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美术教案
化腐朽为神奇-岭南社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化腐朽为神奇-岭南社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学习岭南画派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3.学会使用传统岭南画的画风进行创作;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二、教学内容
1. 岭南画的发展历程
介绍岭南文化和岭南地理环境对画风的影响,讲解岭南画派的发展历程以及代表人物。
2. 传统岭南画
介绍传统岭南画的画风特点,并进行相关的绘画教学。
3. 创作实践
让学生了解岭南画的基本构图和技法,实践创作岭南画。
三、教学过程
1. 岭南画的发展历程
1.介绍岭南文化和岭南地理环境对画风的影响;
2.讲解岭南画派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马时瑞、谢稚柳等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及其艺术风格。
2. 传统岭南画
1.介绍传统岭南画的画风特点,如:色彩鲜艳,用色浓重,注重墨线的运用等;
2.教授传统岭南画的基本构图和技法,并进行相关绘画教学。
3. 创作实践
1.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传统岭南画的画风进行创作;
2.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激发,并自行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优秀作品,提出合理建议;
2.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绘画水平。
五、教学反思
该教案从岭南文化的背景出发,通过介绍岭南画派的发展历程、传统岭南画的画风特点和创作实践等环节,全方面培养学生对岭南画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在绘画技法和风格上得到了提升。
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并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理念,以达到更好地授课效果。
岭南社美术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 化腐朽为神奇 教案设计
12 化腐朽为神奇一.教学目标1、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精神。
2、提升团结协作精神,训练发散性思维,促进合理整合资源的实践动手能力。
3、形成节能环保、热爱生活的观念。
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废物改造的方法和多向思维方式。
难点:材料的灵活运用,创意的新颖,小组成员的协作。
三.教学过程活动1【练习】潜伏训练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很多创意和奥秘,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作品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以下作品有什么奥秘?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谈谈感想。
”展示图片——1、可乐瓶盖风铃2、废旧单车坐垫挂饰3、废旧纸杯风铃4、废纸盒、糖豆、坚果壳小房子5、废旧磁带钱包总结学生的感想,引出本课主题——“化腐朽为神奇”活动2【讲授】精讲释疑展示曲别针,并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
讲述一个关于曲别针的故事——曾经有一位日本学者来中国开会,在大会上提问:“曲别针有多少种用途?”大伙议论纷纷,于是,这个日本人很得意地说,有三百多种,并进行讲解,这时候,台下有个人传上来一个纸条,纸条上说,曲别针的用途有无限种,明天我将证明这个观点。
于是,这个人第二天就做了一个演讲,这个聪明人是怎么说的呢?除了昨天提到的三百多种用途之外,曲别针可以做成不同的数字和符号,演变成所有的数学和物理公式,进行千千万万次运算……(略)。
曲别针的用途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接着,请学生谈谈故事带给他们的启发。
总结:打破思维局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性思维。
我们可以从废物的材质、颜色、纹理、形状等方面入手。
改变它们原来的用途,赋予它们新的价值。
废物只要找到合适的改造方式,都可以转变为有用的宝贝。
图片欣赏:废物改造的优秀作品——1、电灯泡的妙用2、光碟的妙用3、鼠标、键盘的妙用4、易拉罐的妙用视频欣赏:1、用旧饮料瓶做怪物储物罐2、用扑克牌做收纳盒学生作品欣赏:拿出示范作品给同学观摩,进行简单的介绍。
(洗发水瓶做的笔筒、筷子做的水果筐、牛奶盒做的储钱罐。
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岭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 课。
这一课是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进行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活动,主要是在“欣赏·评述”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懂得利用材质,运用合适的制作方法,进行创作活动。
要求创作方法巧妙恰当,发挥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工艺品。
学生探究材料的不同特性,把握环保主题,在创作的过程中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美术素养。
让学生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现实生活中废物利用行为的养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
同时这个年纪的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积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从作品中获得满足感。
但学生大多数对废物利用方法的认识不深,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较少。
课堂设计运用大量艺术作品欣赏,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从生活中发现并创作。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了解多种综合材料的特性和相关废物利用的创作方法,利用材质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方法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变形、叠加、组合等方法,在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废品材料创作出具有环保意义的作品,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体会现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今后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及以后生产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了解废物利用的意义,了解不同形态的材质在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
教学难点:如何巧妙运用材料,创作出造型美观且具有环保意义的作品,学会“化腐朽为神奇”。
解决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大量构成作品,拓展学生在材料选择和创作方法上的思考。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素材、制作视频、剪刀、胶水、颜料、环保材料等。
2.学生准备:环保手工制作材料以及喜爱的图片素材。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建立故事情境,拉近学生距离。
播放环保视频,以“塑料瓶的一生”为线索展开讨论,赋予学生和教师以对话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想,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化腐朽为神奇”的概念。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化腐朽为神奇”的含义和应用。
2. 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艺术作品。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化腐朽为神奇”的概念,解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 展示一些实例,如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自然界的奇观等,让学生感受“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化腐朽为神奇”的理解和看法。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化腐朽为神奇”的美丽。
作业:1. 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物品,准备进行后续的创作活动。
第二章:创意激发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教授学生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物品转化为艺术作品。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发现其潜在的美。
2. 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废旧物品,并分享其背后的故事。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物品的特点和潜在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如拼贴、绘画、雕塑等。
4.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过程和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创作心得。
作业:1.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件废旧物品,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
第三章:动手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创作,体验创作的过程和乐趣。
2.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件废旧物品进行创作。
2.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
3.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心得。
4. 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2.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美术的乐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和示范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如剪切、拼接、上色等。
3. 分析废旧物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废旧物品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商讨创作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废旧物品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废旧物品样品,如废旧报纸、杂志、塑料瓶等。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笔、水粉、剪刀、胶水等。
3. 准备展示用的板报或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废旧物品样品,引导学生关注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与示范:讲解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创作过程。
3. 分析与讨论:分析废旧物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废旧物品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品展示: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废旧物品再利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废旧物品,为下一节课的创作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方式。
2. 运用示范法,直观展示废旧物品再利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废旧物品巧妙地转化为艺术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废旧物品,如废纸、废塑料、废旧衣物等。
2. 学生准备自己的废旧物品,如废旧的玩具、书籍、文具等。
3. 准备美术工具和材料,如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废旧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废旧物品的再利用价值。
2. 讲解:教师讲解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方法和技巧,如剪切、拼接、上色等。
3. 示范:教师选取一个废旧物品,现场演示如何将其转化为艺术品。
4. 学生创作:学生分组合作,选取自己的废旧物品,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创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参与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创作,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废旧物品再利用艺术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
2. 组织学生参观废旧物品再利用展览或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开展校园废旧物品回收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七、作业布置:请学生课后继续创作废旧物品艺术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创作的废旧物品艺术品的创意和技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学生对废旧物品再利用知识的掌握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尊重每个学生的创意。
3. 鼓励学生多参与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广东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化腐朽为神奇
广东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化腐朽为神奇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了解广东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美术创作的影响;2.学习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美术创作;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广东传统建筑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对广东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广东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2.观察和分析广东传统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形式、材料和装饰;3.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美术创作,创作广东传统建筑的立体模型;4.通过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广东传统建筑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探索欲望。
2. 知识讲解(15分钟)接着,对广东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简要讲解,包括建筑形式、材料和装饰等方面。
并通过图示和实例向学生展示。
3. 观察与分析(2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并分析广东传统建筑的特征,引导他们注意建筑的形状、结构、颜色和图案等方面,并记录下来。
4. 创作实践(30分钟)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制作广东传统建筑的立体模型。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一定的变形和创新。
5.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和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用艺术语言和理论知识来描述和解释作品。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广东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美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会了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通过创作实践和展示评价,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简单地模仿已有的建筑样式。
教师在评价和指导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尝试,引导他们进行自由创作。
广东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化腐朽为神奇
广东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化腐朽为神奇前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而教科书作为一种规范和指导教师教学的工具,对于学生的素质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化腐朽为神奇的方式解读广东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收获以下知识和技能:1.理解广东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的教材内容和主题;2.学习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知识和技能;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广东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的教材内容和主题;2.学习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知识和技能。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内涵;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形式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广东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的教材内容分为四个单元:色彩、造型、素材和意象。
在这四个单元中,以“观察、提炼、表现”为方法,导读了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要点,拓展了学生的视觉和审美经验。
单元一:色彩色彩是艺术表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本单元主要涵盖了色轮、色彩的分类和配合、色彩的光学、心理响应和文化意义。
单元二:造型造型是绘画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包括了线条、形状和空间的表现技法和艺术要点。
单元三:素材绘画的素材形式多样,本单元主要涵盖了静物、风景和人物素材的观察和表现技法。
单元四:意象意象是艺术作品的意境和精神内核,本单元主要包括了意象的表现技法和文化背景。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增加观察和反思的经历,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
1.观察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展品、艺术作品和自然风景,并采集素材,探究艺术表现的内在原理和丰富性。
2.实践和创新:学生通过设计和创作作品,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发扬创新精神和审美理念,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3.合作和分享: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相互合作并分享成果,共同学习和进步。
广东版七级美术下册教案 化腐朽为神奇【推荐下载】
广东版七级美术下册教案化腐朽为神奇《化腐朽为神奇》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创造和超越是美术的灵魂,在美术教学中推行创新培养是艺术本身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创新教育在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如何落实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取得效果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难题。
由于长期对教学目标把握的偏颇和教学形式的单一,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艺术兴趣不能完全地发挥,并随年龄的增大,学生升上初中读书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有所减弱,这是一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
一方面与学生的审美情趣渐渐进入写实期有关,但重要的是与我们现行使用教材和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契机,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遵循现代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少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内涵有极大的关系,从而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取得应有的效果。
而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思维的动力”,“它为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直观的反馈信息”。
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习独立自主地动手动脑,进行创新学习的实践活动。
本节课教师上课时改变了学生的座位编排,由单独排座变成小组合作形式,目的是把“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力求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与氛围,更好地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现自己的才华。
教师能够从讲台上走下来,改变讲台上的控制者形象,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只要我们持有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在课堂上多进行实践锻炼,定会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课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力量,更富有激情地去学习创造。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科书第14册(广东版)第二单元的内容。
课型为“综合.探索”课。
1课时完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人的巧妙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很有意义。
化腐朽为神奇——小学六年级美术教学
化腐朽为神奇——小学六年级美术教学化腐朽为神奇——小学六年级美术教学2023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的想象。
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的教育思想让美术教学向更加有趣、创意、多样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小学六年级的美术教学更是如此。
在这个新时代里,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可以通过跨领域的创意活动、互动教学和VR教学,融入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爱好,成为未来有创意的艺术家。
设计思考的创新小学六年级的美术教学已经逐渐摆脱了单一的教材内容和单向的教育方法。
通过引入跨领域的创意活动和设计思考的创新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可以在正在学习的知识框架中,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有创意、有挑战、有趣的作品。
“情境化创作”是其中一个创新教学模式。
老师会通过一些情境或场景,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或任务,让他们尝试思考、发散思维和联想,从而创造出更有创意的作品。
例如,老师可以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如“如何将废旧物品制作成有用的器具?”然后让同学们自由发挥想象,提供自己的意见和解决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创造自己的绘画作品。
另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是“多元文化体验”。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体验到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的艺术文化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模仿和绘制中国水墨画,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音乐、艺术和建筑,非洲土著民间艺术等,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魅力。
互动教学的实践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和普及。
小学六年级的美术教学也将采用这种技术,创造更生动、更具体、更互动的学习环境。
通过VR技术,同学们可以直接进入到画作中,近距离观察每个细节,感受到更多的细微之处。
例如,在学习卡拉瓦乔和尼古拉斯·普桑的绘画作品时,同学们可以通过VR设备来参观他们的博物馆,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技巧和思想。
VR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也可以促进他们创作的品质和创意。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
1、使学生认识不同形态的材质,启发学生的立体造型感受力、判断力和想像力,同时获得造型思维、方法、技能的根本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2、培养心灵手巧、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意识观念。
了解不同形态的材质在立体形态中形式美的表现和立体形态的构成形式,及其成型方法,学会“化腐朽为神奇”。
造型美观、材料运用巧妙,作品立意新颖。
启发式、导学式、列举法、讨论法。
1课时
教师:1、实物教具或模型。
2、图例欣赏。
学生:个人或小组收集各类点、线、块状材料,主要废弃材料。
1、实物展示用废弃材料制作的一两件作品,提出问题:
(1)工艺构思;(2)所用材料。
2、图片展示各类材料制作的作品。
3、学生答复作品的立意构思以及所学材料,并能说出自己受启发后的新构思。
1、简单示范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
2、操作实践: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新构思完善并付诸实践。
3、评价:
(1)自评作品;
(2)互评作品。
4、学生讨论个人或小组提出的新构思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能力合力进展制作实践。
5、做出优秀作品,让学生发表体会。
集优秀作品举办一个以“变废为美”为主题的工艺品制作展览,让学生写简短的创作体会。
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做自己喜爱的工艺设计会很感兴趣,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化腐朽为神奇美术教案
《化腐朽为神奇——废物利用》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现在生活中,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而创造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下一代的生活,废物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环境保护,为我们家园的干净漂亮尽一份力。
而且在提倡和实行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凝聚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让学生从小就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能从小从身边做起。
希望通过“化腐朽为神奇——废物利用”的这个课题,可以促进学生们进行现实生活中废物利用的这个行为,让现代的这一代被极度宠爱和保护的学生懂得珍惜资源,懂得爱护环境,并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参与者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因为处于思想和道德形成期,实行起上来,比较有教导意义。
2、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积极,乐于和同学或老师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和认同。
3、学生对废物利用方法的认识不深,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多停留在口头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关废物利用的方法过程,学会相关废物利用的方法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下一代的生活,废物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懂得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及以后生产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四、教学重点:了解废物利用的意义,了解不同形态的材质在立体形态中形式美的表现和立体形态的构成形式,学会“化腐朽为神奇”。
五、教学难点
创作出造型美观,材料运用巧妙,立意新颖的作品。
化腐朽为神奇 教案
化腐朽为神奇(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及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各种材质的特点,并学习利用不同的材质特性展开想像来创造神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实践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利用废物创作出艺术品,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在制作过种中,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及认真、耐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及体验成功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如何开发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的材料,运用各种的方法来“化腐朽为神奇”。
(三)教学方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展示法等(四)教师准备:电脑综合课件、手工制作品数件、彩色电线、铁丝、黑色KT板一块、空易拉罐一个、手工制作工具一套。
(五)学生准备:分组排列,将课前收集的废物数件、剪刀、胶水等工具摆放好。
(六)教学内容: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将学生分组、检查学生用具。
2、以问题导入本课主题师问:1、哪些东西被同学们认为是随手可扔的“废品”?生答: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水杯、鸡蛋壳、吸管…… 师问:2、同学将它们如何处理?生答:将它们扔掉、将他们卖掉…… 师小结:看来,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将他们随手扔掉或是卖掉了,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将他们留下来,做成其他的可以利用的东西呢?◆老师以展示十多幅“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工品(历届做好的成品)展开课题。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些艺术品都是用什么做的呢?3、如:“花瓶”、“西双版纳”、“月夜”、“冬夜”、“小女孩”等创意作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神奇感,产生浓厚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学生被这些神奇的手工制作品吸引住了,每展示一件作品,他们都非常兴奋地猜测着它们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的,于是得出的结果是:“花瓶”材料:纸、易拉罐等;“西双版纳”材料:竹子、干树皮、沙子、鸡蛋壳等…… 老师小结:大千世界无其不有,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的身边都有许多不被人注目的东西,我们可以发挥想像,将他们充分地利用起来,既环保,说不定还可以做出可观性强,有个性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作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放飞想像的翅膀,化腐朽为神奇吧!◆板书:化腐朽为神奇(同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师:刚刚同学们看到了一些非常神奇美观的作品,他们都是利用废旧材料作出来的,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了,那让我们想一想神奇的根源到底在哪呢?4、教师引导通往神奇之路(课件展示),展示各类不同的废物利用的作品,引导欣赏:(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归纳出几种创造神奇的方法)学生讨论并总结,老师加以补充并板书通过折剪贴等方法对可塑性材料进行创作根据物体本身的形状去想像并加工制作根据材料的特性,在平面上通过拼、贴、粘等方法以绘画的形式来完成利用综合材料或是同类材料进行创作教师小结:其实通往神奇之路是不计其数的,美的发现与创造得靠同学们丰富的想像力,而创造的制作方法有很多,只要能够表达出作品的构思,使作品生动而有活力,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可以的……5、制作示范:(制作材料:彩色电线)师:瞧,大家看老师眼睛带着什么?生:眼镜。
岭南版初中美术 12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设计 (1)
12 化腐朽为神奇1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理解并掌握“肌理”的概念,懂得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一些奇妙的肌理现象。
2、技能领域:通过欣赏、感悟、制作肌理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参与学习,掌握新知。
通过观察、实践掌握一些肌理的制作方法。
能小组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大胆创新尝试用不同方法来表现肌理效果,力求完成几件有创意的作品。
3、情感领域标:体验并感受肌理的独特美,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进一步提升人文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4、创造领域:会根据自己或小组的原始作品进一步创意发挥,设计并制作新颖独特的艺术品。
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努力改造生活的能力。
2学情分析《奇妙的肌理世界》选自《美术》(岭南版)第14册“材质与肌理”单元。
本课在前面设计应用的系统学习后,学生已能开始关注周围物体的形状美和色彩美,并能初步显现出改造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同时有了前阶段的欣赏评论、技能练习和创意设计的练习后,也为深入学习本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课分四个环节。
一、感知肌理。
二、欣赏肌理。
三、制作肌理。
四、肌理的创意表现。
其中一、二、三环节可以设置为第一课时,第四环节设置为第二课时。
本文的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从生活出发,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发现研究的课题,在这一点上,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其中课题突出“奇妙”两字,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教材也从美学的角度,适时导入“肌理”这一术语概念,做到了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并掌握了新知。
教材选择了一枚树叶、花生、树皮等同学们常见的物体图片,从发现和感知它们表面不同的质感和纹理开始,潜移默化的带领同学们走进奇妙的肌理世界。
如:树叶叶脉的粗糙、陶艺的坚硬、纺织品的光滑、皮革与金属的粗狂与光泽感……它们都是生活中好看而有用的肌理。
在欣赏的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普通而常见的物品中体味不平常,在平凡的物品中体味自然的奇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腐朽为神奇——废物利用》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现在生活中,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而创造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下一代的生活,废物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环境保护,为我们家园的干净漂亮尽一份力。
而且在提倡和实行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凝聚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让学生从小就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能从小从身边做起。
希望通过“化腐朽为神奇——废物利用”的这个课题,可以促进学生们进行现实生活中废物利用的这个行为,让现代的这一代被极度宠爱和保护的学生懂得珍惜资源,懂得爱护环境,并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参与者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因为处于思想和道德形成期,实行起上来,比较有教导意义。
2、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积极,乐于和同学或老师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和认同。
3、学生对废物利用方法的认识不深,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多停留在口头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关废物利用的方法过程,学会相关废物利用的方法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下一代的生活,废物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懂得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及以后生产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四、教学重点:了解废物利用的意义,了解不同形态的材质在立体形态中形式美的表现和立体形态的构成形式,学会“化腐朽为神奇”。
五、教学难点
创作出造型美观,材料运用巧妙,立意新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