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传统与口述史学的发展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义界人类原始发展期间,有一项重大的创举,那就是利用语言。
几万年以来,语言已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标志。
中文的“古”字,正是十口相传之意,即古代事情是由人们口述流传而来的。
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有盘古开天地,有所谓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老祖宗的事迹,也有宙斯众神和诺亚方舟等传说,正是多少代人口述流传下来的。
由口述流传到有文字,文字又再写到纸上,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到今天虽已经进步到有多种专为信息用的工具,例如电脑,但一直还没有人愚蠢地提出要取消语言。
人们的嘴巴依然还是人类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
口述传说(Oral tradition)各种知识,似乎象一种无形的口述制度,在从古到今的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中,一直有十分兴旺的活力。
我们很容易在各地民众的习俗技艺和生活方式中,发现大量口传方式和口述专用内容,真是世传不辍,蔚为奇观。
这既与各民族的文化基础有关,亦与口述传说实际上在执行教育和合法性灌输任务的特点有关。
中国古人曾经留下许多格言,这里抄录几条为鉴:“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诗经·小雅》“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春秋谷梁传》“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这种传统的口述传说方式和效果,是很难用行政手段来制度化的。
只是越是不够发达的民族,文盲越多的国家,其口述传说越多。
这种情况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倒是机会,他们更容易使用科学手段,深入口述环境,以取得将可能永远消逝的史料。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口述传说,因为它更偏向文学了。
本文讨论的是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属于历史学范畴。
笔者作如下义界:口述史学又称作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
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口述史是一门新兴的历史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个体经验和记忆的采集和呈现,为历史学研究及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更是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基础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可追溯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此时期,由于口述资料逐渐流失,学者们开始重视口述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口述历史记录中,成为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
《中国历史口述资料史料选编》等著作的出版,为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此外,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也受到西方口述历史学的影响。
西方口述历史学先驱罗森塔尔等人认为,口述历史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历史材料,并倡导进行口述史学研究。
而中国学者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口述史研究。
二、实践案例中国口述史学的实践,囊括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
例如,“文革”历史口述史研究的开展,为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这个研究中,许多普通百姓讲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惨痛经历和亲身感受,为我们重新解读“文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另外,中国口述史学还致力于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进行研究。
例如,青海藏区口述史研究,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藏文口述材料的汇编整理,为研究中国西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族群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中国口述史学还在聚焦现代中国历史及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对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进行口述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当年在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
三、学术价值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新的视角,更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首先,中国口述史学突破了文献史学和传统历史学的局限,让历史更加真实。
口述资料中充满了个体生命和经验,往往可以绕开正史和传统文献中略过的细节,一些看似微小的个人经历和故事也可以展示出历史的巨大规模。
历史人类学:口述史
1 定宜庄前言: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2 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3 朝戈金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4 孙庆忠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5 胡鸿保、王红英口述史的田野作业和文献------从《最后的记忆》谈起6 刘小萌关于知青口述史附1 记忆里的真实------口述史与大萧条附2 口述历史有何特色(片段节译)这里是我应徐杰舜教授之托,邀请几位学者作的关于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问题的笔谈。
其源起,是去年5月我与几名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就口述史问题进行的一场漫谈。
这场谈话后来以《口述与文字:谁能反映历史真相》为题发表在2002年7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1]在引起一些学者兴趣的同时也招致了某些批评,主要是说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谈论仅限于蜻蜓点水,没能谈深谈透。
徐教授于是提议,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表意见的场地,口述既然是我们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目前关注的共同话题,便有了如下的几篇文章。
这几篇文章的撰写者,有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也有史学家,大多是在各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对口述的研究也都颇有心得。
但是,要想让不同学科的学者就同一个问题进行对话,并不象想象的那样简单,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主体和特定的研究手段,有自成一统的学术体系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仅就口述研究来说,不同学科的学者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表达和实践。
如果一定要将这几个学科所作口述之间的区别讲清楚,或者要比较口述对于哪个学科更有价值,这不仅不可能,其实也没有多少意义。
但是,就象现在这样,只是把各自的想法以看似自说自话的方式阐述出来,也是很必要的,至少对我们从事史学研究的人来说,有很多可以得到启发和借鉴的东西。
近数十年来,史学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一直在不断地从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那里汲取营养。
当今国内社会史学界热衷的很多选题,诸如家族与宗族、婚姻形态、亲属关系、人口流动与移民、民间信仰,乃至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民间仪礼,无一不是人类学的传统选题。
口述史学讲义提纲
口述史学方法
1、定义(略)【名词解释】
2、口述史学的发展历程
(1)所有的《历史》最初都是口述史;见闻轶事得之于口述,口碑传说传之于口述。
(2)现代西方口述史发展历程
A、美国:第一阶段,内文斯的提倡与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的成立:阿兰·内文斯;森林史协会、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二阶段,口述资料的保存成为普遍的存史手段,应用历史学派的产生,《口传史料汇编》,美国口试史协会(《口述历史通讯》、《口述历史评论》)
B、其他欧美国家,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
C、唐德刚的口述历史实践【这是很值得了解的,希望有兴趣的自己去查阅】
3、现代口述史学兴起的原因
(1)史学研究旨趣的转向,由从上而下到从下而上;(2)史学功能由政治资治向民生现实的转化,促使口述史学方法兴起;(3)音像技术的进步发达。
4、口述史学的功用与缺陷【简述】
功用:(1)补充史料,为当代保存史料之重要一途;(2)改变话语格局,拓展史学人文功能。
缺陷:引用口述史料需慎加辨证。
有关第八章复习要注意的几点说明
1、四种史学方法兴起的历史背景的总体理解(新史学的背景,历史研究视角从上到下看转向从下往上看,历史研究的多学科综合趋势的发展),这些史学研究方法的地位(都只是提供历史研究的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自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分析诠释历史的时候也存在各自的不足)
2、注意各方法的定义,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对这些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要有基本了解,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局限要有基本的认识。
口述史名词解释
口述史名词解释
口述史,又称口头传统,是一种中国前代以口头形式传承的史料和历史文化储存的方式。
在古代中国,口头传统史料被用于记录有关如何生活,撒谎,尊重礼仪,尊敬祖先,遵守规则,和好的人际关系的故事。
这些口头传统史料被用来传授给下一代,也是一种文化输出的方式。
被口头传统向历史学家传承的故事,包括君主和贵族的本质,古代伦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影响日常生活的内容。
口头传统史料是中国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来源。
它们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和信息。
然而,口头传统史料有一定的发展趋势,因为它们是一种口头传播形式,它们的质量受到了口头表达的客观条件的影响,对改变的容忍度很低,每一代的文献都会有微妙的差异。
此外,口头传统史料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行为示范,并帮助确立了中国的民族性格。
比如,礼教是中国口头传统史料中最受尊重的一种,其古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总之,口头传统史料对历史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提供了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信息,是今天保存历史文化的必要手段。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口述历史。
在我们的生活中,历史无处不在。
它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我们未来的指引和启示。
口述历史是一种传统的历史记录方式,通过口头传承,将历史故事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今天,我将向大家口述一段我所了解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的中国古代。
那个时候,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由一个皇帝统治,人民生活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
在那个时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
他从小就对学习和思考充满了兴趣,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也深感痛心。
他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四处游历,向各地的名师学习。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巨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提倡“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他还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能担任重要的职责和领导地位。
这些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除了在思想上的贡献,孔子还在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倡“以教育教化人民”,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还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些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珍惜历史,传承文明,共创未来。
口述史学讲义提纲
口述史学方法
1、定义(略)【名词解释】
2、口述史学的发展历程
(1)所有的《历史》最初都是口述史;见闻轶事得之于口述,口碑传说传之于口述。
(2)现代西方口述史发展历程
A、美国:第一阶段,内文斯的提倡与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的成立:阿兰·内文斯;森林史协会、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二阶段,口述资料的保存成为普遍的存史手段,应用历史学派的产生,《口传史料汇编》,美国口试史协会(《口述历史通讯》、《口述历史评论》)
B、其他欧美国家,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
C、唐德刚的口述历史实践【这是很值得了解的,希望有兴趣的自己去查阅】
3、现代口述史学兴起的原因
(1)史学研究旨趣的转向,由从上而下到从下而上;(2)史学功能由政治资治向民生现实的转化,促使口述史学方法兴起;(3)音像技术的进步发达。
4、口述史学的功用与缺陷【简述】
功用:(1)补充史料,为当代保存史料之重要一途;(2)改变话语格局,拓展史学人文功能。
缺陷:引用口述史料需慎加辨证。
有关第八章复习要注意的几点说明
1、四种史学方法兴起的历史背景的总体理解(新史学的背景,历史研究视角从上到下看转向从下往上看,历史研究的多学科综合趋势的发展),这些史学研究方法的地位(都只是提供历史研究的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自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分析诠释历史的时候也存在各自的不足)
2、注意各方法的定义,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对这些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要有基本了解,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局限要有基本的认识。
口述史论文——精选推荐
浅谈结合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感想一、我眼中的口述史的发展与学术价值在上口述史课程之前,我对口述史这一学问的看法仅限于各种类似于回忆录的记载方式。
但是上完此课程、通过对刘老师的采访记录和整理以及接触一些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书籍以后,我对口述史有了深层次的看法。
三千多年前,周朝就设有专门为史官搜集人们言谈内容的书记,所谓“动则左使书之,言则右使书之”。
这些书记主要是记载君王的言行举止,而不是普通社会的历史,但到汉代,确实已运用访谈、口述的方法来搜集史料。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之前,曾四出访问,请年长者述其见闻。
在《刺客列传》中他便明言,有关荆轲刺秦王的资料,是他从公孙季功、董生那里听得来的,公孙季功、董生则是从秦始皇的私人医生夏无且那里听来的。
《李斯列传》开头一段关于老鼠的议论和绘声绘色的描写,估计也是得自传闻。
其后,通过访谈、口述搜集资料,代不乏人。
顾炎武《日知录》中许多资料,皆得自访谈。
西方的《荷马史诗》、《马可·波罗游记》是众所周知的口述史书,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口述作品,《李秀成自述》、斯诺的《西行漫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也都是口述历史。
1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作为一门学科则在1940年代开始的。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口述历史,政府专门设立口述历史馆,有专业人员从事口述历史工作。
仅以香港为例,香港博物馆自1980年代开始从事口述历史工作,以“香港人及其生活”为主题,聘请香港大学等单位学者参加,比较集中的话题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香港市民生活,包括家居生活、饮食习惯、工作娱乐、交通、居住习惯、社交圈子、团体生活、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念等方面。
2如今,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已经出现录音设备,就可以找到有人进行口述历史工作。
口述史的对象也是越来越丰富,包罗万象,包括政治家、示威抗议者、原住民和移民、艺术家和工匠、士兵和平民、圣职人士和俗人,还有特殊群体,像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幸存者、二次大战受监禁的日裔美国人和苏联思想劳改营的受刑人等。
西方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趋势_基于对几部重要西方口述史学着作的述评
国际口述史学 界一般将 1948 年美 国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口 述 历 史 研 究 室 ( 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 的 创 建视为现代口述史学诞生的标志。现代口述 史学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辐射走 向,它 发 端 于 20 世 纪 中 叶 的 美 国,20 世 纪 60 ~ 70 年开始兴起于加拿大和英国,20 世纪 80 ~ 90 年 代 以 来 逐 步 流 行 于 世 界 各 地。 经 过 60 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力地促进 了历史学研究 的 深 化 与 革 新,同 时 也 广 泛 地 应 用 于 社 会 学 、人 类 学 、民 俗 学 、图 书 馆 学 、档 案学、文学、新闻 学、建 筑 学、妇 女 研 究、文 化 研 究 、移 民 研 究 、灾 难 研 究 以 及 医 学 等 人 文 社 会科学和自然 科 学 领 域,它 在 推 动 跨 学 科 研 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中,特德洛 克 指 出,任 何 口 头 叙 述 都 是
科 流
一种生动的表演,声音变化、停顿和说话姿势 派
都能传达特定的意义; 同时,他还分析了将口
头语言转录为书面形式所遇到的问题。在第
四章“没 有 目 标 的 运 动: 口 述 历 史 的 方 法 与
理论问题 ”中,格 里 则 提 出 了 理 解 口 述 历 史
一、《声音外壳: 口述历史的艺术》
《声 音 外 壳: 口 述 历 史 的 艺 术 》( Ronald J. Grele,Envelopes of Sound: The Art of Oral History,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5, 1985 and 1991) 的作者罗纳德 · 格里是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历 史 学 教 授,长 期 担 任 该 校 口 述历史研 究 室 主 任 ( 2001 年卸任) 。他 还 担 任《国 际 口 述 历 史 杂 志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History) 和《国 际 口 述 历 史 年 鉴》(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Oral History ) 主 编。他对于口述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 促进口述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推动 口 述 史 学 的 国 际 交 流 。③
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口述史学是一门独特的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采访和记录个人口述,以及其他非书面资料,来还原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
它与传统的书面史料研究方法相比,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非正式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中国口述史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基础1.1口述与书面记载的关系在传统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主要依赖书面记载来还原过去,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书面资料往往只能反映少数特定人群或阶层的观点和经验,这使得历史视角过于单一,缺乏全面性。
其次,在政治、社会或文化上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群体很少有机会留下自己的记录,这导致历史叙述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和偏见。
因此,通过采访和记录个人口述,我们可以弥补这些缺失,使历史更加全面和立体。
1.2口述历史与正式历史之间的关系传统上,“正式”或“官方”历史被视为权威版本,通常由统治者或精英阶层书写。
这种历史叙述往往带有浓厚的权力色彩,很难全面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
与之相对应的是,口述历史强调被边缘化的个人或群体的经验和记忆,使得历史视角更加多元化。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在正式历史中被忽视或边缘化的人们的生活和经历,从而弥补官方历史的不足。
1.3口述史学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对过去事件和经验的集体记忆。
口述史学通过个人口述来还原社会记忆,弥补了正式历史中遗漏或被篡改的部分。
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事件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从而为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此外,口述史学还可以强化民族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国口述史学的实践2.1口述采访与记录在中国口述史学实践中,采访和记录个人口述是最重要的环节。
采访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敏感度,以便引导被采访者回忆过去,并记录下他们真实而独特的经验。
这需要采访者具备耐心、细致和尊重的态度,以确保口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2口述材料整理与分析完成采访后,研究者需要对所获得的口述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
口述历史学
口述历史学简介口述历史学(oral history),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
在文字出现以前和文献记载极其缺乏的时代,口述历史是历史的主要传播形式。
即使在今天,许多学者都把远古的传说看成是历史学的开端。
19世纪前,传统史学方法曾受史学家重视,后因受文献史料的排挤,史学地位逐渐丧失。
1948年,美国历史学家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口述史学研究室,这是最早的口述史学研究中心。
1966年,美国的口述史学研究机构已有90个。
英、美、法各国都成立了口述历史学协会,创办了口述历史学刊物。
口述历史学也引起了非洲各国史学家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史学主张研究“普通人的历史”,因传统史学研究所凭借的文献资料乏于记载,故它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现代史研究方法,便成为撰写普通人历史的有效工具,开创了通过普通人民的话语来研究历史的可能性。
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2研究方法以现代化手段(如录音、录像等)向提供历史见证的有关人员进行口头调查,通常通过与当事人或与当事人有密切关系的知情人进行交谈,或根据当事人的传记和回忆录,或根据当时大量的群众性回忆和流行的民歌、民谣等,进行各种专题的口述历史研究。
3当代口述历史学的特点1.真实性在访谈过程和记录资料时尽量保持观察者的客观立场,史学家并不参与提出新凭证。
史学家在处理已经记录下来的资料时,需发挥自己的特色,必须尽可能同可能得到的书面资料和实物资料结合起来。
相互印证和补充,保证史学研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2.社会性它主张同各种社会群体特别是下层群体接触,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一反以往许多历史学家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看做是表达官方观点的片面理解,强调证言也可以来自下层的非特权阶层。
提供了现实主义地和完整地重构历史画面的可能,并向那些被看做定沦的观点提出了挑战;3.民主性它所主张的与历史创造者直接接触,使史学领域变成一个完全向社会开放的领域,群众不仅是历史创造者,而且成为历史研究过程的参与者。
与古为新口述历史新书过眼录
书界观察与古为新:口述历史新书过眼录□王宇英 近年来,中国口述历史出版界新作频出,其中一些作品展现出口述历史摆脱实证史学影响、接纳主观性的发展趋势,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但新领域的发展不能也不必猝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在既有基础之上的融合、扬弃与创新更符合当下的学术发展规律。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传统史学家在使用口述史料时尽量避免主体意识的掺入,处理口述史料时也强调保持其原有风貌,排除史学家的个人印记。
现代口述史学家则公开承认口述史料中主观因素的存在。
”“要求访谈者主动融入受访者的情感世界,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1]而这种融合的观点与方法实际上更有利于处理记忆的主观性、访问者在场等带来的复杂问题。
美国女学者贺萧(GailHershat ter)的《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书被认为比较好地运用了口述历史方法,做到了既“依据文字记载去关注口头叙述,亦依据口头叙述去关注文字记载”,记录了比“党和国家提供的那些简单的从压迫走向解放的故事”更为多样的细节与层次,呈现了记忆中“那种感官的直接性和未言明的毁灭性”,还反思了固定的身份认同对口头叙述的影响,并标记了产生于特定情况下的每种资料所携带的印记。
作者认识到口述史料的特性与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既获取到了具体的信息,也“用它们去关注叙述的结构、省略、静默、不透明之处和谎言”[2],因而成为中文译著中将实证史学视野中的口述史料的传统价值与记忆转向发生之后的新价值结合运用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欧阳淞在强调口述历史“生动鲜活、可读性较强”,能够“使亲历者追忆细节,使见证者感悟得失,使思想者升华经验”的同时,还明确指出口述历史能将“历史对于记忆的依赖性引入历史研究的实践操作中”,从而将历史与记忆的关76系“具象化”“方法化”。
[3]这种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置于可因口述历史而得以呈现其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判断,对于我们理解口述历史兼容新旧价值的特点有所帮助。
口述历史总结
口述历史总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口述历史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未被记录在正式历史中的珍贵信息,它们是过去时代的见证者,是我们与过去连接的桥梁。
本文将对口述历史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总结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代,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后代。
这些口述的故事、传说和经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石。
口述历史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人们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过去的生活。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被正式历史所忽略的群体和事件。
正式历史往往偏向于统治者、权贵和精英,而忽略了普通人民的声音。
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和经历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听到农民、工人、妇女、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声音,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困境、抗争经历和文化传统。
这些口述历史的记录,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口述历史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通过采访口述历史的见证者,历史学家可以获取到一手的历史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历史事件的真相。
口述历史可以填补正式历史中的空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和发展。
同时,口述历史也能够为历史学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口述历史的分析和比较,历史学家可以发现新的历史规律和现象,为历史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然而,口述历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记忆的模糊,口述历史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外,口述历史的记录和整理也需要专业的技巧和方法,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口述历史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采访见证者、整理口述材料、分析比较等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和资源支持。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口述历史的保护和研究,为口述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史学概论7之口述史学
第一,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当代西方 的口述史学家都强调指出,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在历 史研究中各有利弊。文献资料的优点是排除了心理因 素,从时间上看,事件发生当时的文件和书信比后来 记载下来的口述资料更可靠一些。但如果文献资料遭 到有意无意的曲解,任何人都毫无办法,因为一些文 献当事人已经死亡,而口述资料的当事人却是活的, 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立场对口述资料作必要的 修正。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 料更加真实。
第二,口述史学恢复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 地位。传统史学所以忽视人民群众,其中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资料不足,而口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这一缺陷。另外,口述资料的应用还使历 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过去的文献资料 大都来自统治阶级,往往是一面之词,而口述史 学则揭示了被统治阶级的看法。
第三,口述史学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有助于 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传统模式。比如非洲历史上就 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在殖民者的历史著作中, 非洲史不是一片空白,就是遭到污蔑和歪曲。非 洲独立以后,一些研究非洲历史的学者到各个部 族收集口述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这些 资料的分析,最终恢复了非洲历史的基本轮廓, 肯定了非洲人民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
20世纪初年,兰克学派的治史主张开始受到各国史学家的批评,口述资 料又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 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二战以后,也就是1948年,尼文斯 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料学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 述史料汇编》倒1971年,已收集到2500种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达 2425000页之多。在尼文斯的带动下,口述史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 西方发展起来。
从口述历史到口述史学口述资料的价值与限制
从口述历史到口述史学口述资料的价值与限制从口述历史到口述史学:口述资料的价值与限制引言:在历史研究中,口述资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随着口述历史逐渐发展成为口述史学,研究人员更加注重从社会和个人层面获取口述资料。
然而,尽管这些资料能够提供珍贵的第一手信息,但它们也存在一些显著的价值与限制。
本文将探讨口述资料的价值以及其所受到的限制。
第一节:口述资料的价值1. 亲历者的视角口述资料能够提供亲历者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视角。
亲历者通常能够提供具体的细节、情感和感知,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发生。
他们的口述经验有助于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并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过去。
2. 反映社会历史口述资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它们也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变迁。
例如,从口述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等等。
这些资料通过视角多样的叙述,增加了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3. 保存与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与个人经验逐渐消逝。
口述资料的记录和保存,使得这些个人经验得以传承并为今后的研究所用。
通过这种方式,口述资料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历史记忆得以保留。
第二节:口述资料的限制1. 个体记忆的局限个体记忆是口述资料的基础,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时间的推移、记忆的衰退以及主观性的影响,都会使得个体记忆存在不准确或者有偏差的可能性。
因此,研究人员在使用口述资料时需要对其内容进行验证和筛选。
2. 口述者的主观性口述资料往往受到口述者主观思想和情感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偏见或遗忘可能会使得资料的客观性受到一定的冲击。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在分析口述资料时保持审慎,并结合其他的史料进行综合研究。
3. 选择性遗忘或隐瞒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可能会出于某种原因选择性地遗忘或隐瞒某些信息。
这种选择性可能是出于个人偏见、政治原因或是其他因素。
研究人员需要警惕这种现象,并在分析中保持谨慎。
结论:口述资料在研究历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能够提供独特的视角,反映社会历史,同时也有助于保存与传承历史记忆。
浅谈高校口述史工作的发展及注意事项
教学相长2020年第5期一.高校口述史现状分析口述史是研究者使用录音、录像等手段对口述者进行访谈记录其口述资料的一种方法,以1948年阿兰·内文斯创办的美国第一个口述历史研究室为诞生标志。
国内高校口述史的开端是1959年清华大学整理《文史资料选辑》的出版。
此后,高校的口述工作相继开展:1998 年,中国科技大学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并于2007年开启大规模的校史研究工作;2008 年,苏州大学举行“口述历史,亲历巨变”的大型采访活动;2013年,南京大学于110周年校庆之际成立校友口述历史计划项目工作组,提出“南京大学校友口述史计划”……由此可见,高校口述史大多是基于校庆周年的机遇开始校史资料的研究,而本文基于中国矿业大学110周年校庆对1977级和1978级的老师进行个人采访,从而得出关于高校开展口述史的一些特点。
二.高校口述史的特点及问题(一)高校口述史开展的特点1.准确真实口述史不同于自传、回忆录等形式,它是由访谈者记录关于历史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等相关人的回忆。
受访者在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时,采访者基于一定的历史资料进行提问及确定事实细节,如实的记录下来,不进行任何加工,保持口述史的客观、真实和中立性。
口述史表达的是个人和社会对事件的表述,表述的是特定场景下的时空,我们对老教师进行采访,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历史的细节,尽力还原当时背景下的事件,寻找共同记忆。
但也要注意对被访者记忆真实性的鉴别和确定,尽量寻求记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2.受访者文化素质较高高校口述史对象一般是教师,不同于田野口述史的对象,受访者文化水平比较高,能够系统回忆过去的事情,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程度较高意味着更能了解口述史的模式与意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会使口述访谈更容易推进。
[1](二)口述史注意事项1.提前做好准备1978年,中国矿业大学正处于从重庆三汇坝搬迁来徐州的关键期,为了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段历史,我们采用“焦点事件法”和“相关人物访谈法”进行调研,确定采访对象为1977级和1978级的校友。
南美洲的传统文学与口述传统
南美洲的传统文学与口述传统传统文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南美洲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陆,拥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学和口述传统。
本文将介绍南美洲的传统文学和口述传统,并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它们在南美洲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南美洲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学是指流传于南美洲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它们承载着南美洲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南美洲的印加帝国留下了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如《印加神话故事集》,这些作品以其浓厚的历史感和神秘的背景,让人们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除了口头文学,南美洲还有丰富的书面传统文学。
比如在哥伦比亚,有着著名的诗人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作品《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南美洲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其中融入了传统的神话和传说元素。
此外,南美洲还有很多传统的戏剧和音乐作品,如秘鲁的民族音乐和阿根廷的探戈舞剧等。
这些作品通过音乐、舞蹈和剧场艺术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南美洲特有的文化景观,并传承了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二、南美洲的口述传统口述传统是指南美洲各民族通过口头传承方式将文化、历史和传统价值观传递给后代的方式。
在南美洲各地,口述传统被广泛应用于神话、传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传承。
例如,在巴西境内的亚马逊雨林地区,居住着许多原住民部落,他们依然通过口头传统将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故事传递给后人。
这些故事记载了亚马逊雨林的神秘和多样性,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对自然和生物的敬畏。
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居民们流传着一个关于南美传统文学和口述传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传说中的巨人和一个旅行者的冒险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与勇气的力量,是南美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南美洲传统文学与口述传统的重要性南美洲的传统文学和口述传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对于认识和了解南美洲的民族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反映了南美洲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递着人们对于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浅析口述史与口述自传的区别——以《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与《西藏是我家》为例
作者简介:完德卓玛(1992— ),女,土族,青海同仁人。
主要研究方向:口述史与口述自传。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媒体技术,学术研究从传统单一的研究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历史学科也从传统的文献资料研究转向与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近年来,口述史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并成为当代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学科分支。
一、口述史与口述自传的概念对于口述史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许多学者都下了定义,阿兰•内文斯的定义是:“口述史是用现代科技产物录音机、录像机来实现口述语言、声音、形象的保留,是有声音,可倾听,可观赏的历史。
”斯塔尔对口述史的定义为:“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的、以录音机为工具的访谈,记录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获得的原始资料(primary source material)。
”我国学者杨立文认为,“口述历史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
他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
”目前对口述史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从各个学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口述史是采访者用现代的科技产品,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进行采访,再与口述资料与历史文献经过考证后整理成有价值的资料。
《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就是一部由邢肃芝先生口述,由张健飞与杨念群执笔完成的口述史著作。
口述自传是随着口述历史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近几年来陆续出版了此类书籍,“口述自传”这个名词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八十时代由美籍学者唐德刚在大陆出版的《胡适口述自传》中提出来的。
口述自传,顾名思义就是以口述的形式讲述本人的生平事迹,并以录音、笔录的方式由他人代笔完成。
如由美国藏学家梅尔文·戈尔斯坦与威廉木·司本石切以笔录、录音的方式执笔,扎西次仁口述撰写成的《西藏是我家》就是一部口述自传作品。
二、口述历史与口述自传几点不同之处(一)撰著目的及内容口述史是让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还原历史真相及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由采访者主动发起并负责,这就决定了口述对象的限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述传统是口述史学的文化机制陈梦熊(西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00700摘要:口述传统是口述史学得以形成的文化机制,中国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是神话和史诗,二者共同构建起口述传统影响“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
在神话和史诗写定之后,口述传统并为退场,它的延续和保存为“口述史学”提供了成为现代学科的基础材料。
我们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讨论了“口述史学”的学科构成要件,认为口述传统是促成口述史学学科形成的文化机制。
关键词:口述传统;口述史学;口述;案头中国史学界近年来开始关注“口述史学”学科的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就“口述史学”的学科定位、“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和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等相关问题发表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但学术界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可以从下述两个层面来界定“口述史学”:“将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史学的分支学科或综合性学科)”,又或者“将口述史学视为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
”1上述界定方式立足于方法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口述史学”的形成机理。
我们认为“口述史学”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有关,它是文字形成之前人类用以保存本民族的文化所唯一可以利用的方式(所谓“结绳记事”则是处于口述与案头之间的过渡阶段)。
本文尝试从“口述传统”的角度分析口述史学的逻辑缘起,认为口述传统是促成口述史学学科形成的内在文化机制。
一、神话与史诗——中国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口述史学的缘起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上古时期,而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口述传统逐渐让位于案头形式的史书撰述。
《礼记·玉藻》即有“左史记动,右史记言”之说;而《汉书·艺文志》又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其说难以确考,惟可肯定者是中国很早就设置了记录国家大事的史官,并由此形成润泽后世的“史官文化”。
今日被视为史学最早形态者不过是文字进入成熟阶段后,当时人或后世人的补录,却非历史的早期面貌。
中国上古社会最早的历史已经无法看到文字记录,仅可从神话、史诗中一窥其貌,而神话与史诗正是中国口述史学的最早形态。
中国学术界对神话、史诗的关注始于20世纪初期,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学术反思。
蒋智由在1903年的《新民丛报》发文指出:“如‘盘古开辟天地,头为山岳,肉为原野,血为河流,毛发为草木,目为日月,声为雷霆,呼吸为风云’等类,最简枯而乏崇大高秀、庄严灵异之致。
”2所谓“简枯”是强调中国早期神话的杂乱面貌,显现不出体系性,明显与西方神话不同。
鲁迅先生也说:“自古以来,终不闻有荟萃熔铸为巨制,如希腊史诗者,第用为诗文藻饰,而于小说中常见其迹象而已。
”3他认为中国神话、史诗都保存在“小说”中,而神话、史诗正是上古历史的口述表现形式。
当时学术界纠结于中国神话为何不发达和汉民族为何为形成史诗的问题,并未关注“神话”、“史诗”的理论本体意义。
现代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向我们展现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宏大面貌,不仅证明中国却有史诗的存在,也印证了口述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
以史诗为例,它是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的例证。
“在得到写定之前,它与书面语言1徐国利、王志龙:《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9页.2《新民丛报谈丛》第36号,1903年。
3鲁迅著,《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并无什么关联。
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构成了史诗的材料,而民间的传唱活动孕育了史诗,使得这些神话、传说和民族活动得以讲述,并在讲述中演化成鸿篇巨制的宏伟史诗。
……直到民间的传唱活动消歇,史诗才消亡。
”4口述传统作为一种文化机制为“神话”、“史诗”得以延续提供了保障,它不遵循书面语言的表达习惯,在写定为文本形态后就脱离了口述传统的影响。
反观现代口述史学的发展,它诞生于1948年,是“作为一种记录历史文献的现代技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5的历史记录。
似乎仅仅是由于录音、录像等手段的出现才孕育了口述史学,而非“口述史学”存在已久才被发现。
根据帕里和洛德创立的“帕里—洛德理论”,我们解答了“荷马问题”(Homeric problem),即神话、史诗不应被视为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创造,而是口述传统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所孕育的精神成果。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神话、非汉语地区的史诗也是多人共同创作的产物,它们在记录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先民集体智慧的光芒。
最佳的证据就是中国文学的经典《诗经》,它本是周王室采诗官“观民风”的产物,必然保留了早期社会中民众以口述方式记录的社会发展史,也为我们展现了文化演进的迹象。
类似的证据也可以在邻近国家的早期阶段找到证据,日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记》不仅记载了日本民族的神灵谱系,也记录了日本本土文化早期阶段的形态特征。
其最早的创造者必然是民间“口述者”,也就是在“口述传统”的文化机制作用下以自觉的方式讲述本民族历史的巫者或祭司。
当《诗经》、《古事记》、《日本书记》以文字形式写定之后,“口述传统”的影响力就彻底消退了,取而代之是以文本形态存在的史学。
因此,我们认为神话和史诗(以及一部分早期传说)都是在口述传统的文化机制作用下保存人类历史的重要材料,它们被以文字形式写定之后就脱离了口述传统的影响,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史学。
二、口述传统的延续与“口述史学”学科的发展当受“口述传统”影响的神话、史诗在现代学科研究分野的视野下分别划归不同的研究领域后,学者似乎淡忘了口述传统的存在并未随着社会发展而中断。
在现代社会中,口述传统依旧发挥着影响力,并成为推动史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学者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的访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获取第一手的口述证据,然后再经过筛选与比照,进行历史研究。
”6这种观点看到了研究者参与历史整理、走进历史时空的特殊价值,但是表现出过分重视技术手段的弊病。
似乎是“有计划的访谈和录音技术”才能被认定是口述史学的研究方式,忽视了口述传统的存在并不曾应技术手段的缺失而空缺,自有其悠久的学科历史。
“口述传统”分别对应了构建“口述史学”的两个关键要素——口述史学的记述方式和口述史学的传承手段。
“‘口头的’意味着它是非文字、非书面的那一大类文学7活动,而‘传统’则意味着人类是的这一大类文学活动已经构成为一种文字之外、典籍之外的文化,另外口头文学只能在不间断的时间流离里依赖口耳传承,它是一种特别依赖现场感的文学活动,冠以‘传统’一词即有突出它口头传承的特征。
”8就前者而言,“口述”成为历史记录的载体。
但“口述”并不意味着毫无根据的表达,却也无法规避部分脱离史实的“演绎”。
正如洛德强调的“‘口头的’并不仅仅意味着口头表述,口头史诗是口头表演的,的确是这样,可是任何别的诗也可以口头表演。
重要的不是口头表演,而是口头表演中的创作。
”9所谓“创作”是从人类学田野考察的角度去认识史诗的“口头传承”,试若我们将“口述史学”4林岗著,《口述与案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5页.5杨雁斌,《百年透视》,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第78页.6张广智著,《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1页.7此处的“文学”并非现代学科意义的纯文学(Literature)正如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所说:“衡量什么是文学标准完全取决于意识刑天:体现某一社会阶级的种种价值和‘趣味’的作品具有文学资格”。
8林岗著,《口述与案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9[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著《故事的歌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页.单纯视为史学研究的某种方法,则会彻底忽略掉“口头传承”的内涵。
“书面诗人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速去悠闲地区写作。
而口头诗人需要一直不停地唱下去,他的创作就本质来说必须是很快的,具体到每一个创作这的创作速度可以有些诧异,但这是有限定,因为观众等着要听故事。
”10当史学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口头诗人”,他们也就成为“听故事的人”。
不同与一般的听众,史学研究者关注的并非是故事内部的情感,而是故事中渗透的历史痕迹。
这些零星的、碎片的、不成系统的知识最终成为构建口述史学学科的的材料。
从口述史学学科的形成机制来看,知识系统的形成建立在“现象”基础上,它是人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并在头脑中抽象化、概念化的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零星的、碎片的、非体系化的现象以“科学”的方式被我们的思维加以整理,最终成为体系化、制度化、独立化的“学科”。
“不论哪种学问,都是先有术后有学,先有零星片段的学理,后有条理整齐的科学。
”11我们应该认识从“现象”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科学”,最后升级为“学科”。
口述史学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漫长的酝酿期。
事实上,口述历史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最为常见的知识传承手段,它以民间故事、口头传说的方式传递着人类的生存智慧。
进入到现代社会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和历史研究理论的成熟曾让我们忽视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而录音技术和录像手段的出现,促使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口述历史,进而促成了口述史学观念的形成。
学术界的基本观点是,口述史学作为相对规范的学科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否应将其上升为一门学科尚待时间的检验。
很多学者认为,我们讨论口述历史的发展不能忽视先民为记录本部落或氏族的早期发展所做的口述记录。
张广智教授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工作,他认为“口述史现象”的存在意味着历史研究者很早就以这种方式去搜集史料。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讨论口述史学的合法性不应局限于狭窄的史学研究领域,而是要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努力将邻近学科的纳入进来。
同时,我们也不能弱化口述史学的学科定位,它首先应被视为历史学科的的研究范式,而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三、口述史学学科的成立我国部分学者曾认为:“口述历史最基本的含意,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它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
”[12]p119它强调了口述史学的操作方式,也突出了口述史学不同于传统史学重视文献的研究方法,但这并不能否认口述史学成长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现象”——“经验”——“知识”——“科学”——“学科”的过程是我们检验某种形式的“科学”能够成为“学科”的唯一标准。
只有符合上述条件,才有可能成长为学科,或者说具备了成为学科的可能性。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所掌握知识的累积方式将直接决定相关的“科学”是否能够成为“学科”。
根据知识的内容,我们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专属某人或莫一阶层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