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合集下载

【doc】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

【doc】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

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一叼2000年7月总第122期第4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Ju1.2000vOI_l22№.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摘要]J999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沙布台多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碍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据此笔者对墓主人理身谤墓葬建造的年代理蛄构壁画的内容壁画发现的意义等进行了初步考证.t,[关键词]兰兰兰苎兰堕巷耳霉[分类号]K87I_{{[文1吐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l(2000)04—0054—04 1994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得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其壁画数量之多+绘制年代之早+内容之丰富+画技之高超+属契丹考古方面首见+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轰动,被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笔者根据多次现场考察的情况,现对两座壁画墓作点初步考证.一,墓主人及身份从一号墓室内的题记可知该墓内安葬的是.大少君次子勤德",年仅l4岁."大少君"是谁?《辽史》中未见记载.根据墓葬的宏大规模和豪华程度可推断其一定是契丹建国初期皇族中的重要成员."大少君"从字面解释应为排行第一的少年即封为君王(王储)的人但阿保机即位后立的太子是耶律倍.而耶律倍为公元909年出生+与该墓主勤德出生年份相近.故不可能是耶律倍的儿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一定是耶律阿保机的近亲.为14岁的孩子建造这么豪华的陵墓.非出自帝王之家是不可能的.应是契丹耶律皇室的王子.困其少年天亡故未收入《辽史》.二号墓中未见记载墓主人及其身份的题记+但有两首题诗.其中一首中有"苏娘一人名.因是墓室壁上题诗.难以断定是墓主人自己作的诗.还是别人作的诗.如果是后者,只是用诗里引用的苏娘故事而隐喻墓主人生前之事,未必是真指其人.就象一号墓中的壁画人物有汉武帝一样.不能据此就认为该墓是汉武帝的陵墓,可以肯定地认为此墓不是苏娘墓.这里安葬的极有可能是一位来自中原的与耶律氏有姻缘关系的女性.[收稿日期]]99905—24[作者简介]果万龙+男.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人民政府.二,墓葬的建造年代及结构据一号墓题记中记载"天赞二年癸未","当年八月十日於此殡故记".辽太祖天赞二年正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国的同光元年,为公元923年.由此可知该墓为公元923年建造.是辽太祖阿保机在位时的壁画墓.比1992年在阿旗罕苏术境内发现的耶律羽之墓(有壁画)早l9年.属目前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辽代壁画墓.二号墓虽无确切的时间记载,但根据墓制形式和募室内的壁画风格推断.应与一号墓为同一时期的墓葬.两座墓建造时间上难分先后.墓葬的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室组成.其中一号墓的墓道东西墙砌有屋槽,意思为东西厢房,正面也砌有屋槽.外观看俨然是一所四合院.墓内为圆形墓室.圆穹庐顶上划十几根像蒙古包状的伞状支架.圆形墓室中间为一近似正方形的石室.石室内设置棺床.两个墓的墓室内及穹庐顶上绘满壁画.整个墓葬建造得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三,壁画的内容这两座墓葬均早期被盗.但墓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两墓葬共有壁画120平方米.其内容以人物为主,兼及植物,动物.壁画中有各类人物46个.其中有男女主人,侍从,牵马童,守门侍卫.有诵经图,寄锦图,降真图.人物中除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外.还有神话传说和前朝掌故的人物,如西王母率众神女(有3位标名者,因字迹被水渍后无法辨认)接受汉武帝的朝拜;还有标名刘楚的儒生装扮的白描人物图.植物主要是垂柳,芭蕉,竹子,棕榈,菩提树及其它花卉?动物主要是马,羊,狗等驯养家畜和鹦鹉等鸟类.此外还有弓,箭,剑,马鞍具,桌子,凳子,点心盒,杯盘碗盏等.除上述内容外,两墓室内还有一处题记和两处题诗.其中一号墓的题记较完整.多数字迹清晰可辨.全文为:"天赞二年癸未.为大少君次子勤德年十四五月口日亡,当年八月十日於此殡故记."二号墓有两首题诗.分别题在两幅画上.第一首题在寄锦图的左上角.竖书三行.按书写习惯自右向左读.因年久部分字剥落.成为残诗,可推断为"口口征辽岁月深,苏娘颠口口难任.丁宁织寄姻口口,表妾平生缱绻心."有的学者认为此幅画表现的是古杂体诗《璇玑图》的故事,画中的女主人公"苏娘"应为苏蕙.是十六国时前秦着名女诗人.字若兰.武功(今陕西)人?苏道质第三女.不仅"仪容妙绝",而且"智识精明",嫁夫窦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后因罪徙流沙.后来复出被封为安南将军.留镇襄阳.窦滔有个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窦滔欲携其同往襄阳.苏蕙愤而不肯同行,窦滔遂抛下苏蕙,独携赵阳台到襄阳上任.并从此断绝了与苏蕙的"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辉目.纵广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言?纵横后复,皆为文章",名日璇玑图.寄至襄阳.窦滔见诗后甚为感动,遂把赵阳台送回关中,备车以礼将苏氏接到襄阳.故认为此画应为《寄锦图》.但诗中"征辽岁月深一一说令人费解.第二首题在诵经图的右上角.竖书三行.不是自右向左读.而是自左向右读,其诗内容是赞美画中的白鹦鹉.全诗较为完整.仅有一字漫涣不清.诗文为:"雪衣丹凤陇山禽.每受宫闱指教深,口向人前出凡语.声声皆是念经音."55四,壁画发现的意义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的清理和发掘,发现了丰富的辽代早期壁画,为史学界,社会学界,宗教界及绘画艺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有关辽代丰富真实的资料,对其深八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一.再一次证明了辽代早期的墓葬内确有壁画.在一段时间里,考古界曾认为辽代的壁画墓只有中后期才有,早期的辽代墓葬里没有壁画.1992年耶律羽之墓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认识.证明了辽代早期即在公元10世纪4O年代初已有壁画墓这次宝山壁画墓的发现不但再次证明了辽早期的墓葬里有壁画,而且又把时间由耶律羽之墓的公元942年前推到公元923年,提前了l9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辽代壁画基其二,壁画所反映的内容再现了契丹早期社会的经济,社会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从壁画中与人共同生活的马,牛,羊,狗等动物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畜牧业已成为契丹王朝的主导产业,马已成为『其人们骑乘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想像,在一千多年前的阿鲁科尔沁草原就是广阔的牧场.有成群的骏马和牛羊.从精雕细刻的马鞍具,弓,箭,术制油漆家俱,饰具等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经营着畜牧业,而且还兼营狩猎业,同时手工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人们的衣着服饰质量上可看出纺织业已很发达,男牧女织可能是当时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画中独不见农耕具,说明当时农业很不发达从画面中主人,仆,k所处的位置,姿式,神态说明主仆的等级制已相当明显,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帝国的等级制度决不比中原王朝逊色.其三,反映了中原汉文化与北方契丹文化的相互幅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台,反映了中原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相互往来,和睦相处.如壁画中的垂柳,竹林,莒蘸,棕榈,菩提树等亚热带植物都画得很逼真,如果不是北方人亲自到南方目睹,或者不是南方画家亲到北方作画,光凭相像都是做不到的还有西王母率众神女迎汉武帝到极乐世界的画面和诵经图,这些典型中原文化中的佛教色彩.更说明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先民们就从中原引来了佛教,就信奉佛教,就生活在中原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旗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其四.展示了晚唐辽初时期高超的绘画技巧扬仁恺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书画》一书中,在论述盛唐绘画艺术时指出:"盛唐是中国画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代,一个应物象形能力极大提高并且与丰富的艺术想象相结合的时代.""^,物造型更加准确生动.甚至有四面生意.仕女形像大率张丽丰满,甩笔出现了更有弹力的莼菜条般的描法.流畅飞动,刚健婀娜."在论及中晚唐的绘画艺术时指出:人物仕女画与宗教绘画,继承发展着盛唐的馀绪,更趋圆满完备.肖像画不唯妙得其真.且能体现被画者言笑之状.仕女画未脱张萱蹊径,但更尚风姿,形像仍属车艳称丽,性格情思的表现则青出于兰.优秀的作品还传达了内心孤寂迷惘的情绪."两墓葬中的壁画与以上论述极为吻台.通览两墓葬壁画.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笔法娴熟,设色鲜艳,唐风浓厚.画中的人物多数身着唐装,尤其是女性,体态丰腴,面部圆润,峨眉,细目,小口,圆脸,丰满的体形,华丽的服饰,皆为典型的唐代装束作者采用精美细腻的工笔重彩技法进行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如前所述的诵经图中,两名侍女一^手持团扇,一人双手捧碗,陪伴两旁,女主人居中而坐,展开一轴经卷.铺于案上,专心致志地诵读.画者独具匠心地在其身边设置了一只学舌的鹦鹉,也和主人一56样.注视着展开的经卷.仿佛在学着主人读经.并配以赞美的诗文.还有画中的桌凳杯盏之类-立体感极强.以致使一些初进墓室的人以为那不是画而是放着的实物-不自觉地动手去拿,碰到墙上才知是画.马的画法也颤具唐马风格.马的个体较大.浑圆肥壮.在绘画技巧方面除以上特点外.另一独特之处是在服饰,头饰,弓箭等物品上采用了贴金的装饰手法.这与已发现的唐懿德太子墓和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贴金箔技术相当一致.在已发现的辽代壁画中属绝无仅有.这些画作于公元923年,唐朝仅灭亡16年.就是辽王朝建立那年(公元907年)出生的人也只有十六七岁.尚未成年.这样丰富的艺术构思,这样高超的绘画技巧,当为有相当造诣的画师所作.参照扬仁恺先生的论述,有理由认为.这些画均出自唐人之手.叉由于画中南方园林特色极浓.所以极有可能是来自中原或南方的画师所作,它充分展现了晚唐一代的高超绘画技巧和巧妙的艺术构思.其五,这两个墓葬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契丹皇族——耶律氏的发源地不在祖州.祖州只是祖陵的奉陵邑.其家族的真正发源地可能还在上京以东今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理由是耶律羽之墓,耶律万辛(北大王)墓和这两座皇族墓都在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发现,这些地方应是他们的出生地.很可能早期他们就在这一带生活.[参考文献]扬仁恺.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90.何贤武,王秋华.中国文物考古辞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j993.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j992.(责任编辑葛根)'21世纪国际政治八大趋势钱文荣在《晦望}2000皋第4期撰文整理了最近的一次国际政治道势研讨会(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举办)的发言.对新世纪初国际政治的走向作7掇讨一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夸后一个于日当长的时问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冷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二是科袁沃战争表明大国关系远l未定位.大国关系既有矛盾分歧,摩擦.又有对话与合作.三是多极化是社会发展的一和客观趋势,它是各国特别是大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发展从不均衡逐渐向相对均衡的必熊结果,也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必然结果,但对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应作具体的分析.多极化既不能绝对保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是极越多越好,在其漫长的发展近程中主要是对单极倾向起制约作用.多极化的发展是充满激烈斗争,反复曲折的过程四是如何正确估计美国的实力,是我们判断新世纪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五是俄罗斯国家牡马选举,叶利钦总统辞职和新总统选举对俄未来政局和内外政策将产生重大影响.美俄关系不会发展到对抗.六是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美矛盾在发展.七是日本政治越来越保守化.国民思潮也趋向保守化.这些都将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八是审美关系碍面临新的考验.近期内中美关系仍然是时起时伏.从长远看.从战略上看.中美矛盾和分歧涛呈增长的势头.我们要尽量争取有一个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57。

文物201404期--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_王青煜

文物201404期--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_王青煜

颊两侧各彩绘一卫士及祥云、飞鹤,但剥落
严重。 门额上有砖雕门簪 1 对。 门额上方为
仿木门楼,用深红色绘立柱 4 根,柱头各有
斗拱 1 朵,柱间以深红色绘出额枋。 栌斗为
砖雕,上承批竹昂,昂及昂上散斗、齐心斗皆
为突出壁面的砖雕。 泥道拱、瓜子拱和令拱
皆为彩绘影作, 并用普蓝或章丹绘出仿木
纹理。 撩檐枋由砖砌出,椽头及屋檐滴水
哈 拉 海 场 屯 南 距 巴 林 左 旗 辽 上 京 遗 址 74 公里。 墓葬所在地为一西北高、东南低的缓坡 袋状狭长山谷。墓葬位于一黄土坡上,坐北朝 南。 从 3 座墓的排列形式看, 应为家族墓地 (图一)。 现将 M1 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 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天井、墓门、甬 道、墓室及耳室组成。 方向 125°(图二)。
墓道 仅清理了天井前的一段。 天 井 东 西 宽 2.92、南 北 长 3.1、墙 高 2.54 米。 北端抵墓门壁面,南端为墓道。 墓道与天井 之间有木板封门,上宽 1.52、下宽 1.08 米,砖砌 凹槽中插有 0.06 米厚的木板。 墙顶砌出仿木结
图一 墓地位置示意图
哈拉海场北沟辽墓 福河沟村
收为穹隆顶。 穹隆顶的东南有长 1.2、宽 0.8
米的形状不规则的盗洞。 后室券顶上有一石
块垒砌的竖井筒,内直径 1.8、高 1.6 米,已被
盗墓者拆去一半。
此墓早年被盗, 历经多次人为破坏,墓
内随葬器物全部无存。 因雨水冲刷及自然灾
害损毁,墓室灌入大量泥土,墓顶已有部分
券顶砖塌落,前室、后室及左、右耳室中的壁
!!!!!!!!!!!!!!!!!!!!!!!!"
!!!!!!!!!!!!!!!!!!!!!!!!"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TO CULTURAL RELICS 契丹建国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充盈,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随之兴起,并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史料及考古发掘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

有学者研究认为辽代的休闲娱乐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中原传统农业娱乐项目和草原游牧文化娱乐项目,种类主要包括马球、双陆、围棋、叶格戏、角抵、百戏、钓鱼、猎鹰等。

本文主要介绍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1 契丹的休闲娱乐活动1.1 马球契丹族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骁勇尚武,擅长骑射,马在契丹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从目前出土的辽代文物来看,与马相关的内容极其丰富,契丹鞍马更是闻名天下,在辽墓壁画中也发现许多关于马的题材内容,如射猎图、出行图、侍从牵马图、仪仗车舆图、打马球图等,其中打马球题材作为当时盛行的体育娱乐活动尤为引人关注。

契丹人非常喜好打马球,打马球又被称为击鞠、骑鞠、击球,在《辽史》等史料中一般统称为“击鞠”,指的是比赛者骑在马背上,手执月杖击打球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

打马球在中国古代深受各民族喜爱,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也常有打马球内容,使人们对这一活动并不陌生。

关于马球的起源,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球运动是由波斯、吐蕃传入中国,并在唐代有所发展;第二种说法认为马球起源于中国本土,最迟在汉代就已出现。

关于马球的起源笔者更偏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在三国时期,著名才子曹植在其《名都篇》中就已有关于击鞠的记载,“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虽是在诗篇中简单描写,但足以证明马球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

马球运动真正发展兴盛是在唐代,它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

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帝多是马球爱好者,非常喜爱打马球。

1971年章怀太子墓发现的《马球图》,真实地描绘出盛唐时期打马球的场景。

在辽代,骑马打球是最贴近契丹人生产生活的体育娱乐项目,据史料记载,马球在辽穆宗时由中原传入,辽代统治阶级非常喜欢打马球,《辽史》中关于皇帝打马球的记载就有20多处,马球很快在契丹社会流行发展起来,并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

辽代壁画及其高仿作品

辽代壁画及其高仿作品

辽代壁画及其高仿作品作者:阿敏布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壁画的研究、思考与模仿,开创了高仿辽代壁画这一独特的草原画派,丰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本文重点介绍了契丹人的墓室壁画和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主的辽代壁画,并且对高仿辽代壁画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推动对契丹以及辽代历史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赤峰市;辽代壁画;契丹墓葬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07-02壁画,墙壁上的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而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在考古、史学、绘画等学术界,是一件极具价值的发现。

辽代壁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那沉重的尘土厚墙阴暗墓室中的完美线条,那汇集了岁月的丰盈与沧桑的坚实色彩,那见证了几个世纪变迁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器皿,无时无刻不彰显它的魅力。

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现今在绘画的滚滚长河中,很少有专门摹描绘壁画艺术的,尤其是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

尽管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明确指出:“壁画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存在于壁上,是属于大众的。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和一种把家乡出土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推向大众的初衷,我开始了绘制辽代壁画的漫漫长路。

我现今的绘画风格及艺术表达形式是经过反复寻求、探索、试验的,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极致演变以及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绘画视觉语言。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力求达到笔痕质朴,人物造型简约,与壁画所传达出来的寓意浑然天成。

在摹绘这些辽代壁画中,我把西洋水彩清新明快的特点与东方水墨的笔墨情趣融汇在了一起,以笔墨为材质,在兼工带写之中,最大限度地把辽代壁画的风采还原、展现出来。

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是辽、宋、西夏历史的一部分,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研究的拓展延续。

契丹政权在中国北方存在200余年,是继鲜卑之后在中原北部建立王朝历史较长的北方草原民族。

从辽博藏画试谈唐代仕女画成就

从辽博藏画试谈唐代仕女画成就

从辽博藏画试谈唐代仕女画成就金维诺2012-12-4 15:22:28 来源:中国书画,2004年10期辽宁省博物馆藏张萱《虢国夫人出游图》,有金章宗题签、明昌诸玺,南宋贾似道等公私三印。

《庚子销夏录》、《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是流传有绪的宋摹本。

张萱是盛唐时的宫廷画家,与杨宁、杨抖并善画人物,为开元年间集贤院画直。

张萱京兆人,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幛、宫苑、仕女,名冠于时。

《历代名画记》、《唐书》载有张萱画《伎女图》、《乳母将婴儿图》、《按羯鼓图》、《愀陋图》、《虢国夫人出游图》。

原作在《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也有记载。

此外尚有《虢国夫人踏青图》、《虢国夫人夜游图》等作,是张萱曾一再描绘的杨氏姐妹游乐生活。

《虢国夫人踏青图》描绘虢国夫人带领随从乘马游春,人物服饰华贵,形象神情从容。

画面中部二盛装贵妇,前骑着蓝衫红裙,面目清秀者,为虢国夫人,并列着红衫蓝裙,面颊丰腴者,年稍长为韩国夫人,后乳母抱女婴乘三花马,左右为侍从。

前行者,中为骑三花马之贵人,身着描金鸾圆领绿朝服,腰系玉饰朱带,戴曲脚漆纱帽。

吴同先生认为:“由于画家对此人神态服饰的加意描绘,诸如神色之傲慢,衣冠之堂堂,其所着朝服,长袖覆手不露,长襟蔽膝及足……所乘骏马……鬃剪三花,……可能是右相杨国忠。

”“史称秦国夫人早卒,国忠与韩、虢二家受庞最久。

国忠每人朝谒,与韩国、虢国联辔挥鞭骤马,鲜装炫服,率从宫絸而行。

此图所见正复如此。

”与杜甫名诗《丽人行》一样再现了杨氏姊妹的生活片断,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现实。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张萱《捣练图》(宋摹本),《宣和画谱》著录,《遗山先生文集》记张萱《四景宫女》之《长门怨》亦此图之另一种摹本。

描绘捣练、络线、缝衣、熨练各种活动中妇女的情态,人物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

Vol.45No.2Feb.2024第45卷第2期2024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敖汉,蒙语译为“老大”,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

在辽代敖汉地区是辽中京和辽上京的管辖地。

敖汉地区辽代遗址共发现600余处,重要的城址有武安州和降圣州两处。

其实辽代的辉煌与兴盛不仅表现在地上的遗迹,更表现在地下墓葬壁画中。

敖汉地区出土辽墓壁画的墓葬共20余处,其中大多为辽代中期、晚期的墓葬,墓室结构多以六角形砖墓为主,也存在八角形、方形、圆形墓。

并且发掘于20世纪90年代的墓葬较多。

因为整体较好地保护了辽墓壁画,才使敖汉地区辽墓壁画成为辽代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收稿日期:2023-09-27作者简介:黄晓蕾(1989-),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方向:考古、文物与博物馆。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黄晓蕾,林杨,彭晓静,骆玉梅(红山文化博物馆,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辽代壁画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装饰,更多为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而绘制。

它不仅从出行、狩猎、放牧、宴饮、风景等多个方面描绘出了当时辽代人民生活的画卷,也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

赤峰市敖汉地区发现的辽代遗址众多,其中辽代壁画不但数量较多并且大都保存比较完整,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的内容丰富,除了辽墓壁画中经常出现的出行、狩猎、风景图之外,还有许多内容精彩的场景图,是辽墓壁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辽墓壁画;敖汉地区;契丹人生活中图分类号:K246;K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2-0001-05编号墓葬名称发掘时间壁画保存状况时期墓室结构出处1白塔子辽墓1977年一般辽代晚期六角形砖砌券顶《敖汉旗白塔子辽墓》2北三家1号墓1978年一般辽代中期六角砖室《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北三家辽墓》3北三家3号墓1979年较好辽代中期六角砖砌《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北三家辽墓》4皮匠沟1号墓1990年残缺辽代中期六边形,砖砌地面《内蒙古敖汉旗北三家1、2号辽墓》5下湾子1、2号墓1991年一般辽代中期八角形穹顶《敖汉旗下湾子辽墓清理简报》6下湾子5号墓1991年一般辽代中期六角形《敖汉旗下湾子辽墓清理简报》7喇嘛沟辽墓1991年较好辽代晚期砖砌八角形穹顶《敖汉旗喇嘛沟辽代壁画墓》8娘娘庙辽墓1991年残缺不明方形转室券顶《敖汉旗娘娘庙辽代壁画墓》9七家1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六角形《敖汉旗七家辽墓》10七家1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六角形砖室《敖汉旗七家辽墓》11七家1、5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八角形穹顶《敖汉旗七家辽墓》12羊山1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砖砌圆形《敖汉旗1———3号辽墓清理简报》13羊山2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晚期六角形穹顶《敖汉旗1———3号辽墓清理简报》14羊山3号墓1995年一般辽代晚期砖砌方形《敖汉旗七家辽墓》表1敖汉辽墓壁画统计表编号墓葬名称发掘时间壁画保存状况时期墓室结构出处15韩家窝铺第一地点1号墓2002残缺辽代晚期砖砌方形穹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6韩家窝铺第二地点2、6号墓2002年较好辽代晚期六角形穹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7山咀辽墓2002年较好不明砖砌六角形券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8六间房辽墓2018年残缺不明砖砌圆形穹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9敖汉旗康营子辽墓1979年以前较好不明不明《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绘画资料》20闫杖子水泉村辽墓2020年较好不明不明敖汉文体旅游发布的文章表1续辽代壁画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装饰,更多为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而绘制。

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的分茶研究

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的分茶研究
代表人物
社会影响
分茶在宋代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也成为了当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化内涵
分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民俗习惯和美学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承与创新
现代的分茶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多种新的流派和风格,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当时人们对于精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雅致生活方式的代表。
精神追求
分茶在宣化辽墓壁画中,还体现了当时茶文化中的礼仪教化功能,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和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礼仪教化
艺术价值
宣化辽墓壁画中的分茶艺术表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成为后世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2023
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的分茶研究
CATALOGUE
目录
宣化辽墓壁画概述分茶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宣化辽墓壁画中的分茶图像分茶在宣化辽墓壁画中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结论
01
宣化辽墓壁画概述
1987年,宣化辽墓壁画在内蒙古赤峰市首次被发现,分布在该地区的辽代遗址中。
宣化辽墓壁画主要集中在辽代中晚期的墓葬中,这些墓葬多位于草原和农耕交错地带。
宣化辽墓壁画对于了解辽代社会生活、习俗、礼仪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宣化辽墓壁画是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材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02
分茶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分茶是一种以茶汤为基础,通过特殊的技艺和器具,将茶汤注入到茶盏、茶杯或茶碗中,再配以其他食品或饮品,以获得特定图形或文字的茶艺表演。
将分茶文化与当地文化、艺术、历史等联系起来,深化了对其认识和理解。
研究不足之处
受限于现有资料和研究的深入程度,对分茶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探讨仍有待完善。

辽墓壁画展现的契丹服饰文化

辽墓壁画展现的契丹服饰文化

辽墓壁画展现的契丹服饰文化作者:孙立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孙立梅(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白城 137000)摘要:20世纪以来,辽代墓室壁画的大量发现,展现了辽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文通过对所发现的辽墓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的服饰,从形制、质料、图案、颜色、佩饰等方面,来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契丹服饰体现了契丹民族效法大自然,与游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也体现了契丹民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特点。

关键词:辽墓壁画;服饰;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006-02辽代墓室壁画绘有大量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内蒙古塔子山辽墓壁画、敖汉旗七家2号辽墓壁画、敖汉旗下湾子1号辽墓壁画、巴林左旗滴水壶辽代壁画墓、辽宁阜新平顶山辽墓壁画等展现的契丹服饰形象,来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辽墓壁画所展现的契丹服饰形制“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1],契丹人不论男子妇女都善于骑射。

因而从服饰的形制上,是便于骑射的样式。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乡大营子村塔子山发现的辽墓壁画绘制的契丹男子侍吏,外穿圆领左衽红色长衫,足穿黄色靴[2]。

内蒙古敖汉旗七家2号辽墓壁画契丹男侍身着桔黄色圆领紧袖长袍,足蹬白靴[3]。

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代壁画墓绘的三个成年男子,均着白色圆领窄袖长袍,褐色中单,系腰带,足踏长靴[4]。

从以上辽墓壁画中可以看出,契丹服饰特点是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着长靴。

在库伦1号辽墓墓道北壁画《出行图》中,绘于男主人前边躬身而立的男仆,其袍服臀后就绘有梯形开禊。

在巴林左旗白音罕山辽韩氏家族墓道发现的契丹男仆石俑所着的袍服也有开禊。

在克旗二八地辽代石棺前堵头内壁绘有《引马出行图》,该图中右手执策、左手牵马的契丹人,就是身着圆领、窄袖、左衽袍服,袍服的前裾、后裾都有开禊[5]。

这种长袍两侧或者后部开衩的特点,既方便骑马,又可护腿防寒。

辽墓壁画研究以庆东陵、库伦辽墓和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

辽墓壁画研究以庆东陵、库伦辽墓和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

辽墓壁画研究以庆东陵、库伦辽墓和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一、本文概述《辽墓壁画研究以庆东陵、库伦辽墓和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这篇文章旨在对辽代墓葬壁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以庆东陵、库伦辽墓和宣化辽墓这三处具有代表性的辽墓壁画作为研究核心。

辽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尤其在墓葬壁画方面,展现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辽代墓葬壁画的总体特点进行概述,包括其题材选择、表现技法、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随后,将分别对庆东陵、库伦辽墓和宣化辽墓这三处壁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庆东陵作为辽代皇家陵寝,其壁画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是研究辽代皇家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库伦辽墓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壁画风格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宣化辽墓则以其壁画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考证、图像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辽墓壁画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这三处辽墓壁画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辽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艺术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庆东陵辽墓壁画研究庆东陵辽墓,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辽代皇族的重要墓葬之一。

其壁画以其丰富的题材、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辽墓壁画中的瑰宝。

本章节将重点对庆东陵辽墓壁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庆东陵辽墓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主要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建筑、山水等多种元素。

其中,人物形象占据主导地位,既有皇族成员,也有侍从、宫女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形态各异,反映了辽代社会的阶层关系和人物身份的不同。

动物和植物元素则常常作为装饰图案出现,与人物形象相互呼应,构成了完整的画面。

庆东陵辽墓壁画的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线条流畅,形态生动,色彩鲜艳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赤峰市博物馆馆藏辽代壁画《侍吏图》鉴赏

赤峰市博物馆馆藏辽代壁画《侍吏图》鉴赏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34Vol.163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早期游牧于赤峰境内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始兴于公元4世纪,灭亡于13世纪初,存在了近千年。

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始于公元907年,亡于公元1125年,是契丹社会经济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

辽国占据中国半壁河山的广阔疆域,与北宋并立共存。

辽王朝管辖五京六府、156个州城、209个县,统治中国北方达207年。

赤峰地区自始至终都是辽王朝的统治中心,境内辽代遗存颇为丰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赤峰市博物馆内有这样一位来自大辽国的契丹族男子,他身材高大魁梧,身高1.92米,浓眉立目,髡发,面续短须,身着交领紧袖红色长袍,腰系带,足蹬尖头毡靴。

双手交叠于一骨朵之上,神色严肃恭敬[1]。

他就是2000年赤峰市博物馆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塔子山2号辽墓揭取保护的辽墓壁画《侍吏图》的主人公。

该壁画画技精湛,色彩朴实靓丽,由画面可见画者先用红褐色线绘制草稿,后用墨线勾勒轮廓,内部填涂色彩。

人物面部精致细腻,表情神态惟妙惟肖。

衣服的褶皱均以重墨勾勒,再用淡墨提画以增加衣褶立体效果[2]。

整幅壁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堪称辽代人像壁画的经典之作。

1 《侍吏图》的发掘赤峰市元宝山区政府所在地平庄镇西北约30千米处的大营子村,地属燕山分支的努鲁儿虎山西侧北缘,周围为海拔较低的平缓山脉。

村子东南有一条自东北向西南的季节性河流塔子川,属老哈河流域。

塔子山位于大营子村北,是一座岩崖壁立的孤山,山顶矗立有辽代塔子山白塔,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子山北坡陡峭,南坡较为舒缓,墓葬就坐落于塔子山南坡的台地上[3]。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末的文物普查时,就在塔子山南坡发现有大量辽代的青砖板瓦,据考证是一座辽代建筑遗址。

2000年5月,赤峰市元宝山区文物管理所清理了位于此地的两座辽代墓葬,墓葬位于塔子山南坡的辽塔以南、辽建筑遗址西北约200米处。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略考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略考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略考1993年和1996年,考古工作者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沁旗宝山辽代早期契丹贵族墓地进行了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发现了大量壁画。

分布在2号墓墓室和墓室内石房的壁画约有60平方米,现存近30平方米,其中尤以石房的壁画最为精美。

石房紧贴墓室后壁起建,由整块石材构建而成,东西长、南北宽、高米,内外及顶部磨光作画。

石房外壁正面正中是对开的两扇红彩石门,石门两侧各绘一名男侍者,南北外壁为建筑影作与壁画。

石房内紧贴西壁砌尸床,上方为牡丹图;内东壁石门两侧各绘两名女仆,与外东壁男侍相对应;石房内顶部则绘以云鹤图案。

发掘报告着重介绍了石房内南北壁带有榜题的两幅壁画,分别定名为“颂经图”与“寄锦图”,并正确指出这两幅壁画是“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但对传说故事的内容则未及详究[1]。

笔者曾对石房北壁“颂经图”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这幅壁画的粉本,应该就是唐代流行的“杨贵妃教鹦鹉图”。

现对南壁“寄锦图”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指正。

据报告描述,南壁壁画“画面清晰,色泽如新”。

画面中央位置为一雍荣华贵的妇人,梳蝶形双鬟髻,满插金钗,柳眉凤目,樱桃小嘴,脸庞丰盈。

穿红花蓝地交领窄袖衣,红色曳地长裙外套蓝腰裙,垂蝶结丝带,肩披淡黄色回纹披帛。

双臂微屈,右手前指,左手持披帛。

在贵妇前侧有男僮、女侍各一。

男僮身前置挑担,两端分挂包裹、盝盒。

面对贵妇,躬身拱手,神态恭谨,似在辞行。

一侍女在男僮右侧,红衣蓝裙,右手前伸握一卷锦帛,侧身顾盼主人,似要将其交与男僮。

贵妇身后另有4名侍女,前两人手捧笔、砚及包裹,侧身对视,相互交谈。

后两人各端椅、盒侍立于旁。

侍女发型、装束与贵妇相似,但服装的花纹、色彩各不相同。

画面内容大全如上。

与北壁的“杨贵妃教鹦鹉图”一样,南壁的榜题诗也是了解壁画内容的关键。

据报告称,壁画“左上角黄地竖框内有墨书诗词一首‘□□征辽岁月深,苏娘憔[悴]□难任,丁宁织寄回[文][锦],表妾平生缱绻心。

辽金元服饰特点

辽金元服饰特点
河北省宣化县下八里辽壁画墓群颂经图壁画局部主妇穿红地盘球纹身后捧盆女子服式相似色彩不通侍女梳双丫鬟手执纨扇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女仆图壁画女仆穿黑地绣菱格填生色花叶纹边饰腰束绸带内蒙古自治区赤石房内男壁辽国约公元907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称汗至辽建国前侍仆图壁画穿圆领窄袖衫束腰带脚穿长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山辽代壁画1号墓西侧室西壁辽代服饰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
圆领袍展示图
穿圆领袍的契丹族骑士
梳髡发、穿圆领 袍的契丹族贵族
右上图为穿窄袖袍 服的契丹族男女(陈居
中《胡笳十八拍图》局部)
左衽窄袖袍展示图 (女服)
穿左衽窄袖袍 的契丹族妇女及穿 圆领袍的男子(胡
瑰的《卓歇图》局部)
辽代南班服饰
辽代南班服饰辽代称汉族服装为“汉服” ,也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 或称“北班服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 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样可以穿。腰带有蹀躞 (die xie)带,本为胡制。带间有环,用作佩挂 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弓、箭、算囊、刀、砺 石等之类。在其它民族也有用蹀躞带的。
戴皮帽、穿胡服、披云肩 的贵妇
(《文姬归汉图》局部)
图为戴皮帽、穿胡服的骑士 (宋人《骑士猎归图》),图 中骑士头戴翻毛皮帽,身穿窄 袖胡服,领、袖等处还露出一 寸长短的皮毛,即后世所谓得 “出风”。另在腰间佩有箭囊, 下穿套裤革靴,与史籍记载的 女真服饰大体相同
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 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与周围 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这与女 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 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 ,服装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 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 白色,春天则在上衣上锈以“ 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 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 ;猎物、保护自己的作用。金 俗尚白,认为白色洁净,同时 也与地处冰雪寒天与衣皮而皮 筒里儿多为白色有关。富者多 服貂皮和青鼠、狐、羔皮,贫 者服牛、马、獐、犬、麇等毛 皮。夏天则以锦罗为衫裳。

宝山辽墓壁画中的卷云火焰宝珠纹研究

宝山辽墓壁画中的卷云火焰宝珠纹研究

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联合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对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村附近的两座被盗墓葬进行了发掘。

考古人员在这两座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壁画。

目前学术界对宝山辽墓中壁画的研究丰富,但对宝山辽墓壁画中的卷云火焰宝珠纹尚无专篇讨论,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纹饰分布、渊源及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

一、宝山辽墓中卷云火焰宝珠纹分布情况据发掘报告称在编号为1号墓中发现了天赞二年(923年)墨书题记,此为迄今为止发现明确纪年最早的辽代墓葬,且据编号为2号墓排列方位、形制及出土的契丹小字石碑等判定其稍晚于1号墓。

卷云火焰宝珠纹饰在宝山1号墓和2号墓的壁画中均有出现,但局部图案处理略有差别。

据发掘报告可知,1号墓中见有两处。

第一处见于1号墓的甬道拱门顶部两侧。

图案呈对称分布,卷云以墨线勾勒轮廓,多重墨线由外向内螺旋卷曲,形成层叠状云头、云尾,两者大致居于同一水平线上,呈两朵云头相对,云尾横向延伸形态。

墨线勾勒间空内填蓝、绿、黑彩,由深及浅,层次分明。

两朵卷云上托火焰宝珠,宝珠内满绘浅绿三瓣花形纹样(图1)。

第二处见于1号墓墓顶西披。

图案分两组对称分布在墓顶西披,以仿木装饰分隔,虽壁画脱落,但仍可见每组绘制三个呈“品”字形分布的单体卷云火焰宝珠纹。

其纹饰构成亦为卷云上托火焰珠,但形态与前述1号墓甬道拱门顶部处略有不同。

图案中的卷云云头向上,云尾垂直向下,呈竖立形态,四朵卷云上托一火焰宝珠,宝珠中心有黑色圆眼。

图收稿日期:2020-04-12作者简介:周沃辉(1991-),男,汉族,广东肇庆人,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考古学。

基金项目:赤峰学院契丹辽文化研究院课题“图像与空间:辽墓壁画与建筑研究”宝山辽墓壁画中的卷云火焰宝珠纹研究周沃辉(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20世纪90年代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发掘的两座辽墓中,发现了一种由卷云纹和火焰宝珠纹组合绘制而成的纹饰,即卷云火焰宝珠纹。

论宝山辽墓壁画的色彩观

论宝山辽墓壁画的色彩观

一、辽代早期墓室———宝山1、2号辽墓壁画公元907年唐朝瓦解覆灭,梁王朱温称帝,史称后梁,同时期,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建立辽(907-1125年)。

耶律阿保机于926年逝世,在位期间辽经济高速发展,重用汉人人才,建立宫殿,重视儒家思想,其文化、宗教得到了繁荣发展。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辽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对其墓葬壁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宝山1、2号辽墓壁画作为早期辽代墓室壁画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辽代墓室壁画的风格,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

宝山1、2号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尔台乡宝山村,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辽代墓室,其墓主人为辽代皇室成员。

宝山1、2号辽墓存世且保存相对完好的墓室壁画共约31幅。

其中,宝山1号辽墓壁画存世的共约21幅,分别为:墓顶结构装饰图,墓室四角斗拱装饰图,墓室西壁与石室西侧外立面上的仿木构彩绘装饰图,西侧廊壁面上方的仿木装饰以及墓顶西披云气火焰宝珠纹图,前室南壁壁画,东侧廊壁面上方的仿木装饰以及墓顶东披的云气火焰宝珠纹图,穹窿顶卷云火焰宝珠纹图,穹窿顶南披卷枝花卉纹图,墓前室南壁墓门东侧男吏图,前室南壁墓门西侧女仆图,西壁侍者队列图(7人),墓室北壁西侧《宴桌图》,墓室北壁东侧《黄犬与山羊图》,墓室东壁《驭者牵马图》(1人3马),石室正壁外立面门扉东侧壁画(女仆),石室内南壁男侍壁画,石室内南壁女仆壁画,石室内东壁壁画《降真图》(汉武帝谒见西王母典故),石室内北壁壁画《厅堂图》,石室内西壁壁画《高逸图》,石室内顶部《云鹤图》。

宝山2号辽墓壁画存世的共约10幅,分别为:墓室顶部立柱及其上方叠涩穹窿顶壁画,石室门(朱门)外正面装饰图,石室门外南侧侍吏图,石室门外北侧侍吏图,石室内东壁墓门南侧女仆图,石室内东壁墓门北侧女仆图,石室内南壁《寄锦图》(东晋才女苏蕙织锦回文典故),石室内北壁《颂经图》(杨贵妃教白鹦鹉诵经典故),石室内北壁《牡丹图》,石室内天顶中央部位的团花图。

辽代壁画及其高仿作品

辽代壁画及其高仿作品

Vol.35No.8Aug.2014第35卷第8期2014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壁画,墙壁上的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而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在考古、史学、绘画等学术界,是一件极具价值的发现。

辽代壁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那沉重的尘土厚墙阴暗墓室中的完美线条,那汇集了岁月的丰盈与沧桑的坚实色彩,那见证了几个世纪变迁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器皿,无时无刻不彰显它的魅力。

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现今在绘画的滚滚长河中,很少有专门摹描绘壁画艺术的,尤其是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

尽管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明确指出:“壁画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存在于壁上,是属于大众的。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和一种把家乡出土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推向大众的初衷,我开始了绘制辽代壁画的漫漫长路。

我现今的绘画风格及艺术表达形式是经过反复寻求、探索、试验的,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极致演变以及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绘画视觉语言。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力求达到笔痕质朴,人物造型简约,与壁画所传达出来的寓意浑然天成。

在摹绘这些辽代壁画中,我把西洋水彩清新明快的特点与东方水墨的笔墨情趣融汇在了一起,以笔墨为材质,在兼工带写之中,最大限度地把辽代壁画的风采还原、展现出来。

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是辽、宋、西夏历史的一部分,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研究的拓展延续。

契丹政权在中国北方存在200余年,是继鲜卑之后在中原北部建立王朝历史较长的北方草原民族。

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的绘画,堪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开创的独具特色的草原画派在当时的华夏大地的各民族中独树一帜。

契丹族发祥于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按照游牧民族归葬祖地的传统,去世的契丹人,特别是地位较高的契丹人大都归葬于祖居之地。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颂经图”略考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颂经图”略考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颂经图”略考《文物》杂志在不久前发表了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代早期贵族壁画墓的发掘报告,[1] 大大丰富了对辽早期历史、文化的认识,其中2号墓石房内南、北壁的两组壁画,尤其引人注目。

2号墓墓主为一成年女性,据整理者推测,可能为1号墓墓主“大少君次子德勤”的长辈,即“大少君夫人之一”,下葬时间略晚于1号墓墓主,约在天赞二年(923年)之后不久。

墓地经多次盗掘,随葬品所余无几,但墓室与墓内石房的大量壁画保留相当完好。

石房紧贴墓室后壁起建,内进深、宽、高米,东壁中部为两扇对开石门,四壁及顶磨光,内壁、外壁及顶部均绘有壁画。

在内壁四面墙壁中,东壁石门两侧为二仆佣图像,西壁为牡丹图,南北两壁为“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

整理者将南壁壁画定名为“寄锦图”,北壁定名为“颂经图”。

我们以为,北壁壁画反映的内容是杨贵妃与她的宠禽“雪衣娘”的故事,称作“杨贵妃教鹦鹉图”似更确切一些。

此略探讨如下。

据报告及图版,南壁绘画以太湖石、修竹、棕榈、鲜花等竹石花木为背景,烘托出静谧安恬的氛围,整幅画图以一“贵妇”为中心展开,贵妇前侧并立4人,2人为“男吏”,头戴黑色展脚幞头,表情谦和;2人为侍女,一着红袍,一着浅色袍,向贵妇拱手恭立。

贵妇身后侍立2女,一持扇,一捧净盆,神情也甚恭谨。

不仅画面布局以贵妇为中心,在衣饰着色上众仆侍衣饰颜色深暗,而贵妇服装色彩则鲜亮明艳,用意也在着意渲染女主人的中心地位。

报告描述说“贵妇云鬓抱面,所梳发髻的正面上下对插两把发梳,佩金钗。

弯眉细目,面如满月。

红色抹胸,外罩红地球路纹宽袖袍,蓝色长裙,端坐于高背椅上,面前置红框蓝面条案,上有展开的经卷,案左置高足金托盏,右侧立一鹦鹉,羽毛洁白、勾喙点红。

案、椅下铺团花地毯,经边蓝地。

贵妇仪态典雅贤淑,左手持拂尘,右手轻按经卷,俯首吟读,虔诚之态溢于言表。

”整理者可能是根据画面内容将壁画定名为“颂经图”。

从画面布局看,立于经卷右侧,昂首注视“贵妇”的白鹦鹉,在整个画面中也占据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应该与壁画反映的内容有重要关系,不应作为寻常宠禽看待。

穿越千年,来赤峰一起打开精美绝伦的契丹画卷

穿越千年,来赤峰一起打开精美绝伦的契丹画卷

穿越千年,来赤峰一起打开精美绝伦的契丹画卷契丹族兴起于漠北草原,骁勇善战,统治我国北方领土长达200年之久。

赤峰市作为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了丰富的契丹辽文化资源,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辽代文化遗存,其中,辽代墓室壁画可谓是辽文化遗存的瑰宝,历经千年依然精美绝伦。

其运笔娴熟、粗犷洒脱,画面内容反映了辽代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是一部丰富翔实的辽代无言史书。

辽墓壁画和唐宋时期的壁画工艺是一样的,它们都不是直接绘画在墙上,而是在砖墙上抹以草泥,草泥上涂白灰,在白灰上直接绘画。

今天,小编就带你穿越千年时空,领略这一被称为“中国绘画史上奇葩”的辽代壁画之美!阿鲁科尔沁旗辽代壁画发掘于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的宝山辽代壁画墓,被称为“199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又名“老头山”,墓葬位于其主峰阳坡之上。

1994年,考古学家对其中两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两座墓编号为1号和2号,墓葬内发现了大量工艺精湛、精美绝伦的壁画。

宝山壁画现藏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历经千年,恍如新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宝山1号墓壁画——牵马图1号墓的壁画绘于墓室及石室内外,局部已经脱落,大部分保存较好,总面积近百平方米。

其中《降真图》《高逸图》十分精美。

宝山1号墓壁画——降真图2号墓的壁画分布于墓室与石室内外,原面积约60平方米,现存近30平方米,以石室内的壁画最为精美。

墓中《颂经图》《寄锦图》极为考究。

这些壁画无论在绘画风格上,还是绘画题材上都显示出强烈的唐、五代汉地艺术风格。

宝山2号墓壁画——贵妇颂经图(局部)宝山2号墓壁画——寄锦图巴林左旗辽代壁画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是契丹建国初期在本土兴建的第一座京城,是辽国早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这组珍藏于辽上京博物馆的辽代贵族壁画高约2米,宽约1.2米,色彩艳丽,线条清晰,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契丹贵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生活。

契丹风骨绘丹青──内蒙古辽墓壁画综述

契丹风骨绘丹青──内蒙古辽墓壁画综述

契丹风骨绘丹青──内蒙古辽墓壁画综述
王大方
【期刊名称】《草原文物》
【年(卷),期】1998(0)2
【总页数】4页(P69-72)
【关键词】辽墓壁画;大契丹国;契丹人;内蒙古;海东青;敖汉旗;辽代;西瓜;阿鲁科尔沁旗;赤峰市
【作者】王大方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由辽墓壁画看辽代契丹人与汉人服饰的融合 [J], 潘晓暾;
2.辽代契丹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长幅画卷库伦一号辽墓壁画 [J], 来雅苓;
3.辽墓壁画展现的契丹服饰文化 [J], 孙立梅
4.从辽墓壁画论契丹社会生活中的居住与出行文化 [J], 李萃萃
5.辽朝契丹人的养牛技术——从寻觅一幅辽墓壁画中的“契丹牛”谈起 [J], 肖爱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贵妃教鹦鹉图》 虽历经千年还犹如新绘

《杨贵妃教鹦鹉图》 虽历经千年还犹如新绘

《杨贵妃教鹦鹉图》虽历经千年还犹如新绘《杨贵妃教鹦鹉图》虽历经千年还犹如新绘来源:内蒙古晨报作者:张昊文 2010-11-26《杨贵妃教鹦鹉图》(资料图片)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有件镇馆之宝,那就是1994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出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辽贵族墓的《杨贵妃教鹦鹉图》壁画。

这幅壁画虽然历经千年,还犹如新绘。

最早契丹贵族墓说起《杨贵妃教鹦鹉图》壁画,就得先了解一下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辽贵族墓。

墓中壁画记有“天赞二年”(923年)题记,这说明这是迄今发现的纪年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

宝山辽贵族墓墓葬位于宝山主峰阳坡之上,四边有辽代夯筑的茔墙,茔区内分布有10余座辽代墓葬,从南至北较为规律地分为三排,中心位置似有一个祭殿,从位置规模来看,当为一处契丹显贵墓地。

其面积达3400平方米,夯土筑围墙,东、南各设一门,有瓮城。

茔园内有10余座墓,至少列为三排。

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通过发掘清理两座墓葬,并根据一号墓题记,研究人员推断墓主人名“勤德”,年仅十四岁,系“大少君”次子,下葬于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

此时契丹建国方十六年,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

二号墓墓主人为成年女性,下葬时间略晚。

在宝山辽贵族墓墓室及石方中,除彩绘装饰外,还绘满壁画及诗词、题记,表现各类人物46个,反映当时契丹贵族的日常生活及神话故事,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宝库。

壁画中重要人物所佩的饰件,都用纯金打制的薄片镶嵌,历经千余年仍然闪闪发光。

其中,牵马图、降真图、高逸图、厅堂图、寄锦图、使仆图等,画面或写实,或渲染,着色艳丽,技法高超,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于一体,既保留了典型的唐代绘画艺术风格,又反映出五代时期的新变化。

晚唐风格宝山辽贵族墓中“杨贵妃教鹦鹉图”高0.7米、宽2.3米,用工笔重彩绘制,具有晚唐风格,也是目前见到的绘制时间最早、艺术效果极佳、再现杨贵妃仙姿真容的稀世绘画珍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年级:2012级班级:环艺一班姓名;朱盼盼学号:201201010050 老师:耿纪朋
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的宝山主峰阳坡上,有一处围有茔墙、规模壮观的契丹显贵墓地。

1933年冬,墓地中的一座大型画壁墓被盗。

该墓内部结构独特,装饰华丽,满绘壁画,并有“天赞二年”(923)题记,是迄今发现的纪年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旗文物管理所于翌年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同时在该墓西侧发现另一座绘有大量精美壁画的墓葬,后将两墓分编为1、2号墓。

1号墓和2号墓都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和石房组成。

1号墓壁画绘于墓室及石房内外,除局部脱落外,大多数画面保存较好,总面积近百平方米。

墓室壁画可划分为三层,各层画面主题鲜明,与施彩仿木建筑结构相辉映,立体效果甚佳。

底层壁画主要绘生活场景,有吏仆图、侍仆图、牵马图等;中层壁画绘卷云火焰宝珠纹等;顶层壁画绘卷枝花卉、卷云火焰珠宝纹等。

石房绘有侍仆图、厅堂图、高逸图、武帝谒见西王母图、云鹤图等。

2号墓壁画绘于墓室与石房内外,现存近30平方米,其中尤以石房内的壁画最为精湛。

石房外部绘有侍从图等,内部绘有仆佣图、牡丹图、寄锦图、颂经图、花卉图等。

宝山辽墓壁画题材丰富,绚丽多姿,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与一体,描写生动、构图准确,表现高超的艺术水准,是辽代初期的杰出画作。

在壁画中描绘的契丹族人物占相当比例,笔法简练、追求写实。

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则着重传统风貌,工笔细腻,色彩浓艳,极具观赏性。

另外,壁画中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2号墓颂经图中盛装女子,容貌丰润,发型讲究,着宽大衣袍,犹如唐代仕女图翻版,而男吏所戴的展角幞头则为五代式样。

同墓中的寄锦图及1号墓武帝谒见西王母图中的女子,其面容与发髻亦为唐氏风格,但在长裙外加套腰裙却属五代特有款式。

此外,画中案、椅等日用家具也更多的含有五代特点。

宝山辽墓壁画所体现的丰富内容,充分展示了辽初绘画艺术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它们既保留了浓厚的唐代风格,又反映初五代的新变化,由此形成不拘形式博雅别致的画面。

这些壁画所表现出的高超技艺与五代时期中原等地绘画水平的发展相一致,对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弥足珍贵。

从宝山辽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辽代壁画写实严谨、简洁大方、朴实雄健、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上独树一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