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6 第七章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邪

合集下载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通常外生“六淫”,我们都知道是指自热界中出现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变化,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六气异常所引起的外来邪气致病现象。

那什么是内生“五邪”?就是指我们体内同样会生成风、寒、湿、燥、火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于体内脏器机能环境所生,而非外界季节变化所致。

比如我们常见的女性来例假后会出现怕冷的反应。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界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在人体内部也会产生。

你看为什么在广东很多人经常会感觉心里发热,为什么凉茶在广东卖得很红火?就是我们体内产生了热和火,为什么天凉也会感觉火气很大?这里就告诉大家是“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六淫的现象。

就是说首先是由于我们内在脏腑出现异常了而导致的现象,这里要注意说的是“类似”六淫现象。

好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怎么降火都降不下来,内里总是热,如大便干燥反复出现,怎么也降不了火。

其实是因为没有去对照内生“五邪”的原理。

其实这些症状是与脏气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脏气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内热还在继续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整病例过程中,为什么不能阻止一些症状反复出现的原因。

我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往往在谈到风、寒、湿、燥、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外界的原因,其实人体内有五脏,在中医里,五脏就是五行,也是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同时也代表五种季节变化,这些变化是我们体内的小宇宙所自然形成的。

过去讲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是生存在宇宙之间,天、地、人叫三才,宇宙产生四季,宇宙是大世界,人体是小世界,也就是说人体相当于一个小宇宙,为什么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原因就在这里,什么时候科学家把宇宙研究透了,才能真正了解人体的奥秘。

在人体这个小宇宙内,五脏就是四季,也如同大自然会产生五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给大家举个例子。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和气血津液等功能失常,人体内部会产生类似外感六淫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将它们统称为内生五邪,分别是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

(暑是外邪,不会内生)内风(风气内动)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眩晕、抽搐、震颤等不自主动作。

内风的特征是肢体有“动摇不定”的风的特性,肝主筋司运动,动作与肝的生理功能有关,所以风气内动又称肝风内动。

风气内动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四种:热极生风:阳主动,热邪太盛阳升无制会化风;此外热邪灼伤阴液,筋脉失养也会引起内风症状。

以高热、手足抽搐有力为主要特征。

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或肝肾阳虚阳浮不敛,都会导致肝阳上亢化风。

以眩晕,肢颤,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

血虚生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以手足麻木,震颤或蠕动无力为主要特征。

阴虚风动:肝阴亏虚,特征在肝血虚的基础上加热象。

内寒(寒从中生)内寒是体内阳气虚衰,温煦气化不够,导致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冷、白、稀、润、静。

内寒就是阳虚的产物,阳虚的机理已经在基本病机中讲过。

内湿(湿浊内生)内湿主要是脾不运湿引起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内湿可停滞于三焦任何部位阻滞气机,以中焦最为常见。

脾不运湿是因为脾阳虚衰,津液不化,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所以脾肾阳虚都会引起湿浊内生。

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湿邪停滞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

如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

内燥(津伤化燥)内燥主要是由阴津不足,人体器官组织濡润不够引起的病理变化,以干燥、枯涩、失润为主要特征。

内燥主要是由阴虚内热伤津耗液,或汗、吐、下致津液大量丧失,或津液化源不足引起。

内燥病变常发生于肺、胃、肾和大肠,肺燥则干咳无痰或咯血;胃燥则胃脘嘈杂痞闷,饥不欲食;肾燥则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肠燥则排便不畅,大便干燥。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一、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内风”。

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变化。

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

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血燥生风。

(一)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状态。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

其病为实。

临床可见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

(二)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阳偏亢,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肝郁化火;或年老肝肾阴亏;或操劳过度等,耗伤肝肾之阴,导致阴虚阳亢,风气内动。

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三)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指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的病理状态。

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变生内风。

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等动风之症。

(四)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

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则虚风内动。

多见于温热病末期,以及失血、贫血疾患之中。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五)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生风的病理变化。

多由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等原因所导致,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搔痒或落皮屑等症状,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等疾患之中。

二、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变化。

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

内寒多责之于心、肺、脾、肾,且与脾、肾关系密切,而尤以肾阳虚衰为著。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中医理论——内生五邪专长医师网2019-12-18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

因其临床症状特点类似于六淫邪气,但病起于内,为了与外邪有所区别,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所谓内生五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一)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形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

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

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势。

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

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或口眼口呙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

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瞤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中医:内生“五邪”病机,内寒与外寒

中医:内生“五邪”病机,内寒与外寒

中医:内生“五邪”病机,内寒与外寒前段时间有人留言说“前几天拔完火罐后,拔罐的皮肤呈紫黑色,大夫说我体寒,严重的话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我平时饮食、保暖措施都做得不错,怎么会体寒呢?”要回答她的问题,我们要先明白一点,“寒”从哪里来呢?中医里的寒有两种,一种是当气候异常变化或者人体自身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感受了六淫之邪的寒邪,这种寒气由于是从外界侵袭人体,被称为“外寒”。

还有一种寒是内寒,和“外寒”不同的是,“内寒”是寒气从内而生,是因为人体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退导致的一种虚寒的病理状态,以虚为主。

所以我们回答下开头的问题,平时饮食,保暖措施都做的不错,却出现了寒,这个很可能就是内寒。

内寒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内生“五邪“病机。

寒从中生,又名“内寒”。

内寒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邪弥漫的病理变化。

简单来讲就是阳气虚损、虚寒内生,表现为温煦功能、气化功能失调、低下。

寒从中生,“中”是指人体内部的意思。

人作为一种恒温动物,需要产热系统和散热系统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当产热不足时,人体各脏器得到的能量供应就会相应地减少,从而导致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这时人体就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关节冷痛、筋脉拘挛、胃脘冷痛等具有寒冷特性的症状。

内寒的病理表现与变化一、内寒的病理表现一般把内寒的病理表现概括为冷、白、稀、润、静几个方面。

冷:畏寒、肢冷,为最基本特征。

白:面、舌色白。

稀: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大便稀薄。

润:舌润、口不渴。

静:精神状态安静、喜卧。

冷,即畏寒肢冷,这是寒从中生最基本的表现,是患者自觉怕冷,比如夏季也需穿着秋裤,冬天穿两个羽绒服也会觉得冷,肢体常冰凉难暖。

白即面色苍白,或为皖白,因为阳气虚失于温煦。

稀指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

患者的痰是清稀的,大便下利清谷。

润指舌不干,津较多,舌润口不渴,或者患者觉口渴但欲温饮,这是由于阳气虚,输布津液障碍而出现口渴。

03 内生“五邪”病机

03  内生“五邪”病机

内生“五邪”病机所谓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变化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五种病理状态。

由于病起于内,不是由外邪所引起,故称作为生“五邪”,属于病机的范围,具体包括、、、、。

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内风”,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又称其为“肝风内动”。

形成原因甚多,一般可见热邪炽盛,燔灼肝经,热极生风;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肝阳化风;肝阳化风;阴亏或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等。

热极生风,多见于热性病的热盛期的极期。

常见痉厥、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肝阳化风,多由情志内伤,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为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动无制,阳化为风,形成风气内动。

其症状轻则可见筋惕肌肉颤动,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歪斜,或为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率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液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临床可见筋挛肌肉颤动,手足蠕动等症,以及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之症。

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因而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或屈伸不利。

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寒从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内寒”的形成,多因阳气虚损,机体脏腑组织失于温煦,阴寒内盛所致。

其产生多与脾肾阳气不足有关,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内寒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

常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蜷卧喜暖,腹泻便溏,舌润不渴等温煦不足之症,以畏寒喜暖为基本特征。

二是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而致阴寒内盛。

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衡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发水肿等病症。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病机的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病机的概述

中医病因学,把风、寒、暑、湿、燥、⽕等六*作为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根据⾃然界六种⽓候异常变化对⼈体的致病影响及机体的反应状态⽽⾔。

此为邪从外来,故属于病因学范围。

所谓内⽣“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本⾝由于内脏机能的失调等异常变化⽽产⽣的五种病理状态,并有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等之不同,此属“邪”从内⽣,故属于病机学范围。

中医学通过临床实践,在认识和总结内⽣“五邪”这些病理变化时,同样也是把若⼲⾃然现象与疾病的考试,⼤站收集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借以说明复杂的病理反应。

如动风、中风称之为“风病”,是以其病变表现可见头晕⽬眩,或⼝眼斜,或⽛关紧闭、⾓⼸反张,以及出现抽搐、拘挛、震颤等症状,拟似风⽓的激荡、游⾛、急和多变等特点。

此是由于⽓⾎津液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的病理反应,并⾮是感受外界风邪所致。

为区别病因学上的概念,故中医病机学称之为“内风”或“风⽓内动”;如化寒、⽣湿、化燥、化⽕等,也相应地称之为“内寒”、“内湿”、“内燥”、“内⽕”。

因此,所谓内⽣“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是由于⽓⾎津液及脏腑等⽣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类似风、寒、湿、燥、⽕等外邪致病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全]中医基础理论-心小肠肺大肠的病机+内生五邪

[全]中医基础理论-心小肠肺大肠的病机+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心小肠肺大肠的病机+内生五邪心的病机心主血脉,藏神;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心的病变,对人体的影响都主要体现在血脉和神志上。

所以心的病机以血液运行失常和神志活动异常为主要特征。

心气、心阳失调心的阳气偏盛主要表现为心火亢盛和痰火扰心心火亢盛:是心的阳热炽盛,心的功能亢盛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1、热盛伤津,会有口渴喜冷饮、小便灼热、大便干结等火热炽盛的一般特征;2、热扰心神,使心神失守,会有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3、热盛动血,迫血妄行,会有脉洪数(脉洪大急速)和各种出血症状。

4、此外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会出现舌尖赤痛、口舌生疮等症状;5、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会出现小便频、赤、涩、痛等症状。

痰火扰心:是火热与痰浊结合扰乱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

除了有火热炽盛的表现外还有痰浊内盛的一般特征,痰易蒙蔽清窍会出现神志不清、烦躁不寐、狂躁、神昏谵语等神志错乱的表现。

心的阳气偏衰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心气虚:是心气不足,心的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有:1、心气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无力,会有脉细弱、面色苍白等全身气虚的一般特征;2、心气虚衰,血脉不充,血不养心使心神失守,会有心悸、精神萎靡、神疲等症状。

心阳虚:是心阳不振,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除了有全身阳虚的虚寒征象外,主要表现有:1、血寒则凝,心血行不畅,会有心悸、胸闷、脉涩而无力等症状;严重的寒凝血瘀阻滞心脉,心血瘀阻会有心刺痛或闷痛、四肢厥冷、脉结代等;2、心神不足,与心气虚相比多了寒象。

心气虚的主要表现是功能减退,心阳虚除了功能减退还有虚寒内生的表现。

心阳虚病情加重会导致心阳暴脱,表现为心的病理特征加亡阳症状,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舌谈或紫暗,脉微欲绝等。

心阴、心血失调心的阴血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虚、心阴虚和心血瘀阻心血虚:是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1、心血不足,血脉空虚,头面官窍失于濡养,会有脉细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等全身血虚的一般特征;2、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亏虚导致血不养心,会有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养的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

• 【临床表现】 由于津液亏少,
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 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 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
(五)火热内生
【概 念】火热内生,又称“内 火”或“内热”, 与外火相对。
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
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1.阳气过盛化火
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 有温煦脏腑经络等作用----中 医学称之为“少火”。 在病理情况下,阳气过盛,机 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 加,以致伤阴耗津。----此种 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 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 便是火”。
【临床表现】 常可随湿邪阻滞部 位的不同而异。
湿滞经脉----头闷重如裹,肢
体重着或屈伸不利。
湿阻中焦----黄疸。
湿滞下焦----腹胀便溏、小便 不利。
(四)津伤化燥
【概 念】 津伤化燥,又 称“内燥”。与外燥相对。 是指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
津的病理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成原因】久病伤津耗液, 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 血失精导致津液亏少,以及 热性病过程中的热盛伤津等 所致。
2.邪郁化火
一是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 ,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如 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 、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 等,亦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 又称为“五志之火”。
• 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
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
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 火,因之火热内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血燥生风
1.肝阳化风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我们现在开始上课,讲第三个问题:内燥和外燥的关系。

先讲它的区别。

外燥是感受六淫的燥邪而来,它侵袭人体的部位主要病在肺、胃。

(1)它在临床上有表证: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这是表证的最一般的特征。

将来学习辨证,学习证候学的时候,辨证学的时候,表证是最一般的特征。

(2)燥,它也有干的特征:有津亏,表现为肌肤、官窍、津液枯涸的表现.内燥,(1)是由机体内的津亏,津亏证。

(2)机体内的精血亏损而导致的内燥。

它初可以表现为肌肤孔窍燥之外,主要是以肺、胃、肠、肾燥为主,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感受的邪气从外而来和从内而来,累及的脏腑,外燥主要在肺、胃,而内燥以肺、胃、肠、肾为主,精血下夺,将来学习温病的时候,主要是肝、肾精血亏损,亏损到极点了,表现为形体羸瘦、肌肤干燥的特征。

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是阴津、精血亏损。

由内燥,机体素有津液精血亏损,也最容易招致外燥。

而外燥侵袭机体,病久也必然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津液精血,最终也会导致内燥,这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内火内生五邪,讲最后一个——内火。

(一)内火是火热内生的简称。

查词书,词条叫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又习称内热。

注意在习称的内热和内火,严格说它俩有区别,火为热之极,但是一般情况下,又常常把它俩来混称。

是指机体阳盛有余,或者是阴虚阳亢,或者是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内火。

火热内生,这里选择了或,说了几个或。

(1)阳盛至极,也可导致内火。

阴虚至极,阴虚而火旺,也可导致火。

病邪积聚,郁久也可化火,都可以导致火热内扰,表现为机体的机能功能活动相对亢奋这样一种病理变化。

(2)火和热的关系。

虽然我们现在从一般将内火和内热混称,严格来说,两者还有微细的差别:其一、火和热属性相同,都属阳。

其二、程度有差异。

所以中医理论讲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由热到火。

一般而言,在文献上,中医的历代文献上,常常把用外来的热、外来的火、外火,一般习称为外热。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_中医世家内生“五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气”。

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一)内风的含义风气内动,即“内风”。

“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

因其病变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名。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均可导致风气内动。

故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内动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病理反映为基本特征。

风胜则动,因其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故临床上称之为动风。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风动。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

临床上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

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以及阴液亏损之候。

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中医基础内五邪

中医基础内五邪

中医基础内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是“内风”。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相关。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证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闰,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服歪斜,或为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播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

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孪肉闰,手足蠕动。

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中医病机:内生五邪

中医病机:内生五邪

中医病机:内生五邪1、人体会内生五邪。

比如,激动手会抖,叫风气内动。

我碰到炒股炒到手发抖的患者,叫他服用复方甘草片就好了。

甘能缓急也。

可见,着急激动多疾病,平静淡定少痛苦。

2、《黄帝内经》讲:“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一位中风、口眼歪斜的患者。

我说:“一定是暴饮暴食加暴躁脾气。

就像暴风雨会摧垮掉道路建设一样,暴烈的性子也会让经络地震,脏腑海啸,从而偏瘫不救。

”他认识到这点后,细嚼慢咽,平心静气,杜绝外缘,半个月就恢复了。

据说,鸽子跟人中风相比,鸽子更快恢复。

原因是,鸽子更不容易发脾气。

所以,人要是不轻易发脾气,很多病都很容易痊愈。

俗话说发脾气是本能,能管控好脾气,那就是本事了!管好脾气就等于管好身体。

古人讲:“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说的就是暴急的脾气,会打劫五脏六腑,将十二经络洗劫一空。

所以,发完脾气后,人一般特累、特想躺、干活特没劲。

3、寒从中生。

人年老后,自动不想吃水果、凉水、冰饮。

因为没有这些凉冷之物,他自动都会怕冷。

《黄帝内经》讲:“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所以我常用桂附理中丸、肾气丸,轻松治愈夜尿清长、手脚怕凉、关节冷痛、大便稀溏等虚冷疾病。

这并非真的是阴寒生冷,实乃脏腑阳火不足。

4、人如果觉得绝望,没希望时,身体会凉,即便大热天都暖不了。

人如果觉得有希望时,身体温暖,即便大冬天都冷不了。

所以,癌症、绝症,一般是心有绝望,才有绝症;心有内寒,才引动外寒。

所以,孙思邈讲过,要突破癌瘤绝症,需要在心跟口两处把好关。

怎么把好关?善言不离口,乱想莫经心。

不是善良的话不要讲出嘴巴,不是正能量的念头不要留在心里。

也就是说,杜绝心灰意冷,杜绝冷言冷语,这就杜绝了寒从中生。

我始终认为,肌肉血脉筋骨的寒气,再重都容易医;而心念的冷意寒气,再轻都不好治。

那么,该怎么治呢?还是《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

张仲景一般只论到身体、形体伤寒,他的著作没有论到年头伤寒,我用桂枝汤治疗念头伤寒,疗愈心灰意冷众生,沮丧消极众生,抑郁轻生众生,常有神来之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辅导:内生“五邪”病机―寒从中生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辅导:内生“五邪”病机―寒从中生

1. 内寒的含义
寒从中⽣,是指机体阳⽓虚衰,温煦⽓化功能减退,因⽽导致⽣理功能活动衰退,虚寒内⽣,或阳虚阴盛,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故寒从中⽣,⼜称为“虚寒内⽣”或“内寒”。

2. 内寒的病理变化
内寒病变的形成,多因阳⽓虚损,阴寒内盛,机体脏腑组织失于和煦所致。

内寒的产⽣多与脾肾阳⽓不⾜有关。

脾为后天之本,为⽓⾎⽣化之源,脾阳能达于四肢肌⾁⽽起温煦作⽤。

肾阳为阳⽓之根,能温煦全⾝脏腑组织,并为⼈体蒸腾⽓化之源,故脾肾阳虚,则温煦⽓化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素问。

⾄真要⼤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内寒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

此外,不同脏腑的内寒病变,其临床表现也有各不相同的兼症。

应当指出,阳虚阴盛之寒从中⽣,与外感寒邪或恣⾷⽣冷所引起的寒证,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且还有联系。

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医。

学。

全。

在线。

站。

提供且多与风、湿等邪相兼,或许亦可因寒邪伤阳⽽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

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最终导致阳虚;⽽阳⽓素虚之体,则⼜因抗御外邪的能⼒低下,易于外感风寒⽽致病,或外寒易于直中脏腑,引起内寒⽽发病。

另外,阳虚内寒病机发展到⼀定的阶段,有时还会出现真寒假热的病理表现,如⾯⾊反见潮红,但头汗出、脉虚⼤或沉微等。

这是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不⼀致的反常现象,主要是由于元阳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孤阳浮越所致,故见外热之假象。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生五气(邪)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人亦应之。

人的脏腑功能活动,也会在体内产生与天之六气相类似的变化。

因其生之于内,故称之为“内生六气”或“内六气”,与天之外六气相对。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之正者为化,气之邪者为变。

失其和则为邪气,天之六气异常,习称“外六淫”、“六淫”;内生六气的异常,习称“内六淫”。

在内伤疾病中,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类似外六淫所致的病理变化,通常归咎于“内六淫”。

暑邪纯属外邪,而无“内暑”之说,故“内六淫”实为“内五淫”。

六气之偏颇为邪气,所以,一般称“内五淫”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内风(风气内动)一、内风的含义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是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动风之征的病理变化。

因风自内生,故有风气内动之称,内风的病机特点为肝风内动。

内风的病理变化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以风名之。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

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其病理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风动之征为基本特征。

内风包括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血燥生风、痰瘀生风等。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和痰瘀生风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医学课件 13
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 感邪轻者病情轻,感邪重者病情重。 • 受邪浅者成表证,受邪深者成里证, 表里同受成两感。 • 风邪轻扬多在肺,湿易阻气多伤脾, 疠气发病急骤易入里。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疠气、虫兽伤、金刃伤、化学毒剂
医学课件 14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
1、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 邪胜正 2、正邪相争决定证候类型
医学课件 23
复发
• 复发 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 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 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 复病 由复发引起的疾病。 • 引起复发的机理 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 因的作用。
医学课件 24
复发的基本条件
• 邪未尽除 余邪留于体内,为复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正虚未复 正气虚,邪虽尽,稍有不慎也会出现旧病 复发。 • 诱因 如新感病邪,或过于劳累,均可助邪而伤 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炽,引起旧病复发, 其他如饮食不慎,用药不当,亦可导致复发。
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abnormalmetabolismbodyfluidsabnormalmetabolismbodyfluids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82828383停留脏腑经络阻滞气机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无所附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无所附津液亏损血失其濡养血燥生风津液亏损血失其濡养血燥生风津液耗损血行瘀滞不畅津液耗损血行瘀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津液输布障碍血脉瘀阻而致津液输布障碍8484pathologicalmechanismfiveendogenousevils8585windwindqistirringwithinqistirringwithin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以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为基本特征的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生五邪病机—风气内动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生五邪病机—风气内动

风⽓内动,即“内风”,是机体阳⽓亢逆变动⽽形成的⼀种病理状态。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甚为密切,故⼜称其为“肝风内动”。

《临证指南》说:“内风乃⾝中阳⽓之变动”。

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凡由于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升⽆制,亢逆⽽动,出现动摇、抽搐、震颤等病理反应时,则即是“风⽓内动”病变的具体表现,故《素问·⾄真要⼤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肝风内动,其临床表现可见头⽬眩晕、四肢抽搐强直,或卒然昏倒、两⽬上视、⼝眼斜、半⾝不遂,或痉挛、震颤,或肢⿇⾁、⼿⾜蠕动等症,其中尤以强直性痉挛,或虚性的蠕动,或意识障碍等动摇不定症状为特点。

这些症状的产⽣,多与肝阳易亢易动,以及肝藏⾎、主筋、开窍于⽬等功能失调有关,所以风⽓内动,实即肝风内动。

故《素问·⾄真要⼤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肝风内动⼜有虚实之分,⼀般可见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肝阳化风;热邪炽盛,燔灼肝经,热极⽽⽣风;阴亏或⾎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等类型。

兹分述如下:热极⽣风 概念:热极⽣风,是指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燔灼肝经,使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属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于外感温热病邪,热势炽盛煎灼津⾎,累及筋脉⽽形成。

⼀般多见于发热性疾病的⾼热极期。

 表现:热极⽣风病变,临床可见痉厥、抽搐、⿐翼煽动、颈项强直、⾓⼸反张、⽬睛上视,并常伴有⾼热、神昏、谵语等症。

热极⽣风病变,在未转⼊虚脱(休克或衰竭)之前,⼀般多属实证。

肝阳化风 概念:肝阳化风,是指肝肾阴亏,⽔不涵⽊,浮阳不潜,阴不制阳,导致肝之阳⽓升动⽆制,亢⽽化风的⼀种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于情志内伤,或操劳过度,久则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风⽓内动所致。

 表现:阴虚阳亢,⽔不涵⽊,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阴愈亏,终⾄阴不制阳,肝阳升动⽆制,形成风⽓内动。

其病理表现轻则可见筋惕⾁,肢⿇震颤,眩晕欲仆,或发作⼝眼斜,或发为半⾝不遂;甚则⾎随⽓逆⽽发作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三、湿浊内生
【概念】脾气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脾虚生湿” 【形成因素】过食肥甘,恣食生冷;或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
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
四 津伤化燥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谢 谢!
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多见脾、肾阳虚
阳气虚衰
温煦失职,虚寒内生、血脉绌急收引 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
四 津伤化燥

【形成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
邪,过食生冷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四)血虚生风
【概念】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
津伤化燥 【临床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9

二、寒从中生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概念】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
第七章 病 机
1
第三节 内生五邪
2
第三节 内生五邪
3

第三节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概念】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
二 寒从中生
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 病机变化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4
一 风气内动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
寒从中生 三
【概念】邪热炽盛,燔灼津液,劫伤肝阴,筋脉失常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高烧不退,邪热炽盛 【临床表现】高热伴有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8

虚风
风气内动 (三)阴虚动风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概念】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期 【临床表现】筋挛肉瞤,手足蠕动,并见低热起伏、舌光红少苔、脉细等
【概念】肝阳偏亢,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 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情志所伤,或操劳过度,或年老肝肾阴亏 【临床表现】轻者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或见口眼喎斜、半
身不遂。严重者则卒然仆倒,神志昏迷,或为闭厥,或为 脱厥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7

(二)热极生风(实风)
风气内动 二
《素问玄机原病式》: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火热内生
第三节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内生五邪
12
五、火热内生
【概念】脏腑阴阳失调,而致火热内扰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五志化火,或气血壅滞、病邪郁结,
郁而化火所致 【病机特点】
火热内生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五 火热内生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11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四、津伤化燥
【概念】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津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
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形成因素】
久病伤津耗液
肺燥则咳 胃燥则渴 大肠燥则秘 变化。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
或“肝风”。
内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虚风
实风
本虚标实
津伤化燥 五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6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一)肝阳化风(本虚标实)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内生 五邪
外感 六淫
病因
病机
病证
由脏腑及精气血津 属内伤病的病 多为里证、虚证
液功能失常而产生 机
或虚实夹杂证
由自然界的气候变 属外感病的病 多为表证、实证
化失常而产生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5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一、风气内动(内风)
【概念】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