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土地管理目标设计 土地管理组织架构 我国土地管理组织机构 我国土地管理职能
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校,掌握土地管理目标的 设置并能正确的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 中观、围观目标,了解不同模式土地 管理组织结构的利弊,并能结合实际 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提出建议。
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政府)干预社会经济 生活的行政措施;或者国家(政府)采用行政 措施引导资本流向的行为。此措施或行为即刻 会被人们感知。 看不见的手:是指驱使、引导资本向利润最丰 的领域流动的力量和过程。此过程之后才为人 们感知。
第一节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为什么我们除了“看不见的手”之外,还 要依靠“看的见的手”呢?
第一节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二、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 2.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和服务 3.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4.协调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 置的公平和效率
第一节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纠正市场 失灵
第一节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1. 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
• 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 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
的,同时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资源的稀缺性主要由生产要素的稀缺所决 定。
第一节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2.公有制土地的存在: • 非排他性: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
2.加强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公共产品: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 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公共产品的特点: •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 •不可分割性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1、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

2、土地是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不动产。

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

3、土地的功能:负载功能、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的基本特征: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5、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球来说,是固定不变,没有弹性。

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弹性。

总之,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

7、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第二章1、土地管理原理归结为四大类: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效益原理2、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3、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4、相对封闭原理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的作用。

5、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包括:管理目标的设置、管理组织的设计、管理职能的运作1、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可分为:长期目标(指10年以上)、中期目标(指5年左右)、年度目标(指1年)2、土地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3、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国土资源部。

土地种植管理规章制度最新

土地种植管理规章制度最新

土地种植管理规章制度最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土地种植管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农业土地的种植管理工作,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等作物的种植管理。

第三条土地种植管理应遵循科学种植、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四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土地种植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第二章种植计划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种植计划,合理安排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

第六条种植计划应当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并及时向农户和种植大户发布,确保种植工作按计划进行。

第七条种植计划中应包括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品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具体内容,并注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第三章土地管理第八条农业土地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土地利用制度管理,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用途,违法用地的应当依法惩处。

第九条土地的承包合同应明确规定种植作物的类型、面积、管理责任等内容,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第十条土地种植过程中,应科学施肥、合理浇水、定期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第四章灌溉管理第十一条灌溉是土地种植的重要环节,应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管理。

第十二条设施种植中应建立自动化灌溉系统,提高水利效益,减少浪费,保证作物的灌溉需求。

第十三条土地种植中应注意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

第五章病虫害防治第十四条种植过程中应定期检查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第十五条应根据不同地区和作物特点,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手段,防治病虫害。

第十六条禁止使用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农药,严禁滥用化学农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第六章收获管理第十七条收获是土地种植的决定性环节,应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成熟期,科学合理地安排收获时间。

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案

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案【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课程标准】运用资料 ,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的根本特点。

3.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的问题和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反复读图 ,掌握土地资源的分布;运用资料 ,分析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重点与难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根本特点。

2.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的问题和以及保护措施。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读图分析、资料分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过去的家乡与现在的家乡比拟 ,我们可知这说明经济在腾飞。

那么在同一块土地上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如何?我们共同来学习土地资源。

二、新课学习〔一〕类型齐全 ,耕地比重小1.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自然资源它孕育了万物 ,是衣食之源 ,是生活的场所 ,是生产的场所2.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农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3.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归纳:分析: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局部国家的比拟图和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拟图归纳:土地资源总量丰富 ,但是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分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归纳:土地类型齐全 ,但我国耕地少 ,而荒漠、石山、永久冰雪地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 ,后备耕地缺乏。

阅读材料: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后备资源是指自然条件较好 ,但尚未被开垦的宜耕土地 ,它是仅次于耕地的优质土地资源。

据调查 ,我国除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外 ,真正未利用的荒地很少。

全国后备土地资源总量约1亿公顷 ,其中 ,可供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只有1 300多万公顷。

土地管理学教案

土地管理学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有关土地的基本概念
2、地籍管理
3、地权管理
4、土地利用管理及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难点:
1、土地分等定级
2、土地登记
3、土地产权流转管理
4、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管理学总论(章节备课)
章节
第一章 绪 论 (理论课4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全面掌握土地的含义、特性、功能、地位与作用,了解人地关系矛盾与人口、土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程序有哪些? 土地等与土地级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土地分等定级? 按土地质量的分等定级与按土地利用效果的分等定级有何区别?
5、简述道路通达度作用分值计算过程.
6、特尔菲测定法在土地定级中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它应用步骤有哪?
7、土地级别划分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各是什么?
8、定级因素作用分值计算方法有哪些?并用其中任两种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土地管理学教案
土地管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
土地管理学总论
学时安排
总学时:72 其中课堂讲授56学时;实验16学时
授课对象
国 土 资 源 管 理专业二年级15班
教材说明与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章炳林主编 土地管理学总论 .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年
资料:
林增杰 主编 地籍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樊志全 主编 土地登记理论与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樊志全 主编 土地登记相关法律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樊志全 主编 土地确权理论与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国土资源报等期刊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土地管理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第一节土地宏观调控

第三章第一节土地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靠经营土地 筹集了资金, 大搞城市建设等。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用相对较低的成 本获得土地, 又以土地抵押贷款, 银根又一度比较宽松。 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部分地区的房地 产投资项目, 以及几个投资过多行业的建设。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 管紧土地, 看好信贷。
四、土地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4、土地供应价格调控
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 地价关系反映着国家与投资 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地价杠杆来实 现让利与取利,从而有效地调节资本在不同的级差土地以及部门 和产业间合理流动, 直接或间接制约甚至决定投资的方向, 从而 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调控。
建设用地总量调控主要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 利用年度计划来实现。 我国第一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是在1986 年。1997 年进行了第二 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2004 年-2009进行的第三次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修编确立的三个原则是: 严控建设用地增量; 严保耕地特别 是基本农田; 严防随意调整规划基数。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 线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 和18.05亿亩。2010和2020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195万公顷 (2925万亩)和585万公顷(8775万亩)。通过引导开发未利用地形成 新增建设用地125万公顷(1875万亩)以上。
五、土地宏观调控的功能
3、引导集约节约用地, 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以需求为到导向转向以供给为导向 严格控制增量建设用地供给 盘活存量用地 建立集约用地评价体系 4、规范土地市场, 创造公开公平的发展环境
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制度 城市建设用地集中供应制度

国土资源学第三章 土地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学第三章 土地资源管理

4
5
是土地管理主要的基础性工作
土地登记的作用
维护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维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了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
有效地保护了耕地 为土地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
土地登记的对象
土地登记的对象是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其他项权
利。
在我国土地登记的权利对象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
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一)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是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源及其权利所 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 调查的成果经土地使用者认定,可为地籍测量、
权属审核和登记发证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凭据。


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 置、界线(界址)、权属和使用状况等。
土地质量等级
土地权属状况
是指不同权属类别的土地面积及其分布。
土地权属类别分为集体所有土地和国有土地两种
土地利用状况
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按全国规定 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位置界限
土地的地理位置、范围界线和四至,包括各行政单位、土地权属单
位以及各种地类的界限、应用图件和文字形式表述
(三)土地统计的程序
土地统计设计阶段
土地统计调查阶段
土地统计整理阶段 土地统计分析阶段
(四)我国土地统计制度
我国的土地统计制度包括初始土地统计制 度、经常土地统计制度和土地统计报表制度。
§3 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也称为土地行政管理,是指国家 和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为合理组织土地利 用,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土地利用 过程所实施的全面的、系统的管理行为。

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提高效益,保障质量,根据《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验收等,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

第三条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高效管理”的原则,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条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中的相关责任主体包括土地管理部门、规划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应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协同配合,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管理第五条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第一步是项目立项,项目立项应符合国家政策和法规,明确项目的任务目标、工作内容、执行周期等,并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六条项目立项应按照审批程序逐级推进,保障项目的合法合规性和科学性,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第七条项目建设应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第八条项目建设过程中如遇突发情况或变更需求,应及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按程序调整方案,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第九条项目建设完工后,应进行验收验收,验收验收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合格后方可正式启用。

第十条项目建设后的维护和管理应由相关部门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项目的长期使用和效益。

第三章监督检查管理第十一条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体系,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的合法合规和高效管理。

第十二条监督检查主要针对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应有关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确保监督检查的效果和质量。

第十三条监督检查应坚持监督检查和管理有关程序和要求,不得随意变更和擅自处理,确保监督检查的公正和公正性。

第十四条如果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或违规行为,应及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按相关规定处理,并建立相应的台账和记录,以便后续处理。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一节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1. 政府对土地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政府是土地管理的主体。

原因一: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稀缺资源。

原因二:公有制土地的存在。

公有土地资源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

原因三: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

土地利用的外部性是指土地利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不通过影响价格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另一经济主体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的现象。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给他人带来有利的外部影响,即经济外部性。

不合理的利用则会对他人造成不利的外部影响,即外部不经济。

原因四:土地市场存在失灵现象。

造成土地市场失灵的原因: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②土地利用的外部性;③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④不确定性;⑤土地投机行为。

2.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模式一: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

模式二: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模式三: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模式四:协调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3. 政府失灵与对策政府失灵的原因:①公共决策失误;②政府庞大行政机构运行的低效率和“内部效应”;③寻租活动。

寻租活动指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通过权力等追逐既有生产利润的活动。

政府失灵的对策:①强化政府对土地的公共管理职能;②加强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③建立良好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④强化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⑤建立健全土地法律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

第二节土地管理的目标设置、任务和原则1.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方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考核作用管理目标的基本属性:共同性、层次性、时间性、可考核性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宏观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和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

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

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

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

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 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

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 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

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目标内容及方法幻灯片(090512)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目标内容及方法幻灯片(090512)

促进区域社会、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 健康、持续发展, 健康、持续发展,土地 的可持续利用。 的可持续利用。
级土地管理目标: (3)县(区)级土地管理目标: ) 指比较具体的、 指比较具体的、带有微观性的土地 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
可以分解为子(分) 可以分解为子( 目标, 目标,各项目标应尽 可能数量化。 可能数量化。
直接指挥和控制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 直接指挥和控制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 所谓行政,源于“行使政治权威”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 所谓行政,源于“行使政治权威”。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 1、常用的方式: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 常用的方式: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 式对于系统进行控制。 式对于系统进行控制。 2、特点: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特点: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3、效果:行政方法能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充分发挥高层领导 效果:行政方法能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 的决策作用、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 的决策作用、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 4、必须遵循的准则: 必须遵循的准则: (1)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人民群众利益。 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人民群众利益。 (2)以科学决策为依据,作出的指令,既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又要 以科学决策为依据,作出的指令,既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能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 能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
四 、 技术方法 : 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 、 经济规律 , 运 技术方法: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
用科技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用科技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1) 运用技术方法管理土地的必备条件: 运用技术方法管理土地的必备条件:

第三章--(1)--我国土地制度及特点

第三章--(1)--我国土地制度及特点

国的土地产权制度是不公正而又无效率的土地私有制
GDGM-测绘系-WHX
1929年,国民党政府政府颁布的《民法典》沿袭了土 地私有制,而巧取豪夺是旧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主要游 戏规则,地产总是向少数强权者集中,多数劳动者越来 越依附于剥削、欺压他们的人,其悲惨程度是西方人和 后来人所难以想象的,国土私有实际只被极少数统治阶 级所占,普通民众处于绝对的无产、少地状态,进而形 成了大量的极端贫困。在这段历史时期,地主阶级占有 中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农民中的自耕农——贫农、中农 也占有部分土地),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等 占有几乎全部城市土地。
GDGM-测绘系-WHX
(三)、第三次土地改革——公社化运动
1958年到1978年,即公社化运动,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 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改革 。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发挥集体生产的优越性”。公 社化虽然在1960年即被否认,但是这次运动形成的农村集体土 地所有制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1975年宪法(及其之后的各 部宪法和修正案)正式否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权,以集体所有 取而代之。 (四)、第四次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由农户家庭经
GDGM-测绘系-WHX
三、我国特色土地制度的形成——土地革命
这种土地公有制度如何形成的呢?我们首先来回顾一
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土地革命进程: 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斗争,封建官僚势 力与贫苦大众的较量,构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旧中
GDGM-测绘系-WHX
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所有制的最终形成——建国 后的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Leabharlann 过历次土地改革,逐步取消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第三章土地法共73页文档

第三章土地法共73页文档

第二节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一、土地所有权的概念
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其所有的 土地行使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的权利。
2、土地所有权的范围 罗马法:“上穷天空,下究地心”的原则
法国、德国、日本:土地所有权包括地上空 间权和地下空间权。
3、土地空间权:指对于地上和地下的空间依 法进行利用的权利
日本与台湾认为土地与房产独立。
我国:土地包括陆地及地上、地下空间。
不包括矿藏、水流、海域。确定“地随房走, 房随地走”的原则,但是未分主次关系。
(二)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 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 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 。
二、土地管理法及立法现状
1、土地管理法 (1986) 2、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4、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 5、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6、土地登记规则 7、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8、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9、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10、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办法
第一节土地管理法概述
一、土地、土地管理及相关的概念
(一)土地的概念 1、广义:指包括土地、森林、水、矿藏以及
阳光、空气的一切自然资料
2、狭义的土地:陆地表层 3、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
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 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 的活动结果。
思考:界定土地有何法律意义?
(五)确权证据 1、土地详查形成的土地权属协议书、认定书、人民政府下达的土地权属
争议处理决定; 2、城镇地籍调查资料; 3、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用地的批准文件; 4、土地出让合同;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 6、政府颁发的房产证明; 7、新中国成立之后双方签订的土地、山林等权属或界线的协议;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阅读材料及漫画,引导学生总结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正确认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难点学会分析总结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导入新课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二、讲授新课教师:阅读图3.1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教材选择了四幅漫画“飞来的山峰”、“小草的哀求”、“水土的怒吼”、“土地的辛酸”,大家结合漫画说一说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1:“飞来的山峰”说明由于人口增多,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耕地越来越少。

学生2:“小草的哀求”说明放牧的羊越来越多,过度放牧,草地资源遭到破坏,草地退化严重。

学生3:“水土的怒吼”说明由于乱砍滥伐,森林环境被破坏,土地沙漠化,加剧了水土流失。

学生4:“土地的辛酸”说明工业中的废水乱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很严重。

漫画生动地说明了乱占耕地、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及土地污染等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请大家把学习的地理知识填入下列的表格:展示:教师:还有哪些乱占耕地的现象?请大家讨论一下,由代表来介绍。

学生讨论,并由学生来概括。

教师适时指正。

学生1: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

学生2:工厂、道路等建设侵占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土壤贫瘠化,不断加重的土壤盐渍化,农药和污水的污染等。

土地管理办法

土地管理办法

土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范土地使用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年修正)、《大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0年批准)及其它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土地是指由国家划拨或学校出资购买的使用权归学校所有的土地。

第三条学校土地属国家所有,学校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管理权。

第四条土地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学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全校师生员工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学校土地。

第五条学校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学校土地管理工作。

第六条资产管理处是学校土地管理的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学校土地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负责学校土地使用检查和土地边界的巡检;(二)处理学校土地使用与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事宜;(三)处理与学校相邻单位的土地边界问题,确保学校土地完整;(四)负责学校土地证等档案资料的整理、登记、归档。

(五)学校土地的其他管理工作。

第七条基建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产业集团等部门协助资产管理处做好学校土地管理相关工作。

其职责是:(一)基建处主要负责校园建设用地总体规划,办理新建、临建土地使用的审批手续;(二)后勤服务产业集团等部门负责归属本部门临时建筑的使用管理工作,确保使用合规合法;(三)保卫处依据职责权限协调处理影响学校公共秩序的,校内乱搭乱建、土地边界等引发的纠纷。

第二章土地使用管理第八条未经学校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出租、转让和买卖学校土地,不得擅自在校内开挖土地、堆放杂物、毁坏环境或在土地上搭建构筑物。

第九条申请利用学校土地建设(新建或临建)建筑物、放置物品、铺设地下管网,经学校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条临时建筑在结构上不得超过两层,使用年限不得超出二年,在建筑用材上除工程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等耐久性结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计划本身不完善。 二)控制的类型 1. 预先控制: 1) 预先控制是指先于土地管理计划执行的控制; 2) 预先控制的重点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 2. 过程控制:在土地管理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控制。 3. 后果控制:对土地管理计划执行结果的偏差控制。 四、土地管理的方法: 一)行政方法 1. 行政发法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强制 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 实施管理的方法。 2. 行政管理系统通常采用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 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式对子系统进行控制。
2) 在某一部门内设置土地管理机构; 3) 不单独设置机构,土地管理职能分属若干职能部门。 3. 我国土地管理机构设置的演变历程: 二)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干部素质: 1. 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 国土资源部主要负责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的规 划、管理、保护与 合理利用。其中,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 理和监督工作,是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责。 1) 政策法规司的主要职责: 2) 规划司的主要职责: 3) 耕地保护司的主要职责: 4) 地籍管理司的主要职责: 5) 土地利用管理司的主要职责: 6) 执法监察局的主要职责。 2. 土地机结合性 活动的协作型; 结构的系统性。
二、组织设计和组织结构: 一)组织设计 1. 组织设计的涵义: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活 动和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 2. 组织设计的内容 1)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设计: A. 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直接管辖的部门或次级组织的数量, 也就是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数量; B.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 2) 组合职能设计:主要任务是分析和确定组织的职能结构 3) 组织部门设计:从横向的角度将组织的具体任务和职责 配置给特定的组织单位,从而确定组织的不同部门,并规定
A. 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B. 目标中包含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2) 衡量绩效:标准是衡量绩效的依据,衡量绩效就是将实 际工作成果与标准相比较,以衡量其间的差距。通常控制职 能的实施需要掌握两个方面的信息: A. 控制信息:由控制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这些信息规定了 系统运行的方向,目标及为达到目标而进行各项工作的时间、 任务和指标。 B. 反馈信息:由控制主体随时收集到的有关实际工作情况 的信息。 3. 偏差分析与纠正: 形成偏差的原因: 1) 管理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到计划规定目标的实现; 2) 人为因素造成管理工作实际结果偏离计划目标;
4. 经济方法的局限性: 1) 不能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 题; 2) 人们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有精神和社会的需要,所以,在 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种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三)法律方法: 1. 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 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 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2. 在土地管理中运用法律手段,主要是运用立法和司法手 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 3. 法律方法比行政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 性。 四)技术方法:
2. 组织结构的整合: 组织结构进行整合的途径: 1) 核心:集权与分权的合理配置,对责、权、利进行合理配 置。 A. 通过对责的分配,保证目标的实现; B. 通过利的分配,产生对人的激励,使人致力于组织目标的 实现; C. 通过权力的分配,影响组织内的集成、协作和沟通。 2) 直线管理和参谋的有机结合; 3) 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配合:整合的有效途径。 三、土地管理组织结构 一)土地管理机构设置: 1. 机构:发挥管理功能,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 2. 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 1) 单独设置机构,直属各级政府领导;
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包括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 行为模式、管理目标设置、管理组织的设计、管理 职能的运作三部分。
第一节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第二节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一、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1. 管理目标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具有明显的目标 性。目标是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努力奋斗争取达 到所希望的未来的状况。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 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
一、组织的涵义和特点: 一)组织的涵义: 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规则 组成的权责结构。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是人,其中,包括管 理者和被管理者。 1. 根据目标的区别分为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 2. 根据形成的特点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二)组织的特点: 1. 目标的一致性 1) 目标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2) 层级目标的一致性; 3) 阶段目标的一致性。 2. 原则的统一性
这些部门的相互关系。 4) 组织职位设计:按照组织职能、具体任务和职责要求, 对组织中具体岗位的设计。 5) 组织职权设计:根据组织职权的特点,将组织职权合理 地配置到组织不同层次、部门和职位上,利用实现组织目标 的过程。通常按以下原则进行: A. 确保命令统一的原则; B. 连续分级原则; C. 权职对等原则; D. 合理集权与分权原则。 二)组织结构 1.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组织结构是组织设计的结果和具体表现,是描述组织的 框架体系,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 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
2. 经济利益原则是经济方法的核心。 3. 经济手段(杠杆)是经济方法的工具,它在调节经济利 益、实现管理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土地管理方 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 1) 地租地价杠杆: A.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B. 调整土地供需矛盾; C. 指导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D. 鼓励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2) 财政杠杆:通过财政拨款来体现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 控制; 3) 金融杠杆:通过银行信贷向用地单位提供资金,刺激用 地单位对土地的投资; 4) 税收杠杆: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凭借政权力量, 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提高土地管理干部的素质,是强化土地管理工作、健全 土地管理机构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土地管理事业健康顺利 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人才建设。 1) 政治素质: 2) 业务素质: 3) 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积极服务。
第三节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
土地管理活动过程就是管理者行使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在管理 实践中,这三项基本职能相互关联交叉 ,形成连续往复的动 态管理过程。
4) 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的生态、 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要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 标、土地基本国情和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以及土地开发整 理的潜力决定的。 A.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1世纪中叶将基本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人口达到15亿~16亿高峰的情况 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保护 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和稳定发展; B.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 C.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对土地的 巨大需求,加上管理不严,土地乱占滥用现象严重,致使耕 地锐减; D. 我国城镇现有建设用地中,有40%属低效利用,还有 11.6万hm2闲置土地。
2. 土地管理的目标设置: 在一定时期内土地管理活动预期达到的目的,就是土地管理 的目标。正确确定土地管理目标,是对土地实现有效管理的 重要环节。 1) 按管理层次不同,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A. 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 局性、战略性的特点; B.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 C.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2) 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中期和年度目标 A. 长期目标:10年以上; B. 中期目标:5年左右; C. 年度目标:1年。 3) 宏观、中观、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或长期、中期、年度 土地管理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 目标体系。
二、土地管理的组织职能 1. 组织的含义: 1) 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 2) 作为一种活动,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协调人群活动的 一切工作的总称。 2. 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 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的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 力。
三、土地管理的控制职能 一)控制的过程 1. 控制就是将现实工作成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 纠正偏差的过程。 2. 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1) 建立标准:
一、土地管理的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为实现土地管理目标而拟定方案和措施的过 程。这一过程包括4个步骤:预测、决策、计划的编制和计划 的实施。 一)预测 预测主要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1. 预测的步骤: 1) 确定预测目标;
2) 根据预测目标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 3) 选择预测方法; 4) 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5) 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2. 以某市对建设用的规模预测为例: 二)决策 1. 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它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 对某问题作出最后的处理决定。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 值因素。 1) 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2)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和价值观。 2. 决策的方法:组合排列法、方面排除法、角色互换法、 决策树法。 3. 决策的程序: 1) 制定方案;
因此,管理实质上,就是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1) 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表现: A. 方向作用:指明方向,使管理具有明确的活动和资源的 配置方向; B. 激励作用: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其主动精神, 增强其责任感; C. 凝聚作用:将管理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焕发 出奉献精神和创造力; D. 考核作用:考核管理人员绩效的客观标准。 2) 管理目标的属性: A. 目标的共同性; B. 目标的层次性; C. 目标的时间性; D. 目标的可考核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