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合集下载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刚才我们讲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这就说明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时,并不否认物质在其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

不过,这只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或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因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

我国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就猜测到了在静止中有着运动的道理。

什么是静止?所谓静止,就是指物体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它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是物体的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矛盾均衡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形:(1)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

(2)某个事物还处在量变过程中,它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某一事物仍是某一事物。

为什么还要承认相对静止?第一: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是区分事物的基础。

物质世界并不是单纯的,它分为多种具体的形态,千差万别。

物质的多样性固然是由物质的永恒的运动而产生的,却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示出来。

所以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一切瞬息万变,事物的多样性、差别性就显现不出来,人就不能认识事物。

没有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没有物质的分化,世界只是混沌一团。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物的发展、质变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

如果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静止没有质变。

由于有相对静止,新质才能够巩固和完善起来,事物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比如生物的品种不断进化,这是运动,是绝对的。

生物同时有遗传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相对静止。

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静止的遗传性,生物在新条件下产生的任何优良性状都不能巩固下来,一胎一个样,每茬不相同,甚至稻子长出苹果,一切都乱七八糟地变,哪里还有生物的进化呢?所以说,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针对青少年《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想象一下,你坐在飞驰的火车上,看向窗外,那些树木、房屋好像都在往后跑。

可对于站在地面上的人来说,这些树木、房屋可都是老老实实待在原地没动的。

这就是相对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你所选择的参照物。

就像咱们在体育课上跑步,你觉得自己跑得飞快,那是因为你和操场、同学相比在运动。

但要是从天上的卫星来看,你这点速度可能就像蜗牛爬一样慢。

再说说绝对静止。

有时候,我们晚上躺在床上,感觉世界都安静了,自己好像一动不动。

但其实地球一直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呢!只是我们感觉不出来罢了。

所以啊,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是统一的。

它们就像一对好兄弟,总是一起出现,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动,可实际上却在动呢?这就要说到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啦。

比如说,你坐在公交车上,看着旁边的小汽车一辆辆超过去,你会觉得公交车开得好慢。

但对于路边的行人来说,公交车可是跑得挺快的。

这就是因为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感觉也不同。

还有啊,当你坐在教室里,觉得自己安安静静地在学习,好像是静止的。

但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带着我们一直在转动。

就像我们看天上的星星,它们好像一直待在那里不动,但其实它们也在不停地运动着。

所以,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总是同时存在的,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们。

《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小朋友们,咱们来一起探索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还有,当你骑自行车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跑得很快,可要是和汽车比起来,是不是又觉得自己慢了呢?这就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比较对象不一样。

再比如说,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转动,我们却感觉不到。

只有当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才知道地球在运动。

所以呀,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是分不开的,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奇妙又有趣。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运动的相对性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

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

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

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

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

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

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

”【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

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

”【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

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

【6】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精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精选、)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运动的相对性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

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

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

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

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

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

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

”【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

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

”【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

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

【6】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学习中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学习中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学习中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摘要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体。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体。

学习的目标、方法和成效三方面,无不贯穿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这些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注学习中存在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相互转化的特性。

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角度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学习;转化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其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一个统一体,绝对的运动离不开相对的静止,相对的静止也离不开绝对的运动。

就针对以上的三点,我们在学习上可以将之融会贯通[1]。

1 学习中的运动与静止1.1 学习的目标学习是一种长期的行为,需要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的确定性就是学习目标上的相对静止。

就一段时间内来说,我们的学习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我们要明确,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太过狭小。

这也符合了任何所知的变化或改变都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变掉,不可能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一下子变得什么都不是;而且变前与变后又有连续性,从而有保持不变的一面。

这里也提出了对学习目标绝对性的一个要求。

学习的目标具有阶段性,正因为具有阶段性,所以不可能一成不变。

运动的变化也是对目标的要求,目标并非随便地改动。

由静止与运动的关系看,静止状态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运动状态:持续运动,持续发挥作用。

因此,目标具有持续性。

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转入下一个目标时,我们应该使原目标与下一个目标有所重叠。

这部分的重叠能使相对静止发挥其蓄而不发的作用。

同时,承接了原目标的优势并延续给下一目标。

这就是目标的运动性在静止性的帮助下,过渡变化自然,让学习者有一个心理优势来面对与冲击下一目标。

1.2 学习的方法对于学习者来说,有两个不变的,自己和正在采用的学习方法。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热点链接
材料一:全球变暖正迅速改变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面 目。 彼得· 希拉里曾两次登顶珠峰,他说:“气候变化正在 发生,这是事实。(登顶)大本营过去在5320米处,今年这个 高度已经降到5280米,这都是因为冰川从上而下在融化。大 本营的高度每年还在下降。” 材料二: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 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 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 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 尔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 就走向了唯心主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 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 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 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 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政治学科 知识,提出两个设问并做出答案?
真题再现
2.(2008•江苏卷)“天地之变,寒暑风雨, 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 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真题再现
3.(2009•江苏卷)“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 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 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例子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例子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例子
1. 你看那天空中的飞鸟,它们一直在绝对运动吧,但当它们停在枝头休息时,相对于枝头不就是静止的嘛!这多神奇呀!
2. 咱就说马路上的汽车,一直在跑那就是绝对运动呀,可要是遇到红灯停下来了,相对于地面不就暂时静止了嘛,是不是很有意思?
3. 你想想河里的水,哗哗地流是绝对运动吧,可要是有片树叶在水面上跟着漂,相对于树叶水不就像没动一样呀,真挺奇妙呢!
4. 比如人在跑步机上跑步,人在绝对运动呀,但相对于跑步机的皮带来说,人又好像是静止的呢,这多好玩!
5. 火车在铁轨上飞驰是绝对运动,可坐在车里的乘客相互之间感觉没怎么动,相对来说就是静止的呀,这多有趣呀!
6. 操场上跑步的同学,对于操场外的我们是绝对运动,可他们彼此之间感觉就是在相对静止地跑呢,奇怪吧!
7. 飞机在空中飞那是绝对运动无疑了,但飞机里的行李相对于飞机本身不就是静止的吗,很神奇吧!
8. 转动的风扇叶片在绝对运动吧,可要是有只小虫子落在上面,相对于叶片那小虫子不就是没怎么动嘛,哈哈!
结论: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真的无处不在呀,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好好观察就能发现它们的奇妙之处呢!。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是什么?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辩证法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

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行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哲学中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哲学中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哲学中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与静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

另一方面,没有相对的静止就不可能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在运动以及它以什么形式运动,因此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运动。

这种关系也表现在运动的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上。

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

运动着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非间断的,这在数学上表现为连续曲线上没有“相邻”的两点,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无数多的点,然而路程上的每一个点又是间断的,即是某一个点而不是另一个点。

复杂的运动也是这样,运动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停息,这是它的非间断性;然而永不停息的运动又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这又是它的间断性。

运动的非间断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的间断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只有非间断性而无间断性,或者只有间断性而无非间断性,都不可能有现实的运动。

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

介绍从最一般的意义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

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①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有同有异,正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相异的运动形式(见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原理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概念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形态、状态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哲学上,运动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自身的属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 静止: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不发生位置变化。

在哲学上,静止是一种相对于运动的状态,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通联、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2.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在表面上相互排斥,但在深层次上相互包容。

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它们的对立绝对地统一,统一也绝对地对立。

这种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1. 辩证法的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动力,以对立统一为基本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是辩证法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2. 矛盾规律:运动和静止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的过程,也是静止的过程。

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既包含了运动的因素,也包含了静止的因素。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运动的相对性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

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

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

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

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

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

”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

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

”【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

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

”【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

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

【6】 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运动和静止原理

运动和静止原理

1、辨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1、我们要承认食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3、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性,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即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如一棵大树,我们看到它没有移动,那是因为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大树没有发生位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静止的。

但实际上,这棵大树仍然随着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另一方面,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不承认静止中有运动,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作是僵死不变的,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相反,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否认相对静止的作用,把事物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中找到它的量度。

如物理学要描述客体的运动,就必须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参考系,否则,物体运动状态就无法显现、无法计量。

2)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物的稳定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事物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3)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如果没有静止,事物瞬息万变,就会变成无法区分、无法捉摸的东西,一切对事物的认识都会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利用事物了。

只有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具有确定的形态、性质、结构和功能,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才可以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浸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绝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浸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绝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详细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互相统一、互相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张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张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久的。

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

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

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没有。

世界上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任何物体都是在运动的。

所谓静止的物体,只是相对于一个静止的参照物而言。

比如说,这盒粉笔在桌子上,它相对于桌子是静止的,而它相对于太阳,则是跟着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那它就是在运动。

因此,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1)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中找到它的量度。

如物理学要描述客体的运动,就必须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参考系,否则,物体运动状态就无法显现、无法计量。

2)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物的稳定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事物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3)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如果没有静止,事物瞬息万变,就会变成无法区分、无法捉摸的东西,一切对事物的认识都会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利用事物了。

只有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具有确定的形态、性质、结构和功能,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才可以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1)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即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如一棵大树,我们看到它没有移动,那是因为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大树没有发生位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静止的。

但实际上,这棵大树仍然随着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

2)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另一方面,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不承认静止中有运动,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作是僵死不变的,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相反,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否认相对静止的作用,把事物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高中政治】2021年高考政治哲学常识:静止是运动特殊状态

【高中政治】2021年高考政治哲学常识:静止是运动特殊状态

【高中政治】2021年高考政治哲学常识:静止是运动特殊状态2021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高考政治中哲学和经济学常识是一大重点也是难点,高考频道整理高考政治哲学的疑难问题解答,帮助大家突破哲学难关。

高考政治哲学难点解析:怎样理解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静止与运动分别是什么的认识较容易,而对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认识有一定困难,因此,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突破这个难点,重点是讲清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第一,运动绝对性的含义:是指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一切物质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

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简单地说,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第二,静止相对性的含义: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不显著的变动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静止相对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其—,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

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定时期,虽然处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显示出静止状态。

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中也包含着运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其一,物质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比如没有进行机械运动,闪而显示出—定的静止状态来,但是此时此地它还在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运动等等。

其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都只是暂时的,物体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量的变化,当量变积累到—定程度时,某物就会发生根本……?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基本观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表现;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基本不变。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典型示例正面: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2.生命在于运动。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制定政策既要不断推出新,又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反面:1.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2.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3.寓言"刻舟求剑"、悖论"飞矢不动"。

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5.人可以无数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

典型错误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发展的实质原理容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典型错误1.运动变化就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更。

2.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断循环重复的。

3.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有变化就一定有发展。

4.后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5.强大的、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典型示例正面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4.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6.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层出不穷,产品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

8.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柳枝。

10.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11.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创新。

12.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1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

反面1.祖宗之法不可变。

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始则终,终则始,如环之无端也。

4.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发展的原因原理(因外因的关系)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部的矛盾叫做因,事物外部的矛盾叫做外因。

事物的发展是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事物的部矛盾是变化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本动力和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部环境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外因还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部矛盾的影响上,即促使事物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因单独起作用。

方法论要坚持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一,要充分重视因;第二,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做到趋利避害,变害为利。

典型示例正面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扩大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橘生则为橘,生则为橘。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7.孟母三迁。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9.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以是意志薄弱者迷失方向,而对意志坚强的人却无能为力。

12.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3.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谗入之。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14.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5.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自控,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17.扶贫工作既要"输血",更要培育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反面1.炎热国家的人民,就象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象青年人一样勇敢。

2.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怨天尤人5.闭关锁国典型错误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外因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外因促进事物的发展。

4.因决定外因。

典型应用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也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上述道理。

发展的状态原理(量变与质变)容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两种状态的统一,事物经过量变质变的反复交替,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形有两种:一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可以引起质变;二是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此时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使双方依存关系破裂,一事物变成了他事物。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

典型错误1.量变一定引起质变。

2.发展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4.事物发展的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不断重复。

典型示例1.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4.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愚公移山 11.田忌赛马12.管理出效益13.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4.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5.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6.过犹不及;物极必反;适可而止1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反面1.笨人吃饼2.欲速则不达;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一暴十寒3.功亏一篑,前功尽弃4.世间最可怜的,就是那些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人。

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原理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最终必定战胜旧事物。

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抛弃了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新的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甚至会发生暂时的失败和倒退。

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它会竭力扼杀和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领域,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

方法论要支持新事物的发展,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典型示例正面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6.自古英雄多磨难;人间万事出艰辛。

7.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到胜利--这是人民的逻辑。

8.好事多磨。

反面1.一帆风顺、一蹶不振2.阮籍"穷途末路"。

典型应用1.分析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过程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3.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发展的规律性(具体容见唯物论部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基本观点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2.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它有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3.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典型示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1.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4.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5.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1.有时失去是一种拥有,有时跌倒是一种站起。

2.缺点仿佛是优点的继续。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自满者败,自矜者愚。

5.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心嘲笑着我们自己。

6.金属在常温下是坚固的,但在低温下其部结构会变得松散。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由有用变成有害)8.只让一方受益的全球化是短命的。

(世界经济可能由融合走向分裂)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12.吃一堑,长一智。

13.失败是成功之母。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反面:1.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要纪律就没有自由。

2.讲利益就不能讲诚信,讲诚信就要损失利益。

典型错误1.矛盾双方根本对立。

(只适用于对抗性矛盾)2.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相互斗争是有条件的。

(事物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3.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无条件的。

4.矛盾双方有时对立,有时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