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 句子分析

合集下载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句子解释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句子解释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句子解释<纪念刘和珍君> 课文句子解释“中华民国……”文章开头一句“中华民国……”象一出戏的开端,点出惨案的时间(十八日)、地点(执政府前)、人物(段祺瑞和刘和珍、杨德群,还有与此有关的“我”)。

这本是一般写记叙文的方法,但作者在这里特别点出“中华民国”,是对其进行揭露和讽刺,以“惨杀”爱国者的事实证明用烈士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已复辟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革命工具。

在事件发生前一年(1925年2月),鲁迅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

……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他在这篇文章的第四节到第六节记录了反动派三月十八日的凶残暴行,把这天称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在叙述事件的开始,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揭露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可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像。

”作者多次提到“中华民国”,又拿俄皇政府来与“中华民国”的执政府相类比,这就告诉人们不要对“中华民国”抱幻想,革命应当从头做起,革命者必须正视在“民国”粉饰下的黑暗与凶残,进行反抗斗争。

(韩立群)“出离愤怒”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说了这样的话: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关于这一句话,有一种教材分析认为义同愤极:“‘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作者已经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了。

”这样说,似乎倒是在解释“进入愤怒”了。

我的理解是:“出离愤怒”,意谓“实在无话可说”只有哀痛。

这可以从上下文来看。

上文是:“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一、内容结构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

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

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纪念刘和珍君例析

纪念刘和珍君例析
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就如一把钥匙,它的反复出现,给了我们阅读全文的反复启迪。运用它,就能迅速地解读全文,从整体上准确追踪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此分析文章大家的“悖谬”之处,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不失为教学的良策。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这就预示了文章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感情的基调是深沉。“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调是愤怒。“也”字既针对文章内容之一,也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言。
找准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例析
浙江毕人柱

《记念刘和珍君》重要句子理解

《记念刘和珍君》重要句子理解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 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 反动政府:残忍 +
流言 走狗文人:无耻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 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
纪念刘和珍君
记 念 刘 鲁和 迅珍 君
坛先 国译
从生 何书
此已 感经 (作
人 领 (
尚 未 成
彷古 呐功
徨, 喊,
)痛 。忆

) ;
惊 闻 殒
雨星
,,
文中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 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 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
——瞿秋白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
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 “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 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说“屠戮 妇婴”、“惩创学生”是把中外反动派的罪恶暴 行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类比,加以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
全句赞扬革命者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 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
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度。 在《论睁了眼看》中指出:“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这样的 人才是真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 和幸福者”。就是“真的猛士”,因为他们对 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对“真的猛 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 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记念刘和珍君)的多角度解读

(记念刘和珍君)的多角度解读

(记念刘和珍君)的多角度解读安徽省庐江中学孙家来课堂连线:鉴赏知识ABC——《记念刘和珍君》的知识预备1白描手法及特点:什么是白描呢?即用最朴素最简炼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一种表现手法。

白描手法,不仅能够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能够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

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

②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它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③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本文记叙人物,采纳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2叙事散文中的议论抒情:叙事散文往往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叙是文章的主体,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记叙内容的深化,三者互为一体,相互交融来表达主题。

名师杏坛:找准文眼巧解文意——《记念刘和珍君》思想内容的把握安徽孙家来本文的思想厚重,关于初读者往往难以把握,只是在分析本文思想内容时,能够借助抓“文眼”这一手段来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

何为“文眼”?它确实是“揭全文之旨”的关键句子。

抓住“文眼”,细读“文眼”所在的段落,能使我们准确把握文章重点,深刻理解主题思想,并能较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找“文眼”呢?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它一般或出现在标题,或出现在篇首,或出现在篇末,有时出现在篇中。

本文要紧是评述“三一八”惨案,鲁迅在文章末节中指出,“三一八”惨案使他看到:“一是当局者竟会如此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品读《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

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品读《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

153品读不但是杀害 简直是虐杀——品读《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苏 敏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摘要:本文针对现今多数人阅读鲁迅文章偏重人文性忽视工具性的现象,选取人教版必修一的散文篇目《记念刘和珍君》,着重研讨第五部分,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知识点的细分,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派的残忍,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用语言本体之工具完成内在情感之升华,完成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向构建。

关键词:经典;反语;语言本体;内在精神本文选取人教版必修一的散文篇目《记念刘和珍君》,着重研讨第五部分,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分析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派的残忍,感受烈士的英勇无畏。

一、还原事件 《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首先记叙了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经过,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

主要使用短句,制造一种紧张激烈的情境,营造一种悲愤抑郁、言语断续、难以言说的效果。

段棋瑞执政府在《临时执政府令》中指出:极少数国民党人、共产党人(如徐谦、李大钊、易培基等)“啸聚群众”“散布传单,率领暴徒44数百,袭击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持木棍,袭击军警,各大军警因正当防444卫4,以致互有死伤。

”段棋瑞执政府满口谎言,说学生是“暴徒”,说军警是“正当防卫”,鲁迅先生在看似平白的叙述中揭示了他们说谎的证据。

首先请看刘和珍被枪击的句子:①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44入,斜穿心肺4444,已是致命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背部”说明开枪人在刘和珍的后面,刘和珍没有觉察到。

请愿队伍去之前已埋伏了杀手,有人从背后偷偷开枪,暗箭难防。

“斜穿心肺”中“斜”表明是从侧面开枪的,“穿”说明子弹有很强大的力量,也说明开枪者就在附近,是种近距离的射杀。

看张静淑中弹的句子:②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44,其一是手4枪4,立仆。

“中了四弹”,当时游行请愿的人非常多,而一个人在一瞬间就中了四弹,说明军警很多,政府军制镇压很疯狂。

论《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修辞运用

论《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修辞运用

论《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修辞运用《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控诉段政府的倒行逆施,为了记念“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学生刘和珍而怀着悲愤与沉痛的感情所写的文章。

在结构上,鲁迅先生不从刘和珍写起,正是由这种强烈的感情交错所决定的。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鲁迅先生这一句话就流露出他的深思,中外反动派狠毒的子弹,爱国青年抛洒的热血,给幸存的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和教训?革命应该如何迎接更大的风暴到来?应该探求怎样的方法来取得斗争的胜利?……先生的深思,又流露出沉痛与悲愤的感情,这强烈的感情,又感染着读者,……这就是本文修辞上的“感情共鸣”的作用,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强烈的感情基调,决定着鲁迅先生在行文中一再地使用反复、反问和反语的修辞手法。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鲁迅先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其动机不仅限于悼念烈士,更在于奋起反击,找出教训,激励后来人。

先生接着说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悲愤到了极点!但这哀痛的感情到了第一节里,就转入了对现实的感慨。

这时,鲁迅先生又说“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反复前面,一字不差,感情与含义却较之进了一层。

因为这是在赞颂了“真的猛士”并进而提醒“暂且偷生”的庸人之后说的,这就明明告诉活着的人,应该为彻底摧毁这“似人非人”的黑暗世界而继续战斗。

最后再补一句“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着重强调在离三月十八日已有两星期,不要忘却了!为了唤起人们对烈士的记念和对反动派的愤恨,鲁迅先生反复描写了刘和珍君的音容笑貌。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居,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这样温柔的女学生,多么令人喜爱呀!然而,她的可爱的生命却被反动军阀狠毒的子弹所夺走,这又是多么令人愤恨呀!这里,反复修辞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也不由得加强了悲愤的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点拨:指1926年。

“三·一八”发生时,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氏国”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我们要注意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1864~1936),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杨德群:湖南省湘阴县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遇害时年仅24岁]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点拨: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

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月25日,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

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遇见程君[程君: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全年的就有她。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点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点析

第一部分:从参加追悼会写起,指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问题:第1段开篇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作者为什么要用“民国”纪年?
解答:作为一篇纪念文字的开头,表面看来,只是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其实这一句深刻含义在于告诉人们,不要对“中华民国”抱幻想,革命者必须看清楚在“民国”粉饰下的黑暗与凶残,因为当今的“中华民国”已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动工具。

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问题:从一、二部分里,作者三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从上下文来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解答:作者的写作目的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悼念烈士;二是揭露黑暗;三是唤醒“庸人”。

第三部分:追叙同刘和珍的交往。

在本部分里作者集中记述了与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

第四部分:以刘和珍等遇害的事实揭露反动军阀及其走狗的下劣凶残。

第五部分:记叙烈士遇害经过,抒发悲愤之情。

第六部分: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

第七部分:阐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问题:第2段中“至于这一回……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一句的结构如何分析?
解答:这是一个复杂单句。

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明证”前的定语是一个转折关系的二重复句。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答案以下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洗涤( ) 寥落( ) 尸骸( )(2)黯然( ) 不惮( ) 赁屋( )(3)浸渍( ) 喋血( ) 殒身( )(4)攒射( ) 菲薄( ) 创伤( )答案:(1)d&iacute; li&aacute;o h&aacute;i (2)&agrave;n d&agrave;n l&igrave;n (3)z&igrave; di&eacute; yǔn(4)cu&aacute;n fěi chuā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徘徊廖落长歌当哭惊心动魄B.微漠和霭默无声息百折不回C.偏安尸骸时间流逝万籁俱静D.虐杀谈资陨身不恤破釜沉舟答案:C解析:A.廖—寥 B.霭—蔼 C.陨—殒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立仆(倒下) 赁屋(租借)B.谈资(资料) 桀骜(凶狠)C.攒射(集中) 殒身不恤(顾虑)D.深味(体会) 长歌当哭(当作)答案:B解析:B.“骜”同“傲”4.对本文的线索,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的。

B.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C.本文是以主要人物刘和珍为线索来串连全文的。

D.本文是以中心事件“三一八”惨案为主线来贯串全文的。

答案:B解析:本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悼念、怀念,愤怒、赞美的情感。

课堂巩固一点即通1.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微漠踌躇噩耗惊心动魄B.虐杀尸骸黯然桀骜不驯C.洗涤勇毅徒手阴谋秘计D.惩创呻吟菲红陨身不恤答案:D解析:D.菲—绯陨—殒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于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B.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纪念刘和珍君句子分析

纪念刘和珍君句子分析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 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 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 于民众的同情。” ——瞿秋白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 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赞颂了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 2“伟绩”“武功”: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表达了作者悲愤的心情。
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 否定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 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 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 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 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 过是徒手的请愿。
呢?
武我力懂镇得压衰亡民族悲之观所失望以默无爆声发息革的命
缘由了。
意志消沉 民族衰亡
奋起反抗
思想控沉制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警告统治者,唤醒民众奋起抗争
无话可说?
白色 反动政府:残忍 恐怖 走狗文人:无耻
默无声息的缘由?
武力
思想

镇压
控制
沉默:爆发,灭亡?
物极 必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为人民的苦
的以血能色为人和民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难的而血哀色痛和的 微谋漠幸的福而悲感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人,维持着
到幸福的人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
何时是一个尽头! 有是非观,但容
易忘记烈士鲜血 的民众
反动军阀
走狗文人
血腥镇压
无耻污蔑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 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段,完成8~10题。

(共12分)(一)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最新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最新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一、内容结构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

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

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鲁迅式长句”言语形式解码——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鲁迅式长句”言语形式解码——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体的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对状语起到了精确 表达和补充说明的作用,将“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 十五日”表达得更加具体明白,从而强化了接受者对 “那一天”的特殊记忆,省略后将直接影响句意表达。 这一插入语还构成了作品的写作背景, “放在文章的 开头,给人一种压抑得无法喘息的沉重之感,奠定了 全文的情感基调”, “展现了一种沉重、低徊之美”[3]。
语部分的长定语是由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构成,强调 了“中国女子的勇毅精神历经数千年的压抑而没有消 亡”的语意。主语部分的长定语是一个让步关系的复 句,只是这个复句改变了从属分句在前、主要分句在 后的汉语语序传统,将从属分句放在了后面,突出了 进步青年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勇毅精神。
重形合的印欧语,较之重意合的汉语,语序相对 灵活。主从复合句语序的变化,也是汉语欧化的一种 典型表现。 “鲁迅式长句”就是作者践行欧化主张的创 造性实践。鲁迅不仅支持欧化,更主张“欧化得合语言 的自然”,追求与汉语的本土化融合,从而创造了自己 独到的语言风格。 “这种将欧化句法结构与白话语言 相互交织渗透到了难以分解,出神入化境界的语言,
2019.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中 51
阅读
本版编辑/海 浪
才真正代表了鲁迅在文学语言方面所达到的无与伦 比的高度。”[4]
二、杂糅多种句式,臻至“声情并茂” “鲁迅是那样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 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对偶、重复句式的交 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 沿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和气势,真可谓‘声情并 茂’,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5],钱理 群先生曾如是评价。比如:
关键词:鲁迅 长句 句式 修辞
且看下面一个句子: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 往的。 这个并不算长的句子,作者却使用了三个逗号, 不仅强化了刘和珍“欣然前往”的语意,还收到了“字 字哽咽、如泣如诉的声韵效果”[1]。 在鲁迅先生笔下,标点符号也成了一种修辞手 段,主动参与了表情达意。非但如此,他还善于融通中 西,博采众长,将文言、方言、外语等内容元素与长短 句、整散句等形式元素巧妙糅合,又借助比喻、反语、 反复等修辞手段,创造了具有独特表达效果的言语作 品。 “鲁迅式长句”便是其中的典型。这种长句具有结 构复杂、句法灵活,内蕴丰富、意义深刻,效果独特、韵 味悠长的特点。其建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移植“欧化句法”,表意精密细腻 所谓“欧化句法”,是指仿造印欧语语法格式而创 造的句子结构形式。相较汉语句法,欧化句法表现在 插入语使用的变化、语序的变化、句子长度的变化、标 志词使用的变化等方面[2]。比如: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 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 这个长句的主语是“我”,状语是“中华民国十五 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主语和状语之间有一个插入语 “就是……那一天”。插入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主谓 句。 这一插入语的运用,并非可有可无,它涵盖了具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一句中的“惊心动魄的伟大”一语,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它陈述的对象,也顺带牵连出一个“伟大”是否反语的问题。

有人认为“伟大”是正语,当指刘和珍等人的从容、勇毅;有人认为是反语,应该是指军阀政府的残暴和血腥;有人认为是“正反语”,既指刘和珍等,又指反动政府,还有人莫衷一是;干脆下个结论:说不清。

其中,较典型的看法是第一种。

例如许振兴在《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中认为:“‘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惊心动魄’指她们的行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饰‘伟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个介宾短语作‘转辗’的补语,补充、突出了刘和珍等的勇毅和无畏,又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还给予帝国主义顺手一击。

总观这个主谓短语,赞颂是主要的,因此,‘惊心动魄的伟大’当是‘正语’。

”再如黄忠顺《〈记念刘和珍君〉一处疑难问题之我见》中认为:“叹号以上的长句言‘三一八’惨案中的被害者,叹号以下的句子说‘三一八’惨案中的刽子手,它们构成一个具体场面中的正反对比内容,一方面赞扬了被害者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伟大,一方面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卑鄙渺小。

”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以上的看法。

笔者认为,将“惊心动魄的伟大”的陈述对象确定为“三个女子”,并由此将其认定为正语,将导致该句和下文无法衔接。

下文的“伟绩”和“武功”是不是反语呢?如果不是反语,鲁迅怎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反动派的“屠戮妇婴”和“惩创学生”呢?用这样的词语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伟绩”和“武功”是被三个女子的伟大“抹杀了”,如果没有这次事件中刘和珍等人的从容和勇毅的话,他们的功绩就真的很大吗?如果是反语,指反动派的暴行,怎么能说“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暴行被三个女子的“几缕血痕抹杀了”呢?这样表述是什么意思呢?是对比吗?是反衬吗?那只能说反动派更残忍了,更无耻了,怎么能说他们的暴行被三个女子的“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呢?可见,无论如何理解“伟绩”和“武功”,都无法和上文衔接起来。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1.【解析】选B。

A项,“涤”应读dí;C项,“绯”应读fēi,“菲”应读fěi;D项,“缕”应读lǚ。

【穿针引线】●禅、蝉、掸●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注意:其后不能再跟宾语。

)2.【解析】选A。

B项,戳—戮;C项,碟—喋;D项,霭—蔼,魂—魄。

【穿针引线】●债、绩、啧●桀骜:倔强。

3.【解析】选C。

“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

用在此处合适。

A项,“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并非指唱歌,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有贬义,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

D项,“有始无终”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此处强调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否则,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应该用“前功尽弃”。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A项,“造成……遭到伤害”,句式杂糅,可将“造成对”改为“使”;B项,“成绩……得到了回报”,搭配不当,可删掉“和取得的成绩”;D项,结构混乱,应将“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5.【解析】用“罗网”是指反动派有目的去抓去杀,而学生们的惨状,充分证明反动派是布下“罗网”谋杀爱国学生,所以只要分条阐述出学生的惨状即可。

答案:①背部中枪,说明学生是在冲突中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②“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备的;③受伤后“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表明他们是以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是蓄意谋杀。

6.【解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抓住两个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其含意;再次要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赞扬和崇敬之情,更揭露出反动派的无耻。

答案:(1)这句话把记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有力地赞扬了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令人感到惊心动魄,极其辛辣地批判了当局者的凶残无耻。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鉴赏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鉴赏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鉴赏
(1)“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
‘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早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早”字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反动派统治下的悲惨凄凉的黑暗现实。

“直面”,和下句的“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绝不回避的意思。

写猛士,抒发了对猛士的崇敬。

真的猛士,就是真正的革命者,这既是泛指,又实指了刘和珍。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专制、凶杀这种黑暗现实。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猛士精神”的内涵,热情地讴歌了“猛士”的伟大和崇高。

真正的猛士,不回避严酷的现实,不逃避残酷的斗争,不惧怕血醒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

他们因祖国衰亡、民族沦丧、人民涂炭而哀痛,他们以挽救祖国和民族的沦亡为己任,把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当作最大的幸福,这是多么崇高和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赏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语言妙境,难以概括它富赡多姿的艺术光彩,这里只是想从文字组织和标点运用这两个窗口,窥见一代语言大师鲁迅宏富的思想底蕴和深厚的情感力量。

“鲁迅杂文的语言,向来以老辣幽默见称。

那入木三分的辨析、严谨周密的推理,不留情面的贬斥,往往令论敌望而生畏。

但鲁迅也不是一味痛心疾首怒目相向,多是轻松中显倾向,调侃中透峭拔。

”确实鲁迅作品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表达之中,凸现鬼斧神工的功效。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鲁迅先生在这里连用了三个逗号。

照一般习惯用法,这三个逗号完全可以省略,明明可以表述为“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或者去掉“她”字也行。

可为何一句话要分几次停顿呢?这么改,意思不变,但细读起来的感受和效果决然不一样。

鲁迅先生在这个句子里一句三逗的不寻常句式,十分有力地表达了低沉浓重的感情。

我们既可以抓住“听说”后的停顿,揣测强调‘听说’,意味着刘和珍君欣然前往执政府这一事实不仅我知道,别人也知道,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从这也微见除我外之外还有很多人对刘和珍君的赞美之情。

也可以抓住“刘和珍君”后的逗号,联想到作者是在强调和赞叹刘和珍君这人不畏险阻、英勇无畏的精神;更可从整体上去把握,“言由心生”,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貌、语态、语气,说话断断续续,一字一顿,沉郁顿挫,如人哽咽,可见作者看似平铺直叙,实际在表达自己叙其事的悲痛之情。

标点符号也是无声的语言,鲁迅精心用这逗号,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叙述中弹过程,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叙述中力避主观情绪介入,尽量做到客观冷峻,让人觉得不可夺易,使血腥镇压铁证如山;化用短句,又放慢语速,如电影中的慢镜头特写,给人强烈而鲜明的印象。

纪念刘和珍君经典名句

纪念刘和珍君经典名句

纪念刘和珍君经典名句刘和珍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经典名句,不仅仅是一串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纪念刘和珍君的经典名句,并探讨它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刘和珍君的一句经典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出自他的一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在这句话中,他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像初次相见那样,充满着新鲜感和激情。

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初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被生活的琐事和压力所困扰,而是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另一句经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出自刘和珍君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人生中的起伏和变化。

在这句话中,他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可能会感到无助和迷茫,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会发现新的希望和机遇。

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相信明天会更好。

还有一句经典名句是:“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这句话出自刘和珍君的一篇散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在这句话中,他告诉我们,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停留,也不会等待任何人。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每一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生短暂而宝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刘和珍君的一句经典名句:“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这句话出自他的一篇散文,表达了对因果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在这句话中,他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和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

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轻易做出决定,要考虑清楚后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他人的行为保持宽容和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和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的热情讴歌。真正 勇猛的革命志士, 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的对待反 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 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 奋然而起,前仆后继, 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 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 家和民族的前途、 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 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 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 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 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 何等的崇高! 何等的崇高!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惨象, 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 使我耳不忍闻。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 什么话可说呢? 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 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沉默中爆发 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死亡。( 沉默中死亡。(P29) 就在沉默中死亡。( )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重点句子分析
1、而此后的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 、 险的论调, 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 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 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 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 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 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P27) )
• ①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 非人间” 的“非人间” • ②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 而感到深深地歉疚 • ③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 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 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地太 血债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 早,血债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
2、真的猛士,敢于 、真的猛士, 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 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 惨淡的人生 淋漓的鲜血。 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 哀痛者和 的哀痛者和幸福者?(P28)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 、 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 色中, 真的猛士, 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 前行。( 。(P31) 前行。( )
这个并列复句, 这个并列复句,恰当的评价 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 有许多是“苟活者” 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 苟活者” 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 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 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 ”“微茫 的希望; 微茫” 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 将越来越多, 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 神将激励、鼓励他们, 神将激励、鼓励他们,更加勇猛坚 定地去斗争、前进。 定地去斗争、前进。
军人凶残,文人嚣张。 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 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 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 御用文人的 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 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使 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致“ 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致“默无 声息” 声息”了。可是肆无忌惮的杀人者别 忘记:沉默到了极点, 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 时候。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 就在” 时候。“不在 就在 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 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 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舞。 “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舞。
关于作者的“ 关于作者的“说”和“不说” 不说”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 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 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 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 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 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 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 处于要说又说不出来的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处于要说又说不出来的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 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 知从何说起, 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 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 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 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 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 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 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 是真。 是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