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嘿,你知道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不?这可真是翻译领域里超重要的
东西呢!就好比是搭积木,得把每一块都放对地方,才能搭出漂亮的
城堡。
形式对等,这就像是给一个物品穿上合适的“衣服”,要保持它原来
的模样。
比如说,原文里有个特别的句式,那在翻译时也得尽量保持
那个独特的形式。
就好像一件精致的瓷器,你得小心翼翼地原样呈现它。
动态对等呢,就像是理解一个人的心思,要抓住那个核心的意思,
而不是只盯着表面的字句。
比如说一段话表达的是开心的情绪,那翻
译出来也得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开心,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转换。
词汇对等,哎呀,这就像是找对钥匙开对锁!每个单词都有它特定
的含义和用法,得准确地找到对应的那个词。
比如“apple”就是“苹果”,不能翻译成别的呀。
句法对等,就像是编排一场舞蹈,句子的结构和顺序得合理安排。
如果原文是先这样说,再那样说,那翻译也得遵循这个顺序,不能乱
了套。
你想想看,要是翻译的时候不遵循这些对等原则,那会变成啥样?
那可就乱套啦!翻译出来的东西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知道在
说啥。
所以说呀,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真的超级重要,就像我们走路
得靠两条腿一样,是翻译的基础和关键呢!它们能让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准确,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
我觉得我们真得好好重视这四个对等原则,这样才能让翻译的世界更加精彩呀!。
奈达_动态对等_翻译理论浅析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刘建斐(太原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西太原030002)〔摘要〕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的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个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适用范围受限制等。
〔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09)03-0112-02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翻译,古今中外,莫衷一是。
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翻译进行了各有侧重、互不相同的表达和解释。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以后较早引入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理论在世界翻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奈达关于翻译的定义奈达认为翻译定义上的差异情有可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者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为另一时期所接受。
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一定义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即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也指出了翻译的方法即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翻译定义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
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读者反应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虽然在翻译时译者应尽力使内容和形式,“神”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令人满意地解决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翻译学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
尤金_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与翻译的使命_王艳艳
誉。”(钱钟书,1979) 要做到翻译的第一步即‘忠实’,并不容易。有一个比喻
说得好:“翻译文好比女人—— —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 亮。”意大利人甚至说:Translators are traitors 翻译者,叛逆 也。要做到社会文化等值,得“功夫在功夫外”,不是抱几本 指导书,多翻译几篇文章就可以办到的。译者要开阔眼界, 洞察世情,博闻强记,处处留心,所谓“行亦禅,坐亦禅”,处 处是学问。
一个钟头可以写三百字;翻译则一个钟头只能译一百五十
字左右。”可见翻译的难度之大,连这位一生得过 35 个博士 学位的学识泰斗也深感担子之重。即使如此,他仍以身作 则,认为译者有三重责任:向自己负责,向读者负责,向原作
者负责(张经浩 & 陈可培,2005) 三、翻译的使命 钱钟书《管锥编》中说过“信必得意忘言”。与其逐字逐
句地翻译字句,不如抛掉这些字句,而把它们背后蕴涵的社
会文化涵义翻译出来,反而更忠实于原文。钱钟书对好翻译 和坏翻译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看法,认为前者如“诱饵”,后者 如“离间之器”。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 我们向原作过渡。倒是坏翻译会产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 这类反映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
不符译文语言规律的言语不能或是很难通过,这样的译文实
际上不能或很难完成信息传递任务(金堤,1997,p.14)。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采用语言学的方法,侧重对源语
语言结构的分析,挖掘语言的深层结构,选择自然流畅的译
入语表达源语的意思,即“读者反映论”。动态对等理论是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卡特福德提出了“偏离形式对 等的等值翻译”(1965,p.73);奈达、金堤的词汇对等、奈达的 功能对等及 AI-Zoubi 及 AI-Hassnaiwi 的语义关系对等,语 用和文体效果对等(徐莉娜,2008)。从中国古代的“求真喻 俗”到近代的“信、达、雅”;从瞿秋白的深入浅出的论证到茅 盾、傅雷的宝贵心得,众说纷纭使得翻译理论在争辩中得以 完善,尤其是尤金.奈达博士提出的“翻译中其实没有真正 意义上的等值,只能是“对应”(Correspondence)”,新兴的翻 译学理论无一不以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和出发点,因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标准Dynamic Equivalence译成“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对等 ’的翻译标 准;2 .把 现代语 言学的最新研 译文对译文的接受者 。同一信息 ,用两套不同的 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 中来 ;3 .在翻译 史上第 语 言 ,接 受 者 不 同 ,却 要 产 生 出基 本 相 同 的效 这就是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 。 2 ”[ 1 个把 社会 效 益 ( 读者 反 应 )原 则纳入 翻 译标 准 果 , 令 人 十分 遗憾 的是 ,奈 达提 出 的翻译 标 准是 之 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一举打破 中
一
收稿 日期 :2 1—1- 1 0 0 0 2
作者简介 :李 田心 (9 6 ) 14 一 ,男,湖 南衡 阳人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南国商 学院教授 ,韩 山师范学院教授 。
・
7 ・ 4
D nmiE uvl c ,不是 “ 态 对 等 ” ya c qi e e an 动 。将 D — y
i e ms o h e r e t n tr ft e d g e o whih t e e tr ft e c he r c p o s o h me s g n t er c p o n ua er s n oi i u s a ei h e e t rl g g e po d t t n s b- a sa tal t e a ma n r a t e e e t r i t e t n ily h s me n e s h r c p o s n h s u c a g a e o r e ln u g .Thi e p n e c n n v rbe i e t- s r s o s a e e d n i c l frt ec lu a n itrc ls ti g r o f a , o h u t r la d h so ia etn sa et odi-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论对等原则张铭1尤⾦·奈达尤⾦?奈达,美国语⾔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翻译理论语⾔学派最重要的代表⼈物之⼀。
1914年11⽉11⽇出⽣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笃信基督,并对语⾔有浓厚的兴趣。
1943年获密歇根⼤学语⾔学博⼠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作,曾任美国语⾔学会主席,他把语⾔学应⽤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特⾊的翻译理论,⾄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可谓著作等⾝。
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百多所⼤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学阶段:这⼀阶段,奈达结合⾃⼰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
这⼀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时期是奈达最⾼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概念,创⽴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阶段,奈达⼀⽅⾯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对⾃⼰的很多观点进⾏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社会语⾔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
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的表达形式。
32《论对等原则》不存在绝对的对等没有哪两种语⾔是完全⼀致的,⽆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_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_张雪芳
理 论 新 探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392
2008 年第
11 期安徽文学来自理 论 新 探在内容上的一致优先于形式上的一致, 有失偏颇, 容易给人一 种印象, 认为内容和形式矛盾。 动态对等常常被误解, 而采用 “功能对等” 这一术语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 消除这种误 解。 “功能对等” 要求译文与原文不但在信息内容上对等, 而 且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相比之下 “功能对等” 比 “动 态对等” 更具说服力。 在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一书中, 奈达也设专章讨 论功能对等。他阐述了自己变换说法的原因: 一些人误认为 “动态对等” 只强调译文效果; 因此, 为了消除这种误解, 也为 了强调 “功能” 这一概念, 开始改用 “功能对等” 这一表达来描 述翻译的充分程度。 他认为, 要达到功能对等, 需要满足六条 原则。总的来说, 为了达到这一对等, 译者应该对语言资源、 文化的重要性和翻译的艺术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力。 奈达 同时也看到, 没有两种翻译是完全对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 对等只是一个目标。 以对原文的近似度, 可以区分出不同 层次的对等。最低层次的功能对等应该是指 “译文能达到充 分的对等, 使译文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 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 “低于这一层 次的译文就难以让人接受。 ” 而最高层次的对等则是指 “译文 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 的反应, 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的反应基本 一致” 。 而最高层次的翻译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为这种翻译 要求源语与译语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语言文化对应。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奈达不断吸收各种新的研究成 果, 对他的理论不断地进行修正; 使其不断趋于完善, 以适应 当今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 也使这一概念至今仍具有讨论和 研究价值。在学习和研究这一观念的时候, 我们应该既看到 它的优点和价值, 也应该注意到其不足之处。 从六十年代提出对等概念以来, 奈达的这一学说在翻译理 论界引起了较大影响。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 体系的核心, 它既以奈达多年来在圣经翻译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为基础, 又以深厚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 它的提出让理论界摆 脱了长久以来对直译、 意译的反复讨论。 奈达较为系统地分析 了翻译问题, 对翻译过程和译文批判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同时, 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有学者认为对等 过分关注词汇层面, 另外一些则认为对等是无法实施的, 尤其 (上接第 382 页)义利思想更容易为中国民众所接受, 其应当为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 纵观周边东亚各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可以清楚地 看到, 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 的崛起中, 都包含有儒家义利观与 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合理结合的因素。被西方称为 “儒家资本 主义” 的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引入儒家义利观作指导, 用儒 家思想来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走 “论语加算盘” 的道路, 提倡 “义利合一” ,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推动了日本的崛起。而 “亚 洲四小龙” 的经济快速发展虽包括诸多因素, 但重视 “义利合 一” , 义与利的关系处理得较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作为 儒家思想发源地的中国, 有着丰富的儒家义利观思想, 批判地 继承和发展儒家义利观, 必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 展起到协调和推进作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自觉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 仅是体制上的确立和完善, 也是一个市场道德主体道德素质 生成的过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所倡导 “重义不轻 利, 尚义不排利, 以义节利” 的精神在肯定企业、 个人追求利益 正当性的同时又强调企业、 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应遵守社 会道德规范, 这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值理念 是相符合, 有助于人们逐 “利” 思 “义” , 明白谋利虽然无可厚 非, 但谋利手段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别, “利” 有可取与不可取之 分, 帮助他们以节利, 在义与利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引 导他们在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 用正当的手段追求正 当的利益, 进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形成义与利相统一的价值观, 促使市场经济和社会道德,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儒家义利观产生并发展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社 会, 其观点多有局限, 特别是宋代理学家们所提倡的 “义利对 立” 的观点, 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是对等的反应, 因为两个语篇在不同文化中对不同的接受群 体产生的效果不可能相同, 并且读者的反应无法测量; 因此, 对译文读者反应的评判不可避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国内 也有学者认为奈达的理论在认知能力、 求真心理等六个方面低 对等理论更多地 估了读者, 低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并且, 适用于以传达信息为主的文体, 如圣经等; 而对于文学性较强 的小说和诗歌等, 对等理论就不能成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标准。 然而, 从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从最初对 “内 容” 和 “意义” 的关注, 到对形式的重视, 奈达对自己的对等翻 译观进行不断的修正。也正因为如此, 对等理论至今仍影响 着国内外翻译学界。 他对翻译理论界的贡献也是不言而喻的。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发现,一直是语言学家最关注的课题,尤其是新的翻译理论的出现,使翻译学研究者们更加有趣、变化多样。
本文将重点介绍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并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翻译理论是由西班牙翻译学家José Ortega y Gasset于1953年提出的。
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相对论,它认为,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对等关系,而翻译者的任务是要使译文尽可能地与原文保持着这种相对对等关系。
奈达翻译理论的特点是强调译者的意识,认为翻译本不是一种乏味的文本抄写工作,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活动,翻译者必须对原文有很深的理解,并有客观的态度向原文进行相对对等,以做到“自在”、“诚实”、“合理”的翻译。
在奈达翻译理论中,动态对等是指翻译者在文化、社会、时代的改变中,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其在译文中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以达到发挥原文的最大作用的一种翻译方式。
动态对等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译者,可以在原文的意思基础上,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以有效地、有创造性地进行相对对等,从而实现最佳译文效果。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动态对等这种方式,自由地发挥主观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利用丰富的符号,表达出翻译者的审美情趣,使翻译的语句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增强其译文的文化魅力和读者的读解体验。
此外,动态对等还能够让翻译者更加深入地钻研原文,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把翻译的文化叙事移植到译文中,更好地让本文化的读者接受原文信息。
总之,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简单抄写与死记硬背的传统翻译方式,引导翻译者积极体验原文,以更活泼活跃、更有创见的方式去理解原文的文化,将其信息传达到译文中。
有效地掌握动态对等,深入地钻研原文,经过翻译者的聪明才智,才能将原作有效地传达给读者,从而实现翻译的意义。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的介绍,从概念介绍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实质性增长,全文均经过详细、深入的讨论,旨在使翻译者更全面地了解并有效地运用动态对等原则,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提出,旨在帮助翻译者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效果,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TL)的读者及其文化背景,使翻译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换句话说,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情感和意义。
在实践动态对等原则时,翻译者可能会进行改动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如果原文使用了其中一种隐喻或俚语,翻译者可以考虑使用目标语言中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阅读习惯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以使翻译更自然地融入目标语言文化环境。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动态对等的延伸和补充,它强调翻译的关注点是将原文的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中。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要求,使用与原文相似的功能元素和语言形式,使翻译达到相似的交际目的。
换言之,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在目标语言中实现相同或类似的交际效果。
在实践功能对等原则时,翻译者首先需要明确原文的交际目的和表达方式,然后再寻找适合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达。
这可能涉及到调整语言风格、选择特定的词汇、调整语气和情感色彩等。
通过运用功能对等原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交际需求,使翻译更具说服力和可接受性。
总的来说,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原则,帮助翻译者解决从原文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问题。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动态对等”是“文化对等”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奈达于1987年提出,它强调“跨文化翻译的联系和影响是双向的,相互之间具有动态平衡”。
它也被认为是翻译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广泛应用于跨文化翻译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奈达关于动态对等的概念。
奈达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是建立在“文化对等”和“文化相对化”基础上的,它提出“在跨文化翻译本身过程中,只有在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言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这两种文化才能够和谐的穿梭于彼此之间”。
也就是说,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是相互的,它们必须发挥出动态的关系才能获得最好的翻译效果。
因此,翻译家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之间的对等性,也就是采用动态对等理论,来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
其次,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翻译家需要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强调源语文化的特色。
另一方面,翻译家还需要考虑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对翻译的文本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翻译家还应该注意保留源语文化中的概念特色和语言符号,同时考虑目标语文化的特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为此,翻译家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不同特征,运用多种适当的翻译方法,体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翻译作品保持最大的有效性。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动态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首先,很多时候,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翻译家的翻译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翻译者可能无法完全权衡到这些因素,有可能出现翻译不当的情况。
此外,动态对等理论所涵盖的范围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它仅可为翻译家提供有限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动态对等理论是一种实用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翻译家在使用这一理论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通过采用动态对等理论,跨文化翻译得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达到“双方互利”的目的,最终促进文化交流与整合。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parts of speech) 实体(object) : book, women, ghost 事件 (event) : go, love, talk 抽象概念(abstract) : green, slowly, often 关系(relations) :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 Transformation)
原文
检验
译文
转换
分析
重组
改变 调整 删减
3)用同构体(isomorphism)概念解释 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符号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任何一个符号, 无论是字、词、句成语这类语言符号, 还是手势、身体活动等语言外符号,或 是社会行为这类社会符号,都只有在它 本身所处的环境(系统)中才有意义。
现代交际理论
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交际功能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 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 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 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 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 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动态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 ( dynamic equivalence )
杨XX 吴XX 王X
一、简单介绍尤金· A· 奈达(Eugene A. Nida)及 “动态对等”。 二、遵循原则 三、特点
但是我们从文化上来看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
(white as fungus) ,“白如霜”(white as frost)。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 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 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 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 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 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 来阐述和说明。
四、在对等理论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 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动态对等翻译不等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 或“活译”,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 里尽可能完满的再现原文意旨;而自由翻译 或活译则没有此种要求,自由翻译往往是译 者没有节制的自由发挥。
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很重要的一点:切莫 望文生义。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恰好提醒 我们翻译时要做到:理解正确、表达得体, 既要提倡使用对等的翻译做到形似神似,又 要防止生搬硬套。
+
+ +
1. 词汇对等。
+
+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 文体对等。
+
Hale Waihona Puke +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 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 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 息。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作者:刘巧巧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3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摒弃了以往要求字句翻译的原则,提倡翻译要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
本文将从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层次浅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并讨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形式对等意义对等风格对等局限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金扬弃了以往“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注重读者的感受,提倡译文要让译語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同。
三十多年来,无数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剖析和批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而成熟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二、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1.动态对等理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主张翻译要从读者的感受出发,使得译作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与原作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相同。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所主张的动态对等翻译方法,与归化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以下便从形式、意义和风格三方面简要阐述其层次性。
2.动态对等理论的层次性。
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动态对等承认形式对等在英汉互译中确实存在,要求目标语中信息与原语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句上尽量相同或相似,达到文本对等。
翻译一些简单句时可采用此法:“I am a graduate student.”直接译为“我是一名大学生。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文通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并以Limbo为例,来阐释该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起到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实践,Limbo1. 引言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对当时的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达的翻译理论中最有贡献的是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中心放在译文的读者身上,要重视读者的反应,强调的是译文对目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2.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的理论。
形式对等,很明显的,追求的是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的一致。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形式对等有许多的局限性。
因此,奈达把形式对等理论发展成了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翻译科学探索》,1964,2.1 动态对等翻译的层次性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上的对等、意义上的对等和风格上的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首先是形式上的对等,这是翻译时的最低标准,强调我们在做翻译时要字对字、句对句、概念对概念的对等,从而使得译语和源语之间实现字序、词性和句序上的完全对应意义上的对等是翻译的根本性的要求,是准确地传达信息的保障,在翻译实践中居于中心地位2.2 动态对等理论之于翻译实践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力求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动态对等要求译文能够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尽可能地完美再现原文的含义,限制翻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奈达主张翻译时以意义为主,形式上做出退步,不仅合理,而且是必要的。
这与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以及“得意忘形”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2.3 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动态对等理论和其它理论一样,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也就是说,它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20世纪80年代后,翻译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理论家以新视角研究翻译,以寻求翻译问题的原因并解决它们。
在所有新视角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强调翻译的文化方面。
本文的目的是从文化视角分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探讨它如何影响文化翻译问题的解决。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观念,它阐述表示翻译应该尝试达到对等的状态。
一般而言,对等是指翻译任务中发出者(译者)和接收者(读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它涉及语言、文化和文本特性之间的某种平衡。
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为译者试图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模仿原文语言的文化精神,以便创造更加可信的译文。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还强调了文化相关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即译文应适应其受众的文化背景。
换句话说,译文应与翻译中包含的文化信息相一致,以此予以接受。
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涉及的文化信息,并将其转化成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解。
以上是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那么它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输有什么影响呢?首先,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中考虑文化差异。
比如,中国和西方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观念、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译者在译文中需要将这些差异转化为一致,以便其接收者可以正确理解。
此外,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还强调媒体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翻译任务被认为是一种静态的过程,但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看来,翻译任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必须考虑媒介的影响,以便达到文化传输的最佳效果。
例如,如果原文的受众主要是中国人,译者应该考虑文化差异,而不是直接译文,而如果原文的受众主要是西方人,译者则应考虑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译文能受到正确的理解。
最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还强调了新媒体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文本翻译往往重视语言本身,但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可以在跨媒体环境中进行交流,因此,译者在翻译中还需要考虑新媒体的文化角度,以便通过跨文化的新媒体环境达到最佳的文化传输效果。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走向全球化格局、多元化方式,大到洲际小到国际间的商务交流日趋频繁,专业化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稀缺,我国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这与商务英语在翻译的运行中没有渗透对等的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翻译者在翻译的进行中未能遵守这项对等的理论也变成限制商务的谈判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不仅会影响到国家的对外贸易,也会对国家形象造成重要影响。
1 关于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就是专业英语的一个分支,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被列入学术研究。
它涵盖着商业活动中的多个领域,例如科技译者,外贸译者,外资引入表明,国际融资,国际旅游业,国际运输业等多个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的变革显得愈加频密。
英语也因此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沦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交流沟通交流方式。
因此商务英语也显得越来越关键。
国内外许多专家也都在不断地投身于商务英语的研究之中。
在我国,针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调查研究已经有了很多先例,并且留下了很多的研究资料,包括肖满军的《商务英语翻译及词义的正确理解与选择》,张勇的《词汇意义的正确理解》,周立人的《商务英语翻译中动态对等的应用》,刘法公的《中英商务英语翻译原则的探索》以及廖莹的《国际商务英语学——理论,语言以及实践》等著作和论述。
在廖莹的研究报告中,对商务联络的十三个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概括,并指出国际商业活动的文字写作应当遵守7个c的原则,这七个c包括completeness(完整性),clearness(清晰性),concreteness(可推敲性),conciseness(警醒性),courtesy(礼节性),consideration(可考虑性)以及correctness(正确性)。
在国外的研究者中,尤金奈超过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的译者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首次明确提出动态对等理论,在译者领域获得非常大顺利。
并且在《从一种语言至另一种语言的横跨》一书中已经开始用“功能对等理论”替代了模棱两可的“动态理念”。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01
总之,尤金·奈 达的翻译理论是 一种以交际功能 和读者反应为核 心的理论
动态对等
02
他强调了翻译过 程中对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最 贴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03
这种理论对于指 导翻译实践具有 重要的意义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
1 功能对等 2 动态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西方
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 包括"功能对等"和" 动态对等"两个方面
1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的文本应该在语言和语义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达到与原文本 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应该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 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语法对等、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应该与原文本中的词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歧义和误解。语法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应该与原文本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流畅性 和准确性。语义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误解和歧义 。风格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个性和特点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自然 、流畅的效果,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或生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理解原文本的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构主义语言学—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compon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man= [+HUMAN]&[+MALE]&[+ADULT] woman=[+HUMAN]&[+FEMALE]&[+ADULT]
1. 2. 3. 4. 5. 6.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something (to my people). My people stand ( on the warm threshold). The threshold is warm. The threshold leads ( into the palace). The palace is of justice.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 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 文的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
奈达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简述 二、“动态对等”理论
一)“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三)“动态对等”理论局限性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964年,尤金· 奈达博士(Eugene A· 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 (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 态对等”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顺 乎自然,最贴切的对等”(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局限 1.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将整个理论建立在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 象这一前提上的,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 化差异,客观上起到了文化归化的作用。 “The Story of the Stone” 2.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的 概念空缺是功能对等的又一明显的缺憾。
2)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s)和句型转换 的概念克服句法障碍 核心句即最简单的句子。
7种简单的核心句 重建译入语的表层结构 (按照译入语的习惯,将核心句连接来)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to my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which leads into the palace of justice.
“功能对等”理论的三个部分:
1)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parts of speech) 实体(object) : book, women, ghost 事件 (event) : go, love, talk 抽象概念(abstract) : green, slowly, often 关系(relations) :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the beauty of her singing her beautiful singing 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waste 词性转换法——conversion
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 Transformation)
检验 原文 转换 分析 译文 重组
改变 调整 删减
3)用同构体(isomorphism)概念解释 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符号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任何一个符号, 无论是字、词、句成语这类语言符号, 还是手势、身体活动等语言外符号,或 是社会行为这类社会符号,都只有在它 本身所处的环境(系统)中才有意义。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 (isomorphs)
我们不能否认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语 言差异上的积极作用,它仍然是目前最佳 的翻译理论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同 构 体 (isomorphism)
2 —— 4 —— 8
16 —— 32 —— 64
to grow like mushroom As dumb as an oyster
三)“动态对等”理论 贡献及局限 贡献 1.从微观角度考虑,“功能对等”解决了长期 以来“意译”与“直译”之争。 归化(domestication) 2.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缓和了翻译家们归 化和异化争论,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找“归化” 和“异化”的平衡点。——“读者反映论”
3)各种语言学分支的诞生: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语用学(pragmatics) 符号学(semiotics) 现代交际理论 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交际功能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 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 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 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 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 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 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 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 质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
(4)动态对等论
(Dynamic
Equivalence)
b. Synta(NP,VP,PP…)
2) Chomsky —— “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句法部分: a.基础部分(a base) (deep structure) b.转换部分 (a transformation part) (surface structure) eg:Will the train arrive? → The train will arrive. {Inversion → Will the train arrive? transformation}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1)“White as frost”; (2)“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3)“很白”或“非常白”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 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 码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代码的信息,翻译的 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 a.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 解的信息 b.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c.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 解的信息
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在译语 中有时是不存在对应的。 “精神文明”
3.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是很难实现的。 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则可能 藏于字里行间,蕴于语言深层,要通过对作家个 人风格和作品的特殊语境的探讨才能把握。 如何获知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 谁是评判者 不同读者反应不同,以谁为标准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a.各种语言具有同种的表达力。 b.“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 语言表达。” c.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 中,都存在着一种“共核”(common 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