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5年级上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人教部编版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用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2.通过听故事、小组讨论、读格言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懂得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 难点:理解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吗?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是的,他就是孔子。(出示孔子简介)孔子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最推崇的便是一个“仁”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子的仁爱精神!(板书:仁爱精神) 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一)立己达人 1、出示孔子的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学生读一读这句名言,结合教师所出示的释义,初步了解这句名言的意思。 (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 教师小结:这句话演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词语,就叫做“立己达人”。而立己达人这个词也就代表着孔子的仁爱精神。(板书:立己达人) 2.结合课前所查的资料,学生分享孔子仁爱精神的具体的例子。 学生展示。 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其实也正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体现,“仁爱”其实倡导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只有自下而上都能仁爱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说课稿

10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共有三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个话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明志、气节、诚信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旨在引导学生愿意在生活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明志、气节、诚信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有所了解,但很多情况下,他们大都把这些用来要求他人,不愿意用来提高自己的价格修养,或者是知行不一。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了解从自我层面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并愿意践行美德。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 1.知道明志、气节、诚信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品行高洁人士的伟大人格是我们前进的路标。

3. 愿意在生活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是:了解从自我层面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并愿意践行美德。 难点是: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有关人格修养的格言,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到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这个话题,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设计意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环节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讲故事,明事理

第10课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 ②能举出生活中反映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以古为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教学重点】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教学难点】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两则名言: 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康有为 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仑

2.导入语:这两则名言都提到了一个词“自强”。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一直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窥探一下中华传统美德的奥妙。 二、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1.教师出示思维导图: 注重明志 崇尚气节 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讲究诚信品行高洁的人士及其伟大人格 求新精神 学习实践 2.学生自主阅读P82“阅读角”内容。教师提问: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那么你的志向是什么呢?你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前进吗?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3.接下来的其他版块,也可按照此模式进行。通过故事让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或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讨论交流。 4.同桌合作,完成P85第二个“活动园”的连线任务。鼓励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谈谈这些格言给自己的启示。 三、课后作业 课后搜集其他注重人格修养的名人的故事,并用一段或几段文字写写自己得到的启发以及以后应该怎么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吗?这是谁说的?(孔子) 是的,他就是孔子。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子的仁爱精神吧! 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1.教师: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说课稿2篇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 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 课,共有三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个话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明志、气节、诚信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旨在引导学生愿意在生活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明志、气节、诚信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有所了解,但很多情况下,他们大都把这些用来要求他人,不愿意用来提高自己的价格修养,或者是知行不一。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了解从自我层面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并愿意践行美德。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 1.知道明志、气节、诚信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品行高洁人士的伟大人格是我们前进的路标。

3. 愿意在生活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是:了解从自我层面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并愿意践行美德。 难点是: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有关人格修养的格言,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到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这个话题,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设计意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环节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讲故事,明事理 学生阅读教材第62 页到84 页,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中发现哪些信息,板书:明志,气节,诚信,求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教学内容】 本课有“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部分组成。让学生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学情分析】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有初步认识,通过本课的研究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事例,分辨“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仁爱”的行为。 2.知识目标: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仁爱”中国传统美德的含义。

3.过程与方法:收集一些传统美德格言和美德故事,有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的行为趋向。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格言导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2.揭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 (一)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1.说明自强不息的出处和大意: 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永不懈怠。 2.讲述故事“明志”、“气节”、“诚信”,思考:甚么是“明志”、“气节”、“诚信”? 3.回顾近期的生活,想一想,在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这三方面,你在哪方面做到了,哪方面没做到? 4.阅读“胡服骑射”,思考甚么是“求新”? 5.解读《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墨子》“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6.对照格言,反思一下自己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说说自己获得的启示。 (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1.讲述故事“仁爱”,思考:什么是“仁爱”? 2.解读XXX“己所不欲,勿施于人”、XXX“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说说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到“仁爱”的? 三、课堂小结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2.知识目标:知道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爱国的不同表现。 3.过程与办法:造就学生的爱国情感,建立民族自信,造就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教学过程】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意义和内涵; 2.了解身边有关传统美德的事例,并理解传统美德的传承方式; 3.理解传统美德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能力目标 1.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能够表达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自己对传统美德的看法。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传统、弘扬美德、崇尚道德的情感;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树立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传统美德的意义和内涵; 2.传统美德的传承方式; 3.传统美德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如何引导学生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传统美德,从而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课堂讨论法 3.概念分析法 四、教学内容和分析 1. 传统美德的意义和内涵 1.讲解传统美德的概念,深入挖掘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理解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 3.运用生活实例表达传统美德与个人修养的关联。 2. 传统美德的传承方式 1.概念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际感受,掌握正确的传承方式。 3. 传统美德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1.以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传统和发扬传统美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1.让学生观看一个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讨论和思考。 2. 学习内容(35分钟) 1.讲解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 2.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传承方式; 3.以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 ②能举出生活中反映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能力目标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提高学生以古为鉴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 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以名言导入: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 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仓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康有为 2.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通过本课学 习,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②能举出生活中反映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 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1. 82 页阅读角 师:你们听过古代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让学生起来讲讲。 师出示课件,讲故事。 小结: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 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说,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那么你的志向是什么呢?你在坚定不移的朝着它前进吗?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师:既然我们有了远大的理想,那么就要去努力奋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从现实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不负少华! 2.83页阅读角、84页活动园和阅读角 关于气节、诚信、求新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或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 3.85 页名言警句。 师: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请起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再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启示。学生讨论交流,师指导。 小结:在崇尚人格修养的文化精神浸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行高洁的人 士。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更是我们的榜样!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明志(《乘长风破万里浪》) --- 气节(《苏武牧羊》) -- 诚信(《范式赴约》) -- 求新(胡服骑射)---- 好学(格言)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一课时 (1)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第一课时围绕第一板块话题展开教学。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本课通过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著名人物、经典故事、格言向学生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懂得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一课时的教学围绕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人格修养教育的相关要求,选取了立志、气节、守信、创新、好学方面的故事及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在人格修养方面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情,将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经历,通过不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认知看,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五年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较多,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耳濡目染了了一些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但比较零散、碎片,缺少系统性,不同学生个体了解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经验出发,与学生生活相连,以故事、格言、案例为载体,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知识要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知识要点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23、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如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等。 24、人格修养一:(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宗悫是南北朝时的著名将领。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明朝思想家) 25、人格修养二:(气节)指志气和节操,往往表现为坚持正义,在民族危急头或强大压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气节是以廉耻之心为基础的,没有廉耻,就不能坚持道德原则。 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6、人格修养三:(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失信不立”是桓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轻诺必寡信。——《老子》第六十三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7、人格修养四:(求新)是人格信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求新就要与时俱进。没有求新,个人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求新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28、(人格修养)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好学善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古人崇尚的精神境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29、在崇尚人格修养的文化精神浸润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行高洁的人士。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30、仁爱精神一: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传统美德中“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31、仁爱精神二:(宽容)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古人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摩擦,增进感情。 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32、仁爱精神三:发扬仁爱精神要(推己及人)。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3、仁爱精神四: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极致,就是“民胞物与”的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34、(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说课稿)教材概述 《道德与法治》是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编写的,以“修身、明理、守法、尚德”为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有法律意识,守法自觉,遵纪守法,建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有10个单元,其中“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第十个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了解一些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和友爱互助等。 单元目标 了解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和友爱互助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和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传统美德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将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教学内容 第一课传统美德是什么 •教学内容:介绍什么是传统美德,介绍传统美德的种类。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含义和种类。 第二课孝敬父母 •教学内容:介绍什么是孝敬父母,阐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孝敬父母的含义和重要性。

第三课诚实守信 •教学内容:介绍什么是诚实守信,阐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诚实守信的含义和重要性。 第四课尊敬师长 •教学内容:介绍什么是尊敬师长,阐述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含义和重要性。 第五课友爱互助 •教学内容:介绍什么是友爱互助,阐述友爱互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友爱互助的含义和重要性。 第六课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总结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传统美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讨论互动 •观看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导入(5分钟) 介绍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传统美德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观看视频(10分钟) 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传统美德,并探讨视频中传统美德展现的形式。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10课。本课包括“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应有的态度与责任,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安排了大量的阅读角和知识格言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美德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知道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本课时主要学习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部分,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的人格修养,并通过收集和学习一些拥有高尚人格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人格修养自古以来深深的根植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的行为趋向。同时,借助周边的事例,唤醒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做到明志、有气节、讲诚信、勇于求新、知行合一。 教学重难点: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中国传统美德的含义并能分辨并落实到行动上。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及习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感性认识。但对传统美德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中国传统美德的含义。 (二)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分辨“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的行为。 (三)通过收集,讨论一些传统美德格言和美德故事,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的行为趋向。 三、教学时间 一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思考我们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人格修养?布置学生收集补充一些拥有高尚人格的人物及其事例。另外安排个别同学搜集苏武牧羊,范时赴约、胡服骑射的详细内容并熟练讲解。 教师方面:准备好课件和教案,布置好人格修养小讲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名言导入: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二课时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 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第二课时学习的内容是是“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纲要》在描述社会关爱教育时指出:“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因此,这个板块选取了仁爱、宽容、敬老等方面的故事及相关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智慧,并在生活中践行。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尚未成熟。通过本课程的课内系统学习、课外实践,着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通过美德故事、经典语录引导学生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智慧。 2.列举现实生活中反应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能够将传统美德的智慧在生活中践行。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经典诵读,初步了解孔子的仁爱精神 1.首先,复习第1课时的经典语录,并请学生吟诵。然后,出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经典语录。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意思,想一想两条语录出自哪一本书吗?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的作者是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优质教案+练习题(含答案)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懂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 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 2.明白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求新精神体 现了中华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 3.知道人格修养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好学善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 古人崇尚的精神境界,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之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 品行高洁的人士。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等是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 2.了解中华美德的突出特点,知道人格修养离不开学习和实践。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等 四、相关资源 图片资源、场景照片等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人生第一推动力 反馈指导: 1.课堂导入:播放视频《典籍里的中国》,让学生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初步明白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 2.课件出示有关不懈追求人格修养提高的名言,请同学们初步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谈一谈怎样才能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3.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乘长风破万里浪》,了解南北朝时期著名将领宗悫的故事并体会宗悫的伟大志向;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志向以及自己的努力,请几位同学与班级同学分享自己的志向以及自己向着志向前进的过程。

教师总结: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一个人只有确立自己的志向,并朝着自己的志向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树立自己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明白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从教材小故事和名人名言中感受古人“明志”的决心,让学生明白注重明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 活动二:我们的民族气节 反馈指导: 1.播放《苏武牧羊》相关纪录片,请同学们与同桌合作思考讨论苏武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做的?表现了苏武怎样的精神?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故事反映了苏武在民族危急关头和强大压力面前毫不屈服的精神,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气节。2.课件展示文天祥、“宋末三杰”的相关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辈在危急关头或者强大压力面前毫不屈服的精神。 3.教师与学生介绍孟晚舟事件的时间进程,引导学生向孟晚舟女士学习,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在强大压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 教师总结:灯塔早点亮,晚舟已归航。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悲观,不要遇到一点挑战,就想投降,投降没有出路,亡国奴没有尊严,只会被人蹂躏,要敢于亮剑,提刀跨马去杀敌。在苏武、文天祥、孟晚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毫不屈服的精神,看到了民族气节,他们值得我们去学习。 设计意图:明白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明白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之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行高洁的人士。 活动三:国家的生存之基 反馈指导: 1.课件展示教材小故事“范式赴约”以及“相关链接”中有关诚信的名言,引导学生明白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底线。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在课前搜集有关诚信的小故事并说一说在“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这三个方面自己有哪些方面没做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优质教案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中的第三课。第四单元德编写依据《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本单元共三课,分别以文字、科技和美德为中心,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为“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本课通过“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学生很难将认知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本课旨在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让传统美德成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教学总目标】 1.通过访谈、案例呈现等多种方式逐步了解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传统美德。 2.通过故事会、小组讨论等活动,进一步深化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并愿意用它们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3.借助课堂实践,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堂活动,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进一步深化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并愿意用它们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分课时教学目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提升人格修养,继承与弘扬传統美德。 2、行为与习惯:提升学生的意志水平、道德操守以及人格修养,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3、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等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让学生明白宽容,推己及人,民胞物与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让学生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知道怎样爱国,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4、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中华传統美德。 道德教育点:了解传统美德,理解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及其现实作用。法治教育点:掌握中华传統美德。 【单元学习活动一览】 核心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实践与服务、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3、情感与态度:提升人格修养,继承与弘扬传統美德。 2、行为与习惯:提升学生的意志水平、道德操守以及人格修养,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3、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知行合一等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让学生明白宽容,推己及人,民胞物与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让学生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知道怎样爱国,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4、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中华传統美德。 道德教育点:了解传统美德,理解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及其现实作用。 法治教育点:掌握中华传統美德。 【单元学习活动一览】 核心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实践与服务、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10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二、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 课。本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本课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本课通过中华历史长河中的著名人物、经典故事、格言向学生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懂得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现实生活,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古代经典中学习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弘扬传统美德。 教材框架图:

三、学情分析 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的精髓之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认知看,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五年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较多,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耳濡目染了了一些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但比较零散、碎片,缺少系统性,不同学生个体了解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经验出发,与学生生活相连,让历史人物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高尚的人格修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源源动力。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名言警句等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国家情怀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