11.1 安全注意事项11.2 应急处理措施11.3 学生安全管理第十二章:特殊需求学生关怀12.1 识别特殊需求学生12.2 适应性教学策略12.3 家校沟通与合作第十三章:信息技术整合13.1 信息技术工具选择13.2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13.3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第十四章:跨学科教学融合14.1 确定跨学科教学目标14.2 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14.3 评估跨学科教学成果第十五章:教案维护与更新15.1 教案定期审查15.2 教学内容更新15.3 教学方法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确立:如何准确设定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全面发展。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文章的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
1.3 教学时间本章节预计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Background以及文章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2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概述《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论点和论据等。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话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阅读文章做好准备。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3 讨论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并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或段落,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4.2 小组展示学生小组选择一个重要观点或论据,进行展示和解释,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深入分析文章结构6.1 文章结构解析详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
6.2 重要段落解读重点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分析段落的主题句、支持句和结论句,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
第七章:作者观点和态度分析7.1 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立场和写作目的。
7.2 评价作者观点学生就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八章:应用练习8.1 写作练习根据文章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篇短文或日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
一、给加点字注音
烽火矶.()烽燧.()窦.()潦.缩()巉.然()上干.()云霄
楼观亭榭.()抟.()翠蔓.()汲.()葭.苇()栖鹘
..()以杏仁澄.之()
二、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解释其含义。
)
1.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皆名.天下 ( )
2.
(1)如宝.装屏风 ( )
(2)掠江东南
..去 ( )
(3)岸土赤而壁.立()
(4)上.干云霄()
(5)晚.泊沙夹()
三、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
1.此山当是其一也。
()
2.信造化之尤物也。
()
3.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
4.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5.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
6.及抛江过其下。
()
7.复以小艇游庙中。
()
8.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
四、古今异义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
..②
..①相发挥
①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江河和山岭,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②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2.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接近死亡;表示程度极深
3.信造化
..也。
..之尤物
古义:
今义:造化,福气,运气;尤物,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4.南唐为奉化军节度。
古义:
今义:多指节制,约束。
五、一词多义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
1.起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 )
信造化之尤物 ( )
3.信言必信,行必果()
低眉信手续续弹 ( )
复以小艇游庙中 ( )
4.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年欢笑复明年 ( )
红罗复斗帐 ( )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
5.临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未尝不临文皆悼()
皆以杏仁澄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以吾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作《师说》以贻之()
木欣欣以向荣()
此山当是其一()
7.是是日风静,舟行颇迟()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
六、语句翻译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