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阅读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说明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各题。
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重现人间马思嘉①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贺兰山苏峪口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大量闪着神秘光泽的细白瓷碎片,以及部分从流沙中浮现的窑炉遗迹。
②a据调查,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3处窑炉。
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③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
b作坊遗迹还包括瓷土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等痕迹,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
④今年2月15日,c国家文物局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作为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
2月22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⑤d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说,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
(选自《半月谈》2023年第8期,有改动)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17年。
B.现已发掘的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高两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C.考古专家认为,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建于西夏早期,是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品来看。郦道元历来被认为是描写风景的高手。他不用前人的
陈词滥调,追求新颖的表达方式,比如描写河流的清澈,他用
的话是“鱼若空悬”。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
潭水清澈时,说道:“
”这就是化用郦道元的表述。书
中写景很少有雷同之处,皆因郦道元追求语言多变。以瀑布为
例,《水经注》里用过的指代词汇有“悬流”“悬水”“悬涛”“悬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 分)
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在我国古代记载河流水道的 著述中,《水经注》可谓“不可无一,不容有二”。 引用和作比较,强调了《水经注》有极高的地理价值, 使说明更权威,更具有说服力。(共4分。说明方法2分, 表达效果2分)
-29-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为什么石楠“花香”如求也越
来越高。但有些植物为人类美化环境的同时,却默默背
负了诸多骂名。例如石楠,因为开花时散发出特别的气
味,被极度嫌弃。
②其实石楠心里也挺委屈的,努力开花有错吗?生命 生生不息,每个物种都有其生存之道。
-20-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⑤除了自然地理,《水经注》繁征博引,留下了不少 人文地理的内容。凡一水流经之地,郦道元都会考察流 域内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记述逸闻轶事。古代的神话与 传说,往往赖以保存。
-21-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⑥不同于一般的旅行记载,《水经注》可当作绝美的文学作
-2-
说明文阅读 (跨学科试题训练)
③石楠,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全世界约有60余种, 分布在亚洲东部及南部。我国约产40余种,是妥妥的石 楠属植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儿童。
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①1993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
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D 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
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
聆听莫扎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和大鼠均有负效应,会使得新生神经元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
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
比如,对于弹钢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右两侧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人在演奏乐器或者跳舞时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运动。
除此之外,参与的其他部分还有,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杏仁核、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近五年语文中招试题研究
说明文阅读
4.辨析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012年15题 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4分) 2009年13题 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
5.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012年16题 本文的语言及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任选一方面,结合第⑤段的内容 加以分析。(3分) 2009年14题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匠人与大师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我们不应满足于敝“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2分。
意思对即可。若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不给分) 14.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 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2)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 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 者)
(3)比喻论证:把X比作Y.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 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 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 规律运作。(答出一种即可)
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 才会断进步的道理。(一处2分,共4分) 15.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
画家的事例不恰当。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这个论 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意思对即可。2分) 16.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 最后总结全文。(意思对即可。4分。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1分)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二)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二)中考分类说明文阅读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说明文阅读(二)【河南省】(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1~13题。
(共12分)文本一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①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②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
其中,“同生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捕萩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
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
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
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
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
③但月球是不是真的就是地球的“女儿”呢?这还需要科学的确证。
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④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所以它的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没有任何天气变化,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生命迹象。
【甲】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
在诞生之初的10多亿年里,月球一直非常活跃。
那时它很年轻,活力四射,内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月震和火山喷发频繁。
后来,内部的能量渐渐耗尽,月球慢慢成为一个“僵死”的星体。
⑤催生月球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撞击,也使地球从直立自转变为倾斜自转,但这“终身残疾”促成了地球表面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产生了潮汐,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月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鳖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①鳖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
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和吞食。
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镜下更加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
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研究机构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捕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
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
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
结果发现,与罗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尺寸小4%。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
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①当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后,推断这一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囿于他当时所具有的彩陶知识,以及他以欧洲人的习惯性思维,认为这些陶器是从西往东传播到中原地区的。
因此,他溯着黄河来到兰州寻觅,最后来到了临洮,终于在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大批彩陶,时间要晚于仰韶文化,他把它们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②在经过中外学者几十年的后继研究之后,终于认定中国的彩陶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不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
安特生为这次考察写了一本书,题目叫《黄土的儿女》,讲述四千多年前黄土地上的儿女们,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装饰自己的器具。
③使用黑色来装饰红色的陶器,这是马家窑彩陶的一大特色,红、黑两色并列而形成的艺术之韵在马家窑彩陶上被发挥到了(jízhì)。
马家窑陶器上的黑彩,装饰的面积之大,前所未有,从器口到器底,几乎全部遮盖殆尽,有的甚至爬到了器口的内部,从而形成了内彩,具有了一种“满、平、匀”的装饰美。
但是,绘器者又极有分寸,这种繁密的布局并不令人感到窒息和不快,反而给人一种“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美。
④在彩陶的装饰上富有感情,这是马家窑的彩陶留给人们的印象。
密布于马家窑彩陶上的,都是一些粗细相等、排列均匀的线条,它们刚健粗放,富有强烈的动感和弹性,在器物上组成了一幅幅旋转着的画面,犹如江河泻地,激浪奔腾,但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当中,又会有一些空白的中心点,从而给人以静止的感觉。
欣赏着马家窑的彩陶,犹如在聆听一首旋律感极强的乐曲,留给人的是一种音乐之美。
⑤马家窑彩陶具有抽象的纹饰,这一特色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
彩陶上绝大多数抽象的纹饰是螺旋形的图案,有人认为表现的是水流的涡漩,这些涡漩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呈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有的呈四方连续图案,有的是独立纹样,有的漩涡当中留下了一些带点的圆圈,好像是溅起的泡沫。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①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
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D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
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
聆听莫扎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和大鼠均有负效应,会使得新生神经元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
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
比如,对于弹钢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右两侧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人在演奏乐器或者跳舞时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运动。
除此之外,参与的其他部分还有,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杏仁核、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说明文阅读10篇
说明文阅读10篇一、(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森林防火有了新“利器”蒋建科孙婧①近日,一架灰白色的大型无人机在嘉峪关机场起飞。
它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研制的彩虹-4型长航时无人机,挂载着森林防火专用的监控载荷,守护着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
②我国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森林火灾多发。
火情如何早发现、早预报、早扑救,怎样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是困扰森林防火的难题。
③专家介绍,世界各国将长航时无人机这一新型航空器当作破解森林防火难题的法宝。
长航时、大航程的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视野开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特点,可以替代有人驾驶的巡护飞机,对林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实时空中监控,有效提升森林消防部队火情发现、抢险救援的能力。
④目前,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内的各大研究机构都在探索无人机广域、地域防火巡逻等方面的应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也积极将拳头产品——彩虹-4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应用到包括森林防火在内的诸多民用领域,助推无人机产业突破式发展,并成为军民融合的典范。
⑤2017年5月,应大兴安岭防火指挥部的邀请,彩虹-4无人机飞临黑龙江省漠河多次执行森林防火演示任务。
经检验,在森林火灾防控和扑救过程中,彩虹-4无人机能有效规避传统灭火救援行动中存在的短板,能够对现场情况进行跟拍、追踪,为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又避免了派员前往侦察可能造成的火灾伤亡情况。
⑥专家表示,彩虹-4无人机系统成熟,操作便利,起飞条件简单,在林区道路不畅的情况下更加凸显机动灵活的优势。
作为“空中机器人”的彩虹无人机1携带有专用的可见光、热成像、远红外探测任务载荷,可长时间在林区上空进行固定巡线飞行。
传统有人飞机上困扰飞行员的疲劳驾驶问题不会出现在无人机上,而机上精密的高度仪和障碍规避系统也可以满足林场低空巡逻飞行需求,及时避开可能的山丘陡坡。
⑦彩虹-4无人机还能通过数据链和卫星通信等技术实现超视距控制,依据需求长时间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进行作业,实现“点哪飞哪看哪”的人性化操作。
专题08说明文阅读(原卷版)-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专题08 说明类文本阅读(原卷版)【江苏省常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工厂石东乔冯锋①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的枯竭,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传统农业的发展到了“瓶颈期”。
②因此,科学家们设想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把农业向上延伸。
这源于植物生长的原理——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
利用这个原理,在适宜条件下,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等。
③这种植物工厂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被看成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
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调控,通过改变光照、调整“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调控。
比如,生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仅需20天左右。
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和营养,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④植物工厂需要多种先进设施,如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反馈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等。
然后,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高精度地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
研究发现,光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光信号调节,在植物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光质具有偏好性。
比如,优化红光或远红光的比例,可以提高三色堇的开花数量和质量;而要想长出肥厚的绿色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⑤没有土壤,植物“吃”什么?和田野生产不同,植物工厂要求洁净的栽培空间,甚至需要无菌培养室。
在这种条件下,就要用营养液来“饲喂”植物。
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
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9篇说明文阅读
9篇说明文阅读生活百科: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物钟的奥秘①生物钟又称生理钟。
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这个“时钟”会回应外部的信号,特别是光信号,使身体内部的时间与环境时间达到同步。
生物钟究竟由大脑的哪个部位控制呢?目前,科学家鉴定出了哺乳动物的生物钟调节器是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简称SCN),通过SCN控制松果体调节褪黑素分泌的水平,从而帮助哺乳动物调节昼夜节律和其他生物效应。
如果SCN区域被破坏,啮齿动物就丧失了它们在进食和其他行为方面的生理节奏。
②一个人坐飞机一天之内就可以跨越大半个地球,但生物钟的转变可不会这么快,所以人体就会产生时差反应。
即使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现在是白天”的信息,可身体还是会在原定时间内分泌褪黑素,让人昏昏欲睡,直到生物钟自我调整到适应新时区的昼夜。
一般跨越的时区越多,“倒时差”需要的时间越长。
有研究发现,与向东穿越时区相比,人体更适应向西飞行。
这是因为控制生物钟或昼夜节律的细胞的运作日程表并不是24小时制,它们的一天更接近24.5小时。
所以朝着延长一天时间的方向,即向西飞行时,生物钟的调节会容易一些。
③时差反应并不只出现在乘坐飞机的人群中,即使宅在家中不出门也会产生“时差”。
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交时差综合症”,“患者”主要是那些休息日与工作日作息不同的人群,比如,工作日早睡早起,而周末却晚睡晚起,这种切换同样会导致人体生物钟与外界时间不同步。
一项研究就发现,相比周末也能按时起床的人来说,周末和工作日睡眠时间天差地别的人更容易长胖,新陈代谢也会出现问题。
④当黑暗来临,大脑通过释放褪黑素到血液中,使人睡意升起;清晨天亮之后,褪黑素的分泌被抑制了,人又来了精神。
人们就这样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着。
直到人造光线的出现,无形中扰乱了自然为人类调好的生物钟,人的睡眠因此大受影响。
睡眠的过程其实是身体维护保养的过程,肌肉的增长、组织的修复、蛋白质的生成及生长激素的释放等。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专题三 多文本阅读 课时1 说明文阅读
。
④下定义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可以互换顺序,其意不变,而作诠释则
不能。下定义:“是”字两边的语句能互换。作诠释:“是”字两边的
语句不能互换。
考点 4 分析说明结构及思路(10年3考)
成都设问学考点 1.(2020成都A卷12题)如要在第①段末尾加上一句话,下面哪句更合适? 请联系全文,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骄傲:摩诃池, 我们的仙湖! B.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兴奋:摩诃池, 它在哪儿呢? C.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疑惑:摩诃池, 咋没听过喃?
教材创新设问 1.(八上《中国石拱桥》教参“问题探究”)说明文讲究严谨、科学,重 视段落内部结构的清晰、有序。本文段落内部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如第1段、第5段和第9段都可以说是总分结构,但具体结构 有所不同。第1段以第1句为总说,点明石拱桥的形状像是虹,接下来第2、 3句分别举神话与诗文中的例子,分别具体说明石拱桥与虹的“关系”, 要言不烦,结构清晰。
2.(八上《苏州园林》教参“问题探究”)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绘画,并 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
教材创新设问 3.(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节选)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 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参考答案】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 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 的语言”就是物候。
象的重要因
素。
教材创新设问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列数字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 ,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 天。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班级姓名【考点概要】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
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要考点】1.填空、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
2.强调语言品析。
说明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洁、此外,在对文艺性的说明文考查中,涉及到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设问、排比、对偶、拟人等。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其目的不在于抒发感情,而在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解题方法指导】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步:粗读文章所谓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明确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
对文章有个初步的理解与认识,这将为下一步做题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读文章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
具体要求:1.明确说明中心: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理清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重点讲解——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核舟记》全文;B先主要后次要;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E 由性能到功用;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核舟记》第2段。
注意问题:⑴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4说明文阅读考点6关注链接材料解决实际问题解析版
专题14 中考复习之说明文阅读(过关测试)考点6:关注链接材料,解决实际问题一、(2021年·海南·三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蓝色能源①“龙宫”作为神话里海底龙王的居所,曾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想象,围绕它产生了众多故事。
现实中“龙宫”自然是没有的,但迄今为止,浩瀚的海洋仍深深地吸引着人类:海洋蕴藏的财富,大海深处的奥秘……一切都那样诱人。
②当今最诱人的海洋资源之一就是“蓝色能源”。
它既不同于海底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也不同于融于水中的铀、镁、锂,而是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等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点。
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③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一天吸收的太阳热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的热能。
如果将这些热能的1%转化为电能,相当于新增140亿千瓦装机容量,也就是每小时能发140亿度电。
太阳辐射热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表层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
因此人们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时,将海洋表面的温水引进真空锅炉,温水因压力突然大幅下降立即变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用过的水流入海洋,如此循环使用。
一般而言,冷、热水温差在20℃以上即可发电,因此若能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利用起来发电,前景将十分诱人。
④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时而潮高百丈,时而引退千里。
海洋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起伏现象就是潮汐。
潮汐发电就利用了潮汐能,人们涨潮时将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
据初步估算,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
潮汐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成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甚至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
⑤波浪能也是不容忽视的蓝色能源。
“无风三尺浪”是奔腾不息的大海的真实写照。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专题三 多文本阅读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2.议论文阅读
考点 年份
具体设问
把握中
1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中占得先机
心论点 中心论点:①____
与分论 2018 ________________
点 ________________
(2018)
就长远发展来 说,一个人更 重要的是拥有 德行和才华
貌因德而美 ③________ ②_______ __________
2014 成长与成功
体裁 议论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出处 — — — —
—
阅读量 783字 731字 752字 745字
776字
主题
价值导向
保持健康心态,树立 人格修养
正确的价值观。
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 传统文化
化的魅力。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 传统文化
文化。
了解传统礼仪,提升 传统文化
【考情总结】 淡化对文体知识的考查,注重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对文体知识的考查涉及 较少,逐渐摒弃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考查方式,如2023年11题,通过对比分析三 个选项的内容,对接两则语料,判断“衔接句”,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及迁 移运用能力。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命题趋势·新考法分析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考点
补写、 分析论 据 (2018)
年份
具体设问
11.在第⑥自然段英国人戈登描述曾国藩长相的文字后,原稿还有
下面一段资料的引用,被作者修改文章时删除,请分析作者删除的
2018 理由。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
不能终一行。”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上海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含解析)⑧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张帆。
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12根桅杆,可挂9层,可容纳上千人。
船上有4吨左右。
一共有1000米,载重量12多米,船体深60多米,宽150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长⑦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
郑向协调,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
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名。
远洋船队有88艘船,乘员只有3行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航海史上的其他创举,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
郑⑥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
相对人类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
20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
直到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
此技术”牵星术“⑤港。
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
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个城市。
海图对一16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530幅海图,涉及40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
船队绘制的航海图集,....④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复杂的航海技术。
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_____队③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
从历史资料可以知道,郑和船②郑和远航的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
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重庆近三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6素材
专题二说明文文阅读重庆近3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6)三、(2015重庆B卷18~22题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辉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一练
辨析说明文类型
1、《中国的石拱桥》 2、《故宫博物院》 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苏州园林》 5、《向沙漠进军》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练一练Βιβλιοθήκη 辨析说明文类型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7、《统筹方法》 8、《死海不死》 9、《人类的语言》 10、《松鼠》
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为何不死的原因,是 因为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 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内部)
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 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 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 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外部)
练一练 明确下列说明文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石拱桥》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巍峨、雄伟、庄严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雄伟、壮丽
《苏州园林》
一幅完美的图画
《松鼠》
漂亮、驯良、乖巧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科学进步推动书籍演变
把握特征的方法
▪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重点,往往就 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 清作者介绍的事物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又 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 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 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 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 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 得有关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 说明文 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
的是事理说明文。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类
▪ 1、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 ▪ 2、科学小品文--主要以介绍科学技术知
识为内容。 ▪ 3、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如数学、
自然教科书,科技资料,实验报告,说明 书等。 ▪ 3、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如知识小 品,科学小品等。
举例导航:
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个 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 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 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 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找出:中 心 句
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 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 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 二、明确说明对象方法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 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 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一般说来,说明的对象是文中所要具体介绍的事物或要解 释的事理。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万紫 千红的花》却说明的是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及花为 什么会变色的原因等。 ¨有时一个段落也有一个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全文的 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而第三段说明的是园林里的建筑, 第四段说明的是假山和池沼,第五六七八九段的说明对象 都各不相同。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 1、 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 章,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 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的 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用其它表达方 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 2、 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 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 直接的、集中的。
考察方式: 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找出中心句。
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
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
另外,“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与“说明对 象”,事物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
上其特征,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从现象的 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 3、 科学性:说明文是向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 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所 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 4、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 的,要是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一。明确说明对象
• 什么是说明对象?
•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 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 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 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 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 纳。
题目;首段;关键词句。中心句、 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 1.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说明对象的 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 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 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 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本质特 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 这些关键句.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 要须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
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题方式: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 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二。抓住事物特征
Ø 二、明确说明特征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
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有的事物的特
中考要求
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 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中考要求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 想、想象;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 感悟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