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灸操作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炷灸
【定义】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如麦粒大或如半截枣核,大小不等),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明灸。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而施灸。为防止艾炷倾倒,可事先在皮肤上涂一点蒜汁、粥汤、清水或酒精等。艾炷灸又包括瘢痕灸、无瘢痕灸。
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在艾绒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药物或他物,然后点燃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则换炷再灸,直至皮肤呈红润为度。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多种隔物灸,要根据病情选择施用。
①隔姜灸。将生姜切成约2分厚的片,用针在其中间穿几个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适于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泄泻、风寒湿痹等寒湿阻滞者。
②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1分厚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每穴每次可灸5~7壮,隔2~3日一次。适于痈疽未溃、瘰疬、肺痨等寒湿化热者。如用大蒜捣成泥糊状,均匀铺于脊柱(大椎至腰俞)上,约2分厚、2寸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然后用艾炷置其上,点燃施灸,则称为铺灸法,可用治虚劳顽痹。
③隔盐灸。将干燥食盐块研细末,撒满脐窝,在盐上面置放生姜片和艾炷施灸。适于寒证吐泻、腹痛、癃闭、四肢厥冷等证,本法有回阳救逆作用。
此外,还有隔附子、隔胡椒等间接灸法。
【目的】
通过运用温经通络、补气益血、协调脏俯、调和阴阳、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
广泛用于各科疾病,尤其对关节炎、颈椎病、高血压、慢性胃炎、神经衰弱、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糖尿病等有特效。
【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等。
2.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
3.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若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4.灸后出现皮肤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无菌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健康教育】
1.施灸过程中,如感局部皮肤灼痛,或因体位不适增加机体痛苦,或出现其它不适等情况,要及时告知操作者,以便及时调整,防止烫伤。
2.灸后饮温开水或温热饮料一杯,并卧床休息15~20分钟。
3.灸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吹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