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线菌病介绍

合集下载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 养牛技术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 养牛技术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养牛技术牛放线菌病也叫做牛放线菌肿,主要是感染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而引起。

病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颌下、舌以及颈部出现放线菌肿,肉牛最容易发生,尤其是2~5岁的牛只非常容易感染。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生产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导致采食、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心衰而发生死亡。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1、发病特点在污染的土壤、饮水和饲料中都存在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从而容易在肉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寄生。

只要皮肤或者黏膜发生破损,就会自行出现发病。

例如,肉牛采食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以及谷糠等时,往往会损伤口腔黏膜而发生感染。

一般来说,肉牛在低湿地进行放牧时,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在肉牛损伤组织内存在的病原菌,会使寄生部位发生慢性传染性肉芽肿的炎症过程。

在肉芽的中心,会存在放线状菌芝的化脓灶,即发生脓肿。

有时炎症过程是单一的结缔组发生明显的增生,并不会出现化脓。

但由于结缔组织发生增生,会形成肿瘤样赘生物,即放线菌肿。

如果侵害到肉牛的舌组织,往往会明显增长而突破黏膜,进而形成溃疡。

2、临床症状病牛主要是领骨、口腔、头部皮肤以及皮下等部位出现症状。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的牙齿逐渐松动,甚至发生脱落,导致吞咽和咀嚼都比较困难,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导致机体快速消瘦。

当病菌侵害软组织时,通常是在领下、头部以及颈部等处的组织内部形成不痛不热的硬结。

如果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就会形成“木舌”或者出现蘑菇状新生物,使其大量流涎,且咀嚼比较困难。

母牛感染后,还能够侵入乳房,使其发生弥漫性肿大或者形成局灶性硬结,导致乳汁变得黏稠,并混杂脓液。

放线菌肿中能够浸润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使其形成脓肿,并经由疹管将脓液排到外面,同时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细菌也能够经由疹管侵入组织,进而促使化脓、坏死过程明显加重。

在增生组织或者结节中,都存在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软化灶,且软化灶和脓汁中还存在“硫磺颗粒”。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放线菌。

该病在肉牛养殖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下面就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流行病学特征:
1. 感染途径: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饮水和进食受到污染的饲料等途径传播。

放线
菌在食物和水中存活,并通过感染牛只来扩大传播范围。

2. 季节性:肉牛放线菌病在季节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发生在湿度较高的季节,
如春季和秋季。

3. 生物学特性:放线菌是一类耐寒、耐干旱的细菌,能够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

其潜伏期一般为30-60天。

临床特征:
1. 食欲减退:受感染的肉牛常出现食欲减退、不爱进食的症状,严重时甚至拒食。

2. 呼吸困难:部分感染牛只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呼吸急促、喘息等。

3. 乳汁异常:有些感染牛只乳汁减少、品质变差,有时甚至混有血性分泌物。

4. 体重减轻:受感染的肉牛体重常出现较快速度的减轻,严重的可能引起营养不良
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
1. 饮水消毒:对肉牛饮水的供给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放线菌的传播。

可以使用含
氯消毒剂对饮水设施进行消毒。

2. 圈舍卫生:定期清理肉牛圈舍,特别是饲料区域和粪便堆积处,以减少放线菌的
滋生和存活。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安排饲料,尽量避免使用受到放线菌污染的饲料。

增加饲养
密度也是一种减少传染的方法。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 牛病防治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 - 牛病防治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方法-牛病防治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以病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为主要病理特征,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

本病初期不易察觉,而在牛咀嚼困难、营养不良后才被发现,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

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临诊病理特征主要为病牛头部硬组织(骨)和软组织形成放线菌肿。

该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增厚甚至出现咀嚼困难时才被发现,治疗不及时常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病原本病可由多种细菌引起,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

其他细菌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杆菌等也参与致病作用[1]。

1.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随生长环境而异,在培养基上为杆状或棒状,而在病变组织中则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如别针头、外观似硫磺颗粒、颜色呈黄白色的小菌块,质地柔软或坚硬。

菌块镜检呈菊花状,中心部为菌丝体,呈丝球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围为放射状的棒状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2.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器官,在组织中菌块的结构和牛放线菌相似,但中心不呈丝球状,而是许多细小的短杆菌,大小和巴氏杆菌接近;周围也有放射状的棒状体,但比牛放线菌的短,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

上述两种细菌虽在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相似。

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2-5岁幼龄牛,呈散发。

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易感染发病。

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常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或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有时也会存在于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青稞等)的穗芒上,使牛在采食时因芒刺扎破口腔和齿龈黏膜而感染[2]。

因此,放牧于低湿地的动物较易感染本病,而且病变常见于口腔周围的组织器官。

三、临床症状病变常见于颌骨、口腔、头部皮肤与皮下等。

1.侵害牛颌骨时,多在第三、四臼齿处,出现硬固的、界限明显的、不能移动的肿胀,初期热痛,后期无痛感。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一种由分枝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类动物。

这种疾病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1. 病原菌: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原菌为放线菌属细菌,主要是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bovis)。

这种细菌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接触受感染动物等途径传播,且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在环境中存活期长,容易在牛群中传播。

2. 传播途径: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牛类、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用受感染的饲料而传播。

机械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因此对工具、设备和环境的消毒和清洁尤为重要。

3. 宿主范围:肉牛放线菌病的宿主主要是牛类动物,包括奶牛、肉牛等。

4. 流行地区:肉牛放线菌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

在中国,肉牛放线菌病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

5. 遗传易感性:肉牛放线菌病的遗传易感性与牛的品种、年龄、性别等有关。

一般来说,年幼的牛更容易被感染,而一些肉牛品种也有较高的易感性。

二、临床特征1. 潜伏期:感染肉牛放线菌病后,患牛有可能出现潜伏期,通常潜伏期较长,难以被及时察觉。

2. 临床症状: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慢性咳嗽、消瘦、食欲不振、发热、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等。

有时候,患牛的泪腺和乳房也可能受到感染。

3. 诊断方法:目前,肉牛放线菌病的常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皮内试验、血清学检测、牛体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等。

三、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肉牛放线菌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肉牛放线菌病疫苗,以控制和预防病情的发生。

2. 动物检疫:对进出口牛只的检疫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和隔离,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

牛放线菌病流行特点、诊断及防治

牛放线菌病流行特点、诊断及防治
时 间和人力 开 展较 多社会 化服 务 , 而 由于费用 较高 、
强烈应激因素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2 1 在宜宾 规模 猪场运 用 效果 自2 0 1 1 年 3 月起 , 我 们 陆续在 宜宾 五个规 模猪 场 开始 了对 “ 猪繁 殖 与 呼吸 障碍 综 合 征 和 圆环病 毒
阳性 猪 场 实现 稳定 生 产 ” 的技 术研 究 和 运用 实 践 ,
称 为 牛放线 杆菌 病 。
牛 放 线 菌存 在 于被 污染 的 饲料 、土壤 和 饮 水
中, 也是一种存在于健康牛 口腔和消化道菌群 中的
正常 菌[ 3 ] 。该 菌 为多形 态 的革兰 氏 阳性 菌 , 主要侵 害 骨骼 。在病 变组 织 中 , 该菌 缠结 成菌 丝 团 , 周 围呈 放 射状 排列 , 似 菊花状 。 菌 丝 团颗 粒呈 黄色 或 微 棕 色 , 外 观 似 硫 磺 颗 粒 。这 种 细 菌 的 抵 抗 力 弱 , 8 0 ℃下 5 m i n可杀 灭此 菌 , 常用 的消毒 药 消毒效果 均不 错 。
的科 学 处 置 和 有 效 防 控 也 是 实 现 猪 场 生 产 稳 定 的 必 要条 件 。■ ( 编辑 : 狄慧 )
疫 病 防 制
也 随 后发 病 , 造 成 此病 在 牛 群 中 的流 行 【 l j 。此外 , 牛 群 在低 洼潮 湿 地带 放牧 时 , 也 常 有本病 发 生 。 2临床症 状 上颌 骨 或 下颌 骨 感染 初 期 , 患 部 出现 肿 、 痛、 增 温 的现象 。肿胀 常有 界 限 明显 , 不 能移 动 , 由水肿 及 其下 面 的下 颌 骨 肿胀 构 成 。此 时 , 很 容 易 与外 伤 混
式生产管理为主 ) 的稳定生产技术方案 , 并列入宜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对肉牛的生产和养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流行病学:1. 高风呢单位:肉牛放线菌病主要在高风呢单位流行,这与牛群密度高和环境条件不良有关。

在这些单位中,由于牛群聚集在一起,患病牛之间易于接触传播疾病。

2. 直接接触传播: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粪便和飞沫的传播。

接触患病牛或感染牛的粪便或其他分泌物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3. 季节性流行:肉牛放线菌病在冬季和春季流行较多,这与气温下降、湿度增加和牛群抵抗力下降有关。

临床特征:1. 呼吸道症状:患病牛出现持续性的咳嗽、喘息和打嗝等呼吸道症状。

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窒息和呼吸困难。

2. 弛张性肺部病变:肉牛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变是肺部弛张性炎症。

严重病例中,肺部可能出现出血、坏死和脓肿等病变。

3. 粘液性鼻液:患病牛的鼻腔可能出现粘液性分泌物。

这是炎症过程中黏膜分泌物增加的结果。

防治措施:1.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清洁、干燥和通风的饲养环境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传染风险。

定期清理牛棚、更换饲料和水等措施可以帮助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2.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肉牛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概率。

包括合理饲料配方、适当的饮水和饲料管理等方面。

3. 疫苗接种:肉牛放线菌病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

在高风呢单位或常年存在肉牛放线菌病的地区,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牛群的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4. 隔离患病牛:发现患病牛后,应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

隔离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防止疫情扩大。

5. 抗生素治疗:严重的肉牛放线菌病病例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遵循兽药使用的规范,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问题。

总结: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对肉牛的生产和养殖有严重影响。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

病原和传播途径
病原
牛放线菌病的病原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属于放线菌科。 这种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植物中,也存在于健康牛的 口腔和胃肠道内。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口腔和皮肤伤口感染。当牛口腔或皮肤有损伤 时,放线菌会侵入体内,引起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并可随 血液扩散至全身。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季节性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地揭示牛 放线菌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逃逸机 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 路。
VS
免疫预防和药物防治将更加注重绿 色、安全和高效,以保障食品安全 和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综 合防控措施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与实 际生产的结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 经济效益。
治疗效果
经过7天的治疗,病牛症状逐渐消失 ,恢复正常。
成功治疗案例二
发病情况
某规模化奶牛场,部分牛只 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颌下和颈部淋巴结肿胀等症 状。
诊断过程
通过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学检 验,确诊为牛放线菌病。
治疗措施
采用抗真菌药物和抗生素联 合治疗,并对病牛进行对症 治疗。
治疗效果
经过10天的治疗,病牛症状 明显缓解,逐渐恢复正常。
研究展望
免疫预防研究
探索利用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提高牛群的免疫力,降低疾 病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药物防治研究
开展新药筛选和药效学研究,寻找更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法,减 少疾病对牛产业的损失。
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进一步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管 理和环境控制等,以全面提高牛群的健康水平。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
2023-11-07
目 录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1. 引言1.1 肉牛放线菌病的概述肉牛放线菌病,又称为牛放线菌病或牛旋毛虫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类动物。

该病是由放线菌属细菌引起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牛体的皮肤和毛囊内,通过直接接触或受污染的土壤、饲料等途径传播。

肉牛放线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

其流行季节主要为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

牛群中一旦发生疫情,容易造成群体性传播,对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病变、毛发脱落、皮肤瘙痒和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和产奶量。

诊断方法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皮肤刮片检测和实验室培养等方式进行确诊。

针对肉牛放线菌病的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做好环境卫生、加强营养管理、定期检查和隔离患病牛只等措施。

及时发现早期病例,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病害传播和减少损失。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总结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疾病的识别、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对肉牛放线菌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对肉牛放线菌病的研究,探讨该病的防治意义,为预防和控制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研究展望将探讨肉牛放线菌病疫苗的研发、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分析,以推动该病的防治工作向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点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牛群密度较高的牧场和畜牧区。

在疫情暴发时,病原体可通过空气、水源或食物等途径传播,扩散速度较快。

据统计,肉牛放线菌病每年造成大量的牛只患病甚至死亡,给养殖业和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流行病学调查还显示,肉牛放线菌病还存在季节性高发的特点,通常在春夏季节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此外,生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应激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肉牛对该病的易感性。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病,主要侵害牛的皮肤和软组织。

本文将介绍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流行病学特征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普遍性较高的牛只感染疾病。

根据国外的调查统计,肉牛放线菌病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和养殖方式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牛只普遍易感,流行病学特征明显。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肉牛放线菌病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疾病,尤其是在湿热地区和生产密度大的养殖场。

二、临床表现1. 皮肤表现肉牛放线菌病主要侵害牛的皮肤和软组织,患牛通常会出现皮肤溃疡、脱毛、结痂、皮屑等症状。

初期病变为局部硬结、红肿,逐渐形成浅表性或深部溃疡,可见到出血、排脓、结痂等症状。

患牛皮肤可出现分泌物和异味,严重影响牛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

2. 全身症状肉牛放线菌病感染严重的患牛可出现全身性症状,如发热、食欲下降、病态消瘦等。

严重的感染可以导致患牛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三、防治措施1. 改善饲养环境肉牛放线菌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密切相关,改善饲养环境是预防疾病的首要措施。

要定期对牛舍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干燥,减少污染源的存在,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风险。

2.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对于预防肉牛放线菌病也至关重要。

要保证牛只的营养充足,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定期检查牛只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 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已经感染的患牛,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药物耐药问题的出现。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要密切观察患牛的治疗效果,避免出现病情恶化和复发。

4. 加强免疫防治肉牛放线菌病的预防工作中,免疫防治也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提高牛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概率。

要加强对于免疫程序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接种效果。

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牛只感染疾病,对于预防和治疗工作要有所重视。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及防控措施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及防控措施

2020年第02期牛放线菌症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林氏放线菌主要侵害皮肤和软组织器官。

1牛放线菌病本病以头颈、颌下和舌出现放线菌肿为特征。

病主要害2~5岁牛,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牛放线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以孢子及菌丝状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

在嗜水性或微碱性土壤中极易存活。

放线菌种类有很多,而且极易侵染入牛体,而青海省为高海拔地区,被大面积的绿草植被覆盖,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青海省内养殖的牛羊,体内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放线菌,但能致病的放线菌并不多见,我们常见的致病放线菌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患病的牛与牛群接触也不能传染。

2牛放线菌病的感染病原引发牛放线菌病的致病放线菌有两种,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

牛放线菌感染后可在体内形成布满大量硫磺颗粒的棒状菌结构,将其放在细胞培养基上进行染色,可观其菌丝中心为阳性;四周呈阴性,原因是菌丝细菌周围为棒状体结构,中心体为丝球状体结构,若牛体染上此种菌群后,主要的致病部位即是牛的骨骼;治疗药物为广谱抗生素,青、红霉素;林氏放线菌形态与牛放线菌不同,它中心结构为细小的短杆菌,革兰染色阳性,牛各种关节的软组织较易受到林氏放线菌的侵害,该菌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只能用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3牛放线菌病的诊断方法切开脓肿和肉芽肿,可见脓液呈乳黄色,内含有硫黄样颗粒,受脶骨骼肥大,骨质疏松。

舌肉芽肿呈圆形隆起,黄褐色、蘑菇状,有的表面有溃疡。

从牛受伤的肿块中挤压出少量脓汁,再从脓汁中将致病菌提取出来,放在培养基中观察该菌结构,可观出中心体中有硫磺颗粒状结构。

4治疗方法本病以切开、切除放线菌肿,抗菌消炎为治疗原则。

牛放线菌病的药物治疗法较为简单,牛放线菌感染的疾病用青霉素和红霉素即可加以控制;林氏放线菌则可使用链霉素,然而这两种致病菌的发病状态又大致相同,青海省牛养殖业相关工作人员若想针对性的治疗此种疾病,必须将两种抗生素搭配使用,与此同时还可将碘化钾拌在饲料之中,不仅可以对牛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还可以削减链霉素对牛体带来的危害程度。

牛放线菌病

牛放线菌病

料,任何接触羊的物品都要消毒,尤其在流行病高发期,草料 的消毒要严格把关。只有做好预防工作、增强羊的体质,才能 从根本上解决羊传染疫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普兰萍. 羊传染性疫病的防治措施[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7
74 2018 年第 3 期
(1):66-67. [2] 陈久银.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 当代畜禽养殖业,
对软组织放线菌肿和木舌病,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 效果较好,也可用广谱抗菌药土霉素治疗。 8讨论
在温泉县扎勒木特乡一牧民家中,发现一头牛下颌骨 肿大 ,病 牛 呼 吸 、吞咽 和 咀 嚼 均感 困 难 ,流 涎 ,消 瘦 ,下 颌 部 组织发生硬结。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放线菌病(由于实 验室条件有限,不能做细菌学检查)。用外科手术将硬结切 除,切除 后 会 留 新 的创 腔 ,把 纱 布 放 在 聚 维 酮 碘 中 浸 泡 ,然 后将纱布塞入创腔,更换时间为 3d。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 病牛一个月后康复。通过观察牛放线菌样 典 型 的 症 状 通 过 肉 眼就可以观察到。通过手术将硬结和瘘管(如果已经形成瘘 管)一并 切 除 ,留 下 的 新 创 腔 ,把 浸 泡 过 聚 维 酮 碘 的 纱 布 填 塞其中,3d 更换一次,注射先锋霉素 2 次 /d,一般需 30~40d 病牛可康复。
2016(2):31-31. [3] 朱新元. 羊场传染性疫病的防治[J]. 当代畜牧, 2012(3):26-26.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本病有化脓型和增生型。(1) 病变器官解剖后有的可见 豌豆粒大的结节,也有如小孩拳头大小的结节,有的是脓肿, 剖开脓肿有乳色脓液流出。(2) 病变器官剖面常呈乳白色, 光滑。(3) 颌骨、鼻甲骨、腭骨等骨骼,剖开呈蜂窝状,是放线 菌侵害后骨质稀疏和再生性增生的结果。 5诊断

肉牛传染病的放线菌病临床诊疗技术

肉牛传染病的放线菌病临床诊疗技术

肉牛传染病的放线菌病临床诊疗技术牛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

其特征主要是组织增生和化脓性放线菌肿。

(一)病原病原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经皮肤、黏膜的创伤而感染。

(二)流行特点本病主要侵害小牛。

本病的病原体为口腔、咽和扁桃体中的常在菌,谷草上也广为存在,但不能从完好的黏膜、皮肤侵入。

当换牙或采食粗糙带刺的饲料时,常因刺破口黏膜而感染,或经破损的皮肤侵入。

因此,本病一般呈散发。

(三)症状本病多见于牛的上下颌骨的局部肿大。

初期发生肿胀硬块,大多是在核桃大时发现,有痛感;晚期失去知觉,继之皮肤破溃、流出脓汁经久不愈,导致咀嚼、吞咽、呼吸都困难。

侵害舌肌时,舌组织肿胀变硬,触压如木板,故又称木舌病。

肺脏可因转移病灶而形成硬块。

放线菌肿逐渐增大,影响呼吸、咀嚼和吞咽,还可穿透皮肤排脓,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脓液中含有坚硬光滑的、黄白色的细小菌块,甚似硫黄颗粒。

(四)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2.细菌学诊断取脓汁中的“硫黄颗粒”镜检。

其方法是取脓汁于试管内,加生理盐水溶解黏液,拣出“硫黄颗粒”置载玻片上,加入15号氢氧化钾溶液1小滴,盖以稍厚的盖玻片,压平后镜检。

牛放线菌的菌块较大,压平后呈菊花状,菌丝末端膨大,呈放射状排列,革兰氏染色阳性;林氏放线杆菌菌块很小,放射状排列不明显,革兰氏染色阴性。

(五)防制小型肿块用碘制剂、樟脑油、鱼石脂外面涂布。

手术摘除,如有瘘管形成,则连同瘘管彻底切除;创口用碘酊纱布填塞,24~48h更换1次,伤口周围注射10号碘仿醚;破溃后行清创及扩创术,也可用烧烙法清除创面。

用抗生素与碘制剂配合实施治疗,内服碘化钾,连用2~4周,严重者静脉注射10%的碘化钠,隔日1次。

用药过程中出现碘中毒现象(如皮肤和黏膜发疹、流泪、脱毛、食欲缺乏等),可暂停用药5~6d或减少用量。

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抗菌药物应用,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牛放线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敏感,林氏放线杆菌对链霉素、磺胺类药物较为敏感。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属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科动物,尤其是肉牛。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较为普遍。

它对肉牛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针对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1. 病原学特点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原体是放线菌属细菌,主要以潜伏感染的形式存在于肉牛体内。

当肉牛处于应激状态或免疫力下降时,细菌会活跃起来,引发疾病。

放线菌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2. 流行病学特点肉牛放线菌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是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更为常见。

在养殖场上,肉牛之间的相互接触和密集饲养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未经消毒处理的饲料、水源以及饲料槽、饮水槽等也可能是病原体的携带者。

1. 临床表现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体重下降、消瘦、食欲不振、毛色暗淡、产奶量下降等,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肺炎和瘙痒等症状。

有的患牛可表现为肌肉萎缩、呼吸急促、粘膜苍白等现象。

而在发病初期,患牛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2. 诊断方法肉牛放线菌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目前,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来进行诊断。

病原学检测包括分离和鉴定病原体、照明,可见黏膜浅表处有黏稠分泌物,有或无黏膜溃疡,剖腹或直肠检查肝脾肿大,肝脏有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结节硬而有弹性,表面光滑。

1. 分隔隔离对于已经患病的肉牛,需要进行及时的隔离,避免其与健康牛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在养殖场内部采取合理合理的隔离措施,避免健康肉牛受到感染。

2. 饲养管理在肉牛的饲养管理中,需要注意给予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肉牛的健康状态。

在饲养场内,需要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及时更换饮水、清洗饲料槽和厕所等。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又称为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属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牛、猪和狗等家畜,也可侵害人类。

在牛群中,肉牛放线菌病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着牛群的健康和生产,对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进行深入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一、流行病学1. 传播途径肉牛放线菌病主要通过感染源如病畜的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等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源、呼吸道、皮肤破损等途径引起感染。

血吸虫传播亦可引起感染。

2. 流行病学特点肉牛放线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在中国,全国各地均有发病报道,其中以北方地区发病最为常见。

而且,在牛群中,青年牛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成年牛。

3. 高危人群除了家畜之外,肉牛放线菌病还可感染给人类,尤其是那些长期接触患有该病的牲畜和牲畜粪便的人,如农民、放牧人员和兽医等。

这些人群对肉牛放线菌病的抗体阳性率也明显较高。

二、临床特征1. 潜伏期放线菌属细菌一旦感染即可在体内长期潜伏,经过数月乃至数年,患畜可能出现临床症状。

2. 临床表现肉牛放线菌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症状,包括瘦体质、食欲下降、腹部肿大、全身消瘦、气喘、发热、消化不良等。

病变部位则多为肝脏、脾脏、肺部、肌肉等处,会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

3. 临床检查患有肉牛放线菌病的牲畜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肝、脾肿大,血液中白细胞浆细胞明显增加,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等酶活性增高。

三、防治措施1. 改善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清洁牲畜环境,定期清理粪便,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减少致病菌在牛舍中传播的机会。

2.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患有肉牛放线菌病的牛只不要和健康牲畜共同饮水、饲食,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3. 接种疫苗适时对牲畜进行肉牛放线菌病疫苗接种,提高牲畜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使用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牲畜,可以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中小型奶牛场需重视放线菌病的防控

中小型奶牛场需重视放线菌病的防控

奶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犹以头部上下颌骨多见,经6~18个月不等的潜伏期,可形成界限明显的硬大肿块,故又称为大颌病,最终化脓破溃且有瘘管形成,经久不愈。

而林氏放线菌主要感染舌、乳腺和肺等软组织器官,舌部被感染时主要表现为舌质肿胀、僵硬木讷,引起流涎、吞咽障碍及呼吸困难,又称为木舌症;乳房受感染时,乳汁中可出现脓性分泌物及炎性细胞等,泌乳质量及产量严重下降,且病情可延续数年,失去饲养价值,只能采取淘汰措施。

放线菌病严重影响着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该病多呈散发趋势,感染后的潜伏期较长,且为非烈性传染病,因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对山东、河南和河北三省共63家中小型奶牛场进行临床调研时,发现16(25.4%)家奶牛场受到该病的困扰,最严重的一家小型奶牛场因该病的发生,年间共淘汰奶牛21头,淘汰率达到10.3%(21/204)。

由于放线菌病的治疗所需时间长,且难以治愈,因此,对该病的控制重点是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精细化程度不高的中小型奶牛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该病的预防尚无商品化疫苗可用,经充分调研分析和临床实践后,建议规模化奶牛场中对该病的预防应重点采取以下两点措施:1、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牛。

坚持尽早发现、尽早隔离处理的原则,及时将患牛隔离或淘汰,防止其持续不断地排放病原菌,污染饲料、饮水、垫料及器械,从而增加其他健康牛的感染几率。

2、降低内因性感染的机会。

放线菌可长期在圈舍环境中生存,且有报道称该菌可存在于健康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表面,为条件性致病菌。

当口腔黏膜或皮肤受到损伤时,可发生感染,进而引发疾病,故内源性感染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防止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饲喂应以青贮饲料为主,避免使用过长过硬的饲料。

同时要做好牛场的管理工作,对皮肤和黏膜的损伤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又称“放线菌病”或“特发性硬皮病”,是一种常见于肉牛等家畜中的慢性传染病。

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属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皮肤损伤后直接接触感染或经呼吸道感染传播。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肉牛放线菌病。

一、流行病学肉牛放线菌病的发病率因地域、品种、品养方式、疫情流行等因素而异,但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现该病例。

据国内外研究表明,放线菌病在农村地区传播较为广泛,而城市地区较为少见,说明环境因素对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品种和品养方式也会影响肉牛患上放线菌病的风险,有些品种的耐病性更强,而且合理的饲养管理也能减少疾病的传播。

要预防和控制肉牛放线菌病,就需要从环境管理、饲养管理等方面全面加强。

二、临床特征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皮肤损害、皮下结节和淋巴结炎三个方面。

1. 皮肤损害:患有放线菌病的肉牛通常表现为皮肤病变,病变部位常见于头、颈、背、腿等处,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炎症,伴有红肿、热痛等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局部皮肤逐渐硬化、增厚,形成硬结,表面皮肤呈红褐色,质地坚硬、呈橘皮状。

严重的病例还会形成溃疡、瘘管等,对受感染的肉牛造成较大的生产损失。

2. 皮下结节:肉牛放线菌病还会引起皮下结节的形成,通常表现为皮下硬结、肿块,质地坚硬,大小不一,直径可达数厘米。

这些结节通常位于头部、颈部、胸腹部等处,严重影响了肉牛的外观和生活品质。

3. 淋巴结炎:放线菌病也会引起肉牛淋巴结炎,通常表现为患部淋巴结肿大,质地硬,触之有痛感。

患有淋巴结炎的肉牛常常进食减少,精神萎靡,生长缓慢,严重影响了肉牛的生产性能。

三、防治措施针对肉牛放线菌病,提出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肉牛的合理饲养管理是预防放线菌病的关键,特别是加强圈舍的清洁卫生,保持圈舍内空气流通,减少粪便和尿液的滞留,降低病原菌的传播;定期给肉牛进行综合防疫,保持良好的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影响肉牛的生长发育和肉品质量。

本文将介绍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特征肉牛放线菌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发病率较高。

该病常常发生在夏秋季节,多见于1-3岁的肉牛。

受感染的肉牛数量较多,且经常出现群发病情况。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接触传播、食物和饮水传播、空气传播。

另外,由于放线菌存在于土壤中,因此土地、饲草等也可成为传播途径之一。

二、临床表现1、消瘦放线菌感染后,其代谢产物能抑制肉牛的食欲,导致脱水和消瘦。

患病初期一般不易察觉,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消瘦症状会逐渐加重。

2、体温升高放线菌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肉牛体温升高。

患病初期体温升高不明显,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体温可达40℃以上。

3、呼吸困难患病肉牛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这是因为放线菌感染能引起病变,导致肺部受损,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4、其他症状患病肉牛可能还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如发烧、湿疹、厌食、脱水等。

三、防治措施1、饲养环境清洁卫生放线菌存在于土壤中,在肉牛饲养环境中易造成传播。

因此,肉牛饲养环境需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和垃圾,防止菌种交叉感染。

2、改善饲料和饮水饲料和饮水是肉牛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可帮助肉牛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隔离患病肉牛对于已经患病的肉牛,需要进行隔离。

在隔离期内,对患病肉牛及其粪便等分泌物需要进行专门处理,避免对其他肉牛造成传播。

4、药物治疗放线菌病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如头孢唑林、卡那霉素、氨苄西林等。

但应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剂量,避免药物滥用或过量使用引起药物耐药性。

综上所述,肉牛放线菌病的发病率较高,治疗也比较困难。

因此,正确预防与控制该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加强肉牛饲养管理,促进肉牛身体健康,可有效降低该病发生的风险。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1. 引言1.1 肉牛放线菌病的定义肉牛放线菌病,又称放线菌性丙酮酸病,是一种由放线菌属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等哺乳动物身上。

该病以皮肤和皮下组织为主要病变部位,病变组织质地坚硬,有韧带样粘连黏液辅以瘘管。

病变组织断面呈浅黄色,可伴有脓液渗出。

肉牛放线菌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易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养殖业中造成严重危害,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导致生产效益下降,且易发生交叉感染引起家畜禁养或焚毁等严重后果。

加强对肉牛放线菌病的监测与预防,对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提高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肉牛放线菌病的危害1. 经济损失: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控制,会导致牛只生长发育受影响,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

受感染的牛只生长速度减缓,体重增长缓慢,甚至出现疲惫、食欲不振等情况,影响牛只的生产性能,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2. 健康危害:肉牛放线菌病会对牛只的健康造成威胁。

病原菌侵入牛只体内后,造成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器官受损,导致牛只出现咳嗽、鼻涕、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严重威胁牛只的健康。

3. 传播风险:肉牛放线菌病属于一种传染病,病原菌在牛只之间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食用受污染的饲料、水源传播。

如果不及时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有可能引发疫情,对养殖场和周边地区的牛只造成传染风险。

控制肉牛放线菌病不仅关乎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也关系到牛只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2. 正文2.1 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肉牛放线菌病是一种由放线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只身上。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是在一些养牛密集的地区更为常见。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养牛集中的地区,肉牛放线菌病的发病率较高,容易造成扩散。

季节也是影响肉牛放线菌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一般在潮湿多雨的季节,病菌易于繁殖生长,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肉牛放线菌病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感染的牛只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者共用饲料、水源等途径向其他牛只传播病原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颗粒由分支菌丝构成,从中央向外周排列呈放射状,颗粒致密,有的钙 化。
• 革兰色染色,菌体呈紫色,辐射状物呈红色。 • 本菌对干燥的抵抗力极强,阳光直射也不能将其杀死。60℃经10分钟、
0.15%升汞经5分钟即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 放线菌存在于广泛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正常情况下,放线菌还寄生于 牛的上呼吸道与消化道黏膜上,在齿垢与牙床的分解物中也可找到。
• 手术同时根据患牛的全身情况,可补液强心或使用抗生素等。
六、预防措施
• 1、病牛应单独饲喂,脓汁及其他污染物应集中消毒处理。 • 2、发病率高的地区和养牛场,应将饲草、谷糠等经粉碎、蒸煮、浸泡或
碱化调制后饲喂。 • 3、饲养管理应遵守兽医卫生制度,防止皮肤、黏膜损伤。
三、临床症状
• 口腔检查时,可视黏膜肿胀、潮红、溃烂。 • 当增大的肿块皮肤破溃时,可露出鲜红色的增生肉芽,上附脓液。 • 舌部组织增生变硬,活动不便,称为“木舌病”。病牛流涎,咀嚼、吞咽
均困难。 • 乳房呈弥漫性增生肿大,或呈局限性硬结,泌乳量下降,乳汁变性,内混
脓汁。
三、临床症状
• 犊牛和12月龄以内的育成牛发病时,肿大多出现在面部,全身反应轻微, 不影响食欲,以后肿胀物顶部破溃,流出黄白色,似乳酪样的脓汁,伤口 不愈合。经治疗,可自行吸收。
四、诊断
• 本病症状特异,病变特殊,诊断比较容易。 • 如肿胀部表皮破溃,取少量脓汁,用水稀释后置于玻璃表面,观察是否有
硫磺样颗粒,如有将颗粒放在玻片上,加20%氢氧化钠溶液一滴,作用 10-15分钟,以另一玻璃片用力搓压,压破,摊平后镜检,如见到有辐射 状菌丝的颗粒性聚积物即可确诊。
五、治疗方法
• 在皮肤或黏膜受损伤时,便可自行发生, • 在低湿地放牧时也时常发生牛的放线菌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流行病学
• 牛放线菌病呈散发式流行,牛的年龄与发病无明显关系各种年龄的牛都可 发病但以青年牛发病较多。
三、临床症状
• 成年牛肿胀多在下颌部(左右两侧多见),病情发展较慢,一般经6-18 个月形成肉芽肿。
• 病初有痛感,晚期痛感消失。肿胀部界限明显,坚硬如石。 • 头部变形,张嘴困难,食欲降低,继而废绝。
1、药物治疗
• 有人报道,也可用中药治疗,取白砒、明矾、朱砂、苦矾各等分,和少许 白面制成小丸(白砒丸),放于病灶内(1-3丸),肿块则可自行脱落。
• 可以一试,但疗效有待验证。
2、手术摘除
• 用1%普鲁卡因20-30毫升作局部麻醉,切开皮肤,将放线菌肿块全部切 除,并用尖刀将颌下骨孔洞周围坏死组织辞掉,再用1%碘伏纱布堵塞, 两天换一次药。也可用烧烙法。
牛放线菌病介绍 诊断与治疗
• 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非接触性、增生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面部、颈部、 舌及下颌部的组织增生,形成特殊的肉芽肿——放线菌种,常伴有骨质变 化,呈骨质疏松性炎症、坏死、化脓。各年龄段的牛都可发病,犊牛以面 部多发,成年牛多发生在下颌部。
一、病原
• 病原有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两种。牛放线菌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 的杆菌,有长成菌丝的倾向,在病理组织中呈肉眼可见的灰黄色不颗粒。
1、药物治疗
• 青霉素对放线菌有很好的疗 效,链霉素对林氏放线菌作 用较好,在病原未定以前可 并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并用 10%碘酊涂抹患部。
1、药物治疗
• (1)在肿胀部周围分点注射青霉素100-200万单位,链霉素2克,每天 一次,连续3-5次。
• (2)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对于软组织放线菌肿和木舌病及早发现 的肿胀效果显著。成年牛灌服碘化钾10-20克,每天1-2次,链霉素分点 注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