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

合集下载

导游考试宗教知识:佛教与道教

导游考试宗教知识: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以⽼庄思想为中⼼,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间信仰,复受儒家与佛教影响⽽形成的宗教。

道教的⼀⼤特征就是重“术”,⽽《道德经》所谓“反璞归真”,则是道教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道教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等观念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神仙信仰的前提下,对民间各种神灵精怪信仰也收罗⽽后改造之,所以古⼈说道教“杂⽽多端”。

兹就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佛道之争、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佛教与道教的⽐较,概述于下: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始⾃东汉的张陵,⾄其⼦张衡、其孙张鲁乃集⼤成。

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以宗教表现其志向。

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彩,除各种⾏事外,⼜在各地建⽴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

然不可否认者,其对儒家、佛教的义理⼜多所吸收。

⾄北魏寇谦之,完成道教丰富⽽组织化的教理体系,信徒也扩展到上阶层。

经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间互有离合;其间,道教在理论、实际两⽅⾯皆得均衡发展。

有宋⼀代,道教与佛教给予儒家哲学有极⼤的影响。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是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及秦汉时的神仙⽅术,复融合阴阳五⾏、谶纬、咒术等,成⽴道教思想系统,并导⼊佛教思想⽽发展之。

东汉顺帝(西元⼀⼆五——⼀四四年在位)时,张陵倡导五⽃⽶道,尊奉⽼⼦为教主,以《⽼⼦五千⽂》为主要经典,⾄此,道教已经逐渐形成。

汉灵帝(西元⼀六七——⼀⼋九年在位)时,张⾓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徒众,并以符⽔为⼈治病,徒众数⼗万,遍布青、徐等⼋州,与张衡、张鲁的五⽃⽶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基础。

其后有《⽼⼦化胡经》出现,⿎吹⽼⼦西游化胡成佛、佛为道教弟⼦的“⽼⼦化胡说”。

到了东晋建武元年(西元三⼀七年),葛洪撰《抱朴⼦》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的神仙⽅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

佛教知识001、[熟悉]三大宗教中创教最早的是佛教,公园前6—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选)002、[熟悉]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简称释尊、佛陀、佛。

(选)003、[熟悉]释迦牟尼即是创立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选)004、[熟悉]佛教第一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选)<1>前200年,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

<2>后400年,公元前4世纪至1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

005、[熟悉]佛教第二个600年,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时期。

(选)<1>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2>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006、[熟悉]第三个600年,7世纪至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

(选)<1>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

007、[熟悉]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3条线路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选)008、[熟悉]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选)009、[熟悉]中国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除原始佛教以外的3个时期的佛教。

(判)010、[熟悉]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

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011、[熟悉]北传佛教是汉族地区的佛教,也称内地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派系之一。

(选)012、[熟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汉朝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选)013、[熟悉]1998年标志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选)014、[熟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译传、创造、融合3个阶段。

第五章第三节佛教。ppt

第五章第三节佛教。ppt

敦煌莫高窟的唯一绿洲------月牙湖。
关于禅宗
佛教的中国化,其标志是中国式 丛林的出现。
到唐代,中国的佛教教派有十大
宗,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禅宗。
禅宗的创始人是六祖慧能。禅 宗的佛学思想主要有: “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所 谓“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定无所入”:坐禅不是唯一 的修行方法,只要心不散乱,各种 形式均可。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写什 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 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 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 这歌便名《好了歌》。
普贤菩萨:德性的代表。峨眉山是他的道场。 此为雪后金顶上的华藏寺。
峨眉山的云海
峨眉山金顶
峨眉的云具有独特的魅力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化身。普陀 山是她显灵说法的道场。此为1977年开光 的观音塑像。高33米,面部用金6500克。
中国当代最大的人造佛像在海南三亚
地藏菩萨:是大愿菩萨,即尽孝道、担 苦难、除疾病。在中国下层中信徒最多。 道场在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 名。位于安徽青阳县。
“无念为宗”:成佛的根本方法 是没有妄念、杂念。 “顿悟”:只要一念与佛法应, 就可成佛。是讲成佛的速度的。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为宗旨。把深奥的佛学 经论变成通俗易懂的“平民哲学”。
这在中国宗教史上堪称是一场 意义深远的革命。 唐代以后,本土化了的中国佛 教---禅宗开始向外传播。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章 中西宗教比较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础知识
砗磲在藏传佛教中是高级的圣物。 • (6) 赤珠:即赤真珠,所见实物一般为红珊瑚珠。纯赤色之真珠极其难得。通
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
• (7) 码瑙: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 • (8) 琥珀:琥珀、蜜蜡从地质学上说是同一种东西,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
.
四摄
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四摄是菩 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是菩萨摄受引 导众生的四种方法,也称为四摄法、四摄事 。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四摄
第一是布施摄,即据众生之乐求,以无所施 之心施才、施法、施无畏,令其解忧而入菩萨 道;
第二是爱语摄,慈爱的言语和态度; 第三是利行摄,为大众利益服务; 第四是同事摄,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 于大众。
“苦谛”道苦果 人生本质及形成原因 “集谛”道苦因
“灭谛”求解脱 “道谛”语修行
人生解脱方法和归宿
.
(四)六度四摄
六度
“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 到彼岸",意思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 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
第一是布施度,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凡保 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畏惧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 法施"。
释迦牟尼佛
.
出游感苦
.
削发为僧
.
六年苦行
.
牧羊女供奶
.
菩提树下驱除妖女
.
弟子千人
.
波罗树下涅盘
.
建 舍 利 塔
.
• 佛教: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 。
• 思维: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 教徒的思维。

全国导游基础重点

全国导游基础重点

一、全国基础文化知识(一) 佛家问候语:"南无阿弥陀佛",其中南无二字为梵文,意既"致敬","阿弥陀"意为"无寿量",连接起来该用语是什么?致敬,无量寿佛。

(二)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又一著名代表,他提出"仁政"、民本主义和性善论。

(三) 中原佛教有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禅宗。

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的是哪一派?祖庭在哪里?禅宗,禅宗的祖庭是河南少林寺。

(四) 武汉归元禅寺一殿门前有一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请问指的是哪尊菩萨?弥勒佛。

(五)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请问何人撰写?蒲松龄。

(六) 我国佛教石刻,石窟艺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魏晋南北朝),以"云岗"为代表(含敦煌、麦积山部分):中期(隋、唐),以"龙门","敦煌"为代表;晚期(唐末、宋代),以"大足石刻"为代表,请分述早、中、晚期,石刻造像的主要艺术特点?(1)、秀骨清像;(2)、走向人间;(3)、世俗化、地方化、更民族化。

(七) 中国传统屋顶主要有六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

(图文题)(八) 中国宫殿的布局特征有哪些?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九) 中国书法分哪五种字体?篆,棣,楷,行,草。

他们各自盛行的时代在:秦朝、东汉、唐代、宋代、唐代。

(图文题)(十) 中国京剧主要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

(十一) 世界哪三大城市的夜景被载入《世界城市百科全书》中?重庆、芝加哥、新加坡(城)(十二) 公元281年,写成的史书《三国志》:公元14世纪写成的军事与艺术《三国演义》,其作者分别是谁?陈寿、罗贯中。

新版第五章-佛学文化课件.ppt

新版第五章-佛学文化课件.ppt

精选
8
(一)四谛说
“四谛”就是关于人生现象的四种真实存在或者 说四种真理。“四谛”说是原始佛教的理论中 心。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揭示痛苦的现象和本质) 集谛(分析产生痛苦的原因) 灭谛(消灭痛苦的结果) 道谛(指出消灭痛苦的途径)
精选
9
苦谛是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它并不是专指 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压抑。佛教认 为,变化无常的大千世界,只不过是痛苦的汇 集处。由于众生不能自我主宰,为无常患累所 扰,所以没有安乐性,只有痛苦性。“人生是 苦”是佛教全部教义的出发点。是释迦牟尼对 人生深切的、根本的体察,表现了他对人生本 质的洞彻和人生价值的判断。苦谛中包括“八 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第五章 佛学文化
精选
1
佛,梵文“佛陀”音译的简称,也作“浮屠”、 “浮图”、“没驮”、“勃驮”等,意思是 “智者”、“觉者”,即认识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即 “圣人”之义。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字叫悉达多。
精选
2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精选
14
(三)轮回和业报
轮回,又叫轮回转世,意思是说一个人死后,他 的生命实际上并没有结束,而是转换成另一种 生命形态,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而继续存在 的这个生命与原来的生命存在着因果联系。
业报,也叫因果业报,意思是说每个人的行为都 会留下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业”, 这种“业”会带来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精选
16
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是变化无常的,人的一生 始终处在不停的流转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 的实体。诸行无常,即谓世间一切事物现象都 是变化不已,没有常住不变的,都处在无常的 生灭变化之中。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

【导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

坚持备考的⼈⽣,很积极,很宝贵,很励志。

冲吧,努⼒吧!以下为⽆忧考整理的“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印度佛教的创⽴与发展简史 佛教约创⽴于公元前6世纪。

在世界各⼤宗教中,佛教创⽴的时间最早。

创始⼈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释迦牟尼⽣活的年代⼤约与中国孔⼦同时。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其母是摩耶夫⼈。

相传他诞⽣于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长⼤后深感⼈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

35岁时他发觉苦⾏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菩提伽耶的⼀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真谛,终于在⼀天晚上⼤彻⼤悟⽽成道。

得道后,他在⿅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教。

传教45年后,80岁时在拘⼫那迦圆寂(涅槃)。

释迦牟尼出⽣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野苑、涅菜地拘⼫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圣迹。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I2世纪⼤约有1800年的历史,⼤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

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6世纪-1世纪中叶) 这⼀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

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传教阶段。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争议。

后分裂为两⼤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派称为上座部佛教:主张改⾰的⼀派称为⼤众部佛教。

(⼆)⼤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7世纪) 这⼀阶段从⼤众部演化⽽成的⼤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

原上部佛教被贬称为⼩乘佛教(“乘”原为“车辆”之意)。

⼤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的最终⽬的在于成佛。

佛教的基本知识

佛教的基本知识

佛教的基本知识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公元前6-5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现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是佛教教徒对他的尊称。

在个体上的思考,他希望人不要陷于为生存利益兴起的争斗残杀。

在社会等级上,他为了反对上层种姓贵族对下层种姓人民压迫和剥削,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神创说,提出了"众生平等"的言论。

之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佛教开始传播。

公元前 268-232 年,孔雀王朝时期的阿育王将佛教奉为国教。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内出现了新的派别。

他们修行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认为教义能指引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成就佛果。

这一派自称“大乘”,贬称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为“小乘”。

佛教传教的路线和分化在佛教传教时期,总体分为南北两个方向。

向南最先传入斯里兰卡,经之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也包括我国云南傣族等地区,被称为南传佛教。

往北经过中亚细亚传入中国内地,或者经过海上从印度南方传到中国南方,再传到中原地区,被称为汉传佛教。

传入西藏地区的,被称为藏传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简史公元68年,汉明帝刘庄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

两晋时期,前期玄学和佛学互相启发,传播发展,后期佛学经鸠摩罗什、僧肇等师徒的导引,奠定了佛教正统。

隋唐时期,因帝王多有护持,佛教兴盛。

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佛教被打击。

北宋佛教复兴,其中禅宗盛行,宋代理学发达也有受其影响的缘故。

元朝时期,佛教与朝廷关系密切,其中藏教受统治者崇信,民间则是禅宗、净宗为主。

明朝时期,初佛教被提倡,中期佛教力量膨胀,经历世宗毁佛后,末期佛教又有复兴。

清代王室崇信喇嘛教,用佛化政策统治了蒙、藏、汉三族,但施政还是以儒家为主。

中国现今佛教状况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大、小乘并存,显密同在。

佛教起于尼泊尔,发展在中国,远传日本、韩国。

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伊斯兰教排挤,约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中国成了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

中国宗教知识考点内容汇总(导游考试)

中国宗教知识考点内容汇总(导游考试)

中国宗教知识考点内容汇总(导游考试)中国的宗教【本章考点汇总】第一节宗教概述一、宗教的产生1.“宗教”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印度佛教。

2.佛教以佛陀之言为“教”,以佛弟子之言为“宗”,二者合称为“宗教”,其意为崇高、奉行佛陀及其弟子的教诲。

3.在英语中,“宗教”一词写作religion,源于拉丁语religare或religio。

4.宗教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产生于史前社会后期。

5.原始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崇拜和神灵崇拜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自发宗教。

6.人们信仰原始宗教的目的主要是:祈福和免祸。

7.世界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8.宗教具有的“五性”特征: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

二、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1.中国公民信仰的四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3.我国宗教信仰的特点:(1)多种宗教并存(2)强烈的融合性任何外来宗教若想在中国获得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民俗,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结合,经历一个宗教中国化的过程)(3)显著的民族性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而又无国教的国家,中国的宗教信仰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4)较强的务实性。

汉族在宗教信仰上主张兼容并蓄,为己所用,强调务实性。

第二节佛教一、佛教的产生与传播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乔答摩·悉达多所创。

2.后世佛教徒尊称乔答摩·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简称释尊、佛陀、佛,即三觉圆满的智者。

3.释迦牟尼的生活时代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

4.世界闻名的佛祖四大圣迹:出生地――兰毗尼园;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pan)地――拘尸那迦。

5.佛教在印度发展的四个阶段: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国境6.佛教在世界传播路线大致有三条:7.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导游基础知识之——中国的四大宗教

导游基础知识之——中国的四大宗教

导游基础知识之——中国的四大宗教_要点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1)佛教: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B:小乘佛教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南传佛教:《大藏经》;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2)道教:《道藏》;(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4)基督教:《圣经》;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1)佛教:**;(2)道教:太极八卦图;(3)伊斯兰教:新月;(4)基督教:十字架;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1)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西北地区)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2)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

(3)信仰大乘佛教的少数民族:白族,壮族,布依族、侗、畲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4)信仰上座部佛教: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5)信仰东正教:俄罗斯族、鄂温克族6、、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在世界各个大宗教中,佛教创立时间最早。

释迦牟尼生活年代大约与孔子同时。

7、、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要点提示:3个600年(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坚持传统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主张改革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全国导游基础: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五节

全国导游基础: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五节

第五节宗教建筑 ⼀、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分为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3⼤派系。

我国佛教建筑分为寺庙、塔幢、⽯窟寺(含摩崖造像)3⼤类。

(⼀)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

我国历曾有浮屠、伽蓝、精舍、禅林、寺、庙等名,明清时期通称寺庙。

1.汉地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相对集中的有峨眉⼭、五台⼭、九华⼭、普陀⼭等佛教名⼭,其中蛾眉⼭最为。

汉地佛教早期受印度佛教影响,塔置于佛寺中⼼。

魏晋隋唐以来,塔的地位逐渐降低,多建在寺后或另建塔院,失去了供奉中⼼的功能。

殿的地位⽇益提⾼,采⽤我国传统宫殿院落式布局,供佛⼤殿成为寺院建筑主体,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有明显中轴线,次要建筑布置于两侧。

中国特⾊佛寺格局,南北朝已基本定型。

辽代佛寺因契丹族有“朝⽇”习俗,寺门⼤多朝东。

元代以后,多数佛寺只建殿堂⽽不建塔。

汉地佛教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门殿、天王殿、⼤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

中轴线左右两侧⼤致布局是:⼭门内两侧为钟、⿎楼,⼤雄宝殿前东西配殿为伽蓝殿、祖师殿;其他配殿为观⾳殿、药师殿,⼤的寺院还有罗汉堂。

⼭门殿也称三门殿,供奉⼆仁王。

天王殿供奉⼤肚弥勒或天冠弥勒,两侧为四⼤天王,背后有护法天王韦驮。

⼤雄宝殿是寺院正殿,也称⼤殿,供奉本尊佛及左右胁侍,主尊有⼀、三、五、七尊之分;佛坛背后常供奉海岛观⾳。

法堂是宣讲佛法的主要场所。

藏经阁是收藏佛经的地⽅。

此外,在东西两院还有⽅丈室、戒台殿、僧侣⽣活区和游⽅僧的接待区。

⽩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郊,为中国第⼀古刹,誉称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

寺院创建于东汉永平⼗⼀年(68),是佛教传⼈中国后建的第⼀座佛寺。

⽩马寺经历代翻建修 葺,现存寺院为明嘉靖三⼗四年(1555)重修,中轴线主要建筑有⼭门殿、天王殿、⼤ 佛殿、⼤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东西两侧有钟、⿎楼、斋堂、客堂、禅 堂、祖堂、法宝阁等,左右对称,布局规整。

浅谈导游培训中的佛教基础知识教学

浅谈导游培训中的佛教基础知识教学

浅谈导游培训中的佛教基础知识教学1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沈民权笔者多年来从事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与本地导游资格考试培训班的辅导工作。

在教授“中国佛教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把佛教简单地理解为“烧香拜佛”,武断地斥之为“迷信”,然后就不知其余了。

在实际的导游活动中,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导游迎合游客的迷信思想,对佛教寺庙与尊神作粗俗解释,一味诱导游客求签拜佛。

导游员是文化的传播者,这种对佛教的误解与曲解,不利于引导游客正确地了解与欣赏中国佛教文化之美。

佛教在中国旅游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961年、1982年、1988年和1996年国务院分别公布的共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750处,其中佛教的石窟寺、殿堂、碑塔、佛像就有约170多处,占近四分之一。

普陀山、五台山、峨1本文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6期。

眉山、九华山既是宗教名山,又是旅游胜地,我国现有的26处“世界遗产名录”中,便有敦煌莫高窟、峨眉山——乐山大佛,布达拉宫,大足石刻,龙门石窟等五处,在整体上是以佛教性质闻名的。

所以,导游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佛教知识;在导游员培训中,必须加强佛教知识的教学。

当然,由于中职旅游教学与导游考前培训只是导游员的“入门之学”,我们的佛教知识教学也只能是最基本的,且与旅游密切相关的。

而佛教知识深奥广博,就有待于导游人员日后潜心深研了。

笔者认为,在中职旅游专业与导游考前培训当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教学佛教基础知识。

一作为信仰的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首先是一种信仰,在中国,佛教拥有众多的信徒,有着广泛的影响。

佛教作为宗教,它具有一切宗教的所共通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在哲学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的,在认识方法上是先验主义的,在人生伦理上有其消极的一面,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自然要认清佛教的性质并予以批判,但是,批判并不意味着一概的否定,反对有神论也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虔诚的宗教信徒给予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也不能否认我国现阶段宗教的积极作用。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


在宫殿的右前方设社稷坛, 社为土地,稷为粮食,为 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的地方。

前朝后寝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
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 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 住的地方多称“宫”。

三朝五门

自古就确立了三种朝事活动的殿堂,名为三朝制。
所谓五门制,就是举行大型朝事活动的宫殿庭院
泉 州 洛 阳 桥
程阳永济桥
索桥
索桥又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一种以绳索 为桥身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索桥的绳索有藤、 竹、皮绳、铁链等几种。

四 川 泸 定 桥 四川泸定桥
(二)水利工程建筑
都江堰
京杭大运河
灵渠
坎儿井
七、民居建筑
北 京 四 合 院
布局上受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 住宅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 称,对外隔绝。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 油漆彩画,色彩缤纷。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实体建筑
抬梁式
穿斗式

(二)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三)单体建筑造型优美
(四)建筑装饰丰富多彩


(五)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一)台基

1 、台基多高于台基低; 2、台基级数多高于台基级数少;
3、汉白玉台基高于其他台基;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古建筑的主要

构成部分、等级、分类、特点及著名古建筑;

2、能够运用所学的古代建筑知识分析中国古建筑

新导游必看【寺庙讲解】

新导游必看【寺庙讲解】

寺庙的讲解为什么拜佛?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该怎样拜佛呢?关键是至诚恭敬。

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为什么拜菩萨?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我们一进天王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

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

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

所以他是教学,而不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

你明了之后,才会对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能不称赞,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圆满的设施。

明了他对我们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拜菩萨了。

二、地藏菩萨:孝顺、恭敬地藏菩萨所表示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

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

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恭敬一切众生,这就是拜菩萨了。

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

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

拜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会。

因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爱护他人,才是真爱自己。

四、文殊菩萨:智慧、善巧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