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数的认识1.1 自然数的定义自然数是人类为了计算和计数而发明的最基本的数。
它是由数字 1、2、3、4、5、6、7、8、9…无穷无尽地延伸下去的数列。
1.2 自然数的顺序在自然数中,比较大小可以通过数的大小来判断。
一般认为数值较大的自然数比较大,数值较小的自然数比较小。
1.3 自然数的基本运算自然数的基本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加法:将两个或更多的自然数相加,得到的结果称为和。
•减法:将一个自然数从另一个自然数中减去,得到的结果称为差。
•乘法:将两个或更多的自然数相乘,得到的结果称为积。
•除法:将一个自然数除以另一个自然数,得到的结果称为商。
第二节:数的比较2.1 大小比较通过比较两个自然数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种关系:•大于(>):大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
•小于(<):小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
•大于等于(≥):大于等于号表示前面的数大于或等于后面的数。
•小于等于(≤):小于等于号表示前面的数小于或等于后面的数。
2.2 比较运算的性质比较运算具有以下性质:•反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
•传递性:如果A>B且B>C,那么A>C。
•一致性:对于任意的A和B,要么A>B,要么A<B,要么A=B。
第三节:相等和不等关系3.1 相等关系相等关系是指两个数在数值上相等的关系。
用等号(=)表示。
当两个数的数值相等时,它们是相等的。
3.2 不等关系不等关系是指两个数在数值上不相等的关系。
用不等号(≠)表示。
当两个数的数值不相等时,它们是不等的。
第四节:简单的计算4.1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加法运算是将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它们的和;减法运算是将一个自然数从另一个自然数中减去,得到它们的差。
4.2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乘法运算是将两个自然数相乘,得到它们的积;除法运算是将一个自然数除以另一个自然数,得到它们的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字组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字组合数字组合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内容,主要介绍了数字的组合和排列方法。
本单元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为后续数学研究打下基础。
1. 数字组合的概念数字组合是指由给定的数字组成的不同排列形式。
在数字组合中,每个数字都可以重复使用,可以改变顺序来形成不同的组合。
通过数字组合的研究,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字之间的变化和联系。
2. 数字组合的方法在数字组合的研究中,有两种常见的方法:顺序组合和不重复组合。
2.1 顺序组合顺序组合是指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数字。
例如,给定数字1和2,可以组成的顺序组合有:11、12、21、22。
2.2 不重复组合不重复组合是指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不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数字。
例如,给定数字1和2,可以组成的不重复组合有:12、21。
3. 数字组合的应用数字组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举个例子,假设小明有3个糖果,他可以用数字组合的方法记录每天吃糖的情况。
假设小明每天最多吃2个糖果,可以用数字组合的方法来记录不同的情况。
比如,可以用11表示小明第一天吃了1个糖果,第二天也吃了1个糖果;用12表示小明第一天吃了1个糖果,第二天没有吃;用21表示小明第一天没吃糖果,第二天吃了1个糖果。
通过数字组合的方法,小明可以用简洁的方式记录每天吃糖的情况,方便回顾和分析。
4. 总结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字组合主要介绍了数字的组合和排列方法。
通过学习数字组合,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字组合的方法。
数字组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一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课件
画出的是帆船上的帆
画一画
第一单元:长 度 单 位
认 识 厘 米
一、生 活 感 知
量一量
一、生 活 感 知
1
量一量
二、探 究 新 知
认识尺子
2
二、探 究 新 知
认识1厘米
1厘米
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二、探 究 新 知
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 画到刻度3的地方停止.
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握笔.
从刻度1画到刻度4,从刻度2 画到刻度5等等,都是3厘米.
7
三、知 识 运 用
不是线段.
因为它是弯的,不是直的.
是线段.
是线段.
不是线段.
因为它是弯的,不是直的.
请你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判断
三、知 识 应 用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 你能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
〔 米
三、知识应用
3.想一想
1米20厘米
90厘米
小红
小军
小刚
小刚的身高是大于90厘米,小于120厘米.比如:91厘米,92厘米,95厘米,1米2厘米,1米18厘米.
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 厘米.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课堂小结
厘米
米
三、知识应用
三、知 识 运 用
2.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不对的请修改.
(1) 数学书长26米。
〔厘米
(2) 灯管长50厘米。
〔 √
(3) 房间高3厘米。
〔 米
(4) 字典厚6米。
〔厘米
(5) 大树高8米。
〔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第1课时“长度单位厘米”学习目标:1.用自己手中至少两种的物品量一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2.仔细观察尺子,小组内讨论怎么用尺子来量物体长度,并找一找1厘米的物品有哪些。
评价任务:1,通过回答问题,说一说用两种物品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怎么用尺子来量物体长度,有哪些物品大约是1厘米。
学习过程:一,导入示标(1-2分钟):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有:(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老师课件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
(1、用自己手中至少两种的物品量一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量完后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发现?猜测一下全班同学用不同的物品量,会有怎么样的结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2、仔细观察尺子,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怎么用尺子来量物体长度呢?找一找1厘米的物品有哪些?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再听一听他人的发现。
3、估一估手中其它学习用品以及教室里或者老师课件上的物体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下来。
)独立学习(4分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合作学习(6分钟)老师出示合作要求(1、组长安排发言顺序,2、一个组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安静而又仔细地听,等别人发言完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或者再回答他的问题3、小组内选出1个或2个发言代表)小组内交流与讲解。
小组内交流根据自己在自学时自己的发现与自己的问题和自己能解决的组员问题。
(老师巡视指导倾听)三,反馈展示1,小组的代表发表见解(4-6分钟)。
老师课件出示交流主题(交流主题:1、不同量完后自己的发现和自己对全班不同物品测量结果的猜测。
2、观察尺子的发现和用尺子的使用方法)2,听一听,议一议(老师课件出示全班交流要求:一个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安静而又仔细地听,等别人发言完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或者再回答他的问题)(本环节与代表发言总计4-6分钟,根据代表发言时间可以确定此环节的取舍)老师补充讲解(1-4分钟)(先让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这个单元主要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排序、加法法则、减法法则等内容。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个单元的内容。
首先,在数的认识这个部分,我们学习了从0到100以内的数,以及数的读法和写法。
我们通过认识数,理解数的大小和顺序,为后面的加法和减法做好准备。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数的排序。
我们通过观察一些物品的个数,并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来帮助我们理解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对于我们后面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很有帮助。
然后,我们学习了加法法则。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我们要学会使用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我们通过使用算盘、计算器和手指等工具,来实际操作加法运算。
我们学会了先算个位数的加法,再算十位数的加法,最后得出结果。
在学习加法的过程中,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些小窍门。
比如,我们学会了快速计算凑十法和横式计算法。
凑十法是指当我们遇到加法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补数的方式使得加法运算更简单。
横式计算法是指我们将加数和被加数竖直排列,然后从右往左进行逐位相加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在加法运算中更加灵活和快速地得到结果。
最后,我们学习了减法法则。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要学会使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我们通过使用减法算法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减法的概念。
我们学会了从被减数中逐位减去减数,最后得出差的方法。
在学习减法的过程中,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小技巧。
比如,我们学会了快速计算减一法和横式计算法。
减一法是指将减数和被减数相差的数减去一个数,从而使减法运算更简单。
横式计算法是指我们将减数和被减数竖直排列,然后从右往左进行逐位相减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在减法运算中更加灵活和快速地得到结果。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数的认识和排序,还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这些知识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在数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介绍了二年级学生所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包括加法和减法基本运算、数字的比较以及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来掌握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他们将学会使用算法来解决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
此外,学生也将学习数字的比较,并能够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来解决问题。
本单元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学生将进行各种加法和减法练习,例如填空、计算和解决问题。
这些练习将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通过图示、实物示例和游戏,学生将更加直观地掌握数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老师还将适时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奖励,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教学中,老师将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而且,教师还会鼓励学生提问,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除了课堂教学,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
他们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进行练习,加深孩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数学竞赛活动,增强孩子的数学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他们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同时,他们还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数学技巧和能力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学会使用数字进行比较,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铺平道路。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描述一个长度时,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人可以形象地感受到这个长度的大小,所以选C.20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形成一条长度约为25米的人链,比较合适.4.【答案】D解析】茶杯比较短小,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而且38厘米、7米、1厘米都太长或太短了,只有12厘米比较接近茶杯的高度,所以选D.5.【答案】A解析】黑板是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而且4米、20厘米、12米、100厘米都太短或太长了,只有4米比较接近黑板的长度,所以选A.二、判断题6.【答案】对解析】学校操场是一个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所以对.7.【答案】错解析】床是一个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20厘米太短了,所以错.三、填空题11.【答案】不确定解析】这道题没有给出铅笔的长度,无法填写答案.12.【答案】1;7;9解析】题目给出了三个长度区间,要求填上具体的长度数值,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应该填1、7、9.13.【答案】3;6 解析】把小数转换成分数,0.03米=3/100米=30/1000米=30厘米,所以填3;0.6元=6角,所以填6.14.【答案】9 解析】题目给出了铅笔的两个刻度位置,要求求出铅笔的长度,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应该是9厘米.15.【答案】25;19;27;20解析】这道题要求我们估算和实际测量一本书的长度和宽度,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应该填25、19、27、20.16.【答案】m;cm;cm;m解析】题目要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应该填m、cm、cm、m.四、解答题17.【解答】不确定解析】这道题没有给出具体的物体,无法进行测量.五、应用题18.【解答】30厘米解析】这道题要求我们计算5支长度为6厘米的粉笔接起来的长度,根据长度的加法原理,5支粉笔接起来的长度应该是5×6=30厘米.根据生活常识可知,选项A和B中的描述不符合实际,因为一个人的肩宽和一步的长度都小于50厘米,而20个小朋友肩并肩或走20步接近10米显然不合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序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序,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
一、认识数的基本概念数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比如我们的年龄、身高、体重等。
那么,什么是数字呢?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的符号。
在我们学习数学时,我们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不同的数量。
在认识数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自然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等概念。
自然数是从1开始的整数,用N表示;正整数是从1开始的整数,用Z+表示;零是一个特殊的数字,用0来表示;负整数是小于零的整数,用Z-表示。
二、认识数的比较和排序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事物进行排序。
比如,排队时按照身高排列,或者按照成绩高低排名等。
在数学中,我们也需要对数字进行比较和排序。
1. 比较数的大小为了比较数的大小,我们使用了“大于”、“小于”和“等于”这三个数学符号。
当一个数大于另一个数时,我们使用“>”来表示;当一个数小于另一个数时,我们使用“<”来表示;当两个数相等时,我们使用“=”来表示。
2. 数的排序在数的排序中,我们需要根据大小来确定数字的顺序。
比如,给出一组数字1、5、2、4、3,我们需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当我们进行数字排序时,可以使用冒泡排序的方法。
冒泡排序的原理是通过多次比较和交换相邻的数字,将较大或较小的数字逐渐“冒泡”到数列的顶端或底端,从而实现排序。
三、数的认识和排序的应用数的认识和排序不仅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1. 数字的计数我们可以利用数的认识进行计数。
比如,在家里数房间的数量、数零食的数量等。
通过数的计数,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有序地管理和归类。
2. 数字的排序数字的排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比如,在商场购物时,我们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大小进行排序,从而选择出最合适的商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元》知识点+易错点+图文解析+练习(有答案)
( 2 )厘米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2)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 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描点、连线、标长度)
2、请填上适当的单位。 (1)测量操场跑道的长,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2)树高19(米),书厚1(厘米)。 (3)小明高1(米)40(厘米)。 (4)书桌高75(厘米)。
二、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生活中(①)的长度最接近1米。 ①写字台的高度 ②台灯的高度 ③椅子的宽度 2、下面(②)的测量方法正确。 3、哪辆车不能顺利通过桥洞?( ② )
三、画线。 略
四、数一数,填一填。 图中长是1厘米的线段有(4)条, 长是2厘米的线段有(3)条, 长是3厘米的线段有(2)条, 长是4厘米的线段有(1)条。 图中共有(10)条线段。
五、解决实际问题。 1、如右图所示,强强再长高多少就是1米? 1米=100厘米 100-90=10(厘米) 答:强强再长高10厘米就是1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算一算。 1米=(100)厘米 400厘米=(4)米 29厘米-8厘米=(21)厘米 17米+9米=(26)米 55米+5米=(60)米 1米-50厘米=(50)厘米 5米+7米=(12)米 16厘米-9厘米=(7)厘米 24厘米+76厘米=(100)厘米=(1)米 1米20厘米-30厘米=(90)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统一长度
探究点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因为我和爸爸手的大小不一样。 量的都请是你课用桌拃的这(长就zh,需ǎ为)要什作统么单一量位长量 的结果一不量一课样桌呢度的?单长位。。
小结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 统一的标准去量,这样才能知
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统一长度单位
1庹(tuǒ)
古代的长度单位
1个脚长
把展开双臂后两手 之间的最大距离作 为长度单位,叫做 “庹”。
1拃(zhǎ)
把张开手掌后大拇 指和中指两端的最 大距离作为长度单 位,叫做“拃”。
以脚掌的长 度作为长度 单位。
古人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做单 位测量长度的。
一、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个物体
物体:数学书封面 •1、铅笔 •2、橡皮擦 •3、回形针
7个1角硬币
பைடு நூலகம்
5枚回形针
17个小正方体
4个三角形
为什么测 量数学书 封面的宽, 量出的结 果不一样 呢?
二、用不同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
•1、用不同的物体: (1)橡皮擦; (2)铅笔; (3)回形针。
•2、测量课桌、铅笔盒等。
它们一样长吗?
我们所选的实物不同, 也就是测量标准不同。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1、小组内交流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
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板书)4、反思回顾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馈评价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1、教材第7页做一做。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梳理
一、本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1、认识长度单位: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认识长度单位1 米:
学生在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单位。
3、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根据1 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 米=100 厘米。
4、学习量整厘米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学会量整厘米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二、本单元难点知识梳理
1、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以及画线段的长度。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三、本单元易错点知识梳理
1、如何画线段:应从0 刻度开始画,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如果是从1 厘米开始画,画到5 厘米结束,那么这条线段是5-1=4 厘米。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
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
——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在尺子上,从刻度4到刻度9之间的长度是()厘米。
A. 4B. 5C. 62.100厘米长的铁丝和1米长的绳子的长度()。
A. 铁丝长B. 绳子长C. 一样长3.1米-14厘米=()A. 13厘米B. 不够减C. 86厘米4.下面的物体中,()的高度最接近1米。
A. 台灯B. 写字台C. 教室的门5.下面物体中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是()。
A. 文具盒的厚度B. 液晶电视机的厚度C. 食指的宽度6.把2米9厘米改成用米作单位的三位小数是()A. 2.090米B. 2.009米C. 2.09米D. 2.900米7.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8,长度是()厘米。
A. 6B. 8C. 108.小月家离顺峰山公园大约()。
A. 600米B. 399米C. 1千米9.2米长的绳子和200厘米的长的线段比()。
A. 2米长B. 200厘米长C. 一样长10.用一根皮尺量一条线段的长度,这条线段长()。
A. 62厘米B. 60厘米C. 72厘米D. 52厘米11.新生儿出生时身长约50()。
A. 毫米B. 厘米C. 分米12.这根铁钉长()。
A. 4厘米8毫米B. 48毫米C. 2厘米8毫米13.100张纸的厚度约1厘米,推想一下,一百万张这种纸的厚度约是()A. 10米B. 100米C. 1000米D. 10000米14.从西村到东村,哪条路最近()A. 西村——北村——东村B. 西村——南村——东村15.小亮3小时()行了300千米。
A. 步行B. 骑自行车C. 坐小汽车二、填空题16.小刀长________厘米;铅笔长________厘米。
17.在横线上填上“米”或“厘米”。
食指宽约1________;小朋友的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约是1________;井深约18________;台灯高约45________。
18.在横线上填上“>”“<”或“=”.56米 ________65米 100厘米________ 1米 51厘米________ 49厘米19.40米-5米=________米 30厘米+70厘米=________厘米=________米20.下面这枝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总复习必背公式和常见题型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公式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米我们已经学习了( )和( )两个常用的单位。
2、1米=厘米厘米=1米3、尺子是测量( )的工具。
4、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5、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
6、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7、线段是( )的,可以量出长度。
8、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9、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10.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11.量一个物体长度, -般把尺的( ) 刻度对准物体左端。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小明身高1()30()作业本宽13()铅笔长17()一张床长2()操场长约100()教学楼高25()跳绳长2()钥匙长5()文具盒长20()课桌高70()教室6()小树高约1()50()常见题型一、填空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 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 ) 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 作单位。
2、量一个物体时,厘米尺的( ) 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 )厘米,从0到8是( )厘米,从6到13是( )厘米,从3到8是( )厘米。
3、8厘米+12厘米= ( )厘米54厘米+46厘米=( )米二、在〇里填上“>”“<”或“=”35厘米〇25 厘米5米〇500厘米45厘米〇54厘米20厘米〇2米5米〇50厘米1米8厘米〇180厘米三、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一支粉笔的长是7( ) 铅笔盒长是23( ) 教室宽6( ) 一棵树高3 ( )小明的身高130 ( ) 操场长80 ( )一张床大约是2( ) 手指的宽大约是1( ) 爸爸的身高1( )75( )四、画一画。
1、请你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请你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公式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cm 米m我们已经学习了( 厘米)和( 米)两个常用的单位。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⑴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⑴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加与减。
1. 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
- 含义: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例如:23+12 + 15。
- 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先计算23+12 = 35,再计算35+15 = 50。
- 也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
如12+15 = 27,23+27 = 50。
- 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小明有23颗糖果,小红给了他12颗,小刚又给了他15颗,小明现在有多少颗糖果?通过连加运算23+12+15 = 50(颗)来解决。
2. 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
-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例如:50 - 12 - 15。
- 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先计算50 - 12 = 38,再计算38 - 15 = 23。
- 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篮子里有50个苹果,小明拿走了12个,小红又拿走了15个,篮子里还剩下多少个苹果?用连减运算50 - 12 - 15 = 23(个)来求解。
3. 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 含义: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30+15 - 20。
- 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先计算30+15 = 45,再计算45 - 20 = 25。
- 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图书馆原有30本书,新购进15本,又借出20本,现在图书馆有多少本书?通过加减混合运算30+15 - 20 = 25(本)得出答案。
二、购物(与加减法的实际应用结合)1. 认识人民币。
- 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 = 10分。
例如,5元可以换算成50角,3角可以换算成30分。
- 人民币的面值: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纸币,还有1角、5角、1元的硬币等。
2. 购物中的加减法计算。
- 例如,一个笔记本3元,一支铅笔1元5角,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先把1元5角换算成15角,3元换算成30角,30+15 = 45角,也就是4元5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程标准要求: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长度的认识也较模糊,因此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和事物去观察和认识米和厘米。
教学目标:
1.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
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主要研究问题:
1.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 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件
课时分配:6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例8”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练习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