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头痛中医诊疗规范
头痛【概念】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诊断依据】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
有突然而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一般治疗】①头痛发作时,应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光,给予镇静剂或催眠药,同时给予阿斯匹林或去痛片,加服头痛宁胶囊5片,一日三次口服,一般轻、中度的发作就可缓解。
②头痛严重者服用麦角胺咖啡因,于头痛发作早期服11用1片,如头痛仍不止,隔半小时可再服用,每次发作服用不能超过3片。
③若头痛发作强烈、持久,应紧急处理。
灭吐灵10mg 缓慢静注,继之缓慢静注双氢麦角胺0.5mg,每8小时重复1次,连续3天。
如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用20%甘露醇150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
④预防发作:头痛宁胶囊5粒,每日3次口服,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口服。
【分证论治】外感头痛1、风寒证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痛,恶内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该方具有祛风止痛之功,川芎散少阳之风,与荆芥皆能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薄荷辛香,能清利头目;羌活、防风散太阳风,白芷散阳明风,以病在巅顶,惟风可到;又防风升阳,细辛宜邪达窍,甘草和药缓急,细茶能清上降下。
此常为临床治疗外感头痛之主方。
若寒犯厥阴,则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方用吴茱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温散降逆。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要点一、诊断标准:1.头痛符合偏头痛特点:重度、搏动性、阵发性头痛、单侧或交替性头痛、头痛持续4-72小时。
2.至少两种头痛特异症状(恶心、呕吐、光过敏、声音过敏)。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如颅内病变、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二、分类和分级:根据头痛特征和症状分为偏头痛无特异症状、偏头痛合并其他疾病、慢性偏头痛三类。
根据发作频率分为低频偏头痛(每月<15天)和高频偏头痛(每月≥15天)。
三、非药物治疗: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避免过度饮食和酗酒、避免过度用眼、维持适当体重、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2.采用行为治疗: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生物香精油疗法等。
3.饮食与补充剂:避免食物和饮料引起偏头痛的触发因素,如巧克力、咖啡、红葡萄酒等,适当补充镁、维生素B2、叶酸等。
四、急性治疗:1.非麻醉类止痛药: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2.麻醉类止痛药:布洛米芬、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等。
3.三联药物:三联药物包括三氟拉嗪、阿米替林和咖啡因。
4.抗血管活性药物:三唑酮等。
5.滋补肝肾药物:肉桂附子丸、细辛颗粒等。
五、预防治疗:1.一线药物:甲氧硝酮、丙戊酸钠、地尔硫卓、托吡酯等。
2.二线药物:普鲁卡因胶囊、地塞米松、美拉索康等。
3.神经肌肉阻滞:布洛维卡因、肉毒素A等。
4.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
六、二次性头痛的处理:对于头痛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首先针对基础病进行治疗,同时根据头痛特点采取相应药物治疗。
七、儿童和特殊人群的头痛治疗: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重选择药物治疗,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
总结起来,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主要包括头痛的诊断标准、分类和分级、非药物治疗、急性治疗、预防治疗、二次性头痛的处理以及儿童和特殊人群的头痛治疗。
这些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对偏头痛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帮助患者减少头痛的发作频率和降低头痛的严重程度。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 头部疼痛感觉:患者感到头部疼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弥散至整个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跳痛、紧痛等。
2. 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如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伴随症状:头痛时可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4. 诱发因素:头痛可因多种因素诱发,如情绪激动、疲劳、气候变化等。
二、中医证候诊断头痛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为头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1. 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疼痛部位集中在头后部和太阳穴,头痛剧烈,连及颈项背部,怕风,发热,无汗,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数。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
4. 肝阳头痛:头痛而眩,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5.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7.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三、病因病机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以下为常见病因病机分析:1. 外感六淫: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可导致头痛。
邪气侵袭头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头痛。
2. 内伤七情: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紧张等可引起头痛。
情绪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引发头痛。
3.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
湿邪上犯头部可引发头痛。
4. 劳累过度:劳累过度导致气血耗伤,脑髓失养。
头部经络失养可引发头痛。
5. 病后体虚:久病或大病后导致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
头痛的中医诊疗规范
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2023)要点
申国丛集性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申华医学会棉经病学分会第-版)( 2023}要点【摘要】丛集性头痛是最常见的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表现为在丛集期内频繁出现的剧烈单侧头痛。
疼痛部位多位于一侧眼眶或者额颠部,旦大多数患者伴发头痛侧自主神经症状,如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出汗、头面部水肿等。
丛集性头痛具有较高的致残性,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再助于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近年来,国际上对丛集性头痛的诊治高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为进一步提高||备床医师对丛集性头痛疾病的认识、管理与规范化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的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经过反复讨论后制订本指南。
指南的内窑包括丛集性头痛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是一种原发性三叉自主禅经性头痛。
真临床特征为严格单侧的重度疼痛,主要位于眼眶、眶上、颗部或这些部位的任意组合,伴随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弟、前额和面部出汗、睡孔缩小、上险下垂和(或)眼脸水肿等自主神经症状和(或)烦躁不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15~180min,发作频率为隔日1次到8次/d。
根据美国和欧洲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丛集性头痛的患病率约占一般人群的0.1%,世界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可能存在差异,男女比例约为31。
丛集期内反复剧烈头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均造成严重影响。
分类2018年国际头痛协会发布了《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ICHD-3),将丛集性头痛分为发作性丛集性头痛、慢性丛集性头痛及很可能的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属于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详见表2。
诊断和鉴别诊断目前,丛集性头痛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病史,因此详细问诊尤为关键。
一、头痛问诊详细和准确的问诊对丛集性头痛的诊断至关重要,问诊应包括以下内窑:( 1 )患者高多少种不同类型的头痛(每种类型头痛均需要有单独的病史记录)..( 2 )时间相关性:为什么现在就诊,初始发病年龄;最近的发病情况如何;发作频率、时间模式(要区分发作性、慢性和持续性头痛);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
2023紧张型头痛诊治最新中国指南
2023紧张型头痛诊治最新中国指南紧张型头痛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主要表现为双侧轻中度压迫样或紧箍样头痛,通常不伴有恶心或呕吐,日常活动后不加重。
《中国紧张型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的专家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并反复讨论后制订而成,内容包括紧张型头痛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紧张型头痛的诊断与诊断标准偶发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A.平均每月发作V1d(每年v12d),至少发作10次以上并符合以下诊断标准B~DB.头痛持续30min到7dC.头痛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1 .双侧头痛2 .性质为压迫性或紧箍样(非搏动性)3 .轻或中度头痛4 .H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不加重头痛D.符合下列全部2项:1 .无恶心或呕吐2 .畏光、畏声中不超过1项E.不能用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伴颅周压痛的偶发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A.发作符合偶发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B.手法触诊可加重颅周压痛不伴颅周压痛的偶发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A.发作符合偶发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B.手法触诊不加重颅周压痛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慢性紧张型头痛与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只有发作频率的区别。
但应注意:(1)当头痛发作同时符合很可能的偏头痛与确诊的偶发/频发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时,确诊的诊断优先于很可能的诊断,此时应诊断偶发/频发紧张型头痛,并根据头痛日记进一步鉴别。
(2)当慢性紧张型头痛和其他继发性头痛均存在时,同时诊断慢性紧张型头痛和继发性头痛。
(3)当头痛发作同时符合慢性偏头痛与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时,因为慢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可涵盖紧张型头痛,故只诊断慢性偏头痛。
(4)当头痛发作同时符合慢性紧张型头痛与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诊断标准时,同时诊断慢性紧张型头痛和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若经过戒药试验证实或排除了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可以相应地修改诊断。
(5)允许多种头痛的同时诊断,当同时存在多个头痛诊断时,应根据所诊断头痛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分别予以诊断。
2023中国紧张型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
2023中国紧张型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紧张型头痛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主要表现为双侧轻中度压迫样或紧筵样头痛,通常不伴有恶心或呕吐,日常活动后不加重。
我国紧张型头痛发病率高,正确诊断率及规范治疗率较低,其中慢性紧张型头痛造成的疾病负担较重。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紧张型头痛疾病的认识、管理与规范化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的专家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并反复讨论后制订本指南,内容包括紧张型头痛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的全球患病率为11%~45% [1 l, 是仅次千龋齿的全球第二高发疾病,也是我国最常见(占45.3%)的原发性头痛[2]。
根据2018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紧张型头痛是导致漫性疾病及损伤的第二位原因[3]。
紧张型头痛随着发作频率增加,常合并精神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最为突出,进而进—步加重其疾病负担。
我国紧张型头痛的年患病率为10.8%,东部高千西部[4l,男女比例约为1 1.81,在40~49岁达到高峰[2]。
目前,部分从事头痛相关诊疗的医师对于紧张型头痛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尚不规范。
基千目前国内紧张型头痛诊疗现状,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会批准,头痛协作组各位专家及各位同道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多部指南共识,结合我国国情撰写了本指南,旨在指导神经内科及其他学科临床医生,开展对成人紧张型头痛患者的全程管理,进行规范化诊疗,降低紧张型头痛的疾病负担,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改善紧张型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荐强度及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指南制订方法和国际头痛学会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标准(表1)。
表1本指南使用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Table 1 The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 and the levels of evidence used in this guideline 情五宴(分4员1级柔遍,IV彶般芬)l汲摆存:ll千至少2求A圾证疤n圾准存墓于“2级或2玩氏反证房Ill圾摆存:ll子至少1项B圾证痉哎2顷C级汪疫rv圾烹存:江瑁矛氐戳蕾不充分汪(分4汲,凡及最马,卫及最任)磁迁:多石罔总的翘扒劝熙试验的系阮吵酝多个摄矶对炰试拉戚垒玩样干鱼足哆的妄质鱼墟巩汀芘试拉钺证:嘉干至少1个贮石阳,的挝讥对拦试验屯证:晶于烹筵丘分馅但如"更方的对序试洽或女计灵汗的认列研究致病例对煦研究D级证免:基于无伺鹉灯拧的系列隅例分析或专冢烹见分类参照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ICHD-3) [ 5 ],可将紧张型头痛分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infrequent episodic tension-type headache)、频发性紧张型头痛(frequent episodic tension-type headache)、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及很可能的紧张型头痛4类(表2)。
中医内科感冒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感冒感冒有轻重之分,轻的一般称“伤风”,重的称“重伤风”或“时行感冒”。
多因气候变化,寒暖失常,人体抵抗力减弱时,感染时邪病毒而得病。
外邪之中以风为主,常兼寒、兼热伤人,从口鼻犯肺,外侵皮毛,出现肺卫表实的证候。
本病包括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诊断】1有与感冒病人接触史,起病多急。
2 .主要症状为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多嚏流涕,咳嗽,咽痒或咽痛;重的有怕冷,发热,有汗或无汗。
3 .如见高热、头痛及四肢酸痛较重,或伴恶心呕吐、腹泻、流涕、咽痛,咳嗽较甚,又有流行趋势的,应考虑流行性感冒,并注意肺部情况,防止并发肺炎。
4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上呼吸道感染由细菌引起的,白细胞总数可以增高。
【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一些对致病因素一一细菌或病毒有一定作用的清热解毒药,有时亦可单独应用。
一、辨证论治当以解表为原则,但因临床证候有风寒和风热之区别,因此,解表也有辛凉和辛温的不同。
1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吐清稀样痰,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举例: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IOg,防风6g,紫苏IOg,前胡10g,桔梗6g,甘草3g,生姜3片或葱白3根。
加减:夹湿而头痛身痛较重的,加白芷5g,羌活6g。
2.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汗少,头胀痛,咽痛或红肿,咳嗽吐黄痰,口干,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举例: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5g,淡豆豉12g,薄荷(后下)5g,桔梗6g,牛劳子10g,杏仁10g,甘草3g。
加减:发热高的,加桅子、黄苓各IOgo咽痛较甚,咽炎或扁桃体炎显著的,加土牛膝根30g或山豆根IOg,射干Iog或板蓝根30g,蚤休15g。
夏令夹暑湿,胸闷脱痞,恶心,大便或稀,苔腻的,去淡豆豉、杏仁、甘草,加蕾香10g,佩兰IOg,豆卷12g。
二、中成药午时茶每次1包,每日1~2次,煎服或开水泡服。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的。
本文介绍了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希望能对头痛治疗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头痛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常见的头痛类型包括:1. 阵发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2. 慢性头痛:多见于颈源性头痛和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
3. 特发性头痛:原因不明,没有明显的病因。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头痛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1.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调理气血运行,缓解头痛症状。
2. 艾灸疗法:将艾绒燃烧后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温灸,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3.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方使用,以调理身体的功能,缓解头痛症状。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和颈部的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头痛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合格的中医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3. 西医诊断结论对于头痛的治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中医治疗头痛的诊疗方案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饮食结构以及适量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也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并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咨询。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2023年版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社会各界在偏头痛教育中的角色与责任
政府部门
加大偏头痛教育的投入,支持相关宣传 和培训活动的开展,推动医疗资源的合
理配置。
媒体
发挥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普及偏头 痛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医疗机构
在医护人员培训、诊疗流程优化等方 面积极投入,提高偏头痛的诊疗水平 。
社区和家庭
05
偏头痛研究前沿与展望
偏头痛的遗传学研究
基因关联研究
深入研究偏头痛相关基因,如HCRTR2、CADM2等,解 析其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单基因遗传偏头痛
探讨单基因遗传突变导致的偏头痛,如家族性偏瘫性偏头 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 FHM)等,以 深入了解偏头痛的遗传基础。
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发展偏头痛的精准医学方法,实现个 体化诊断和治疗。
偏头痛的创新治疗策略
靶向治疗
针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特定环节,如CGRP 通路,开发靶向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神经调控治疗
采用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磁刺激(TMS) 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节大脑活动,缓解 偏头痛症状。
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01
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标准
ICHD提供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包括头痛特征、伴随症状、发作频率
等方面的详细描述,满足一定条件即可诊断为偏头痛。
02
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为偏头痛前,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头痛的疾病,如颅内肿瘤、脑
血管疾病等。
03
临床病史与体检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头痛病史,并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检,以支持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不规律的生活习惯 。
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全文
医路有你
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
二、药物治疗
⑥对乙酰氨基酚与咖啡因复方制剂:4项大型RCT研究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咖啡因可在2h内有效缓 解偏头痛症状。应注意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肝脏和血液毒性、心悸等),对于严重肝肾 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医路有你
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
二、药物治疗
医路有你
解热镇痛药可作为一线药物。含咖啡因的复方止痛药在国内偏头痛急性发作 中广泛使用,应注意合用的咖啡因会增加药物过度使用、成瘾及MOH的风险。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时,可考虑使用以下非特异性药物治疗,推荐剂量根据头痛 程度和患者耐受程度决定。同时应注意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引起的主要 不良反应(出血综合征、消化不良、恶心、腹泻、便秘、头晕、乏力和肾脏毒性等), 对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 ①对乙酰氨基酚:2项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结果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可有效缓解 偏头痛急性发作症状,但仅对轻中度头痛发作有效。 推荐意见:500~1000mg/次,每日最大剂量4000mg(Ⅰ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意见:200~800mg/次,每日最大剂量800mg(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③阿司匹林:1项纳入13项RCT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900~1000mg阿司匹林可有效缓解偏头痛急性发 作症状。由于阿司匹林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出血、过敏、Reye综合征等不良反应,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 我国国情和患者情况个体化使用。
医路有你
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
二、药物治疗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是本指南重点介绍内容,分为:急性发作期药物 治疗与预防性治疗。在预防性治疗中本指南将发作性偏头痛EM)与 CM的预防治疗用药分开进行阐述,旨在提醒临床医师二者的病理 生理机制与预防策略不尽相同。同时本指南也将介绍具有控制偏头 痛急性发作与预防治疗双重疗效的药物,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选择。
中医内科中署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署中暑为夏季较长时间在高温或烈日之下劳动,感受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邪热内郁,蒙蔽清窍所致;甚则动风痉厥,体虚者耗伤津气,易致虚脱。
【诊断】1.初起头晕头痛,胸闷乏力,口渴,恶心欲吐,全身酸痛不适,甚则汗闭高热,烦躁不安,严重者神志不清,澹语,或汗多尿少,四肢抽搐,肌肉痉挛,小腿转筋酸痛,或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心慌气短。
2 .有在闷热环境中或烈日下劳动时间过长的发病史。
3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有汗无汗、有无小便及脱水等情况。
4 .中暑昏迷者,需注意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型疟疾相鉴别(参考第五章昏迷节)。
【治疗】一、紧急处理1.迅速将病人移卧阴凉通风的地方,松解衣服,先用温水巾敷头部及擦全身,后用井水或冰水敷头部,或用50%乙醇擦全身,并扇凉散温,给予饮冷开水、冷茶、淡盐水、西瓜汁等。
5 .针灸疗法体针:十宣(放血)、百会、人中、涌泉。
痉挛,上肢加针合谷、曲池;下肢加针委中、承山;发热,加大椎、曲池。
上列各穴,均应用强刺激反复行针,以迅速控制症状。
耳针:神门、交感。
6 .刮痛疗法操作法见本章急性胃肠炎节。
4.中成药行军散0.3g,开水化服。
用于中暑头目昏晕,心胸烦闷,呕吐,甚至不省人事。
辟瘟丹∙2~4片吞服。
用于中暑头晕、呕吐。
玉枢丹0∙6g,开水化服。
用于头昏、胸闷、呕吐、恶心、苔腻。
通关散少许吹鼻取嚏。
用于中暑昏倒者。
二、辨证论治由于中暑发病多急,故必须在紧急处理的同时结合辨证论治。
根据中暑病理特点,治疗以清热解暑为主,并区别病情的轻重、症状的不同,采取适当措施。
1.轻症头痛,昏晕,目花,心悸,身热无汗,精神疲乏,胸闷,恶心欲吐,苔腻,脉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举例:蕾香正气散加减。
蕾香、佩兰、青蒿各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益元散(包煎)15g,青荷叶1角。
加减:无汗,加陈香蕾5g。
胸闷,呕恶,加白蔻仁(后下)3g02.重症高热,汗多或无汗,口渴多饮,烦躁不安,苔薄黄,舌质干红,脉洪数或细数。
2023年脑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年脑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概述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脑疾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信息和原则。
背景
脑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中医药在脑疾病的诊疗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应对脑疾病的挑战,2023年脑疾病中医诊疗方案被制定出来。
目标
本方案的目标是提供科学、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法,帮助患者预防和治疗脑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案内容
1. 中医辨病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四诊等信息,综合分析判断病因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诊断方案。
2.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调理体质和治疗疾病。
3.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刺激穴位,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身体自愈机能。
4.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捏、按等手法,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患者的神经系统。
5. 脑功能训练: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脑功能训练,促进脑部康复和疾病预防。
注意事项
- 本方案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意见确定。
- 在进行中医诊疗时,应遵循中医理论和规范操作,防止不当使用中药或施行针灸等疗法引起不良反应。
- 如出现严重症状或疑似脑疾病,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结论
2023年脑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项重要且有益的举措,旨在通过中医药的疗效提升脑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中医诊疗感兴趣的患者和医生,本方案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指导和参考,希望能够对脑疾病的防治工作有所促进。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头痛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头痛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为临床常见病证。
本病原因复杂,常因多种疾病引起头颅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而发病。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
《难经·四十七难》指出:“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阳脉皆上至头耳。
”所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一般感受外邪,多必夹风,即“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病因病机】头痛一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1.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谨,睡卧当风,冲寒冒雪”,感受寒湿,六淫邪气,侵袭经络,上犯巅顶,清阳受阻而发病。
或风寒阻遏,血郁络脉,或风热上扰,气血逆乱,或风湿浸淫,蒙蔽清窍而为头痛。
2.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或情志失调,肝郁化火,上扰清空,或火伤肝阴,肾水不足,肝阳上亢,或禀赋不足,房室失度,肾亏髓空,或劳伤病后,饮食失节,血虚气亏,脑髓失营,或脾虚生痰,痰浊上扰而成头痛。
或跌仆闪挫,久病气滞血瘀,即“久病人络”,也可致生头痛。
外感头痛多痛势较剧,属实;内伤头痛多痛势较缓,属虚。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循头面,厥阴经也上会于巅顶,根据经脉循行部位判断,对审因辨治有重要作用。
临床症状:太阳经头痛,多风郁在后头部,下连项背;阳明经头痛,多热郁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少阳经头痛,多火郁在头两侧,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顶,或连目系。
“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冷庐医话》)。
头痛偏左多血虚兼风;头痛偏右多痰湿挟热。
外感头痛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外感表证。
风寒则遇寒病发;风热则面红口干;风湿则头痛如裹。
内伤头痛因肝阳上亢,则头痛而眩、易怒;因肾虚,则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因气虚,则痛势绵绵、纳呆体倦、无力少气;因血虚,则痛而晕、心悸易慌;因痰浊,则头昏蒙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涎;因日久血瘀,则痛有定处,舌有瘀斑。
【辨证用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的原则,外感、内伤分别施治。
头痛中医诊疗专项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专项方案头痛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一个常见病症。
头痛多在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
由外感六淫引发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个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关键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疗依据参考王永炎、严世芸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第1版)诊疗依据进行诊疗。
(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1)关键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验: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需时进行颅脑CT、MRI检验、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帮助诊疗。
2、西医诊疗尺度头痛分类参考《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多种原发性头痛诊疗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含偏头痛、担心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和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其它继发性头痛,比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疗尺度以下:A.符合B-D项特征最少5次发作;B.头痛发作(未经诊疗或诊疗无效)连续4~72小时;C.最少有下列中2项头痛特征;1.单侧性2.搏动性3.中或重度疼痛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这类活动D.头痛过程中最少伴随下列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A.最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连续15~180分钟;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D.头痛时在头痛侧最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2)流泪;(3)鼻塞;(4)流涕;(5)前额和面部出汗;(6)瞳孔缩小;(7)上睑下垂;(8)眼睑水肿。
中医内科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是受各种精神因素影响,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常见的有神经衰弱和瘴病。
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涉及到中医学的“郁证”、“头痛”、“惊悸”、“健忘”、“不寐”、“遗精”、“脏躁”、“梅核气”、“虚劳”等病证;大多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意外刺激,或因大病久病之后,体质虚弱,以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
其病理变化有虚实两方面。
实证多属心肝气郁,病久可以化火伤阴,虚实夹杂;虚证多属心脾或心肾的亏虚。
【诊断】1.常有精神刺激或较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
2.神经衰弱多发生在青、中年人,症状可反映在各个不同系统。
一般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健忘,焦虑不安,多梦或失眠,心悸,遗精,阳痿以及一些不能具体描述的症状。
3.瘴病多发生于青年人,女性较多,症状复杂多样,呈反复发作性,并有高度暗示性和自我暗示性的特点,往往可以因暗示的作用而使本病发作或转好。
常见症状有喉间有物梗阻不能吞咽,突然晕厥或瘫痪,喜怒哭笑无常,或以痴呆,或全身木僵似昏迷等等。
4.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较多,而缺乏客观阳性体征,常与很多器质性疾病相类似或同时存在,因此诊断要谨慎,必须经过详细体格检查,必要的化验或其他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能诊断为本病。
【治疗】医护人员对病人应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向病人说明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预后,增强其治疗信心,促使他们主动地加强劳动锻炼,消除顾虑,培养坚强意志;配合药物针灸等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一、辨证论治根据本病病理表现,当分虚实两证。
实证多为心肝气郁,治以理气解郁;气郁化火伤阴者,则当滋阴降火。
虚证当分别心脾或心肾的不足治以补养。
1.心肝气郁精神抑郁,善疑多虑,或胸闷胁痛,脱腹胀闷,噫气频频,纳少,苔白,脉细弦。
治法:理气解郁。
方药举例:柴胡5g,香附IOg,丹参10g,白芍10g,郁金10g,合欢花10g,炒枳壳6g,佛手片6g,菖蒲5g。
加减:如气郁化火,目赤,口干而苦,便秘,加牡丹皮10g,焦桅子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
头痛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其原因是极多的。
既可由颅内病变及颅外的眼、耳、鼻、鼻旁窦的局部病变所引起,也可由全身情况如内科疾病以及精神因素所引起。
急性发作的头痛见于颅内出血、中毒■发热性疾病及腰穿后头痛等;慢性发作的头痛见于颅内占位病变、副鼻窦炎、牙病、头颅外伤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及复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等。
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上扰清窍;情志刺激,肝阳偏亢;或气血阴精不足,不能上荣于脑;或跌仆损伤,瘀血停滞等,皆能引发头痛。
本节讨论的重点为内伤杂病中以头痛为主症者。
若因急性感染或五官疾患兼见头痛的,当辨病处理,病去则头痛自除。
【诊断】
1.头痛的部位前额痛多见于眼、鼻.、咽疾病或贫血和发热性疾病;一侧痛多见于耳病及偏头痛;巅顶痛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枕部痛多见于高血压、脑部肿瘤;全头痛或部位不定的多见于脑震荡、动脉硬化、神经衰弱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头痛的时间下午或晚上痛甚的常为眼部疾病;清晨上午痛甚的常为副鼻窦炎;进行性加剧、持续不已的头痛,常为脑部肿瘤;如有头颅外伤史的,要考虑脑震荡;时作时止,间歇发作,多为偏头痛。
3 .注意头痛的伴发症状偏头痛常伴恶心呕吐;脑部肿瘤可有反复呕吐;神经衰弱常有失眠;眼部疾病常有视力减退;耳鼻疾病常有局部流脓;感染性疾病常有发热,如兼呕吐的应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 .要测量体温、血压,详细进行眼、耳、鼻、咽等的检查;并可作脑电图、脑血流图、头颅X线摄片、头颅超声波等检查,必要时作CT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一、辨证论治
辨证当从病程的长短和痛势的缓急分别虚实。
实证发病急暴,痛势剧烈,持续不止,多为风寒、火热之邪上扰,或痰浊、瘀滞经络,治当祛邪为主。
虚证病程较长,痛势较缓,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阴虚阳亢,或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治当补益。
此外,当根据头痛部位和经络的关系,酌配引经药物。
1.实证
(1)风寒头痛:头部抽引掣痛,或拘急收紧,痛处不定,或见偏头痛,遇风受凉易发,得温可减轻,脉象弦,苔白滑。
治法:祛风散寒。
方药举例:川苜茶调散加减。
川号5g,白芷5g,羌活5g,防风5g,薄荷(后下)5g,细辛2g,绿茶3g。
加减:寒痛剧烈,加制草乌、制川乌各5g,炙僵蚕10g°
(2)风火头痛:头额胀痛如裂,筋脉搏动跳痛,受热加重,目赤心烦,口渴喜饮,苔黄,脉数。
治法:清散风火。
方药举例:桑叶IOg,菊花IOg,白疾藜15g,钩藤15g,黄苓IOg,桅子IOg,篁荆子IOg o 加减:痛甚,加白芷IOg,石膏30g。
心烦易怒,口苦,苔黄腻,加龙胆草3g;便秘,加制大黄6g。
此外,如头痛经久反复不愈,因痰瘀阻滞经脉的,当酌配化痰或行瘀的方药。
如头晕重痛,呕吐痰涎,苔白腻的,可酌加搜风祛痰之药,如白附子5g,制南星5g,炙僵蚕10g,炙全蝎5g,法半夏10g;若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舌质有紫气的,可酌加活血通络之药,如桃仁10g,红花5g,泽兰6g,炮山甲10g,必要时可加麝香(吞服)0.15ge
2.虚证
(1)阴虚阳亢:头部昏晕疼痛,时轻时重,恼怒时疼痛加剧,目花,视物模糊,耳鸣,痛处多在巅顶或移动不定,口干,舌质红,脉细弦。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加减。
生地黄12g,炙首乌12g,枸杞子10g,菊花10g,白英藜10g,白芍10g,珍珠母30g,牡蛎15g。
加减:肝风偏盛,头部掣痛,目眩,耳鸣,去珍珠母,加决明子30g、钩藤15g<,虚火偏旺,心烦,颔红,口苦,加黄柏5g,知母10g,丹皮IOgo
(2)气血不足:头部绵绵定痛,疲劳则痛甚,头昏,两目干涩,面色萎黄,心慌,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举例:当归10g,熟地黄12g,党参10g,白芍10g,川与3g,黄黄10g。
加减:头昏目眩,加炙首乌12g,枸杞子10g。
二、中成药
杞菊地黄丸(口服液)每次5g(1支),每日2次。
用于肝肾阴虚,风阳上亢头痛。
龙胆泻肝丸每次5g,每日2次。
用于肝火头痛。
归脾丸每次5g,每日2次。
用于气血不足之头痛。
夏枯草膏每次15g,每日2次。
用于肝火头痛,目赤,口苦。
复方羊角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
用于肝阳偏旺之头痛。
三、简易方药
川苜、白芷各10g,研末,每次3g,每日3次,或吹鼻,治头风头痛。
苍耳子IOg(或苍耳草15g),煎服。
治副鼻窦炎、鼻炎引起的头痛。
全蝎、娱蚣等分研末,每次1.5〜2g,每日2次。
治慢性头痛有抽掣感。
生川、草乌和熟川、草乌各3g,川苛5g,白芷10g,炙僵蚕10g,甘草3g,
共研末,分作9包,每次1包,每日3次,清茶送下。
治寒性头痛甚者。
四、针灸疗法
体针痛在前额:攒竹透鱼腰、合谷、上星。
痛在两侧:太阳、外关、侠溪。
痛在头顶:百会、行间。
痛在后脑:风池、京骨、外关。
耳针皮质下、神门、相应部位(枕,额,太阳,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