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完整版课件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1)理学: ①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 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 家训之中。 ②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
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
。
.......
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朱柏庐《朱子家训》
(2)乡约 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道德教化为主,以乡约教 化乡里。北宋《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 成分,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 ,不遵乡约要受处罚,甚至治罪。 ③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的模式,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 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 (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 力,并与法律合流)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2、法治思想的渊源
(1)夏商周: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
(2)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成文法。 3、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
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 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实质是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有哪些异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历史分析能力。例如,通过比较秦汉、隋唐两个时期的国家治理,让学生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但个别学生对部分历史时期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补充和引导。
2.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历史现象难以把握。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分析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演变过程和影响方面。
2.请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人物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
3.请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题目:
1.列举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并简要说明各个时期的特点。
5.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小组讨论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 巩固西周统治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 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 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
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 附属
附属
国
国
都城
附属 国
附属 国
殷衰,诸侯或不至; 殷兴,诸侯归之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
与王室 关系
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但未必有血缘关系
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即使无 血缘关系也一般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 系,作为血缘宗法关系的补充
地方居 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 多数封国内血缘界限被打破 民组成 有血缘联系
对地方 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有的 控制力 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不同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
时间: 秦朝以前的历史
分期:夏商西周(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变革时期)
制度: 世袭制(夏)、 内外服制度(商)、 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 郡县制与官僚制的萌芽(春秋战国)
禅让制到世袭制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糊名、誊录等、南北分卷制度 恢复-元朝:恢复科举制,时断时续,比例不高。 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内容,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加强-明清:三级考试,南北分卷,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采用八股取士 废除-清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 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 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中等以上获相应奖励出身,并 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 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录取。
“癸卯学制”颁行的意义 ①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 式设立; ②促进新式学堂创办和近代科学文化的 传播,造就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2、选官制度改革 (1)背景:科举制度的变化,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2)官制改革:A、改革传统选官制度:B、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3)选官制度:A、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B、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 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 性障碍。
➢到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
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 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 彻底注销。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
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 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1)科举制的变革背景
高中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时作业7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
但到春秋后期,X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
这反映了统治者( C )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D.接受注重道德规X的儒家思想解析:中国古代虽有法律,但更多的是人治,法律对统治阶层不起作用,谈不上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并非为了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故B项错误;刑法从“并无公开条文”到“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反映了刑法由不成文到成文的演变,这是适应地主阶级兴起、贵族逐渐衰落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刑法,未体现注重道德规X的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2.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X“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X 为政者应该( A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X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从孔子“德治”,孟子“仁政”,董仲舒“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正君心”可知,儒学家都要求统治者关注民本,行“仁政”和“德治”,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3.“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B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解析:据材料中“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等信息可得出主X以刑罚治国,而不是反对刑罚,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等信息可以得出应该是法家的思想,依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X,故D项排除。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政治制度是指导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 方法的总和。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指秦以前的历史,主要包括夏、 商、西周春秋与战国。)
郡守、郡尉、郡丞、 监御史
县令、县尉、县丞
三老、啬夫、游徼
皇帝
集 中
中央权力 集 中
地方权力
47
3 、郡县制实行的意义:
①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进步; ②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
理地方); ③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政治
安定和经济发展; ④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 之间相互依存,是互为表里的政 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 定。
⑦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 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⑧ 宗法制的影响:
在当时,有利于巩固和加强西周的统治。 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凝聚了宗族,保证了贵族在 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强化了家国一体。 长远看,对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都产 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⑧、破坏: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 制破坏.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
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宗法制的含义: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 继承关系和名分。 ③原则(核心):嫡长子继 承制
★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页)
结合材料,说明汉唐“礼法并用”的特点和影响?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 之用。
——长孙无忌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页)
睡虎地秦简部分条文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页)
思考:《秦律》体现出的法家思想特点。
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 赀(罚)城旦诬(诽谤)人,何论?当黥。
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 何也?当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剑 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
在法律和伦理道德 并存的当代社会, 何以法律受到伦理 道德如此大影响?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 有着怎样的发展规 律?
4·14聊城于欢案
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这些人心经验,正视转型时代 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与人情的 关系、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摘自《人民日报》
子产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对公开刑书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页)
儒家VS法家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页)
思考:董仲舒对礼教与法治关系的看法。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
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简析我所教的三个班多数学生研究态度比较端正,已经养成了比较良好的研究惯,但部分学生由于研究态度不端正,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要求的合格率目标较难,不愿读书者大有人在;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不重视,这种观念急待转变。
今年历史研究的担子仍然很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上好每一课,课堂练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由于以前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研究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3、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本单元主要聚焦中国古代及近代的选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的建立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治理手段,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治理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以及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高中历史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新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教学案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1)概述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2)分析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掌握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内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掌握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的内容(5)归纳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法治(1)思想渊源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
X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
(2)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法家认为人性恶,主X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
①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②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
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X“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影响: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德治(1)思想渊源: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认为人性善,主X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①孔子:主X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②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3)影响:儒家主X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甚至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 任务:分析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出
现的变化及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 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与修度时订俱完进善 意义: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公务员政治、文 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 正式形成
探究(二):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
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
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
推动教育、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主题二:借鉴.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 时政府
北洋 政府
南京国 民政府
理论基础 孙中山文官
文官考试制 度正式建立
建立公务员制度
考试思想
主题二:借鉴.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探究(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 官考试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探究(二):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文官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题心得,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法治与礼教在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强调法治与礼教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3)课堂讲解: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法治与礼教的作用。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强调法治与礼教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启示。
3.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浓厚,善于思考和探究,这部分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一般,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观点片面、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使学生在探讨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问题时,能够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4.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文献、案例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法治与礼教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深入理解法治与礼教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舞规模
八佾64人 六佾48人 四佾32人 二佾16人
周朝礼乐制度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 后嗣者也。”
——《左传》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
中国历史上最 早的成文法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
6.春夏秋冬,流转无穷;人的一生, 就像早 晨的露 水,太 阳一晒 就消失 了。人 生好像 旅客寄 宿,但 人生功 绩却能 刻入金 石永远 流传。
•
7.“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是说岁 月更替 ,人生 有阻, 即便是 圣人贤 人,也 无法超 越,这 为下文 写对待 生活的 态度做 了铺垫 。
•
8.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 名句, 笔力遒 劲,韵 律沉雄 ,内蕴 着一股 自强不 息的豪 迈气概 ,深刻 地表达 了曹操 老当益 壮、锐 意进取 的精神 面貌。
拂拭几案,当令洁净”;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
正”;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宋代对“礼”的重建
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 和完善,有何作用?
既不专一,却只仅仅诵读,决不能
记”。
道德教化的通
——《童蒙须知》 (宋.朱熹)
俗化和普及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明《大明律》 清《大清律例》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大一统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 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案例 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为子。及
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之。甲当何论?仲舒断 曰:甲无子,振活养子,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 乙。诏:不当坐。
——(西汉)董仲舒撰:《春秋决狱》,载(唐)杜佑撰: 《通典》卷六十九
判案:《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他们 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礼法结合、刑德并用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汉代对“礼”的重 建和完善,有何作用?
汉代画像石《宴饮图》
世俗化,礼成为 社会各阶层共同 遵循的行为规范。
法家:“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 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儒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律十八种》 《效律》 《秦律杂抄》 《法律答问》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北宋乡约: “一、德业相劝; 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 交;四、患难相恤。”
——北宋《吕氏乡约》
实质:援礼入法
明朝乡约: “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 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 为。”
——明太祖“六谕”
清朝乡约:“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
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息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 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 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周朝礼乐制度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 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天子八佾(yi),诸公六佾,诸侯 四佾,士二佾。
——《梁传》
身份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使用乐器
悬挂乐器四套,四面排列 悬挂乐器三套,三面排列 悬挂乐器二套,二面排列 悬挂乐器一套,一面排列
北宋.周敦颐
宋明理学
“天理流行,触 处皆是……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之 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南宋.朱熹
理学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
《小学集注》(宋.朱熹)教人以洒 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 隆师、亲友之道,是儒者为学的基础, 儒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
•
4.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 ,最后 一段中 ,松柏 梧桐覆 盖相交 ,鸳鸯 双双和 鸣,是 运用了 浪漫主 义的手 法,既 象征了 刘、焦 爱情的 不朽, 又象征 了他们 的悲愤 和控诉 。所以 ,这首 诗是浪 漫主义 的诗歌 。
•
5.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 的人物 个性化 的语言 刻画了 人物的 性格, 一些段 落浓墨 重彩, 如刘、 焦话别 ,兰芝 辞母等 ,使人 物形象 更鲜明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八 礼(社会礼节)
冠礼 婚礼 丧礼 祭礼 射礼 飨礼 朝礼 聘礼
七 教(人伦关系)
父子 兄弟 夫妇 君臣 长幼 朋友 宾客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十恶:谋反、谋大逆、 谋叛、恶逆、不道、大 不敬、不孝、不睦、不 义、内乱
唐《唐律疏议》书影
“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伦理道德和法律结合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
1.取样要有专人负责,开始时隔-小 时取样 一次, 以后根 据取样 判定结 果再决 定取样 间隔时 间。
•
2.经化验冲洗精度合格后,油冲洗工 作即可 停止, 待油温 降至室 温后进 行排液 和管道 系统恢 复,充 填工作 油,进 行试运 转。
•
3.登高作业绑扎用的直爬梯,必须经 专人检 查绑扎 牢固后 方可使 用,对 于一些 为了安 装方便 而搭设 的临时 操作平 台,除 必须绑 扎牢固 ,并且 其自身 保证一 定的安 全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