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共第一次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论文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论文
摘要: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多方面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国共合作的必然结果,国共两党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领导各阶级,共同对敌,这是北伐胜利的根本原因。
北伐的胜利得到了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支持,这也离不开共产党的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这是中国人民厄运的开始。
从此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们蜂拥而至侵占了我国的大片领土,攫取了中国的经济、政治,肆意地掠夺中国财富,残酷地压迫着中国人民,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的矛盾也突发出来。
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成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阻碍。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内外勾结,使中国经济停滞,政治瘫痪,中国民族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在这时,一支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并于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民主思想空前高涨。
但是这次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取得政权后,内外勾结,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黑暗的社会。
袁世凯死去,北洋军阀又分裂成了三大军阀——皖系、直系和奉系。
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军阀为划分势力范围进行争斗,使中国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那么,推翻军阀统治,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论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历史经验

论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联合执政,被称为“国共合作”。
1926年10月,中共和国民党政府会谈一致,建立有中央政府的政治合作,对外联盟,合作实施社会主义改革,保护民族资产和民族文化,改变民族分社制度提出有力要求。
这一政策确定了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意义的两大党派联合政治行动。
作为经验教训,国共合作下的历史经验有许多深刻的启示:首先,合作的双方必须明确和定义各自的政治角色,完善合作机制,使双方的政策和实践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发挥双方的潜力,以期维持合作的开放性和长期发展;第三,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鼓励和促进政党精神的共同发展;最后,双方要遵守共同利益,为共同发展带来新的和持久的成功。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1924年至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期,也被称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对于中国革命和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进行探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核心内容是国民革命和统一战线。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侵略、封建统治和割据混战的严重局面,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势在必行。
国共两党根据彼此的共同目标,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具体内容包括政治合作、军事合作和思想合作。
政治合作方面,国共两党在共同纲领上达成了一致,共同抗击帝国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军事合作方面,国共两党共同组织了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由两党合并成立,共同抗击北洋军阀,推翻北洋政府。
思想合作方面,两党在政治理念、军事战略和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是显著的。
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使得北伐战争能够迅速推进。
1927年,北伐军攻入南京,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政权更迭。
此外,合作期间还出现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和社会运动,如土地革命、劳工运动等,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第一次国共合作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思想上的差异和权力上的争夺。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共两党爆发了武装冲突,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束。
尽管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失败,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的合作经验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逐步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第一次国共合作也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多元化、社会改革的推进和民主意识的普及提供了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内容包括国民革命和统一战线。
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中国革命和民族独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认识。
首先,国共合作是“适乎世纪潮流,合乎人群需要的”。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由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加上又未充分发动工农群众且无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辛亥革命终是不彻底的。
后来袁世凯废弃共和实行帝制,继之是直、奉、皖各派军阀“穷兵黩武,连年内战”,全国到处是“军阀横行,政客流毒”致使“中国今日政治不修、经济破产,土崩瓦解之势以兆,贫困剥削之病日深。
”纵然孙中山发动讨袁、护国、护法运动也因其势单力薄又为争取同盟者而以失败告终。
而共产党走的另一条道路:组织和发动工农运动。
1922年1月开始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从香港海员大罢工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延续13个月,大小罢工18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虽然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但“二·七”斗争的失败也给中共以教训:面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单靠工人阶级自己,革命难以胜利,必须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革命统一战线。
与此同时,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均遭失败加上陈炯明的叛变更使孙中山惶惶如丧家之犬。
他在绝境中终于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不是胜利之道,唯一的出路在于“唤起民众”,实行国民革命。
因此两党都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接近渴求。
当时中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反动军阀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倒军阀,完成国民革命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因此,国共合作是必要的,是“适乎世界潮流的”。
两党合作后的功绩又是举世瞩目的,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
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
1924—1927年两党的合作,造成了第一次革命的胜利。
”①具体表现在革命军北伐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打下了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打跨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控制了长江流域,占领半个中国,基本完成了孙中山的夙愿。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采用党内合作形式的原因论文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采用党内合作形式的原因有关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一直是高一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从我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由反对国共合作和党内合作的方式到积极推动两党合作态度的转变这个角度,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及采用党内合作形式的原因,并对这一形式进行简要评价。
国共党内合作这一形式,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首先提出的。
中共一大后,马林离开上海去中国南方,同孙中山会谈三次。
回到上海,安排了一系列两党领导人的会议:“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
同时共产主义小组必须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同志们必须共同商定在国民党内应遵循的策略。
我们的同志拒绝这个主意。
”这是现有史料中第一次涉及国共合作以及党内合作形式的问题。
这个建议受到中共的抵制, 1922年陈独秀致信在苏俄的伍廷康(维经斯基的化名)提出反对意见:“(一)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
(二)国民党联美国,取张作霖,段祺瑞等政策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
……(五)国民党孙逸仙派向来对于新加入之分子,绝对不能容纳其意见及假以权柄。
……第三国际倘议及次事,请先生代陈上列六条意见为荷。
”这六条反对理由,第一条带有纲领的性质,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尚未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把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当前任务的时候,国共两党宗旨确有根本性的差异。
1922年,中共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后,对国民党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原因是由于中共逐步了解了共产国际二大有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联合战线思想,加上对中国社会现状的进一步分析。
列宁在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上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必须首先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包括所在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及其组织——共产国际,都应该与所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实行暂时的联合。
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作用

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作用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作用背景介绍•国共两党的成立和原本的分歧•形势变化下的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国共合作的意义与作用统一了革命力量•国共合作将国内的革命力量统一起来,形成了以两党为核心的统一战线•可以充分发挥两党的优势,加强抗日斗争和中国革命的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与党员数量•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得到更多机会和话语权•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大了党员数量,增强了影响力推动了革命目标和纲领的制定与实现•两党合作共同制定了抗日救亡、土地革命等重要纲领•并积极推动这些纲领的实施,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合作模式和机制,为后续的合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这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更多合作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统一了革命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与党员数量•同时,它也推动了革命目标和纲领的制定和实现•此外,它为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注意:以上为一篇格式化的Markdown文档,其中涵盖了相关内容的主要标题与副标题。
实际写作时,可以在每个标题与副标题之下展开更丰富的论述,以完整表达主题内容。
背景介绍中国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中国国民党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一个新兴的共产主义政党。
两党在目标、理论和战略上存在分歧,互不信任。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国民党内部的变革,两党开始认识到相互合作的必要性。
国共合作的意义与作用统一了革命力量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将革命力量统一起来,形成了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统一战线。
在这个时期,国共两党共同抵制外来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
他们共同组织了广泛的工农武装力量,加强了抗日斗争与中国革命力量的整体素质。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与党员数量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的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得到提升,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和资源分配。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政策中的妥协性问题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政策中的妥协性问题[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作为中国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至今仍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对国民党做出了三次大的“妥协”,这三次“妥协”与大革命的兴衰成败历史的逻辑联系在一起。
正确认识三次“妥协”及其经验教训,对于科学把握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做好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策略妥协毛泽东曾经指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①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策略,始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
这些策略,从根本上说有两种,一种是斗争,一种是妥协(或叫让步)。
对敌人,对不利于或者叛卖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注意的。
但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必须善于让步、善于妥协。
列宁提出“为了更好地跃进而后退” ②。
因此,在服务于无产阶级总目标前提下的让步,是允许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以至高潮。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及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曾经做出过三次大的妥协(或叫让步),而这些妥协的正确与否,在很大广度和深度上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基本走向。
下面就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共在政策上对国民党所做出的三次妥协性问题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一、中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政策中的三次“妥协”妥协之一:无产阶级为革命而与资产阶级合作(中国共产党为革命而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整个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即使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残存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远没有完成。
理论上讲,这一艰巨任务,历史的责无旁贷的落在先进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探析

韩俊,曹均学(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两党携手第一合作是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统一战线,创造性地实行了政治改革和军事改革,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
是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和革命需要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文针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必然性;新三民主义中图分类号:K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022-02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为着祖国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富强,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他始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勇于前进。
和共产党人首缔合作,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战线的毅行壮举,更是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至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正如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的政治斗争,在他的晚年达到了最高峰。
这一发展的顶点是他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一道进行中国的革命。
”①一、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一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恐后地回到中国市场,特别是英美日等国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美等国在中国设立银行、开设的工厂迅速增加;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使大战时期稍有发展的中国民族资本又重新受到列强的压迫。
在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中国人民都感到来自帝国主义列强的巨大压力,反帝情绪普遍高涨。
国内军阀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混战不断,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地方军阀的“联省自治”,全国大多数省份战火不断,卷入内战的军队在1924年达345万之众。
天灾兵祸,经济萧条,人民负担加重,并饱经战乱蹂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对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并不是很透彻,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并不准确,在党一大的纲领中提出反帝翻封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力量极其强大而残暴,中国共产党从“二七”惨案中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愿望,必须要有强大的同盟军和自己的武装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1924年6月,国共两党在苏联共产国际的推动下,达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这次合作的内容是为了共同抵抗北洋军阀统治,推翻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这次合作的历史意义深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形势。
北洋政府的统治下,社会秩序混乱,经济衰退,民不聊生。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和军阀,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因此,国共两党决定展开合作,共同进行革命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标是清除国内的反动势力,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国共两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合作计划和政策。
他们共同组织了工人、农民、学生等群众,发动了一系列的示威游行和罢工,以表达人民的诉求。
他们还共同策划了武装起义和军事行动,力图夺取政权,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两党之间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
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政策,有时候会产生摩擦和矛盾。
但是,在共同的革命目标面前,两党能够互相谅解,相互支持,共同奋斗。
他们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了许多分歧,保持了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是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国共两党共同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革命力量,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
他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社会改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们还共同组织了抗日战争,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这些胜利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在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国民党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更多的人民的认可和拥护。
其次,它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合作的力量使得中国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试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方式的历史作用

试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方式的历史作用九九级历史系(2)班何良慧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党内合作”方式,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也有其负面作用。
本文将从“党内合作”方式形成的原因、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以及它的经验教训四个方面对其作一全面评价。
关键词: 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方式历史作用一、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的原因1922年8月,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会议决定在国民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改组的前提下,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是当时各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党内合作”是孙中山坚持的前提条件。
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战线,实行党对党的党外平等合作,孙中山没有同意,而是提出党内合作的意见,要求共产党人国民党。
随后,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但是,孙中山提出联共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资本主义理想,为了挽救国民党。
他对宋庆龄说得很清楚:“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1]他企图依靠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党人,整顿和挽救组织松散的国民党。
他的联共政策,也并非真正的平等的联共,而是要求共产党服从自己的领导。
他说共产党“如不服从吾党,我亦必弃之”。
[2]他的扶助农工政策就是要求工农群众跟着他走资本主义道路。
他多次要求工农“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服从我的主义,奉行我的办法”。
[3]其次,“党内合作”是共产国际维护苏俄利益的产物。
世界资本主义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难时期后,又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欧美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对苏联形成新的包围,即政治上的孤立和经济上的封锁。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政府比较重视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基础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基础作者:张冲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非凡的意义,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本文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一共产国际的指导;组织基础一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政治基础一当时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政治形势;文化基础一先进文化,揭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基础。
[关键词]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基础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饱受苦难,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国共两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掀起了一系列革命高潮。
回顾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形成基础。
一、国共合作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压迫着中国人民。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局面已经非常混乱,社会动荡,军阀割据,到1924年,大多数地区都处于战争状态,各种军阀搜刮百姓,民不聊生,人民苦不堪言。
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他们掌握着国家机器,掌握着政治、经济、及文化大权。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领导力量,但自身影响力还很小,而且共产党认识到要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必须依靠各个阶级加入才能实现,应该联合有一定势力的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中国国民党有着推翻封建王朝的光荣历史,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但由于国民党组织涣散,政治动摇,难以独自担负起带领人民反帝反封重任,所以受到了一些挫折,孙中山在彷徨的过程中,也从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因此国共合作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必然结果。
二、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一)共产国际的指导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1920年6月,列宁为即将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明确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暂时合作,甚至同它结成联盟。
但是不要和它混为一体,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
国共第一次合作材料

因为当时国民党需要培养武装力量,因此必须借助于苏俄的援助,中共与俄共属于同样性质的革命政党;另外,国共两党当时都以打倒军阀为共同目标,联合起来属于互惠;孙中山也想借共产党之力从组织上改造国民党。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之所以能够实现,具体原因和条件包括如下几点:一.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要任务看,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必要性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 从共产党的角度看,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单单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
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谋求和国民党合作,其原因在于:(1)“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二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又连续倡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维护中国的民主共和。
尽管都没有成功,但对中国封建势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2)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革命的象征,其愈挫愈奋的顽强精神,为人民所敬仰,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
(3)当时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控制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在军阀割据的中国,这是绝无仅有的。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为了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
党内合作使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也容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
浅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的原因

变对华政策 . 成对蒋介石采取拉拢手段 , 促使革命阵营早 日 赞 以 分 裂 一 批 批 官 僚 、 客 、 办 也 同 国 民党 上 层 拉关 系 , 政 买 准备 改 换 门庭 混 入 革命 阵营 原 来 依 附 北 方 的反 动 势 力 . 日本 帝 国 主义 同 和 蒋 介 石 双 方 都 有 密 切 关 系 的政 学 系 官 僚 黄 郛 、张 群 等 人 联 袂 南 下 . 蒋 介 石 施 加影 响 革命 阵营 内部 掌握 了相 当大 的 领导 权 对 的 民族 资 产 阶 级 右 翼 .在 革 命 的 深 入 发 展 中一 步 步 背 叛 革 命 而 投 人 反 革 命 营 垒 一 般 中小 资 产 阶级 在 革 命 的关 键 时刻 也 表 现
浅 论 第 一 次 国 共 合 作 的 破 裂 的 原 因
王倩 ( 州师 范 大 学 贵 贵 州 贵 阳 5 00 ) 5 01
中 誊 :1一一 一 一一 一一 一一 _ 图 一 —一 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 K4 一 享
史 . 后世 提 供 有 意义 的借 鉴 为 关键 词0 第一 次国 共合 作 破 裂
- - ¨ j “ -- ¨ 。 - 。 。
12 9 4年 1月 . 民党 第一 次 全 国代 表 大 会 在 广 州 召 开 . 志 出很 大 的 动 摇 。 五卅 运 动 时 , 国 标 民族 资 产 阶 级最 初 曾积 极 参 加反 帝 着 第 一 次 国共 合作 的正 式 形 成 。在 此 基 础 上 。 12 从 94年 到 12 斗 争 并 发 挥 过 重 要 作 用 . 后 却 妥 协 动 摇 . 分 表 现 出它 在 政 治 97 以 充 年 .一 场 以推 翻 帝 国主 义 在 华 势 力 和 北 洋 军 阀 为 目的 的革 命 运 上 的两 面 性 动 . 滚 滚 洪 流 席 卷 大 地 , 们 通 常 把 它 称 为 “ 革 命 ” “ 民 似 人 大 或 国 二、 中共 成 立 之 初 的 幼稚 性 和 陈 独 秀右 倾机 会 主 义 的 错 误 革 命 ” 这 场 轰轰 烈烈 的革 命 风暴 . 帝 国 主义 支 持 的北 洋 军 阀 把 在 大 革 命 的初 期 和 中期 . 的路 线 基 本 上 是 正 确 的 . 党 因而 取 和土 豪 劣 绅 打 得 落 花 流 水 . 得 了 辉 煌 的 胜 利 . 最 终 奠 定 了 全 得 很 大 的 胜 利 。 是 , 时 的党 终究 正处 在 幼 年 时 期 。因而 . 的 取 并 但 这 党 国统 一 的格 局 。但 是 , 最后 由 于 国 民 党 右 派 的 叛 变 , 致 革 命 阵 中央 领 导 机 关在 一 些 重 大 问 题 上动 摇 不 定 。 在 大革 命 后 期 . 了 导 受 营分 化 . 共 合 作 分 裂 。 中 国革 命 由 此 陷 入 低 潮 . 史 就 此改 变 反 革 命 势 力 的欺 骗 , 有 能 够 领 导 全 党 采 取 果 断 有 力 的措 施 . 国 历 没 革 了走 向 . 中 的原 因值 得 我们 深 思 。 其 这 次 大 革 命 失败 的原 因 . 学 界 已做 过 不 少 详 实 的研 究 。笔 史 者认 为失 败 的 原 因 归结 起 来 有 以下 三种.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对激化,中国人民为了寻求民族解放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内外形势、合作的酝酿、合作的正式建立来简单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并对其合作形成的原因、合作破裂的原因加以分析。
一、20年代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及国共合作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二年内,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战后的分赃、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和干涉俄国的革命。
从1922年开始,各帝国主义国家将其注意力转向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华盛顿会议之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工业投资和增设国际垄断组织机构等形式,加紧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并且唆使各自支持的中国军阀进行混战,以扩大其在华势力范围。
因此军阀混战不止,仅四川一省,1911年至1933年军阀混战共400次以上。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以上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矛盾激化,各阶层人民必须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9年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积极筹划北伐。
1922年陈炯明勾结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屡遭失败,却没有动摇革命决心;但对如何革命却处在一筹莫展之中。
在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伟大的转变。
1920年,孙中山会晤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和苏俄专使马林,他们向孙中山建议要加强与苏俄的联系,并同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
1922年6月,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对孙中山和国民党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幻想帝国主义的帮助和依靠封建军阀势力也给予恰当的批评。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05-26作者简介:史新城(1963—),男,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讲师。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史新城(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没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国家依然处于混乱的局面。
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苏联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找到了革命失败的症结:缺乏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只有建立了国共合作,才能形成一个更广范的国民革命。
从而使中华民族统一、独立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因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军阀混战;国家统一;五四运动;国共合作[中图分类号]D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257-02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国的建立,一度使许多人以为中国从此可以走上统一、独立的道路。
然而,现实很快就扑灭了幻想,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混乱的局面日甚一日。
各省军阀割地称雄,长期混战,掀掉一个皇帝桂冠,换来的是大大小小军阀的统治。
“环顾内忧外患,荆棘遍地,神圣庄严之中华已呈豆剖瓜分之现象,文化昌盛之华胄将侪奴隶牛马之民族。
”军阀的混战,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人民对国内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十分厌恶。
“慨自军阀得势以来,拥兵纵乱,海内骚然,罄国库之收入,不足以养兵,遍中国之版图,几无一宁宇。
公私破产,百业凋零,国人深受痛苦,已达极点。
”中国人民希望早日结束这种局面,实现祖国的独立和统一。
如何实现统一的任务?一些大军阀从建立他们独霸中国的愿望出发,也曾谋求过“统一”。
但这种“统一”的谋求,造成的是无数次的混战和更大程度的分裂。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容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容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国共两党在他的遗愿下进行了第一次合作。
这次合作被称为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具体实践,也是国共两党在共同对外敌斗争中实现了初步统一战线的一次重要尝试。
国共合作的背景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国民党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国内仍面临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困境。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使得中国的民族独立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共两党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决定进行合作,共同抵抗外国的侵略,共同推动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
国共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军事和组织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双方同意实行“国共合作、共同对外”的方针,共同组织国民政府,实现各党派的平等地位。
在军事方面,国共两党共同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共同对外抗击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
在组织方面,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合作方针和政策,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国共合作的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国共合作的成功实现了国共两党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的团结。
其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军事保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最后,国共合作的成功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国共合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国共两党的历史和思想传统的差异,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这给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仍然存在,国共合作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
最后,国共合作的实践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合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一定的问题等。
总的来说,国共第一次合作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是国共两党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的团结的一次重要表现。
国共合作的成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军事保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容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容国共第一次合作可谓是个传奇的故事,充满了历史的波澜壮阔。
你想想,那个时候,国民党和我党本是水火不容,像猫和老鼠一样互不相让。
然而,事情就是这样巧妙,历史的安排总是让人意想不到。
就在国民党打算独自称王的时候,哎,外敌来了,大家伙儿都知道,那个日本鬼子惦记着咱们的地盘,眼看就要捣乱。
这时候,国民党和我党像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突然想到联手干敌人,真是令人惊讶啊。
当时的孙中山,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遗志在国民党心中还是有一席之地。
他提倡的“三民主义”成为了国民党的核心思想。
老百姓都知道,国家、民族、民权,这几个字说起来简单,但落实可不容易。
我党那边则强调工农革命,追求社会主义,目标虽不同,但面对共同的敌人,大家都意识到,咱们得把私仇放一边,先把外敌干掉。
别说,大家的心里都明白,这场合作就像是临时抱佛脚,谁也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刻撕破脸。
这时候,双方高层开始频繁接触,互相商量着如何联手抗敌。
他们在长官公署开会,聊得火热,真是神仙打架,谁都想在这场斗争中占得先机。
不过,合作不是那么容易的,双方在某些细节上总是会有摩擦。
国民党想要控制大局,而我党则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嘿,这就像两只老虎争食一样,难免会有点争执。
不过,最终大家都意识到,得先一起对付“外敌”,别让小矛盾影响了大局,毕竟敌人还在那儿虎视眈眈呢。
为了增强合作,双方还制定了一些协议,比如共同抵抗外敌、联合相关部门之类的,听起来似乎很美好。
国民党希望能够得到我党在底层的支持,而我党则想借机壮大自己的力量。
合作之初,很多人并不看好,觉得这是个“黄粱美梦”,不过,现实却给了他们机会。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共合作的呼声也愈发高涨。
很多百姓开始寄希望于这两个政治团体,希望他们能够团结一致,改变自己的命运。
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的宣传工作也开始了,国民党打出了“联合抗日”的口号,而我党则在基层组织中大力宣传。
这种宣传很有效,吸引了不少群众的关注,大家的心情开始变得积极,甚至有些地方的小伙伴们都加入了抗日的队伍。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原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原因摘要: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北伐战争时期,其破裂的原因众说纷纭。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国共合作失败共产国际矛盾分歧声势浩大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接连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彻底破裂。
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由多个方面,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共和国民党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合作过,或者说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众多分歧与矛盾,最终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
一、国内矛盾的激化国民党在1924年至1926年对农民运动的支持,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广东的地主阶层大多是支持陈炯明的。
但北伐的革命风暴席卷湖南、湖北、江西后,这一地区大多数军官被吸收到了革命军中,一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了——除非培训了很多农民鼓动员的共产党同意取消土地革命(此前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工作一直是以国民党的名义进行的)。
1927年4月2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成立了成员包括毛泽东和谭平山两名共产党员在内的五人中央土地委员会,毛泽东为组长。
由于共产党在该小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制定了一部体现无产阶级性质的土地法草案,即“土地问题决议草案”。
该草案规定“没收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军阀及一切反革命分子”在乡村的土地。
这个文件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军阀及一切反革命分子”如何界定,五人小组没在草案中写入他们小范围讨论时的界定标准:“有地三十亩以上的富农、小中地主及大地主均是反革命。
”虽然后来这一草案向大地主和资产阶级妥协,但在执行过程中就不可能控制住局面,农民们简单而粗暴的采取“没收一切土地的措施”,并且以暴力反抗租税。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共的一些党员犯了左倾激进主义错误,在执行这一法案时过快过急,甚至使用暴力,造成了大地主阶级的反弹。
又由于配合大革命的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的罢工运动此起彼伏,抵制资本家的剥削,要求制定劳工法案。
这就严重影响到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他们不再像革命早期那样热切的支持大革命,相反却越发表现出他们的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共第一次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
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
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
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但是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破裂。
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开创了若干个局面。
中共帮助国民党组建省、市地方党部;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工农运动得到大力开展;1925年1月,中共四大首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之后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把革命推向高潮;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长期沉寂的北方革命运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最终国共合作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讲。
客观上,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联合绞杀;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上,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②以陈
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虽然国共合作以失败而告终,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
这次国共合作也让中国共产党吸取了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
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说:
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国共合作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其历史意义却不容忽视。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成员:洪斯南范学强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