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经济方法的局限性: 1) 不能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 题; 2) 人们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有精神和社会的需要,所以,在 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种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三)法律方法: 1. 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 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 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2. 在土地管理中运用法律手段,主要是运用立法和司法手 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 3. 法律方法比行政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 性。 四)技术方法:
2. 土地管理的目标设置: 在一定时期内土地管理活动预期达到的目的,就是土地管理 的目标。正确确定土地管理目标,是对土地实现有效管理的 重要环节。 1) 按管理层次不同,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A. 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 局性、战略性的特点; B.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 C.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2) 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中期和年度目标 A. 长期目标:10年以上; B. 中期目标:5年左右; C. 年度目标:1年。 3) 宏观、中观、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或长期、中期、年度 土地管理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 目标体系。
一、土地管理的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为实现土地管理目标而拟定方案和措施的过 程。这一过程包括4个步骤:预测、决策、计划的编制和计划 的实施。 一)预测 预测主要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1. 预测的步骤: 1) 确定预测目标;
2) 根据预测目标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 3) 选择预测方法; 4) 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5) 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2. 以某市对建设用的规模预测为例: 二)决策 1. 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它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 对某问题作出最后的处理决定。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 值因素。 1) 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2)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和价值观。 2. 决策的方法:组合排列法、方面排除法、角色互换法、 决策树法。 3. 决策的程序: 1) 制定方案;
二、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一)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 二)土地管理的主要任务: 1. 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努力实现土地, 特别是耕地供求的动态平衡; 2. 控制“土地供给闸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 3. 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 4. 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 5. 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体制、 新机制; 6. 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 三)土地管理的原则: 1.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2. 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 3.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提高土地管理干部的素质,是强化土地管理工作、健全 土地管理机构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土地管理事业健康顺利 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人才建设。 1) 政治素质: 2) 业务素质: 3) 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积极服务。
第三节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
土地管理活动过程就是管理者行使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在管理 实践中,这三项基本职能相互关联交叉 ,形成连续往复的动 态管理过程。
3) 计划本身不完善。 二)控制的类型 1. 预先控制: 1) 预先控制是指先于土地管理计划执行的控制; 2) 预先控制的重点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 2. 过程控制:在土地管理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控制。 3. 后果控制:对土地管理计划执行结果的偏差控制。 四、土地管理的方法: 一)行政方法 1. 行政发法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强制 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 实施管理的方法。 2. 行政管理系统通常采用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 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式对子系统进行控制。
因此,管理实质上,就是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1) 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表现: A. 方向作用:指明方向,使管理具有明确的活动和资源的 配置方向; B. 激励作用: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其主动精神, 增强其责任感; C. 凝聚作用:将管理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焕发 出奉献精神和创造力; D. 考核作用:考核管理人员绩效的客观标准。 2) 管理目标的属性: A. 目标的共同性; B. 目标的层次性; C. 目标的时间性; D. 目标的可考核性
2. 经济利益原则是经济方法的核心。 3. 经济手段(杠杆)是经济方法的工具,它在调节经济利 益、实现管理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土地管理方 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 1) 地租地价杠杆: A.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B. 调整土地供需矛盾; C. 指导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D. 鼓励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2) 财政杠杆:通过财政拨款来体现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 控制; 3) 金融杠杆:通过银行信贷向用地单位提供资金,刺激用 地单位对土地的投资; 4) 税收杠杆: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凭借政权力量, 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A. 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B. 目标中包含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2) 衡量绩效:标准是衡量绩效的依据,衡量绩效就是将实 际工作成果与标准相比较,以衡量其间的差距。通常控制职 能的实施需要掌握两个方面的信息: A. 控制信息:由控制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这些信息规定了 系统运行的方向,目标及为达到目标而进行各项工作的时间、 任务和指标。 B. 反馈信息:由控制主体随时收集到的有关实际工作情况 的信息。 3. 偏差分析与纠正: 形成偏差的原因: 1) 管理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到计划规定目标的实现; 2) 人为因素造成管理工作实际结果偏离计划目标;
二、土地管理的组织职能 1. 组织的含义: 1) 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 2) 作为一种活动,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协调人群活动的 一切工作的总称。 2. 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 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的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 力。
三、土地管理的控制职能 一)控制的过程 1. 控制就是将现实工作成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 纠正偏差的过程。 2. 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1) 建立标准:
第二节 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
一、组织的涵义和特点: 一)组织的涵义: 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规则 组成的权责结构。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是人,其中,包括管 理者和被管理者。 1. 根据目标的区别分为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 2. 根据形成的特点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二)组织的特点: 1. 目标的一致性 1) 目标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2) 层级目标的一致性; 3) 阶段目标的一致性。 2. 原则的统一性
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包括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 行为模式、管理目标设置、管理组织的设计、管理 职能的运作三部分。
第一节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 第二节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一、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1. 管理目标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具有明显的目标 性。目标是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努力奋斗争取达 到所希望的未来的状况。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ຫໍສະໝຸດ Baidu
2. 组织结构的整合: 组织结构进行整合的途径: 1) 核心:集权与分权的合理配置,对责、权、利进行合理配 置。 A. 通过对责的分配,保证目标的实现; B. 通过利的分配,产生对人的激励,使人致力于组织目标的 实现; C. 通过权力的分配,影响组织内的集成、协作和沟通。 2) 直线管理和参谋的有机结合; 3) 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配合:整合的有效途径。 三、土地管理组织结构 一)土地管理机构设置: 1. 机构:发挥管理功能,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 2. 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 1) 单独设置机构,直属各级政府领导;
3.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 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4. 行政方法局限性的表现: 1) 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领导水平不高,就容易产 生瞎指挥; 2) 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 3) 行政层次多,手续繁杂,影响工作效率; 4) 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 5. 辅以行政指导方法,易于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具有 灵活性、适应性等特点。 二)经济方法 1. 经济方法是指管理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 济手段,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
4) 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的生态、 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要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 标、土地基本国情和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以及土地开发整 理的潜力决定的。 A.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1世纪中叶将基本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人口达到15亿~16亿高峰的情况 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保护 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和稳定发展; B.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 C.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对土地的 巨大需求,加上管理不严,土地乱占滥用现象严重,致使耕 地锐减; D. 我国城镇现有建设用地中,有40%属低效利用,还有 11.6万hm2闲置土地。
3. 4. 5.
资源的有机结合性 活动的协作型; 结构的系统性。
二、组织设计和组织结构: 一)组织设计 1. 组织设计的涵义: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活 动和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 2. 组织设计的内容 1)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设计: A. 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直接管辖的部门或次级组织的数量, 也就是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数量; B.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 2) 组合职能设计:主要任务是分析和确定组织的职能结构 3) 组织部门设计:从横向的角度将组织的具体任务和职责 配置给特定的组织单位,从而确定组织的不同部门,并规定
这些部门的相互关系。 4) 组织职位设计:按照组织职能、具体任务和职责要求, 对组织中具体岗位的设计。 5) 组织职权设计:根据组织职权的特点,将组织职权合理 地配置到组织不同层次、部门和职位上,利用实现组织目标 的过程。通常按以下原则进行: A. 确保命令统一的原则; B. 连续分级原则; C. 权职对等原则; D. 合理集权与分权原则。 二)组织结构 1.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组织结构是组织设计的结果和具体表现,是描述组织的 框架体系,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 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
2) 选择方案; 3) 评价与执行决策。 三)计划的编制 编制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1. 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 2. 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地域范围和指标任务,并切 实可行; 3. 计划要具有弹性和动态性。 四)计划的实施 1. 计划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的执行 ,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 2. 目标管理是有效的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是指土地管理系统内上下级管理人员之间,对 一定期限的管理目标达成协议 ,并写成书面文件,并定期对 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的一种管理方法。
2) 在某一部门内设置土地管理机构; 3) 不单独设置机构,土地管理职能分属若干职能部门。 3. 我国土地管理机构设置的演变历程: 二)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干部素质: 1. 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 国土资源部主要负责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的规 划、管理、保护与 合理利用。其中,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 理和监督工作,是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责。 1) 政策法规司的主要职责: 2) 规划司的主要职责: 3) 耕地保护司的主要职责: 4) 地籍管理司的主要职责: 5) 土地利用管理司的主要职责: 6) 执法监察局的主要职责。 2. 土地管理干部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