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十三岁的际遇PPT15 苏教版 (共32张PPT)
对学校评价 影响 “一条生命饱 “因浸透 满的河流…… 了 汗水、泪 向那充满希 水与欢笑 望的未来流淌。 而格外充 实”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纯洁的真理之光 清新自由的气氛 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达热爱北大、赞美北大 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 的复杂心情和渴望自由飞翔、 渴望创造的精神。
作者简介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 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 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在初中时 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 “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 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 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 录取,后来,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 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 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
感谢北大(13-17)
跳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画出表达作者
思想感情 的语句,体会不同年龄阶段作者对北 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 思想感情变化。
2、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部分: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向往 10岁: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 自信 13岁:到北大读书。 庆幸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深情
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 “一脑子浪漫念头”,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 “心情不胜凉意”, 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感到 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作用: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 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 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 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 “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 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 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 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江苏省地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 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 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 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 情。
给划线的字注音:
jū xì 白 驹 过 隙 mò bèng qióng lóng 蓦 然 迸 溅 穹 隆
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 大做出贡献的心情。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 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 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渴望自由飞翔 渴望创造
• 十六岁依恋北大
我是不系之舟……轻轻依偎在你湖光塔
影的胸前……
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 时间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 材,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 七岁初识北大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
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 的?
北大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因为人是北大的主体)
档案馆夜景
北大理科楼
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 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 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作者对北大充满了欣 赏与感激。这样的情感体现在哪些句子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部分名牌大学,如北 京大学等招收品学兼优的有超常自学能 力的少年大学生加以培养。 田晓菲,1985年在天津13中学读初 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本 文是她1987年十月,为纪念北京大学建 校90周年写的。 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 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 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次文, 我们就会有收获。
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十三 岁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 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 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 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 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 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 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第8课 十三岁的际遇(共35张PPT)
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饱含深情。请你仿照示例,找 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例句: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 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赏析:作者将“莘莘学子”比作“船客”、“北大的 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北大 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以及北大老师的勤劳与奉献, 体现出他们的独特的人格魅力,表达了对北大的热爱 之情。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 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你的梦想——
美好的向往 奋斗的目标
努力吧,同学们!
作业布置: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 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 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 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2.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 的激情?
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 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 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 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 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 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 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品读课文
1、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 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 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提示:四个阶段(七岁、十岁、 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品读课文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语句。
提示: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1、北大为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 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9)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 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 的气氛。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件-十三岁的际遇
一、讀一讀
jū
xì
白駒 過隙
mò
bènɡ qiónɡlónɡ
驀然 迸濺 穹隆
zǎn diàn zhòu 積攢 沉澱 驟然
yè 嗚咽
xù 絮語
bìnɡ 摒棄
xī 犀利
tián xié chóu chànɡ 安恬 擷取 惆悵
二、記一記
嗚 咽: 低聲哭泣。 驟 然: 突然,忽然。 穹 隆: 指天空中間高四周下垂的樣子。 迸 濺: 向四外濺,這裏指傳播。 白駒過隙: 形容時間過得飛快,像白色少壯的馬在縫
5.文章主要採用第一人稱,但有時也與二、三人稱交替 使用,為什麼不顯得混亂?
第一人稱的寫法便於直抒胸臆,並讓讀者感受到真實、 親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稱,如第四段,現在的 “我”與“她”——兩年前的“我”,此時的景與兩年 前的景交替出現,類似電影畫面上的意識流,使文章顯 得變化多姿。文章還用了第二人稱,如第五段,連用了三 個“你”,更直接、更強烈地抒發了對北大的深情。
隙前飛快地越過。
自由閱讀課文後,以田曉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稱,按時 間的順序,以“我與北大的故事”為題,講述田曉菲與 北大的故事。
明確:四個階段(七歲、十歲、十三歲、即將十六歲)
嚮往北大
進入北大
回報北大
一、研讀文本
1.文章以什麼為線索?文章是怎樣安排結構的?
“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感動”之情。
嚮往北大(1-5) 按 時 成長在北大(6-12) 間 感謝北大(13-17)
八 十三歲的際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發展、昇華的線索。 2.能結合具體的內容分析作者對北大深厚複雜的感情。 3.品味思考文中抒寫北大對自己的巨大影響的精彩語句。
田曉菲,天津人。是個不折不 扣的“小書呆子”。在初中時她的 第一本詩集獲得“世界兒童詩歌 比賽”的國內獎。現任教於哈佛大 學東亞系。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课件1(苏教版七年级上)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 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大建 校90周年写的。
人称
第一人称: 我、我们
第二人称: 你、你们
第三人称: 它、他、她
他们、她们、 它们 人、事物
问题1: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 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第1—3段:用了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 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
2、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 一部分的“我”。
散文
散文是一种文学 体裁。
与小说、戏剧、诗 歌并列。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写景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哲理散文
问题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分析方法: (1)了解创作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2)理清文章脉络 ——“形” (3)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 ——“神” (4)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感情。
句式仿写
①自从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 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 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
第4段:用了第三人称。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 交替出现,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
第5段:用了第二人称。连用了三个“你”,更直 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
十三岁的际遇
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 辛 亥 革 命 后 ( 1912 年 ) , 更 名 为 “北京大学”。
人称
第一人称: 我、我们
第二人称: 你、你们
第三人称: 它、他、她
他们、她们、 它们 人、事物
问题1: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 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第1—3段:用了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 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
2、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 一部分的“我”。
散文
散文是一种文学 体裁。
与小说、戏剧、诗 歌并列。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写景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哲理散文
问题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分析方法: (1)了解创作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2)理清文章脉络 ——“形” (3)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 ——“神” (4)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感情。
句式仿写
①自从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 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 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
第4段:用了第三人称。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 交替出现,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
第5段:用了第二人称。连用了三个“你”,更直 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
十三岁的际遇
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 辛 亥 革 命 后 ( 1912 年 ) , 更 名 为 “北京大学”。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43 苏教版 (共23张PPT)
努力吧,同学们!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文章呼吁青少年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 斗。
06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问题设计
问题一
作者在十三岁时遇到了 哪些机遇?
问题二
作者在北大图书馆里有 哪些特别的经历?
问题三
作者对北大的感情是怎 样的?从哪些描述中可
以感受到?
问题四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主题设计
她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和 情感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她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爱 情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引导读者关 注内心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02
文章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田晓菲,1971年出生于哈尔滨, 13岁随父母移居美国,后成为一
名诗人和学者。
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社会、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 化。
01
总结词:强调语气
02
“居然”一词强调了作者对进入 北大的惊讶和意外,表达了作者 对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惊喜和感慨 。
重点句子解析
总结词:修辞手法 总结词:表达方式 总结词:情感色彩
“我从未见过你,但我感到你的脉搏正以一种奇异的方 式跳动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 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情感和向往。
主题一
十三岁是一个怎样的年龄?你在这个年龄有 哪些特别的经历?
主题三
你如何看待北大?你理想中的大学是怎样的 ?
主题二
你如何理解“机遇”这个词?你曾经遇到过 哪些重要的机遇?
主题四
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从 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07
课后作业布置
阅读理解题
06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问题设计
问题一
作者在十三岁时遇到了 哪些机遇?
问题二
作者在北大图书馆里有 哪些特别的经历?
问题三
作者对北大的感情是怎 样的?从哪些描述中可
以感受到?
问题四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主题设计
她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和 情感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她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爱 情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引导读者关 注内心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02
文章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田晓菲,1971年出生于哈尔滨, 13岁随父母移居美国,后成为一
名诗人和学者。
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社会、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 化。
01
总结词:强调语气
02
“居然”一词强调了作者对进入 北大的惊讶和意外,表达了作者 对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惊喜和感慨 。
重点句子解析
总结词:修辞手法 总结词:表达方式 总结词:情感色彩
“我从未见过你,但我感到你的脉搏正以一种奇异的方 式跳动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 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情感和向往。
主题一
十三岁是一个怎样的年龄?你在这个年龄有 哪些特别的经历?
主题三
你如何看待北大?你理想中的大学是怎样的 ?
主题二
你如何理解“机遇”这个词?你曾经遇到过 哪些重要的机遇?
主题四
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从 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07
课后作业布置
阅读理解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新版)苏教版
北大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 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的 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 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 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 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 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 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 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有翻开了新的一页。
北大简介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 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 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 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 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 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 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 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 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5、北大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怎样的门?
1、北大的图书馆有400多万册的藏书,要全部看完几乎是不可能的,自 己在图书馆面前显得很渺小。 2、发一个誓言很容易,但要实现自己的誓言则要付出惊人的努力,一 个誓言和象征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比较起来显得多么轻微。
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是知识和学问 的象征。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我在母校的培育下,刻苦学习,成为无愧 于母校的优秀人才。 4、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难过。没有理解。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佼佼者,根 本无法体会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觉,下面也谈到‚我似乎也理解了那因 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5、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生的全新世 界。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精品课件(共32页)
预习作业
(1)给粗体字注音 白驹过隙 迸溅 穹隆
呜咽 积攒 徜徉 絮语 撷取 樯橹
沉淀 骤然 摒弃 犀利 安恬 惆怅
(2)解词
际遇 莫名 不胜
迷离
涉足 古朴
通幽曲径 白驹过隙
徜徉 犀利 撷取 安恬
2、 “三读”课文,一读课文,将文中不 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 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 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二读课文,注 意勾画哪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 句;三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段 落做上标志,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长检查,课前花十分钟小组 内交流。)
(1)(第10段)“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 的人”表达了她对北大的热爱。请同学在这一句旁 边批注上“热爱北大”。 (2)(第11段)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 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 渴望渡过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 的舵手与船工。”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赞颂。 问:“船客”比喻什么人?“舵手与船工”呢? 明确:比喻在北大读书的学生,比喻老师。
写作思路(以空行为标志)
奇妙的北大尘缘 ------热爱北大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赞美北大
我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报答北大
2、 “三读”课文,一读课文,将文中不 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 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 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二读课文,注 意勾画哪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 句;三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段 落做上标志,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82021/3/82021/3/82021/3/8
(1)给粗体字注音 白驹过隙 迸溅 穹隆
呜咽 积攒 徜徉 絮语 撷取 樯橹
沉淀 骤然 摒弃 犀利 安恬 惆怅
(2)解词
际遇 莫名 不胜
迷离
涉足 古朴
通幽曲径 白驹过隙
徜徉 犀利 撷取 安恬
2、 “三读”课文,一读课文,将文中不 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 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 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二读课文,注 意勾画哪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 句;三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段 落做上标志,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长检查,课前花十分钟小组 内交流。)
(1)(第10段)“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 的人”表达了她对北大的热爱。请同学在这一句旁 边批注上“热爱北大”。 (2)(第11段)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 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 渴望渡过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 的舵手与船工。”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赞颂。 问:“船客”比喻什么人?“舵手与船工”呢? 明确:比喻在北大读书的学生,比喻老师。
写作思路(以空行为标志)
奇妙的北大尘缘 ------热爱北大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赞美北大
我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报答北大
2、 “三读”课文,一读课文,将文中不 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 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 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二读课文,注 意勾画哪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 句;三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段 落做上标志,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82021/3/82021/3/82021/3/8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苏教版课件
《十三岁的际遇》创作背景及意义
创作背景
《十三岁的际遇》是田汉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和少年的成长历程。
意义
该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意义。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少年的坚 韧和勇气,对读者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此外,该作品也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重要课文之一,对于培养学 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02
03
04
我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人生哲 理和成长经验?
我觉得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有哪 些收获和进步?
我认为这篇课文对我有哪些启 示和帮助?
我将如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 知识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和学习?
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
在阅读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和 疑问?
老师和同学给出的答案是否解决了我 的困惑?如果没有,我将如何继续探 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结构清晰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作者回忆的顺序进行叙述,整体结构清晰明了。
写作手法多样
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田晓菲
文章的主人公,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少女形象。她热爱北大,渴望知识, 对未来充满期待。
主题思想探讨和启示
珍惜青春时光
文章通过田晓菲的际遇,告诉我们要 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知识,不断 提升自己。
追求梦想与坚持信念
传承文化与承担责任
作为北大学子,田晓菲肩负着传承文化和承 担责任的重任。这启示我们要有责任感和使 命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 量。
田晓菲对北大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启示我们要有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坚持 信念的决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十三岁的机遇
优选课件
优选课件
优选课件
优选课件
八、十三岁的际遇
优选课件
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 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 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 “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 之情。
优选课件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的传统精神。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是北大的学风。
优选课件
1971年生于哈尔滨,原籍山东,1985 年年仅13岁时被北大破格录取。1998年获哈 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 轻的博士。现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 作讲师。被誉为在欧美国家从事文学教育或 文学创作 的年轻美貌的 “八才 女”之一 。著有5本 诗集及中篇小说《 哈 得逊河上的落日 》。 本文是为庆祝北大建 校90周年而作 。
优选课件
讨论:
3、“我”看到图书馆时为什么会心头“涌起一 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4、“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 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5、“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和“让北大为我感 到自豪”怎么理解? 6、上铺的女孩为什么哭?“我”当时有没有 理解她的心情?为什么?
优选课件
阅读要求:
1、浏览全文,大致了解每一段所表达的 内容。 2、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 情的语句。
优选课件
十 三 岁 的 际 遇
第一部分(1—5小节)
“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
第二部分(6—12小节)
“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3—17小节)抒发“Leabharlann ”对北大的热爱之情。优选课件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语句。
优选课件
优选课件
优选课件
八、十三岁的际遇
优选课件
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 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 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 “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 之情。
优选课件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的传统精神。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是北大的学风。
优选课件
1971年生于哈尔滨,原籍山东,1985 年年仅13岁时被北大破格录取。1998年获哈 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 轻的博士。现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 作讲师。被誉为在欧美国家从事文学教育或 文学创作 的年轻美貌的 “八才 女”之一 。著有5本 诗集及中篇小说《 哈 得逊河上的落日 》。 本文是为庆祝北大建 校90周年而作 。
优选课件
讨论:
3、“我”看到图书馆时为什么会心头“涌起一 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4、“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 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5、“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和“让北大为我感 到自豪”怎么理解? 6、上铺的女孩为什么哭?“我”当时有没有 理解她的心情?为什么?
优选课件
阅读要求:
1、浏览全文,大致了解每一段所表达的 内容。 2、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 情的语句。
优选课件
十 三 岁 的 际 遇
第一部分(1—5小节)
“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
第二部分(6—12小节)
“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3—17小节)抒发“Leabharlann ”对北大的热爱之情。优选课件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语句。
2.8十三岁的际遇 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八课 十三岁的际遇
1.作者名片 作者 履历 田晓菲 1989年从北京大学毕业 199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诗集《爱之歌》,散文集《生活的 单行道》等
作品
2.背景介绍 十三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
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读大学三年级时,
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1.正音辨形
﹒
迸溅( 呜咽(
) ) )弃
﹒
﹒ 惆怅( ﹒
xī( zǎn qiónɡ
穹隆(
) ) )利 yè
积攒(
﹒ 撷取( ﹒
怪pǐ( chóu xié
) ) ) 摒 犀 癖
bìnɡ(
答案:bènɡ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向四外溅。 (2)___________:神情迷茫,好像丢失了什么。 (3)___________: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 隙前飞快地越过。
(2)根据以上内容,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字,概
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答案:向往——自信——欣喜——恍悟。
1.内容探究 (1)第一部分(1~5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 么? 答案:时间顺序。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2)第二部分(6~12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画出北大给予
中,作者深切抒发了对北大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
(3)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第二、第三人称交替 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答案: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 切、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 4段),使文章显得变
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 5段),连用了三个“你”,
1.作者名片 作者 履历 田晓菲 1989年从北京大学毕业 199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诗集《爱之歌》,散文集《生活的 单行道》等
作品
2.背景介绍 十三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
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读大学三年级时,
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1.正音辨形
﹒
迸溅( 呜咽(
) ) )弃
﹒
﹒ 惆怅( ﹒
xī( zǎn qiónɡ
穹隆(
) ) )利 yè
积攒(
﹒ 撷取( ﹒
怪pǐ( chóu xié
) ) ) 摒 犀 癖
bìnɡ(
答案:bènɡ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向四外溅。 (2)___________:神情迷茫,好像丢失了什么。 (3)___________: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 隙前飞快地越过。
(2)根据以上内容,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字,概
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答案:向往——自信——欣喜——恍悟。
1.内容探究 (1)第一部分(1~5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 么? 答案:时间顺序。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2)第二部分(6~12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画出北大给予
中,作者深切抒发了对北大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
(3)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第二、第三人称交替 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答案: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 切、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 4段),使文章显得变
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 5段),连用了三个“你”,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22 苏教版 (共15张PPT)
理解感悟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 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 之舟。 渴望自由飞翔 渴望创造
拓展迁移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 她十三岁就上大学,十六岁就写下 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 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 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努力吧,同学们!
再见!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
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 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 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问题讨论:
1、“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 然显得苍白无力? 2、“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 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船客”“舵手与船工”的? 3、北大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怎样的门?
田晓菲
词语积累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白驹过隙( jū ) 蓦然(mò ) 积攒( zǎn )
ng) 樯橹( qiá
n 絮语(xù) 安恬(tiá )
u chà ng) 徜徉( chá ng yá ng) 惆怅( chó ng) ng ) 迸溅(bè ng ) 穹隆(qió 摒弃(bì
n )撷取(xié 弹指(tá ) 呜咽(yè ) 犀利( x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合作探究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 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 为题呢? 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 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 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真理之光” 四个“开 为学生打开 始”,三个 神奇之窗, “渴望” 展示新世界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学生 北 大 外 的 表 “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 人 品 “敏感”“纯 质 洁”
“犀利”“机 智” “生机勃勃”
“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和蔼可 向那充满希 亲”“平易近 望的未来流 人”“严谨治 学”“诚恳做人” 淌。”
解题知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际遇”-------机遇,时运等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 大”破格录取一事。
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 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 之情。
附 录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 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 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7)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 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 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 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 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 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 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 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 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 “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 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 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 的回忆。
你的梦想——
努力吧,同学们!
怎么理解: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 感到自豪”这句话?
两句相辅相成。 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 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北大为她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 “展示了一 “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 没有自信, 个动人的 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觉得渺小 新世界”; 因浸透了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 自信 汗水、泪 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 水与欢笑 提誓言。 而格外充 实。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 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 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 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含英咀华
示例: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 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 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 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 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 (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初知、初 见北大 进入北大 回报北大
局部探究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语句。 →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 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 感情变化。 →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第一部分:写作本文的缘起。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梦想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 自信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际遇
回顾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 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 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 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 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 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 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 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 “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 “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 创造、永不满足等)
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
的激情?
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 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 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 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 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 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 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 创造”的激情。
2、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 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
第二部分:北大为每一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 新世界。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 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 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 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 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 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 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
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 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 的成长和成熟。
局部探究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
八、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走近晓菲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 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 书呆子”。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 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 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 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赴美留学。 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这篇文章是她 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大三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 周年写的。
赏图激志
未名湖景区
未名湖景 区是燕园 的主体和 中心,是 北大校园 中最美丽 动人的地 方。
学 科 网
未名湖 春光
未名湖 之夏
学 科 网
未名湖的秋天
冬天的未名湖
走近北大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 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 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 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 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 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 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 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 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 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 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北 大 的 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情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苍 白无力”,心 中感到“近乎 绝望”
开始“进行 探寻”,逐 渐变得“沉 静、愉悦、 安详”
Hale Waihona Puke 师长“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
说一说
我心目中的北大
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 的最佳时期; 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 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只有大量吸纳知 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 们的人生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 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十三岁的际遇》
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
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 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 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 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 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 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 北大的深情。
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