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初中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在初中教育阶段,学习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学习模式,逐渐在教育实践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有效性。
同伴互助学习,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学习模式,强调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首先,同伴互助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互助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例如,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向同伴传授解题思路,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分享写作经验。
通过这种交流,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
而且,当学生向同伴讲解知识时,也能够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为了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需要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整理,从而强化了自身的学习效果。
其次,同伴互助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当今社会,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必备的素养。
通过与同伴共同学习,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协调彼此的想法和行动,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经历都有助于他们提高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者,同伴互助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能够及时得到同伴的帮助和鼓励,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并不是一件孤独和艰难的事情。
在互助小组中,学生可以看到同伴的进步,从而激发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
同时,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同伴取得进步时,也会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然而,要确保初中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合理分组是关键。
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尽量使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能力和特点上形成互补。
这样可以保证小组内能够充分交流和互助,避免出现某个学生在小组中被忽视或无法参与的情况。
浅谈同伴互助视角下的小学教研组
浅谈同伴互助视角下的小学教研组在小学教研组中,同伴互助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伴互助是指同伴之间相互协助、互相学习的过程。
在同伴互助的教研组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没有领导或下属的关系,大家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互相支持和促进彼此的成长。
同伴互助视角下的小学教研组,注重的是师生间的平等沟通和互动。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教学中的一员,与学生一同参与教学过程。
在小学教研组中,教师可以互相观摩和评估课堂教学,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
同伴互助视角下的小学教研组,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伴互助视角下的小学教研组,还可以促进学校和社会的互助和合作。
教师可以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还可以与社区、行业和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实践和研究。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同伴互助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伴互助视角下的小学教研组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学习,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助与合作。
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建立同伴互助视角下的小学教研组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与互助学习
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与互助学习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与互助学习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小组合作与互助学习的理论基础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是基于一些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学生在人际互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
而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提供了一个合作的环境,促使学生在互动中更好地学习。
另外,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在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观察、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与互助学习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进来,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小组合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需要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每个成员都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协同合作。
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学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广度。
同时,小组合作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团队中学会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三、小组合作与互助学习的实施方法1. 分组原则在分组时,可以采取多种原则,如兴趣相投、能力相近、个性互补等。
分组时应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互相合作,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2. 学习任务设计将学习任务设计成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和讨论,也可以设置一些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习环境营造为了让小组合作更好地展开,教师需要提供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同伴互助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同伴互助这一教学研究方式。
同伴互助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一种活动形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一场以“同伴互助”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 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3.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课堂观摩本次活动首先安排了五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他们分别来自不同学科,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对每位教师的课堂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了改进意见。
2. 同伴互助研讨在课堂观摩的基础上,各学科组进行了同伴互助研讨。
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围绕以下话题展开讨论:(1)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3. 专家讲座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邀请了知名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专家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教师们受益匪浅。
4. 教学经验分享在活动最后,我校优秀教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
他们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分享了在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活动成果1.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2. 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更加紧密,团队精神得到增强;3.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五、活动总结本次同伴互助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活动充分体现了同伴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为我校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续深入推进同伴互助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科研课题 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研究仙桃市第一初级核心概念的界定互助学习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或学生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间、师生间、同学间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研究的创新内容和价值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他们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更有效地学习。
研究意义《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间实施同伴互助,能达成教师之间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共同成长,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师生间实施同伴互助能达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成绩.同学间实施同伴互助开展互帮互学,增进友谊,提升学习能力,使学生成绩整体优化。
互助学习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舞台。
研究目标1.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分享经验、研究问题,最终达到共同提高。
2.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充分的过程体验。
3.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状况评述国外关于互助学习的研究是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相联系的。
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Joyce,B. & Showers,B)首先提出了“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教师可能需要一些持续的帮助和反馈才能够在教室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他们在随后的研究中验证了这一理论,并证实了互助合作的效果: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5篇)
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5篇)第一篇: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要学会开放自己,教师之间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形成“研究共同体”。
面对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问题。
在同伴互助前,教师要独立思考,合作过程中,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牵强附会;提倡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比较,将自己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
1、同伴互助的形式(1)集体备课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课后再进行集体议课,反思原教学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再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实践,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2)结队帮扶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与新教师采取结队帮扶、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或学校领导跟班听课等形式进行指导,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3)经验交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是解决同类问题的一条捷径。
通过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做到经验共享。
(4)专题研讨围绕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统一认识,共同提高。
(5)网上对话通过上网与同行、专家讨论、交流,获取教育信息,提高业务水平。
2、具体落实措施(1)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可采取集体备课、学习汇报、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
(2)学校每学期末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
(3)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回来后,在全校组织学习汇报活动,做到资源共享。
(4)鼓励“聊天式”教研方式,同事间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就某个教学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谈话,获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信息。
将心得随时记录整理。
校本教研学习制度2007-12-11 22:361、学习内容:现代教育理念、学科知识理论、现代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校本教研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学习方式:(1)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学校每周安排具体时间作为教师集体业务学习的时间。
教师集体层面的同伴互助
教师集体层面的同伴互助在教师个体的学习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强调教师集体的交流与合作,也就是同伴互助。
我们知道,个体的力量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教师个体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广阔的胸襟融入集体,加强同事之间的切磋与合作,实现信息、经验共享,共同体验成功、共同发展。
正确认识同伴互助(一)同伴互助的含义同伴互助其实很好理解,那就是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切磋与协作,共同分享经验教训,共同发现研究问题,共同取得进步与发展。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一项相关调查表明,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同事合作的文化氛围。
2001年的数据显示,当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分别为:自己想办法占16.3%;与其他教师交流占79.8%;请领导帮助占0.5%;向专家请教占2.1%。
另外,有82.7%的教师回答经常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
由此可见,同伴互助正在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有时是有组织的,有时则是自发形成的。
有组织的同伴互助就如我们在中小学经常见到的备课组、教研组等他们的活动是学校管理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校本研训活动。
而自发形成的同伴互助的形式则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具有经常性、目发性、灵活性等特点。
(二)同伴互助的意义早在《学记》时代,人们就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的"摩"就可理解为今天的同伴互助。
什么是"摩"呢?"相观而善之谓摩。
"《学记》中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讨、争鸣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
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到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中来,使教师集体取得更大的发展。
同伴之间的互助指导效果非常明显,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
开展同伴互助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有利于缩小教师个体之间的差距,展现集体的力量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个体所拥有的信息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因而我们应广泛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经验的沟通与共享。
《同伴互助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
《同伴互助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2012-10-2 9:55:02 阅读数:112第一方面课题的提出1、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需要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轰轰烈烈地吹遍了中国大地。
当第一阵春风吹过之后,人们冷静地发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只有转化成教师的教育行动才能得以真正奏效。
于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不断推进,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任务,面临着一个自身的适应性转变的严峻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地激发起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自觉地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才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所在。
只有当自身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需要,才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也才能使教师的提高进入良性的循环,走向自我提高、主动适应外界转变的理想境界。
2、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专业水平已逐渐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社会的发展。
当今的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更全面和不断更新的教学技能;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的职责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还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
因此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合作交流,同伴间的互助,促其自身不断发展。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发展性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充足的教学策略、灵活的教学手段、过硬的心理素质等特点。
3、学校发展的需要(1)学校在不断向前发展,发展中需要有一批专业化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来支撑,也需要有一个科研课题来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
(2)目前学校实际的师资情况。
由于教师交流、骨干教师提干,学校目前缺乏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的尖子,十一五期间评选出的市区级骨干教师业务能力不是特别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校内教师、教育同伴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学习、交流、互助,碰撞、生成出新的思想、见解,形成新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同伴心理辅导及互助的理论和实践尝试
同伴心理辅导及互助的理论和实践尝试同伴心理辅导及互助的理论和实践尝试导语:心理辅导和互助是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和促进个人成长的有效方式。
在心理辅导和互助的实践中,同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同伴心理辅导和互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尝试,以期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一、同伴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1. 同伴关系理论同伴关系理论认为,同伴间的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同伴心理辅导借鉴同伴关系理论,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和支持,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同伴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是同伴之间的互助、友善和共情。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
同伴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认知理论,即通过观察和模仿同伴的积极行为,个体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
3.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追求自主性、能力和归属感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同伴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是自我决定理论,即通过支持和鼓励同伴的自主性、能力和归属感,个体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同伴心理辅导的实践尝试1. 同伴心理辅导小组同伴心理辅导小组是同伴心理辅导的常见形式。
通过定期开展小组会议,小组成员可以分享彼此的心理问题,并互相提供支持和建议。
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共情有助于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 同伴互助活动同伴互助活动是同伴心理辅导的另一种形式。
通过组织各种互助活动,如拓展训练、角色扮演等,同伴之间可以合作、共同成长,提升心理素养和适应能力。
同伴互助活动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3. 同伴心理辅导培训同伴心理辅导培训是培养同伴心理辅导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为同伴提供心理知识和辅导技巧的培训,他们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
培训内容包括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等,以提升同伴的心理辅导能力。
4. 同伴心理辅导师制度同伴心理辅导师制度是同伴心理辅导的一种长期实践尝试。
通过选拔和培养有辅导潜力的同伴,他们可以成为学校或社区的心理辅导师,为其他同伴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服务。
同伴互助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决定开展同伴互助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 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三、活动内容1. 同伴听课:教师相互听课,了解彼此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 专题研讨: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 课例展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
5. 教研论文撰写: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教研论文,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四、活动流程1. 准备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组织教师报名参加。
2. 实施阶段:(1)同伴听课:教师根据活动安排,相互听课,认真记录,课后进行交流。
(2)专题研讨: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形成共识。
(3)课例展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分享教学经验,其他教师进行点评。
(4)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撰写教学反思。
(5)教研论文撰写: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教研论文。
3. 总结阶段:对活动进行总结,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
五、活动要求1. 参加活动的教师要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 听课教师要认真记录,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
3. 专题研讨要深入、务实,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 课例展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教学反思要真实、客观,反映自己的教学实践。
同伴互助学习的实践价值与范式研究
同伴互助学习的实践价值与范式研究作者:孙国宽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23期【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对师生的合作学习比较重视,主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老师和学生平等地互动和对话。
但是对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学习的认识、运用和研究还有待深入。
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
本文拟根据当前同伴互助的相关理论成果,对同伴互助学习的实践价值和范式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范式研究实践价值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与独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生生互助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二者之上是老师的积极引导和调控,这种同伴互助的策略是实现激趣增效的目的的有益方式。
它在重视师与生的互动交流的同时,强调生与生之间的协作互助,通过生与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探讨和交流等内部合作方式,来共同消化学习内容,解决学习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
它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老师,避免了学生孤立学习的单调乏味,增强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对师生的合作学习比较重视,主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老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互动和对话。
但是对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学习的认识、运用和研究还有待深入。
本文拟根据当前同伴互助的相关理论成果,对运用同伴互助策略来提升教学实效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同伴互助的理论释义(一)同伴互助式学习的含义英国的托平(Topping·K)教授和美国的尔利(Ehly·S)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一书中提出:“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
他们认为,同伴互助学习的内涵丰富,包括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询、同伴监督与同伴评价。
同伴互助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同伴互助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一、选题背景学生互相合作学习成为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法。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同伴互助学习应用策略的研究是目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可以帮助语文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及文学素养。
因此,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的应用策略,以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探究同伴互助教学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考试成绩。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定义及意义同伴互助学习是一种教育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帮助和合作,以改进学习成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同时,同伴互助学习也可以帮助语文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文学素养,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同伴互助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的应用策略可以随着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同伴互助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合理组建小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来合理组建小组,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的作用。
重新组小组时,注意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成绩排名,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统计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入手,积极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加强团队沟通,减少成员间的误解和分歧。
3、设置具体学习任务在同伴互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学生之间相互检查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动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度,根据需要更改任务。
同伴互助教学策略刍议
目录
01 一、同伴互助教学策 略的内涵
02
二、同伴互助教学策 略的实施方式
03
三、同伴互助教学策 略的优点
04
四、同伴互助教学策 略的实施建议
05 参考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然而,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 和同伴间的互动。在这种背景下,同伴互助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它强调学生之间 的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学习方式, 日益受到和重视。同伴互助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 问题、分享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本次演示 将对同伴互助学习的现状进行探讨,并研究其有效的实施策略。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现状
5、评价与反馈:对同伴互助学习的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 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调整学习策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论
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 业成绩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同伴互助学习的实施还存在一 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建立良好的合作学 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师有效的指导以及评价与反馈等策略来提高其 实施效果。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同伴互助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 模式,以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同伴互助教学策略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将其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共同完 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初中英语“同伴互助”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英语“同伴互助”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而同伴互助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生生为实现学习任务和目的,围绕学习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学习活动的过程。
因此我们的研究主要以提高课堂教学中生生活动的实效为着入点,并比较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的英语学习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信,拓展思维,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学习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
有效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能开拓学生思维,是他们感受学习的艰辛与快乐,并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发展。
实际教学中,每个班中总有学习跟不上的学生,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难度的加深,人数越来越多,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教师长期陷入一种疲于奔命的尴尬境地,这是我们提出创设以同伴互助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的原因,同伴互助学习不但体现在课堂中,更重要的是要在课余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课文的背诵,英语的单词过关,语法、短语的记忆等检查情况,都可以在同伴互助完成,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课余紧张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同伴互助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同伴互助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全民共赢的状态。
为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增强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如: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
而同伴互助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对各自分担的任务能进行加工、整合,对活动的成效能共同进行评价的互助性学习。
同伴互助模式的开题报告
同伴互助模式的开题报告同伴互助模式的开题报告一、引言同伴互助模式是一种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学习模式,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同伴互助模式在教育中的应用和优势,并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同伴互助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同伴互助模式是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互相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鼓励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知识和经验。
同伴互助模式的特点包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
三、同伴互助模式的应用领域同伴互助模式在教育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同伴互助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在职业教育中,同伴互助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同伴互助模式还可以应用于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教育领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互助,提高学习效果。
四、同伴互助模式的优势同伴互助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首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同伴互助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协作、分工合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同伴互助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同伴互助模式的研究方向同伴互助模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还有一些待探索的研究方向。
首先,可以研究同伴互助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影响。
通过比较同伴互助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可以进一步探讨同伴互助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其次,可以研究同伴互助模式在不同学科和年级中的应用情况。
不同学科和年级的学生在同伴互助模式中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问题,研究这些差异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六、结论同伴互助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小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至关重要。
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同伴互助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合作、支持和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性,分析其对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促进同伴互助学习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小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重要性1、提高学习成绩同伴互助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更好地理解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当学生向同伴解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同伴之间的互相督促和鼓励,也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培养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合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
通过同伴互助学习,小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学会妥协和协调,这些都是培养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3、增强自信心当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取得了进步,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同时,能够帮助同伴解决问题的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而感到自豪,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信心。
4、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同伴互助学习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同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小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性表现1、知识掌握更牢固在同伴互助学习中,学生通过互相讲解、讨论和质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
这种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记忆更加深刻。
2、学习方法的改进同伴之间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有的学生善于总结归纳,有的学生善于举一反三,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大学教案的课堂互助学习
大学教案的课堂互助学习在大学教学中,教案的编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
教案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在现代教育中,提倡互助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理念,互助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在大学教案的编写中,如何融入互助学习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互助学习是一种基于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互相帮助,通过合作来实现个体的学习目标。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因此,将互助学习引入大学教案的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教案设计要点在编写大学教案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融入互助学习的元素:1. 创设合作学习环节可以在教案中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2. 引导学生互助学习在教案中可以设置一些互助学习的指导题目,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相互解答,通过交流让学生共同进步。
3. 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在教案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例如,在实验课中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可以分工合作完成一部分任务,然后彼此交流和合作。
4. 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在教案中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
通过以上设计,可以有效地融入互助学习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三、教师角色转变在实施互助学习的教学模式时,教师的角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左璜黄甫全摘要:深厚的历史传统、新兴的理论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需要,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它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具有互惠的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等特征。
其研究正沿着“学习领域的开发”“培训领域的开发”以及“院校合作方式的开发”三条道路推进。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互惠共同体;交互活动;多元化评价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20世纪无疑是教学模式的金秋季节,而一迈进21世纪门栏则迎来了学习方式的春天。
在学习方式研究的大花园里,同伴互助学习已经应运而生,悄然成为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厘清同伴互助学习的缘起,阐明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辨识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课题,无疑地是对这朵奇葩的浇灌与呵护,以期让她在教育大地上尽情开放。
一、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文献里,是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同伴互助教育思想,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的种子,是诞生于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课程改革创新学习方式的实践,催生了同伴互助学习这朵奇葩。
(一)异国发展在国外,从查阅到的文献看,“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专门术语首次出现在1974年亚历山大(Alexander, L. T.)等人共同创作的论文中,[1]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
然而,同伴互助学习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Sokrates, 前469-前399),柏拉图(Platon, 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前384-前322)和他们的同事们,就是以同伴学习的形式来开展辩论学习的。
他们均用实例证明了只有对话或小组活动方可使思想结合。
[2]之后,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采用年长学生教习年幼学生的办法来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师资和经费短缺问题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就此产生了。
这一教学形式虽因其无法替代专职教师制而逐渐淡出了教育舞台,但其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证明了,借助导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也可促使每个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个别化的指导,照顾全面。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导生制是同伴互助学习萌芽。
时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受挫,使得寻求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便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的持续热点。
随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0年提出的全民教育计划(EFA)为发端,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与课程改革热潮,这要求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人都能满足基本学习需要。
已有的教师传递式教学策略却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故而迫切呼唤多样化的有效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或学习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同伴互助学习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而勃然兴起的。
(二)本土传统在我国,同伴互助学习也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至少已经积累了“相观”“伴读”“小先生制”和“结对子”的思想与实践经验。
翻开教育史册,很易发现同伴互助学习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已经盛行。
经典教育著作《学记》中就提及过“相观而善”,如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大教育家孔子也有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见同学、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讨论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
这些宝贵的思想无疑都是同伴互助学习的发端。
到宋代,出现了专门的“伴读”,它是官名,是指各王府中陪皇侄皇孙读书的人,也指陪同富家子弟一起学习的书童。
[3]虽然书童的地位与主人子弟是不可同言而语的,但从这一传统现象中,可以捕捉到同伴学习的思想幼苗,也可谓是同伴学习的一种传统体现。
到了近代,我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深信“教育救国论”的陶行知于1934年开始推行他的“小先生制”,这是导生制在中国的延伸,它同样证明了同伴的辅助学习是可能的。
事实上,在我国的学校里长期也流行着学生的“结对子”学习,教师在经验的指引下采用优等生指导后进生的“一帮一”形式,组织学生以“1+1”形式进行作业辅导、复习以及游戏等学习活动。
这一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有效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与成长。
(三)理论涵泳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新的哲学观倡导对传统的反思、质疑和批判,打破了过去线性的简单化思维模式,树立起动态的、非线性的、多元化的复杂性思维方式。
这要求我们改变把学生视为独立个体来进行直线型教学的传统观念,而应将学生视为一个群体,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学习的关系,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
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体验,认为知识是在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皮亚杰(Piaget, J.)认为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结果,重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积极的重要角色。
[4]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ВЬыготский,Л.С.),也指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
在与之呼应的课程研究的发展中,新的学习化课程形态孕育起来。
学习化课程确立了“课程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文化主体性价值理念。
在学习化课程文化主体性的彰显之下,“学”成为整个教学、课程和教育的中心,学生在与学习情境的互动中通过体验和反思而进行着知识的建构、经验的形成和意义的生成,“教”通过对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学服务。
[5]可见,传统的教师教授与学生被动接受方式已受到挑战,学习方式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与文化的互动,重视学生的主体间性,让学生在其自我生命存在和活动中接受教育,实现生命优化。
(四)实践推动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也要求开发和建构新型学习方式。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在计划层面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更强调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6]不同类型的知识和课程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中,合作学习方式自实施以来遭遇了困境,急需寻找新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英国,一些教师宣称他们正在进行合作学习,仅仅就因为他们把学生组织在教室里以小组的形式围坐在一起,而实际上学生却是各自在独立学习,并没有共同学习。
在我国,合作学习方式在运用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诸如只有小组之“形”没有合作之“实”、合作小组成了某些学生的“避风港”、合作小组成为“微缩课堂”、小组合作成为教师的“课间休息”等。
[7]针对这些问题,探求并开发同伴互助学习就成为学习方式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路向。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什么是“同伴互助学习”或者说“同伴互助学习”是怎样的? 它关注的问题和范围是什么?凡是关心同伴互助学习的人,无不关心这些问题。
英国的托平(Topping, K.)教授和美国的尔利(Ehly, S.)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Peer-assisted Learning )一书中提出:“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
”在这里,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广泛,包括同伴指导(Peer Tutoring)、同伴示范(Peer Modeling)、同伴教育( Peer Education) 、同伴咨询(Peer Counseling)、同伴监督( Peer Monitoring)与同伴评价( Peer Assessment)。
道格拉斯·弗彻斯(Fuchs,D.)和里恩·弗彻斯(Fuchs, L. S.)教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着手开始进行了同伴互助学习策略(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的研究与开发。
2007年5月,在美国教育部What Works Clearinghouse(WWC) 发布的干预报告中提到的“同伴互助学习策略”,就是指以这两位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们专门针对小学班级教学中提高阅读与数学成绩而制定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程序。
[8]在这里,同伴互助学习成了一种教学策略,将学生以配对的形式组织起来开展学习活动,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它特别强调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一对一的学习活动,照顾到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尽管其具体含义会随着使用情景的不同而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同伴互助学习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形式的“同伴”在“互助”这一活动过程中不断创生,建构起学习的意义和发展的价值。
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生命存在及优化形式,其基本特征如下:(一)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作为“类”的人是在不断克服其与周围事物对立性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的,同样,作为自在物的“人”也是在不断消解与他“人”之间对立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假如我们把视角缩小,锁定在“个体”这一微观社会上,则能看到个人“被卷入一个巨大的互动过程之中,在这里他们必须对不断变化的行动进行相互的调适。
这一互动过程既要向人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要对他人的行动进行解释。
”[9]而在学习这一独特的社会活动中,学习主体的发展更是在个体与个体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同伴就是同在一起能互助的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个体组织,它本身就蕴含着互动。
同时,学习个体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为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可能,那就是每个人都有可以教给他人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有效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个体生命彼此互相关照,共同发展,建立起了互惠关系。
长期以来,教育活动因过度关注“师生”这一学习共同体而忽略了“同伴”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存在。
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对此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更应关注、实现和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同伴互助学习,首要意义就在于以配对的形式组建起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二)交互活动建构主义揭示,学习活动的内在机理是互动,学习互动包括外部“个体—环境的互动”和内部“个体与自身的互动”,而且前一种外部互动促成后一种内部互动。
[10]外部活动包括“人—物”活动和“人—人”活动,不管是哪种外部活动,它都必须借助中介来实现。
在学校教育条件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都需要借助教师这一中介来完成。
因此,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