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共99页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全)课件

中国文学史(全)课件

学习交流PPT
29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 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 浪漫主义杰作。
• 《离骚》共分三段。第一段首先叙述了诗 人自己的家事出身,以及自己的天赋、修 养和抱负。通过追述古代史事,回顾自己 辅佐楚怀王革除弊政的过程,以及受谗被 逐的遭遇。
• 第二段,诗人发挥想象力,进行了大量超 现实的描写。上天入地,涉水登山,来表 达自己的愿望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交流PPT
23
• 总的来看,诗经里的爱情诗,昵而不亵, 诗
谑而不虐,乐而不淫,洋溢着积极健康的 审美情趣。

• (4)《诗经》中有许多作品直接反映了 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如《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等。也有反映征夫思妇的作 品。
• 《东山》写的是一个士兵幸得期满还乡, 在归家途中的见闻、感受和思念与家人团 聚的复杂心情,描述了农村的荒凉,从而 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 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 2.秦汉:三国两晋文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各种文体相继 出现,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文学批评,汉(唐) 雄风,建安风骨、(魏)晋遗韻
• 3.唐宋文学:文学的全面繁荣期,代表唐诗、宋词,当然散 文、小说、戏曲也有很多发展
• 4.元明清文学:是对以上几个朝代代表性文学的总结
• “古代”是一个悠久而漫长的历史阶段,从中国文学发生至 封建社会结束,庶几占去了中国文学史十分之九的篇幅,故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惯上也称之为“中国文学史”,近代文学 是“古代“与”现代”之间过渡阶段的文学与现代文学比仍 属旧式文学,因而习惯上将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合称“古典 文学”。
学习交流PPT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一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一卷)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四、文学史著作: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1

图》
九宋元山水 意境
工艺美术
书法篆刻 雕塑
哥窑——冰
裂开片;金
丝铁线;聚
球攒珠
官窑——较
大开片;紫
口铁足
汝窑——金
盘玉碗世称
青瓷窑系 宝——河
北;蟹爪纹
龙泉窑——
浙江龙泉;
出筋
耀州窑——
陕西;颜色
深沉;印花
、刻花、纹

钧窑——河
窑变
南;纵有家 财万贯,不
如钧瓷一片
定窑——白
瓷;孩儿枕
——河北; 白瓷窑系 有芒
仕女图》
水墨山水;
文人画;顿

文人画之
祖;南宗之
祖;水墨画
之祖;破墨
王维
法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江干雪霁
图卷》《伏
生授经图》
张璪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王洽
泼墨
渐修;青绿
山水
创金碧山
李思训
水;《江帆 楼阁图》;
大李将军
变父之势,
妙又过之;
李昭道
小李将军 《明皇幸蜀
图》:唐玄宗
李隆基
擅画鹤;《
鹤》;“薛公
块范法
形制凝重; 多直线造 型;中轴对 称
代表纹饰:饕 餮纹(兽面 纹);夔龙 纹
四羊方尊 (湖南宁 乡)体现奴 隶主贵族意 志
商代
代表器物
二青铜饕餮 (商周)
发展
商代
西周 春秋 战国
司母戊鼎
代表器物
(河南宁 乡)“镇国之 宝”最大最
《司母戊鼎 还有多少待
重;动物浮 解之谜》

虎食人卣
(湖南安
化)盛酒器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一、题型1、单选2、填空3、名词解释4、简答5、论述二、总绪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选择)三古,七段的划分上古期:先秦两汉(3C以前)第一段:先秦(秦统一前)【★★★】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3C~~16C)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C至20C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第一编先秦文学(一)、原始歌谣,神话——传说时期的文学(选择,填空)(二)原始歌谣的分类(简答)【★★】1、劳动歌谣①渔,猎生活的②牧歌2、宗教生活的祭歌,咒语3、战争结束后,人们复杂的心情4、反映生活的歌谣(三)、上古神话(填空)1、分类,内容:(1)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

代表作有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地。

(2)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

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

代表作夸父逐日后人精卫填海。

(3)英雄神话。

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他们朦胧的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任的心态。

(4)关于异域奇国、神人怪物的传奇神话。

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有奇趣。

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

2、概念(名解):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胜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和社会形成本身。

(四)、《诗经》【★★★】1、概念(名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包括了公卿到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言保存下来的宗教和燕飨中的乐歌等;《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既音乐曲调,国风既各地区的乐调;“雅”既雅正之声,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舞曲。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节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

夏朝的文学:《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

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甲骨卜辞《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卦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大壮·上六》)周朝的文学: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

《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

《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

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战国的文学: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

《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与现实性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

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

2、独创性与典范性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诗经》 5
《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1、献诗说 2、采诗说 3、删诗说
《诗经》6
《诗经》的分类:《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
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类。(又说是根据诗歌的来源和乐 调而作的分类。)
《诗经》7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的乐调。《风》诗 共有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 乐(出于当时尊王思想)。《雅》诗共105篇,按音 乐的不同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 篇),它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 时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共40篇。分为《周 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先秦叙事散文1
先秦叙事散文2
《左传》:代表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代 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 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以后才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鲁隐公到哀公共12个国 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2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 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方面。
思考
名词解释:《诗经》、诗六义、笙诗、采诗说、删 诗说、献诗说、四家诗、《毛诗序》 什么是《诗经》中的‚风‛、‚雅‛、‚颂‛?它 们是怎样化分的? 各举三例,说说赋比兴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课外阅读《邶风•谷风》与《卫风•氓》作比较,谈 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举例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 说说《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思考
什么是神话?中国神话的分类?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1、总论:鲁迅称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敬仰不已。

2、司马迁和《史记》的成书:1、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夏阳龙门,临近黄河,还有著名的龙门山。

饱览故乡山河名胜,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养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2、家学渊源和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是太史令司马炎,司马炎在学术观点上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

3、博览群书和漫游交往:史官家庭长大,可以博览群书,在20岁时有漫游的经历,对传统文化游身后的感情。

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追根朔源。

4、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经历李陵之祸后,司马迁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所以其发奋著书,不再把修史书看成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的人物传记都寓意着作者的寄托。

《史记》既是一部通史,也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的创伤所作的倾诉。

3、《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古通今的结构框架: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创立了纪传体通史。

全书十二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3600年的兴衰,十二本纪按照帝王顺序记述各朝兴衰,10表排列帝王侯间的国家大事,8书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史记》在体例上冲破历史散文的局限,将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较为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全貌。

2、历史和逻辑想统一的叙事脉络:《史记》各层次人物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顺序,但又兼顾个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史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是人各一传,合传是几个人一传,《游侠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3、因果关系的探索和展示:《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于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一、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它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国风多为民间的作品。

它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三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3、毛诗:毛诗晚出,出于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在西汉被立为官学,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属于古文经学,多采用先秦古文篆书书写,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4、风、雅、颂: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②、雅:即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即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赋、比、兴:①、赋: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直述其事,直抒其情。

②、比:托物言志,打比方。

③、兴:托物起兴,是诗歌的开头引起下文,托物兴辞。

6、《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诰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

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7、《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等。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ppt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ppt

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
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 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 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 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民们 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 的情绪。
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 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 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 的神话传说。

孔子删诗之说,倡自司马子长。历代儒生, 莫敢异议。惟朱子谓:“经孔子重新整理, 未见得删与不删。”又谓:“孔子不曾删去, 只是刊定而已。”水心叶氏亦谓:“《诗》 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窃以《诗》 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小学大学之所讽 诵,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骋问、 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 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 臣,其孰信而从之者?
丝。(《山海经〃海外北经》)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山 海经〃海外南经》)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 (《同上》) 厌(餍,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身黑色,火 出其口中。(《同上》)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演变
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
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 文学意义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 世界的最初认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 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在 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 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 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以及各类日常生活知识。
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
月亮神话的演变:
《山海经· 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卷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卷

总论一、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立。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1、魏晋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

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

2、诗、词、曲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

3、在小说方面,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文学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的通俗化。

2、创作主体个性的高扬。

王学左派(王艮、李贽)汤显祖《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孙富)龚自珍、梁启超把文学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救亡图存的意识比较浓重。

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

‎ ‎ ‎第一章 秦汉散文 1淮南子:西 淮南王 刘安与门客 集体 著 部的系统论 说散 集。

今存《内书》 十 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 帝即位初。

其 撰的目 的是要总结 古今治乱兴 衰的经验教 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 ,以备帝王之 道。

全书以道家 思想为主,兼采先 诸 家, 风不拘 格。

它是 代 者对古代 化进行的 次大规模的 汇集和综合 。

2、骚体赋:赋的 种,指体制上模 拟楚辞而以 赋名篇的作 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 化。

初骚体赋 最流行,后世各代皆 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 初形成, 武帝至东 期最盛 。

它是 赋的 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 位。

以写帝王贵 族生活为主 ,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 《七发》、成熟之作为 《天子游猎赋 》。

4、“劝百讽 ”:语出西 末 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 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 鼓励的成 分过多,淹没了篇末 的讽谏主旨 ,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 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 的奢侈心理 。

这是扬雄对 大赋的批 评。

5、 赋四大家 :指 代以创 作大赋出名 的司马相如 、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 人为西 赋家,后 人是东 赋家。

‎。

《谏 客书》以 客不 ‎于 的统 ‎为 心,首先 ‎ 上客 ‎助 ‎之 ‎的事 ,以说 客 ‎不 有 于‎ 其次 说 ‎ ‎ 的 之‎ ,而 客 ‎的事 ,论 其 ‎ 人的 ‎ 最后分 ‎客和 客的‎ 系指‎出 客 ‎不 于 的‎统 大 , ‎趋于危亡。

‎多事 , , 家‎法。

散‎文 ‎及其 。

论,理 , ,是 散 ‎的 要 ‎之 。

如《治安 》 即说: 事 ‎, 为 者‎ , 为流 者‎ , 为长 ‎者‎ , , 得先 ‎ 家说辞的‎风 。

如《论 》是 散 ‎ 的名篇。

散‎文 ‎及其 。

,论 , 长分 ,言之 。

如《论贵 》以有 的论‎ ,说 赋 ‎以劝 ,贵 而 ‎ 对于 家‎发 的意 ‎。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什么是文学?➢“文学”一词最先出此刻孔子《论语》中,其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在广义上泛指人类制造的一切语言性符号,包括今日的文学和非文学。

➢文学的现代含义是: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以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初步描述了文学进展的进程。

➢史家、历代对文学史的记叙不全面、系统。

➢林传甲在京都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滥觞之作。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分体文学史中,最先,最有阻碍。

二、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是人类文化功效之一的文学的历史: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高作要在广漠的文化背景下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一)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以文学为本位,牢牢围绕文学创作来论述文学的进展历程。

➢外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创作主体:作家(含其生平、➢思想、心态等)➢核心:文学作品(二)文学史的研究方式:➢①注意“史”的脉络,清楚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进程;➢②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③尽可能以客观的目光,通古察今,考察文学史的进展;➢④在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形的同时,适当借鉴外国文学理论;➢⑤适当了解相关文史学史料学的知识。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一、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地理环境等二、内部因素:(一)文学进展的不平稳➢一、文体进展的不平稳:①各类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期不同,有先有后;②各类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进程的长短也不同。

➢二、朝代的不平稳;➢3、地域的不平稳:①各地文学的进展盛衰不同;②不同地域产生的文体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二)其它因素的互动:➢一、雅与俗的互动;➢二、各文体的彼此渗透与融合;➢3、复古与革新的互动;➢4、文与道的聚散。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1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诗经概貌[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最初称为《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雅》是典范的音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3]《诗经》的集结: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4]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晚出,但流传最广。

)诗经内容《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

反应了周民族以及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农业的生长情况。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

《国风》最集中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是我国最早的富有现实思想的诗歌。

第三、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形式特征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每句二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在声韵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押韵,隔句押韵。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背诵篇目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掇、捋、袺、襭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