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两种言说—北京柿子林会所的建筑与超建筑阅读笔记
现代建筑读书笔记
1 文化的变芝:新古典主义建筑 1750--1900年原因: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增长;人类思想意识的根本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利用过去的样式,在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考古发掘的进展新古典主义建筑看来是从急剧改变着任何自然关系的两种不同而又有联系的进程中产生。
两种进程:A.以科学为基础导致出现道路和河运工程,建立新的机构。
B.导致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学科的出现皮拉内西:《论罗马的宏伟性及其建筑》1761,“崇高”产生于大尺度、远古和沉寂的宁静的恐怖感《论建筑》1765,摒弃了建筑的真实性而任自己的想象力驰骋1)英国:希腊样式,洛可可从未被全盘接受,抵抗他的表现有伯林顿伯爵发起的帕拉第奥主义斯图瓦特,纽盖特监狱约翰索恩,新古典主义汤玛斯·霍普,希腊复兴,《家具和室内装饰》2)法国:罗马样式,随着理论和研究的进展,古典主义脱颖而出,部雷、勒杜,采用古典柱式,趋向简单的几何形克劳德·佩劳,绝对美和臆象美(规范化,完美性;特定场合和性格)科德穆瓦,配置、分布、适度三原则,关注形体的纯粹性,装饰必须适度部雷,布隆代尔的学生,敬畏风格,神灵存在的光线作用,设计的牛顿纪念堂,迪郎,部雷的学生,规范性经济合理的建筑类型学勒杜,舍伍的理想城,巴黎设计关卡3)德国:希腊样式,见于勃兰登堡大门、弗兰德里克大帝纪念碑申克尔,与迪郎和吉利合作的新警卫局拉布鲁斯特,结构第一以及全部装饰均有建筑衍生,国家图书馆的大阅览室19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遗产演变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线索布鲁斯特结构古典主义——,强调结构,沿袭科德穆瓦、劳吉尔、苏夫洛等人的路线,建筑类型:监狱、医院、火车站申克尔浪漫古典主义——,着眼于形式本身的外貌特点,沿袭勒杜、部雷、吉利等人的路线,建筑类型:博物馆、图书馆2 领土的变革:城市的发展1800--1909年技术观点:1767筑铁路轨;1731谷物条拨耕作机——高效农业18世纪末发展18世纪工业革命:1764珍妮纺纱机和1784蒸汽动力机,欧洲移民,封闭欧洲,城市衰落,工业革命后壁垒全面崩溃死亡率下降,城市人口空前集中(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邻里变成贫民窟,采光通风、公共场所的不足,卫生、公厕、洗衣房、垃圾的短缺——肺结核,霍乱破坏了原有家庭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结构与布局人物:1)傅立叶《新工业世界》激进想象,微型城镇,平等无约束的社会——“法伦斯特尔”:中间公共活动,侧翼车间、客栈工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尖锐抨击,比较接近的是戈定的“法米利斯特尔”2)维克多·康西德朗,凡尔赛与蒸汽轮船,柯布,马赛公寓3)雷普顿,英国公园运动——伦敦摄影公园城市:1)维也纳,规则化,拆城墙建林荫大道、围路环城,受卡米洛·西特的影响2)巴塞罗那,舍尔达,都市化,格子式扩建,重视交通3)芝加哥,高层建筑影响因素——电梯、钢结构完善,城市交通的完善,1871大火重建城市结构:1)巴黎市中心改建——奥斯曼男爵,主要目的是“形成统一,并把巴黎团的巨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基地改造成为有效的整体”地区性的大都会,利用街道来切割和划分现有的城市结构,并越过传统的塞纳河障碍把对立的焦点和地区结合连接起来,由于街道的改建,出现标注居住平面布局方式和街景立面和标注的街道设施,足够的排水系重点在于市中心的市容,炫耀国家权力,但是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2)线型结构——索里亚·马泰,西班牙花园城市(广泛采用)动态相互依存,宽度一定,长度可以无限延长的,地域性的、不定型、大陆性可以吧马德里和彼得堡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三角网格系统,对城市分散主义有影响3)同心圆结构——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静态的,独立的,有轨道交通环绕的,有限、地方性现代英国卫星城的理论基础,比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前进一步,对城乡关系、城市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面貌有见解两者的不同在于对待铁路运输的不同态度霍华德,消除上下班的路程,铁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物而不是人索里亚·马泰,促进交互3 技术的变革:结构工程学1775--1939年铁,建筑史上的首次出现的人造建筑材料1)瓦特、达尔比、威金森共同产生了蒸汽机和铁框架。
建筑笔记读后感
《建築筆記》的筆記及摘录熟悉漢先生在建築設計或古跡修葺方面卓越成就的人,卻可能不大讀他的方塊文章、遊記或散文,他們偏愛的是他的建築與美學志論,從中汲取關於空間的思考或理論,以拓展本身的藝術視野,這本書中漢寶德先生筆下描寫的歐洲人文風情,不只是建築文化,頗使我具有嚮往之情還是比較喜歡寶德先生的輕鬆自由的寫作風格的。
漢先生深信建築或藝術不應該是神秘而又高深的東西。
它們都是人類的造物,其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人類社會服務。
它應能夠啟發我們的思想,開拓我們的情感領域,鼓舞我們的創造力。
……我相信真正有價值的作品,一定會有一種大家可以領會的語言,以便達到它激發我們情緒與思想的目的漢先生所欣賞的、從事建築這行的態度是:建築是一種科學,一種藝術,但它更是生活的容器。
科學可以關在實驗室做出來,藝術可以掛在博物館裏,但是建築一定要建造在大家的眼前,為眾人所使用。
它不是一種個人埋頭苦幹就能成就的事業。
建築家應有社會的胸懷,為大眾服務。
因此他們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為大眾創造一個愉悅的生活環境……漢先生念念不忘二十世紀以來的兩次建築革命。
就像鄭光復先生在《建築地革命》中寫到地那樣,第一次使建築設計脫離直覺與偶然的成分,走向理性主義;第二次是掌握、利用科學知識所提供的可能性,使建築創作更上一層樓。
這本書大致分為倫敦散記歐美建築之旅,而倫敦散記又分為倫敦的公共汽車英倫拓畫記倫敦的公園倫敦散記倫敦的公共汽車對我而言最有興味的倫敦公共汽車的人情味。
這一個特點加起來,使我覺得英國的車掌很了不起。
因為一種制度對乘客越方便,加給管理人員的負擔就越大。
英倫拓畫記英國的銅刻紀念物是用銅版勾出人像的外形,上面用線條刻出人像的細節,諸如衣物、裝飾等,然後嵌在棺石上,有時配以文字的裝飾與說明。
基本上,算是一種陰刻的線條畫。
銅刻所紀念的多屬武士、教士、殷商等,反映當時的生活、服飾與工藝,比起西敏寺中的大理石雕更為深刻而古老。
這些銅刻除了極少數嵌在有名的大教堂裏,大部分散佈在全英國小市鎮的教堂中,可以說是英國宗教藝術與建築的縮影。
《建筑模式语言》-读书笔记
《建筑模式语言》读书笔记《建筑模式语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的研究成果。
其通俗而智慧的语言,完全没有专业研究机构的深奥与距离,让人们轻松了解建筑规划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并拓展至对人性的洞察。
最最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崭新的启示,它给我们很多细微而具体可实施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经验与科学积累的结果,尤其是生态学的。
“分”和分到某个“度”,是贯穿全书的观念。
大的方面,我们如何从最原始的最基础的那里找到我们未来应该的方向。
具体到现实,一个“好社区”如何规律可循。
以下是读书笔记——前言这些模式在今天和以后的500年间将成为人性的一部分,成为富有人情味的行动的一部分。
模式一:独立区域1、大都会各区只有在它的每一区都成为小的自治区,并足以成为独立的文化区时才会趋于平衡。
2、希腊式民主中全体公民都能聆听演说家的雄辩,并能对立法问题直接投票,因此,他们的哲学家认为一个小城市可能是最民主的国家了。
3、独立区域是语言、文化、风俗、经济和法律的天然容器,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要竭尽权利促进独立区域及文化的发展。
模式二:城镇分布1、小村庄不会产生现代文明,世界毁灭一定是城市过大。
2、经济学和生态学论证:10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0英里,1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80英里,1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英里,1千人口的城镇相距8英里。
3、睿智的政府应制定分区与土地转让政策刺激鼓励合理的城镇分布。
模式三:指状城乡交错1、城市同乡村保持密切接触是一种生物学上的需要,现在还无法透彻理解人为什么一听到鸟儿的啼鸣就会产生心理的愉悦。
估计跟遗传学有关。
2、将市区扩大成蜿蜒曲折的向农田延伸的指形地带,每人应当在10分钟之内能够步行到乡村。
柿子林会所 北京俏江南 兰会所
兰会所
中文名:兰会所 所属公司:俏江南集团 定 位:中国最具世界艺术品位的顶级 会所 创办时间:2006年10月26日 地 点:北京 设计者: Philippe Starck
基本概况
兰会所——中国最具世界艺术品位的顶级会所。 地址:北京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乙 12 号双子 座大厦F层 规模: 5000 平米,包含有酒廊、雪茄吧、红 酒坊和集餐厅包房、商务会议室于一体的 35 个独立空间。能同时接待1200人就餐。
看:建筑立面
东立面
北立面
西立面
南立面
取景器
取景器,有时在中间,则保留基址原有的柿子树,体现了设计本身对场地 原有肌理的尊重。会所建筑的整个梯形变截面空间显示出了极大的灵活性。 可以很好的与基地上成行成列的柿子树融合起来,这些经树木调整过的墙 体呈发散状态,形成了建筑开放性的基本布局,进行形成了一个非物质的 空间吸纳包围的、不可画的、破坏透视规律的建筑形式。
二层平面图
为什么使用八字形墙体?
个人观点
传统建筑对于墙体的处理一般是不会允许出现锐角的。 张永和对柿子林会馆的设计是空间的延续,使用八字形墙 体可以制造出一种假透视,增加空间的进深 九个取景器造成观者片段性的空间体验。
看:
三维空间
在三维空间上是运用屋顶 倾斜构成单坡面的围合, 也是为了界定取景器的边 界。
设计初衷
希望观者对这些装饰性的立面产生一种纯石墙的错觉。 归根结底,还是建筑师多来追求真实感与纯粹性的建筑句 法学惯性起作用。
建筑坡面
将9个取景器——房间 倾斜程度不同的屋顶整 体看待,建筑顶部便出 现了一个起伏的、相对 复杂的拓扑接口;也许 可以认为是一个人造地 景,与基地周围的山峦 呼应;也许又可以作为 以当代的建筑语言翻译 传统中国建筑坡顶形式 的一次尝试。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赫茨伯格笔记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赫茨伯格笔记赫茨伯格强调建筑的社会属性,这一点可太酷了。
他觉得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我们人不能独自生活在一个小泡泡里一样。
建筑得和周围的人和事产生联系。
比如说,一个社区里的小广场,它可不仅仅是一块空地加几个石凳哦。
它是邻居们聊天、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小天地。
这就像我们家楼下的小花园,每天早上都有爷爷奶奶在那打太极,傍晚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在那跑来跑去。
那小花园的设计就很巧妙,有一些弯弯绕绕的小径,周围种着花花草草,中间还有个小亭子。
这就像是赫茨伯格说的,建筑在无形之中促进了人们的社交互动。
还有啊,赫茨伯格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也很独特。
他认为空间是有层次的,就像我们吃蛋糕一样,一层一层的。
一个建筑里,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不是简单地用一堵墙隔开就完事儿了。
比如说,一个住宅,进门的客厅是比较公共的,大家来了都能坐一坐。
但是再往里走,到卧室就很私密了。
可是这中间的过渡很重要呢。
可能会有一个小过道,或者一个半开放的书房。
这就像是在告诉人们,你正在从一个开放的、共享的世界慢慢走进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我就特别喜欢那种老房子,一进门先是一个小小的玄关,然后才是客厅。
这个玄关就像是一个小前奏,让你在进入客厅之前有个小小的缓冲。
赫茨伯格在书中提到的建筑的灵活性也超级有趣。
建筑就像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它得能随着时间和人们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就好比我们小时候住的房子,可能一开始就是简单的几个房间。
但是随着家庭的发展,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间,可能就会把一个大房间隔成两个小房间。
这就要求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就得有这种灵活性的考虑。
不能把建筑设计得死死的,就像那种一次性的东西一样。
好的建筑应该像一个百变金刚,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
另外呢,他对建筑材料的运用也很有讲究。
材料可不仅仅是用来把房子建起来的东西,它也是有性格的。
比如说木材,它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暖、亲切的。
就像我们走进一个全是木质结构的小木屋,瞬间就会觉得很温馨,好像回到了家一样。
读书笔记
对艺术创作与建筑设计关系的一些思考——以王澍清华讲座为依据第一章建筑设计同属艺术创作第二章以王澍为例谈谈中国绘画至于建筑第三章结语专业:建筑学姓名:刘刚学号:12121803第一章建筑设计同属艺术创作关于艺术至于建筑,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我曾将设计行业比作一个金字塔,塔顶我毫不犹豫的给予建筑。
这就是建筑在我心里的重要性。
而现在回想,其实艺术创作本没有高低之分,只是自己人为地区分罢了。
我想庄子主张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我在此可以吸收些许,以端正我的态度。
我喜欢绘画,我觉得绘画可以锻炼一个人的眼力,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对美与丑的东西敏锐的发觉。
无论是西方的一点透视,还是东方的散点透视,都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情感投入。
中国水墨画重视现实人生具有的实用理性倾向,溶入中国人生观与宇宙观。
西方的写实手法体现其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透视学和解剖学无疑将人类的思想引入更加客观真实的世界。
受美学的影响,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就很明显了。
自希腊,罗马起数学与建筑的逻辑关系,就不难想象西方建筑中思维的缜密。
到文艺复兴时期,从布鲁乃列斯基,阿尔伯蒂,帕拉迪奥,达芬奇等建筑星斗对建筑的重要贡献,手法主义对美的追求也无不与建筑的理性保持一致。
而在东方,最能体现文化思想的不是等级制的建筑形式,而是中国文人对园林艺术的贡献。
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运用,使中国古典园林的魂魄与中国文人水墨画一脉相承。
第二章以王澍为例谈谈中国绘画至于建筑说到此不得不谈谈王澍,我觉得他对建筑的理解是具备中国文人气质的。
他具有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想象力。
第一次见王澍是2010年他来清华的讲座,题目为“Contemplation 凝视”。
他的第一张ppt图片给我印象很深,一碗阳春面的照片。
他说他昨天吃了一碗阳春面,他热衷于对常见事物的判断,便宜好吃,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一份极少主义的面条。
人的扰动带来改变,但未改变其抽象性。
我想这是我所达不到的思考,我已经将视而不见当做理所当然。
j建筑,读书笔记.doc
j建筑,读书笔记建筑学读书笔记建筑类书籍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么写日本近代建筑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功能之说。
建筑一般都会具有实用功能,有待于发展其精神性的审美意义,只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才是健全的。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
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
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
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
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
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
二、空间使用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
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
各类建筑由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建筑读书笔记之贝律铭
读书笔记贝聿铭说:“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所谓社会艺术,即指建筑与绘画、雕塑等门艺术的区别。
后两者特别注重作品的内涵,也非常强调艺术家自身的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
建筑也重视内涵和个性,但建筑师的工作是要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受到来自社会、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制约(建筑也重视内涵和个性,但建筑师的工作是要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受到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制约。
香山饭店----中西合壁的尝试。
客窗外加一格栅是学习中国传统建筑中棂花窗的作法;以青砖镶嵌线脚则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得到启发。
而线脚的图案仍来源于唐式建筑的墙面分割。
统观全局的设计思路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贝聿铭“在故宫建筑群中,有主次轴线的强烈表现,也有大小院落的连续组合,蓝天映衬下的金黄色屋顶和赭红色城墙是那么具有感染力,站在太和门向北眺望所见的建筑天际线更是不同凡响。
”(一幅美丽的画面)“北京本质上是一个单层的城市,是一个艺术品。
” 不仅像波士顿政府中心和基督教科学教堂那样区域性的建筑群可以被纳入城市的轨道,就连肯尼迪图书馆那样的个体建筑在贝聿铭手中同样可以体现互为因果的两个过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创造出出色的个体建筑,个体建筑又促进其周围地区的新陈代谢。
玛丽广场高层办公楼座落在一个低层的台基上,其中包括步行商业大厅。
车辆服务路线安排在底层。
平面为十字形的标准层以及在平面上与高层部分虚实交替的低层台基,加之办公楼前的下沉式庭院和入口,都是颇有创造性的处理手法。
贝聿铭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鲜明精确的几何性。
几何性是建筑的一种天然属性,任何一个建筑师也不能使他的作品脱离这种属性。
浩瀚大漠中的吉萨金字塔无疑是四面体四棱锥的最纯粹的表现。
所以把几何性归结为贝聿铭建筑风格的特点之一,正是因为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他一方面在处理功能和形式的关系时突出表现建筑的几何特性;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这种特性,把几何性的表现从简单的单一几何体发展到复合几何体或多个单一几何体的组合,往往使人们意想不到,目不暇接。
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阅读了《建筑空间组合论》,感触很深,它论述了建筑的功能、空间、审美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空间组合的角度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打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老子的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古人对其都早有体会,对我们学建筑的学生来说更需要了解到这一点,空间本身对我们来说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
绪论中,首先讲的就是建筑的功能。
它是要满足社会,人们的需要而存在的。
即建筑必须要有实用功能。
我们要从精神和审美要求上来看待建筑,一般的建筑需要有物质功能和人们对它的精神感受方面的要求。
评价建筑的好坏,并非只从美观来看,还要看它的实用功能和给人们的感受方面来判断。
第一章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和第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用大量实例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第八章讲述了当代西方建筑拭目以待审美变异。
第一章总则中从三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了分析:1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需求。
2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需求。
3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
对于建筑的起源就是原始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和防止其它自然现象或者野兽的侵袭,而要栖身的空间或场所,而它的功能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
我们所讨论的建筑和功能,就是指建筑形式和建筑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建筑,因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其形式也相对较简单。
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有能力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来适应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其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也得以充分的体现。
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给现代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建筑形式是由空间,体形,轮廓,色彩,质地等多种要素集合而成的复合概念。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书笔记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书笔记在剑桥建筑学院的一次课程设计作业中,一位学生恶作剧式的将自己蒙德里安式线条的方案拿给老师,并做好了接受批评的准备,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主任并没有生气。
“他朝我走过来,用胳膊揽着我的肩膀说‘克瑞斯,我的孩子,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汇报结束后,他给父亲打电话说:“这简直是个精神病院。
”这个学生就是《建筑的永恒之道》(以下简称《永恒之道》)的作者,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这个离经叛道的建筑系学生,在此后的职业生涯里,一直苦苦探索着一个建筑界的终极问题,即“什么是建筑?”。
诚然每个人对“好”的建筑有不同的理解,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建筑界普遍抛弃了现代主义的机械的、缺乏人情味的建筑美学,认同“好”建筑对于人性的需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样一股人本主义浪潮下,当时有一批反思现代主义的优秀建筑理论书籍涌现,如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等,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是,亚历山大并不仅止于对现象的批判,而是创建了一套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论,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修正自己的理论。
对于被各种主义和理念冲昏了头脑的建筑界,亚历山大强调回归“体验”、用“真实”的态度面对建筑,诠释了一种对建筑更为本质的理解。
1.“无名特质”的哲学思考“有一条永恒的建筑知道。
它存在了千百年之久,至今依然如故。
以往那些人们感觉到舒适自在的伟大的传统建筑、村庄、帐篷及庙宇,总是有极其接近此道的人们建造而成的。
”这是《永恒之道》的开篇第一句话,初读起来,甚至会怀疑这不是一本建筑理论书籍,作者的口吻太像是在宣传某种神秘组织的教义,不过深入本书后就会发现亚历山大散文式的行文风格和充满了诗意的描述与他对建筑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接下来说“形式上的千姿百态,其核心有一个导致成功的基本不变的特征……它以不自觉的形式隐藏与所有的建筑方式背后。
”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信息:1.所有的建筑存在某种普适原则2.形式是表象。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指导老师:***班级:建筑0602班学生:吴坤华日期:2011.01《建筑十书》读书笔记《建筑十书》从介绍当时的代表性建筑物出发,详细介绍了当时人们在建造房屋所关心的方方面面,从建筑选址、建筑布置(包括单栋栋的朝向)、建筑外观、建筑细部、建筑构造到建筑材料的选取和建造过程中的工艺以及建造时所使用的机械都进行了细致、量化的描绘。
可以说,其科学的态度不比现代人差。
其对建筑师的道德的规范也是值得我们赞许的。
另外维氏也穿叉字里行间给我们讲述了最原始的成本控制办法。
一.建筑师的培养建筑师要具备多学问的知识和种种技艺。
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
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
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练习,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
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筑的作品。
因此,建筑师如果不顾学问只致力于娴熟技巧,虽竭尽辛劳,还是不能得到威望的。
而偏重于理论和学问的人们似乎也是追求幻影而不是现实。
与此相反,只有精通这两方面的人们,才好似全副武装人员一样,能迅速地获得威望并达到目的。
实际上在一切事物中特别是在建筑学中,也存在着以下两种事物,即被赋予意义的事物和赋予意义的事物。
被赋予意义的事物就是对它要提出讨论的事物;赋予意义的事物就是按照学问的原理作出解释的阐明。
因此自称为建筑师的人就要精通这两种事物。
这样说来,建筑师既要有天赋的才能,还要有钻研学问的本领。
因为没有学问的才能或者没有才能的学问都不可能造就出完善的技术人员。
因为天空是倾斜着的,又因为要利用清新的或易污染的空气和土地以及利用水,所以要通晓医学。
如果没有医学的理论,就不可能建筑适于健康的住宅。
此外,还要通晓法律。
例如对于有界墙的建筑所必要的法规,屋檐滴水或排水范围所必要的法规,有关采光或输水的法规等等。
建筑师还要注意其他与此类似的事项:如在建筑房屋之前要预先警惕建筑物竣工后不致给业主留下纠纷;又拟订合同时对业主或承包人都要予以慎重的注意。
建筑师的两种言说北京柿子林会所的建筑与超建筑阅读笔记
01 引言
03 概述
目录
02 关键词 04 第一言说:建筑特点
目录
05 第二言说:超建筑特 点
07 结论
06 比较分析 08 参考内容
建筑师的两种言说:北京柿子林 会所的建筑与超建筑阅读笔记
引言
在当今的建筑领域,关于北京柿子林会所的建筑与超建筑有着多种言说。本次 演示将通过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对建筑师关于北京柿子林会所的建筑与超建 筑的观点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比分析,试图探讨两种言说的异同点及优劣, 从而引发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思考。
张永和先生在柿子林会所的设计中,以生态节能、环保和舒适度为核心。他运 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此外,他还能源的高效利用,通 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在柿子林会所的建筑构造上,张永和先生更是别具匠心。他以当地的材料为基 础,采用传统工艺手法进行施工。例如,会所的墙体使用了当地的土、木和石 材,既保证了建筑的质量,又突显了地方特色。同时,细节处理也相当到位, 无论是窗户的设计,还是屋顶的构造,都充分考虑了通风、采光和防水等因素。
对于未来建筑设计的思考,我们应该在空间和形态的同时,也要重视数字化、 智能化和环保等方面的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将会有更多的可 能性,而如何在不同设计理念中进行选择和取舍,将是建筑师需要面临的挑战。
参考内容
当我和一位建筑师朋友参观北京柿子林会所时,他对我讲述了建筑师的两种言 说: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他的叙述为基础,结合我自 己的观点,详细阐述这两种建筑的特点和差异,并探讨超建筑的概念和内涵。
然而,两种言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建筑特点在成本和结构安全性方面可 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超建筑特点则对技术和应用范围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取舍,以达到最佳的 设计效果。
当建筑师与艺术家相遇——北京韩美林艺术馆的阅读笔记
现代艺术 时 ,不是 以现代西 方的审美视角去选择 中国 民间 的 审美样式 ,在他 笔下 ,这些 曾经 光芒四射的 民间文化 顺理成 章地进入 当代 ,让它们在 当代 艺术世 界 中重新焕发活 力。可
建筑会是 一个 能达到双方满 意的精美作品 。北 京韩 美林 艺术
馆这样一件精美作 品。
化 与 流线 的转 换复 合的 巧妙 结合 ,使 得艺 术 家的各 类作 品 能得 到全方位展示 ,参 观者在欣赏过程 中有不 同的体验和 感
受。
青铜佛头雕 塑 ,右边是母与子雕 塑 ,近处是坐在砾石 广场上 玩耍 的一 对对 母 子 ,还有 那前 方柔 美的 夕 阳……我 突然 失
语 ,唯有享受建筑师和艺术家带给我的空灵。
以说 ,韩美林 的艺术作 品是现代 艺术与 中华 民族灵魂 的结合
体。 崔恺的 “ 本土 思想 ”已经从 他 最开 始 的无意 识 走到 现 在 的坚 守 。他在 探 索 、学 习新方 法新 技术 的 同时始 终不 变 自己 的本 土思想 。建 筑评 论 家史建 说 ,中国 当代 建筑 的本 土化是在 超越 了试验性建筑 之后 的一种退 守和 回归。正是这 种 回归 ,吸引 了国际建筑界 的关注。崔恺也 因此赢得 了国际 荣誉 。从外研社大楼 到德胜 尚城 ,从首都博 物馆到殷墟博物
与轻 轨 的高 度基 本相 同 ,人们 可 以在轻 轨车 厢 中看到 艺术
建筑读书笔记 完全原创
坚面只找『 强对有不我 活严与到的 下酷生可人 去现俱以生 的实来称经 韧, 为历 性决 卓中 。不 越 』放 的 弃 艺 , 术 安 资 藤 质 忠 雄 ,
在安藤先生的整本书当中,几乎找 不到一丝丝夸耀的气息。只有谦逊,自 省,对自己极限的挑战。 他回忆道,现在这种坚持不懈甚至 固执,也许是在年轻时,命运对他的不 断考验,以及自己决不放弃的信念而锤 炼出来的。 很多次安藤先生为了坚持他的建 筑理念,和业主,委托人甚至是政府政 策都有有过礼貌性的冲突。不管大家怎
人生的光和影
『什么是人生的幸福?我认为, 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待在光明之中。 而是在阴影里从远处凝望光明, 朝他奋力奔去,就在拼命忘我的时间里, 才有人生真正地充实。 宛如光和影。』——安藤忠雄
当我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看到安藤先生在书的最后写 下的句子,突然眼泪就 流了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看到他四十多年的建筑生涯 里,留下一个又一个建筑并延续很多年;看到他在业主和政府 面前,固执己见的模样;看到他在不断地朝着光明前进,在建 筑里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东西的时候,那股悲痛和感动全部都 无所遁隐。 这就是建筑师啊。 我想。原来建筑师是这样遥远却温暖的存在。 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建筑。生命,梦想,以及爱,一切的 一切的付出,完全不后悔也不退却。只是向着光奋力地向前, 就算是一直处在阴影里。他们就很满足了吧。
嗯。非常感谢安藤忠雄先生您的自传。 还有感谢刘老师能耐心地看我用不怎么学术的,甚至有点小自我 感性的语言完成这篇读书笔记。
成为建筑家之前 最初的原点 对混凝土的坚持 日本精神 最终章——光和影
样劝服,安藤先生还是会坚持到最后。 那股不服软的气势在“吓跑”很多委托 的时候,也有着吸引注意的魅力。我是 这么觉得的。因为我就那样被他的性格 和建筑吸引着。 安藤先生虽然没有接受过大学正统的建筑学习,却通过自己 的自学和不间断的海外建筑见习,最终探索出了属于他独特的建 筑风格。 用最简单的几何形和完全不加装饰的清水混凝土墙体创造 出纯粹却深邃的空间,并在自然中抽象出元素,如光,水,天。 建筑有了神性。我认为他的宗教和教堂建筑是最能突出他这 个特点的。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建筑十书》是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
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
本书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提出建筑物的"均衡"的关键在于它的局部。
此外,在建筑师的教育方法修养方面,特别强调建筑师不仅要重视才更要重视德。
这些论点直到今天还有指导意义。
《建筑十书》按现代语言来说,其中第一书是建筑师以及建筑工程管理;第二书讲了盖房子的历史还有各种建筑材料;第三书写的是神庙建筑的各种方法和规范;第四书是修建各种罗马柱的方法和规范;第五书是剧场、广场、体育场和浴场等公共建筑的方法,包括剧场的声学原理;第六书是气候以及住宅的建筑方法;第七书是写地面和墙壁的处理,包括各种材料;第八书讲供水和上下水等;第九书是天文知识;第十书写了当时很多建筑机械和工具,还有弩炮。
这本书不但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建筑百科全书,也是2000年前的建筑规范手册。
作者维特鲁威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的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熟悉希腊语,能直接阅读有关文献。
他的学识渊博,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也钻研过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一个人当然不可能成为所有这些学科的专家,但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大多有实际用途,比如绘图和几何学是建筑视觉传达的基本手段;音乐学有助于剧场设计,对调校弩炮弹索也有用;法律有助于妥善处理界墙、采光等方面的问题,防止法律纠纷;医学有助于建筑选址;天文学有助于制造日昝等等。
正因为他广博的知识面,他才能在当时对建筑有这么深的造诣并且备受统治者的赏识,任建筑师和工程师,后来又因为著书而受到嘉奖。
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相对于现代,在那个遥远而落后的年代,建筑师们已经研究的相当周全而透彻。
(完整word版)《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建筑十书》简介《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摘录一、建筑的构成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
这是由量——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构成的。
2、布置:布置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
布置的式样——希腊人称做伊得埃——就是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
3、比例:比例指优美的外貌。
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
4、均衡: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5、适合: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权威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
但对于习惯来说适合是这样表现的:门厅要相对豪华的内部处理得协调而优美。
因为内部的面貌华丽,而入口却低陋,它就不够适合了。
6、经营:经营就是适当地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
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对于业主或使用、或显示财产富饶、或拥有雄辩声誉要建造各不相同的房屋的情况。
建筑读书笔记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
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
建筑学读书笔记
写在最前---------------------------------实话,现在的我究竟在想些什么?茫茫人海中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发光点?其实自己一无所知。
我总是对未来充满幻想,但是实际行动起来,总是希望自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什么也学不精。
想一想,外面的人比我智慧的,想法多的,技法好的多到无穷,怎样才能让人群发现自己是优秀的?是自己本身就不够优秀,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和积累,还要掌握更多的方法,技能。
烦恼了,觉得这样太悲观了?本来就是,想不想,你都是这个样子,倒不如拿出实际行动来。
上学期间,学必要的技能吧,为以后留条后路。
这个暑假,投了一份漫画的稿子,自己花了9天左右画的。
但是没有选中,发到区里面,大多数的评论都是“画工还是不到家的,也就是没有学精。
要练,还要练它个几年。
”“不行,不论是剧情啊还是画风啊都差了”......我在学建筑学之外,自己还是喜欢画漫画啊做业余爱好,平时闲下来就画一画,两年的平时闲画,给我的感觉就是原地踏步,根本没有迈入门。
所以,不论是什么,我都不相信,你这个人好有天赋啊,你最适合做这个了......等等的话。
也不相信天赋会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即便世界上存在有天赋的人,也只是一小部分,不是自己。
努力吧!少年。
追上那些,能力在你之上的,长得还比你帅的。
发呆了一天,看看电视。
再之后,应作业要求,读了三本有关建筑学的书籍。
可自己总是抵触着理论的东西,上网查了资料,到底什么才是适合建筑学学生去读的书?找到了并翻了一下简介,决定读一读吧!带着有点不爽的心情去读的,承认出发点是错的。
可总觉得,那份投稿失利的心情,慢慢淡出我的视野。
也好想发现,我收获了些。
《建筑师的20岁》记得老师们,同学们曾经说过,一个不超过45岁的人,是不能随意的自我称谓,或者是被别人称为:“建筑师”的。
因为,如果想要入门建筑师,就需要大量,大把经验。
而这些,都是你在中老年以前所欠缺的,无论自己是出自于哪个“龙门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