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头痛医案大全

合集下载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中医师中,唐可清名老中医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他的50个病例,展示他的医术和疗效。

1. 病例一:李女士,40岁,患有顽固性头痛多年,经唐医师辨证,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两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二:王先生,5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经过唐医师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和艾灸,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3. 病例三:赵女士,30岁,患有月经不调,经唐医师调理,服用中药和进行适量运动,月经恢复正常。

4. 病例四:刘先生,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经唐医师的针灸调理,血糖水平稳定,减少了药物的依赖。

5. 病例五:杨女士,60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6. 病例六:张先生,35岁,患有脱发问题,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头发得到有效生长。

7. 病例七:陈女士,50岁,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8. 病例八:黄先生,25岁,患有胃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胃痛消失。

9. 病例九:刘女士,40岁,患有失眠,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调理,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10. 病例十:王女士,50岁,患有乳腺增生,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乳房肿块减少。

11. 病例十一:杨先生,30岁,患有颈椎病,经唐医师的针灸治疗,颈痛症状明显缓解。

12. 病例十二:赵女士,60岁,患有痛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红肿明显减轻。

13. 病例十三:马先生,35岁,患有过敏性鼻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治疗,打喷嚏和鼻塞症状明显减少。

14. 病例十四:罗女士,45岁,患有脑梗塞后遗症,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言语和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恢复。

15. 病例十五:吴女士,50岁,患有慢性盆腔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中药治疗,盆腔疼痛明显减轻。

16. 病例十六:李先生,40岁,患有高血脂,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血脂水平降低,心脏健康得到改善。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头疼(1)细辛3克、元胡10克、牛蒡子10克、半夏10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煎服,一天一副。

头蒙:佩兰、菖蒲、白芷各10克。

痰湿头疼:生山楂10克、茺蔚子6克、红花5克、决明子10克,煎服。

(2)疼痛统一方:细辛3克、元胡10克、牛蒡子10克、半夏10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煎服。

(3治疗各种疼痛的药方:党参9克、吴茱萸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切碎,煎服。

(4)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疼、偏头痛。

四物汤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元胡、牛膝各10克、前额和眉棱骨疼加白芷10克、蔓荆子10克,后脑连颈疼加羌活10克、葛根10克,太阳穴疼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头顶疼加吴茱萸5克、藁本10克,说不清什么地方疼就全部加上。

煎服。

(5)各种头疼的表现:(一)风湿头疼头疼如裹而重(二)肝阳上亢头疼(实证)用天麻钩藤饮(三)痰浊头疼是头疼昏重(四)血瘀头疼,头疼加针刺,固定不移(五)气虚头疼,头疼绵绵上午重,遇劳加重(六)血虚头疼,头疼如细筋牵引头部刺痛。

(6)治疗头疼的中成药:芬必得、安乃近、元胡止痛片、头痛宁胶囊加盐酸洛美利嗪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加尼莫地平片、紧张性头痛吃黛力新、养血清脑胶囊、补中益气丸、防风通圣丸、大黄苏打平、谷维素、镇脑宁胶囊、天智颗粒、正天丸、天麻钩藤胶囊、头顶蒙疼用蒙药顺气安神丸黄连上清丸、穿心莲片、龙胆泻肝丸、脑灵素、百服宁、血府逐瘀丸、太极通天口服液、愈风宁心片、镇痛宁颗粒、通窍灵胶囊、辛香止痛吸入剂、速效救心丸、天麻素注射液、银杏叶片。

前额疼吃附子理中丸。

西药治疗头疼、偏头痛:尼莫地平片加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7)偏头痛:(一)前额疼(胃经不通)白芷、木香、枳实各10克,三煮二。

(二)头两侧疼(胆经不通)脾气不好、性格内向、口干口苦,川芎、白芍、当归各10克,三煮二(三)头顶疼、头胀(肝经不通)葛根、羌活、独活各10克,三煮二(四)后脑勺疼(膀胱经不通,和肾有关系)葛根、桂枝、白芍各10克,三煮二。

王孟英医案

王孟英医案

王孟英医案引言王孟英(1906-1995),号燕青,原名王庭南,山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知名的中医学家和著名的民间医药专家。

他潜心研究中医、采集医案并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疗理论和疗效显著的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王孟英医案的案例,以展示他的医术及贡献。

病例描述病例1:顽固性头痛患者:李某,女性,年龄28岁。

主诉:顽固性头痛已有半年,每天持续发作4-6小时,疼痛部位位于额部和颞部。

病史:患者曾到公立医院就诊,但使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检查结果:患者的头部CT扫描和血液检查未发现异常。

王孟英诊断:寒湿郁闭、气血不畅。

治疗方案:王孟英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了调理寒湿、活血化瘀的方剂,其方名为桃核批坚散加减。

方剂组成:•桃仁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丹参12克•皂角刺9克•干姜10克•川楝子9克•小茴香9克给药方法:将药材研磨为粉末,每次10克,用开水冲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10天。

随访结果: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每天的发作时长减少,服药10天后,头痛几乎消失。

病例2:失眠患者:张某,男性,年龄45岁。

主诉:失眠已有2个月,每晚难以入睡,醒来次数频繁,睡眠质量差。

病史:患者近期生活压力较大,常感焦虑和紧张。

王孟英诊断:心肾不交、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王孟英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了养心安神、益气补血的方剂,其方名为六味地黄丸加减。

方剂组成:•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牡蛎15克•丹参12克•炙甘草9克•麦冬12克•酸枣仁9克•茯苓12克给药方法:将药材研磨为粉末,每次10克,用开水冲服,每日3次,连续服用30天。

随访结果:患者入睡时间缩短,醒来次数减少,睡眠质量提高,服药30天后,失眠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王孟英医案是中医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医药专著,记录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成功的治疗案例。

他通过研究经典中医文献,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知识和独特的医疗理论。

他的医案不仅展示了中医的疗效,也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老中医几十年的头痛治验秘方

老中医几十年的头痛治验秘方

老中医几十年的头痛治验秘方老中医几十年的头痛治验秘方作者郭永来一、头痛治验方一则表哥郑培传,年三十余,患头痛,时愈时发,单方、草药、西药,俱屡服无效。

我介绍他去找我的老师关云武老中医,关老用银翘散加减方、救脑汤等方与服二十余剂,服时不疼,停药则又痛。

后又延至每天都疼,其苦难言。

痛近一年,时近春节。

因求我诊治,意在暂度春节而后图。

余细思之,关师所用之药方,皆以散风为主,施之外感则佳,此头痛已近一年,实非外感。

素体不壮,又担任会记工作,每日操劳忧虑,当属血虚肝阳上亢之证,故治当以养血平肝为主。

处方:柴胡2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川芎15克、白蒺藜10克、石决明20克、菊花10克、陈皮10克、明天麻10克、甘草10克。

三剂。

买药人到安图,药店缺天麻,因持方到关大夫处请其修改,关师遂去天麻,为加白芷,蔓荆子各10克。

表哥服药后感觉效果很好,又来找我换方,此时正好我染上流感,卧床不起,他即用原方又买三付服之。

等我病好后他的病早已好了,直到我搬家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复发了。

按:此方也算是我学医之初的“杰作”了,当时是我翻了半夜的中药书才好歹凑合出来的一个处方,不想竟收效如此神速,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故记录了下来。

之后我在二十几年的临床中反复应用验证过此方,只要辩证准确,效果确实很好。

94年我在八家子医院时,曾治过河南村一位患者,年龄50多岁,患头痛8年之久,我也用此方加丹参、红花而愈。

治愈后他才和我说,他的头痛很怪,即每于性交后则头痛更加剧烈,因此几至于绝欲,以前则没好意思和我说明。

通过多年的应用我对此方有二点感想,一是此方所治头痛,应以中医辩证的肝血虚肝阳上亢者为主证,头痛部位以两侧太阳穴疼为明显者。

二是方中柴胡用量应该用到20-30克以上,太少则效果不好,我曾有意的把柴胡用量减少到6克左右,发现效果即不太理想。

此外,对头痛剧烈者也可以加全蝎、天麻、红花、丹参等,效果也不错。

二、吴茱萸汤加减治神经性头痛风西一队张虎林的妹妹,患头痛,于82年6 月11日来找我治疗,头痛,呕吐苦水,不能饮食,所奇怪的是,此病每天下午六点至八点犯病(其他时间没事),痛剧时手足抽搐,更似有神志恍惚之状,家人疑为有精神病,经本大队医生(新兴大队)和亮兵公社医院医生诊疗,数日无效,(主要用的是补液,安定药和对证治疗药物)所以回娘家来找我治疗,我诊之,脉舌均无异常,也不发热。

中医医案——偏头痛(七)

中医医案——偏头痛(七)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愈偏头风病案:谭某,女,33岁。

初诊:1984年12月5日。

主诉及病史:10余年前始发左侧偏头痛,一般多与月经来潮相一致。

每次发作前日先有头沉头胀、精神郁闷不舒,继之左侧眼眶、太阳穴则见剧烈之头痛,并逐渐向全头部扩散,胀痛欲裂,痛苦不堪。

常同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用麦角胺咖啡因始见缓解。

此次发作,系在分娩之后,因加工毛衣,每每劳动至深夜2点而诱发。

诊查:见患者颜面发青,口懒言而且慵张,头眩晕而体蜷卧,兀兀欲吐,不敢转侧。

口唇与上肢发麻,左眼眶及太阳穴胀痛剧烈,舌质淡红而胖,苔白而腻,脉弦而数。

辨证:为偏头风。

考虑为风痰阻络所致。

治法:治以化痰熄风,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制半夏9g 天麻9g 茯苓12g 陈皮3g 白术9g 甘草3g 大黄9g二诊:患者服药1剂即泻下三四行,立觉胸膈宽松,情志舒展,头痛大减。

服药2剂头痛顿止。

予思“足太阴痰厥头痛,非1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然患者此病由来已久,且又周期性反复发作,非加搜风通络之药不足以取效也,乃修改前方,继服善后。

处方:半夏9g 天麻9g 川芎9g 白芷9g 细辛3g 地龙9g 僵蚕9g 茯苓12g 白术9g 蔓荆子9g 陈皮3g按语偏头痛中医称为偏头风,其病机为邪气流连、阻遏经络、气血壅滞、血脉痹阻,发为头痛;其病因或为痰湿,或为风火,或为气郁。

其治法当以祛风通络为主,并以除痰化湿、清热熄风、疏肝解郁等法作针对病因之治疗。

在临床治疗中,古今医家均重视与头风害目之鉴别,以其误诊误治易致眼盲也。

张戴人治一妇头偏痛五七年,寻至失明,投大承气始得缓解。

傅仁宇《审视瑶函》专立有左右偏头风症一章,指出“左右偏头风,发则各不同,左发则左坏,右发则右坏,人多不为虑,致使失光明”。

近代何拯华有头风害目之病案,何廉臣释作脑充血,以为新发明之病理。

名中医治头痛十二个秘方

名中医治头痛十二个秘方

名中医治头痛十二个秘方治头痛秘方(12首)6.1加味乌星散【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组成】制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片0.9克(研细,分2次冲服)。

【用法】先煎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四味,后入菊花,稍煎即成,分2次服。

冰片临服时分2份各冲入1份。

服后稍事休息,头痛即止。

【功用】升清阳,化浊气,止头痛。

【方解】方中川乌、南星、细辛祛风散寒止痛;地龙通络镇痉;菊花疏风、清头目;冰片开窍散瘀,清热止痛。

诸药合用,有通络止痛、疏风散邪之功。

药专力宏,取效颇佳。

【主治】慢性头痛。

悠悠戚戚,迁延不愈,或在一侧,或在巅顶,诸如生气、受风、感寒以及天气变化都能引起发作。

脉象往往沉细微弦。

可用于神经性头痛。

【疗效】屡用屡效,多1剂痛止而愈。

6.2柔肝熄风方【来源】潘兰坪,《新编经验方》【组成】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钩藤9克,白菊花6克,鲜莲叶20克,羚羊角0.5克(研细,分2次冲服),苦丁茶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熄风,滋阴益血。

【方解】方用鲜莲叶、菊花、羚羊角、钩藤、苦丁茶清肝热,熄肝风;地黄、天冬、玉竹、黑芝麻滋肝益肾。

“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之头痛最宜。

即偏正头风亦可治。

叶案所谓育阴和亢阳,柔润熄内风者以也”。

【主治】阴虚火浮之头痛,偏正头风。

可用于阴虚阳亢,血压上升引起的头痛。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6.3头痛汤【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组成】连翘、菊花、霜桑叶、黄芩各9克,苏薄荷3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12克,藁本、白芷各3克,荷叶边半张,鲜白茅根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2次。

【功用】祛风散热,通窍止痛。

【方解】方中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炒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桑叶搜肝络之风邪;黄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结热;荷叶边舒散邪热;鲜茅根消除痰热,更使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上升直达头顶。

名医秘方:偏头痛百治百愈全虫蜈蚣汤

名医秘方:偏头痛百治百愈全虫蜈蚣汤

名医秘方:偏头痛百治百愈全虫蜈蚣汤秘方:全虫20g、蜈蚣5条、桃仁10g、红花10g、赤芍30g、川芎30g、地龙10g、生石膏30g、蔓荆子30g、徐长卿15g、九香虫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病例:朱某.女.72岁。

黑龙江人,患神经性偏头痛20多年,求治于中西医无效,后转入针灸治疗,效果仍不明显,越治越重,痛楚难忍,寻求治疗。

自述:患神经性偏头痛20多年,发作起来头疼欲裂,痛不欲生,每天服用过量的止疼药物,开始能止痛,后来就不起作用了。

自己痛苦,儿女也心疼。

多年来辗转各地,中西治疗,越治越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经应用本方治疗,服用五剂。

二诊:患者服了第二剂药后,头疼减轻,服五剂药后,偶尔头痛,多年的头痛,五剂药就解决了,真神奇。

再服5剂汤药后,转服胶囊剂止痛散一料,即可治愈。

汤剂处方:据效不更方原则,原方加减:全虫30g、蜈蚣8条、桃仁15g、红花12g、赤芍30g、川芎50g、地龙10g、生石膏30g、蔓荆子30g、徐长卿15g、九香虫30g。

五剂。

散剂处方:全虫400g、川芎200g、蔓荆子60g、蜈蚣30g、桃仁30g、藏红花20g、地龙30g、九香虫60g、生甘草60g、徐长卿60g、鹿角片150g、野天麻60g、朝天子60g、钮子参60g。

共研为细末,装胶囊。

一次6粒、一日三次。

方解:本方具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

主治偏头痛患者。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一般服药三剂见效,十剂根治。

总治愈率达100%。

疗效显著。

近期追访,家人告知已基本痊愈。

此证为早期风寒入侵、久病成瘀、瘀久化热、血阻气滞、气血不和所造成的。

方用全虫、蜈蚣搜风止痉;桃仁、川芎活血行气;地龙、鹿角通络止痛。

温馨提示:此病的速愈和药材质量密不可分。

其中,全虫必须用清水全虫,不能用含盐量高的全蝎;蜈蚣不得小于28公分;而其它药材诸如藏红花、钮子参、朝天子必须是上等精选药材才行。

大补元煎加减治疗头痛65例

大补元煎加减治疗头痛65例

大补元煎加减治疗头痛65例作者:李育明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12期关键词:头痛:大补元煎;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741.0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2-0048-01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多属实证,治以祛风散邪止痛为主;内伤头痛多因精志所伤,肝阳上亢;肾虚;血虚;脾胃虚弱,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瘀血等所致,多属虚实夹杂,需审证求因。

中医对该病的研究及防治有独特的疗效,笔者从2003年8月~2012年8月9年间运用大补元煎治疗头痛65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29~59岁;病程2个月~1a。

经头颅CT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1.2诊断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

中医辨证为肾虚型。

2治疗方法本组65例均运用大补元煎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潞党参30 g,山药20 g,熟地20 g,炒杜仲15 g,枸杞20 g,当归20 g,枣皮15 g,黄芪20 g,五味子10 g,炙甘草10 g,水煎服,1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

若头痛而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偏于肾阳不足者,可加附片30 g(另包,开水先煎1 h),肉桂9 g(冲,后下),菟丝子15 g,以温补肾阳、止痛;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者,去潞党参、黄芪、五味子,改炙甘草为生甘草,加附片30 g(另包,开水先煎1 h),细辛5 g,白芷20 g,以辛温解表、散寒止痛。

2周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头痛消失;好转:头痛时间缩短,发生次数减少;无效:症状无变化。

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

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

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徐长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名家。

他的医案以其精湛的医术和独到的见解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疾病治疗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将以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为题,为大家介绍一些他的医案。

【医案一】患者,女性,年龄35岁。

患者主诉头痛已有半年,每天都会出现,疼痛程度较重,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

经过徐长卿的仔细观察和询问,他发现患者平时作息不规律,饮食偏好辛辣刺激食物,且经常熬夜工作。

徐长卿初步判断患者的头痛是由于阳气不足、血瘀引起的。

他采用了温阳活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患者的生活作息,忌口辛辣食物,同时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头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也有所改善。

【医案二】患者,男性,年龄45岁。

患者主诉胸闷、气短已有数年,每天活动量稍微大一点就会感到胸闷不适,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呼吸。

经过徐长卿的望闻问切,他发现患者的舌质淡白,脉象虚弱。

徐长卿认为患者是肺气虚弱所致,采用了补肺益气的治疗方法。

他给患者开了一副中药方,同时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一些有益于肺气的食物。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体力也有所恢复。

【医案三】患者,女性,年龄28岁。

患者主诉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经期提前或延后,量多质稀,且伴有腹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徐长卿观察患者舌苔白腻,脉象滑数,初步判断患者的经期不调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

他采用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并针对患者的症状给予了一些中药调理。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经期逐渐恢复正常,伴随症状也有所改善。

通过上述医案,我们可以看到徐长卿的医术高超,能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善于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注重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的医案不仅仅是对患者的治疗记录,更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应用,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徐长卿的医案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头痛医案二】头痛三年,清震汤显奇效

【头痛医案二】头痛三年,清震汤显奇效

【头痛医案⼆】头痛三年,清震汤显奇效这是⼀个号称头痛三四年的病⼈,据说也是看了各种医⽣久治不愈(话说要不是别⼈治不好,也轮不到我)。

主诉:发作时头蒙如裹,好像戴了⼀个紧箍咒⼀样,痛连眼眶。

刻诊:⾆红苔薄⽩,唇⾊发暗,脸⾊也⽐较暗沉。

脉沉弦细。

诊断:⾯诊时感觉她肝郁⾎虚,脉象上⽓⾎是不够的,但是有时候往往你看到只是⼀个果。

⼀开始以为是⾎虚,所以我开了温经汤,但是服⽤后病⼈感觉不适,就停了药。

我⼜仔细分析了⼀下,感觉病⼈的症状更像湿造成的,加上此⼈脸⾊蜡黄,脾胃⼀看就是不好,脉⼜弦细,很有可能病机是清⽓不升,浊⽓不降,所以就改了⽅⼦Rebecca处⽅:清震汤合加减葳蕤汤葛根40 升⿇5 荷叶15苍术15⽟⽵10 桔梗10 ⽩薇3 炙⽢草5 柴胡5 佩兰20 ⽩芷10 薄荷5让这个⼈的清⽓得升,浊⽓得降,整个脾胃枢机运化起来。

隔天,病⼈就发来微信,困扰多年的头痛居然⼀副药服下去后就消失了,简直难以相信。

这⾥我很想安利⼀下这个“清震汤”。

我⽤的是《症因脉治》中的清震汤⽅:升⿇、苍术、葛根、⽢草、鲜荷叶。

此⽅中的升⿇意在升阳举陷,清热解毒。

其在《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为:“味⽢、平。

解百毒,杀百精⽼物殃⿁,辟温疫、瘴⽓、邪⽓、蛊毒。

”在《名医别录》的记载为:“味苦,微寒,⽆毒。

主解毒⼊⼝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疮。

”⽽葛根不仅同样有升阳的作⽤,还有解肌,起阴⽓,养筋的作⽤。

此⽅在书上写⽤于治疗“雷头风”。

什么叫雷头风?书上写其证候为:“头痛剧烈,发于⽿上,痛处起核,不可触近,⼊夜加重,⾆质红,苔薄⽩或薄黄,脉弦有⼒。

可见是⼀种由于湿热引起的头痛。

”⽅中苍术⾟温味苦,能燥湿健脾,发汗解肌,⾟温升散的药物上⾏⽽发散,并保护胃⽓,使邪⽓不传⾥⽽病退⼈安。

另外,最值得注意的⼀味药是荷叶。

我记得当初学习此⽅时,我特地去查了⼀下荷叶的功效,还思考了为什么不⽤⽵叶?不⽤其他叶⼦?记得书上的解释是如果⽤取类⽐象的⽅法解释,荷叶是浮在⽔⾯上的,所以有升清降浊之意,同时荷叶可以化湿、化瘀⾎、⽌渴、治疗呕吐恶⼼。

张锡纯头痛医案

张锡纯头痛医案

张锡纯头痛医案
京都谈某,年52岁,得脑充血头痛证。

病因:因劳心过度,遂得脑充血头痛证。

证候:脏腑之间恒觉有气上冲,头即作痛,甚或至于眩晕,其夜间头痛益甚,恒至疼不能寐。

医治两年无效,浸至言语蹇涩,肢体渐觉不利,饮食停滞胃口不下行,心中时觉发热,大便干燥,其脉左右皆弦硬,关前有力,两尺重按不实。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处方:生赭石一两,生地黄一两,牛膝(怀)六钱,枸杞子六钱,龙骨六钱,牡蛎六钱,山茱萸五钱,白芍五钱,茵陈二钱,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药服4剂,头痛减,睡眠佳,脉弦硬减,再以本方加减出入,又二诊而愈。

(引自《医学衷中参西录·脑充血门》)
评析:本案为张锡纯治疗头痛验案之一。

张氏认为阴虚阳亢、上实下虚,多表现为头痛、眩晕、咯血、衄血、晕厥、偏枯等证。

其倡导引血下行法是对《内经》“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理论的发挥。

本案脉象弦硬,自觉气上冲、心中热、头痛、眩晕,均为肝火过旺、肝气过升、肝阳上亢之象,而两尺重按不实,为上实下虚,阴分不足之明证。

血随气逆于上,下虚而不润,故有大便干燥等象。

张氏极力推崇牛膝有补肾培本、引血下行之功,代赭石有平肝镇冲、下行通便之力,方中除用牛膝、赭石外,尚重用生地黄清肝肾之热,养阴凉血;山茱萸、白芍滋阴敛阳;龙骨、牡蛎滋阴潜阳、平肝镇冲;茵陈清利湿热,疏肝畅肝;枸杞子补肝之阴血;甘草缓肝。

其治以滋阴清热、平肝镇肝、疏肝通便、引血下行为法,而收速效,其辨证之准确,用药之精当,值得师法。

黄元御临床医案

黄元御临床医案

黄元御临床医案1. 引言黄元御(150-219年),字元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家。

他擅长临床医学,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黄元御的临床医案,展示他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2. 医案一:头痛病历患者:李某,女性,35岁。

主诉:头痛已有一周,每天持续数小时。

现病史:头痛呈阵发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正常。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现病史,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偏头痛。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嘱咐患者按时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消失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并感谢黄元御对她的帮助。

3. 医案二:咳嗽病历患者:王某,男性,45岁。

主诉:咳嗽已有一个月,咳痰量较大。

现病史:咳嗽呈间断性发作,伴有黄色粘稠的痰液。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肺部听诊有湿罗音。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诊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坚持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避免寒冷刺激和烟雾等有害物质。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明显减轻,痰液也变得清稀。

肺部听诊时,湿罗音减少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感觉身体明显好转,并对黄元御表示感谢。

4. 医案三:消化不良病历患者:张某,女性,50岁。

主诉:饭后腹胀、恶心、嗳气等症状。

现病史:饭后常出现腹胀不适感,伴有恶心、嗳气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腹部轻压疼痛。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秘方

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秘方

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秘方[通治方]刘寿年:救脑汤录自《辨证录》,余临床加减运用,治疗神经性头痛效果甚好,而对于其它顽固性头痛亦有良效。

自1977年5月至1980年4月,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顽固性头痛80例,多在服药3-6剂后疼痛症状消失或减轻。

辛夷9克川芎30克细辛3克当归30克蔓荆子6克水煎服,每日l剂。

伴头胀目赤者,加双钩30克、龙胆草6克、石决明30克;气虚神疲者,加生芪15克、党参12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牡各15克;久痛不止,瘀阻脉络者,加水蛭3克、蜈蚣3条、全虫5克;寒呕者,加半夏10克、吴茱萸6克、生姜5片;热呕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10克。

--《千家妙方》上册叶怡庭:芍药牡丹汤治疗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临床观察证明,效果颇为理想。

生白芍30克牡丹皮10克甘草10克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川芎6克桃仁l0克红花6克菊花10克钩藤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千家妙方》上册[辨证方]1、寒证赵学敏:截头风,治偏正头风,百药不效,一服便愈。

香白正75克(炒) 川苔(炒) 甘草(炒) 川乌头(半生半熟)各30克上药为末。

每服3克,细茶薄荷汤调下。

--《串雅内编》卷一张泽生:冒风或屡感风寒,客于脑腑,头痛屡发,病程较长,余常用川草乌各6克(病重者生用,轻者用制品),白芷18克,僵蚕18克,生甘草9克。

研细末,分6包,每日1包,饭后清茶调服。

曾治此类头痛10余人,诸药未效,投予上方l~2剂即愈。

--《名老中医医话》许叔微:硫黄丸,治头痛。

硫黄60克(研细) 硝石30克上水丸,如指头大。

每服3克,空心腊茶嚼下。

予中表兄病头风20余年,每发头痛如破,数日不食,百方不能疗,医田滋见之,曰老母病此数十年,得一药遂愈。

就求之,得l0丸,日服1枚。

10余日,滋复来,云头痛平日食何物即发,答云:最苦饮酒食鱼。

滋取鱼酒令您食,云服此药lO枚,岂复有头痛耶!如其言食之,竟不发,自此遂瘥。

中医医案——经前头痛(二)

中医医案——经前头痛(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上蠲痛汤治愈经前头痛病案:李某,女,42岁。

初诊:1987年6月25日。

主诉及病史:偏头痛2年,每于月经前发作,每次发作剧烈头痛1~3天,初用咖啡因、麦角胺有效,以后效果不明显,又因有高血压病而停用。

诊查:舌淡苔薄白,脉浮弦。

辨证:由于“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也。

邪气凑于一边,额连额发,久痛不已”。

治法:清热祛风,蠲邪止痛。

处方:当归12g 川芎6g 白芷12g 细辛3g 羌活6g 独活6g 防风9g 菊花9g 蔓荆子9g 苍术9g 麦冬12g 黄芩9g 甘草6g 水煎服1剂。

二诊:1987年7月22日。

服上药1剂即痛止,此次月经来潮,头痛又作,嘱仍服上药1剂,并继服下方以养血扶正:处方:生地黄18g 当归15g 白芍15g 川芎6g 黄芩9g 菊花9g 蔓荆子6g 香附12g水煎服日1剂。

1服上药15剂后,经行头痛未再复发。

按语周老用上药治疗经前、经期头痛,灵活化裁,无不奏效,归纳其运用要点:①使用本方药不限于头晕心悸,舌淡及头痛左右、偏正、新久。

②妇女月经来潮前发作,或因气候突变而诱发。

③发作时头痛胀热,加生石膏30g,并增加黄芩用量。

④痛止后,根据病情新久、轻重,继服加味四物汤15至20剂,可以预防复发。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76-77,周次清医案。

周次清,男,山东省青岛市人,1925年生。

1957年参加山东省中医研究班。

1958年调入山东中医学院,历任山东中医学院伤寒、温病和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山东省卫生厅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科技报》社和《山东中医杂志》社编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山东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等职。

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山东省科技拔尖人才。

周氏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医理娴熟,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科疾病,特别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0年)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0年)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0年)金某,女,65岁。

初诊:202*年3月12日。

主诉:头痛10年。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出现巓顶部及后枕部疼痛,阵发性,持续2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身乏力,心烦急躁,视物模糊,纳眠可,口干,时有口苦,二便调。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余,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辨证:血虚头痛。

治则: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处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方药:熟地1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夏枯草15g,黄柏10g,钩藤30g,黄芪30g,桑叶15g,菊花15g。

二诊:服前方后头痛较前减半,身较前有力,心已不烦,视物模糊,纳眠可,口干,时有口苦,二便调,舌质淡红,苔微腻,脉细。

方药:中药守前方去夏枯草。

配:丹珍头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按语:头痛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患者病史较长,考虑内伤为多,身乏力,心烦急躁,视物模糊多为气血不足,以肝血为甚(目得血则视),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不容则痛,故治疗以养肝血为主;又肝阴血虚,阴不敛阳,致肝阳上扰,故加钩藤潜阳熄风,使肝血得养,肝火得宁。

共奏养血敛阴、清热熄风之效。

结合舌质红,苔薄黄,酌加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达到和络止痛之目的,且“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七物降下汤为临证治疗高血压之经验效方,当细心体会并领悟之,二诊时之所以加用小柴胡汤意在针对口苦咽干不适之症,亦当仔细体会老师临证加减方药的用意所在。

自拟方治疗阴虚阳亢头痛48例

自拟方治疗阴虚阳亢头痛48例
黄 。中 医诊 断 : 痛 , 伤头 痛 , 虚 阳亢 型 。治则 : 头 内 阴 滋
自拟 方治 疗 阴虚 阳亢 头痛 4 8例
肖 丽 娟
( 宁省 大 连 市 沙 河 口社 区卫 生服 务管 理 中心 . 1 0 1 辽 16 1 )
阴潜 阳 , 以滋 阴降火 。方药 : 兼 生地 黄 1 g 桑 叶 1 g 女 5, 0, 贞子 1 g 白芍 1 g 菊 花 1 g 栀 子 1 g 钩藤 1 g 枸杞 5, 5, 5, 0, 5, 1 g 牛膝 1 g 牡 丹 皮 1g 甘 草 1 g 2, 5, 2, 5 。加 服 龙 胆 泻 肝 丸 。服用 5剂 , 面赤 消 , 口渴 止 , 便行 , 大 邪火 减 。前方 去龙胆 泻肝 丸 。加 何首 乌 1 g 夏枯草 1 g 5, 5 。服用 1 剂 O 病情 明显好 转 , 已无 头痛 、 口干 口苦 。上 方研 细 末 做成 丸剂 , 晚各服 1 , 早 丸 连续 服用 1个 月 , 临床 症状 消 失 。 后随访 半年 无复 发 。服 药期 间 , 调情 志 , 食辛 辣食 品 。 忌
龙 胆泻 肝丸 。但龙 胆泻肝 丸 不可久 服 。
参 考 文 献
疗效标 准 : 照《 参 中药新 药临 床研究 指导原则 》 l 相 2 关疗 效标 准评定 。头痛 及伴 随症状 消失 为临床 痊愈 ; 疼 痛 强度及伴 随症 状 明显 减 轻 , 发作 次 数 、 续 时 间减 少 持 2 3以上 为显效 ; 痛有所 减轻 , / 头 发作 间 隔 时间延 长 , 持 续 时间减少 1 3以上 为 有 效 ; / 疼痛 无 明显 变化 或 加 重 ,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卫 生 部 . 药 新 药 临 床研 究 指 导 原 则 .第 2 2中 中

中医医案——经前头痛

中医医案——经前头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肝理气解郁法治愈经前头痛病案:王某,女,33岁。

初诊:1983年8月5日。

主诉及病史:3年来,每次经前3~5天即出现头痛且逐步加重,经潮后则头痛递减,至经净痛止。

头痛时常伴胸胁胀闷、乳房胀痛、口干欲吐、心烦失眠、梦多等症,平素月经愆期,先后不定,经量多而色紫暗有块。

诊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紧。

辨证:此属肝郁气滞。

治法:治当以疏肝理气解郁为法。

处方:柴胡9g 郁金9g 青皮6g 川楝子9g 当归9g 赤芍12g 丹参15g 川芎3g 山栀9g 甘草3g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8月8日,服药3剂,月经虽未来潮,但头痛减轻。

照原方再进2剂。

三诊:8月11日。

服药2剂后,月经适来,头痛、胸胁胀闷、乳房胀痛等症比过去大为减轻,但经色仍紫暗,夹有血块,小腹疼痛。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紧,胸胁及乳房胀减是气滞得疏;1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疼痛乃血瘀之证,现月经既至,见血当以调血,故治宜补血活血为主,佐以疏肝理气,方用四物汤加丹参15g、柴胡9g、香附6g、泽兰9g、益母草9g。

连服上方药4剂经净,头痛得止,嘱其下次经前按上法调治,患者遵嘱取药3个月经周期,诸症自愈。

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头痛为临床常见疾患,其原因比较复杂。

本例头痛特点出现于月经来潮之前,且月经干净后不药而愈,按其病机,此属肝气郁滞、经脉瘀滞所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与督脉会于巅”,肝气郁结,经气失于条达,故见头痛、胸胁胀闷、乳房胀痛;气郁日久,必致血瘀,故见经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舌边瘀斑,治当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方中柴胡、郁金、青皮、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解郁;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通络。

栀子泻三焦之火而利心胸,导郁火下行从小便而解;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使肝郁得达,气机通调,血行流畅。

【新提醒】胡希恕医案——头痛(3)

【新提醒】胡希恕医案——头痛(3)

【新提醒】胡希恕医案——头痛(3)例5、程某,男,15岁,病案号135393。

初诊日期1965年4月8日。

近10日来,头痛发热、恶寒、欲呕、纳差、口干、自汗、身倦怠、下肢无力,舌苔薄白,脉弦细,体温38℃。

与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党参三钱,桂枝三钱,赤芍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苦桔梗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4月9曰:上药服一剂后,诸症均已,唯感身酸软无力,体温37℃。

上方去桂枝、芍药,服一剂善后。

按:本例头痛,初诊有自汗出,发热恶寒,为表不解,说明邪胜精却,欲呕纳差,病已入少阳;因有咽干、心烦已现阳明证,故为三阳合病,因与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一剂症大解,因表除而里、半表半里证不了了,故再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善后。

读后感悟:《伤寒论》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本案从案例看,就是太阳、少阳合病,而阳明表现不明显。

胡老认为:本案中的咽干、心烦既是少阳病之表现,亦含有阳明郁热之因素,这就是水平一般的医生认识不了的。

感冒而见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是为正治,加石膏、桔梗是因夹有阳明热邪。

例6、薛某,女,26岁,病案号228165。

初诊日期1967年1月7日。

左偏头痛六七年,在当地〔长春)屡治无效,且近一年发作頻繁,由朋友介绍来京找胡老诊治。

近症:几乎每日皆发作头痛,多在左太阳穴以上,但时轻时重,严重时,疼作则恶心、呕吐、或腹泻,须卧床四五日不动,疼剧烈时则面部亦疼,又经常感头晕,舌苔白根腻,脉沉细。

与小半夏合苓桂术甘吴茱萸汤:半夏四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吴茱萸四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二钱。

按:本例头痛巳六七年,但仍表现为太阳与太阴合病,故治以解表温中。

又因痰饮上逆明显,故以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温中降逆。

再因痰饮盛而呕吐明显,因此合用小半夏汤化饮降逆,全方的功能,解表化饮、温中降逆。

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凡是有外邪内饮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治疗必须在解表的同时予以化饮。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月)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月)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月)张某,女,50岁。

初诊:202*年1月22日。

主诉:头痛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感冒后出现头痛,伴双目发胀及视物不清,部位不固定,生气时明显,时有心烦急躁,阵发性烘热汗出,胸闷,善太息,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难再入睡,纳差不欲食,厌油腻,喜热饮,口不苦,二便调,双手心发热,眼干不适。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肝郁脾虚,痰浊上扰。

治则:疏肝健脾,燥湿化痰兼益气敛汗。

处方:自拟三调汤。

方药:川楝子9g,黄芩9g,半夏15g,陈皮1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白芍15g,炒枣仁15g,黄柏10g,淫羊藿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黄芪90g,炙甘草10g,浮小麦30g,大枣10枚,桑叶12g。

二诊:服前方后头痛较前减轻,现仍心烦急躁,时有胸闷,阵发性烘热汗出,入睡困难,眠浅易醒,纳呆,身较前有力,手足心热,目干,二便调,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滑。

方药:中药守前方加生地9g,玄参12g,木香10g。

按语:朱丹溪有“五志烦劳,皆属于火”之说,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

本例患者头痛发作即是在生气时明显,兼
有胸闷,善太息是其明证;然伴有烘热汗出、眼干,实乃实中有虚之象。

故从肝肾论治;虑其尚有纳差、不欲食、厌油腻等脾系症状,治疗上兼以健脾。

方从张师自拟三调汤加减,本方以疏肝健脾温肾为主,方中用桑叶,考虑肝郁久则化热,而桑叶苦寒入肝经能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效甚佳。

【胡希恕医案】头痛

【胡希恕医案】头痛

【胡希恕医案】头痛
医案
许某,男,47岁,病案号3752。

初诊(1978年5月4日)
右头痛两天,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多滤泡增生。

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川芎:
麻黄10克,炮附子10克,炙甘草6克,川芎10克。

结果
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身体如常。

【按】
本例为少阴表虚寒证的头痛,以温阳强壮解表,表解则头痛去。

这里需说明的是,这种虚寒表阴证即少阴病,不只是见于感冒的一两天,也可见于慢性头痛中。

这里需说明的是,胡老认为表分阴阳,阳证为太阳,阴证为少阴,即是说太阳与少阴病位同在表,是正邪的盛衰决定了表证的性质,即表现为虚寒阴性者为少阴病,表现为实热阳性者为太阳病。

太阳病可因误治,或病久而陷于少阴病,头痛更为多见,宜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治疗头痛医案大全医案一姜某,女,28岁,干部。

1977年3月31日初诊:发病已6年,近月来加剧。

头痛,脑鸣,每4~5天发作1次,发作时脑内发热并有轰轰的响声,好似雷鸣。

多于睡前发作,历时30分钟或1小时。

平时伴有神疲,气短,少寐多梦,四肢发麻,胃纳呆,食后欲吐,自觉舌根发硬,大便调,小便黄。

舌体胖大,质红,苔白厚,脉弦数。

曾服中西药治疗未效。

此证属雷头风。

治宜平肝息风,清热除痰,方以清震汤加减。

处方:升麻一钱,苍术一钱,莲叶三钱,水牛角一两先煎,菊花四钱,竹茹三钱,芦根五钱,橘胎二钱,首乌藤一两。

服药3剂,症状好转,几天未发作。

觉喉中多痰,不易咳出,继用上方去首乌藤,加礞石八钱,以化顽痰。

给药4剂,于4月11日来诊,说昨晚发作1次,但比以前轻微得多,时间20多分钟。

舌红,苔白厚,脉细缓。

仍守上法去菊花,加蔓荆子二钱,嘱服8剂。

于5月6日来诊时,病情一直稳定,头痛未发作。

寐安,精神好转,此症基本已解。

肝风已平,改用健脾化痰养心法。

处方:升麻一钱,苍术一钱,莲叶三钱,沙参三钱,麦冬五钱,百合五钱,白芍四钱,礞石六钱,橘胎二钱。

嘱其继续服药以巩固之。

于6月14日随访,头痛一直未发。

【按】雷头风一证,临床颇为少见。

其特点是在头痛发作时,自觉脑内有雷鸣之声,痛胀难忍,与一般头痛不同。

多因风、湿、热邪郁结于三阳经所致。

本例患者体形偏胖,痰湿素盛;又长期从事脑力劳动,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心阴亏损。

病延日久,痰浊化火,乘肝风上扰于脑,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此证。

据古代医书所载,用清震汤治之有效。

(《老中医医案医话选·江世英诊》)引自《中医历代医案精选》医案二楚某,男,56岁,干部。

初诊:1981年2月26日。

病史及辨证:患者1962年始,头顶部经常感觉昏昏沉沉,时痛时止,牵引两侧颞部胀痛或跳痛,其痛逐渐集中在右侧颞部。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批斗,疼痛逐步加剧。

至1980年又进一步加重,长期服止痛药,也只能暂时缓解,每天靠“止痛片”临时止痛,并断断续续服中药不少,病一直未愈。

曾在某医院检查脑血流图示:“左椎动脉处有两侧波幅不对称,右侧血管痉挛。

”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于1981年2月14日以“血管神经性头痛”住入某医院。

目前右侧头痛,有时头顶亦痛,伴有头昏耳鸣,心烦失眠,口干苦,纳呆,腰背不舒,下肢无力,四肢发麻,大便于,小便微赤,舌苔薄白,脉弦。

此因平素烦恼过多,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郁火上冲所致。

治则与方药:治予疏达肝木,养血理脾,平肝止痛。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薄荷5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81年3月10日。

服药后头痛减轻,精神畅怡,饮食、睡眠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止痛片”有时偶尔服1片。

方药既效,谨守原法继续进服,每日1剂。

1981年4月28日:右侧头痛基本消失,仅在感冒时稍痛,精神较好,头昏除,四肢麻本减轻,食欲正常,苔脉如前。

疗效显著,守方再进,每日1剂。

1981年6月10日:右侧头痛消失,四肢发麻已除,余亦均好,唯近日头顶有点痛,舌苔薄白,脉弦。

仍守原方续进,每日1剂。

1981年6月28日:右边头痛未发,头顶痛亦消失,余皆稳定,痊愈出院。

随访半年头痛未发。

【按】患者右侧头痛10余年,平素烦恼过多,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致郁火上攻,故头昏头痛,口苦口干;郁热内蕴,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肝郁侮脾,故食欲不振,四肢倦怠;肝血不足,故四肢发麻。

治予逍遥散疏达肝木,养血理脾,平肝止痛。

加川芎、白芷引经止痛尤佳。

服药10余剂,使顽固的偏头痛见显效。

后一段守方甚好,自始至终坚守本方(感冒时临时改方)达4个月,取得完全治愈,可见守方之重要。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医案三潘某,女,25岁,医务人员。

初诊1982年4月28日。

病史及辨证:患者自读初中二年级起,间发心烦失眠,以后逐渐出现右侧头痛,并牵涉右侧眼球胀痛,眼眶亦不适。

1981年上半年以来头痛加剧,发作次数增加,每周痛1~2次。

头痛与情绪、用脑、劳累及感冒等因素有关,特别与情绪变化最明显,情绪越不好,头痛越烈,脾气也越大,睡眠也差,为此甚感苦恼。

曾服中药,效果不明显。

以往读小学时头部受过撞伤和摔伤,医院检查称轻度脑震荡。

舌苔薄白,脉弦细。

综上分析,此属肝气郁结,木火上升所致。

治则与方药:治拟疏肝理脾,解郁止痛之法。

逍遥散加味。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芷10克,白术10克,牡丹皮10克,何首乌15克,薄荷3克,茯苓10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1982年5月7日。

服药后头痛减轻,心情较前舒畅,苔脉同前。

原法增减。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川芎8克,菊花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芷10克,细辛3克,白芍15克,甘草5克,薄荷3克,生姜3片。

每日1剂。

1982年5月17日:服药后头痛已止,精神舒畅,无心烦易怒之现象,食欲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疗效明显,守方续进7剂,每日1剂。

1982年5月24日:头痛未发作,以往劳累后即发头痛,这次仅短暂微痛,夜间睡眠稍差,余皆好,苔脉同前。

治予原法。

原方去菊花加陈皮6克,首乌藤15克。

每日1剂,续进7剂。

随访半年头痛未发作,1年之后有小发作。

【按】先贤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六淫外袭,上犯巅顶,或为寒遏络脉,或为热扰清空,或为湿蔽清阳,均能导致头痛;内伤诸疾,如气血虚弱,脉络失养,肾水不足,肝阳上升;或情志不和,木郁化火;或瘀血、痰饮等均能致气血阻滞而逆乱;或不足以上荣而发生头痛。

本例头痛与情绪关系很大,盖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

所谓怒则气上,引动肝阳上亢而然。

肝胆之火偏亢”故痛时心烦易怒;郁火扰乱心神,故睡眠不宁;头痛则眼球胀痛,为肝气抑郁,木火上炎之征;又因伤风感冒,风寒阻遏络脉而诱发头痛等;因劳累而发者,劳则气伤之故也;食欲不振,形体瘦弱,为肝郁侮脾也。

但每次发病,以情绪为主要因素,且症状表现亦为肝郁所致,故治法以疏肝解郁,理脾止痛之逍遥散,加川芎、白芷、细辛疏风止痛之要药;加菊花者,平肝消风明目;加牡丹皮者,凉血泻火。

第一诊方内加何首乌者,取其补血养阴之义;末诊加首乌藤者,欲其养血安神之意。

如此组合,共进20余剂,竟获佳效。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医案四杨某,女,25岁,技工。

初诊:1982年8月23日。

病史及辨证:患者自1980年始,头部两侧胀痛,睡觉醒后好些,其痛与情绪、用脑有关,有时后脑痛,某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常服些止痛药只暂时缓解。

中药每次均用了天麻,也一直无效,前段闻其同学潘某说她的头痛已治好,今故特来求医。

现症头胀、头痛情况如前,伴有心烦失眠,早上口苦、微干,大便偏干,5~6日1次。

月经基本正常,体质较壮实,脸色较红润,但有愁容,舌尖赤点,苔少,脉弦细。

血压90/68mmHg,有慢性鼻炎和慢性咽喉炎。

根据症状分析,此为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所致。

肝阳上亢,故头胀头痛;心火扰动,故心烦失眠,口干苦;火灼阴伤,故大便干,口干舌苔少,舌尖赤,亦为火灼伤阴之象;头痛与情绪及用脑有关,无疑是肝气被郁所致。

治则与方药:治拟逍遥散疏肝解郁为主,合酸枣仁汤清热除烦,养阴宁心;加白芷、细辛以增益止头痛之功。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12克,甘草6克,川芎8克,白芷10克,酸枣仁10克,知母10克,细辛3克,淮山药15克,陈皮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1982年11月15日。

服上药疗效甚佳,诸症已愈,2个月余未复发。

唯在近日,在机器响声厉害时,头有轻微昏痛,伴乏力感,大便2~3日1次,比以前缩短时间,舌尖赤,苔少,脉弦细。

血压100/70mmHg。

疗效佳良,守原方,巩固疗效。

服10剂。

至今数月,获悉病未复发。

【按】患者头痛、头胀2年余,伴有心烦失眠,口干苦,自诉曾服中西药未效,中药每剂1~2元,开的多是贵重药,但服了无效。

延余处方后,只花几角钱1剂药,患者和她妈妈均不相信方药有效,认为药物普通,价格便宜,岂能奏效呢?孰知服后立竿见影,方悟药不在补,也不在价钱昂贵,只要对症,效果就好。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医案五田某,男,54岁。

初诊1958年4月7日。

水不济火,引动肝阳上亢,失眠多梦,头痛偏左。

舌红中剥,脉细弦数。

法当滋水济火,平肝潜阳。

处方:大生地黄四钱,天冬、麦冬各三钱,细石斛三钱,珍珠母六钱(先煎),煅龙齿四钱(先煎),辰茯神三钱,炒酸枣仁三钱,首乌藤四钱,合欢花二钱,炒杭菊花三钱,嫩钩藤三钱(后下),炒牡丹皮一钱半。

【按】本方用生地黄、天冬滋肾阴,麦冬、石斛养肺胃之阴,均治其本。

珍珠母、龙齿平肝潜阳;茯神、酸枣仁、首乌藤、合欢花安神,以治其标。

滋阴与安神药相配,可以济阳;滋阴与平肝药相配,可以涵肝,则为标本同治之配合法。

程老认为:肝阳之升扰于上者,投石类、介类以重镇、潜降,不能完全使之下降,常须加人辛凉清泄之品如薄荷、钩藤、桑叶、菊花、蔓荆子之类,使之从上而散,具有“在上者因而越之”(这个“越”字不作吐字解)之意,是为“从治”之法。

肝火既旺,重镇、潜降之外,常须加入清肝药如牡丹皮、栀子、苦丁茶、龙胆草、黄芩之类,清其气火,使之从下而泄,是为“逆治”之法。

随程老临诊,常闻病者诉述,服药之后或则头目清醒、痛胀轻减,或则烦热消失、炎症悉平,可见标本、主次之兼顾与配合,至为重要。

引自《程门雪医案》医案六申某,男,成年。

初诊1954年3月2日。

偏左头痛甚剧,目珠胀,口干舌燥。

脉象浮弦,风热上袭清空故也。

疏风清热治之。

处方:蔓荆子一钱,薄荷叶八分(后下),炒川芎八分,嫩藤钩三钱(后下),冬桑叶三钱,甘菊花三钱,熟石膏四钱,酒炒黄芩一钱半,苦丁茶一钱,藁本一钱,荷叶边一圈,2剂。

二诊偏头痛、目珠胀、口干舌燥均见轻减。

昨晚有寒热,肢体酸楚。

再拟原方出人治之。

大豆黄卷四钱,黑栀子一钱半,薄荷叶八分(后下),炒川芎八分,冬桑叶三钱,甘菊花三钱,蔓荆子一钱,熟石膏四钱,酒炒黄芩一钱半,苦丁茶一钱,葉本一钱,嫩钩藤三钱(后下),荷叶边一圈。

2剂。

【按】此证发于春日,是风邪挟热上壅之故。

偏头痛而致目珠作胀,可知来势甚猛。

风温之邪先伤手太阴,壅于足少阳之经,故见偏头痛(与一般内因头痛属于厥阴肝经者亦不同),程老以疏风和清热法并进,取得了效果。

引自《程门雪医案》医案七孟某,女,52岁。

2003年6月28日初诊(夏至)。

病史:6个月前因情绪不舒而致头痛,近2周加重。

刻下症见:头目胀痛伴眩晕、心烦易怒,两胁胀满,夜寐不宁,大便秘结,腰酸膝痛。

检查:舌尖红,质紫黯,苔黄腻,脉细滑。

血压130/85mmHg,心率76次/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