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合集下载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的全部内容。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能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解释.3.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身边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2。

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难点: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 设计思想《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欣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科技因素,文中对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要提醒学生注意。

本课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与评价;以欣赏和探讨为主要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

课堂教学应围绕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本课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对作者的设计理念作出评价,选择自己欣赏或感到不足的作大胆发言。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设计理念所包含的对东西方文化观念的接纳和融合以及作者对生活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关注,作者对文化的尊重,对记忆的尊重,造就了歧江公园的独特,特别值得读者用心去体会。

●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俞孔坚: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

部编苏教高中必修5《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李荣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苏教高中必修5《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李荣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2、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3、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言科学技术是反映现实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又是人类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伟大力量。

在对科学的探求中,人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不但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不断开创出和谐而优美的境界。

科学在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表达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但表现在文体特征、风格以及写作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观念,是对科学与生活、科学与审美的多样化的理解。

二、了解作者1、俞孔坚,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学者,景观设计师。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

现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

主要设计并建成的项目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等。

2、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坚3、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

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坚三、文本研习(一)整体把握全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作者分别以挑战和解决之道为题,讲解了在设计时的一些考虑。

| 注意自己脚下的文化。

作者从设计思路的三大诱惑中摆脱出来形成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

|④理解设计。

这一部分是具体方案的设施,这里讲述了设计的三条途径。

⑤几点遗憾。

再完美的设计到实施的阶段,因为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可预料的问题,这部分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形来说的,表现了设计师严谨的态度。

(二)合作讨论1.结合文本说说,人们在追求“文化”和“美”的时候,习惯的做法是什么?在追求“文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

高中语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苏教版必修5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总体设计教材概述这篇文章是俞孔坚教授于2002年11月13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景观设计师手记。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

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文中写了歧江公园带给人类的另类文化和野趣之美。

足下的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以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难点则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文章关键字的提取达到对全文的把握。

思路方法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结构似乎有些松散、相互独立但是内容却是和谐统一,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并在每部分找出能概括标题内容的关键词。

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

为了理解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必要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运用生活经验来解读这篇文章。

由于文章是自读课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为主,引起共鸣;以问题导读、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与评价;以欣赏和探讨为主要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必修5学案:第1单元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必修5学案:第1单元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Word版含解析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歧.江( ) (2)淤.泥( ) (3)茭.白( ) (4)苦苡.( ) (5)厄.运( ) (6)脚踵.( ) (7)烟囱.( ) (8)船坞.( ) (9)琥.珀( ) (10)椽.子( ) (11)栈.桥( ) (12)骨骼.( ) [答案] (1)qí (2)y ū (3)jiāo (4)yǐ (5)è (6)zhǒnɡ (7)cōnɡ (8)wù(9)hǔ (10)chuán (11)zhàn (12)ɡé(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场⎩⎨⎧场.地( )场.院( ) (2)拓⎩⎨⎧拓.宽( )拓.片( ) (3)荫⎩⎨⎧荫.蔽( )荫.凉( ) (4)遗⎩⎨⎧遗.憾( )遗.之千金( ) 2.语境辨析法(5)合肥首届新年登山挑.( )战,主办方特地挑.( )选了合肥肥西县西南郊区的大潜山一带。

(6)就在我们刚刚做了一个稍.( )息的姿势的时候,二班抓住这稍.( )纵即逝的机会夺取了冠军。

[答案] (1)chǎnɡ/chánɡ (2)tuò/t à (3)yīn/yìn (4)yí/wèi (5)tiǎo/tiāo(6)shào/shāo二、写对字形(1)⎩⎨⎧luǒ( )露脚huái ( )青kē( )(2)⎩⎨⎧不kān ( )入目kān ( )测kān ( )乱zhēn ( )酌 [答案] (1)裸/踝/稞 (2)堪/勘/戡/斟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湮没·淹没 湮没:指(风沙、砾石、荒草等)埋没,(名声、事迹等)被埋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也比喻声音等被掩盖。

两者都有“被掩盖”的意思。

(2)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足下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中野草的审美观察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足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足下”的内涵,如足下草、足下土等,并分析其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2. 野草之美: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环境中的野草,感受其生命力、形态美和意境美。

3. 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足下文化,以及如何将野草之美融入现代艺术创作中。

4. 环保意识:教育学生关爱自然环境,保护野草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野草摄影、绘画和诗歌创作等,展示他们对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足下文化的起源、发展与野草之美,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中的野草,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察能力。

3. 实践法: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文化传承、创新和环保等主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摄影、绘画和诗歌创作等工具和材料。

3. 安排户外观察活动,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教学。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足下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以及对其内涵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摄影、绘画和诗歌创作的质量。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文化传承、创新和环保的认识。

4.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满意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足下文化:介绍足下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 整体把握复杂说明文的基本结构。

2能够理解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来安排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设计理念,感悟歧江公园的内在精神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学法建议】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有大量实物或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有条件的应尽量利用,以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2、研读方案部分时,要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把抽象的说明文字转化为形象,去印证作者的设计思想。

3、尽可能将要将课内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2、资料链接(1)作者的话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坚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坚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

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俞孔坚(2)相关背景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 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② 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③ 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④ 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自学评价1、为加点字注音栖居()粤中()脚踵()沉淀()湮没()琥珀()渲染()氛围()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泥淖杯盘狼藉哀声叹气坐收渔人之利B.喝彩扪参历井水泄不通无所不用其及C.忖度甘拜下风集思广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D.部署各行其是相辅相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强调环保时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迫不及待。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设计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设计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足下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探索野草的美丽与价值;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足下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野草的分类和特点;3.野草的生态价值;4.野草的美丽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野草,并提问:野草是什么?你们对野草有什么了解?2. 学习足下文化(20分钟)步骤1:讲解足下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足下文化的内涵。

步骤2:播放足下文化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3: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分享对足下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探索野草的美丽与价值(30分钟)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野草,让他们发现野草的美丽之处。

步骤2:讲解野草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一些常见的野草品种。

步骤3:组织学生进行野草观察活动,让他们用手绘图或拍照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野草。

步骤4: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野草,并分享自己对野草美丽和价值的理解。

4. 野草的生态价值(20分钟)步骤1:讲解野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等。

步骤2:引导学生思考野草如何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步骤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野草的生态价值,并总结出结论。

5. 野草的美丽和应用(30分钟)步骤1:引导学生用语言、绘画或摄影等形式表达野草的美丽。

步骤2:讲解野草的应用价值,如药用、饲料原料等。

步骤3:设计野草创作活动,让学生使用野草制作手工品或绘画作品。

步骤4: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互相欣赏、分享。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观察野草的细节能力等。

2.学生完成的野草观察记录、创作作品等。

3.学生对足下文化和野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深入了解野草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优秀学案设计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不仅应该注重美观,还要考虑文化、历史和生态因素。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草,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我在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1. 了解野草的生态特点野草对于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野草的生态特点,还需要考虑到它们与其他植物、动物的生态关系。

同时,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植物配置和管理方式,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发掘野草的文化价值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野草都具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地理和历史背景,发掘出野草的鲜活文化。

比如在日本的枯山水中,常常使用银莲花或者蕨类草来象征山水之间的小溪流;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被赋予了高贵、崇高、坚韧的象征意义等等。

3.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野草野草不仅可以作为较为实用的植物,还具有着高度的观赏价值。

而且,非常适合在自然风景中发扬光大。

所以,在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野草这一园林植物,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

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野草都拥有着深远而广泛的价值。

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需要从足下的小草入手,将其植入设计中,才能够将设计方案贯穿到生态、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真正呈现出园林文化的美丽在景观设计中,野草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因素。

通过了解野草的生态特点和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它们的观赏价值,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可以创造出更加具有生命力、人文性的园林。

同时,保护野草生态环境,探索其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助于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因此,作为景观设计师,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通过细节打造出更具人文情感和生态价值的园林《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2《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优秀学案设计曾经在大学时代,我学习了景观设计,也做了一些实践,但那时的我只是想在设计中表现自己的创意。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精美教案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精美教案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精美教案设计精美设计会员8834708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俞孔坚曾经看到过一张从神州五号拍摄带回来的照片:那是一幅何等辽阔而又如此枯黄的土地!与邻国相比,她的绿色是何等的稀缺单一,如果我们将这影像在某一点放大,可以看到祖先留给我们的荫护正在被城市开发所削弱、破坏,我们正面临着人地关系的危机。

我们的居住与脚下土地如果象草原上的牛羊始终与大地相依那么自然和谐,如果也能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景观,淡化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妆,我们将获取一块和自然合作共生的净土。

①感悟课标新理念▲教材文题感悟【品思题目】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这篇文章是俞孔坚教授于2002年11月13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景观设计师手记。

文中写了歧江公园带给人类的另类文化和野趣之美。

【走近作者】1.作者介绍俞孔坚,1963年生,浙江金华人。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

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

1995~1997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1997年回国。

回国后,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事业,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等。

2.创作心语“土人”者,替“天”行道,为“神”差使;天者,自然也;神者,地方之悠远文脉……为自然而设计,为人而设计,亦为神而设计,以求“自然——人——神”之和谐。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优质教学案例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优质教学案例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优质教学案例文本介绍人类了解、学习、掌握科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征服自然,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是在于倡导文明、进步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保证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第三板块专门针对人类本身对科学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与改造,侧重科学的实践性。

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是科学与美的结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由一位设计师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包含了许多思想信息,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对学生开阔眼界,理解、改造身边的景观及公共设施很有帮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设计动手能力很有利。

教学理念适应时代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多方面人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重视应用教学,把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综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潜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严谨的、求实的又具有个性的学风。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能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解释。

3,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身边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和活动体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俞孔坚的情况。

2,阅读文本,了解俞孔坚在设计岐江公园的时候,考虑到了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他又是如何作出取舍的?3,运用文本知识,针对我校的前山、荷花塘或者污水沟,尝试设计出一套景观设计方案或综合治理方案。

(有条件的可到六合区规划局查阅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认识俞孔坚,学生介绍查阅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生1 :俞孔坚,浙江金华人,2019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2019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并任院长、首席设计师。

师:俞孔坚于1963 年出生,倡导“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 余篇,影响很大。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学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与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现象。

1.2 教学内容课程主题介绍:《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课程目标与意义:探索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3 教学方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身边的野草有什么印象?展示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野草及其生长环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野草之美2.1 教学目标认识并欣赏野草的形态美、生命力美和自然美。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2 教学内容野草的形态特点:介绍一些常见野草的形态特征。

野草的生命力:探讨野草的生命力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野草的自然美:分析野草在自然环境中的美感。

2.3 教学方法观察与描述:学生观察野草的形态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野草的生命力和自然美,分享自己的观点。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收集学生的描述和讨论结果。

第三章:文化与野草3.1 教学目标了解野草在文化中的意义与价值。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野草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介绍一些野草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寓意。

野草在现代文化中的角色:探讨野草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野草的保护与利用:讨论如何合理利用野草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3.3 教学方法文化探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野草在文化中的意义与价值。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野草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活动,如种植、采集等。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文化探讨和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实践报告。

第四章:创意野草艺术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野草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

4.2 教学内容野草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介绍一些利用野草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野草艺术作品的欣赏:展示一些优秀的野草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足下的文化及野草之美》导学案

《足下的文化及野草之美》导学案

《足下的文化及野草之美》导学案•画语导入仰望浩瀚太空,我们总是充满了期冀和幻想,而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 球一一那片辽阔而又枯黄的土地, 却更多的是漠视和冷落。

其实,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 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 这便是尊重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字词梳理】3. 辨形答案:踝,裸;绽,淀;莠,诱;沼,诏;濒,频;誉,誊【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厂脚(huai )厂破(zhan )露(lub ) L 积(dian )良 不齐(ybu ) - 惑(ybu ) l 泽(zhao ) -书(zhao )临(bin ) 繁(pin )-赞(I ) -写(ten g 1.正音船坞()栈() 桥 田埂() 繁衍()渲() 染 稍()息 气氛()参与( ) 椽()子 答案:wd, zhan,gen g,luo,qi, fen,yu ,chuan,q 2.辨音「称道()「裸露() 「遗()憾 ―称职()露马脚( 1遗之千金() 折腾()裸() 露 栖( ) 居 搀() 杂 湮( ) 没 歧江( ) r an, xua n,sh a o,chan,yan, 折射() 折本i,wei;zhe,she,zhe答案:cheng, chen;1 u,lou;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

船坞:停泊、修理或制造船只的地方。

渲染:①国画的一种画法。

②比喻夸大地形容。

异曲同工:异曲,不同的曲调。

工,工巧。

曲调虽然不同,但却同样工巧精妙。

比喻作品不同,但同样出色。

也引申为做法不同,但收效一样。

积淀:①积累沉淀。

②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2•词义辨析栖身栖息“栖身”指暂时地居住,如:她被儿媳撵出家门后无处栖身。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3. 提高学生对散文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足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2. 野草之美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其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足下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野草之美在各个领域的体现。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和实例,使学生感受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足下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以及野草之美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体现。

3. 分析: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内在联系。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认识和感悟。

3. 课程反馈: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征求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足下文化的魅力。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涉及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文学作品、散文、诗歌等。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目标:】、把握大的结构2、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3、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教学时数】一时【教学过程】一、关于作者: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作者的话]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坚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坚二、解题: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诚如俞孔坚先生所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

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

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

三、关于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

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四、解读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几点遗憾第一部分:理解场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科学之光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科学之光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歧.江( ) (2)淤.泥( ) (3)茭.白( ) (4)苦苡.( ) (5)厄.运( ) (6)脚踵.( ) (7)烟囱.( ) (8)船坞.( ) (9)琥.珀( ) (10)椽.子( ) (11)栈.桥( ) (12)骨骼.( ) [答案] (1)qí (2)yū (3)jiāo (4)yǐ (5)è (6)zhǒnɡ (7)cōnɡ (8)wù (9)hǔ(10)chuán (11)zhàn (12)ɡé(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场⎩⎪⎨⎪⎧场.地( )场.院( ) (2)拓⎩⎪⎨⎪⎧拓.宽( )拓.片( ) (3)荫⎩⎪⎨⎪⎧荫.蔽( )荫.凉( ) (4)遗⎩⎪⎨⎪⎧遗.憾( )遗.之千金( ) 2.语境辨析法(5)合肥首届新年登山挑.( )战,主办方特地挑.( )选了合肥肥西县西南郊区的大潜山一带。

(6)就在我们刚刚做了一个稍.( )息的姿势的时候,二班抓住这稍.( )纵即逝的机会夺取了冠军。

[答案] (1)chǎnɡ/chánɡ (2)tuò/t à (3)yīn/yìn (4)yí/wèi (5)tiǎo/tiāo(6)shào/shāo二、写对字形(1)⎩⎪⎨⎪⎧luǒ( )露脚huái( )青kē( ) (2)⎩⎪⎨⎪⎧不kān( )入目kān( )测kān( )乱zhēn( )酌 [答案] (1)裸/踝/稞 (2)堪/勘/戡/斟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湮没·淹没湮没:指(风沙、砾石、荒草等)埋没,(名声、事迹等)被埋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也比喻声音等被掩盖。

两者都有“被掩盖”的意思。

(2)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野草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概述介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这一文化现象的背景和内涵。

2. 第二节:传统文化中的足下文化通过讲解古代文献和诗词,分析传统文化中的足下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足下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 第三节:野草之美介绍野草的生态特征、种类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野草之美。

4. 第四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现代价值分析现代社会中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价值,强调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5. 第五节:创意实践——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融入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一文化现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诗词和文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现代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创意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创意实践环节的作品,从内容、形式、创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景观设计的知识,理解作者这样设计的理念。

2.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1.从实际出发去理解景观设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依托文字去发挥想象。

4.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展现来促进学生对本文中一些专门术语的的理解。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创造,探索美,发现美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的设计理念。

2.把握文章大的思路。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供一个场景,让学生凭自己的爱好,把这个场景设计成自己喜欢的公园。

1.学生描述自己所设计的公园的景观。

2.请学生陈述设计的理由及经过。

二、阅读文本,理清文本的结构思路。

(讨论解决)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几点遗憾”。

请同学们讨论理解这五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理解场地。

这是设计前对自然条件的考察,粤中造船厂作为是一个已经废弃的工厂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作者分别以“挑战”和“解决之道”为题,讲解了在设计时一些考虑。

第二部分:理解文化与传统。

在这个部分作者要强调的是如何理解文化的问题,不要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历史,而应该注意自己的身边,注意自己脚下的文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从设计思路的三大诱惑中摆脱出来,既对传统的设计予以借鉴,同时又展示了歧江公园这个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

第三部分:理解自然。

与第二部分说明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同,这一部分说明的是设计中对自然的尊重,自然之美的展现。

第四部分:理解设计。

如果说前面三个部分是设计之前的考察和构想,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具体方案的实施,这里讲述了设计的三条途径,对重点设计的部分还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下册-8.2《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学案(有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下册-8.2《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学案(有答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学习目标】1.能够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3.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学习重点】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的设计理念。

【学习时间】1学时【学习过程】一、导入《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观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作者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涉及到许多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思想信息,是一种很实用设计方案或设计报告。

二、检查课前预习:⒈读音辨析:歧()江淤()泥栈()桥栖()居茭()白苦苡()卓()有成效厄()运沉淀()掺杂()氛()围船坞()抽屉()琥珀()烟囱()袒露()渲()染⒉字形:裸露繁衍沧桑稍纵即逝脚踵熟视无睹提炼障碍斑驳⒊词意辨析与理解:(1)淹没湮没淹没:指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

堙没: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2)中止终止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3)震动振动震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

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平静。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就是振动。

(4)内涵内含内涵:人的内在涵养。

语言所包含的内容。

内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体的)。

(5)障碍阻碍障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

阻碍: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

(6)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7)可歌可泣:形容行为英勇,事迹悲壮,使人非常感动。

(8)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

非,指责。

(9)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2.“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有怎样的含义?3.由本文的说明,可看出作者怎样的设计理念?四、课堂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能够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3.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学习重点】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的设计理念。

【学习时间】1学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观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作者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涉及到许多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思想信息,是一种很实用设计方案或设计报告。

二、检查课前预习:
⒈ 读音辨析:
歧()江淤()泥栈()桥栖()居
茭()白苦苡()卓()有成效厄()运
沉淀()掺杂()氛()围船坞()
抽屉()琥珀()烟囱()袒露()
渲()染
⒉ 字形:
裸露繁衍沧桑稍纵即逝脚踵
熟视无睹提炼障碍斑驳
⒊ 词意辨析与理解:
(1)淹没湮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

堙没: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2)中止终止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3)震动振动
震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

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平静。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就是振动。

(4)内涵内含
内涵:人的内在涵养。

语言所包含的内容。

内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体的)。

(5)障碍阻碍
障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

阻碍: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

(6)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7)可歌可泣:形容行为英勇,事迹悲壮,使人非常感动。

(8)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

非,指责。

(9)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2.“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有怎样的含义?
3.由本文的说明,可看出作者怎样的设计理念?
四、课堂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

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

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

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

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

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

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完美构思。

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的构思,便正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

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

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

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

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
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

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

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

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

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

一座建筑,同样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

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的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

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

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

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

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

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钢筋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

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黄土。

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

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归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个方面的表述不超过20字)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第3段中说“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请说明这个比喻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0字)。

3.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长城”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下列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来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窑洞以黄土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象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E.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容存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欣赏建筑的美。

【参考答案】
1.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①构思: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为内容服务,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②想象:创造需要灵感,灵感来自想象;③语言:都要倾诉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

(对于这几个问题的认识要在文中去寻找答案,这实际上是对考生各段的大意的概括能力。


2.①建筑与文学有相当多的共同特点;②想象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全文是将文学同建筑放在一起来谈的,而主要又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由此可知第一问的答案;而第二问中对“酶”这个词的理解就可以总结出答案来。


3.①超越了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②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③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

(本题的几个答案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因为作者在每对
一对象进行举例后,都有一些总结的话,而这些话,也就构成了答案。


4.A.C(A项中“批”字理解有误,当为“鉴赏”意;C 项中“语言”有误,应当为“词汇”。

)侯晓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