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四端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他们毁坏民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无处安居繁衍。

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

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

简述孟子四端的主要内容

简述孟子四端的主要内容

孟子四端的主要内容是指人天生具有的四种本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本心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的萌芽,与人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发扬这四端,实践仁、义、礼、智。

具体来说:
1. 恻隐之心:指的是同情心,是仁的萌芽。

每个人都有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感到同情的能力,这是施行仁的开始。

2. 羞恶之心:指的是羞耻心,是义的起点。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行为的对错有判断能力,对于不善的行为会感到羞耻和厌恶,这是施行义的开始。

3. 辞让之心:指的是推辞谦让的心,是礼的开端。

每个人都有在利益面前退让一步的想法,这是施行礼的开始。

4. 是非之心:指的是明辨是非的心,是智的初始。

每个人都有对事物对错判断的能力,这是施行智的开始。

孟子认为这四种本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显现,并非后天教化而成的。

而这种本性就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

人可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发扬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义、礼、智。

孟子“四端说”(哲理小故事)

孟子“四端说”(哲理小故事)

孟子四端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既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学的集大成者,人们常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对孔子和孟子学说最精炼的概括,可以说一个“义'字概括了孟子思想的全部内容。

孟子
孟子曾提出儒家著名的四端学说,所谓四端就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所以说四端。

孟子认为这四端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能够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一个人在世上的立足之本。

孟子提倡以人为本,坚持朴素的民本思想,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之初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非常超前的思想,也是孟子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十分开化,奴隶主虐待奴隶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社会上还有各种处罚犯人的各种酷刑,甚至还用活人祭祀陪葬,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只有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让百姓感到害怕,百姓还不敢犯上作乱,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才会稳固。

但是孟子指出”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人都有羞耻之心,谦让之心。

否则人与禽兽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一个国君不懂得爱护他的百姓,一味滥用刑法,即使百姓因为害怕表面上不敢表现出来,但是心里难免有怨恨,时间长了,慢慢累积,百姓总有一天心里愤怒的火山会爆发出来的,到时候恐怕离亡国的日子不远了。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人之有四端也的之的用法

人之有四端也的之的用法

人之有四端也的之的用法人之有四端也,分别为仁、义、礼、智。

这四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道德准则,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在古代中国,这四端被视为人格修养的基础,也是培养一个人成为“君子”的重要要素。

下面将详细讨论这四端的内涵和使用方法。

首先,仁是指具备宽厚、仁爱、善良的品质。

它是人的内心的一种态度,体现在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

一个具备仁德的人,能够关心他人,宽容待人,善待他人。

仁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具备仁心的人才能真正与他人产生互动,并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善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长辈,关心弱势群体,做一个待人宽厚、富有仁爱之心的人。

其次,义是指人们要有道义感、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

它是指人要遵守道德准则,按照正义来决策和行动。

一个具备义德的人,能够诚实守信,正直无私。

义既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

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诺言,遵守规则,尽自己的责任,有时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只有具备义德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礼是指遵守社会习俗和规范的行为准则。

它涉及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包括言辞、服饰、礼仪、风度等方面。

具备礼德的人,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和利益。

在社交场合,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及时恭敬礼节,不轻易冒犯他人,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的修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最后,智是指具备知识和智慧的品质。

它是人们思考问题、处理事务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智德是一个人发展全面的关键,具备智慧的人,能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判断事物的真伪和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只有具备智德的人,才能在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实际生活中,四端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比如,当我们遇到与他人意见不合的情况时,仁的要求就体现在我们要宽容并倾听对方的意见,以求和解;义的要求则要求我们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并勇于维护公正;礼的要求要求我们彼此保持尊重,不轻易冒犯他人;智的要求要求我们思考问题的成熟度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

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六)主题归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 “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 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合作探究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 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的具体内容,谈谈这个问题。
活动二:问题探究 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 “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 主张。
(五)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扩充发 展的重要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达”。 ②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 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 者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③假设论证:强调扩充“四端”在为人、为政方面的重要性。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④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活动二: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 “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四)研读第四部分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 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 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曹交①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③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④,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①曹交:赵歧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

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所以也不确切。

②一匹雏:一只小鸡。

③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④假馆:借客舍,意为找一个住处。

【译文】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

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

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

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

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

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

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

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

四端与四体议论文

四端与四体议论文

四端与四体议论文
孟子曰:“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译文: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四心与四端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这是亚圣先师孟子口中的“四心”。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怜悯之心、羞耻憎恶之心、谦逊辞让之心、明辨是非之心,就不能算是个人。

这是孟子对“人”之为人的界定。

孟子还说了一段介绍“四端”的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

一个人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了手足四肢一样。

有了“四肢”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暴自弃;说别人不行,这是贻害他人。

如果你自身保有这“四端”,要懂得扩大充实它们,让它们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像汩汩涌动
的泉水一样,经久不息……。

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什么

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什么

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什么
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端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人之四端原文及翻译

人之四端原文及翻译

人之四端原文及翻译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极其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孟子的性善论及四端说.

孟子的性善论及四端说.


I

性善論與四端說
性善論
性善論的涵義: /性-指人的價值的本性,它與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 同的,後者是經驗的、現實的,前者卻是先驗的、理 想的。∴孟子說: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 良知也。(盡心上) \善-依後來儒家用語,指「至善」,即絕對的價值, 不是一般的、經驗意義的善,故不與經驗意義的惡相 對。 性善論:人的價值的本性是善良的。 澄清一:此主張並非一經驗命題而是一價值命題。 澄清二:此主張並非講人性的發生歷程而是講本質歷 程。

II 四端說

孟子所言的善性,又稱為「四端、良心、良能、良知、 良貴」等,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機能(道德主體),也 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喜歡從道德實踐的四個基本 方向說明善性,此即所謂「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 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 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 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 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

孟子也贊成一義下的不動心,即心志不應受經驗的軀 體和情緒所牽動、控制,但他卻主張仁義內在,故心 志不得理時雖不可求諸經驗的軀體和情緒,但言論不 得理時卻須求諸於我們的心志。 ∴孟子提出持志的主張,i.e.以仁心主宰軀體和情緒。 /仁心-是氣的主宰(氣之帥),∴是最為重要的 (至焉) \軀體和情緒-是身體的充實者(體之充),∴是較 次要的(次焉) →要守持其心志而不要讓軀體情緒放肆作亂(持其志, 無暴其氣)。 持志的工夫是屬於價值層面而非事實層面,∴在經驗 上無必然性,故須主體之努力才能實現,否則我們便 免不了受到軀體情緒所牽引而不能實現出道德價值。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孟子“四端”读解“四端”原文凡两见:《公孙丑上》、《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告子上》这两段话的大意合起来说:“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何以知之?因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是此心之端倪,而人皆可见生而有之。

君子自反内求,由其发行,就得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

进可以治天下保四海,退可以成就君子仁人。

以下分四层来看文意。

一.不忍人之心。

“忍”。

刚毅坚韧之谓,故《说文解字》释为“能也”。

也用作残忍冷酷、麻木不仁,故《康熙辞典》说:“安于不仁曰忍。

”段玉裁注《说文》,认为能耐与忍耐,“其为能一也。

仁义本无二事。

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

”第一段里面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继之以“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句,意思是“之所以这样说”。

语意明显,是以“四端”来加以证明。

可知以下一大段讲四端,目的是推论证明“不忍人之心”这个更深一层的本质。

说四端,为了要讲“心”这个根本。

《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六节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第六节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

先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去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仁政,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般容易。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有担忧恐惧的恻隐之心。

这不是为了跟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了在邻里朋友间有好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的心理。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算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算是人;没有谦让心,就不算是人;没有是非心,就不算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如同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己损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损害国君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要是知道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火刚开始点着,泉水刚开始流出一样。

四端说的理解

四端说的理解

四端说的理解
孟子的"四端"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代表仁、义、礼、智的萌芽。

他认为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源头,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同情心,即恻隐之心,因此这四端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四体,是人的固有之德行,而非外在赐予。

这些情感是善的发端,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孟子的思想,四端说与孔子的"忠恕观"有渊源关系,孟子在继承"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端说",并以之为核心形成了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早期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四端说是孟子对人性善的理解,是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行为基础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1。

人之有是四端也 也的用法 -回复

人之有是四端也 也的用法 -回复

人之有是四端也也的用法-回复“人之有是四端也”是出自《礼记·大学》的一句名言,旨在阐述人的本性包含有善、恶、智、愚四个方面。

这句话的用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下面将逐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四端”的含义。

在这句话中,“端”的意思是指某种倾向或特质。

这里的“四端”指的是人的本性中包含的四个不同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有善”,意味着人有良善的天性。

这个方面包括了人的真诚、爱心、同情心、正直等品质。

它是人性中积极的一面,使得人们可以关心他人,体恤别人的困难,并倾向于行善。

第二个方面是“有恶”,指的是人的本性中存在着坏的倾向。

这个方面包括了人的自私、残暴、善妒等负面品质。

相比于“有善”,这个方面可以被看作是人性中消极的一面,使得人们容易产生嫉妒、仇恨、斗争等情绪。

第三个方面是“有智”,表明人天生具备了思考、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这个方面包含了人的智慧、洞察力、创造力等优势。

人的智慧使得人们能够学习知识、探索真理,从而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个方面是“有愚”,表示人的本性中也存在着愚蠢的倾向。

这个方面包括了人的无知、愚蠢、迷信等劣势。

尽管人有智慧的一面,但也存在着盲目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容易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这句话的用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人性的客观描述:这句话用“人之有是四端也”形容了人的本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强调了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既有智慧的一面,也有愚蠢的一面。

它暗示了人类与众生的不同之处,使得人类既有高尚的品质,又有低劣的表现。

二、对人性的警示:这句话提醒人们要警惕自身的负面倾向。

它提醒人们要抑制自身的恶劣行为,加强对善良品质的培养。

同时也提示人们要持续学习、提升自我,使智慧部分占据主导,尽量消除愚昧和无知。

三、对教育的启示:这句话意味着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改变人的本性,但可以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人的优秀品质。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加强人们的道德观念,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从而增强人性的积极方面,抑制消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四端原文及翻译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人之四端原文及翻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
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极其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