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科学的可错性与科学精神
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公众科学素养三要素说起当前,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
科技发展的速度迅猛异常,科技新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正把当今世界推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国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因此,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的都在制定和实施高科技计划。
如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Strategic Defence Initiative,简称SDI,后被形象化地称为“星球大战计划”);(1983.3)和《国家关键技术报告》(1991)。
日本的《振兴科学技术政策大纲》(1984.11);西欧的“尤里卡”计划(1985.5);韩国的《G -7高技术发展计划》、我国的“863计划”等等。
而要发展科学技术,实施高科技计划,就必须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因为国家的科技政策,取决于政府和国民对待科学的态度。
公众科学素养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在科学方面的素质和修养。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公众的科学素养问题。
因为公众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土壤,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公众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科学技术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世界上有一个机构叫“国际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的主任叫米勒,他提出的“公众科学素养三要素”,目前被国际上公认为测评国民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通称“米勒标准”)。
其中,第一项标准是: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理解科学的基本术语和普遍概念;第二项标准是:公众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项标准是:公众对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的理解和认识。
根据国际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研究中心的研究结论,“具备科学素养并达到其标准的公众,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它的理想标准是占国民总数的10%”。
清华教授谈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错误解读!
清华教授谈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错误解读!【分享是最大之功德,思想是最高之舆论。
欢迎来到读出新世界,希望您能读出新观点,启发新思想。
您的每一条建议,每一次评论转发收藏和关注,都是功德的延展。
】清华教授吴国盛一、国人对科学的3大误解及由来第一大误解:科、技不分;汉语里讲科学时,语义很容易指的是科技,而讲科技的时候,指的是技术。
所以当我们问,什么是科学?往往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是科技。
当问什么是科技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常常是什么是技术,科学这个概念就被忽略了。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汉语里潜在的一个用法。
第二大误解: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功利性太强;由于我们科、技不分,所以我们所理解的科学,还是救国救民、治国安邦。
总而言之,在我们的认知中,科学是作为工具出现的,而不是作为目标。
第三个误解:过分强调字面的“分科”意思。
我们常常说,科学乃分科之学,比较强调“分科”。
所以,我们的科学教育里,就特别注重分科教育。
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有文科、理科之分。
而且通常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会说:这个孩子将来学理科合适,那个孩子将来学文科更合适。
这三种误解从何而来?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的因素。
自古以来,我们都有自己一套对知识的看法。
古代对知识的看法是什么?就是:知识要有用。
我们叫“学以致用”,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
如果你问一个孩子:读书干什么?他若是说我就喜欢读书,我们会称他“死读书,读死书”。
知识分子没有独立地位,知识也没有独立地位,只具有功能性,这是第一个原因,中国文化本身并不鼓励对知识持有一种超功利的立场。
第二、中国人接受近代西方科学的路径和历史遭遇很特别。
第一波“西学东渐”在明末清初。
中国近代有两次机会了解西方的科学,被称为两波“西学东渐”。
第一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的科学。
这是西方科学第一次到中国来,结果是什么呢?中国人民对宗教没有兴趣,对科学也没有兴趣。
所以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混了大概100年,用了很多手段,最后被乾隆皇帝全部赶走了。
大学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理解真理尺度,真理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辛亥革命开始我们大学生就一直为全民族中最为活跃的一分子,五四运动更是让大学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老一辈大学生立下了很好的榜样,而的我们这代的大学生更是处在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
大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方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
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
它的主要特征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大学生则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的主要寄托者之一。
“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胡锦涛主席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
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科学理论的可错性与科学精神
科学理论的可错性与科学精神刘文洲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可是什么是正确的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崇拜、怀疑抑或是批判,对我们形成科学的科学观至关重要。
对科学理论的可错性的分析,其目的就在于以真正的科学精神对待科学,树立科学的科学观。
以促进科学理论的创新。
主题词:科学理论可错性原因科学精神一、科学理论及其功能什么是科学理论,不同的科学家哲学家给出了不同定义,但不管定义多么的不同,综合起来大致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学理论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
这个概念有时等同科学这一概念。
二是科学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即科学思维的方式、方法和体系。
三是科学理论是一规范人的价值评论和价值选择的价值规范,这种规范要求在科学活动中不仅要求真,而且要求善、求美。
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科学理论应具有的内涵。
科学理论是在人类长期的科学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首先要求它必须是一套知识体系;其次是包涵形成这一知识体系的思维方式;最后是对人行为进行规范,不仅对科学家的行为进行规范,当科学理论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常识时,也就对人类整体行为进行规范。
因此,科学理论应该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者的统一体,自身也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和完善的历史进程。
从欧洲的科学发展历程来看,科学首先与哲学合二为一。
科学在哲学之中,以自然哲学的面目出现的,这在古希腊表现的尤为典型。
在漫长的中世纪,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成为论证上帝存在的工具。
文艺复兴之后,科学逐渐从哲学与神学中脱离出来,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概念、范畴和原理的逻辑体系,并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
发展到现今,从全球的发展到个人日常生活起居都已经时刻离不开科学。
人类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异与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紧密相关,科学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这样评价科学:“在我们的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力量相匹敌。
科学家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教案:对科学史上的错误和失败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索的本质
科学家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教案:对科学史上的错误和失败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索的本质科学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和探索的重要方式,它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
但是科学研究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不乏错误和失败的经历。
这些错误和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让我们不断反思、改进、创新,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索的本质。
因此,对科学史上的错误和失败进行分析和探讨,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一、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和失败在科学研究中,错误和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常见的错误和失败包括:1.实验设计不严谨:实验设计不严谨是科学研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导致错误和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实验设计中,如果没有考虑到实验条件的所有因素,实验结果很可能会产生误差,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准确。
2.实验数据处理不当:实验数据的处理也是科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
如果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存在疏漏或者错误,那么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
3.科学假设错误:科学研究中,科学假的提出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如果科学假设本身就存在错误,那么研究结果很可能也是错误的。
4.模型构建不当:在科学研究中,模型的构建非常重要,但如果构建模型不当,那么研究结果也会受到影响。
5.科学探索的局限性: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完全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
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可能不够全面或者正确。
二、科学史上的错误和失败在科学史上,错误和失败也是常见的。
光前人开创的错误解释就包括了:1.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论: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论认为,太阳、月亮和行星都围绕地球旋转。
这个观点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接受,直到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了日心说,才真正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2.地心说:地心说是中世纪欧洲传统的天文学观点。
它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围绕着地球的天体包括太阳等都是在地球的周围运转的。
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才使地心说被否定。
3.吸收说:吸收说是古代人关于眼睛如何看见物体的一种错误看法。
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一、科学与科学精神△我们通常说,某某人做事“不科学”。
这种说法里的“科学”指的就是科学精神吗?口这恐怕只是在说,他做事情不尊重科学规律,或者说他在蛮干。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今天要讲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讲什么是科学精神前,我们应该先讲讲什么是科学。
△在我的印象里,科学就是学问,就是一本本的书,比如“物理学” “化学” “数学原理”什么的。
□科学这个词按照它最早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知识,是普遍适用的、系统化的知识。
也可以说是我们常看到的各种教科书。
但科学不仅仅是这些。
科学还应包括科学家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科学不光是静态的知识积累,也是人的动态活动一一探索真理的活动。
除了这两部分,科学还要包括科学的方法。
这也是科学中比较核心的东西。
科学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比较规范的方法,你只有采用这种方法去做,才是科学。
不然,你就是伪科学了。
比如你说你发现了什么东西,但你的实验不可重复,别人在同样条件下做就没这个结果,那你也就不叫科学了。
△我们现在知道:科学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知识);(科学家的)活动;方法。
那么科学与科学精神是什么关系呢?□在科学的这三个部分中,有一种本质的贯穿其中的东西,也是灵魂的东西,那就是科学的理性,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科学的精神。
二、科学精神的四个方面口科学精神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探索求知。
说得通俗点,就是人的好奇心。
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天性。
科学是怎么产生的?推动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最本源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人类天然的好奇心。
日出月落,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大千世界的种种奥秘激发起人类求知的欲望。
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就说过:“好奇心是一种刺激。
对科学家首先就要求他必须是好奇的。
他必须能感到惊奇并渴望发现。
”△现在我们倒常常在孩子身上看到这种好奇心。
口那么科学家就一定一辈子“像个孩子”。
他不像许多人,长大以后就不再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惊奇了,熟视无睹了。
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认识
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认识姓名:周华飞学号:2011102006 班级:7知识是指人们从出生以后开始的后天性学习到的技能,思想,认识等等的汇总,而科学知识则是对待事物的认识与认知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学的课本就是科学知识的展现,是前辈们技能之类的结晶,在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在不停的获取科学知识,不停的应用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促进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例如历史上的欧洲文艺复兴,再到近代的科技革命,机器取代手工业的进步,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现在的计算机时代的信息革命,使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再一次被人们重视,带来了一系列的创新的新产品,使人们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
科学精神,包括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实践精神等等,简言之,就是人们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现在的科学精神,无不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我们研究自己的课题发表文章存在抄袭的事件,这就是对科学精神的践踏,导致科学不能正常发展甚至错误的科学知识。
那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我认为,科学知识是基础,是一种物质,实实在在的体现在现实的世界中,体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里面,我们做课题研究发表新的观点,就这产生了在某一个领域的创新,生成新的知识,而科学精神呢,我认为属于意识领域的,可以影响科学的发展,例如让科学发展的速度减缓,但是并不能改变科学发展的方向。
例如,专家可以判定一篇文章的结论是错误的,但是并不能说科学的方向是错误的。
科学是什么——科学精神
伽利略与比萨斜塔
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快?
伽利略的科学发现,纠正了统治 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 误观点。
追 求 科 学 需 要 特 殊 的 勇 气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 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 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 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它从不盲目地满足于已经存 在的事物,只要可能它就想改善它,或者用更美好的事物 取代它。它时刻准备把新的实验引入未知领域;它本质上
就是冒险的。大多数人有这样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科学
家是些惹是生非和使人扫兴的人。当他们想休息的时候, 科学家不总是催促他们前进吗?当他们说要安于现状的社 会,科学家不总是使他们又辛苦一番吗?”——萨顿
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
神
实证精神
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是由适当例证和 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 定的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 ——培根 科学归纳法 分为搜集材料、整理材料(三表法:具有表,接近中的 缺乏表,程度表);进行归纳(排除法,初步解释,帮 助校正)三步骤。
例子 氦气的发现
理性精神
理性一是要自己思考。自己思考即是不迷 信任何权威,包括书本、教条、经验、领 袖、导师、救世主、专家等等,一切要有 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二是要自己思考也站在每一个别人的立场 上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单是自己思考有可 能造成的自我膨胀,才能时刻保持谦卑而 与人类共同的理性相沟通。
据说当爱丁顿的日全食考察队证实了他的 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时,他不动声色的说: “我知道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当一位学生问 他假如他的预言没有得到证实该怎么办, 他回答说:“那么我只好向亲爱的上帝道歉 了——但那个理论还是正确的。”
古今科学精神的差异
古今科学精神以及差异科学精神的概念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极端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对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并且还要有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有几个首要特征,求实、创新、执着、疯狂、宽容等几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
我个人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是,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
由于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必然带有规范性质而非代表实际的情况。
但是规范与实际之间需要协调。
规范与实际差太多也就不成为规范。
实际情况是多样性的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规范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于是规范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
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探索活动、科学程序的基本界定于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1追求逻辑上自洽即追求知识的统一性、兼容性。
新东西试图成为科学必须先努力做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兼容当发现实在不行时才能着手突破旧体系。
创新要被认可必须努力做到向下兼容。
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并不宽容。
如果很宽容的话科学的体系就乱了逻辑上很不自洽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
不过在具体掌握上有很大灵活性自洽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不可能严格达到逻辑学意义上的“相容性”一致性。
但是当今所有自然科学的确是相对统一的各学科虽有所侧重层次也不一样但研究方法、知识构成、解释方式都有相通之处。
现代科学是经验科学要求所有理论都要付诸实践的不断检验理论只有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证据才能被认可。
特别地证据应当是尽可能可重复的不因时空位置变化、实验主体变化而不同。
当然实际情况也很复杂特别是证据有不同的质量不能单纯以数量为标准。
“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等
“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等
作者:暂无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8年第8期
新闻事件:年逾八旬的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不久前发表声明,直言自己六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有错误,并表示“请大家多多批评,以便改正”。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为了求真理,而掌握真理没有“一站式”解决方案,需在试错、纠错、再试错、再纠错的许多努力中前行。
只要敢于正视,错误就变成走向正确的可能;如果掩耳盗铃、闭目塞听,正确也可能成为前进的藩篱。
尤其是知名学者或掌握学术话语权者,如果文过饰非,不仅无益于学科发展,且会阻碍青年学者的成长。
对于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而言,不论自己发现的错误,还是别人指出的错误,都会认真严肃对待,并将其当成前进的机会。
但也应看到,或为捍卫既得利益,或为维护“江湖地位”,或抱侥幸心理,当错误被发现时,不少学者选择了沉默,像裘先生这样公开、直接承认错误的并不多见。
更何况,裘先生的“错误”和新史料的发现有关。
在某些学者那里,恐怕早就心安理得地归为了“客观条件所限”。
因此,裘先生勇于认错的态度更值得珍视和倡导。
而这又离不开容错的社会氛围和科研机制。
这些年,社会容错氛围有所提升,如面对火箭发射遇到异常的情况,大家也能够幽默地自嘲“想给中国航天一个安慰真不容易”。
这种转变令人欣慰,但相较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而言,这些“软件升级”仍显不够。
我们还期盼更加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来解除束缚。
面对探索未知中的失误给予宽容,才能有更多创新者放下心理包袱,创造力的源头活水才能充分涌流。
(据《科技日报》、澎湃新闻网)※。
科学精神辨析【最新哲学类】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科学精神不是经典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但应该是广义的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
特别是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起,因而探讨科学精神就有其必要性。
国内目前对科学精神的研究十分活跃,成果很多,但总的观点是把科学精神当作科学文化哲学领域和科学传播领域的一个现象或问题。
可能由于理解上的差异,国外对科学精神的专门研究不多。
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科学精神的一种总体性认识。
科学精神根源于科学的精神传统,表现为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的精神特质。
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是科学家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塑造以及科学思想的熏陶而形成的独特的个人品质、道德情操和行为特征。
当科学成为一项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又发展为约束科学共同体成员的价值规范。
科学精神作为科学的一种属性,不同于科学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它内在地使科学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推动科学发挥更广泛的积极功能。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于人文精神和既非科学精神也人文精神的巫术、迷信等,它体现了科学的本性以及人类最优秀的智力成果。
但是,仅仅停留在以上的认识还不够。
本文认为理解科学精神的关键在于理解科学的本性。
科学本质上是一项精神活动,而科学理论则是这项精神活动的“结晶”。
因此,在经典科学哲学分析科学理论的属性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科学理论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的本性。
这种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经验实证、实用高效、简化优雅,也即是科学的精髓。
关键词:精神、科学、科学理论、科学精神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spirit of science is not a problem studied by class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but it should be become a problem studied by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broad sens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tudy of this problem because of the rising of the research field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It is a very hot problem now in China and much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achieved. However, the spirit of science is considered as a phenomenon in 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not special study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not so much achievement could be found, maybe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is concept.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chievement about the spirit of science, this thesis form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The spirit of science roots in the spirit tradition of science, and is represented by two kinds of forms which are the ethos of scientists and the ethos of science. The former is scientist’s private quality, moral sentiment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shaped by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edified by scientific thoughts. When science became a social institution, the ethos of scientists developed into some social criteria which restricts the members in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spirit of science, as an attribute of science, differs from the social attribute and cultural attribute of science. It intrinsically makes science enter into others field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promotes science to exert its extensive and positive functions. Moreover, the spirit of scie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spirit, is different from humanism and neither spirit of science nor humanism such as wizardry and superstition. It embodies the nature and essence of science, and the most brilliant intelligent fruits of human beings.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to stop at the previous knowledge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This thesis thinks that the key of understanding the spirit of science consists in the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Science is intrinsically a kind of spiritual activity, and scientific theory is the production of this kind of spiritual activit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tudy of scientific theories by class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thesis arriv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pirit of science in scientific theories stands for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is kind of spirit of science are both empirical and positive, both pragmatic and efficient, both simplifying and elegant. In a nutshell, this kind of spirit of science is the essence of science.Keywords: Spirit , Science , Scientific Theory , Spirit of Scienc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科学与科学精神的关系[知识研究]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从传统中直接生长出来的,而是为顺应世界 潮流而进行的外源型现代化。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科学精神是 一种首要的精神文化动力。必须使科学精神成为指导我们言行 的精神内涵。
去就有序,变化有时。弘扬科学精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前提和社会条件。
业界荟萃
28
谢谢
业界荟萃
再见
29
光速不变的原理,这就是当时说空中飘来了两朵乌云
一样,所以就给物理学确确实实带来了危机,那么这
样就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业界荟萃
18
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来以后,它就是反传统的,当时许多
经典物理学家,坚决反对,不赞成。他作为一个26岁的年轻人,敢
于提出新的见解,所以他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当然这种创新精神呢,必须产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
实证精神首先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同时,这种客 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 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
实证精神也是一种实用的态度,是义无反顾地通 过对自然的揭示和控制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幸 福生活。
实证精神强调以实在ຫໍສະໝຸດ 、实用性和精确性保障认 知的真理性。
实证精神承认阶段性真理的可错性。
业界荟萃
7
科学精神来自科学知识、科学思想 和科学方法。
没有科学知识的“科学精 没有科学思想的“科学精
神”所欲追求的客观性注 神”所要寻找的理论新视
定是空洞的。
野无疑是浅薄的。
没有科学方法的“科学精 神”所指引的路向必然是 盲目的。
科学精神的培养绝非一蹴 而就的易事,其根本途径 是学习科学知识、理解科 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
开创性的科学成就往往有哲人科学家在前面开路。
业界荟萃
你所理解的科学可能是错误的
你所理解的科学可能是错误的上次说到,今天我们市面上看到的很多心理学理论都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基本都是某些学者的一家之言,甚至是某些网红的一家之言。
于是就会有一些个体心理学理论的粉丝出来反对说,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不能解释一切,科学未必是正确的。
以为我在试图宣传唯科学论。
我能理解他们着急的心情,在大部分人的头脑中,认为科学和哲学,和世俗智慧,以及个体经验都是水火不容的,是黑与白的关系,是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的关系。
其实是他们搞错了。
科学、哲学、神学都是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解释,并不等同于真相本身。
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假设。
只不过神学把假设当真理,不容置疑。
西方哲学通过逻辑思辨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但不负责验证。
而科学则讲究系统的实证,遵循理论—>预测—>检验—>修正的范式。
科学只负责研究能够被验证的内容,如人生的意义等这类话题则不在科学的讨论范畴之内。
这类话题只能交给哲学来处理。
当然也有的人将这个答案寄托于神学,这同样是一种选择。
哲学和科学也不是截然对立的,一个原先的哲学问题可能会随着人类获得的信息量增加,逐步转为一个科学可以探讨的问题。
比如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由一些微小的且不可分割的原始粒子组成。
他称这些假设的粒子叫原子,这就是最早先的原子论。
但是由于他没有任何证据,所以这个只能称之为哲学。
到了19世纪,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发现这个世界确实是由一些微小的且不可分割的物质组成。
他们借用了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这个概念,把其称之为“原子”。
当然,后来科学界又发现,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子原来还是可以继续分割的,那是后话了。
同样也有一些哲学问题,它最终经过科学的验证,发现是错误的,不成立的。
比如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说,认为婴儿的所有心智来源都是后天的,否定了先天的差异。
但后来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就推翻了这个结论,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婴儿出生时就已经拥有很多基本的认知图示。
浅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
浅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科学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现代社会的力量之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这里的科学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精神[1]。
科学知识是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经验事实,是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范:一个陈述只有原则上可以为科学家们互相理解和检验,才能成为科学知识;陈述的事实只有对任何合格的观察者来说都能在标准条件下重复出现,才是真实可靠的[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知识源于经验而又高于经验,因为其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双重特征,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吸取各种经验教训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反映,能够指导人们开展实践,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如果将科学知识比喻为构成科学的形体,那么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的灵魂和光芒所在。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引用了华罗庚先生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欧洲近代的科学精神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其工具理性的表现:注重逻辑、数学和实验;二是其客观价值的表现:如近代科学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名师讲题】“分析科学精神在材料一中的体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①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
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
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的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③汉武帝时,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
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竞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
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④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
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
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
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
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辨证法课程论文题目解读科学的可错性和科学精神学院林学院班级2013级硕士研究生2班专业风景园林学姓名学号 13202017 撰写日期:2013年11 月12日解读科学的可错性与科学精神【摘要】科学史是一部科学不断被充实、修正和更替,科学中的错误内容和错误外推不断被发现和纠正的历史。
把科学等同于真理,就会把科学绝对化和教条化,束缚科学的发展。
但承认科学可错性的同时,还须予以正确理解和对待,要看到科学领域中的错误理论在特定历史阶段上曾起过的积极作用。
科学具有可错的性质,导致科学可错的原因主要有认知结构的保守性、观察的可缪性,假说的可假性以及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虽然科学不等于真理,它可能是谬误或包含谬误,但唯有科学能达到真理。
【关键词】科学可错性科学精神Interpret scientific fallibility and scientific spirit[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a history that the scientific theory is expanded constantly, modification and replacement,and the content and the errors the history of the extrapolation was found and corrected.This is absolute and folk If the scientific theory is equal to the truth,that can hampe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ory.We should correctly treat the scientific fallibility and recognize the error theory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Science can be fallibility,The causes of scientific fallibility are the conservatism of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the observation of Samuel, the possibility of hypothesis andthe uncertainty of the standards of practice.Although the science is not equal to truth, it is likely to be false or contain errors.but only science can to be truth.[ Key words ]science fallibility scientific spirit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一直存在有追求知识确定性的传统。
柏拉图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知识是确定可靠的,并且是永远不会错误的。
”这种传统在科学主义鼎盛时期被逻辑实证主义者发扬光大,他们认为,“科学史知识理论的体系,就是一种真理的系统。
仅仅还是在20世纪以前,许多人都确信,科学是由真命题构成的体系,它给人们提供的是绝对无误的知识,但是随着他们无比信赖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崩溃,才改变了他们关于科学的观点,意识到科学并不等于真理,它也可能是谬误或包含谬误。
科学历史表明,不仅是古代的科学、近代的科学有问题,就是作为现代科学两大支柱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同样也有问题。
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R.Popper)认为,除了数学和逻辑学的知识外,一切知识都是猜测的、可错的。
一、科学具有可错性科学的真理性存在于科学认识过程中,确证于实践检验过程。
科学的真理性是十分明显的,绝大多数科学家河哲学家都不怀疑其存在。
然而,科学虽然具有真理性,却步等同于真理,科学理论也包含着谬误,并且是可错的。
这一点常为陶醉于科学理论辉煌胜利的人们所忽视。
科学的可错性虽不象科学的真理性那样彰显,但不难发现。
且不说古代的科学是如何充满着错误,即使就近代以来的科学来看,也是谬误不断的。
诸如近代化学理论燃素说,哥白尼日心说中的正圆和匀速运动的观念,都是错误的。
甚至连有着极其辉煌成功历史的牛顿力学理论,也包含着错误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念。
科学的可错性可以体现在科学的各种成分或内容上,科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辅助假说等,都有发生错误的可能。
科学理论的可错性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方面,而且还存在于超出科学理论和适用范围的错误外推方面。
如把适用于宏观低速范围的牛顿力学理论外推至宇宙星体或微观粒子的高速运动,便不可避免地发生错误。
纵观科学史,可以说是一部科学不断被充实、修正和更替的历史,科学中的错误内容和错误外推不断被发现和纠正历史。
这说明科学不是真理的化身,或真理的同义语,而是错误在所难免,具有可错性。
所谓科学的可错性,是指科学的内容和推导可能具有与客观世界不相符合的性质。
否认科学的可错性,就不能合理地解释科学时常犯错误的历史事实。
把科学等同于真理,就会吧科学绝对化和教条化,束缚科学的发展,不能理解科学不断被修正、更替的历史。
二、科学可错性原因科学之所以可错,与科学的性质直接相关。
“科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人类活动”,是探索未知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科学固然都表现为一定的理论,学说,但它首先是一种人类活动,只不过这种活动较之人类其他活动更复杂、更有序而已。
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出错,科学既然是探索,因而也就难免出错,而探索的错误必然会在作为探索结果的理论学所中表现出来。
具体的说,导致科学可错的原因主要有:认知结构的保守性。
在科学认识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担负着重要功能,认识过程总是表现为把原有的认识模式延伸并运用到将要认识的客体,这使得科学认识从一开始就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但另一方面,由于特定的认知结构一经变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改变,这样,也就使得人们容易把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认知附加到认识的对象上去。
比如,在西方,很久以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变化,但宇宙作为总体是不变的,以至于爱因斯坦在1917年运用广义相对论考察宇宙时,为了获得一个静态的宇宙模型,竟修改了他的引力场方程。
观察的可谬性。
科学以事实为根据,要获得事实就要进行观察,但观察从来都不是纯中性的,主体的认知结构必然会介于其中。
由于难以避免地先人之见以及观察手段的局限,往往容易造成误观察,形成虚假事实。
比如古人看到的是日月星辰穿行太空,而看不到并且也难以接受地球转动的事实,于是以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这正是地心说得以产生并长期流行得原因。
又如,当人们的认识局限于宏观低速运动时,是不可能观察到时空的变化的,从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时空特性是不变的。
假说的可假性:科学的目标在于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但是由于受现有知识水平和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限制,想一下子达到认识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先以已有的科学事实为基础,对未知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做出假定性的说明,再以假说为指导,设计观察和实验,并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对假说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舍此,科学研究将寸步难行。
所以,恩格斯在谈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时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
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
如果要等待构成定律的材料纯粹化起来,那么这就是在此以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下来,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
科学不排斥假说,假说可能为假,因而科学可能为错。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又有其不确定性。
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科学史上常有这种情况:一种曾长期被证明是错误的认识。
后来却被新的实践所证实;而原来长期被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后来却被新的实践所证伪。
后一种情况的最好例证就是牛顿力学。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使谬误在科学中有可能长期存在。
三、正确认识科学的可错性我们承认科学的可错性,同时肯定科学领域中的错误理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曾起过的历史作用。
因为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可能在科学史上起过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作用。
因为,第一,科学领域内的错误理论往往是正确的科学理论的先导,甚至是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超越的必要环节。
第二,科学领域内的错误理论为后来较为成熟的科学理论,提供了经验材料和思维教训,甚至可能提供正确地经验性定律。
正确认识科学的可错性,还必须把它和科学的真理性联系起来,加以辩证的思考和处理。
二者同为科学的性质,但在地位和作用上的区别的。
在地位上,科学中的真理性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可错性处于从属地位。
承认科学的可错性,还必须正确地理解和对到科学的可错性。
只看到科学的可错性而看不到科学的真理性,同样是错误的。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过分强调了科学的可错性,把科学史作为科学理论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证伪的历史,以至于实际上否定了科学的真理性及其确证。
正确理解和对待科学的可错性,还必须把它和科学的真理性联系起来,加以辩证的思考和处理。
二者同为科学理论的性质,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有区别的。
在地位上,科学中的真理性方面占据主导的地位,可错性在于从属的地位。
因为,公认的科学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绝大多数科学及其主要内容都是正确地,被发现是错误的科学或科学成分,相对来说要小得多。
在作用上,真理性是科学追求得目标和科学理论有效性的前提,而可错性在消极意义上是科学所要克服和避免地倾向,在积极意义上则是刺激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真正的科学精神在本篇文章中指出科学是可错的,并不是要否定科学和科学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科学对提高人的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在此指出科学的可错性,其目的恰恰是为帮助人们树立真正的科学精神,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呢?科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一种体现人类智力最高成就的人类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精神就是在科学活动中凝聚和升华的人类精神,是从科学活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规范以及科学家的思想观念中提炼出的科学本质、核心和灵魂。
它集中地表现为,事实求是的理性精神,探索真理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求实精神,自我扬弃的批判精神,超越现状的创造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
科学活动是基于客观自然之上,探求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精神活动,是一种主观现于客观的活动,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同时也坚信自然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并是可以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