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老舍
人民艺术家老舍_名人故事
人民艺术家老舍
人民艺术家老舍
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
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
1949年应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
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
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
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近百年来,老舍先生一直是中国文学界的佼佼者。
他的话语的精湛,令人难以忘怀,令众多读者爱不释手。
如今,他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
那么,为什么老舍会受到如此的尊重和称赞呢?
一、老舍的文字经典
老舍的文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风景线之一。
被称为“乡土文学先驱”的老舍,以其艺术家的口吻和表达方式,抒发了祖国大地特有的乡愁与深情,他贴切地描绘出乡村景色,用文字勾勒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画卷。
二、老舍入乡随俗的民族风格
在老舍作品中,他不仅将生活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他所表达出的中国韵味也深入人心。
他通过地方特色,以文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学结合,展现出淳朴而又活跃的民族风格。
三、老舍传递了正能量
老舍先生还用他的文字抒发着纯真的热情、传递着正能量,让人在感受老舍作品中瞥见一片晴天。
他让身边的每一个人受到启发,在精神层面给他们动力,帮助无数人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老舍丰富了中国文学史
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老舍的成就,为中国文学史注入了浓厚的艺术茶香。
他的话语内蕴着智慧,他的作品既有正统文学风范,又有激发思想的现代时尚。
他的文学作品不但滋养了读者的心灵,还丰富了中国文学界的语言风貌。
通过老舍的文字,他能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宝贵的财富,因此被敬称为“人民艺术家”。
他的文字中蕴含着他自身的经历及深刻的感受,因而令人被感动、被激动。
虽然他已走远,但是他的胸中深刻永恒,老舍给予了我们千百年来最精彩的中国文学景观,铭记他先生的话语,领略其作品的美,就是对老舍先生最好的悼念。
《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发布时间:2010-5-31 15:27:50找寻不到湖水的涟漪,我们无法忘记你;追寻着你蹒跚的足迹,你的身影又渐渐清晰-------肃立在白雪环绕的墓地前,一行简洁的文字映入我们的眼帘: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尽管时空无情地转换,但我们仍然无法把他与这座坟墓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还活着。
他,活在他的小说里,活在他的戏剧中,活在教学的课堂上,活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里。
1924年,勤敏好学热情善良的老舍被教会选拔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教授中国语。
从此,出身城市贫民的满族后裔走上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文化的讲坛,与不同肤色的学生师长切磋东西方文化异同,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真理。
走在伦敦街头,随处可以被一个个高耸的雕塑、古朴神秘的教堂和藏在台阶、砖缝里的典故、传说所吸引,那错落有致风格典雅的建筑、油画里常见的田园般风景的街景郊野,全民族礼貌友好和谐亲爱健康向上的整体素质和形象,一切陌生而感人的情景像磁石般牢牢地抓住他的眼球,撞击着他那颗稚嫩的心,回望万里之遥多桀多难的祖国母亲,他的视线渐渐模糊。
1924年的英伦三岛,不仅开启了老舍的创作之门,也重塑了他的人生理念。
伦敦圣詹姆斯公园31号------老舍当年侨居的公寓。
徜徉在这条恬静而安详的小街,看着街头匆匆过往的不同肤色的市民,我们不禁仰望高台阶上明亮的门窗,仿佛看到踌躇满志的老舍先生在伏案疾书,在苦苦研读。
老舍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学习“到了英国,我就拚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
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
离开家乡时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于是,老舍的心开始萌动,那故乡的人人事事都一股脑地涌上他的心头涌上他的脑海涌上他的笔尖。
他开始动笔,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创作彻底舍弃中国小说章回体的旧形式,充分运用往日中国和英国生活的种种感受及他富有幽默的特点,大胆放野地写下去。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介绍
老舍先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800万字。
1951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向老舍先生致敬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北京人(正红旗满族),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因为他出生在1899年阴历的腊月23日,这是中国传统的“小年”,“庆春”有“庆祝春天”的意思。
老舍把“舒”字拆成“舍”、“予”两字,取名“舒舍予”,后来干脆叫起“老舍”来。
之所以这样,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王、老马”等。
另外,又有舍己为人、奋发励志、“舍我其谁”之意。
老舍的父亲是满清皇城护军,1900年牺牲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父亲去世后,老舍全家就靠母亲与姐姐帮别人干活维持生活。
老舍是家中第八个孩子,他三岁还不会讲话,八岁还不识字。
但就在八岁那年,老舍幸运地遇到一位慈善家,使他有机会进私塾读书。
1912年,13岁的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
1916年,17岁的老舍从学校毕业当了北京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
1924—1929年,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做汉语教员期间,为学语言而大量阅读英国小说,也因此萌生了自己写小说的念头。
1925年写成《老张的哲学》,老舍就是发表此部小说的笔名。
次年完成《赵子曰》,1928年动手创作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二马》。
作者老舍的资料
作者老舍的资料作者老舍的资料导语:老舍,中国作家,才华洋溢,也非常的有爱心,他的创作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民间的,非常的贴近生活。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作者老舍先生的资料,欢迎阅读!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人生经历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
襁褓之中家曾遭八国联军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工作经历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任教5年。
笔名来历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
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
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
他的笔名还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
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此后四年,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
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
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
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老舍(精)
后期创作
老舍创作中有一个从由衷歌颂到按照 别人的调子奉命歌颂的复杂微妙的过 程。投入的层次越深,发现那令他魂 牵梦绕、割舍不了、无比单纯的“北 京”,在文学与现实之间越是存在着 极大的距离。但出于对北京和人民政 府的热爱,他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个人 委屈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与修改之中。
老舍之死
1966年8月24日晚或25日凌晨 时为北京文联主席的老舍投太平湖而死
死因?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 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 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一是因 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 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 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 职位。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 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 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 历次政治运动折腾苦了的人。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爱好
1. 打拳 3. 养花 5. 爱画 7和孩子们交朋友 9. 念外文 11. 养猫 13. 行善 15. 起名字 17. 收藏小宝贝 2. 唱戏 4. 说相声 6. 玩骨牌 8. 下小馆 10. 写字 12. 旅游 14. 分享 16. 自己动手 18. 剖析自己
与诺奖擦肩而过
1968年老舍曾获诺奖。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无人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外,还因为中国作 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 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老 舍在1968年被提名,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 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 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 ,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 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 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城。 不过,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文学奖,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 说,并不重要;对于一个真正有自信的民族来说,也不重 要;重要的是——理解文学真正的意义。
老舍(1899-1966),原名___,字___,满族,北京人,是我
《茶馆》的特点
<一>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二>特殊的戏剧冲突:
(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2)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 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 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 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 满 。 • 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 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 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 怀旧情绪, 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看《茶馆》作思考
• 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茶馆》第二幕中的戏剧冲突是什 么?主题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说明)
《茶馆》特殊的戏剧冲突
“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人物仿 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 运行着。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 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 德准则行事。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 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巡 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 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 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 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 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 社会的末日将临。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 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 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 中。
概括本幕情节(依人物出现顺序)
1、李三发牢骚 3、巡警压榨大兵掠夺 5、常四爷送菜 7、特务敲诈 2、难民哀告 4、唐铁嘴租房 6、松二爷来贺喜 8、刘麻子卖人
9、康顺子求工 11、崔久峰绝望
10、刘、陈、林交易
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
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
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老舍辞去教职,以极大热情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其创作范围也不断扩大。
1946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
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嘱曹昌写信请他回国。
日夜思念祖国的老舍得信立即动身,历尽艰难,于1949年底返回北京。
从此热情参加各项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创作也更加丰富多彩,从1950年至1965年,光剧本就写了十多个,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年)、《茶馆》(1957年),另外还有《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等都曾轰动一时。
这中间,《龙须沟》影响最大,为此,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
由此可见,山东七年多的时间,在老舍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老舍简介
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长大,熟悉城市生活,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1913年,老舍于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半年后转入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7月,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当过小学校长,做过京师郊外劝学所劝学员,担任过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的“经理”等。
1912年5月发表短篇处女座《她的失败》。
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是在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以后。
到1929年夏回国之前,他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老舍于1929年离英返国途中,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其中《猫城记》、《离婚》与《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
《猫城记》是老舍在“对国事失望”的情绪中写出的寓言式的讽刺作品;《离婚》是通过对北京财政所几个公务员的家庭风波和灰色精神状态的描绘批判社会的作品;而《骆驼祥子》被誉为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是一部描述一位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肉体与精神被摧垮的揭示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等。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老舍担任了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并于1951年,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而老舍的代表剧作《茶馆》也是在此期间发表的。
《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1966年,老舍在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的原因
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的原因
老舍百科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的原因:
老舍原名舒庆春,一生创作了多种题材和艺术样式不同的文艺作品,成功地描绘了城市平民阶级的生活,同时努力表现新社会的可喜变化,语言生动,风格独特。
由于创作话剧《龙须沟》,老舍还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龙须沟》最初载《北京文艺》1950年创刊号。
龙须沟本是北京有名的臭水沟。
在旧社会,居住沟边的劳动群众不仅受到瘟疫疾病的威胁,还遭受反动政府和地痞流氓的盘剥欺压。
解放后,他们彻底翻了身。
人民政府填平龙须沟,修起柏油路,贫民区环境焕然一新。
剧本以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歌颂党和人民政府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塑造了程疯子、赵老头等一些性格鲜明的形象。
《龙须沟》语言生动风趣,成功写出社会变革与人们精神面貌变化的关系。
老舍--人民艺术家
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介绍中文名:舒庆春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地:北京主要成就: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在英国期间,老舍曾使用Colin C. Shu这个英文名字(应为其基督教教名)。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
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
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事200字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事200字
老舍,原名舒庆昌,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人民艺术家。
他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幼时饱受贫困和艰辛的磨练。
然而,他有非常强烈的文学天赋和对艺术的热爱。
年轻时,老舍在北京大学学习英语,培养了他睿智的思维和极高的写作能力。
他开始以文学作品展现农民、市民和工人的生活,抒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老舍的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受人民的喜爱和赞扬。
他的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等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然而,由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敏锐度,老舍也遭到了政治上的打压和审查。
他在文革期间被批判,遭受了严重的迫害,使得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
老舍一生坎坷,但他坚持了自己的信念,用笔尖书写了无数鲜活的人民形象,展现了人类的真实和善良。
他的作品不仅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思考,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老舍一直被认为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他的故事让我们深感敬佩,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老舍简介(主要作品)
老舍简介(主要作品)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
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
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
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
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
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
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
1。
人民艺术家老舍_作文素材
人民艺术家老舍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人民艺术家老舍,感谢您的阅读!
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
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
1949年应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
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
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
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简介及作品]老舍简介
[老舍简介及作品]老舍简介第一篇老舍简介:老舍简介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庆春,老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
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
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
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
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侍奉老母,规规矩矩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
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事
三一文库()〔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事〕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新式之外包括歌词、古词和旧体诗等),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
已经出版的《老舍文集》19卷,总共有一千万字之多。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事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
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
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
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
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高长虹是现代名人。
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
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
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
碧野是当代作家。
林风眠是画家。
就是老舍这样一位可爱可敬的老人却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成就卓越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
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
《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本文将探讨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原因。
一、创作主题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老舍笔下的主题始终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他不断关注着社会中最底层的劳动者们的命运,并将他们的悲欢离合、生存状况以及心理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样的写作风格,使读者深刻理解了老百姓生活的困境和感受,深刻感受了农民、工人阶层的轻重,使老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家”。
在老舍的创作中,对社会不平等和经济衰退等问题的描写很深刻。
他的小说《茶馆》以及《骆驼祥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阶层严重的剥削压制现象,并全面分析了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呼吁打破旧的体制,建立全新的创作体系。
二、对语言和人物形象的深刻挖掘老舍将对语言和人物形象的深刻挖掘,作为自己的创作特点,并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小说中的语言生动自然、真实生动,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观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美学风格。
同时,他还通过对小说人物的描写,塑造了许多丰富真实的人物形象。
在他的小说中,充满着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有悲哀的劳动者、痴情的恋人、虚荣的官员、高深的学者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情感饱满、性格鲜明,深得人心。
三、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思潮的把握老舍不仅是一位擅长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作家,同时他还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文化素养。
他曾说:“我做个中国作家,首先要是个好的中国人。
” 这句话说明了他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思潮的把握。
老舍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追求新生事物的创新以及对社会改革的呼声,这种新旧文化的融汇贯通,也就创造了获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他充分把握社会的思想潮流,用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
他的作品受到广泛的读者甚至是很多评论家的肯定,进而引领当时文坛的主流。
对于老舍,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更多的是一位拥有清晰思路、对朴实人民对成全的思想者,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文学成为人民心灵的家园。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老舍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2]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
此后三年老舍作品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
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不去,比如说拉洋车,当警察,卖艺, 有的女人甚至堕落成为妓女……。
• 老舍后来成为一个作家以后,他也始终非常 深情地关注着这样一些社会阶层,他的这些 苦难同胞的命运。
• 老舍1949年12月9日从美国回到北京,当时 老舍夫人与四个孩子尚在重庆。次年四月, 老舍在北京丰富胡同看中了一座普通的四 合院。因为当时还是供给制,物资奇缺, 原房主不要钱只要布,于是老舍用一百匹 白布“换来”了这个院子。从此,老舍结 束了漂泊的生活,与家人在这里定居下来, 直至他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 迫害投太平湖自尽。
文学贡献
文学史上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二、老舍是第一个把“乡土”中国和市民 生活作为创作主题,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 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 了巨大成功作家。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使 作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
文学贡献
劫走多少财宝,没法统计。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 债!”
老舍人生的转折:遇见恩人
• 在老舍7岁时,一位后来法号叫宗月的大和尚 改变了他的命运。宗月原名刘寿绵,是北京 西直门一带有名的大财主,老舍的祖辈曾经 为他家效过力。
• 老舍先生小的时候喜欢念书,他在学校里是 一个很用功的孩子。他的长处是语文、作文、 讲演,非常优秀。而且他讲演的时候很幽默, 经常把别人逗的哈哈大乐,而自己一点儿都 不笑。
母亲的影响
• 老舍童年时期,是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 的。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 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
•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 中收拾得清清爽爽,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 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 榴与夹竹桃,永远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从 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祈老太爷
(二)新时代的洋派青年:新派市民系列。
老舍在作品中对“新派市民”形象进行了漫画 式描写——虚荣、浅薄、嗜财、一味逐“新”、 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和 尊严的堕落人物。
如《四世同堂》冠招娣等。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城市贫民(底层市民)系列
他们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挣扎。作者对底层 市民持有一种同情的态度。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 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 .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5年, 老舍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问世。
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 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
的生日》。
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并编辑《齐鲁月刊》。
木镶大理石的书桌上,还
摆放着他当年用过的文房
四宝和齐白石先生为他刻
的印章。
你知道吗?
“丹柿小院”
院中的柿子树
•
院中的西厢房、影壁和院门
北屋是老舍先生的住房和书房
如今,老式硬木
镶大理石的书 桌上,还摆放 着他当年用过 的文房四宝和 齐白石先生为 他刻的印章。
太平湖如今重现
• 新太平湖位于北护城 河上游,从西直门到 新街口大桥,长500米、 宽20米。湖面上2000 余株荷花竞相开放, 堪与当年“太平观荷” 美景媲美,而人工修 建的水岸栈道、湖中 瀑布又使这段美景更 具现代气息。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 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 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 庆。
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 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 书艺人》。
老舍的夫人与家人
霜 叶 红 似 二 月 花
赵粉初放
第二课时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
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 《离婚》《骆驼样子》《四世同堂》 《牛天赐传》《火葬》《文博士》《正
红旗下》(未完)
短篇小说集《赶集》 《樱海集》 《蛤藻集》 《火车集》《贫血集》 《微神集》 《月牙集》
创作风格
(2) 老舍特别热爱北京,大多作品以北 京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为语言表现形式, 使他的创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特色,因而 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创作风格
(3)老舍的作品具有一种厚道、温情、 具有一种人道主义,充满对底层民众的理 解和同情;同时他的创作又有一种幽默讽 刺的意味,特别是他始终关注着国民性的 改造问题,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 这种思想发展的尤为充分。 (4)老舍善于写故事,他的作品总是情节 连贯、生动、故事性强,这一点又使老舍 的作品具有非常通俗的意味。
• 在《四世同堂》中,他这样描写童年时生 活过的那条胡同: ——
• 北京的城墙,虽然那么坚厚,也挡不 住它…………
它(北京)整个城市发展历史当中,在近代以 来两次沦为废都。”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 至于到了20世纪初辛亥革命以后,八旗的粮 饷彻底断绝之后,满族许多家庭就完全走向 了赤贫化。
•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无法抹去的回忆
无法抹去的回忆
• 八国联军,是母亲为老舍讲述最多的恐怖
故事。惨痛、愤怒、荒谬,是成年之后
老舍对此的复杂感受。
• 太后、皇上都跑了,留下满城百姓和旗籍 官兵驻守一座毫无意义的空城。身为保护 皇城的护军,父亲拿着老式抬枪跟洋鬼子 打巷战,最后被燃着的火药烧伤致死。
主要有《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和小福子以及那些 洋车夫们;《我这一辈子》中的老巡警;《四世同堂》 中的小文夫妇;《鼓书艺人》中的艺人方宝庆等等。
文学贡献
文学史上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三、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的小说 不重视结构,而重视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 儿”和“幽默风”独具一格。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 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 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北京话为基础 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
其他文学作品
话剧:《龙须沟》《茶馆》 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 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 散文杂文集:《福星集》等
创作风格
(1)老舍出身平民,了解平民,始终为 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命运而创作,从《老 张的哲学》到《骆驼祥子》再到《四世同 堂》,平民世界是老舍创作的主要内容和 基本画面。
第四、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是老舍在文史上 的重要贡献,他塑造一个底层市民人物形象的 系列(主要有四类市民形象)。
(一)老中国的儿女们:老派市民系列
虽然是“城里人”,更多是“乡土”中国的影子,生活 态度、生活方式很旧派,又保持有农民的传统的善良与温 和。但是从历史观上看,他们又那么狭隘自私和守旧。
主要有老马(《二马》), 牛老四(《牛天赐传》), 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 (《四世同堂》)等。
文学贡献
文学史上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老舍集中于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批判, 关照转型时期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
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 受着对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 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 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目的。
• 父亲牺牲以后,钱粮减半,就完全靠着母亲 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所以, 老舍先生的童年和青少年 是过着极其清贫 的生活的。
老舍的出生
• 1899年2月3日,恰好是农历戊戌年的腊月 “小年儿”。正当北京人忙着祭灶的时节, 老舍降生在北平这个贫困的旗人家庭。他 刚刚落草,母亲就昏死过去,要不是及时 赶到的大姐把他紧抱在怀里,老舍难免不 被冻死。
文学史上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三、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的小说 不重视结构,而重视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 儿”和“幽默风”独具一格。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 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 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北京话为基础 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 对旗人一般喜欢的那些玩意儿,斗蛐蛐,养 鸽子,他并不太喜欢。课外的时候,他有时 候和自己的小伙伴,比如说罗常培,一起去 小茶馆听听评书。当然都是罗先生掏钱,他 是白听的。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而说不出 的。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 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 历史。”
“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 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 快乐的坐一整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 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 京。
1962年开始,许多文艺作品遭到批判,老舍被 迫停止了《正红旗下》的创作。
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 问日本。
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于红卫兵的迫害,老舍 自沉于太平湖,年67岁。
第一课时
• 老舍先生的父亲母亲都是满族人。父亲是正 红旗的,是保卫皇宫的护军。母亲是正黄旗 的,出生在农村。当时他们的收入,就是三 两银子、一担老米。
• 这里是他的诞生地,这里是他度过童 年和青少年的地方。
• 童年的记忆是难以忘怀的,童年对一 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 …… 对于自己在贫穷中度过童年的地 方,老舍怀有至死无法割舍的感情,在他 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小羊圈胡同的影子,有 的几乎完全是把小羊圈胡同作为地理背景 和活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