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是否已经过时
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作者:刘志强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2期摘要:通过分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中国高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揭示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非传统性、客观性、竞争性和主动性等时代特征,从而弱化了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等,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加强从创新机制和对策研究方面进行剖析,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77-03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如何研究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回应新的挑战,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向全球不断扩张,已经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是“双刃剑”,它不仅对现有的制度、观念提出了挑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变革,而且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首先,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传统民族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地限制和削弱了国家的传统职能,使得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家在权力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全球问题的增加也使得国际因素对国内政治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超国家组织日益成为制约国内政治发展的基本变量,国家的权力边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变得模糊。
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
民族国家根深蒂固的制度、传统、文化和价值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迪士尼等一些超大型的跨国公司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此外,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文明和发展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与整合,又使得许多现代的价值、文化和制度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属性,日益成为一种“全球认同”,而民族国家的主权和文化认同却出现了危机。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民族和民族问题。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它是衡量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政府处理现实问题能力的一个标志。
从我们国家来看,解决民族问题最终要靠发展。
关键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构建和谐的社会。
民族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共同发展与民族之间发展拉大的趋势并存。
一方面是共同发展,但同时民族之间发展差距也在拉大,这两方面是并存的。
第二个特点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并存。
第三个特点是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增多和摩擦矛盾增多并存。
一方面是联系、交往增多,另一方面是摩擦和矛盾也在增多。
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所产生的民族关系、民族发展问题。
中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第二个特点:民族团结的相对性;第三个特点: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第四个特点: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在建国以来,甚至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开始探索了。
也是建国以来逐步的摸索、探索、不断的完善,逐渐形成的。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的基本政策。
目前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民族政策基本上概括了以下内容:一、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问题理论的核心观点。
关于民族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已经写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里。
实际上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党是付了学费才真正地意识到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可能强制同化,也不可能消除民族差别。
大家共同繁荣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发展和建设和谐的社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三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第1-3节)课堂笔记及练习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第1-3节)课堂笔记及练习题主题:第三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第1-3节)学习时间:2015年10月12日-10月18日内容: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三章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学习要求1.掌握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2.掌握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二、主要内容(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和行动。
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原则和鼓舞、凝聚各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同时还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规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个人品德高尚的重要标志。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体现在对祖国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上;体现在对祖国独特的文明和文化传统的热爱和传承上;体现在报效祖国的情怀和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的行动上;体现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共同内容:——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并在新的实践中为其增添新的内容,使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时期爱国主义表现在献身于国家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论文题目: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作为21世纪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仅仅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并且要以爱护祖国,报效祖国,为人民立功劳为己任。
不仅仅要学好知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也要时刻心怀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辩证关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仅要适应21世纪激烈的知识竞争,并且还要坚持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带来的挑战为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
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
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在这些种种潜在的危机挑战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祖国未来的顶梁柱,我们更需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也造成了诸多方面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经济活动、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普遍化的客观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都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在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
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了感情。
基于这样的变化,某些发达国家的政要和学者借此机会积极宣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爱国主义已经过时。
他们还极力鼓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势必导致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并妄图推行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面对这些声音,我们需要思考:(1)民族国家的时代是不是真的已经过去?(2)经济全球化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吗?(3)爱国主义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作为青年的我们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思修-第二章-真题
2008年10月6.下列选项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的是()A、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B、拒绝接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先进东西C、鄙视和离弃祖国的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D、爱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任何性质的任何国家2009年1月7.江泽民曾经指出,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精力,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
这强调的是()A、中华民族富于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B、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C、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D、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主要看他从社会中取得了什么p62009年1月33.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有()A、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B、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相统一C、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统一D、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2009年1月6、下列关于培养爱国情感说法正确的是()A、培育爱国情感是报效祖国的基础B、培育爱国情感要美化本国的历史C、培育爱国情感要否定本国的缺点和失误D、培育爱国情感就要出国留学2009年1月12.“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着我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精华。
其中,敬业奉献要求()A、公民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与人为善B、公民应该勤奋工作,俭朴节约,积极进取,发奋图强C、公民应该恪忠职守,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服务社会D、公民应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2009年1月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的是()B、集体主义C、世界主义D、民族主义2009年4月32.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一种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包括()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C、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D、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2009年4月5.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行动。
边疆治理论文民族认同论文国家认同论文认同整合论文
边疆治理论文民族认同论文国家认同论文认同整合论文边疆治理论文民族认同论文国家认同论文认同整合论文论当前我国边疆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摘要】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的“多民族”在边疆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
伴随着当前我国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来,因此两者之间的整合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在现实的认同整合过程中,必须调整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取向、转变边疆治理的思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并通过国族建设实现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边疆治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整合当今世界正处于民族国家的时代——虽然一些学者认为,民族国家“现在已经过时,正在被人们废弃,并且将被废止”。
①但一个不容忽略事实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然是唯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组织结构”②——而民族国家中的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
如此,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与民族的关系,解决一个国家的认同问题,以及协调民族之间的关系,并成为其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难题。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
这种国家的“多民族”性质,在我国的边疆地区——边疆概念的确立是与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在国家的边界确立以后,边疆就须以边界来界定,就是指国家之邻近边界的区域。
当然,这些地区仍然是远离腹心的边远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地区,与内地和沿海在发展程度上有相当大的差距——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我国的边疆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又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
这两种认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其相互关系的格局,尤其是国家认同的程度和所处地位,对我国边疆社会的政治稳定具有决定性的国家意义。
所以,“如何处理好边疆多民族地区的认同问题,尤其是维护国家认同的地位,既是边疆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
新自由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扩张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新自由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扩张的表现及应对措施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新自由主义的特征以及由其特征所决定的新自由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扩张的主要表现,从颠覆政治合法性,解构道德价值体系以及瓦解民族精神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其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扩张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1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出笼而被确立起来的一种代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在西方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是一股国际性的思潮,同时又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套“治国”理论和政策。
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当代新自由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加入了全球化的知识以及理论,从而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行其政治制度、经济思想、社会价值甚至是文化传统的一种范式。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的内容和特征为:否定社会主义,实行私有制;鼓吹个人主义,批判集体主义;否定民族主义,主导全球一体化。
二、新自由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扩张的主要表现(一)颠覆政治合法性。
这是由新自由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特点所决定的。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和正统性,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服从、尊重和信仰。
如果统治阶级的政权没有在人民中建立起道德信任和忠诚状况,就会产生合法性危机或者政权权威危机。
意识形态斗争的首要目的和任务就是颠覆统治阶级的政治合法性,所以,新自由主义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不科学性,宣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终结或者已经终结。
这一思想的传播,会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动摇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降低社会团体和民众对我国政治统治的赞同和支持,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瓦解其政治合法性基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民族国家的形式没有过时 二、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四、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正确弘扬爱国主义
关键词
什么是爱国主义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 身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我们既要 重视对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的挖掘,更要 把握当今世界形势,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 责任,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
面对这些声音,我们需பைடு நூலகம்思考:
(一)民族国家的时代是不是真的已经过去? (二)经济全球化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吗? (三)爱国主义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四)我们要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民族国家的形式没有过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并没有过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是经济 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这是因为: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国家的产生是民族和文明发展成熟的标志。国家不仅能够凝聚民族的意志、代 表社会成员的利益、动员全民族的力量、规范全社会的未来,而且是本民族整体利 益的最高代表者。尽管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部分职能也处于变革之中,但是,国家 作为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未变,国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唯一代表者 的地位和功能未变。在今天的世界,哪个民族削弱了国家的地位和能力,哪个民族 就面临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这已被当代世界历史所证明。(如伊拉克)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最强大的独立主体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和功能提出挑战,全球主义与区域主义(区 域性经济联盟)挑战国家主权。民族国家的权力开始发生变化,一部分转移给世界 性经贸组织,一部分转移给基层民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主体地位的削弱和 消失。今天的国际社会架构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以民族国家为国际社会的 互动主体。无论是区域性的经济联盟,还是跨国公司,都不具有民族国家的主体地 位,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中最强大、最具权威的、无可替代的主体。无论一个 国家内的何种组织和个人做何种交往与互动,都必须首先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并征 得它的认可,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却不可避免地 受大国的影响和控制。经济全球化在为各民族国家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某些 西方发达国家借机控制世界、控制他国,窃取别国的利益创造了机会和条件。目前, 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实现本国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仍然是维护本民族权益,抗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这种抗衡 大国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权威力量是任何其他组织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法理学中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法理学中主权与人权的关系1、人权与主权并不是一对相互冲突,甚至相互对立的概念。
2、恰恰相反,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同一性和统一性。
3、在当代的国际人权保护制度中,人权与主权也是并存的,而且都拥有应有的地位,共同地为着世界和平和正常的国际秩序,为增进人权的正义事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主权原则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重要原则,其要求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要尊重对方的主权,尊重对方的国际人格,不得有任何形式的侵犯。
换言之,国家是独立的、平等的,各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的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各国自行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形式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其他国家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干涉。
现代国际法确认上述内容为整个国际关系的基础和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在国际实践中,只有互相尊重国家主权,才能使国家主权原则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反,如果各国可以互相干涉,可以恣意侵犯,可以借口主权性质不同而兵戎相见,国际关系就要混乱,国际法也就无法存在了。
因此,将国家主权原则比作各国保护自己生存,反对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法律盾牌,是完全正确的。
国家主权原则对国家、对国际法都有重要意义。
国家主权原则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特别是二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国际文献都确认了这一原则,包括《联合国宪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此原则列为首位,也说明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人权与主权的真实关系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THORBJORNJAGLAND)最近发表文章,重复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以此论证该奖干涉中国内政的合理性。
他在文章中说:“由于世界从民族主义发展到了国际主义,主权观念在上个世纪发生了变化……《世界人权宣言》说,民族国家不再拥有最高的、不受限制的权力”,“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标准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世界共同体有责任确保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标准得到尊重”。
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既没有逻辑上的一贯性,又不符合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实际上仅仅反映了西方国家想要以人权为借口,继续支配和控制世界的欲望。
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
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3周 平内容提要:民族国家首先出现于西欧,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形式。
民族国家并非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建立在民族对国家认同基础上的主权国家。
民族国家建立以后,逐步成为世界国家体系的基本单元,并向全球扩展,进而成为基本的国家形态。
民族国家遍及全球以后,民族国家具有了复杂多样的形式,相当数量的民族国家虽然具有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但与最早出现于西欧的民族国家有相当的差别。
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民族国家建设的问题随之出现。
当今世界的许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现代民族;民族国家;国家形态;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
“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然是惟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组织结构。
”①我国也是民族国家,并处于民族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
然而,对于民族国家这样一种基本的政治现象,我国的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却尚未形成全面的、一致的认识,既有的知识系统尚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的解释,就连“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本身也是歧义丛生。
这一现象表明,在全面、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对民族国家准确的认识,仍然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本文就从民族政治学的角度,阐述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一、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中文的“民族国家”概念,来自于英文的“nati on 2state ”,即“民族—国家”,是对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的概括。
作为民族与国家相结合的产物,民族国家既有民族的内涵,又有国家的内涵,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现实中的这种状况,为各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民族国家提供了可能。
也许正因如此,高度关注民族国家的民族学学科和政治学学科对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并构建了大相径庭的民族国家概念。
其间,民族学学科偏重于从“民族”的角度来界定“民族国家”,因而强调“民族国家”的民族属性,进而把民族国家解释为单一民族国家。
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身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
我们既要重视对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的挖掘,更要把握当今世界形势,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也造成了诸多方面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经济活动、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普遍化的客观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都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在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
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了感情。
基于这样的变化,某些发达国家的政要和学者借此机会积极宣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爱国主义已经过时。
他们还极力鼓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势必导致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并妄图推行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面对这些声音,我们需要思考:(一)民族国家的时代是不是真的已经过去?(二)经济全球化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吗?(三)爱国主义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四)我们要如何弘扬爱国主义?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民族国家的形式没有过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并没有过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
这是因为: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国家的产生是民族和文明发展成熟的标志。
国家不仅能够凝聚民族的意志、代表社会成员的利益、动员全民族的力量、规范全社会的未来,而且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高代表者。
尽管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部分职能也处于变革之中,但是,国家作为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未变,国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唯一代表者的地位和功能未变。
普京为什么说德国没有完整主权?
普京为什么说德国没有完整主权普京这个说法并不奇怪,也不新鲜,他也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理论的。
最早明确提出这一点的,是他的前辈、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提出这个理论,是因为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苏军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内政。
苏联此举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勃列日涅夫遂提出有限主权论作为回应。
按照勃列日涅夫的这个理论,因为捷克斯洛伐克属于苏联为核心的华约体系,也就是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地缘政治位置重要,处在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前沿,所以捷克斯洛伐克一旦红旗落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防线就要被打开一个缺口。
所以,勃列日涅夫说,整个社会主义联盟的利益高于单个国家的利益,国家主权要受到整个联盟利益的限制。
更早一些,美国人也提过。
二战因为是同盟国对轴心国两个国际同盟的战争,所以战争结束后,美国有人提出,原来的民族国家主权已经过时了,现在应该是联合主权,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的主权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因为有些国家的主权必须依赖同盟国的保护,才能维护,那么他们的主权当然应该让渡一部分给这个国际组织。
当然,这都是霸权主义的逻辑。
无论是按照勃列日涅夫的理论,还是按照美国人的理论,实际上都是要把其它国家变成自己的附庸,因为美国和苏联是北约和华约两大体系的绝对核心,他们的利益往往是直接和联盟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要其它盟国为联盟的利益做出牺牲,实际上就是要他们为美国和苏联的国家利益做出牺牲。
把自己的国家利益置于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之上,并要求其它国家为自己做出牺牲,这当然是霸权主义。
虽然道义上可以说,这是霸权主义,不对,但现实其实就是这样。
许多国家是没有能力保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须借助于一些域外大国或者同盟国的保护才能生存。
比如韩国和日本,现在就是必须依赖于美国的军事保护才能生存下去的。
欧洲国家大多数都在北约体系的保护之下,也包括德国,所以普京这么说也只是说了一个事实而已。
其实不仅普京这么说,特朗普也在这么说。
我们究竟是谁?
我们究竟是谁?作者:朱继军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11期“何为中国”,对于一般民众而言,看似并不是一个问题。
其实,在史学界,它已不是一个新问题,每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学术界都会围绕“何为中国”、“如何认识中国”等问题展开讨论。
[1]在当前“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东亚、南亚等“区域研究”视角的提出、台湾“同心圆理论”的提出、美国新清史研究的兴起等都在挑战着这一传统叙述。
[2]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学者杜赞奇1995年出版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以下简称《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一书,该书写作深受后殖民主义史学的影响,首先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现代历史书写问题,集中探讨了从西方传入的历史叙述结构及话语系统如何把国族(nation)建构为历史的主体,并且通过这种历史书写方式改造了中国人关于国族和世界的看法,[3]该书无疑是自20世纪70-80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以来较具代表性的西方学术著作之一。
如此,杜赞奇从历史书写的角度再次挑战了“何为中国”的历史论述,使本来没有问题的论述如今好像真的出了问题。
寻根溯源,探究理路,对于我们如何深入理解“何为中国”,如何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如何全面把握“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的基本内涵等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还是先从这本书说开去。
一杜赞奇,印裔美国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早年就学于印度,后赴美国求学,曾师从著名汉学家孔飞力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史。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是杜赞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深入分析了传统的线性史观的弊端,认为历史被民族国家垄断后,民族国家是唯一的主体,现代性成了共同的目标,长此以往会造成历史的集权与封闭,其他历史也就没有了。
同时,还进一步促成了启蒙史观的全球扩张,在理论上为西方政治殖民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因此,作者认为必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为此他提出了“复线历史”的概念。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最终成果简介-老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标申报书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现代民族国家是在欧洲传统王朝国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并且, 民族国家与以往国家形态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诸多差别, 这些差别也构成了民族国家的优势: 它以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基础, 具有天然的内部凝聚力;它在一个边界清晰的区域之内享有最高权威, 垄断国家暴力机器;作为民族对于国家最低程度的支持和效忠的结果, 民族国家的存在拥有合法性;它继承和秉持了王朝国家的主权原则, 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单位。
由此, 民族国家一经创立便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烈示范效应, 在此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向全球扩展, 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基本的政治分析单位和国际关系分界。
然而,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民族国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理论回应, 中西方学界在有关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历史命运、当代境遇和发展前景问题的讨论中, 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民族国家已经过时, 主张“反对民族国家”, 宣称“民族国家终结”, 倡导通过“世界政府”与“全球治理”来替代民族国家;另一种则认为民族国家数量的增多和族性的加强意味着它并不会被取代, 主张通过“国族建设”、“重塑国家主权”、“国家能力建设”等途径来“重振民族国家”。
那么,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鉴于这一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把握, 也直接关系着我们理解当今乃至未来国际政治关系走向和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态度和取向, 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解答。
对这一问题的强烈关注也构成了本项目研究的目的。
本项目研究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作为视角, 希图通过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的系统考察, 来对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当代境遇和发展前景问题进行尝试性解答。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我们认为, 要想对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当代境遇和发展前景1问题做出科学判断与理性回答, 就需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问题进行系统考察。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姓名易三才专业产业经济学入学年月2012 年9月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摘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目录一、文化认同综述 (1)(一) 文化认同概念 (1)(二) 文化认同类型 (1)(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二、国家认同综述 (2)(一) 国家认同概念 (2)(二) 国家认同分类 (3)(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参考文献 (7)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一、文化认同综述(一)文化认同概念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把众多的民族国家卷在一起,出现了国际化的劳动分工,跨国公司的世界经营、资金的跨国流通等新特征。
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扩张的必然趋势,它会密切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联系。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并保证其有利地位的,从而导致了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中心、边缘的新的二元对立。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
它冲击着第三世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等,因此在“全球”与“国家”、“世界”与“民族”的矛盾中探讨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的一种经济趋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他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产生出一系列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意识相冲突的论点;爱国主义是源于人民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逐渐升华形成的一种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准则和坚强信念。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第一,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第二,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第三,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显示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要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
理性爱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表达
理性爱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表达经济全球化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流动、跨国公司、信息技术等因素导致了对民族国家界限的超越。
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一些否定爱国主义的思潮也开始泛滥,一些西方权威学者纷纷放言“民族国家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已经过时”、“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从全球化的视角思考爱国主义表达是当前思想领域的新课题。
本文着力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的必要性,分析当前爱国主义表达中非理性的方面,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理性爱国。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虽然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产生了巨大冲击和挑战,但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主权国家的存在,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那么对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立足于其上的伦理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经济全球化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
其动力来自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的作用不断增强,从而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超越国家主权。
”如欧盟,其成员国是在放弃了一系列涉及国家经济主权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市场。
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诸如自然资源匮乏、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要求人们打破国家、民族的界限,从人类的整体性来审视各种经济、文化现象,于是传统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国家职能越来越多地被让渡和削弱。
基于以上原因,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主权国家过时了”、“全球化的世界大同时代已经到来”毋须再提民族国家主权和利益,并把民族国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指责为与全球化相悖的一股逆流。
须清楚的看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
他们之所以倡导对民族国家界限的超越,是为了自身跨国公司的利益,而没有一个跨国公司是无国籍的。
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社 会科 学家
S CI O AL S CⅢ NTI T S
Jd. O O t , 1 2
( o7Ge e  ̄ N . 9 N . n r o1 ) , 5
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陈凤 芝
dE 京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 4 ) 0 0 8
摘
要: 民族 国家既是全球化 的产物 , 又是全球化进程 的最大推动者。但是 , 随着全球化 的进一步发展 , 两者的
一
一
、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6 1 作者简介 : 陈凤芝 (9 1 )山东济宁人 , 17 一 ,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 士 ,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
义哲学。
3 4
18 年。 80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崛起并成为世界的中 区别 已不再被明确划分。
心 。这个 时期 , 球化 主 要表 现 为 出现 了以跨 国公 司 全 为代 表 的经济 力量 对 世界 市 场整 合 的推 动 , 以及 由于
三、 全球化背写下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 r I
运输通讯技术的革新 , 使得物质与技术的流动可以跨 越空间的障碍 , 世界经济迈 向体系化、 制度化。 第三阶 全球化背景下 民族 国家面临着 巨大的挑战,这种 段, 是从 2 世纪 7 年代至今。 O 0 这期间 , 以信息技术为 挑战来 自于经济 、 政治、 文化 、 社会等各个领域 , 不仅如 主要标 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大大加速 了全球化进 此 , 不同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也不 程, 使全球化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这个时期 , 全球化 尽相同, 甚至有很大的差别 ,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 ; 国 由于全 球化 以经 济全球 化 为 主要 特征 ,所 以 , 全 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 ;金融全球化进程 明显加 球化背景下 民族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来 自经济领域 。 快 ; 国公司对世界经济 的影响 日益加深 ; 跨 国际经济 经济全球化对 民族 国家 的挑战的表现形式不仅来 自 组织 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 。 超 国家经济力量( 如投资 、 技术 、 通信 以及利润的跨国 界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源 自 国家管制机构( , 超 如国际 货 币基 金 组 织 、世 界 银 行 、世 界 贸 易组 织 以及 欧 盟 二 、 谓民族 国家 何 等 ) 具体而言 , 。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挑战的表现 在 以下几 个 方 面 : 一 , 场 经 济 观念 的全 球 化 取 向 第 市 现代 意义上 的 国家 基本 上是 民族 国家 或多 民族 国 要求民族国家不能单方面追求 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 任 家。 民族国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 其作为一种历 把 史现象是在近代才 出现的。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早 何一个国家都要从全球 的经济视野出发 , 自己的国 家经济利益放在全球范 围内加 以考虑树立参与全球 期民族国家诞生的催化剂。最早建立起资产 阶级统治 二是市场经济规则 的全球化取 的英 、美 、法等国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近代民族国 经济竞争 的国家理念 。 向要求每一个 国家 既要遵守 国际惯例 ,又要 面向全 家。赫尔德认为 , 民族国家“ 在一个划定界限的区域内 制定符合全球发展要求 的国内经济发展规则 。三 享有最高管理权 , 由暴力垄断来支持 , 并且作为国民对 球 , 是市场经济活动 的全球化取 向要求每个 国家 的经济 国家最低 限度 的支持 或效 忠 的结果 ,这 种政 治机 器享 活动不能仅局 限于一 国范围 内,还要着 眼于全球范 有合法性。”吉登斯认为 ,民族国家存在于由其他 民 阿 “ 围。 四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取 向要求每个国家必须进 族 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之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 行市场化的改造 , 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 使市场机制 模式 , 它对业已划定边界 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 它的统 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治靠法律 以及对内外暴 力工具 的直接控制而得 以维 全球化对 民族 国家政治领域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护。” 文认为, 吲 所谓民族 国家, 指的是那种相对于前 其对民族国家主权的挑战。 国公 司的规模及在 国际 跨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权 国家 、诸侯国家和封建专制国家 化经济中的地位 , 使它在母 国和分支机构驻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国家是否已经过时——对全球正义的一种批判性考察艾四林曲伟杰• 2012-10-15 14:01:58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内容提要】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文化多元主义思潮对现有的民族国家体系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很多研究全球正义的学者认为民族国家已经过时了。
但是,构成全球正义观念基础的世界主义理念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世界主义的最终落脚点是抽象的个人概念,而不管这些人是属于哪一个种族、文化社团、宗教群体或者民族国家,实际上,我们都是作为特定的社会身份的承担者而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民族国家就是保障和实施个人政治经济权利的最重要的政治舞台。
虽然民族国家对本国公民承担着特殊的义务,但是在解决诸如经济不平等等许多全球性问题的时候,民族国家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国家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主义世界主义全球正义自古人类社会就存在着把人群划分开来的界线,人们为这些界线而战,捍卫它的存在,扩展它的范围,抵抗任何力量对它的剥蚀。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任何界线的社会,没有家、没有俱乐部、没有社区、没有国家,对边界的需要似乎已经内置于我们的基因构造中了。
①在所有这些界线之中,民族国家的界线最具影响,因为它的存在是其他界线能够安全存在的前提,它划定和保护着其他的界线。
很多西方的政治理论著作都把民族国家作为自己的研究背景,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体系就是一个例子:“这些体系的边界是由一个自足的民族共同体的观念所确定的。
”②可见,对于正义原则的适用范围,罗尔斯是有着理论上的自觉的。
正义原则并没有随意扩展到民族国家的界线之外,而达到全球正义(global justice)的层次上去。
如今,民族国家体系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人口、物品、资本以及信息等的跨国流动对国家的界线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许多国际协议的签订(比如欧盟)也要求各个国家承诺放松管制。
一个问题由此产生:民族国家是否已经或必然要过时?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民族国家遭遇到的两种挑战民族国家的理念由来已久,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
不过,民族主义浪潮的真正兴起却应该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
法国大革命将两个重要的政治观念即民族国家和人民主权融合在了一起,这使得现代西方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同时伴随着民族解放的运动。
结果是民主政治虽然十分强调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国家的界线却划定了民主政治的运作范围,处于国家界线之外的人并不受该国的政治运作机制的支配,相应地,他们也享受不到界线之内的人所享有的待遇。
“民主平等停止在政治社群的边境:社群外的那些人不被平等对待”。
③迄今,人们仍然把民族国家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属。
但是,民族国家的存在在今天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分别来自外部与内部两个方向。
首先,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民族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
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高度流动性,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维持绝对的自我封闭。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做过出色的预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而为了增加产品的销售渠道,资产阶级不得不往返奔走于世界各地,在客观上加强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④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在促进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员和物资的大规模流动。
货币和花样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充斥在世界各地,掌握高新技术的科技人才受到各个国家的追捧。
另外,随着电视、互联网和平面媒体的不断普及,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视频图像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所分享。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具有超民族的色彩,各国人民也日益依赖于这种超民族的经济力量。
全球一体化趋势让民族国家的主权从外部受到了侵蚀,削弱了民族国家决定自身内部的经济事务的能力。
比如,如果某个国家想通过加大对境内的外资企业的税收监管和征收力度来提高财政收入的话,其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因为劳动力和资本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一旦发现此处的社会大环境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跨国公司可以很快地把自己的生产线转移到别的国家中去,而高技术的生产人员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转移自己的服务对象。
主权国家因此而不得不小心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诸多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能源枯竭,等等,还有政治哲学家所倾力关注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平等问题,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
⑤发达国家既掌握着金融、高新技术等一系列可以为自身带来巨大收益的工具,而且也是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主要制定者。
与之相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往往扮演着原材料与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和低端产品的生产者的角色,在经济竞争中并不占有优势。
既然富国与穷国之间日益扩大的不平等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要解决这一问题势必会降低民族国家在处理政治经济事务上的权重,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享有处理国际事务的决定性权威。
其次,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从内部侵蚀着民族国家的权威。
戴维·米勒对文化多元主义的定义是:“现存国家内部的各种群体——宗教群体、族群、由性别或性取向定义的群体,如此等等——越来越坚持他们独立的文化认同并要求给予那些认同以政治上的承认。
”⑥如果一国之内的每一个有着特定文化认同的群体(尤其是种族群体)都想通过各种方式谋求自身的独立与特殊认同的话,那么民族国家本身便面临着破碎与分裂的危险。
因此,民族国家为了维系其完整性,势必要把民族认同放在其他诸种特殊认同之前,而这很有可能会反过来压制与民族国家模式相冲突的其他认同模式。
假如某一种族群体想谋求跨国界的联合或者国内的政治承认的话,其活动势必会受到国家主权的阻挠,因为主权国家绝不会允许在领土界线之内存在着其他的一个或多个政治权威。
问题是,在一个日益强调自由平等以及尊重和保护其他少数群体文化的世界中,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压制是不合理的,并据此推断现代民族国家的模式已经过时了。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应该寻求更软、更富有弹性的边界限制,生活在边界之中的人们可能会受到若干不同的政治权威体系的支配,而没有一种可以对他们行使独断权。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已经不再拥有任何政治边界了,实际上少数群体争取独立、自治和认同的斗争往往是以民族主义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少数群体在赢得了文化与政治上的认同与独立之后,往往会进一步发出领土空间上的吁求,换言之,有一股强有力的力量促使文化认同上的分割具体化为实际的界线。
不妨考虑一下宗教信仰群体的情况,他们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比如天主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和佛教寺庙,等等,而为了保持自身认同的独特性和统一性,他们都会排斥其他的社会成员,并设法对这些活动区域形成较强的控制力。
所以,严格来讲,文化多元主义通常是对现有的民族国家体系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其前途往往是导向更多的民族国家界线,而不是许多学者假想中的世界大同。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所有对民族国家的界线表示怀疑的学者都必须解释这样一种现象:殖民地人民为何会如此重视自己新近才赢得的独立,而革命团体又为何会如此重视在他们自身的政治共同体中所夺取的权力?⑦重要的是,独立必定是基于对特定区域的自治权,而绝非像吉普赛人环游世界那样;对政治权力的重视也是源自统治特定的政治共同体的愿望。
因此,文化多元主义的诉求很容易转变为民族主义的诉求,而民族主义的诉求内在地包含着对界线的重视,只不过此界线非彼界线罢了。
自从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之后,对多样的异质文化的肯定就与文明和进步挂上了钩。
多样性之所以值得赞美,不但是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发展与进步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可以自由选择与进出某种文化认同的可能性,这是文化多元主义吸引人的主要地方之一。
“新的世界主义在我们面前树起一个映像,其中我们可以在星期一探究我们的凯尔特根源,星期二在街坊寺庙中庆祝佛陀的生日,星期三参加反对国际捕鲸业的绿色和平示威,星期四参与批判英国帝国主义的讨论”。
⑧米勒的这一描绘虽然有点夸张的色彩,不过确实充分展现了文化多元主义支持自由选择的承诺。
问题在于,如果人们的选择太随意或者变化太快的话,每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本身也会遭到侵蚀,其极端的结果是特殊文化不复存在,最终反而制约了人们的可选范围。
自由选择的前提是有可供我们选择的对象摆在那里,否则选择的自由就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文化多元主义绝不可能简单地以打破所有的边界为目标,边界(包括民族国家的边界)对于文化多元主义来讲有其独特的重要性。
二、全球正义的立论基础及其问题面对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主义的挑战,现有的民族国家体系确实拙于应付,在此情况下,许多学者努力构想出了全球正义的理论,试图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⑨不管这些方案有多么大的差别,其核心理念始终是“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每个人,不管他具有什么公民身份,属于什么国家或民族,在道德上他都应当得到平等的关注,并充分享有作为人的基本尊严。
”⑩世界主义的最终落脚点是个人,而不管这些人是属于哪一个种族、文化社团、宗教群体或者民族国家,对于这些承载着一个人的社会角色的东西,世界主义一律采取“匿名性”假设,并要求平等地尊重与对待所有的人。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世界主义的哲学基础的话,其之所以把整个人类作为自身的适用范围,理由无外乎有二:其一,承继启蒙主义尤其是康德的理性思路,诉诸普遍的人类理性(reason);其二,诉诸人类的本性或者人性(nature;humanity)。
实际上,这两种理由所依据的学理基本上是由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所圈定的,因此并没有超出启蒙思想的大范畴。
桑德尔曾经指出:“世界主义的理念正确地强调了我们所共享的人性,并且使我们注意到从该理念中产生出来的道德后果。
”(11)也许用一个设问句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一论证思路:为什么我们应该平等地尊重与对待每一个个体呢?因为我们都是“人”,不管赋予“人”这个概念以怎样的承诺,比如有理性的动物、分享共同的人性,可以同情共感等等。
不过,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即便都是人,享有共同的人性,难道就一定会得出世界主义是最适合我们的规范性理念吗?我们不可以有其他的规范性承诺吗?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普遍人性(甚至是理性)的概念与世界主义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否则又如何解释人类历史上的许多规范性制度设计均不符合世界主义的要求呢?甚至直到今天,民族主义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理论思潮和政治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