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融合方法研究进展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变得异常重要,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由此应运而生。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是指从不同来源获得的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融合和处理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大大拓展了信息的应用范围。
本文将深入探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希望能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一、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融合、特征融合、决策融合三个方面。
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统一处理,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转换等过程。
数据融合能够整合不同传感器、不同平台、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理,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特征融合是指对从不同数据源融合而来的特征进行加权合成,产生更有利于决策的新特征。
特征融合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取出数据中隐藏的有用信息,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决策融合是指将从不同数据源融合而来的决策进行合并,产生更加明晰的综合决策。
决策融合技术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不同数据源的决策,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综合决策。
以上三种融合技术相互配合,形成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核心原理和方法。
它们可以将各种异构的数据融合为一体,实现信息的全面分析和利用,提高数据的获取和利用效率,拓展了信息的应用领域。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在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 情报分析领域:情报分析是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情报进行融合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情报。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帮助情报分析人员更好地整合和分析不同来源的情报,提高情报分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图像识别领域: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的技术。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将来自不同传感器和不同光谱的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更加综合和准确的图像信息,提高图像识别的可靠性和精度。
融合多模态信息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研究
融合多模态信息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多模态信息融合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多模态信息是指不同类型的信息如图像、声音、文本等,通过融合可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疾病诊断方面,多模态信息的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有针对性的诊断结果。
例如,在肿瘤的诊断中,组织切片图像、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图像可以提供肿瘤的细节信息和位置等数据,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等文本数据可以提供肿瘤的生化信息。
声音数据则可以用于肺癌的早期检测,在肺部声音信号分析中可识别肺癌的声学特征,从而实现早期筛查。
通过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结合起来,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肿瘤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度。
多模态信息融合在疾病治疗方面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肿瘤治疗中,多模态信息的融合可以用于精确的手术规划和术后管理。
例如,借助MRI图像和血管造影数据,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而设计手术路径和操作方式,最小化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此外,结合术前影像和术后组织切片图像等信息,可以分析手术的疗效和对骨髓增生不良综合征等疾病的影响,为术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多模态信息融合的应用还可拓展到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例如,在视网膜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中,结合图像信息和电生理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病变的类型和位置,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然而,多模态信息的融合也面临一些技术上的挑战。
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信息数据存在格式和大小等差异,不同来源的数据存在噪声和偏差,以及数据质量等问题。
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分析多模态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准确的模型和算法,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
为解决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并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借助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多模态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自动化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
物联网中的数据融合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物联网中的数据融合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和传感器被连接到互联网上,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数据融合和信息融合技术在物联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的整合和智能决策。
本文将详细探讨物联网中的数据融合与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挑战,并介绍一些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1. 引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设备和传感器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并实现互联互通。
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对于各个领域的决策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些数据和信息通常来自不同的设备和传感器,格式和结构各异,因此需要进行数据融合和信息融合的处理。
2. 数据融合技术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将来自不同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主要的数据融合技术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对齐和数据融合算法等。
2.1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筛选,以去除冗余数据、填充缺失数据、降噪和归一化等。
通过数据预处理可以提高后续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2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去除异常值和噪声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清洗是数据融合的关键步骤,对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3 数据对齐数据对齐是指将来自不同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齐,以便进行数据融合和分析。
数据对齐能够消除时间和空间差异对数据融合的影响,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4 数据融合算法数据融合算法是指将来自不同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结合和整合,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常用的数据融合算法包括加权平均法、贝叶斯融合法和神经网络融合法等。
3. 信息融合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是指将来自不同设备和传感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以提取隐藏在信息中的知识和洞见。
信息融合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决策融合和知识发现等。
3.1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指从原始的数据和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特征,以帮助进行后续的决策和分析。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研究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研究一、介绍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在多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军事、航空、物流、环境监测等。
其中,目标跟踪是无人机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通过无人机对目标的跟踪和监测,可以实现对目标的定位、计数、识别和追踪等功能。
传统的目标跟踪方法往往依赖于单一传感器,如摄像头或雷达,而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跟踪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监测结果。
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意义1. 提高目标检测准确性基于多传感器的目标跟踪系统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红外传感器等,综合各传感器的信息来进行目标的检测和跟踪。
不同传感器之间相互补充,可以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提高目标检测的准确性。
2. 增强抗干扰能力在复杂环境下,传统的单一传感器容易受到各种干扰,例如光照条件、气候变化、目标遮挡等。
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能够通过将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减少干扰的影响,从而提高目标跟踪系统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
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1. 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的过程。
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特征融合等环节。
其中,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校正、数据同步和数据对齐等操作;特征提取则是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可以使用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处理;特征融合则是将不同传感器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以得到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目标信息。
2. 信息融合信息融合是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将不同传感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综合的过程。
可以通过概率统计方法、模型融合方法以及卡尔曼滤波等算法来完成信息融合。
概率统计方法通过概率模型来描述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并根据测量误差的大小进行权重分配;模型融合方法则是将不同传感器的模型进行融合,以得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目标跟踪结果;而卡尔曼滤波则是一种递归滤波算法,可以根据系统动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利用上一时刻的状态估计和观测信息进行滤波优化。
空间数据中的多源融合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空间数据中的多源融合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迅猛发展,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利用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和决策依据。
然而,由于各种遥感传感器的不同特性和限制以及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获取的空间数据往往存在不同的噪声和不一致性。
因此,如何将多源空间数据进行融合,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多源融合技术可以将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进行融合,以达到比单一传感器更高的数据精度和信息含量。
多源数据的融合可以分为同源数据的融合和异源数据的融合两类。
同源数据的融合是指来自相同传感器或同一类型的传感器的数据融合。
这类融合主要包括多角度遥感数据的融合、多时相遥感数据的融合以及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等。
多角度遥感数据的融合可以通过融合不同视角的数据,提取出地表粗糙度、植被高度等地理信息。
多时相遥感数据的融合可以通过对多个时期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地表的变化情况。
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则可以通过融合不同波段的数据,提取出不同地物特征,用于土地利用分类、环境监测等方面。
异源数据的融合是指来自不同传感器或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数据融合。
这类融合主要包括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融合、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的融合以及遥感与模型模拟数据的融合等。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融合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互补性,提高地理信息的可视化效果和决策支持能力。
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的融合可以通过将遥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相结合,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遥感与模型模拟数据的融合则可以通过将遥感数据与模型模拟数据相结合,提高模型的验证和预测能力。
在多源融合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中,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变换和贝叶斯分类等方法被广泛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可以通过训练,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分类和识别准确率。
小波变换是一种将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分量的方法,可以通过对不同传感器数据进行小波变换,提取出不同频率的信息,用于多源数据的融合和特征提取。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布式信息融合研究进展
Ke y wo r d s :wi r e l e s s s e n s o r n e t wo r k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f o r ma t i o n f u s i o n;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r e s e a r c h
第2 9卷
第 2期
天
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Vo 1 . 29 No. 2 Ap r . 201 3
2 0 1 3年 4月
J oURNAL oF TI ANJ I N UNI VERS I T Y 0F T ECHNOLOGY
声 。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0 9 5 X( 2 0 1 3) 0 2 — 0 0 0 1 - 0 5
Pr o g r e s s o f d i s t r i b ut e d i n f o r ma t i o n f u s i o n i n wi r e l e s s s e n s o r n e t wo r k s
W EN Xi a n — b i n
算 是指 一种 无 所 不 在 的 、 随 时 随 地 可 以进 行 的计 算
年, 题为“ 传感器走向无线时代” . 随后在美 国的移动 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 上 , 对无线传感器 网络在下一 个世 纪 所 面 临 的 发 展 机 遇 与 挑 战 进 行 了 讨 论 _ 3 』 .
t e c h n o l o y g f o r w i r e l e s s s e n s o r n e t wo r k s h a s b e e n t o p i c s o f t r e me n d o u s i n t e r e s t .G e n e r a t i o n,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d i s t i r b u t e d i n f o r ma t i o n f u s i o n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 a n a l y e d .F i n a l l y ,e x p e c t a t i o n a n d s o me d i r e c t i o n s f o r r e s e rc a h s i n t h i s
异构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与信息融合研究
异构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与信息融合研究引言异构传感器网络(Heterogeneous Sensor Networks)由多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节点组成,每种类型的传感器节点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这些传感器节点可以协同工作,通过采集和传输数据来实现对环境的监测和控制。
数据采集和信息融合是异构传感器网络中的两个重要任务,本文将探讨数据采集和信息融合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一、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异构传感器网络的基础任务,其目的是通过传感器节点对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和感知。
数据采集的关键问题包括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存储。
在异构传感器网络中,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节点可以采集到不同类型的数据,因此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处理。
1. 数据获取数据获取是指传感器节点通过各种传感器来感知环境中的信息。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以采集到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声音、图像、温度、湿度等。
为了充分利用各种传感器的特点,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采集方案,并考虑如何通过合适的传感器选择和部署来获取准确且全面的数据。
2.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指将采集到的数据从传感器节点传输到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或基站。
在异构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通常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传输。
由于异构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数量较多、网络拓扑复杂,数据的传输需要考虑传感器节点之间的通信能力、能耗和网络容量等因素,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处理与存储数据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数据处理可以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压缩、数据挖掘等。
数据预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等处理,以去除噪声和异常值。
数据压缩是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和存储空间。
数据挖掘是为了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隐藏的规律和知识。
数据处理的结果可以存储在传感器节点中,也可以传输到其他节点或基站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二、信息融合信息融合是指将多源、多类型的数据进行融合,生成更准确、更完整的信息。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随着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卫星技术的日益完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这种技术通过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多种数据融合起来,可以大幅提高地理信息和地图制作的精度和可信度。
本文将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意义、融合方法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对该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意义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遥感传感器的多种数据进行整合,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地理信息。
在传统的测绘中,通常只依赖单一的遥感数据源进行测量和制图,这种方法存在信息不全、精度不高等问题。
而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可以综合利用各种遥感数据源的优势,弥补不同传感器的缺陷,提高测绘的精度和可信度。
例如,在地图制作中使用卫星图像,常常会受到云层、大气和地形等因素的干扰,导致图像质量下降,难以准确提取地物信息。
而通过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可以利用不同传感器的观测优势,将具有云雾抗干扰能力的红外遥感数据与高空间分辨率的光学遥感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图像,提高地图的制作精度。
此外,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也有助于提高地表覆盖信息的提取精度。
通过融合多种数据源的信息,可以更准确地提取地物的空间位置、形状、尺度以及分类等信息。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准确的地表覆盖信息对决策制定、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方法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有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基于像元级的融合方法、基于特征级的融合方法和基于决策级的融合方法。
1. 基于像元级的融合方法基于像元级的融合方法是将各个数据源的像元进行逐点运算,得到新的像元值。
常见的方法有简单加权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小波变换等。
简单加权平均法是将不同数据源的像元灰度值按一定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后的像元灰度值。
主成分分析法则通过提取各个数据源的主成分,构建主成分空间,进而进行融合。
多源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进展_张成军
( ) 1 5 4 2 2 0 2 1 3 0 9 1 0 0 8 0 1 4 0 3 - - - 文章编号 : : / d o i 1 0. 7 5 3 5 h b k d . 2 0 1 4 x 0 3 0 0 1 y
性等情况 , 单传感器反映的设备信息已经不能很好地表征整个设备的运行状态 , 这就要求多种传感器来对设 备进行监测和故障诊断 。 由于传感器的组合方式有同类和异类之分 , 导致数据量大且庞杂 , 计算机系统处理 起来十分困难 , 并且占用过多资源 , 效率低下 ; 同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 导致数据的不确定以及诊断
: , A b s t r a c t h e r e o u r b e t w e e n t h e m u l t i l a t i o n s h i c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f u s i o n a n d t h e f a u l t d i a n o s i s i s b r i e f l r e s e n t e d a n d t h e T s - p g y p
, Z HANG C h e n u n, Y I N Y a n, B AO J i u s h e n J I Y a n a n g j g g y g
( , ) , C o l l X u z h o u J i a n s u 2 2 1 1 1 6 C h i n a a n d T e c h n o l o o f M i n i n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e e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a n d E l e c t r i c a l E n i n e e r i n g g y, g y g g g
异构网络学习中的异构关联网络信息融合研究
异构网络学习中的异构关联网络信息融合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异构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受到了广泛关注。
异构网络是由不同类型的节点和边组成的网络,它可以包括社交网络、信息网络、生物网络等。
这些网络中的节点和边代表不同类型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这些异构关联网络进行分析和学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异构关联网络信息融合的问题,并探讨在异构网络学习中的应用。
第一章异构关联网络1.1 异构关联网络的定义异构关联网络是一种由多种不同类型节点和边组成的网络,其中节点代表网络中的实体,边代表实体之间的关系。
这些实体可以是人、物、事件等。
由于网络中的实体和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对异构关联网络的建模和分析具有挑战性。
1.2 异构关联网络的分类异构关联网络可以根据节点和边的类型进行分类。
节点的类型可以包括个人节点、物品节点、事件节点等,而边的类型可以包括用户-用户关系、用户-物品关系、用户-事件关系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节点和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研究如何将这些异构关联网络进行有效地融合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
第二章异构关联网络信息融合方法2.1 异构关联网络的表示学习异构关联网络的信息融合首先需要将网络中的节点和边转化为向量表示,使得它们可以被机器学习算法所处理。
表示学习是一种将节点和边转化为低维向量的方法。
常见的表示学习方法包括DeepWalk、node2vec等,这些方法可以学习到网络中节点和边的语义信息,为后续的信息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2.2 异构关联网络的特征选择在异构关联网络中,节点和边的特征通常是多样的。
特征选择是一种从所有特征中选择出最具代表性和区分度的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特征选择方法包括信息增益和互信息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特征对节点和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和选择,以提高信息融合的效果。
2.3 异构关联网络的关联规则挖掘异构关联网络中的节点和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规则。
面向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融合技术研究综述
面向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融合技术研究综述面向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融合技术研究综述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成为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多模态任务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多模态指的是利用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多种类型的数据,包括图像、语音、文本等。
多模态融合技术旨在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有效地结合,提取多模态数据的共享信息,从而提升模型性能。
本文将综述面向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多模态特征提取、多模态表示学习和多模态融合方法。
我们还将探讨相关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多模态融合技术是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比于单一模态的数据,多模态数据包含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可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描述。
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多模态数据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方法,其在多模态融合任务中展现了出色的性能。
2. 多模态特征提取多模态特征提取是多模态融合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不同模态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可以将其转化为具有判别能力的表示。
传统的方法包括基于手工设计的特征提取器,但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先验知识和人工操作。
深度学习方法能够自动学习特征表示,减少了对人工设计的依赖,并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卷积神经网络 (CNN)、循环神经网络 (RNN)和自编码器 (Autoencoder)等。
3. 多模态表示学习多模态表示学习旨在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表示空间,便于进行跨模态的计算和融合。
传统的多模态表示学习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 (PCA)、线性判别分析 (LDA)等,但这些方法往往不能充分表达多模态数据的复杂性。
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学习具有更高层次的抽象表示,能够更好地处理多模态数据。
多模态表示学习方法包括多层感知器 (MLP)、深度玻尔兹曼机(DBN)和深度信念网络 (DBN) 等。
4. 多模态融合方法多模态融合方法是将特征和表示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是一种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所获得的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加准确、全面的环境信息,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安全监测、环境监测、人机交互等领域。
一、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1.信息融合算法信息融合算法是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核心,包括数据融合、特征融合和决策融合等方面。
数据融合将不同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合并和整合;特征融合提取不同传感器所获得的信息中的关键特征;决策融合利用统计和推理方法对多个传感器获得的信息进行集成和判定。
2.融合模型融合模型是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支持向量机等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对多源信息进行建模和推理,从而实现对环境状态的准确估计和预测。
3.融合框架融合框架将不同的传感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它主要包括传感器选择、传感器布局和信息处理等方面。
传感器选择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组合;传感器布局考虑传感器的空间分布和采样频率,以使得整个系统能够获取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信息处理则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效的信息。
二、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应用1.智能交通在智能交通领域,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集成交通流量、车辆速度、车辆位置等多种信息,实现交通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
通过融合不同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获取道路交通信息,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2.安全监测在安全监测中,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用于监控系统的建模和异常检测。
通过融合视频监控、声音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获得的信息,可以对监控区域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实现对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3.环境监测4.人机交互在人机交互中,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用于识别和分析人体的动作、姿态和情感等信息。
通过融合视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和动作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和自然化,提高交互体验和效率。
组合导航系统多源信息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组合导航系统多源信息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导航技术的快速发展,组合导航系统已成为现代导航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它通过整合多种导航源的信息,以提高导航精度和可靠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智能驾驶等领域。
然而,多源信息融合作为组合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其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组合导航系统多源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前景。
本文首先对组合导航系统及其多源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多源信息融合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多源信息融合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预处理、信息融合算法、误差处理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提高导航精度、增强系统可靠性以及应对复杂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本文还对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不同导航源之间的融合策略和优化方法。
文章最后对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组合导航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组合导航系统基本原理组合导航系统是一种将多种导航传感器进行有机融合,以提高导航精度和可靠性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主要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对不同导航传感器(如GPS、惯性导航系统、天文导航、地形匹配等)提供的导航信息进行合理处理和优化组合,以减小单一传感器误差,增强导航系统的整体性能。
传感器数据采集:从各种导航传感器中收集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姿态角等多种信息。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去噪、滤波、校准等,以提高数据质量和为后续的数据融合提供基础。
数据融合:这是组合导航系统的核心部分。
通过采用适当的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神经网络等),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生成一个更为准确、可靠的导航解算结果。
数据融合不仅需要考虑各传感器数据的权重分配,还要处理可能出现的传感器冲突和异常。
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研究进展
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已成为当前数据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的研究进展,探讨其理论框架、关键技术以及应用领域,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文章首先介绍了多来源多模态数据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然后重点分析了数据融合与集成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融合策略、集成学习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综述了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医学影像分析、智能监控、自然语言处理等。
文章对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多来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二、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的基本理论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是近年来和机器学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模态、不同来源的数据,提取并利用其中蕴含的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以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多模态数据融合与集成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数据表示、数据融合和数据集成三个方面。
数据表示是指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可比较的形式。
这涉及到数据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和表示学习等步骤。
其中,预处理包括去噪、归一化等操作,特征提取则旨在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能代表数据内在特性的特征,表示学习则通过深度学习等方法学习数据的低维表示。
数据融合是指在多模态数据表示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融合策略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融合,以得到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
数据融合的策略可以分为早期融合、晚期融合和中间融合三种。
早期融合是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就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融合在一起,晚期融合则是在特征提取或模型训练阶段才进行融合,而中间融合则是将不同阶段的融合策略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不同模态数据的优势。
数据集成是指将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集,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
基于水下航行器导航定位及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基于水下航行器导航定位及信息融合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开发和利用,水下航行器在海洋探测、海底资源勘探、水下救援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水下航行器的导航定位及信息融合技术成为其性能提升和广泛应用的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水下航行器的导航定位技术及其信息融合方法,分析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技术思路和改进方案,为水下航行器的性能提升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水下航行器导航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声学导航、惯性导航、视觉导航等多种导航方式,以及各种导航方式的优势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对水下航行器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传感器数据融合、多源信息融合、导航与感知信息融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下航行器导航定位方法。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声学、惯性、视觉等多种导航方式的优势,通过信息融合技术实现对水下航行器的高精度导航定位。
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下环境感知模型,用于提高水下航行器对复杂环境的感知和适应能力。
本文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和性能评估,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动水下航行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二、水下航行器导航定位技术基础水下航行器的导航定位技术是其实现精确导航与高效作业的关键所在。
该技术融合了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控制工程以及海洋科学等。
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声纳导航、惯性导航、视觉导航以及地磁导航等。
声纳导航:声纳(SONAR)是水下航行器最常用的导航手段之一。
它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发射声波并接收其反射回波,从而获取航行器与周围环境的相对距离和形状信息。
声纳导航的优点在于其工作范围广泛,不受光线条件限制,但精度受水质、水温、盐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信息融合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1 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 、 信 息处理技术 的飞速 发展 , 数 据融合技 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领域 。该技术是关 于把多个传感
测数据 的校正 、 相关 和合 并处 理 , 建 立起 有组 织信 息索 引 集, 并由此对 某个 特定 的观测 区域 的结构 、 行为进 行建模 、
理解和解释 。
wh i c h a p p l i e d i n c o mp l e x b a c k g r o u n d c o me f o r t h , Da t a f u s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r e s u l t s f r o m t h e d e ma n d f o r a u t o ma t i c f u s i o n a n d 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n o l — o g y o f mu l t i —s ou r c e i n f o r ma t i o n . Th e d e f i ni t i o n a n d mo d e l o f d a t a f u s i o n a r e i nt r o d u c e d,t he ma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 c o mp a r i s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t hr e e d a t a f u s i o n c l a s s i f i e d a r e p r e s e nt e d .Fi n a l l y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o f d a t a f u s i o n t e c hn i q u e i n mi l i t a r y f i e l d a r e d i s c us s e d . Ko y Wo s d a t a f u s i o n,l a y e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Cl a s s Nu mb er TN9 1 9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及多源信息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及多源信息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主要研究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是一种将来自不同传感器或不同平台的遥感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旨在提高遥感数据的利用效率和解译精度。
该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首先对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详细阐述了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理论基础,包括融合的概念、层次、模型和结构等。
接着,讨论了多源遥感影像像素级融合技术,包括融合过程、特点及其应用。
本文还探讨了基于不同理论的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方法,如Bayes融合法、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和改进的BP神经网络等。
在地学应用方面,本文研究了遥感技术为地学应用提供的数据来源和探索方式。
通过对遥感地学分析的基本思想进行研究,论述了遥感信息在地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本文旨在为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以促进遥感技术在地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二、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基础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平台、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集成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地学信息。
该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主要特点包括:数据来源广泛: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的获取平台和传感器类型日益丰富,包括光学传感器、雷达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
数据分辨率提高:遥感数据的分辨率不断提高,从早期的米级、公里级发展到亚米级、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提高了数据的细节信息含量。
数据融合技术成熟: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包括图像配准、图像增强、特征提取、分类识别等,实现了多源数据的有效集成和利用。
数据量大:遥感数据的体量庞大,处理和存储这些数据对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提出了挑战。
数据异质性强:多源遥感数据具有不同的传感器类型、分辨率和波段范围,导致数据异质性强,融合难度增大。
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研究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研究摘要: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推广,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
通过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够显著提高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一、引言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环境复杂多变,单一传感器所获取的信息可能会受到诸多干扰,使得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受到限制。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将多个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融合,以提高目标检测算法的性能。
二、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算法分类和流程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特征级融合和基于决策级融合。
特征级融合主要是将不同传感器所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而决策级融合则是将不同传感器所得到的检测结果进行融合。
在具体实施上,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算法流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特征提取、特征融合和决策融合。
三、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研究进展1. 基于特征级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特征级融合的目标是将不同传感器所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准确的目标检测结果。
目前,主要的方法有特征级融合和分类器级融合。
特征级融合的方法主要有特征编码和局部特征融合。
分类器级融合的方法主要有融合特征向量和融合后分类器。
2. 基于决策级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决策级融合的目标是将不同传感器所得到的检测结果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准确的目标检测结果。
目前,主要的方法有加权融合和级联融合。
加权融合是给每个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赋予权重,然后将各个传感器的结果进行线性融合。
级联融合则是将不同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级联,以减少误判的概率。
四、改进的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在综合分析现有的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
Wiener滤波,Kalman滤波和信息融合滤波理论研究进展
方 向,并提 出了存在 的几个 问题 和今 后研 究方 向,具有重要理论 、工程应用 和科学 方法 论意义 。
关 键 词 :K la 滤波 ; ee滤波 ;信 息融 合滤波 ;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科学方法论 a n m Wi r n
中图分 类号 :O 1.4 216
文 献标 志码 :A
综述最优和自校正滤波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其中给出了同wiener滤波方法和kalman滤波方法的比较并且综述了近20年来由作者分别基于kalman滤波方法和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关于wiener滤波kalman滤波和信息融合滤波理论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一系列新方法新理论和新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存在的几个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理论工程应用和科学方法论意义
DENG 一i Zi1
( p r n f tmai ,Sh o f l t ncE gn eig Deat t o t n co l e r i n ier ,He o gi gUnv ri ,Hab 50 0 C ia me o Au o o E co n i n j n iest l a y ri 10 8 , hn ) n
Ke r s Kam a i e ig;W in rfle ig;i fr a in f so i e i g mo e n t e is a ay i ywo d : l n ftr l n e e i rn t n o m t u in fl rn ; o t d r i me s r n l ss e
Ab ta t A e m e h d l g o p i a n ef t n n it rn - m o e n tme s r e n l ssm e h d i sr c : n w t o o o y f r o t m l d s l u i g f e i g a l d r i e is a a y i t o s r v e d,wh r h o a io s wi h i n rfle i g m e h d a d K am a i e i g m e h d a e g v n, e i we e e t ec mp rs n t t e W e e i rn t o n l n fl rn t o r i e h t t a d t e a v n e n W in r f t rn n h d a c s o e e i e i g,Ka m a i e i g,a d i f r to u i n f t rn h o is a e r — l l n fl rn t n n o ma i n f so i e i g t e r r e l e v e d,wh c r r s n e y t ea t o a e n t e Ka ma i e i g me h d a d mo e n t e i sa iwe ih a e p e e t d b h u h rb s d o h l n f t rn t o n d r i s re ~ l me n l ss m e h d,r s e tv l ay i to e p c i e y,i h a t t n y y a s n ih i c u e s v r ln w t o s h o i s n t e l s we t e r ,a d wh c n l d e e a e me h d ,t e re , a d r s a c ie t n ,a d t e e ss i g s m e p o lm s a d f r h r r s a c ie to s a e a s r s n n e e rh dr ci s n h x it o r b e n u t e e e r h dr cin r lo p e e ~ o n t d Th y h v p r a t t e r t a ,e g n e i g a p ia i n ,a d s in e me h d l g a i g . e. e a e i o t n h o e i l n i e rn p l t s n ce c t o o o y me n n s m c c o
数据驱动的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研究进展
数据驱动的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研究进展
张良培;何江;杨倩倩;肖屹;袁强强
【期刊名称】《测绘学报》
【年(卷),期】2022(51)7
【摘要】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是突破单一传感器的观测局限,实现多平台多模态观测信息互补利用,生成大场景高“时-空-谱”无缝的观测数据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日益完善,数据驱动的多源遥感信息融合获得了研究者的广泛青睐,然而,数据驱动算法与生俱来的低物理可解释性,弱泛化能力都阻碍了其在多源遥感信息融合领域的长远发展。
因此,本文分别对同质遥感数据融合,异质遥感数据融合,以及点-面融合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分析了各融合问题的发展趋势。
最后,对算法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剖析了数据驱动的融合算法所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未来多源遥感信息融合领域的研究方向。
【总页数】21页(P1317-1337)
【作者】张良培;何江;杨倩倩;肖屹;袁强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27
【相关文献】
1.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在土地沙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2.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研究
3.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广东省土地利用分类方法——以雷州
半岛为例4.面向工矿区陆面演变分析的多源遥感信息融合5.多源数据驱动下委员会机器测井解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融合方法研究进展作者:陈慈张敬磊盖姣云王云来源:《科技视界》2019年第17期【摘要】从信息融合的起源,功能模型,数学模型,在民事上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对多源信息融合进行介绍,指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为信息融合的研究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信息融合;功能模型;数学模型;综述中图分类号: TP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7-0032-002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9.17.014Research Progress on Information Fusion MethodsCHEN Ci ZHANG Jing-lei GAI Jiao-yun WANG Yun(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Vehicle Engineering<Sh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Shangdong 255000,China)【Abstract】From the origin of information fusion, functional model, mathematical model,civi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to introduce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fusion.【Key words】Information fusion; Functional model; Mathematical model; Review1 信息融合概述美國在 1973 年的时候首次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
八十年代,美国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在海湾战争中占得先机之后,建立了以数据融合为技术核心的C3I军事系统。
1986年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JDL)建立了面向功能的基本模型及基本术语词典,1998年再做进一步完善。
迄今为止,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数据融合模型,被引用最多的是美国国防部的JDL模型。
JDL四级功能模型见图1。
图1 JDL四级功能模型2 信息融合数学模型2.1 人工智能方法方法由于用于目标识别融合的多源信息往往含有不确定性、不完整性、模糊性、多变性和虚假性,须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2.1.1 模糊理论模糊理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的共同特点进行抽象提取的方式来进行概括总结[1],以模糊规则来实现某些函数指标的提取。
模糊理论的难点在于如何构造合理有效的隶属函数和指标函数[2]。
2.1.2 Bayes 理论Bayes 统计理论可以利用先验知识提供的新信息形成关于事件可能性出现概率的后验知识,适用于先验知识比较丰富的融合问题[3-5]。
2.1.3 D-S 证据理论对于不确定信息,D-S 证据理论不需要先验信息和条件概率,被广泛应用于多传感器目标识别融合中[6]。
2.1.4 粗糙集理论粗糙集理论为带噪声、不精确或不完全数据的分类问题提供了一套严密的数学工具[7-8]。
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融合方法,可剔除相容信息,求出最小不变核,找出对决策有用的决策信息,得到最快的融合算法。
2.1.5 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信息融合技术的数据级的处理部分,通过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和特征提取能够有效减小融合中心的计算负担,提高信息融合算法的性能[9-10]。
2.2 组合融合方法2.2.1 基于D-S推理的灰关联分析融合方法关联分析是按发展趋势作分析,对样本量和分布规律没有太高要求,分析结果一般与定性分析相吻合,宜采用灰色关联分析[11]。
在实际环境中,多数情况下传感器设备获得的信息是冗余的。
关欣等在灰关联识别的过程中,引入DS证据理论,通过对信号的积累和对信任度的重新分配,对识别结果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提高了辐射源的正确识别率[12]。
2.2.2 模糊推理系统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融合方法[13]将模糊推理系统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两者结合构成模糊聚类系统;另一种将神经网络纳入到模糊推理系统,其中,神经网络用于参数调整。
两者优势互补,提高信息融合的准确性。
2.2.3 证据理论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目标识别方法证据理论只适用于证据独立的情况,而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处理不独立证据或冲突证据。
针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中基本概率赋值难以获取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获取基本概率赋值的方法,克服了现有的依赖专家经验获取基本概率赋值主观性强的缺点[14]。
3 信息融合在民事上的应用3.1 智能驾驶系统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要求传感器可以识别障碍和危险,提醒驾驶员或改变驾驶状态,以避免事故发生。
M.Duarte等研究了在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对移动车辆的类型进行分类的任务[15]。
基于广泛的现实世界实验,编制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820MByte原始时间序列数据,70MByte预处理,提取的光谱特征向量和使用最大似然分类器的基线分类结果。
研究者们引入了多传感器信息,提出不同的融合算法,研制了智能驾驶系统,如碰撞报警系统(CW)、偏向报警系统(LDW)、智能迅游系统(ICC)[16]。
3.2 船舶定位在船舶航行的过程中,通常依靠雷达、灯塔、全球定位系统和气象水文等传感器提供的信息,来实现船舶的安全航行。
徐树生根据冗余动力定位系统的实际需求,设计同步、异步位置参考系统融合结构及同步姿态测量系统的融合结构,由此构成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体系,利用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船舶半实物仿真系统,对所建动力定位船运动模型、传感器测量模型、同步位置参考系统及同步姿态测量系统的融合结构与相应的算法进行仿真验证[17]。
3.3 工业过程监视信息融合在工业过程监视方面是为例识别引起系统状态超出正常运行范围的故障条件,并据此触发若干报警器。
缪燕子针对瓦斯突出这一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灾害问题,建立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瓦斯突出预测系统模型,并分别对融合系统的数据层、特征层和决策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多规则决策的瓦斯突出智能预警系统,从而有效地提高对瓦斯突出預测的准确度[18]。
3.4 服务机器人随着计算机、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机器人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于清晓对服务机器人在餐厅环境下的移动定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机器人的定位精度,确保餐厅服务机器人能够为顾客提供自主取菜、送菜等餐饮服务[19]。
Care-O-Bot ;Ⅲ是Fraunhofer IPA研制的最新一代服务机器人配有激光测距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在控制方法、传感器、运动学、人机界面等方面做了很多改进[20-21]。
3.5 残疾人照顾外界环境随时随地在变化,根据各种数据源,对残疾人进行帮助,节省了人力物力。
Navchair轮椅其考虑了残疾人群的特点,采用超声波和红外等传感器,设计了巡墙、躲避行人和根据目标调整速度等安全技术[22-23]。
4 不足与展望数据融合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综合理论和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多源信息的异构性、不确定性、模糊性、虚假性的条件下,采用何种信息融合框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的系统中,仅靠单的融合方法难以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故多种融合方法的分工和互补是很自然的选择。
同时,智能数据库技术应引起重视。
目前,我国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处于大发展时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应用深度和广度有较大差距。
将信息融合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的民事领域,对我国发展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Solaiman B., Pierce L.E., Ulaby F.T. Multisensor Data Fusion Using Fuzzy Concepts:Application to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Using Ers 1/jers 1 SARComposites[J]. IEEE Transaction on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SpecialIssue on Data Fusion),1999,37(3):1316-1326.[2]Nauck D., Kruse R. Obtaining Interpretable Fuzzy Classification Rules From ;Medical Data[J]. Artificial Intelligent in Medicine, 1999, 16(2): 149-169.[3]éloi Bossé, Pierre Valin, Anne-Claire Boury-Brisset, Dominic Grenier. Exploitation of a priori knowledge for information fusion[J]. Information Fusion,2004,7(2).[4]ZHOU Zhong-bao,JIANG Ping,WU Xiao-yue.App licati on of evi-dence theory in information fusion of multiple sources in Bayesian analysis[J].Journal of Harb in Institute,2004.11(4):461~463.[5]王刚,赵海,魏守智等.基于非参数估计的决策融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4,16(7):1593~1596.[6]胡金海,余治国,翟旭升,彭靖波,任立通.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故障决策融合诊断研究[J].航空学报,2014,35(02):436-443.[7]黎明,张化光.基于粗糙集的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研究[J].自动化学报,2002,28(1):27-33.[8]M.Boekowski, J.F.Peters. Approximating sensor signals: A rough ser approach[C].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Canadian,2002:980-985.[9]Hou Wenjun,Li Xiangji,Jin Yue,Wu Jin.A study of intelligent decision making ; system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and expert syste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yber worlds,Hangzhou,2008:811-814.[10]宗華,宗成阁,于长军,权太范.多传感器信息融合NFE模型的研究及应用[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32(3):522-527.[11]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J].华中工程院学报,1982,10(3):9-17.[12]关欣,何友,衣晓.基于D-S推理的灰关联雷达辐射源识别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3):274-277.[13]X.Wang,J.M.Mendel.Fuzzy basic function,universal approximation and orthogonal least-squares learning[J]. IEEEtrans,1992.3(5):807~814.[14]唐士杰.证据理论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15]M.Duarte,Y.H.Hu.Vehicle Classication i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J].Joural of Parallel andDistributed Computing, 2004,64(7):826-838.[16]R.Bishop.A Survey of intelligent vehicle application worldwide[J].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dearborm:USA,2000,25-30.[17]徐树生.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18]缪燕子.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及在矿井瓦斯突出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19]于清晓.轮式餐厅服务机器人移动定位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20]C.P.Connette,A.Pott,et ;al.Control ;of ;An ;Pseudo-omnidirectional,Non-holonomic,Mobile Robot based on an ICM Representation in Spherical Coordinates[J].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Cancun.2008:4976-4983.[21]C. Parlitz, W. Baum, et al. Intuitive Human-Machine-Intera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na Household ;Robot ;Companion[J].Human ;Interface ;and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ools in Information Design. 2007, 4557: 922-929.[22]S. ;P. ;Levine, ;D. ;A. ;Bell, ;et ;al. ;The ;NavChair ;assistive ;wheelchair ;navigation ;system[J]. IEEE Transaction on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1999, 7: 443-451.[23]S. ;P. ;Levine, ;D. ;A. ;Bell, ;et ;al. ;The ;NavChair ;assistive ;wheelchair ;navigation ;system[J]. IEEE Transaction on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1999, 7: 44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