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4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7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重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勾画关键词句,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勾画关键词句,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一、解题和介绍时代背景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
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二)“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3)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方法,提高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提高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他人;(3)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3. 文中主题思想的阐述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与运用;3. 主题思想的抽象阐述与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修辞手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表达能力;4. 启发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 分析修辞: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组织讨论交流;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态度等;4.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5. 思考与批判: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环节中表现出的思考与批判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18293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文本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层次设计】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事迹极其性格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记念刘和珍君》教案4教学目标: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
教学重难点: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个人的心情表现和思想性格的相互关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好像认为她死得不值得。
他为什么反对请愿?他不但攻击段政府,憎恨散布流言的反动文人,甚至讽刺庸人的生活观,为什么会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进这样多的内容?需要让同学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研读法。
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了解的思想;抓关键语句,揣摩品尝,理清感情的进展。
教学设计:预习:1.预习课文,读两遍,选出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背诵。
2.搜集关于资料文件资料,了解三一八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年有哪些闻名人物与这一大事关于?教学过程():共用三课时一、介绍背景。
除课本说明外,简要叙述两点:1.这时期的“政体”,精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大事,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力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
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争论]问题: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方式:分组汇报搜集资料文件资料状况。
除了课本资料文件资料以外,还有: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大事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谈四则》《死法》等文,生气责备军阀政府的暴行;(介绍周作人挽刘和珍联)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同学的血还洒在他身上。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6.1《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散文。
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
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憎鲜明,具有经典、人文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
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
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
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二)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另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针对这一点,我会尝试在课堂上创造更多轻松、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举例:分析“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等句子,理解其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
(2)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敢于对现实进行批判。
举例: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现实问题。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理解鲁迅作品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作用。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鲁迅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当代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记念刘和珍君》第四部分教学设计
迅先生在这里惊了五次 ,分别是 : 1 . 请愿 活动2 . 形式 陡转 3 . 死伤数百 4 . 刘君遇害5 . 手段残忍。惊的层层 推进 , 惊从开始 的惊讶 , 到震惊再 到饱含悲痛 , 非常有层次 。 我们刚才 是通过虚 词的分 析 体会鲁迅 先生 的情 感变化 ,所 有 的 虚 词 将 鲁迅 先 生 不 同 层 次 的 “ 惊” 穿针引线天衣 无缝地交织 在 文字 中 ,平 时被我们 忽略 的虚词 竟然 能有如此 的感 染力 ,所 以同
2 . 文本细读 , 品析 “ 惊” 情。 师: “ 我在十八 日早晨 , 才知道上 午有 群众 向执政府请愿 的事” , 这
一
句 中想必 大家都读 出了惊讶 的语气 , 但是 好像又不 明显 , 因为这个
表现惊讶的词语并不 显眼 , 它就 是“ 才” 。我们知道鲁迅 先生可 以说是
学教 育
【 教学 目标 】
1 . 知道这一部分文字反 映的刘和珍人物形象 。2 . 品味这 一部分 的 虚词运用 , 学会独立 分析 。 3 .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 的情感 。
【 教学 方法 】 研读法 : 文本细读 ; 抓住 重点词语 , 揣摩 品味 , 感悟作者情感 。 【 教 学过程 】
组 织的请 愿活动 , “ 才 ”字写 出了 鲁 迅先生 自以为消息 闭塞 ,请 愿 消息传来 时惊讶 了一下 。这是 第
一
惊。
师: “ 下 午便 得到噩 耗” , 老师
刚 才 重 读 了 哪个 词 ? 生: 便。
作者 的情 感 ,但 是重 点读 的词还
不完整 。 “ 但” 、 “ 竟” 、 “ 还” 、 “ 也” 这 几个都需 要重读 。特别是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还” 到“ 也” 到“ 竞” 这 几个 词 的连用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min)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
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分析两篇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1.3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时代背景。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2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3 分析两篇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3.3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时代背景。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学生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和情感表达。
4.2 学生对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对两篇文章的异同点的认识,以及对作者表达意图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两篇文章的文本材料。
5.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介绍、时代背景等。
5.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用于深入分析和讨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两篇文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6.2 课堂导入:介绍两篇文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兴趣。
6.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4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6.5 总结发言: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7.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7.3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两篇文章的比较分析的文章。
8.2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深入探讨作者的表达技巧和主题思想。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程名称: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李和珍君的生平事迹材料。
2. 课堂展示材料:照片、视频等。
3. 黑板、粉笔或白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请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对刘和珍君了解多少。
二、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15分钟)1. 展示刘和珍君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述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包括他们的个人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
三、讨论和珍君的品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和珍君的品质,如勇敢、无私、乐于助人等。
让学生表达对这些品质的理解和看法。
四、阅读理解活动(20分钟)1. 分发学生阅读刘和珍君的文章或相关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相关的问题,或做一道选择题。
3. 请学生交流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和感受。
五、小组讨论并撰写文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刘和珍君的印象和观点。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3. 小组成员一起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他们对刘和珍君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他们撰写的文章进行朗读或展示。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刘和珍君的品质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些正能量。
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1、简问简答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记念刘和珍君》 讲义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作品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为纪念在这次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创作的一篇杂文。
当时,段祺瑞执政府在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爱国青年刘和珍等人在这次惨案中英勇牺牲。
鲁迅先生目睹了这一惨状,悲愤交加,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与愤怒的文章。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的生存权利和自由受到严重威胁。
新文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解放,但封建势力和反动军阀依然顽固地阻挠着社会的进步。
二、主要人物——刘和珍刘和珍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她是一位勇敢、坚定、有理想的青年。
刘和珍始终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敢于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
她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在“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英勇无畏,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最终惨遭杀害。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1、写作缘由文章开篇,鲁迅先生说明写作此文是为了“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深切哀悼和敬意。
2、回忆刘和珍鲁迅先生回忆了与刘和珍的交往,称赞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在面对黑暗势力时,她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展现出她追求进步的精神。
3、刘和珍的事迹详细叙述了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的英勇表现,“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体现了她对学校的热爱和责任感;“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临难时“欣然前往”,彰显了她的勇敢和无畏。
4、惨案的经过描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惨状,“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血腥。
5、批判流言针对当时一些恶意的流言蜚语,鲁迅先生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6、呼唤正义文章结尾,鲁迅先生发出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呼吁人们起来反抗黑暗的社会,为正义而斗争。
【学习实践】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课时教案第四课时一、重点语段赏析提示: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要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来进行解读。
1、鉴赏示例惨象,目不忍视,流言,耳不忍闻。
无话可说,默无声息的缘由。
沉默,爆发,灭亡。
这个句子可以分成这么几层意思:概括基本事实,表达内心感受,引发深刻思考,探讨民族出路。
我们来分组解读一下这四层意思。
看惨象惨象是什么?为什么让作者目不忍视?请在4、5部分勾画有关惨象的语段,概括作答。
惨象:刘和珍及两救助女伴遇难,目不忍视:下劣、凶残、虐杀下劣——请愿、女生、执政府前、从背部入、手枪凶残——徒手、穿心肺、穿胸、立仆虐杀——棍棒伤痕、头部胸部猛击“从背部入”——说明刘和珍中弹时并没有对军警造成威胁;“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杨德群不是在站立状态中的枪,而是在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状态下中的枪;“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棍棍致命,可见军警的目的在于杀人,而不是维持秩序。
的确,在学生背后开枪,对搀扶中枪者开枪,棍击已经中枪者——可以看出军警以欺凌弱残者为乐,以杀人为乐。
听流言流言有哪些?为什么耳不忍闻?请浏览第1、3、4、5部分作答。
流言:暴徒、受人利用。
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
耳不忍闻:与事实不符合: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黯然——富有斗争精神、有责任感;欣然——爱国热忱、赤子之心;始终微笑态度温和——温和善良。
目的:掩盖真相、推卸责任、混淆视听析沉默:“我”无话可说,民族默无声息,简要分析两种沉默包含的情感是否一样?勾画默读1、2、4、5部分抒情、议论语段作答。
不一样。
无话可说——悲哀尊敬、痛恨愤怒、失望期望交织,情太重太深而无言以对。
默无声息——野蛮而严密的专制下害怕、淡漠、麻木。
寻出路在沉默中“爆发”需要注意些什么?不赞成徒手情愿,以有限的代价换取更大的胜利,扩大血痕;主张武装自己、保护自己;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扩大阵营。
2、文中几个概念“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青年的民族精神,彰显爱国情怀;2、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领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观点与态度,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时间:约两分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板书:纪念刘和珍君)二、展示学习目标:(时间:约一分钟)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青年的民族精神,彰显爱国情怀;2、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三、简介作者并解题(时间:约四分钟)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品有哪些?(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等,展示鲁迅的两首诗。
2.解题:记:相当于“纪”,并不是另有其意。
“纪念”一词说明本文是一篇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而“君”是对人的尊称。
作者写此文绝不是只纪念刘和珍一个人,而是为了赞颂向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那样的爱国青年,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激励人们继续前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刘和珍,江苏南通人,1919年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
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英语教育家、学者、作家,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是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刘和珍先生在中国英语教育界享有很高声誉,他不仅在翻译领域有很高造诣,而且他的英文辞典《新英汉大词典》、《现代英汉汉英词典》的出版,为中国英语教育的推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英语科技翻译口译,也是时代的代表之一。
然而,1970年代,为了政治的需要,刘和珍先生被打成了“反革命”,并被剥夺了学术名誉和职务,在文革中受到了巨大的迫害。
1976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57岁。
目标通过一堂关于刘和珍先生的教学课程,让学生们承认并了解他的学术成就,感受和体味到那样一个惨痛时代里的不幸和迫害。
促使学生在面对类似的困难和挫折时,勇于抱有信仰和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
内容课前准备在课前预先准备下列的教具和材料:•带有刘和珍头像的PPT或黑板素材•学生教材或工作簿•刘和珍的名言警句步骤1.引入:介绍刘和珍先生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在文革中的遭遇和不幸,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图片或其他形式的材料,让学生对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探究:让学生看到刘和珍先生的名言警句,重点讲解他的一些经典翻译、科技口译和意译成品,引发学生关于翻译、语言和文化传播的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他独特的翻译方法。
3.分析:以学生教材或工作簿为基础,让学生对刘和珍先生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翻译水平、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的地位与成就等进行分析和评估。
4.阐释:以刘和珍先生被宣布为“反革命”和受到迫害为切入点,课上进行该时代的思想政治运动背景、社会动荡和揭露一些黑暗面。
引导学生思考,该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刘和珍先生及其家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恶果,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于他们自身生活和未来的启示与意义。
5.总结:引领学生回顾刘和珍先生的生平、学术研究成就和在文革中受到的遭遇和迫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秉持刘和珍的理念去拼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为社会,为国家发展做出无愧于心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请学生回答。
作者简介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阿Q 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代表作:三部小说集,二部散文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二)“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
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整体感知,注意读音,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问题。
1.学生听录音。
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菲()薄浸渍()桀骜()黯()然凭()屋寥()落长歌当()哭殒身不恤()创造攒射通牒碟片蝴蝶编辑作揖和蔼必须;副词创伤积攒谍报喋血通缉舟楫暮霭必需:动词爆发:有突然而猛烈地发生,侧重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暴发:侧重突发性,多用于传染病、烘水。
2.分析文章总体思路A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它和一般传记文是否一样,(不,一般传记是写一个人,本文是鲁迅先生借刘和珍,写一群青年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
二是一般传记是突出某人某性格、品格、才能等,本文非重事)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归纳: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
第二件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涂“黯然至于泣下”。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
B、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C、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D、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记事而在于议论抒情,情感悲(青年)愤(恨敌人)为主。
三、研习新课。
集体阅读一部分,1、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明确: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也让人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
2、别外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明确:提示:民国应该是为民的,而这里政府却屠杀人民,故这里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说明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也蕴含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号召人们对中华民国不能抱幻想,必须正视现实,起来斗争。
3、仅仅是因为程的要求,我才写本文吗,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几次提到,3次,(注意3次的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说明“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和表达我的对刘和珍的哀思和尊重。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
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揭露敌人,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
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作者写文章是为了激励生者,唤起庸人投入战斗,不要忘记死者。
(写作原因有5点:前程要求+此3+后总结经验教训)③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文章第一节第三自然作者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更何况反动文人的论调?“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可见“实在无话可说”,是愤懑之极的言词。
鲁迅说:我们对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
事实上,在“三•一八”惨案后的八天中,鲁迅写了四篇文章抨击反动当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惨案发生两星期写的。
2、问:开头写缘由是常见的思路,但作者在此反复说缘由又有何作用呢?(写出了各方力量的反映:正面:在纪念并没有被吓怕而屈服;反动派:诬蔑;市民:忘记淡薄;)将各方面的反映都呈现出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敌人的愤恨和对同志的爱。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作业。
2.阅读分析第3、4、5三节。
教学过程一、学生口答[思考与练习]第一题。
答不全可以互相补充,但要求语言准确而简明。
这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反馈和落实。
二、学习新的内容。
导入新课。
问:第1、2节主要说明什么?说明写作目的:纪念烈士,揭露敌人,激励生者。
下面阅读第3、4、5节,看作者是怎样记念、怎样揭露的。
1、让一名同学读2、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第一节里作者写到“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么,在第3节和第5节里作者又写了刘和珍的哪几件事?这些说明了刘和珍的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由学生默读后回答。
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关于她的微笑。
这表现了刘和珍的和蔼、亲切。
还应补充:正是这一点团结了群众,坚持了斗争,许广平曾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刘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就拆散了”。
见《刘和珍生平》。
此外,“微笑”第二次出现在“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这说明,在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的时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的“微笑”表现了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的乐观与坚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蔼、亲切。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欣然”是高兴、愉快的样子。
我们从《刘和珍生平》中得知,3月18日她“抱病带领女师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会、游行和请愿”,并且用英语写了遗嘱。
由此可见,刘和珍参加游行和请愿有明确的目的。
这可以看出她为国为民,自觉参加请愿而非爱鼓动。
教师归结,形成如下的板书: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微笑:和蔼亲切,坚毅乐观黯然:深谋远虑,有责任感欣然:为国为民,自觉参加4、由此可见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革命青年,然而却被杀了。
作者在此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其遇难,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明确:①喋血过程: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②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同时反驳流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