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异同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https://img.taocdn.com/s3/m/bf8e3ec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a.png)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之一,其中“孔家”和“孟家”是两个主要的流派。
虽然他们都从“仁”和“礼”方面来研究和传承儒家思想,但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两者有很多的异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关于“仁”的内涵1. 义利之争孔子提出的“仁”涵盖着很多方面,其中包括爱人、敬上、诚信、孝悌、辅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对“仁”的解释,孔子本人也曾经出现过矛盾的情况,例如,他曾经以利益为重,主张个人需要先追求自己的利益,之后才考虑到义。
而一些弟子则认为,“仁者先心诚而后行,利之后也”。
相比之下,孟子侧重强调“仁者先义之,后利之”,反对以利为先,倡导以义为先的原则。
2. 至诚之道孟子与孔子一样崇尚“诚”这一核心价值,但他提出了“至诚唯美”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孟子认为最高境界是在事物中追求至诚,即在一切行为、言语、思想中坚持真、实、诚,才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
孔子和孟子都非常重视“礼”的观念,他们认为“礼”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合理行为规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
不过,两者在具体内涵上仍然存在不同。
1. 礼的意义和价值孔子认为,“礼”是通过一系列仪式、规矩和仪态来达到防止混乱和维持秩序的目的。
而孟子则进一步强调,“礼”是一种超越了单纯仪式的人类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理性认识与实践的标准。
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遵守社会的“礼”,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从而实现各类人群之间的互惠互利。
2. 礼的表现形式孔子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比较倾向于用“礼”这种形式化的外在习惯来解决问题,他认为“礼”是既包含感性又包含形式理性的。
而孟子则认为“礼”不只是一系列的形式化行为,更是透过具体行为方式而体现的非常深刻的人际关系。
三、关于政治形态孔子和孟子在政治形态上也有不同的理念。
1. 政治观念孔子认为,政治是统治者的责任,核心应当是君主制度。
他强调依据等级、礼仪和尊重纲常来组织社会的秩序,他也支持君王有绝对的管理责任,以确保社会稳定。
孔孟思想的异同
![孔孟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6889ec17375a417876f8faf.png)
孔孟思想的比拟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开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正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局部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局部那么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局部容已经大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那么“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一样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开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的不同点人性问题孔子主“仁〞为根本,而孟子主“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5887c6aee06eff9aef807ae.png)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其对当代的借鉴作用在儒家学说中,孟子向来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在治道观上也是如此。
治道即治理之道,为政之道。
在治道观上,孔子主施行德政;孟子主施行仁政。
一、孔孟思想的异同(一)、相同点1、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目标都是重建社会伦理秩序。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讲“正名”; 孟子讲不“遗其亲”、不“后其君”, 讲“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
《中庸》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为“天下之达道”。
在儒家理念中, 五伦既是每个人, 也是家、国、天下共同的存在方式, 从个人到家、国、天下, 离开这五种伦理关系都不能生存, 更谈不上发展。
因此, 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和维护从孔孟开始就是儒家治道一贯的根本问题。
2、在孔孟思想中,仁即德的涵,因此二人都把仁德视为“为政”的根本要素,这是二者之所同。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的“政”是指法制禁令, “刑”指刑罚, “政”、“刑”都是强制性的规, 只能制约民众外在的行为,不能养成在的羞耻心、价值观, 人们不违背规, 只是规避可能受到的惩罚, 并不认为违背规是可耻的,“道之以德” , 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行的感召, 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 在在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
“齐之以礼”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规功能, 使社会推崇的道德伦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心, 养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孟子说:“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他认为“以力服人”只能是暂时的, 并且还会在人们心中积聚不满情绪, 一旦有机会, 就会爆发为反抗行为, 破坏社会秩序。
“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无论力之大小强弱, 都会自觉自愿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导向, 遵循社会伦理规。
孔孟一致认为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和稳定不能靠外在强制, 只有在人们心道德意识的自觉驱动下养成的、自动自发的行为习惯才是最可靠的, 在位者的德行则是全社会道德意识自觉和伦理行为习惯养成的价值之源。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450be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1.png)
孔孟的异同点引言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比较孔子和孟子的异同点,包括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思想观点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具备良知。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教育观•孔子:注重教育培养,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礼仪、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并倡导“君子”教育模式。
•孟子:强调以爱心去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3. 家庭观•孔子:强调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和国家。
•孟子:注重父子关系,主张“亲亲、尊尊”,认为父母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子女,并倡导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
政治主张1. 统一思想•孔子: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使人们都能够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统治国家,通过行善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
2. 治理原则•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政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倡导了“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需求,并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政务。
影响与传承1. 影响范围•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体系•孔子:创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
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普及教育。
•孟子:在教育方面,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倡导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9b67ca9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69.png)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08109569dc5022abea0012.png)
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e7da3e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7.png)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被誉为“千古圣贤”,孟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第二代代表。
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共性,在某些方面又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一、关于人性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如果人们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可以润泽天下,安定社会。
孔子强调人性善的本质,这为今后的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则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人就会落入道德败坏的行为。
他认为,人的善良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引导,其一脉相承,互为因果,自然而然的形成善举的品质。
二、关于仁义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素质,包括仁爱、诚信、忠诚、恭敬、虔诚等美德,是一种道德准则,是社会稳定和治理的重要方面。
他提出“仁者爱人”,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儒家义理道德体系的形成作出巨大的贡献。
而孟子认为,仁义必须是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必须是基于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实施,如果仁义成为释放人性的工具,就是一种错误。
他认为,仁义必须具有立法和执行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法制化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三、关于政治孔子倡导贵族统治和儒家的“君子治国”思想,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依据礼、义等原则来治理国家,就能够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而孟子认为,“天命”是君王成为王的基础,君王应当依据民心来行事,要根据民众的需求和诉求制定政策,并且需要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维护人民的权利,并且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国家的作用。
四、关于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格、提高人才的重要途径,他认为,要让孩子们先有“学而时习之”,然后可以遵循“敬事明理、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进行教育。
而孟子则谈到,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一定要作出改进。
他认为,教育机会应该向每个孩子开放,并且应该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识,这样孩子们才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
总之,孔子与孟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文化的璀璨之光增添了一份让人向往的生机和活力。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a4303f2cc58bd63086bdc2.png)
孔孟思想的比拟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开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正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局部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局部那么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局部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那么“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一样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开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9272d40b770bf78a64295443.png)
孔子和孟子的头脑异同之相礼和热创作首先,从两人的品德来看.孔子倾向敦厚,而孟子则倾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本人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从前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此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情,他向长者讨教时也总是恭尊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尊敬的风俗一以贯之,以是才有“有教无类”的头脑,他要让年老人少走弯路,对年老人的教诲总是诲人不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以是,性情浮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饶恕一直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描述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准绳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当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用了不该他享用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成忍”.以是,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邪气的.孟子则分歧,孟子更倾向愤世疾俗.孟子生存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尽”的传统也云消雾散,但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苍生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同,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苍生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成,乘桴浮于海”,孟子则分歧,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出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大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出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克不及淫,富贵不克不及移,威武不克不及屈”.以是,从对后世文人的品德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出了孔子.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美满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头脑,他并没有将“仁”的头脑抽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根底上将其抽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阐述,进而提出“暴政”的概念.由“仁”到“暴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实施“暴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细致具体的多.孔子管理天下,不过“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回”,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进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得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分歧,他以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示出其朗朗邪气;他以为乐也当用来管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苍生.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以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进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究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第四,孟子的政治头脑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孟子的政治管理学是建立在“民”的根底之上的.他说:“民为贵,社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举动观.这表现了“贤人无常心,以苍生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头脑.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孔子的政治管理头脑虽然也是“民本”的,但没有孟子具体和光显.今人能不克不及这样以为,当时孟子的这种头脑,该当说是民主政治头脑的发端.第五,孟子有很强的战役性.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纳了让步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孟子说:杀掉那暴君抚慰那苍生,好象及时雨从天而降,苍生们非常高兴!(《孟子、縢文公下》)第六,孟子的战役性来源于浩然邪气.孟子善养浩然邪气,这也是孔子头脑不曾有的地方.孟子以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有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意思是说,心田的志向是义气的主帅;义气是充满浑身的力量.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端正往培育它才没有妨害,就能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跟义与道相配合.假如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量.这是积存了正义才发生大力量,不是凭偶尔的正义之举所猎取的.看来,孟子养的气,就是邪气,就是充满胸间的正义精神和力量.孔子的“气”没有孟子充盈,以是孔子没有孟子的战役精神强.孟子用这种浩然邪气往鼓吹本人的政治主张,往唤醒民众向罪过的统治作斗争.孟子的这种浩然邪气贯穿他全部举动和言行.“富贵不克不及淫,富贵不克不及移,威武不克不及屈”.(《孟子、縢文公下》)这些话多么具无力量!后来,一些学问分子将“浩然邪气”书成巨匾,悬于明堂,激励和鼓励本人.毫无疑问,孟子这种精神滋养、润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民族的精英.第七、孟子的兽性说.“性”这个既触及到人的气质又触及到人的涵养的复杂的成绩,孔子基本上没有提到,而孟子有深入的阐述.从社会理论举动的角度看,人的幼年或者说人没有具备社会理论的年事之前,他的兽性是善的,不是恶的.后来的恶,是社会环境使然,包含社会举动教育,社会管理形态等.孟子说:“兽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以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他以为,兽性的仁慈,好比水性向下游一样.人没有不仁慈的(赋性),水没有不往下的流的.不过水是这样,拍打它可以溅得很高,高过头顶;用戽斗汲它可以倒流,甚至引上高山.这那里是水的赋性呢?是形势使它酿成这样的,人可以被煽动干坏事,赋性的变更,也是异样的道理.孟子的看法是,人的赋性是不坏的,是善的.后来在社会举动中变坏了,那是环境的逼迫和使然.以是,社会生存中的兽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孟子、告子上》)孟子还穷究人之性善之源.以为,性善来源于人的“怜悯之心、羞恶之心、尊敬之心、黑白之心”.(《孟子、告子上》)。
孔孟思想的异同
![孔孟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9d79b067011ca300a6c3905e.png)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
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
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都可称作六艺,但在此以区别)。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3e63cc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2.png)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
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孟思想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作用。
一、孔孟思想的异同1. 个人修养与道德孔子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有能力影响和引导他人。
孔子提倡“仁”,即以仁义和道德原则为核心的行为准则。
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善良,扩大其善性。
2. 君子与政治孔子和孟子在政治观念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孔子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而孟子则更注重君主的责任和义务,他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众的幸福为出发点,实行仁政,保障民众的利益。
3. 社会秩序和等级孔子与孟子在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倡导的社会秩序是有等级的,建立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以及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基础上。
孟子则更加注重平等,他主张人人平等,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价值。
二、孔孟思想对当代的作用1. 培养个人品德孔孟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这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道德匮乏、人际关系紊乱、利益至上的问题十分突出。
通过倡导孔孟思想中的“仁”的理念,能够提醒人们关注他人,关爱他人,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孔孟思想中关于政治的思考和主张,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这对于当代政治体制的完善,尤其是在加强君主的道德修养和公正执政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推动社会进步与公平孟子的思想中强调人人平等,关注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价值。
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的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孟子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可以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911fab1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5.png)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2f39d10e998fcc22bcd10dfa.png)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异同第一,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那么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创人自然要以身作那么,要他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一辈子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此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老是恭恭顺敬。
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顺的适应一以贯之,因此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老是不厌其烦。
他是教师,也是长者,因此,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阻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一辈子信条,如在陈国,被他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动气。
但在原那么上那么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当他发觉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那么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但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路,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只只是他最大的愤怒也确实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那么不同,他是“现今之世,舍我其谁”。
孔子的愤怒是避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因此,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阻碍来看,孟子的阻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观点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成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无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那么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成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孔孟的主要思想及比较
![孔孟的主要思想及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f200131eefdc8d376ee320c.png)
孟子的主要思想:
性善论
政治主张:
1)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2)仁政:养民教民相结合
3)王道思想
教育:
1)明人伦
2)注重自我学习修养(与其性善论有关)
3)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孔孟思想的异同点:
相同:都主张仁礼,重节操轻名利,反对战争,都有积极入世的思想,都有极高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超越。
孔子的主要思想:
思想主张:
仁、礼、孝悌、中庸、天命
仁:爱人、忠恕
礼:即周礼,孔子十分崇尚周礼,也主张用周礼来规范各种行为
孝悌:仁之根本
中庸:不偏不倚,调和配合,但也要讲究原则
天命:主张畏天命,敬鬼神
政治主张:
1)德治
2)爱民
3)君主要严于律己,讲信用,选拔优秀人才
教育: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也注重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式教育
不同:孔子主张“仁”为根本,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张“民贵君轻”。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而孟子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2e2772b733687e21ae45a95c.png)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异同之羊若含玉创作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倾向敦朴,而孟子则倾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他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朴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阅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必恭必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顺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青人少走弯路,对年青人的教导总是诲人不倦.他是先生,也是长者,所以,性格急躁的子路都邑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饶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他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当协.当他发明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成忍”.所以,孔子的敦朴中是蕴藏着凛冽正气的.孟子则不合,孟子更倾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谁人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常人遭殃,苍生流浪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小我与社会慎密的接洽在一起,他以解平易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苍生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恼怒也就是“道不成,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合,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恼怒是出世,孟子的恼怒是入世,是一股豪放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恼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克不及淫,贫贱不克不及移,威武不克不及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出了孔子.第二,从他们对“仁”的意见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定者,孟子是大厦的树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本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树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阐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不雅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要比较简略原始,孟子的施政纲要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过“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略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成长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合,他认为“平易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示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度,“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平易近同乐”,以此来教化苍生.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列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平易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成长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化”二大端,毕竟“仓廪实尔后知礼仪”.第四,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平易近性.孟子站在劳动听平易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孟子的政治治理学是树立在“平易近”的基本之上的.他说:“平易近为贵,社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提出“乐平易近之乐,忧平易近之忧”*的政治行为不雅.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苍生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孔子的政治治理思想虽然也是“平易近本”的,但没有孟子具体和鲜明.今人能不克不及这样认为,当时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平易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第五,孟子有很强的战斗性.面临阴郁政治,孔子采纳了退让的办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勉励人平易近起来造阴郁政治的反,杀失落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孟子说:杀失落那暴君安慰那苍生,好象实时雨从天而降,苍生们异常愉快!(《孟子、縢文公下》)第六,孟子的战斗性起源于浩然正气.孟子善养浩然正气,这也是孔子思想不曾有的地方.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意思是说,心坎的志向是义气的主帅;义气是充满满身的力气.这种气,最伟大,最坚强,用正直去造就它才没有妨碍,就能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跟义与道相合营.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气.这是积聚了正义才产生大力气,不是凭有时的正义之举所获取的.看来,孟子养的气,就是正气,就是充满胸间的正义精力和力气.孔子的“气”没有孟子充盈,所以孔子没有孟子的战斗精力强.孟子用这种浩然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叫醒平易近众向罪恶的统治作奋斗.孟子的这种浩然正气贯串他全部行为和言行.“富贵不克不及淫,贫贱不克不及移,威武不克不及屈”.(《孟子、縢文公下》)这些话何等具有力气!后来,一些知识分子将“浩然正气”书成巨匾,悬于明堂,鼓励和勉励自己.毫无疑问,孟子这种精力滋养、润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平易近族的精英.第七、孟子的人性说.“性”这个既涉及到人的气质又涉及到人的修养的庞杂的问题,孔子根本上没有提到,而孟子有深刻的阐述.从社会实践行为的角度看,人的幼年或者说人没有具备社会实践的年纪之前,他的人性是善的,不是恶的.后来的恶,是社会情况使然,包含社会行为教导,社会治理状态等.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以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他认为,人性的善良,比如水性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赋性),水没有不往下的流的.不过水是这样,拍打它可以溅得很高,高过火顶;用戽斗汲它可以倒流,甚至引上高山.这哪里是水的赋性呢?是情势使它变成这样的,人可以被怂恿干坏事,赋性的变更,也是同样的道理.孟子的认识是,人的赋性是不坏的,是善的.后来在社会行为中变坏了,那是情况的强逼和使然.所以,社会生活中的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平易近好善;幽厉兴,则平易近好暴”.(《孟子、告子上》)孟子还深究人之性善之源.认为,性善起源于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顺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
孔子与孟子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孔子与孟子有哪些方面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1234676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4.png)
孔子与孟子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那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
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
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
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
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
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
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
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
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第三,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
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
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
孔子孟子关系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善的人生观。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b74bcbc80eb6294dd886cd3.png)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区别孟子不像孔子的弟子那样是孔子的“具体而微”,像大江的一条分流;孟子“未得为孔子徒”,仅仅“私淑”孔子,他也许没有孔子那么汪洋恣肆,却真正继承了孔子的精髓——社会责任感。
孔孟之别(资料图图源网络)“孔孟之道”,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称呼,将孟子和孔子并为一谈。
总体上,这是不错的。
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很多东西来源于孔子并有所发展提高。
但如果将他们视为一体,则是不严谨的。
荀子作为距孟子不远的大思想家,首先不同意这样做,他对孟子的指责十分严厉。
事实上,孔孟有所异同是正常的,否则是不正常的。
首先,孔子是从“人”出发阐述问题的,孟子则是从“性善”出发阐述问题的。
在孔孟最大的叠加点“仁政”上,两人的立足点就很不一样。
孔子从未有“性善”“性恶”之说,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的天性差不多,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导致个体之间习性差异很大。
他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是他“好古”也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孟子虽然也历览前代汲取经验,但他的“仁政”,是从所谓人人都有的“不忍人之心”生发出的“不忍人之政”。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如此用“心”,滥觞“心学”,无怪乎荀子指斥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僻违无类”了。
但是,孟子在宣扬“仁政”方面比孔子走得更远,对历史的影响也超越了孔子。
“仁政”(或“德政”)在孔子那里,仅有“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等一般性的表述,在孟子这里则是土地制度和乡村经济的具体设计。
他的“正经界”“分田制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设计,不比19世纪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克利盖等关于北美土地分配的嚷嚷更差劲;就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谁敢断言跟孟子的这一套没有一点渊源关系呢?1948年,《苏联农业劳动组合标准章程》规定,宅旁园地的面积为四分之一公顷到半公顷,这当然比孟子的“五亩”大得多,可谁叫人家地多呢?美国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更牛:每户无代价地分配160英亩土地,只要交一点点税,便可使用它五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差异
• 孔子时代:春秋五霸
• 孟子时代:战国争雄
孔孟之异
• 胆汁质——这种气质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因而在行为上
• 多血质——这种人突出的特点是热忱和有显着的工作效能。他们对自己
表现出不均衡性。这种人脾气暴躁,好挑衅,态度直率,活动精力旺盛。他 们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但是,一旦精力消耗殆尽,这种人就往往 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情绪低落下来。
孔孟异同
• 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 人也。”(《离娄》下) • “伯夷 ,圣之清者也;伊尹 ,圣之任者也 ;柳下 惠 ,圣之和者也;孔子 ,圣之时者也。孔子之 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 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下》 • 孟子又谓:“自有生民以来 , 未有孔子也。 《公孙丑礼容。
• 《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 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 “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 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 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 孟子妻独处,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 “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 “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 见之。” •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 乎,‘将入门,问敦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 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 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 妇无礼也。” •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二、面对混乱的世界开出的药方
•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 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 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 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 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 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 。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 语· 雍也》)
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保持相当的时间。这种人有很高的灵活性,容 易适应变化了的生活条件,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他们精神 愉快,朝气蓬勃,但是一旦事业不顺利,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其热情就 会大减。情绪容易波动。这种人大都机智敏锐,能较快地把握新事物,在从 事多变和多样化的工作时,成绩卓着。
• 孔子是敬畏诸侯大夫的。孔子说:“君子 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 季氏》) •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 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①,我得志,弗 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 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 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 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 何?” • 宣王说:“抛弃他!”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 王顾左右而言他。 •
易中天评
• 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 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 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 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 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 洗凡马空。
种人能够较好地克制自己的冲动和勃发,能严格地遵守既定的生活规律和工 作制度。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其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 粘液质——这种人安静、均衡,始终是平稳的、坚定的和顽强的人。这
• 抑郁质——这种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兴许易感性,因而最容易受
到挫折。他们比较孤僻,在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在面临危险情势时会感到极 度的恐惧。
• 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 近焉”。(《孟子· 尽心上》)
三、坚持不懈
• 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道不行,乘槎浮于海。 • 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 7.1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 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 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 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 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 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