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灸操作相关知识
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六、艾灸疗法灸法时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臵或放臵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一)艾柱灸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柱,臵于施灸部位额点燃而治病的方法。
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柱施灸。
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柱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行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柱便于黏附。
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
间接灸所用的间隔药物和材料很多,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空,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2中医护理基础操作——艾炷灸法
中医基础护理操作——艾炷灸法
概念:艾炷灸法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搓捏成圆锥状,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或者病变部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
适应证:适用于全身各系统顽固病症而又适于灸法者,如咳喘、瘰疬、肺结核、慢性肠胃炎、骨髓炎、关节病等。
物品准备:艾条、打火机、酒精灯、大支香、凡士林、镊子。
间接灸时,酌情准备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等。
操作:1、解释,取穴位。
2、直接灸,在施灸部位上凃少量凡士林,上置大小适宜的
艾炷,点燃,操作中询问患者感觉,当燃至2╱5左右时,
用镊子取出余下的艾炷,更换新炷,再灸。
一般灸5到7状。
3、隔姜灸,取新姜一片,当中刺数孔,置于施灸部位,其上
置艾炷,点燃。
施灸状数按病情而定,灸毕,取出艾炷,
观察局部皮肤,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清洁局部皮肤。
注意事项:
1、施灸前应对患者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
2、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症施灸,取穴位要准,灸穴勿过多,
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感觉,当艾炷燃至剩2╱5左右时,
及时取出余下的艾炷,防止艾炷燃尽灼伤皮肤。
3、对于昏迷,反应迟钝或局部感觉消失的患者,应注意勿
灸过量,避免灼伤皮肤。
4、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
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
无菌注射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5、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6、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昌江县中医院护理部
2009年9月7日。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一.艾炷灸临床施灸,首先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病人的体位平正舒适,并嘱患者不可变动体位或姿势,这不仅有利于准确定穴,而且还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
若坐点则坐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一) 着肤灸法着肤灸法又称直接灸法,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因其灸后皮肤不潰烂化脓,不遗留疤痕,故还称“无疤痕灸”。
其操作过程如下:1.选择体位和定穴:据所需施灸的部位选择舒适平正的体位,体位放妥后在上面正确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在穴位上点作标志)。
2.安放艾炷: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和刺激作用。
然后在其未干期间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3.燃艾施灸:用线香点燃艾炷。
虽然艾炷在皮肤上直接灸治,但不可灼伤皮肤,待艾炷烧至一半,病者感觉皮肤发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另换艾炷再灸,直至灸满一定壮数为止。
灸后局部皮肤发生红晕。
(二)隔物灸法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间隔垫某些物品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则换炷再灸,直至皮肤红润为度,这种方法称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法。
所隔物品因病而设,或切成片,或制成药饼,或研成药末。
现介绍几种常用隔物灸法:1.隔姜灸:切取生姜一片,约0.3cm厚,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所灸部位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直待皮肤出现潮红为止。
2.隔蒜灸:独头大蒜切成0.3cm左右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2~3壮换去蒜片。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易起泡造成创伤,故慎用。
3.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故又称“神阙灸”。
操作时用纯净干燥的食盐或干燥食盐块研末填平脐窝,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亦可不用姜片,但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则食盐容易爆起,以致烫伤,当注意。
二.艾条灸(一)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正确艾灸的操作方法
正确艾灸的操作方法
正确的艾灸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艾灸材料:艾绒、艾炷、艾烟灸器等。
2. 确保操作环境通风良好,室内没有易燃物品,注意安全。
3. 将艾炷点燃,待火苗变小并形成燃烧心后,将火苗吹灭。
4. 将烧红的艾炷放在艾烟灸器上,灸器应稳定放置在不易烧坏的容器中。
5. 点燃艾烟灸器的艾草部分,使其燃烧产生熏烟。
6. 将燃烧的艾烟灸器靠近被灸部位(如穴位、痛点等),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2-3公分)。
7. 艾烟燃尽后,用镊子或其他工具迅速熄灭,避免热灰或灼伤皮肤。
8. 对于需要多次灸的穴位,应按照艾灸治疗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操作。
9. 结束后注意及时清理灰烬,确保周围环境整洁,防止引起火灾。
请注意,艾灸属于中医疗法,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师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避免个人造成伤害或不适。
艾灸操作流程范文
艾灸操作流程范文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热烟和热力来刺激人体经络,起到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艾灸的操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1选择艾草:艾草是艾灸的主要材料,要选择质量好、干净、无杂质的艾草。
最好选择神农艾或者满堂红等黑色艾草,因为这种艾草含有更多的有效成分。
1.2准备工具:艾灸需要准备一个艾绒袋(或者是艾灸条)、一个灸盒或灸罐、一支打火机或者火柴、一块垫巾或毛巾,以及一条固定绳或橡皮筋等。
步骤二:准备艾灸区域2.1清洁皮肤:在进行艾灸前,首先要将皮肤清洁干净,可以使用温水和肥皂洗手或擦拭待灸的部位。
2.2着装舒适:为了让艾灸过程更加舒适,可以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得太过紧身或者厚重。
步骤三:艾灸操作3.1点燃艾草:将艾炷点燃,直到艾草燃烧起来,产生烟雾和热力。
在点燃艾草时,可以使用打火机或者火柴点燃,同时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3.2缓慢移动:将点燃的艾草靠近人体待灸区域,首先感受一下艾草的温度和热力,然后以缓慢移动的方式进行艾灸。
可以逐渐增加艾草与皮肤接触的时间和频率。
3.3轻轻拍击:在艾灸的过程中,可以用灸盒或灸罐轻轻拍击艾草,以加强刺激效果。
拍击的力度应适中,以避免疼痛或不适。
3.4感受舒适温度:在艾灸过程中,应保持舒适的温度,如果感到灼热、刺痛或不适,可以向灸盒或灸罐稍微远离一些,调整灸的强度。
3.5灸后调理:艾灸过程通常持续15分钟左右,完成后可以用温水清洗被灸部位,然后用毛巾轻柔地擦干。
步骤四:注意事项4.1艾灸前注意:在进行艾灸前,要确保身体健康,避免在感冒、发烧、生病或者饱饮过后进行。
孕妇、月经期间的女性和患有皮肤病的人应慎重使用艾灸疗法。
4.2艾灸部位选择:艾灸的部位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和病情选择,一般常用的艾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4.3避免过度灸热:艾灸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灸热的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灸热导致烫伤。
艾绒灸的操作方法
艾绒灸的操作方法
艾绒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于调理身体健康。
下面是艾绒灸的操作方法:
1. 准备艾叶和灸具:购买新鲜的艾叶和灸具,艾叶通常可以在中药店购买到,灸具可以是炭灰、艾灸盒、艾条等。
2. 准备工具:准备一个灰盘或火盘,放在操作的地方,以便接收艾灰。
3. 点燃艾绒:将艾绒放在火盘上,点燃艾叶。
可以利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如果使用艾炷头,则只需将艾炷头点燃即可。
4. 进行艾绒灸:将点燃的艾绒或艾炷头,靠近穴位进行熏灸。
可以直接对着穴位熏灸,或者利用灸具进行操作。
一般直接对皮肤进行操作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灼伤皮肤。
5. 熏灸时的感觉:熏灸时有热感是正常的,但不应该感到疼痛或灼伤。
如果有不适,请及时调整灸灼的距离或停止进行。
6. 熏灸的时间和频率:熏灸的时间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要来决定的,一般来说,每个穴位熏灸约5分钟左右,每次可以选择熏灸2-3个穴位,每天可以进行2-3次。
7. 注意事项:
- 在进行艾绒灸之前,清洗皮肤,使其干燥,并保持舒适的姿势。
- 熏灸时要保持放松的状态,避免过度疲劳。
- 在熏灸过程中,及时清理灸具上的灰,以免灰灰洒落到身上。
- 不宜在身体疲劳或饱食后进行艾绒灸。
- 熏灸后,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受凉。
请注意,艾绒灸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了解个人的体质和具体需求后,才能正确地进行艾绒灸疗法。
5种常用艾灸方法技巧
5种常用艾灸方法技巧艾灸可借助灸火的温热力及艾绒或其他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调整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发挥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的目的。
主要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补虚培本、清热散结、回阳救逆等功效。
那如何使用艾灸呢?分享5种常用的艾灸方法和使用技巧。
1. 艾炷灸法。
将纯净的艾绒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
艾炷制作的方法一般用手指搓捻,用拇、食、中指将艾绒搓捻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艾炷的大小视情况而定。
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艾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法,根据艾炷直接接触皮肤与否分为直接灸法和间接灸法。
直接灸法:将艾炷直接施置于皮肤上称为直接灸法,又称为“明灸”、“着肤灸”,古称为“着肉灸”。
间接灸法:艾炷不直接接触皮肤,而是用药物或其他衬垫物隔开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为间接灸法,又称为隔物灸,比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2. 艾条灸法。
艾条是取艾绒平铺在质地柔软而坚硬的桑皮纸或绵纸,将其卷成圆柱形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绒中掺入其他的药物粉末,称为药条。
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位置进行熏灼的方法称为艾条灸法,又叫艾卷灸法。
3. 温针灸。
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1~3cm的艾条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
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
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人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多用于痹证、痿证。
4.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就是运用器械辅助艾灸的方式。
流传至今,较为常见的温灸器灸包括温灸盒灸和温灸桶灸,二者均具有诸多优势,如使用起来方便、安全,操作时既不影响工作生活,也避免了艾灰掉落烫伤皮肤的风险;可扩大皮肤艾灸的受热面积,也可以同时艾灸多处穴位。
5.艾灸技巧。
首先,艾灸时要掌握好量。
比如,对于阳证、实证、热证者,艾灸时间可短一些,阴证、虚证、寒证者则艾灸时间要长一些;作为养生保健时,艾灸时间可以短一些,但治疗疾病时,艾灸时间就要长一些。
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疗法
1遵医嘱实施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疗法时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圆炷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多种病症,如:脑血管疾病康复期、风湿性疾病、腹泻、月经不调、腰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2护理评估
(1)病室清洁,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必要时应设排烟设施及屏风。
光线充足。
(2)患者体质及施穴处的皮肤情况。
(3)对热、痛的耐受程度及过敏史。
(4)女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
3施疗前告知,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灸疗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
4遵医嘱选择实施相应的灸疗法进行灸疗。
5直接灸,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的刺激程度不同分为留疤痕灸和无疤痕灸。
6间接灸,施灸部位先涂凡士林,根据医嘱,放上蒜片或鲜姜片,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炷,以局部皮肤红晕,不起疱为度
7饥饿时或饱食后施灸,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出冷汗、全身无力,甚至晕厥等情况,要谨慎在饥饿时候饱食后施灸。
8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9施灸后局部皮肤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10灸疗完毕,立即将熄灭艾火。
11施疗完毕,清洁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并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安抚患者,令患者来回走动几步再休息,可增强火力的传递。
12施灸后24小时内禁冷饮、冷食。
13洗手,记录并签字。
学艾必看,关于艾柱灸最详细的灸法介绍
学艾必看,关于艾柱灸最详细的灸法介绍艾柱,就是比较短的艾条,是为了应用于随身灸、关节灸器、单柱双柱灸器、火龙罐这些灸器所产生的一个品种。
一般直径为15mm长度为25mm。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
温经散寒驱风,行气活络,活血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
01艾炷的制作手工制作法:小炷可先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夹在左手拇食指腹之间,食指要在上,拇指要在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将艾团向内向左挤压,即可将圆形艾团压缩成上尖下平之三棱形艾炷,随做随用, 甚为简便。
中、大炷则须将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将艾绒投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
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病人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
艾炷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
02艾炷器制作法艾炷器中祷有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人艾炷器空洞中, 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成圆锥体,倒出即成艾炷。
用艾炷器制作的艾柱,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
艾炷灸可以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0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于穴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可分化脓灸、非化脓灸。
⑴化脓灸:又称瘢痕灸法,是用大艾炷直接放置腌穴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灼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
此种灼伤化脓现象,古称灸疮。
操作方法:①选取适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③当艾炷燃尽熄灭,除去灰,再重新换取一个艾炷点燃;④灸完5〜7壮后,穴位局部皮肤被烧破溃,在穴位上敷贴膏药,并用干敷料覆盖;⑤灸后5〜7天,灸穴处通常会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隔1〜2天更换膏药及干敷料。
如疮面分泌物过多,可用盐水清洗干净,以防止并发其他真菌性炎症。
大约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多留有瘢痕。
(2)非化脓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在月俞穴上直接施灸,但又控制灸后不引起化脓的灸法。
02操作方法:①选取适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将中号艾炷黏附在灸穴上,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③待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镒子将未燃尽艾炷移开;④反复施灸3〜7壮,穴位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但不破溃。
艾炷灸【知识科普】
艾炷灸(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灸法之一。
即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
施灸时艾炷的大小、多少,应以疾病性质、病情轻重、施灸部位和年龄大小综合考虑。
如初病体质强壮,艾炷宜大,壮数宜多。
久病体质虚弱,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头面胸部不宜大炷多壮;腹部腰背则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四肢末端皮薄骨多,不可多灸;肩背和四肢皮厚肉多之处,多灸无妨。
妇孺宜少;壮男可多等。
二制作和应用艾炷的制作和应用将艾绒用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用力压紧,即成艾炷。
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小艾炷如麦粒大。
每烧一个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壮数与艾炷大小,应根据病情需要、施灸部位和方法,以及病人体质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来说,体质强壮者,宜用大艾炷,壮数较多;体质虚弱者,宜用小炷,壮数较少。
阳虚、寒证,宜大艾炷,壮数多;阴虚、热证,宜小艾炷,壮数少。
肌肉丰厚宜大、中艾炷,多灸;肌肉菲薄处宜小艾炷,少灸。
头面部宜小艾炷,灸壮较少;躯干部宜中、大艾炷,灸壮较多。
三施灸方法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类。
1.直接灸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又称明灸、着肤灸。
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化脓灸又称瘢痕灸,属于烧灼灸法,用蚕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
施灸前,要注意病人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以及所灸穴位的准确性。
局部消毒后,可涂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对皮肤的粘附力。
点燃艾炷后,烧近皮肤时病人一般会因烧灼感到剧痛,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来防止。
灸完一壮后,除去灰烬,再依前法灸之。
灸满所需壮数后,可在灸穴上帖敷消炎药膏,每天换一次。
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
停灸后5~6周灸疮结痂脱落,留有瘢痕。
本法适于虚寒证,实热和虚热证不宜用,头面颈项不宜用,每次用穴不宜多。
如用麦粒大的艾炷烧灼穴位,痛苦较小,可连续灸3~7壮,灸后无需药膏敷治,称为麦粒灸,适于气血两亏者。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
温针灸
定义
温针灸是一种结合针刺和艾灸的 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后,将 艾绒或艾条插入针柄进行熏烤。
操作步骤
将针刺入穴位后,将艾绒或艾条插 入针柄,点燃后进行熏烤,使局部 感到温热感。
注意事项
避免过热烫伤皮肤,注意保持适当 距离,避免烟雾过大影响视线。同 时注意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避免伤 害神经和血管。
创新技术研究
研发新型艾灸器具和技术,提高艾灸治疗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推动艾 灸技术的创新发展。
谢谢观看
艾灸的历史与起源
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文 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发展 完善,成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能够调 节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等多种生理效应。
艾灸的作用与效果
温经散寒
通过温热刺激,艾灸能够促进 气血流通,消除寒邪,对于治 疗寒性疾病如感冒、腹痛等有
在针灸的基础上加用艾灸,可增强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痛苦。
中药与艾灸结合
根据患者病情,在中药治疗的同时配合艾灸,可提高治疗效果,缩 短疗程。
推拿与艾灸结合
推拿后进行艾灸,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06
艾灸的未来发展与研究 方向
现代科技在艾灸领域的应用
红外成像技术
01
利用红外成像技术观察艾灸过程中人体表面温度分布变化,为
良好效果。
活血化瘀
艾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 瘀血的消散,对于治疗瘀血阻 滞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有 显著疗效。
舒筋活络
艾灸能够舒缓肌肉紧张,缓解 关节僵硬,对于治疗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疼痛有良 好效果。
调和气血
艾灸能够调和人体内外气血, 平衡阴阳,对于调节身体机能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灸法(艾炷灸)
灸法是⽤艾绒为原料,做成艾炷或艾条,借灸⽕的热⼒和药物的作⽤,通过经络腧⽳,刺激机体,达到治病、防病⽬的的⼀种⽅法。
《医学⼊门》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施灸的原料很多,有艾绒、灯⼼草、⽩芥⼦等,但以艾绒最为常⽤。
艾绒是由艾叶制成,艾叶⽓味芳⾹、⾟温、味苦,易燃,⽕⼒温和,《名医别录》记载“艾味苦,微温,⽆毒,主灸百病”。
艾绒即由⼲燥的艾叶去除杂质,捣烂后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备⽤。
医学教育
灸法具有温经通络、⾏⽓活⾎、散寒祛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预防保健康复的作⽤。
临床上常⽤于治疗寒湿性疾病。
常⽤灸法有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
艾炷灸
艾炷是由纯净的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宝塔形状,⼤⼩可根据施灸部位的不同选⽤,⼤⼩可如麦粒、莲⼦或半截枣核。
施灸时,将艾炷置于所选的⽳位上,点燃尖顶部,每燃完⼀个艾炷,称为⼀壮。
根据施灸时,⽪肤与艾炷之间放不放中介物,⼜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医学教育
直接灸
直接灸⼜称为明灸或着肤灸,即选择⼤⼩适宜的艾炷,直接置于所选⽳位的⽪肤上施灸的⽅法。
根据灸后对⽪肤的刺激程度不同,临床上⼜分为瘢痕灸和⽆瘢痕灸。
⼜称隔物灸、间隔灸,是指在艾炷与施灸腧⽳部位的⽪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施灸的⼀种⽅法隔物灸法的种类很多,⼴泛⽤于临床各种病证,所以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有药物的功能,⽽有特殊的效果。
如图所⽰:医学教育。
艾炷灸法
艾灸法操作规程
一.作用机理:艾灸是将纯净的艾绒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二.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等。
4. 施灸完毕,放置于熄火瓶中熄灭艾火。
5.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三.适应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肠病等。
四.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凡属实热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中医艾灸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操作规范中医艾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艾灸可以通过燃烧艾叶,将温热的烟熏或直接热敷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以起到调治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
然而,正确操作艾灸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中医艾灸操作规范:1.熟悉艾灸理论知识:在进行艾灸操作前,操作人员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了解艾灸的原理、穴位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应用艾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
2.比较环境:艾灸应该在安静、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进行。
避免灰尘、烟雾等影响灸效的因素。
3.准备工作:操作人员应做好手部和工具的消毒工作,以避免感染。
同时,准备好必要的艾叶和艾绒。
4.定位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确定需要进行艾灸的穴位。
操作人员应准确找到穴位的位置,并判断穴位是否适合进行艾灸。
5.温度控制:艾灸的温度应适中,不能过热或过冷。
燃烧艾叶时,应注意火势的大小和控制燃烧时间,以避免烫伤患者。
对于灸具的温度,应使用温度表或手感判断,确保患者能够耐受。
6.灸具使用:艾灸时,可以选择艾绒艾炷、艾条和艾条架等灸具。
操作人员应熟悉各种灸具的使用方法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灸具进行操作。
7.检查患者状况:在进行艾灸之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史和过敏史等信息。
确保患者没有禁忌症或过敏反应,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8.灸具放置:在艾灸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准确放置灸具在穴位上。
灸具的放置应覆盖穴位,并能够达到适宜的温度和时间。
在灸具放置时,操作人员应尽量避免灸具移动或倾斜,以免影响疗效或烫伤患者。
9.观察和掌握火候:在艾灸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不断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肤色变化,掌握火候和疗效。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停止艾灸,并采取相应措施。
10.注意安全:艾灸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时刻注意操作台稳固,热源的控制,以及灸具和灸盒的注意事项。
避免灼伤操作人员和患者。
11.整理和记录:艾灸结束后,操作人员应整理工具和消毒设备,保持工作场所的卫生。
同时,应记录艾灸的穴位、时间和患者的反应等信息,以便后续跟踪治疗。
艾炷灸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了解艾炷灸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实训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训地点学校针灸实训室四、实训内容1. 艾炷灸的基本原理2. 艾炷灸的操作方法3. 艾炷灸的应用五、实训过程1. 艾炷灸的基本原理艾炷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艾绒是艾草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2. 艾炷灸的操作方法(1)准备艾绒:将艾绒搓成圆锥形,大小根据病情和穴位而定。
(2)选取穴位:根据病情和中医理论,选取相应的穴位。
(3)定位: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艾炷底部,轻轻放在穴位上。
(4)点燃: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艾炷底部。
(5)施灸:观察艾炷燃烧情况,当艾炷烧尽或出现灼热感时,取下艾炷。
(6)换穴:根据病情和穴位,依次施灸其他穴位。
3. 艾炷灸的应用艾炷灸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1)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2)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3)头痛、腰痛、关节痛等疼痛性疾病;(4)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六、实训体会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艾炷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艾炷灸的施灸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艾炷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七、实训总结1. 艾炷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症。
2. 在进行艾炷灸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烫伤和感染。
3. 艾炷灸的疗效与施灸者的技术水平和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
4. 艾炷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八、实训建议1. 建议学校增加艾炷灸实训课时,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
2. 邀请有经验的中医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 加强艾炷灸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这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艾灸条的用法及艾灸的5种疗法
中医艾灸条的用法及艾灸的5种疗法中医艾灸已经成为大家推崇的一种养身保健方式,店铺将为大家介绍艾灸的用法和艾灸疗法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帮助到利用艾灸来保健身体的朋友。
艾灸条的用法1:直接灸又称明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灸时每燃完1个艾炷,叫做1壮。
根据灸后对皮肤棘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着肤灸两种。
这里所讲的艾炷,不同与艾柱,虽然他们之间音相同,字也相近,但是不同的两个意思。
艾灸条的用法2:瘢痕灸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
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应用此法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涂少许凡士林或大标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擦干净后贴敷玉红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
灸疮30~45天愈合,留有瘢痕。
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
同时注意饮食,情志调节。
艾灸条的用法3:着肤灸着肤灸,又称无瘢痕灸,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即将艾炷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或起疱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此法适用于一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艾灸的5种疗法:1.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2.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4.温筒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
5.无瘢痕灸包括有些中医也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中药制药技术 2.5.3如法炮制-艾炷灸
如法炮制--艾炷灸艾炷灸:灸法之一。
即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
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一、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在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又称着肤灸、明灸。
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一)瘢痕灸瘢痕灸也叫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
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称瘢痕灸。
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
1、操作方法(1)患者体位体位对取穴有直接关系,因灸治要安放艾炷,且治疗时间较长,特别要注意体位的平正和舒适。
(2)安放艾炷在穴位涂凡士林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线香点燃①间断法:每炷燃尽熄灭后,除去灰烬,另换一炷再燃;不易出现循经感传;②连续法:不待艾炷燃尽,将灭未灭之际在余烬上再加新炷;可出现循经感传。
(3)灸后处理①灸穴疼痛灼热:病人不能耐受,手拍打穴处周围,或在其附近抓挠,或拍打身体其他部位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②灸满壮数后,灸穴上敷贴淡膏药③5~7天后,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④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可留有疤痕2、临床应用(1)慢性腹泻:天枢、水分、关元、气海、脾俞、命门、肾俞;每次1穴,每穴5~7壮。
(2)哮喘:定喘、肺俞、丰隆,分为两组交替灸,每穴7壮。
3、注意事项(4)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2)1一2小时后方可进食;(3)忌生冷瓜果;(1)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马上饮茶,恐解火气;(二)无瘢痕灸无瘢痕灸也叫非化脓灸。
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炷亦可)。
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称为无瘢痕灸。
1、操作方法穴位涂抹凡士林水;线香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1)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2)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待其燃尽,有清脆之爆炸声,清除余烬。
穴位处拍打减轻疼痛;一般用3~7壮,以不烫伤皮肤或起泡为准;2、临床运用(1)小儿发育不良:大椎、十七椎,灸至局部红晕温热而无疼痛灼伤为度,一般可灸3~7壮,每日1次,10次1疗程。
中医艾灸操作方法
中医艾灸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是把艾绒搓捏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灼烧而治病的方法。
艾柱有大、中、小三种,大者高1厘米,炷底直径0.8厘米,重约0.1克,如半截橄榄大;中者为大炷之半,如半截枣核大;小者如麦粒大。
燃烧一柱即一壮。
临床用炷的大小多少随病症、施灸部位不同而异,少者1至3壮,多着可达数百壮。
一般阳寒虚弱者多灸,体壮者少灸;肌肉丰满深厚处宜大炷,浅薄处宜小炷。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一)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表面施灸的方法,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成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则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穴位涂少量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去除灰烬后易炷再灸,至灸完规定壮数为止。
由于艾火灼烧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施灸时可轻轻拍打穴位周围皮肤缓解疼痛。
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至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因此,施灸前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性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穴位处涂以少量凡士林,使艾炷易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燃至艾炷的2/5或1/4而感到微有灼痛时,易炷再灸,灸至规定壮数。
一般灸至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灸后不化脓无瘢痕。
常用于寒性疾病。
(二)间接灸:又称隔物灸。
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至3厘米,厚约0.2至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施灸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壮数。
以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及风寒痹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炷灸
【定义】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如麦粒大或如半截枣核,大小不等),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
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
又称着肤灸、明灸。
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而施灸。
为防止艾炷倾倒,可事先在皮肤上涂一点蒜汁、粥汤、清水或酒精等。
艾炷灸又包括瘢痕灸、无瘢痕灸。
2.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
在艾绒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药物或他物,然后点燃艾炷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热时,则换炷再灸,直至皮肤呈红润为度。
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多种隔物灸,要根据病情选择施用。
①隔姜灸。
将生姜切成约2分厚的片,用针在其中间穿几个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适于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泄泻、风寒湿痹等寒湿阻滞者。
②隔蒜灸。
用独头大蒜切成1分厚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
每穴每次可灸5~7壮,隔2~3日一次。
适于痈疽未溃、瘰疬、肺痨等寒湿化热者。
如用大蒜捣成泥糊状,均匀铺于脊柱(大椎至腰俞)上,约2分厚、2寸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然后用艾炷置其上,点燃施灸,则称为铺灸法,可用治虚劳顽痹。
③隔盐灸。
将干燥食盐块研细末,撒满脐窝,在盐上面置放生姜片和艾炷施灸。
适于寒证吐泻、腹痛、癃闭、四肢厥冷等证,本法有回阳救逆作用。
此外,还有隔附子、隔胡椒等间接灸法。
【目的】
通过运用温经通络、补气益血、协调脏俯、调和阴阳、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
广泛用于各科疾病,尤其对关节炎、颈椎病、高血压、慢性胃炎、神经衰弱、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糖尿病等有特效。
【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等。
2.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
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
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
3.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灸毕若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4.灸后出现皮肤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无菌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健康教育】
1.施灸过程中,如感局部皮肤灼痛,或因体位不适增加机体痛苦,或出现其它不适等情况,要及时告知操作者,以便及时调整,防止烫伤。
2.灸后饮温开水或温热饮料一杯,并卧床休息15~20分钟。
3.灸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吹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