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 第七章

合集下载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

思维发生的指标(概括性、间接性、解决问题)2、思维的分类(1)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指向性的不同: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常规思维;创造思维3、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立性(5)思维的敏捷性(6)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各种认识过程。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理解了的知觉。

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即理解了的记忆。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①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

②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应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①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

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前概念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

前概念思维的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

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

②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

基础心理学练习题(第七、八章)

基础心理学练习题(第七、八章)

第七章表象和想象一、填空题1、表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的反映,具有和两个特征。

2、想象是人脑对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______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______活动。

3、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人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形象称为。

4、想象具有功能、功能和功能。

5、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分为想象和想象。

6、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程度下自觉进行的想象是。

7、有意想象根据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程度分为想象和想象。

二、选择题1、在空旷处听到腾格尔唱出悠扬动听的歌曲《天堂》脑海里浮现出草原景色是属于()A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幻想2、通过想象来弥补人的认知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是指想象的()功能A预见 B 补充 C 代替3、根据表象产生的概括性程度将表象分为(),根据创造性成分分为()。

A一般表象 B 个别表象 C 记忆表象 D 想象表象4、看到冬天窗户上的冰花觉得像是一颗枝繁叶茂的梅花树,这是一种()A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不随意想象 D 随意想象5、班级同学就“摒弃陋习,传承文明”为主题创作海报,属于()A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幻想三、判断题1、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2、一般而言,画家具有较好的视觉表象,音乐家具有较好的听觉表象。

3、你头脑中出现的你家的小花猫的形象属于一般表象。

4、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5、当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创造想象的结果。

6、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7、梦中出现的形象有时特别离奇古怪,所以是创造想象。

8、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9、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四、简答题1、简述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系。

2、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第八章言语一、填空题1、是个体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心理学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一、动机的概念
1、动机☞内部心理过程 or 内在动力 2、激发、维持、调节 → 活动 二、动机的功能(考点:领 会)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考点(识记)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 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 力源泉。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考点(识记)
诱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第三节 动机理论
考点
一、识记: 1、本能理论 2、匮乏动机 3、成长动机 二、应用: 1、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2、认知与期待理论
一、本能理论 主要观点(识记):
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 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 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 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理解要点:
1、本能是人特定的天生倾向 2、行为受本能驱动
理论简述 1、动机的认知理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 而是来自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解释。 2、动机的期待理论。动机的力量是目标价值与目标期待的 乘积。即,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对校长成功之处的分析与评价 1、校长运用了动机的认知理论原理,用解释和讨论的方式 来提高教职工对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蓝图的认识,从而激发 了动机。 2、校长巧妙地运用了动机的期待理论,通过加深教职工对 总目标价值的理解,提高了对总目标的效价。通过对目标实 现的可能性的讨论,坚定了教职工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教 职工的期待水平。 3、促使教职工根据总目标制定个人行动目标,从而把组织 目标转化成为教职工的个人目标,把学校的事情变成大家个 人的事情,有助于把教职工的积极性变为具体的行动。有助 于使每个教职工的行为始终与学校的总目标保持一致,使动 机水平始终保持最高。

心理学教材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心理学教材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概述●一般概念●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与认识活动的自我体验。

●特征:明显的生理变化;明显的外部行为和认识活动;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经验)●和其它心理活动的区别:情绪和情感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而感知觉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身。

●情绪和情感●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与认识活动的自我体验。

●特征:明显的生理变化;明显的外部行为和认识活动;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经验)●和其它心理活动的区别:情绪和情感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而感知觉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身。

●种类●Wundt分类法情绪分类维度–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驰●R. Plutchik的立体图●基本的情绪类别●四种基本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指的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某种情绪。

●心境:是一种非暴发式的,强度小而持续时间长、影响整个生活活动、使整个生活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可以使意志监控失调。

●挫折:是指个人的目的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挫折常引起的反应:攻击、倒退、冷漠、幻想。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爱情:是对他人的肯定的情感,有母爱、恋人之爱等等。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呼吸率,脑电,皮肤电阻,血压●声带振动●情绪的脑机制的研究:情绪与下丘脑,快乐中枢,情绪与网状结构,情绪与边缘系统,情绪与大脑皮层,情绪与大脑两半球●情绪和情感的作用⏹适应功能:是人适应生存和生活的精神支柱。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思维与想象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思维、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了解思维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思维的概念和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思维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课时:5具体内容: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

思维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人的重要的本质特征。

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关于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也导致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

本章将阐述以下问题: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三、想象的概述四、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

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外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记忆中介作用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因此思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活动。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来对客观事物作出非直接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心理学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心理学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 通思想的功能,并通过表情来实现。 作为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语调不同 可能表达的信息不同。 在一些场合,只能用表情来传递信息。 如婴儿只能用表情来表达需要,获得成人 关注。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情绪情感和需要的关系 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情绪情感 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事物是否 符合个人的需要有赖于认知的评估作用。由 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 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可能是多方面的。 如果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就引起肯定 的情绪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喜欢、爱 等;如果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引起 的是否定的情绪情感,如悲伤、恐惧、愤怒、 憎恶等;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组成成分构成: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组成成分构成: 外部表现: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 外部表现: 是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 形式。包括三种表情: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的模式。 姿态表情: 姿态表情:面部以外的身体部位动作,包括 手势、身体姿势等。 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如高 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加快,痛苦时语调低 沉、语速慢等。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情绪情感和需要的关系 但是需要的满足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体验,而 需要的不满足,也可能产生积极的体验,这 是由人的观点、信仰、世界观决定的; 人的情绪、情感极其复杂,有时甚至会同时 拥有相反的或相对立的情绪、情感体验。 如“悲喜交加”、“百感交集”、“啼笑皆 非”,这就说明了人在满意中有不满意,不 快中有快感的矛盾体验;或者在不同的时间 内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

心理学七

心理学七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一、单项选择题1、与有机体生物需要满足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形式是(A )A、情绪B、情感C、应激D、心境2、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即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C)A、动机B、兴趣C、需要D、表情3、(C )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

A、自我实现需要B、安全需要C、生理需要D、尊重需要4、爱与归属需要基本满足后的高一层次的需要是(D)A、自我实现需要B、安全需要C、审美需要D、尊重需要5、到了少年、青年初期,日益强烈的需要是(C )A、安全需要B、爱与归属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最高层次是(C)A、安全B、爱与归属C、自我实现D、尊重7、(D)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A、生理B、尊重C、自我实现D、爱与归属8、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A)A、激情B、应激C、理智感D、心境9、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称作(A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10、绝望属于( C )A、心境B、应激C、激情D、理智感11、悲痛时木然不动属于(B )A、应激B、激情C、心境D、理智感12、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C )A、心境B、理智感C、应激D、激情13、新教师上讲台慌乱属于( C )A、激情B、心境C、应激D、理智感14、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的高级情感是(C )A、心境B、道德感C、理智感D、美感15、友谊感属于(B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16、好奇心属于(D )A、美感B、道德感C、理智感D、心境17、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属于(A)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责任感18、感动属于(D)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19、怀疑感属于(C)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20、眷恋心属于(A)A、道德感B、美感C、心境D、理智感21、自尊心属于(A )A、道德感B、心境C、理智感D、美感22、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称为(C )A、感情B、情感C、表情D、态度体验23、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理论是()A、机体知觉理论B、丘脑情绪理论C、认识一评估说D、动机—分化理论24、丘脑情绪理论是由美国生理学家()提出的A、詹姆士B、阿诺德C、凯农D、汤姆金斯25、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凯农B、詹姆士C、阿诺德D、汤姆金斯26、詹姆士—朗格认为情绪的引起是由于()A、刺激B、刺激情境C、身体反应D、情绪经验27、詹姆士—朗格的情绪理论是()A、机体知觉理论B、丘脑情绪理论C、认识-评估说D、动机-分化理论28、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当作业愈复杂时,动机的激奋水平应()A、偏低B、偏高C、适中D、无关二、填空题1、情绪产生的根源在于本身。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注意力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对某一特定对象或活动进行集中反应的心理过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注意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章主要介绍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的类型以及注意力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一、注意力的定义及概念注意力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心理过程,它是一种选择性的意识状态和一种资源分配的过程。

注意力的选择性意味着个体在面对众多的信息刺激时,通过选择、集中和维持对某一特定刺激的心理反应,抑制与该刺激无关的其他刺激。

资源分配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多个任务时,将有限的认知资源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注意力可以分为外向性注意力和内向性注意力。

外向性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反应,它主要涉及感知、注意和意识等心理过程。

而内向性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关注和反应,它主要涉及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过程。

二、注意力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注意力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注意力的对象可以分为外部注意力和内部注意力。

外部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关注和集中,如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对他人的行为的注意;内部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内部心理活动(如思考、想象、回忆等)的关注和集中。

按照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可以分为广泛注意力和集中注意力。

广泛注意力是指个体将注意力分散地分配给多个刺激,以获得更广泛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则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地分配给某一特定刺激,以获得更明确的信息。

三、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1. 刺激特性: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受到刺激的特性的影响。

与刺激的强度、复杂性、运动性等相关的刺激更能引起个体的注意。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在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上存在差异。

一些人天生就具有较好的注意力控制能力,而另一些人则容易分心。

3. 目标的意义:与个体目标相关的刺激更能引起其注意。

个体对于自己关注的目标更容易产生集中的注意力。

心理学-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心理学-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一、单项选择题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3.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无端遭到攻击会感到愤怒。

这说明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体的愿望或()为中介的。

A.认知 B.意志 C.思维 D.需要4.小明即将上考场,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微微出汗,这属于情绪情感的()。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认知活动5.“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对情感的影响。

A.认知 B.意志 C.需要 D.个性6.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A.快乐 B.焦虑 C.悲哀 D.愤怒7.“易感情用事”一般发生在()情绪状态下。

A.心境 B.紧张 C.激情 D.应激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9.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10.()是幼儿两种最基本的肯定情绪。

A.高兴和喜悦 B.高兴和快乐 C.喜悅和兴趣 D.快乐和兴趣11.中等程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体现了情绪的()功能。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信号功能 D.组织功能12.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13.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14.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15.“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16.“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 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 知到的事物。
例子: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毛笔… … 等许多种具体的笔,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 书写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认识。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思维的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 第四节 概念 第五节 问题解决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 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傻瓜, 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杜伦孟德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类的不足:跑不快,感官不灵敏,力气 不大,身体不够灵活???? 人的头脑----理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深刻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
3.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 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 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 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 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 题。
(四)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五)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 2、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感性基础,有 利于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可以 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 象
(一)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情绪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情绪


情绪一般被定义为:是一个人对于客观 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主观体验。 当我们想了解自己之所以产生某种特殊 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自己的需要、 客观对象角度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态与其主观状态是否一 致而引起的体验与反应。
在这定义中包含了这些要素: 1、客观事物及自身状态: (1)引起情绪的事件: (2)自身状态: 2、主观状态: 3、体验与反应:

二、情绪状态

(一)心境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 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体验,具有弥散 性,即以同样态度去看待周围一切事 物。
(二) 激情
激情是一种短暂、强烈而又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侯耀华给获奖教师下跪
赛场上发生争执的运动员
(三)
应激
应激是指对出乎意外的紧急情况所作的反应。
图7-13 911现场群众的情绪状态
2.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是人们在讲话的速度、节奏、 语气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3. 姿态表情
图7-24皇马教练卡佩罗对球迷竖中指
图7-25 阿加西获胜向观众鞠躬致谢
姿 态 表 情
四、情绪的功能
1、动机功能: 2、适应功能: 3、调节功能: 4、信号功能 :
图7-7 伊丽莎白· 泰勒在剧中表现的 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说明了什么?

(二)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强调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她认为,我们直接地、自动 地并且几乎不由自主地评价着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事情, 评价补充着知觉并使个体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虽 然所有的评价都有感情体验的成分,但是只有当这种倾 向很强烈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之为情绪。 阿诺德对情绪和情感进行了区分。她认为情绪的活动模 式产生于对知觉的或想象的客体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而情感的活动模式产生于某些事物对我们发生作用的是 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评价。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七章-思维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七章-思维

第七章-思维一、单选题1.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像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木身之间的区别是 ( )。

A.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B.两者皆是第一性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映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C.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D.两者皆是第一性的,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3.概念形成的策略中,( )是更有效的策略。

A.保守性聚焦B.冒险性聚焦C.同时性扫描D.继时性扫描4.在下述推理中,正确的是 ( )。

A.所有A都是B,所有C都是B,因而所有A都是CB.所有A都不是B,所有B都是C,因此所有A都不是CC.所有A都是B,所有B都是C,因而所有A都是CD.有些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A是C5.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 "椰棚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 )的认识。

A.直接具体B.常规抽象C.概括间接D.直接概括7.为研究概念的形成,人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对 ( )进行了研究。

A.具体概念B.抽象概念C.自然概念D.人工概念8.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 )。

A.算法B.手段一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9.在概念的层次网络模型中,每个概念结点上贮存的是 ( )。

A.该概念的独有特征B.本级概念共有的特征C.该概念的功能性特征D.该概念的所有特征10.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具有 ( )。

A.直观性B.稳定性C.概括性D.可操作性1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A经验B知识C客体D表象12、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发展的表现。

心理学第七章意志电子教案

心理学第七章意志电子教案
意志行动的水平往往随着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就意志行动过程中的困难来说,一般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1)内部困难。内部困难主要是指主体内部的障碍,包括知识、经验欠缺,能力有限,以及身体有疾患等。
(2)外部困难。外部困难是指意志行动中遇到的外部环境的阻碍,既可能是生活环境的局限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也可能是恶劣的气候条件或工作条件等。
在动机冲突被解决或明确了行动的主导动机之后,人们行动的方向和目的就容易确定。作为意志行动,都要有预先确定的行动目的,这是意志行动产生的重要环节。
影响一个人抱负水平高低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个体的成就动机。
(2)个体过去的成败经验。
(3)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
3. 选择行动方法
个体确立行动目的之后,就需要选择适宜的行动方法。有时,行动方法同行动目的有直接的联系,无须选择。例如,要想升入大学,就只有努力学习;要想自如地同英语国家的人顺畅交流,就只能努力学好外语。但在许多情况下,达到同一个行动目的的方法可能有多种,需要进行选择。首先,要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及能否顺利、有效地达到行动的目的;其次,要考虑行动方法是否符合公众利益和社会道德。
2. 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3. 加强学习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4. 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学生必要的纪律约束
5. 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三、意志规律在品德教育中的应用
1. 意志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
2. 品德培养要借助于意志行动过程来实现
3.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品德形成的重要保证
4. 对客观规律的依存性
意志对规律的依存性是指人的意志行动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
人的意志集中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志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二是意志可以能动地变革现实,克服困难,实现预期的目的。但是,人的意志并不是绝对自由的,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人的一切愿望、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将一事无成。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动机的影响
情绪情感激发动机的产生
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快乐、兴奋等可以激发个 体的探索和参与动机,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 恐惧、焦虑等可以激发个体的逃避和防御动 机。
情绪情感影响动机的强度 和持久性
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提高动机的强度和持久 性,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则可能降低动机的强
度和持久性。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相互作用
05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动机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动机驱动情绪情感的产生
动机是引发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当个体有某种需求或目标时, 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
动机影响情绪情感的强度和性质
不同的动机强度和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如追求成就动机强的人在 成功时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而追求权力动机强的人在失败时会感到愤怒和挫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目 录
• 动机概述 • 情绪情感概述 • 动机理论 • 情绪理论 •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01 动机概述
动机的定义
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它推动个体采取行动,并使行动指向特定的目标。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心理力量,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内在原因。
社会交往
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 的作用,通过共情和情绪共鸣来
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03 动机理论
驱力理论
总结词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内在需求驱动的,这些需求产生驱力,驱力进而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满足。
详细描述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源自于内在需求。这些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睡眠等,以及心理需 求,如归属感、成就感等。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内在力量,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 消除不满足的状态,从而满足需求。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

---------------------------------------------------------------最新资料推荐------------------------------------------------------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txt 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 B 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烽茬袁骑茹智仟铅桔痈脓御绰店祁贞换掸绩昧坯送洒烟靠炎挣含蝇烧诅魂喜唇忠透翟僳壳讲胚慷卓移阿烦流借甚巳杏酿琴僚份臀咸崩骏猩姐基居械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 txt 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 B 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 . tx t 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 B 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烽茬袁骑茹智仟铅桔痈脓御绰店祁贞换掸绩昧坯送洒烟靠炎挣含蝇烧诅魂喜唇忠透翟僳壳讲胚慷卓移阿烦流借甚巳杏酿琴僚份臀咸崩骏猩姐基居械 1、动机:1 / 17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txt 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 B 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烽茬袁骑茹智仟铅桔痈脓御绰店祁贞换掸绩昧坯送洒烟靠炎挣含蝇烧诅魂喜唇忠透翟僳壳讲胚慷卓移阿烦流借甚巳杏酿琴僚份臀咸崩骏猩姐基居械 2、动机的功能:(1) 激活功能 (2) 指向功能 (3) 调节和维持功能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tx t 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 B 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烽茬袁骑茹智仟铅桔痈脓御绰店祁贞换掸绩昧坯送洒烟靠炎挣含蝇烧诅魂喜唇忠透翟僳壳讲胚慷卓移阿烦流借甚巳杏酿琴僚份臀咸崩骏猩姐基居械 3、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最新资料推荐------------------------------------------------------ 和源泉。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A
适应功能
B
动机功能
C
组织功能
D
信号功能 (社会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工具) 达尔文曾指出,情绪最初只有生存适应的功能,情绪的社 会性涵义是后天派生出来的。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如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 立的维持生存的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 人交流, 得到成人的抚养。 从成人角度而言,个体可借助各种情绪和情感来了解其自 身和他人的处境或状态,以求得良好的适应。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这三 种非言语交往方式,统称为体语。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类别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能的。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当愿望得以实 现、紧张状态 消除时所产生 的情绪体验。
当愿望不能实现 或达到目的的行 动受到挫折时引 起的一种紧张而 不愉快的情绪。
(三)组织功能
➢ 情绪的组织作用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研究表 明,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 表现: – 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 – 情绪能影响记忆 – 情绪常常支配人的行为
(四)信号功能
➢ 情绪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 6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 • 宣泄法
– 大哭一场 – 进行剧烈的活动 – 找人倾诉
• 语言调节法 对自己说话,自我鼓励 • 目标转换法 把不顺心的事情放下,去做喜欢的事,
如打球、游泳、听音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幻想
•幻想是指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也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可以把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
•积极的幻想是指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
•把积极的幻想称为理想
•消极的幻想是指不符合或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毫无实现可能性的幻想
•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
•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
•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一、表象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表象
•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与加工的过程,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关于事物的心理复现
•由人脑中的刺激痕迹的再现引起
•表象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表象作为人的信息加工、存储信息的基本方式而重新得到重视
第二节表象理论
当代认知心理将表象看作是信息编码的主要形式之一
•通过研究提出两种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表象理论及其研究
(一)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
(二)双重编码理论
同时存在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存储系统,,即双重编码理论
第三节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表象成为当代认知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表象的特征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基本特征
•第一,表象的直观形象性特征
•表象的直观形象性是指在人脑中所保持的生动的具体形象和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具有一定相似之处
•第二,表象的概括性特征
•概括性是指表象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不是某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某个特点,而是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种归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代替功能
•想象的代替功能是指当某些需要和活动不能满足或完成时,可以通过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某种替代与满足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二)有意想象
•又称为有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又把消极的幻想称为空想
第四节想象规律的应用
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一)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二)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三)想象力训练
(四)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作业设计;
•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与记忆以及在问题解决、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表象的种类
(一)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二)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三)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四)遗觉像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人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形象称为遗觉像
•遗觉像是记忆表象的特殊形式,它几乎与直接感知事物时具有鲜明和生动的形象一样,似乎是与感知觉一样,但它则不是感知觉
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从表象的直观形象性来看,表象和感知觉相似。从表象的概括性来看,表象和思维相似
•但它既不是感知觉也不是思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
•表象打破了人的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趋深刻。运用表象训练能更好地挖掘人的潜能,发展智力
授课教案设计(7)
课程名称
基础心理学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单元
第七讲表象和想象
教学章节
第一节表象
第二节表象理论
第三节想象概述
第四节想象规律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表象以及表象理论;掌握想象规律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的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想象的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表象
一、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
形象性
新颖性
(二)想象的功能
•具有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预见功能是指想象能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的反映
2.补充功能
•想象的补充功能是指弥补人类认识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或缺的心理成份
•创造想象是一种比再造想象更复杂的智力活动,它的产生依赖于社会实践的需要、个体强烈的创造欲望、丰富的表象储备、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以及思维的积极性等主、客观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