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法的作用及其具体操作
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六、艾灸疗法灸法时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臵或放臵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一)艾柱灸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柱,臵于施灸部位额点燃而治病的方法。
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柱施灸。
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柱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行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柱便于黏附。
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
间接灸所用的间隔药物和材料很多,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空,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中国传统艾灸疗法》编辑:幽静的艾草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一针二灸三用药”,在传统医学中艾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针灸疗法已在世界各地普及运用,而艾灸疗法已成为世界医学中一门辉煌的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独特的治疗方法都是应用各种物理方法或天然药物,通过刺激人体表面肌肤的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类疗法被称为“绿色治疗法”。
它们使用安全、疗效确切,对有些西医疗效欠佳的慢性疾病、疑难病理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哮喘、腰腿痛、中风后遗症、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湿疹、带状疱疹、头痛、失眠、健忘、黄褐斑等等都是相当有疗效的。
由于这类治疗方法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费用低、非常适合大众和亚健康人士及女性人士的美容美型,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时令秋冬,艾灸的灸疗方法是值得大家选用的,也是治疗与养生、健体最好的自我治疗、调理、保养强身的好方法。
祝大家身体健康!气质越来越好!一、艾灸的灸法: 1.直接灸 2.间接灸 3.灸具灸 4.仿灸器械二、艾灸作用传统应用止血止痛止痒解毒----降低组织胺泄热拔毒,软坚散结----促进毒素排泄镇静安神,芳香通窍----开窍与镇静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免疫力三、艾灸的作用1。
《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2。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3。
《灵枢经》和《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艾灸或艾熏的记载,故有“医家用灸治疗百病”之说。
4.《医学入门》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5。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诶。
”6。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四、艾灸作用的传统应用1。
艾灸法
气味芳香
艾叶
容易燃烧 火力温和
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 艾绒的制作 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 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灸法的作用及适应证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 载:“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焫”
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 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 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 泄泻、痢疾等。
(二)消瘀散结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 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 凝滞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 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 核)、瘿瘤等疾病。
(三)扶阳固脱
《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 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 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 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寒厥证和中气不 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 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
第十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节 艾灸法
概 述
定 义
灸
烧灼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 点燃后悬臵或放臵在穴位或病变部位, 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 气,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 治方法。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
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苦燥辛散,理气血、温经脉、 逐寒湿、止冷痛
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 先小后大 先少后多
灸法的注意事项
• 2、施灸时患者体位平正、舒适,不能摆动。 施灸过程中加强观察; • 3、施灸时选穴要准,灸穴不宜过多,火力 要均匀; • 4、间接灸容易起疱需加以注意; • 5、对于小儿和皮肤感觉迟钝者,操作时可 以用手指轻触施灸部位;
灸法的注意事项
中医操作艾灸疗法
艾条灸法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止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适用范围: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泄、四肢不温等症状。
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易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易施灸。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打火机、弯盘、小口瓶、酒精灯、纱布、治疗巾、刻度尺,必要时备浴巾,屏风。
病例:胃痛(脾胃虚寒)遵医嘱给予内关穴悬灸治疗,日一次。
仪表——核对医嘱——评估评估:女士,您好,我是你的责任护士**,一会将会给您进行艾灸治疗,为了治疗的安全,需要核对您的信息,您能告诉我您的姓名和年龄吗?我看一下您的腕带,——核对床头卡。
因为您患有虚寒型胃痛,遵医嘱一会给你进行艾条灸法,这个艾条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点燃以后在皮肤穴位上进行一个施灸,利用它的温热和药物的作用可以起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您的胃痛,您愿意接受此项治疗吗?(愿意)有没有药物过敏史?对艾绒过敏吗?是不是在妊娠期?我看一下您的施灸部位,施灸部位皮肤完好,适合施灸,您不要紧张,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淡淡的中药燃烧的气味和局部皮肤红晕都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您感觉到烫热或者灼热等感觉,请及时告诉我,我会妥善处理,避免出现水泡,我讲的您能明白吗?还有没有疑问呢?此项操作大概需要20分钟,您可以先去做准备,我去准备用物,一会我们开始进行治疗。
病例汇报:经查阅病例,患者既往体健,无出血性疾病,经评估艾灸部位皮肤完好,患者对艾绒的气味、一般热可以耐受,与患者沟通心理状态良好,表示愿意接受此项操作,病室环境温湿度适宜、光线明亮、整洁、已关闭窗户,避免对流风。
携用物至床旁:XX您好,为了治疗安全,我再核对一下您的腕带,核对床头卡,现在用物已经准备齐全,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进行治疗了吗?在操作过程中有什么不舒服,请您及时告诉我,我们取平卧位进行治疗,这样的卧位舒适吗?取穴,现在感觉怎么样(感觉麻麻的)这就对啦,如果感觉酸麻胀痛,这都是得气的表现,清洁艾灸部位皮肤,(用酒精灯点燃艾条)。
中医技术操作规程(耳穴压豆、艾灸法).
耳穴在耳廓的分部有一定
(二)耳穴的临床应用
1、耳穴的适应证 耳穴治病有广、廉、简、验、无副作用等特 点,适应证如下: (1)疼痛性疾病 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 经性疼痛等。
(2)炎性疾病及传染病 如急慢性结肠炎、 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 日咳、菌痢、腮腺炎等。
(3)功能紊乱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眩 晕综合征、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 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 其深入到耳腔内的横形突起部 分叫耳轮脚
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
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
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
对耳轮上方有两个分交,向上分 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 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与下之
间的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
(八)疗程
每贴压一次,贴压物可在耳穴上放置
3-5天,急性病可短一些。每5次为1个疗
程,疗程间休息3-5天。
(九)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
产史的孕妇禁用。
(十)注意事项
1、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避免贴压物贴段张力太低和 皮肤感染,对氧化锌胶布过敏者,可改用其他膏药贴压,同 时可贴压肾上腺过敏 区等耳穴。 2、夏季贴压时,由于多汗,故贴压时间不能过长。 3、耳廓有冻伤,炎症时不宜贴压。 4、贴压后疼痛较甚时,一般只要局部稍放松一下胶布 或移动位置即可。 5、孕妇做耳穴压豆时,宜用轻刺激手法。对习惯性流 产者,手法更宜轻,并避免应用子宫、盆腔等穴位。 6、一次贴压的耳穴不宜过多,一般以3-8个为宜。 7、贴压后患者自行按压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 造成感染。
灸 法
灸法
灸法灸法,针灸疗法之一,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应用艾叶制成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利用烤灸的热力透入肌肤,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内脏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可补针药之不足。
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载:“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说明用艾叶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回阳救逆及防病养生保健的功效。
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艾灸具有:1、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因本法采用上等陈艾,融入数位中药、藏药合制而成,火柔而温,渗透力极强,能温经散寒,以火攻邪。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
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
中医学:灸法
二、灸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火 芮。”
适应症:临床上治疗寒湿痹痛 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 痢疾等。
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 行气,艾叶为一种中药,有温经气, 逐寒湿的功效,故温热与药物相结 合,加强了温经散寒的作用。
适应症: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 如乳痈初起、癭瘤等。
(四)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 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灸法温补阳气,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预防疾病发生,并使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常用于灸法的保健腧穴有足三里、三阴交、膏 肓、脾俞、肾俞等。
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 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⑵ 瘢痕灸(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上大蒜液, 放置艾炷点燃施灸,燃尽后方可换 炷,每换一壮即涂大蒜液一次,可 灸7~9壮。
处理:灸后在腧穴敷上灸疮膏药(淡水膏),大 约1周化脓,化脓后每日换膏药一次,保持局部清洁, 45天左右愈合,留有疤痕。
适应症:临床用 于治疗风寒湿证、神 经麻木和广泛性皮肤 病等。
2、实按灸
操作:在所灸的穴位上, 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 再将药艾条(太乙神针、雷火 神针)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 在穴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 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 反覆施灸5~10次。
铺灸法(长蛇灸)
概念:是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 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又叫长蛇灸。
适应症: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⑶ 隔盐灸
操作:在神阙穴上填满细食盐,上置 艾炷施灸,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灸 法
• 艾卷由纯净细软的艾绒外裹细草纸做成。其为长20 cm、直径约1.5 cm的圆柱形(见图5-33-6)。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制成药物艾 卷,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艾卷灸根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悬灸和实按灸。 • 1. 悬灸 • 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1寸处进行熏灸(
在穴位或肿块上, 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时换炷再灸。一 般每穴可灸5~7壮。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杀虫的作用。临床用 于瘰疬、痈疽疮毒未溃、肺痨、腹中积块等。 • (3)隔盐灸。多用于脐窝部施灸。操作时先将湿纸铺于脐孔中,上 用细食盐填平,食盐上盖一鲜姜片,上置艾炷施灸(见图5-33-5)。 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 肢厥冷、虚脱、中风脱症等。
瘢痕灸和瘢痕灸。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1)无瘢痕灸(非瘢痕灸)。用中、小艾炷。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从上端点燃,当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 炷再灸,一般灸3~7壮。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若灸后起 小水泡,无须处理。出现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灸之能使气机通 利,营卫调和, 瘀血自消。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寒性疖肿未化脓等证。
• 4. 防病保健 • 无病自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可预防疾病发生
,另一方面使人精力充沛、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见图5-33-7), 使局部有温热感,每穴灸5~7 min,以皮肤红晕为度 。对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 灸部位两侧,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及时间,防 止烫伤。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2)雀啄灸。
艾灸的作用-灸法的治疗机理
本文由艾灸先生摘录整理自【艾灸学习网 】,更多艾灸详情,广大灸友登录网站查看
灸法基于人体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的体系,通过经络将热力与药力输送到人体的各个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而发挥疗效。
灸法以应用艾灸为主,艾叶性味苦、辛、温,人脾、肝、肾经。
艾叶气味芳香,易燃,具有温经通络、回阳救逆、活血行气、散寒除湿、消肿散结等功效。
《本草纲目》中说:“温中,逐冷,除湿。
”《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孟子-离娄篇》有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指久患病体虚之人,必用陈年的艾长期灸治才可治愈。
现代研究证明艾叶的主要药效成分为挥发油,又名艾叶油,油中含有桉叶素、β-石竹烯、松油烯醇等。
艾叶油有明显的祛痰镇咳、抗过敏的作用,在体外对于白色葡萄球菌、甲链球菌、奈瑟菌、肺炎球菌及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本文由艾灸先生摘录整理自【艾灸学习网 】,更多艾灸详情,广大灸友登录网站查看。
灸法操作规程完整
灸法(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灸法(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7.灸法
3. 艾条 又称艾卷,是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 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可分为纯 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
纯艾条:艾绒26克,平铺在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细 棉纸上,不在任何药物,将其卷成直径约1.5 厘米的圆柱形,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
(三)其他材料
第三节
一 灸感 二 灸量
灸感、灸量和补泻
三 灸法补泻
一 灸感
灸感是指在体表施用灸法刺激一定时间后,患者施灸部 位出现的皮肤或皮下组织温热或麻木、虫行等主观感觉, 或可向某一方向传导或扩散。灸感多为热感,偶有蚁行感 、灼痛感、抽掣样感及风吹样感;或局部出现肌肉的跳动 、瞤动;或局部有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 等;或局部潮红汗出、全身汗出。 影响因素:1、火力要温和均衡持续 2、施灸要持续足够 的时间3、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因素的影响。
艾条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
非艾灸 灯火灸、黄蜡灸、药锭灸、药捻灸、药线灸、药笔灸
二 艾灸法操作 (一)艾炷灸:即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可分为直 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明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 点燃施灸的方法。
2.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炷与 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隔姜灸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 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 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 小而定,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 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 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 灸。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适用:风寒咳嗽、腹痛、泄泻、风寒湿痹、痛经 等寒证。
灸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 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 (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 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
❖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 疡等病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 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 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 作用。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头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面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突下(大椎)
部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大椎
❖ 归经:督脉 ❖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等外感病证 2.项强,脊痛 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肺腧
❖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肾腧
❖ 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灸
炙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炙的作用与功能主治炙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炙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一种外治法,通过热炙物质的作用,刺激皮肤和经络,以达到调和阴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
炙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热物贴于特定的经络穴位或患处,通过传导热量和刺激,调节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增强局部免疫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炙的主要功能炙作为一种中医疗法,主要有以下功能:1.活血化瘀:炙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态,增加氧气和营养供应,排除代谢产物,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适用于各种瘀血症状,如跌打损伤、瘀血内伤等。
2.温经散寒:炙的温热作用可以刺激经络,疏通经脉,促进气血畅通。
对于阳气不足、经脉寒凝的疾病,如寒性痛经、寒湿痹痛等有良好的效果。
3.调和阴阳:炙具有温热作用,可以调节阴阳平衡,增强阳气,滋养阴精,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的作用。
适用于阴虚阳亢、阴阳失衡的疾病,如失眠多梦、阳痿早泄等。
4.提高免疫力:炙的作用可以刺激局部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炎症反应的消退,增强局部组织的免疫功能。
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窦炎等具有一定的效果。
炙的常见使用方法炙的使用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灸法:采用艾灸或其他具有温热作用的物质,燃烧后在皮肤上移动或固定,进行局部温热刺激的疗法。
常用于经络疏通、寒痹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2.热敷法:采用热水袋、热毛巾等热物品,在患处进行局部热敷的疗法。
适用于跌打损伤、寒湿痹痛等疾病的治疗。
3.火罐法:采用玻璃罐或其他容器,通过火燃烧产生的热力,在皮肤表面形成负压,以实现热炙治疗的疗法。
常用于风寒感冒、肺炎等疾病的治疗。
4.热针法:采用温热的针具,在穴位上进行轻微的刺激,以产生艾灸的效果。
适用于经络不通、气血不畅等疾病的治疗。
炙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炙作为一种中医疗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使用时也需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项和禁忌,以保证安全有效:1.切勿长时间和高温物质接触:炙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为宜,过长时间的炙会导致皮肤灼伤等不良反应。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3、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灸法名词解释中医
灸法名词解释中医
灸法是中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指使用艾绒或其他易燃材料在穴位上熏烤、炙烤以治病的方法。
在中医学中,灸法被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中药方剂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以下是灸法的一些名词解释:
1. 艾灸:艾灸是用艾绒在穴位上熏烤的治疗方法。
艾绒是由艾叶制成的一种易燃材料,通过燃烧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的穴位:穴位是指人体上各种神经、血管、肌肉、骨骼等结构与外界相通的点。
在灸法中,使用艾条或艾柱在穴位上熏烤,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
调节身体的功能。
3. 灸法:灸法是指使用艾绒或其他易燃材料在穴位上熏烤的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增强体质等多种方式治疗疾病。
4. 火罐:火罐是使用陶瓷罐或铁罐等在身体部位上进行负压吸拔的治疗方法。
在火罐中,人体会受到一定的压力,从而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包括刺、灸、针、按摩等多种方式。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 经络: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管道,包括手臂、腿部、腹部等部位。
在中医学中,经络是治疗疾病的基础,通过刺激或按摩特定的穴位或部位,可以调节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治疗疾病。
灸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增
强体质等多种方式治疗疾病。
此外,灸法还有助于改善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艾灸专业知识讲座
❖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 里。
中医艾灸专业知识讲座
34/47
❖ (三)泄泻病
❖ 泄泻亦称腹泻,常有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而致,以致排
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肠易激 综合征腹泻型。
❖ 治则:健脾化湿。惯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
操作步骤:
❖
1、取穴:天枢、足三里。
《医学入门•针灸》:“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 发”
❖ 灸能使皮肤腠理开放,毛窍通畅,热有去路, 从而引热外行。临床惯用来治疗疖肿、带状 疱疹、丹毒、甲沟炎等
中医艾灸专业知识讲座
10/47
灸法总类及利用
中医艾灸专业知识讲座
11/47
灸法种类
艾柱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瘢痕灸
隔姜灸
间接灸
隔盐灸 隔蒜灸
隔附子灸
❖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 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
中医艾灸专业知识讲座
37/47
❖ 3、悬灸法:将点燃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 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 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以 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 5次为1疗程,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中医艾灸专业知识讲座
36/47
❖ (四)痛经
❖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
复因情志失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
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
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原发性痛经
❖ 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惯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隔物灸。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先后顺序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如脱肛时,即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因此不可过于拘泥。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治。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一)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其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1.温和灸施灸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此外,施灸时应注意艾火勿烧伤皮肤或衣物。用过的艾条等,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复燃。
2.隔蒜灸本法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肿疡初起等病证。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5~9壮。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治疗时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为度。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4.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5.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并做出及时处理,其方法同晕针。
灸后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须处理。
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上下活动,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回旋施灸。
温和灸多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急性病。
(二)实按灸
2.雷火针灸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其适应证与“太乙针灸”主治基本相同。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cm,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针灸并用、简便易行,可以发挥针和灸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本法有温补肾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
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方式。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继续易炷再灸,灸完规定壮数。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3.消瘀散结: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
4.防病保健:关元、命门、气海、足三里
二.灸法的种类
艾炷灸
艾炷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炷后,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一)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明灸、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中医灸法的作用及其具体操作
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
艾炷灸
艾条灸
温针灸
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先后顺序
施灸的禁忌
灸后处理
灸法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寒性病证
2.扶阳固脱:虚寒证、寒厥证、脱证和中气不足、中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
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绵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实按灸分为太乙针灸、雷火针灸(二者药物处方有异)。
1.太乙针灸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燃着,用布7层包裹其燃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病证。
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一般6~9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本法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