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截至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有2824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1]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愈加激烈,以知识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已经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供给,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是影响人才供给类型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如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专门研制开发以保证科学性与专业性。[2]高等教育学科结构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学科结构与产

业结构相适应,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增强科技竞争力。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的支撑,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逐年增多的高校毕业生却存在结构性失业,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学非所用”、“学历贬值”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亟需大批专业人才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发展现状如何?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学科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学科结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不断调整与优化,我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与专业设置调整工作,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11个

增加至12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至92个;专业由635种调整为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学科目录与专业设置的调整增强了普通高等学校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适应了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有利于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促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表1所示,工学设置169种专业数;专业布点数达到15024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3222%;在校生数4953334人,占学生总数的3645%,均位居第一位。在专业数上,文学76种、管理学46种、医学44种,位居二、三、四位,前四位共计占专业总数的7084%。在专业布点数上,管理学13235个、文学4727个、理学4716个,位居二、三、四位,前四位共计占专业总数的8089%。在校生数量上,同样是管理学、文学、理学占据二、三、四位,在校生数量分别为2750404人、1479974人、1076027人,前四位共计占在校生总数的755%。历史学、哲学在专业数、专业布点数和在校生数量上均位居末位。

从表2中看出,在1999年高校扩招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工学规模位居第一位,由1999年的195354人增长到2016年的1058768人,年均增长率为1283%。哲学、历史学等偏基础性学科一般规模较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1%、693%,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工学、经济管理、文学等偏应用性学科一般规模较

大,增长速度分别为1283%、1896%、2084%,增长速度较快。可见偏基础性学科社会需求小,重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偏应用性学科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数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根据12个学科门类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可知,主要面向第一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缓慢,如农学年均增长率为906%;面向第二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居中,如工学年均增长率为1283%,理学年均增长率为1348%;面向第三产业的学科毕业生数增长速度最快,如文学年均增长率为2084%、经济管理年均增长率为1896%、法学年均增长率为1548%、教育年均增长率为1462%。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自1978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大产业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的态势。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6年的10%,下降了182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内部,传统农业比重由1978年的80%下降到5309%,传统的农业主导地位正逐步下降,同时林、牧、渔业发展迅速,成为第一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79%下降到2016年的439%,仅下降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从1978年的441%下降到2016年的37%,下降了7个百分点。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占据第二产业的

8438%,在工业内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546家,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与供应业在不断优化结构。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239%迅速联盟上升至461%,上升了2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结构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均实现了快速发展,1978-2016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9%、

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过程中,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业人员呈现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由表4可知,2016年全社会从业人员76977万人,比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了3682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88%。其中第一产业24171万人,减少4147万人;第二产业23170万人,增加16675万人,年均增长率37%;第三产业29636万人,增加24746万人,年均增长率528%。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由1978年的70∶17∶122变为2016年的31∶301 ∶385。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39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分别增加了128和263个百分点。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会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之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之间转移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差距造成的。目前,经济学和人口学评估中,产业结构偏离度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