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打造本色课堂 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合集下载

让“数学味”充盈数学课堂

让“数学味”充盈数学课堂


开 放 而非 “ 漫谈 ”
【 例 一 】 7的 减 法 》 的 教 学 案 《
片 段
友 , 鼠妈妈 包 里 还 剩几 个 土 豆 ? 袋 生 : 鼠妈 妈 的口袋破 了一个洞 , 袋
土 豆 掉 了一 个 , 剩 6个 , 式 是 : 还 列
7 =6。 —1
在第一册教学《 7的 减 法 》 课 一
生 : … …
富 有 生活 气 息 .又 充盈 数 学 味 的 开
放 课 堂 ’ 二 体 验而 非 “ 表演 ”
生 : 豆 最后 会 全 部 掉 光 , 该 土 应
是 770 — =
师 : 在 再 看 这 幅 图 , 有 什 么 现 你 问题 呢 ? 以 向袋 鼠妈 妈提 问 . 可 可 也
创 设 了学 生感 兴 趣 的教 学 情 境 . 学
活 动 , 小 朋友 学 会 使用 人 民币 。 让 我
们 比比谁 会 计 划 用钱 .买 一 些 最 需
生 : 想 问 袋 鼠 妈 妈 , 些 土 我 这
豆 是 不 是 从 农 民 伯 伯 种 的 地 里 偷
来 的?
生 一 下 子被 这 生 动 有趣 的情 境 所 吸
时 .一位 老师 出示 了一 幅袋 鼠妈 妈 背 破 包 的 画面 画 面上 的大 包 里 装
着 7个 土 豆 .土 豆 正从 包 底 的一 个
生 : 豆 还 会 掉 下 来 , 该 是 土 应
7 —2= 5。
随 意地 “ 游 ” 否 则 数学 课 就 会 “ 漫 . 变
味 ” 至 “ 质 ” 教 法 B就 在 教 师 甚 变
学 习 的方 向 、 内容 和方 法 . 尚需 要 教 师 的帮 助 和 引 导 所 以 当学 生 一 味 地沉 浸 在 有 趣 的情 境 中 .难 以发 现 情 境所 隐 含 的数 学 问题 及情 境 背 后 的 数学 意 义 时 .就 应 充 分 发挥 教 师

让数学课堂保持数学本色

让数学课堂保持数学本色
二、 应 用 数 学 语பைடு நூலகம்言
数 学语 言的应用 ,也体现了学习数学 的程度 和 对数学的理解程度 。例如长方形的长 、 宽, 正方形 的 边长 、 平行 、 垂直 , 正三角形 , 正多边形 , 循环小数 , 分 数中 的平均分 , 除法 的意义中的包含除 、 平均 除等。 这 些 在 数学 中 的数 学 专 用 词 汇 ,不 光教 师在 教 学 中 要 应 用 得精 准 、 恰当 , 而 且 还 要 让 学 生也 学 会 运 用 这 些数学语 言进行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 首先 , 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系统 、 完整 的掌握。 符号是数学语言的基本词汇 , 定律 、 法则 、 公 式和特定的表达程式构成 了数学语 言的基本语法规 则, 掌握好这些是非常重要 的。 其次 ,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 的语 言进行 交流 ,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帮助学生将他 的表达 向 更简洁 、 更科学 、 更 符 号 化 的方 向 发 展 , 即向符号语 言与图式语 言靠拢 ,而不是停 留在烦琐 的描述或浅 层的心理感 受上 。
三、 重视 数 学 思 想

彰 显 数 学 魅 力
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 天 ,好多老师认为学生 的数学学习必须要到生活中去找 素材 ,要让学生学 习原汁原味的生活数学 , 这才真正体现“ 学生 的数学 学 习 内容 应 当 是 现 实 的 、 有意 义的 、 富有 挑 战 性 的 , 这些 内容 要有利于学生 主动地进行观察 、实验 、 猜 测、 验证 、 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 这是一全新 的课 改理念 。可是 , 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矫枉过正 , 让数学 教学丢失 了很多宝贵的优秀传统 ,很 大一部分数学 课堂表面浮华 , 缺 少 数 学 课 必 需 的理 性 思 考 与 分 析 , 学生 的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力 度太小 。 翻开现在 的苏教版国标本教 材 , 图片丰富 , 形象 生动 ,不管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 十分 注重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然而有数学本色的数 学语 言和思考在书 上 却 不 多 。我 们 教 师 要 转 变 观念 , 不应该“ 赶时髦 ” 。 数学本身有着数学美 ,数学学科 有着 独特 的数学魅 力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要 比一堂 热热 闹 闹 的数 学 生 活 化 的课 有 意 义得 多 。 例如 , 数学 要培养学生 的一种想象能力 ,在学习之初 可借助实 物, 但是渐渐地要学会脱离 实物来进行思考 , 如果使

让数学课充满“数学味”

让数学课充满“数学味”
学 中 ,当学生 经 历 了探 究 过 程 ,得 到 问题 的结 论 后 ,
教 师要及 时 引导学 生 “ 回头看 ”,回忆 这个 结论 是 怎
搭 配 ” 的教 学 。教 师 创 设 情 境 :六 一 儿 童 节 就
要 到 了 ,明明要 去参 加 活 动 ,她 有很 多漂 亮 的衣 服 ,
摘 要 :在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应该把握住每节数学课 的数学本质 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
验 ,并 实施 于 日常 的数 学课 堂教 学 中,注 重巧设 情境 ,凸显数 学本 质 引领探 究 ,让 学生在 学 习数 学知识 的过 程
中 ,不 断提 炼 、 内化 、实践 等循环 往 复的过 程 中,感 悟数 学 思想 ;升 华 新知 ,重 视 引 导学 生 “ 回头看 ” ,在 反 思获 得 新知 识 的过程 中 内化数 学 方 法 ;拓 展 延 伸 ,还 原 生 活 ,学 以致 用 ,让 学 生 在 解 决 实 际 问题 中深 化 数 学
是 怎样 发现 和解决 问题 的 ,反 思 自己是 如何 获得新 知
识 的 ,在获得 新 知识 的过程 中运 用 了哪些基 本 的思想
录下来 。在 学生 汇报过 程 中 ,展示 学 生 的记 录单 。先
展示 文字记 录的 2~ 5种 的穿 法 ,再展 示 6种 的 穿法 ,
方法等 ,并 及 时对相关 的数学思 想方 法进 行概 括 ,使
数学 知识教 学 中 ,通过 提炼 、内化 、实践等 循环往 复 的过 程 中逐步形 成 ,学生 只有经 历这 样 的过 程 ,才能
逐 步悟 出数学思 想 。 因此 ,在数 学教 学 中教师需 引领
学 思考 的 过程 ,让分 类 思 想 、有 序 思考 、符 号 意识 、 优化 思想得 以充 分感 悟 ,数 学 化过程 得 以彰显 ,真 正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4 . 通 过这道题 的练 习, 给你什么启发 ? ( 数学要进 行有顺序 的 思考 , 学数学必须要举一反三 , 等 等。 )
两位 教师对于同一道题不 同的处理方式 , 反映的是两种
不 同 的 教 学 理 解 。教 师 A 注 意 到 了题 目中 蕴 含 着 的 开 放 性
教师 A 的做法是让学生计算 后就完事 , 这样处理 , 仅仅

在每堂课的练习巩固阶段 ,我们很容易忽视思考方法 , 只着 眼于技 能技巧 的训 练 , 似乎 学生们会做 了 、 做对 了就可

以 了。 其实 , 其 中蕴藏 了很 多有思维价值 的方法值得我们 共 同挖掘 , 帮助学生 丰富思考 问题 的方法 。 教 师要提供给学 生
思考问题方 法的指导 ,帮他们提炼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 进 一步渗透数学思想 。
让“ 数 学味 " 回归 数 学课 堂
陈 飞燕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 中的
二、 在知识运用 中, 凸 显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 生活味” 渐渐浓 了起来 , 然而“ 数学味” 却被逐渐淡化 、 冷落 , 致使数学课反倒丢了“ 数学味” , 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 。 因 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 “ 数学味” 应该回归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在 问题 探索中 , 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和渗透 , 进 一步发挥 了题 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
个 很浅的层面上 。 而教师 B却 透过 问题本身 , 看 到了问题
背后所 隐含着 的更 为深刻 的思维引导价值 , 合理 地对 问题进 行 了深度挖掘 , 举一反三 , 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有序性 、 深刻性 、 逆向性 、 批判性 的指导和渗透 。

还原数学本色回归“数学味”教学

还原数学本色回归“数学味”教学

还原数学本色回归“数学味”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丰富多彩的今天,数学课堂上精彩纷呈。

但在热闹活跃的背后,我们发现数学课堂似乎缺失了什么。

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数学味”渐渐变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而留给学生积淀下来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的训练等却越来越少了。

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数学课堂该如何摈弃浮华,体现它独有的“数学味”,成就真正的魅力课堂?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发“数学味”课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抽象的,情境是具体的,我们应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依托在具体的情境中。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提倡数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

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

二、亲历数学建模过程,使思维过程“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认为: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

一节缺少思考含量的数学课,一节缺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一节好课。

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的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回归本源,追求本真——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回归本源,追求本真——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专题论坛2019 年 5 月166回归本源,追求本真——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陈慧珍(浙江省浦江县檀溪镇中心小学 浙江浦江 322200)摘 要:随着新课程学科素养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生活化”、“情境化”较之以往也许是最明显的变化了,课堂热闹异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师生合作似乎是无比和谐,但在这热闹的背后则需要我们去冷静的思考: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数学课有“数学味”吗?一味追求“生活味”而忽视“数学味”,必然会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其危险性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寻思如何让“数学味”回归到数学课堂中来,因为没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将是无本之木,最终会归于虚无。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生活化 数学味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具有“数学味”,然而“数学味”、“数学化”仅仅是我们一种口头化的表述,其内涵是丰富而又复杂的,我们很难做出明晰的表达,那么,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应如何让课堂充满“数学味”呢?一、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教学不能是孤立的,我们应当在交流中有意识的进行归纳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与点拨,提炼策略和升华思想,将思想方法教学溶于数学语言教学之中,将有效的思路演变为系统的方法和策略,将科学的方法拓变升华为科学思想,尽量使学生的思想方法表达的科学一些、简洁一些,逐渐向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靠近。

[1]在教学《可能性》一课结束时,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我们就要说再见了,说到“再见”,不知道以后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是可能呢?还是不可能?还是一定?又如在《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中,用刚学的百分数来表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情绪,是愉快呢?还是紧张?还是遗憾?他们各占百分之几?[2]像这样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不仅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特色,更加彰显了数学课堂中那种浓浓的“数学味”。

二、数学思想与方法从数学的双重性来看,数学不但但是一种知识,他更是一种思想和方法。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之本色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之本色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之本色数学一直被视为一门抽象、晦涩、难懂的学科,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常常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如何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找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了每个数学老师都面临的挑战。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寻小学数学课堂的本色,探究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几何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他们对几何知识的兴趣。

在操场上让学生观察球场的形状,然后让他们画出球场的平面图,并计算球场的面积和周长,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在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趣味游戏,增加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趣味游戏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设计一场数学趣味竞赛,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数学知识的比拼,通过竞赛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三、教学媒体,呈现形象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媒体来呈现形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学习分数的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视频来展示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和视频来理解分数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引导思考,培养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引导思考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巩固训练,提高水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巩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和生活味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和生活味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和生活味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下面就以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使数学课堂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学生会乐此不疲,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数学知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让数学课堂有滋有味

让数学课堂有滋有味

让数学课堂有滋有味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吴荣华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立足本职、不断探索,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全面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下面,谈谈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题材,设计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呈现手段,辅之以言语引导,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兴趣,使之产生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持续欲望。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几和第几”时,教师一上课就设计了一个引人人胜的环节:“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召开运动会,想去看看吗?那我们就先去买票吧!”紧跟着就出示排队买票图,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兴趣盎然,使学生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然后每一场比赛都是几和第几的问题,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

再比如,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四只小兔采蘑菇的主题图,教师把它编成一个简单的故事:四只小兔正进行采蘑菇比赛呢,仔细看他们的篮子,分别采了几只,用那个数字来表示呀?当看到篮子里空空如也,垂头丧气的老四时,孩子们一齐说0只,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把握教材的尺度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投入到对学习内容的探索中去。

二、准确把握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回归数学味本色让数学教学更高效

回归数学味本色让数学教学更高效

回归数学味本色让数学教学更高效发布时间:2022-10-06T03:16:17.940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5月作者:范冰锋[导读] 数学课是研究空间与图像,数学与代数,它追求的是几何直观的空间美、数与运算的精确美数量关系的逻辑美。

数学应该姓数,“数学味”就是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

过分追求数学课堂的“生活味”,使得原本应有的“数学味”越来越淡。

应该寻思如何让“数学味”回归到数学课堂中来,找到“生活味”和“数学味”这两者的平衡点,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数学思维、数学眼光来审视、思考、表述这个现实世界。

范冰锋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让河小学 321035【摘要】数学课是研究空间与图像,数学与代数,它追求的是几何直观的空间美、数与运算的精确美数量关系的逻辑美。

数学应该姓数,“数学味”就是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

过分追求数学课堂的“生活味”,使得原本应有的“数学味”越来越淡。

应该寻思如何让“数学味”回归到数学课堂中来,找到“生活味”和“数学味”这两者的平衡点,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数学思维、数学眼光来审视、思考、表述这个现实世界。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化生活化数学味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5-063-01数学课是研究空间与图像,数学与代数,它追求的是几何直观的空间美、数与运算的精确美数量关系的逻辑美。

数学应该姓数,“数学味”就是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学课堂越来越“生活化”、“情境化”。

热闹、活力十足、精彩纷呈是这样的课堂的代名词。

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师生之间的合作看似非常和谐。

但在这热闹的背后则需要我们去冷静的思考: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数学课有“数学味”吗?过分追求数学课堂的“生活味”,使得原本应有的“数学味”越来越淡。

让数学课堂保持数学本色

让数学课堂保持数学本色

二、 应 用 数 学 语 言
数学语言的应用 ,也体现 了学习数学的程度和 对数学 的理解程度。例 如长方形 的长 、 宽, 正方形的 边长 , 平行 、 垂直 , 正三角形 , 正多边形 , 循环小数 , 分 数 中的平均分 ,除法的意义 中的包含除 、平均除等 等。 这些数学专用词汇 , 不光教师在教学 中要应用得 精准 、 恰当, 而且还要让学生也学会运用这些数学语 言进行思考和解决数学 问题 。 首先 , 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语 言的系统 、 完整的掌 握。 符号是数学语 言的基本词汇 , 定律 、 法则 、 公式和 特定 的表达程式构成 了数学语 言的基本语 法规则 , 掌握好这些是非常重要 的。 其次 , 要特别重视 引导学生用 数学 的语 言进 行 交 流 。教 学 中 要 不 断地 引导 和 帮 助 学 生 的 表 达 向 更 简洁 、 更科学 、 更符号化 的方向发展 , 即 向符号语 言 与 图式语言靠拢 ,而不是停 留在烦琐的描述或浅层 的心理感受忽略 了数学的简约 、 抽 象的特点 , 教学 中的 “ 数学味” 被浓重 的“ 生活 味” 掩 盖住 了, 学 生也无法体会数学 的简单 、 抽 象 的美 了。 如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 学中 ,有 的教师经常会 在课上安排一次切割活动 , 让学生分月饼 、 吃月饼或 分西瓜 、 吃西瓜 ,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 这种“ 数学生活 化” 应该得到质疑。因为学生在切月饼和西瓜 时 , 他 们 的数学思考 已经淹没在月饼 、西瓜等色香味引起 的其 他想象 中了, 而把“ 平均” 之类的数学思 考抛在 边。 所 以, 教师要把握好“ 数学本色 ” 与“ 生活味” 的 度, 让两者和谐共荣 , 互 相促进 。
三、 重视 数 学 思想
基本的数学思想有 : 1 . 对应思想。如求一个数 比 彰 显 数 学 魅 力 另一个数多多少 , 就是先用一一对应 的方法 , 然后再 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 ,很多教师认 为学生 看对应后还多出几个 , 就是多几 。2 . 集合思想。如长 正方形 、 与 四边形之 间的关系 , 就应用 到了集 的数学学 习必须要到生活中去找素材 ,要让学生学 方形 、 极 限思想。如0 . 9 9 9 ……的极限是1 。另外 习原汁原味的生活数学 , 这才真正体现“ 学 生的数学 合思想。3 学 习 内 容 应 当是 现 实 的 、 有 意义的 、 富有挑战性 的 , 还有统计思想 、 符号化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在数学中 这些 内容要有利于学 生主动地进行 观察 、实验 、 猜 是非常重要的。 在数学课堂上 ,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理 测、 验证 、 推理与交 流等数学活 动” 这一全 新的课改 解这些思想 ,更重要 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这些思想 数学方法主要是抽 象概括 , 将 理念 。可是 ,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矫枉过正 , 让数学教 方法来思考数 学问题 。 学丢失 了很多宝贵的优秀传 统 ,很 大一部分数学课 具体形象的现象抽象概括成数学知识 ,这是学习数 学生学习数学 , 不能仅仅停 堂表面浮华 , 缺少数学课必需 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 学 学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 生 的 数 学 思 维 水 平 培养 力度 太 小 。 留在具体形象思维上 ,而应该努力向抽象概括思维 翻开现在的苏教版 国标本教材 , 图片丰富 , 形象 迈 进 。 生动 ,不管是例题 还是 练习题都 十分注重数学与生 还原数学课堂 的“ 数学本 色 ” , 绝不 意味着否 定 活的联系 ,然 而有数学本色 的数学语言和思考在书 数学生活化 , 恰恰相反 , 而是肯定了数学教学 生活化 上却不多。 教师要转变观念 , 不应该 “ 赶时髦” 。 数学 的价值 。因为数学化 的过程 ,数学方法 的应用 与提 都是 以有效的问题情境或生活背景为基础 , 两者 本身有着数学美 , 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数 学魅 力。 在 炼 , 数学课 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要 比一堂热热闹 是相辅相成 的 , 失去 了“ 生活 味” 的“ 数学本色 ” 将是 闹的数学 生活化 的课有意义得多 。 例如 , 数学要培养 僵 化的 , 然而忽视“ 数学味 ” 的生活化 的数学教学则 流于形式 。 学生 的一种想象能力 , 在学习之初可借助实物 , 但是 成了无根 的泡沫 , 渐渐地要学会脱离实物来进行思考 ,如果始终需要 ( 作者单位 : 江 苏省 兴 化 市 临城 中 心校 )

寻求本色课堂让教学充满“数学味”

寻求本色课堂让教学充满“数学味”
过程 。

如教学 《 有形状的数》 一课时 , 要 求学 生从 上到下 1个 、
2个 、 3个 、 4个地依 次把棋 子摆成 正三角 形 , 每摆一 次就要 数 一数 用 了 几颗 棋 子 并 记 录下 来 。前 5次结 果 分 别 是 : 1 、 3 、 6 、 1 0 、 1 5 。然后让学生猜 一猜第 6个 数是几 ?第 七个 、 第八 个 呢?并讨论 有什 么发 现?从而 得 出排列规 律 : 第 2个 三 角形棋 子数 是在第一个 的基础上加 2 , 第三个 就是在第二个
地 思维” 。
反思 我们 的数 学课 堂 , 不 难发 现 。 “ 形式 至 上 、 理念 先 行” 的备课模式渐成风气 。教师在实 施备课时 , 追求 的教学 形 式多 了, 关注 的数学 内容却 少 了。教学 时 , 不从实 际需要 出发 . 让教学 内容融 合 学生 的学 习方 式 . 而 是 片 面地追 求 “ 新课程化” 的 教 学方 式 。 如导 人 设 计 , 不 考虑课型 、 教 学 内 容。 都 以创设情境为切人 口, 而传 统“ 由旧知引 出新 知” 的导 入方式则被完全舍弃 . 取 而代 之的是 花样繁多 、 华 而不实 的 “ 教学情境 ” 。如此 颠倒形式 与 内容 的关 系, “ 数学味 ” 的缺 失成为必然 。因此 , 要让数学课充满 “ 数学味 ” , 备课 时必须 要处理好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不能一 味求变求 新 , 必 须根据 相应的教学 内容选 择最适 合学 生 发展 的教学 方式 , 同时 还 要 处 理 好 新 方 法 与 旧经 验 的关 系 。 课 堂 教 学 要 不 断 地 从 生 活 中提炼数学信 息 , 思 辨数 学 问题 , 总结 数学 规律 , 重组认 知结构 . 使 学 生 真正 感 悟 到 数 学 要 思之 有 “ 据” 、思 之 有 “ 序” 、 思之有 “ 理” 。 二、 调 控教学导向 。 把握“ 数 学昧” 数学不是生活经验的 “ 照 片 ”, 而 是 对 生 活 经 验 进 行 重 组、 加 工 以 后 的 思 维模 型 . 它 反 映 的 是 事 物 之 问 的关 系和 规

回归课堂本色,让数学操作更具“数学味”

回归课堂本色,让数学操作更具“数学味”

回归课堂本色,让数学操作更具“数学味”作者:许瑞兰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9年第11期摘要:实践操作是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探求数学新知的重要途径。

重视数学操作,让学生从手、脑、口等各方面感应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体悟,亲身经历发现新知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收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操作;数学味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就是说,学生只有在操作中学习,教师只有在操作中教导,才能让学生深入掌握学习的方法,收获知识的效用,全面发展学习能力。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一下手,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的难度自然会随之降低,知识的记忆也变得更加深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言而喻。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开阔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亲自体验从猜测、观察、发现问题到实验操作、推理验证的学习过程,从中汲取数学经验,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操作兴趣在数学操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只有真正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主自发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来,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操作的价值,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探究数学奥秘。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這一概念时,教师用15个橘子向学生提问:“小红家里来了5个同学,一共有6个人,小红有15个橘子,如果平均分配,请问每个同学能拿到几个橘子呢?”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们借助小木棒动手操作了,在操作中,学生开始议论,他们发现这并不能平均分,于是提出疑问:“如果每个同学2个,那么还多3个,如果每个人3个,那么就还缺3个,不能完全平均分。

”于是,教师趁热打铁,顺势而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除法有余数的现象,如果平均分,那么就会有剩余,而剩余的数我们就称为余数。

”正是如此通过构建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操作的兴趣,并自发通过动手操作,探究13、14、16……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6个同学的结果。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之本色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之本色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之本色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个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本色,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成为了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

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有时候孩子们对数学会产生抵触情绪。

数学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解有趣的数学故事、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小学数学课堂要关注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参与数学建模、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推理和创新等数学思维能力。

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掌握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基本技能。

数学基本技能是指数学运算和计算能力,包括加减乘除、分数、百分数等基本运算和计算。

数学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教师讲解、示范、练习和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们掌握数学基本技能。

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口算能力和心算能力,让他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回归本色,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方法。

只有在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之本色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之本色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之本色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保持本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数
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通过运用逻辑思维、概
念解释、发现规律等方法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启发式问答、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
通过观察、归纳、假设和验证等方法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情感。

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索和思考的
学科,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应该体验到数学的美妙和趣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趣味的数学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数学情感。

小学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交流和合作的
学科,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习,
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论文打造本色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最新整理)

小学数学论文打造本色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最新整理)

打造本色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摘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务件丰富多彩的今天,数学课堂上更是精彩纷呈,在这种"热闹”的课堂氛围下,数学课的"数学味"却渐渐隐匿。

纵观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数学化"的倾向,有的教学过于注重形式的创新,而淡化了数学本质;有的教学过于追求一种热闹的场面,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为此,数学课在"生活味”越来越浓的同时",数学味”已变得越来越淡,使得数学课堂原有思维魅力渐渐的失去了生气,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关键词:数学味数学课堂数学本质数学思考《数学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发生了新的变化,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有惊喜"、“有感动”、“更有一种被挑战的感觉”。

这种声音是那样地真切,好多次在倾听孩子的发言时,自己也总会情不自禁地说:“你真的太出人意料了”,“我为你而感到骄傲”,“你的独特见解让我刮目相看!"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逐渐发现:面对新课程众多的先进理念该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具体体现,并收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并非完全依靠热情,它应该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课改以来,有这样一些课应该是我们所熟悉的:它们鲜活有余,但效度较低,常给人以“活动课”,“实践课"的感觉,花样百出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看似高潮迭起,实则“华而不实”。

课堂上学习环节也是一环紧扣一环,看似“井然有序”,但环节之间缺少逻辑的联系,缺少必要的整合。

学生情绪看似高昂,但喧闹的课堂背后缺少了冷静的思考与理性的分析。

更有甚者,40分钟听下来,说是数学课,实则更像美术课,品德课,手工课……事实上,我们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数学课要保持一种“数学味"作为教师课堂中始终要坚守的是数学的阵地,跳出热闹的课堂,抓住数学的本质,那该如何关注数学的本身呢?下面是我对如何打造本色课堂,让教学充满“数学味"这一问题的一些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本色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摘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务件丰富多彩的今天,数学课堂上更是精彩纷呈,在这种"热闹"的课堂氛围下,数学课的"数学味"却渐渐隐匿. 纵观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数学化"的倾向,有的教学过于注重形式的创新,而淡化了数学本质;有的教学过于追求一种热闹的场面,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为此,数学课在"生活味"越来越浓的同时",数学味"已变得越来越淡,使得数学课堂原有思维魅力渐渐的失去了生气,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

关键词:数学味数学课堂数学本质数学思考
《数学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也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发生了新的变化,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有惊喜”、“有感动”、“更有一种被挑战的感觉”。

这种声音是那样地真切,好多次在倾听孩子的发言时,自己也总会情不自禁地说:“你真的太出人意料了”,“我为你而感到骄傲”,“你的独特见解让我刮目相看!”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逐渐发现:面对新课程众多的先进理念该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具体体现,并收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并非完全依靠热情,它应该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课改以来,有这样一些课应该是我们所熟悉的:它们鲜活有余,但效度较低,常给人以“活动课”,“实践课”的感觉,花样百出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看似高潮迭起,实则“华而不实”。

课堂上学习环节也是一环紧扣一环,看似“井然有序”,但环节之间缺少逻辑的联系,缺少必要的整合。

学生情绪看似高昂,但喧闹的课堂背后缺少了冷静的思考与理性的分析。

更有甚者,40分钟听下来,说是数学课,实则更像美术课,品德课,手工课……
事实上,我们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数学课要保持一种“数学味”作为教师课堂中始终要坚守的是数学的阵地,跳出热闹的课堂,抓住数学的本质,那该如何关注数学的本身呢?下面是我对如何打造本色课堂,让教学充满“数学味”这一问题的一些感悟。

案例1、小学数学四上的“策略”片断:课堂上老师设计了“打扑克”“田忌赛马”等活动,意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是要讲究策略的数学思想。

整堂课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围绕怎样玩扑克才能获胜和田纪赛马怎样获胜而展开了分析。

教师的讲解不可谓不细致,比赛的过程展示的不可谓不生动,学生对赛马的策略理解当然也就水到渠成的透彻。

可是,难道我们真的只是让学生在本节课知道这场赛马的故事经过吗?
案例2、一位老师上《吨的认识》一课,为了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进行了如下组织:师:同学们,玲玲家上个月用水7吨,当玲玲知道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很多地方饮水都有困难,玲玲家决定这个月节约用水1吨。

请大家帮玲玲家出出主意,怎样节约用水?生
1:这个月只洗两次澡(生大笑)生2:用洗脸的水洗脚。

师:说得好,也就是水可以重复利用。

生3:可以用洗脸的水洗脚,洗脚的水冲厕所。

生4:洗完菜的水也可以先留着,还可以做别的用。

生5:漱口的时候,要关好水笼头。

听课到此,我是一头雾水:学生的漫无边际的回答,把老师拖进了泥沼。

老师的初衷是什么,在这里看不出一点影子,真的如魏书生说的像是在开“无轨电车”。

反思自己的课堂,似乎也有类似的经历:一堂课下来,自己都有些怀疑学科特色是否明显。

更有在有些研讨会上,闻声“这节课上的是语文还是数学?”。

这样的现象出现在了课程改革的数学课堂上,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数学课的确是有了“生活味”,可是还有“数学味”吗?
现象评析:
这些案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浓浓的“生活味”。

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用来渗透环保教育,这种做法某种意义上还应该得到肯定。

可仔细一想,数学教学的特定任务如何完成呢?如果我们把这个环节整体搬到语文课上行吗?搬到社会课上呢?综合课行不行?不难看出都是可以的。

可这与数学,与吨的认识有什么关系呢?除了话题的引子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吨”以外,是不是说数学课上就不能做这些了呢?当然不是,在这里课堂就缺少了“数学味”,也就是说老师没能从数学的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

真实的生活不能等同与数学的本质,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

那么,我们数学课的“数学味”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的数学课会严重缺失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呢?究其原因,我能找到的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数学课堂中缺少了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这句话的理解偏差使我们的一些数学课堂中组织了大量的没有思维的“活动”,“数学活动”只见“活动”不见“数学”,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等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样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

2、数学课堂中没有揭示出数学知识的产生,数学方法的形成数学知识的产生,数学方法的形成总是有其必要性的,不揭示这种必要性的课堂教学,就缺少“数学味”。

3、数学课堂刻意追求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综合发展,学科整合等是时下流行的说法,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这种理念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与其他所有学科一样,数学学科也有起自身的特点,有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也就是数学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忽视这种作用而刻意的追求学科的整合与渗透。

正所谓是“种了人家的棉花田,荒了自家的小菜园”,使数学课堂失去“数学味”。

新课程强调了课堂学习中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强调了让课堂充满情趣和快乐,强调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等等。

这是极大的进步但又暴露出极大的不足:学生的积
极性、创造性、情绪情感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而没有与各学科的学习要求紧密结合,于是表面热闹的课堂却“语文课不象语文课”、“数学课不象数学课”。

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处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数学味”呢?我说说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教学设计,凸显“数学味”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这些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有效资源和铺垫,从而让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凸显。

创设情境和课堂活动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真正的数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是在这些活动中完成的。

我们既要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活动活化课堂,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又要有效避免生活化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喧宾夺主干扰课堂。

教学设计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导向,把握“数学味”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漫无边际,回答问题和思维的方向偏离本课的学习目标的时候,老师应该及时引导、纠偏。

不能从形式上追求热闹和花哨,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一节数学课的终极目标。

三、思维冲突,围绕“数学味”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的特色,它关注了学习者的情绪状态,关心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与自觉性,为学生最终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肩负重任。

那么数学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了解并信任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检验这一价值,通过检验的证实和运用的成功激发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热爱之情,最终养成“爱数学、爱学数学、爱用数学”的态度。

在课堂上,我们只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提供舞台,引起他们的激烈的思维冲突,数学课堂将时时处处闪现智慧、充满灵性,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慢慢地品出数学的规律。

在新课程实施后的今天,我们要静下心来,慢慢思索我们所走过的新课程探索之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走入新课程。

但是关注数学味,决不意味着否定数学生活化,恰恰相反,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肯定了数学生活化的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使一部分学生有更高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传承优良的数学传统,避免数学学习处于“浏览”层面。

参考文献:柏传玉《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
蒋爱华《新课程导学》2016
梁洁涛《广西教育(小学版)》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