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
倪海厦论中医:三叉神经痛
![倪海厦论中医:三叉神经痛](https://img.taocdn.com/s3/m/5a00c3a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4.png)
倪海厦论中医:三叉神经痛治疗如同西医学之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在面部的侧面,这疼痛是十分厉害的,在疼痛的时候如同闪电一样,经久不愈。
倪海厦定的名是中医药学里面疏通经络剂。
疼痛如何治?吃止痛药基本上没办法解决,一般采用的是封闭,现在西医院里面专治法,实际上是封闭,过后,还会再疼痛,因为疼痛的部位它是在面部,接近于大脑精明之府这一部位。
疼痛封闭只能止住暂时一会,继续疼痛时,痛不可忍,有的痛起来生不如死,虽然此病不要命。
此病西医名三叉神经痛,是很剧烈的痛(如同电闪般痛),有时止痛剂亦无法止痛,有时西医注射酒精在痛处,到了无法控制时,只好切断神经(让人神感知不到它了)这病后遗症很大,很容易造成面瘫,即口眼歪斜。
为何发生此痛呢?目前西医也不清楚。
临床上看时,此痛延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三经而来。
手少阳三焦经经是水道系统--水火之道,谷之府也;足少阳是胆经,足阳明是胃经,这三个经络有什幺样的联系:学四圣心源之后已经知道,手少阳经是从手到头,足少阳经是从头到足;足阳明胃经是从头到足,人身体气机之降凡一切之降皆源于胃土之降,胆火随之而降,以温肾水,这一个情况,阳明胃与阳明胆经皆是属于不降的部位,胃明胃之不降,胆火上逆,根据经络走向,我们看一看,这三焦经,它的走向是围绕着耳后,然后绕到耳前,走到眉毛的外侧,这是手少阳经;足少阳胆经:走于头部外侧;足阳明胃经上到大迎穴后,有一条道要经颊赤下关,以入于头顶部这一部位都是人头部的外侧,也是从颊车部位到太阳穴一直到头部二侧,这一些全部是需要降的,属于降路。
手少阳经是升的,升到头上后,要接主足少阳经再下降,这病关键问题是降路不足,不得以降,这一情况就要以降胃为主,同时要收敛胆火。
经络为什幺不降呢?还是在于经络不通,所以治疗的时候: 适当用活血药以通经络,降胃敛胆火,胆火敛住后要在下收敛,如是使火降下之后,后头三叉神经部位疼痛就能减轻,一般来说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的病人或是由于心情不好, 经常有气郁现象或经常饮酒或用目过度眼疲劳或休息不足造成火在上不得下,等等可诱发疼痛,这是我给大家说一下经络的走向及病因病机是什幺:是火在上不得降,所有经络活动能力均来自不同脏腑,一旦此动能无法畅行于经络中,则必发生抽痛,在以前的时候,我讲过关于疼痛,疼痛的发生实际上是人体的一个警讯,是一个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同时也说过在体表部位发痒这是病情最轻的;其次是疼痛;然后是麻木现象;然后是不仁--就是感觉丧失了,摸自己的皮肤感觉是别人的了;,然后是不用,是动也动不了。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1000例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1000例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5d856c808a1284ac850431b.png)
D刺激诱发点如吃饭、刷牙、洗脸、说话影响可诱发疼痛。
E发作间隙期无任何症状;
a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
b同一患者发病特点相同;
c无其它任何引起面部疼痛的病史和原因;
d一般而言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特点三项诊断。
四、治疗疗法:
双联疗法:中医穴位埋线加中药
治疗效果理想方法如下:
E该病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患侧可有轻度感觉缺失运动功能正常。
三、诊断要点
根据1988年世界头痛分类委员会发表的头痛分类法,诊断要点如下:
1、发作性疼痛只局限了面部,发作时间短则数秒,一般不超过2分钟。
2、疼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
A疼痛痛发生在三叉神经的一支或两支以上;
B突然发病,疼痛性质如刀割、针刺、烧灼样痛;
附: 中医穴位埋线疗法简介
-----供读者了解
二、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患者1000例,女530例,男470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80岁,其中40岁以上发病占80%,病程最长15年,最短一年。
2、临床表现:
A患者发病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脑力劳动多于体力劳动城市多于农村。
B常累计三叉神经的第二支和第三支,第一支较少。
C常有触发饭、说话等。
D疼痛特点为短暂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似刀割样、针刺样、撕裂样、烧灼样、电击样痛。持续时间短则数秒,一般不超过2分钟,持续性疼痛为少见。疼痛突然发生,并突然停止。发作间歇期无任何症状。发作时一般为单侧,以右侧多见,发作时病人难以忍受,常痛不欲生,故称三叉神经痛为“天下第一痛”。
位埋线加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1000例临床体会
——石家庄市新华区任树森中医门诊
中医按摩至三叉神经痛
![中医按摩至三叉神经痛](https://img.taocdn.com/s3/m/46e069d13186bceb19e8bb28.png)
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方法。
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式有药物、手术、伽玛刀、射频等多种方法。
而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气血阻滞、肝胃实热上冲或阴虚阳亢、虚火上扰所致,因此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也可通过药物、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
现在,专家为大家推荐,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按摩法。
1.预备式:坐位,双目微闭平视,放松心情,调匀呼吸,静息1~2分钟。
2.揉按翳风穴: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同侧翳风穴上,其余4指附在面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此按摩法的功效是镇静止痛,明目开窍。
3.揉按颊车穴:用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同侧颊车穴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此按摩法的功效是解痉止痛,消肿除烦。
4.揉按下关穴: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放在同侧下关穴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功效是疏风清热,解痉止痛。
5.推印堂穴:以一手拇指指腹放于印堂穴上,其余4指附于对侧目外,适当用力自印堂向上推至发际处,反复推20~30次。
功效为祛风开窍,安神宁志。
6.分推前额以两手4指并拢,紧贴前额正中,拇指分别紧贴于后,沿两眉毛适当用力向外推至鬓发处,反复推10~15次。
功效为活血通络,清脑镇痛。
7.揉按风池穴:以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4指附于头部两侧。
适当用力由轻渐重揉按0.5~1分钟。
功效是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8.合按内、外关穴:用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对侧外关穴和内关穴,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是和胃理气,安神镇痛。
9.掐合谷穴:用一手拇指指尖放在合谷穴上,其余4指置于掌心,适当用力由轻渐重掐揉0.5~1分钟。
功效为疏风解表,开窍镇痛。
10.掌揉太阳穴:用双手掌掌心,紧贴在同侧太阳穴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以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是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提醒:以上按摩手法每日做2~3遍,手法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度。
自我按摩对原发者效果较好,对继发性较差。
平时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忌饮酒,少食辛辣食品。
(倪海厦)三叉神经痛治诀
![(倪海厦)三叉神经痛治诀](https://img.taocdn.com/s3/m/942ccc0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64.png)
(倪海厦)三叉神经痛治诀
疼痛范围:蓝色区域(左或右)。
病在阳明胃经、少阳胆经。
用药:石膏四两,知母二钱,柴胡二钱,郁金二钱,黄芩二钱,龙胆草二钱,远志二钱,厚朴一钱,枳实一钱,大黄一钱。
配合用针:左合谷、左梁丘、左上巨虚、左外关、左解溪,右地仓透颊车、右攒竹、右瞳子髎。
(天应下针+左边下针=导引法)
三叉神经痛治诀
三叉神经痛难熬,只因没把倪师晓,刺针加药可痊愈,始知中医为真道。
疼痛区域在右眼,上下睛明内眦罩,阳明胃经治除根,
少阳胆经不离分,石膏四两用最多,知母远志和黄芩,柴胡郁金龙胆草,此六味药二钱斟,厚朴枳实大黄一,配伍精道记吾心。
如若配合再用针,效果好得口难嗔,左边下针去导引,天应下针来接神,合谷梁丘上巨虚,外关解溪左下针,右侧地仓透颊车,右瞳子髎攒竹认。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的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94be012ee06eff9aef807b7.png)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的方法有哪些三叉神经痛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头疼原因,往往总是会给人们带来剧烈的疼痛感,有的时候在发病期间总会让人无法正常的说话和工作,出现这样的疾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缓解,否则对正常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需要我们掌握好正确的方法,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1、活血化瘀法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本法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多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由川芎、当归、升麻、生地、地龙、甘草、赤芍、柴胡、红花、桔梗、全蝎、蜈蚣等药物组成。
2、补气活血法本法适用于气血不足,络脉空虚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治宜补气活血佐以通络之法,多用大剂量八珍汤加阿胶、红花、桃仁、鸡血藤、全蝎、天麻治疗。
3、滋阴平肝法4、清肝利胆法本法适用于肝胆火盛,热邪随胆经上攻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处方:生地、黄芩、大黄、僵蚕、龙胆草、泽泻、炒栀子、蜈蚣、当归、甘草、全蝎。
5、清胃泻火法素食辛辣厚味,或胃热素盛,致经脉郁滞不通而发生面部疼痛,治宜清胃泻火,通络止痛。
处方:煅石决明、石膏、大黄、白芷、川芎、升麻、全蝎、桔梗、蜈蚣随证加减治疗。
6、痰瘀同治法本法适用于瘀血挟痰浊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处方:桃仁、生地、天麻、半夏、红花、全蝎、蜈蚣、僵蚕、木香、山甲珠、甘草。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身体出现疾病的时候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掌握好方法我们才能让身体减少痛苦得到更好的治疗,上面就是对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中医虽然对疾病的治疗很有效果,但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期间需要我们进行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另外平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7c733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4.png)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剧痛和痛觉异常。
传统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因为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湿气内停,导致病症出现。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气来缓解疼痛。
本观察旨在了解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观察对象为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男女各半,年龄在40-70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医治疗,并分别接受了5次、10次和20次的治疗。
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疼痛状况和改善情况,以评估中医治疗的疗效。
治疗方案为中药内服和外治相结合。
内服药以祛湿活血、理气止痛为主,方剂包括桂附地黄汤、白虎汤等。
外治药物以温和散寒为主,用于局部疼痛部位的贴敷和按摩。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同时,要求患者避免寒冷刺激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三叉神经痛症状,包括剧痛、面部抽搐、疼痛区域麻木等。
治疗后,经过5次治疗,有13例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表明中医治疗对于三叉神经痛有显著的疗效。
经过10次治疗,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都明显减轻,包括面部抽搐和麻木感。
经过20次治疗,19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仅有1例患者仍有轻微的疼痛感,但比起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此外,观察发现,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病情较轻的患者疗效较好,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更多的治疗才能达到缓解或治愈的效果。
同时,年龄对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年轻患者的疗效较好,老年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总结来说,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是显著的。
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气,中医可以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状况,改善其生活质量。
然而,本观察研究仅仅是初步的观察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机制。
同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来更全面地评估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00a32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f.png)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简介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面部疼痛的常见疾病,它由三叉神经的激发和感觉传导异常引起。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缓解面部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脉搏质地。
常见的面部疼痛症状包括剧烈的疼痛、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较短、疼痛区域分布特异等。
脉搏质地通常为细弱或者弦细。
中医治疗方案草药治疗1. 霜降梅花针:选用霜降梅花针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2. 川芎嗪:使用川芎嗪进行煎服,可以舒经活络、止痛缓解面部疼痛。
3. 桃仁扬花汤:以桃仁结、炒枳壳、煨艽头为主要材料,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针灸疗法1. 阳明足阳明胃经:利用针刺阳明胃经的穴位,如足三里、迎香、合谷等,可以调和气血、舒散寒热,缓解面部疼痛。
2. 承浆:通过承浆穴进行针刺,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推拿疗法1. 疏通面部经络:使用指压、推拿等手法,对面部经络进行疏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疼痛。
2. 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石头对面部进行热敷,可以舒缓肌肉紧张,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疼痛。
2. 谨慎用力:避免面部过度用力,如过度咀嚼、大声喧哗等,以减少对面部神经的刺激。
以上中医诊疗方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但请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请注意:此文档的内容仅仅是给出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对于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种药方
![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种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79332905a300a6c30c229f71.png)
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种药方一、桑椹子15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二、茄子根15克,防风、桃仁各12克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三、细辛3克,生石膏15-60克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风寒阻络证四、杞子、菊花、生地、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神、泽泻、青桔叶、白芷各12克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阴虚阳门证五、黄芩10克,黄连、青桔叶、板蓝根、白芷各12克,大黄6-12克,夏枯草、连翘、大青叶各15克,石膏45克,蜈蚣5条,全蝎3克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肝火化风证六、葛根、白芷、地龙各12克,红花、玄胡各10克,当归30克,细辛、全蝎各6克,川芎、姜黄15克,牛蒡子20克,蜈蚣2条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七、车前子、黄芩、泽泻、木通各9克,生地、当归各16克,栀子、甘草、龙胆草各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八、白芍50克,炙甘草30克,酸枣仁20克,木瓜10克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九、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十、川芎、僵蚕、防风各12克,白芷、地龙、菊花各15克,全蝎、羌活、天麻、甘草各10克,细辛3克,蜈蚣2条(研末冲服)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十一、去子向日葵盘100-200克用法:将其掰碎,分2次煎成500-600 克的汤液,加适量白糖。
每天早、晚饭后1小时服下。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十二、沙参30克,石斛、寸冬、白芍、钩藤各15克,葛根、菊花、知母各12克,生石膏20克,蔓荆子、全蝎各9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胃阴不足,风邪袭络证十三、柴胡、枳壳、红花、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川牛膝各12克,桔梗、炙甘草各6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全蝎3克(研末冲服)用法:水煎服。
肝阳上亢去柴胡、桔梗,加石决明、菊花、钩藤;肝风盛加天麻、地龙;适应症:三叉神经痛十四、制川乌、天南星各6克,白菊花15克,地龙20克,冰片0.5克,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体会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a54d842cf84b9d528ea7a50.png)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体会饶凯华饶旺福关键词:三叉神经痛;中医药疗法;偏头痛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084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1-0157-02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三叉神经痛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
根据其症状特点,本病属中医“头痛”、“偏头痛”、“面痛”等病范畴。
临床上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具有疗效好,不易复发,副作用少的特点,现阐述如下。
1诊病寻因详辨病机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人至中年,五脏精气渐衰,阴阳逐渐趋向失衡,阳有余而阴不足,如果由于起居不慎,过度劳累,使阴精耗伤,以致阴不制阳,风阳内动,夹痰夹火上扰面部,阻碍经络,引起面痛;若适逢风寒或风热等外邪侵袭,内外风相合,共同为患,风性上升,入于面部经络,经气不通,亦致疼痛。
或由先天禀赋不足,天癸虚弱,女性受经、带、胎、产、乳等生理影响,易致肝血暗耗,冲任亏虚,阴精不足,经脉失养,若遇情志不遂,忧思抑郁,日久则更伤肝阴,郁而化火生风,风火灼伤面部脉络,导致疼痛。
故较男性而言,女性更易患病。
此外,饮食不节也是其主要发病因素,由于暴饮暴食、嗜肥甘生冷或饮酒过度等,使脾失健运,积痰郁热,痰热生风,痰因火动,风火夹痰上升,面部气血瘀滞,脉络不通,亦致面痛。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三叉神经痛虽然以面部局限性疼痛为特点,它却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从以上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因于肝者,多为肝阴不足,风阳内动;因于脾者,多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因于肾者,多为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此外,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常有瘀血内阻之象。
因此,风火相扇,脉络瘀阻或痰瘀阻络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机,肝肾阴虚或脾失健运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标。
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施治
![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daa0fff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7.png)
三叉神经痛辨证施治1、风寒外袭1症舌脉:常因遇风寒引发;疼痛呈刀割样剧痛,面肌紧束,畏寒喜暖,骤作骤停;痛后如常,发作时面色苍白,流泪,不能言语及进食;鼻流清涕;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行气止痛;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太阳、下官、翳风、曲池、外关、风池、大椎;操作:先刺风池、大椎,得起后行捻转泻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一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2、风热外袭1症舌脉:常因遇风得热引发,剧痛如裂,突然停止,遇热加重,得凉稍舒,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干喜冷饮,或见口臭,齿龈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或弦数或沉着有力;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2针灸取穴:合谷、风池、翳风、太冲、内关、下关、三阳络、颊车、翳风、夹承浆、颧髎;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3、阳明热盛1症舌脉:常因进食辛热炙赙事物诱发,症见面颊及齿龈灼痛,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心烦,口气热臭,大便秘结;溲赤,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治法:清泻胃热,祛风通络;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太阳、下关、内关、翳风、足三里、太溪、内庭、四白、颊车、承浆、大迎;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4、肝火上炎1症舌脉: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患侧面部突作阵发性灼痛或电击样闪痛,伴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夜寐不宁,胁肋胀痛,口苦咽干,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滋阴潜阳;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风池、行间、太阳、下关、翳风、内庭、太溪;操作:采用提插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5、痰火上攻1症舌脉:常于进食时发作,多见于形胖体丰者,症见患侧头面胀闷剧痛,局部喜冷,口干不欲饮,头昏头重,胸痞腕闷,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治法:化痰通络,清热泻火2针灸取穴:合谷、风池、内关、行间、丰隆、太冲、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三阴交;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6、阴虚阳亢1症舌脉:面部或胀或抽搐样剧痛,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耳鸣,伴面红目赤,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息风通络;2针灸取穴:合谷、三阴交、太冲、太阳、下关、翳风、太溪、阳陵泉、肝俞、肾俞;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7、久病入络1症舌脉:头面部如锥刺刀割,部位固定不不移,病程缠绵,迁延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舌边尖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太阳、下关、翳风、血海、太溪、三阴交;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2b17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0.png)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病因
面颊疼痛病,也称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三叉神经炎症
2. 面部骨折或手术引起的三叉神经损伤
3. 面部感染导致的三叉神经炎症
4. 面部肿瘤对三叉神经的压迫
5. 其他原因引起的三叉神经病变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主要从调整人体内环境、
改善气血运行和调节神经功能等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中医
诊疗方案: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中医会根据人体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2. 草药疗法:中药治疗在缓解面颊疼痛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白芍、当归等,这些药物有助于补充气血,舒展经络,减轻疼痛症状。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关键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瘀阻情况,从而缓解面颊疼痛病症状。
4. 水疗法:水疗在中医中有一定的应用,可以通过热水敷、冷热交替敷等方式来缓解疼痛。
使用适度温度的水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痛症状。
5. 饮食调节:中医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面颊疼痛病的治疗中,可适当调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内环境。
请注意,以上方案仅供参考。
具体的诊疗方案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三叉神经痛呢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三叉神经痛呢](https://img.taocdn.com/s3/m/cdb17865a417866fb84a8ea9.png)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三叉神经痛呢三叉神经痛系指在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表现。
三叉神经痛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发生,骤发骤停,且是短暂的,或闪电样,或烧灼样的顽固性疼痛。
多以中老年人多见,多数为单侧。
疼痛分布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供应区内,不扩散至后头部。
疼痛趋向反复发作和缓解,在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可自行缓解数月至数年。
从中医角度看,三叉神经痛分为几个类型,根据类型对症治疗。
1、脉络瘀阻型症见面部阵发性剧痛,痛如锥刺、刀割,拒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赤芍12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郁金10克,全蝎6克,细辛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2、风寒阻经型症见阵发性面颊乃额头抽掣疼痛,遇风寒加重,常牵及牙痛,苔薄白,脉浮弦。
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10克,荆芥12克,白芷8克,香附10克,羌活10克,蔓荆子10克,细辛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3、气虚血瘀型症见面部疼痛缠绵难愈,时痛时止,麻木不仁,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细涩。
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黄芪20克,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6克,全蝎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4、风热伤络型症见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遇湿热加重,流涎,目赤,苔薄黄,脉数。
治宜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10克,白芷8克,生石膏20克,菊花15克,薄荷6克,山栀子10克,僵蚕10克,黄芩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5、肝阳上亢型症见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熄风,通络止痛。
方药:天麻10克,钩藤15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生石决明30克,牛膝10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温馨提示:患者平时应注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起居有常,注意保暖防寒,注意休息,勿使过劳;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99e170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7.png)
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三叉神经中医治疗也是比较有效果的,因此,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来说,不妨来了解下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哦!那么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五种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如下:一、普通针刺疗法。
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
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
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
行重刺激法,并留针。
二、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
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
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三、利用蜜蜂针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蜜蜂蜇针中含有的蜂针液,对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
结合针灸原理取穴治疗,往往会收到良好效果。
四、中医穴位埋线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植入人体的穴位内,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治疗三叉神经痛,它的特点是保留神经,痛苦小,疗效快,无副作用。
五、中药治疗1、七叶莲制剂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相当于原生药5-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疗效:共观察82例。
缓解2例,显效30例,有效2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74.4%。
2、桑椹煎剂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疗效:以本药治疗6例,疗效颇好。
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3、蓝根僵蚕丸组成:板蓝根60克。
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木,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
日服2次,每服10克。
温开水送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4例,均有效。
适于风热外袭所致者。
面部疼痛疾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疾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8c445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9.png)
面部疼痛疾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疾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简介:
面部疼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三叉神经痛,特点是剧烈的、突然的面部疼痛,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和不适。
传统中医药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诊疗方案来缓解和治疗三叉神经痛,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 中药治疗
- 中药方剂:可使用乌药、白芷、川芎等药物组成的配方,具有活血化瘀、止痛镇痛的作用。
配方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 中药外敷:将研末的黄连和蜂蜜外敷于患处,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 针灸疗法:使用针刺刺激特定穴位,如风池、四白等穴位,有助于改善面部疼痛症状。
2. 物理疗法
- 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能够放松面部肌肉,并缓解疼痛。
- 轻柔按摩:通过轻柔地按摩面部肌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疼痛。
3. 饮食调理
- 寒热调理:避免食用过于寒冷或过于刺激的食物,如冷饮、辛辣食品等,以减少面部疼痛的发作。
- 合理膳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4. 心理调节
-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进行放松训练,可以缓解疼痛症状,并减轻精神压力。
- 心理辅导:与专业医师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对面部疼痛的应对能力。
请注意:
以上中医诊疗方案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指导进行决定。
本文所提到的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仅供参考之用。
三叉神经痛中西医临床治疗案例
![三叉神经痛中西医临床治疗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e261c4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68.png)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由于三叉神经的炎症、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神经疼痛,主要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伴随着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气滞血瘀、虚实夹杂所致的疼痛证,因此治疗应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调和虚实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消风散、当归四逆散、丹参酮注射液等,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火针、艾灸、拔罐等。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案例:患者张某,女,53岁,因面颊疼痛、口眼歪斜,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认为其病属于肝胆郁滞、气滞血瘀所致的“面痛口眼歪斜”证型。
采用中药治疗,方剂为消风散加减,同时配合针灸和火针治疗。
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面颊疼痛、口眼歪斜等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由于三叉神经的炎症、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神经疼痛,主要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伴随着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镇痛药、抗痉挛药和抗抑郁药为主,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文拉法新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植入神经刺激器、神经减压术、甘氨酸注射等。
放射治疗则是针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区域的放射治疗。
以下是一个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案例:患者李某,女,65岁,因面颊疼痛、口眼歪斜,就诊于神经内科。
经过检查和诊断,患者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口服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但效果不佳。
随后进行了植入神经刺激器的手术治疗。
手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患者张某,男,50岁,因右侧面颊部疼痛、针刺感、牙痛样疼痛,就诊于神经内科。
经过检查和诊断,患者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患者首先进行了药物治疗,口服文拉法新和卡马西平,但效果不理想。
因此,医生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
导语: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方法是患有三叉神经痛的朋友们想要了解的。
因为每一个患有三叉神经痛朋友的情况是不相同的,所以有的人比较适合中医治疗
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方法是患有三叉神经痛的朋友们想要了解的。
因为每一个患有三叉神经痛朋友的情况是不相同的,所以有的人比较适合中医治疗的方法,但是具体的中医治疗的方法是怎样的,大部分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关于,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的方法。
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
” 因为颠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寻经上犯颠顶清窍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
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清阳不得舒展,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淤,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
(1)【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