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
最新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一下 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
第24课《截竿进城》教学设计
课题
《截竿进城》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截、竿、竖”等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截竿进城”这个笑话的可笑之处。
3.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故事,讲出好笑之处,感受古人的幽默感。
重点
掌握本课“太”、“比”、“站”、“觉”、“着”、“还”6个生字,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小结:对,老头儿的办法也不好。因为一根长长的竹竿就这样被截成了两段,太可惜了。其实,不截断也是可以进去的。
(2)课件出示问题:你觉得拿竹竿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组长作总结,并举手回答。
师小结:是个做事不会思考,不懂得变通,只会死板地循规蹈矩的人。
(3)课件出示问题:你觉得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以看出来?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组长作总结,并举手回答。
师小结:是个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从“我见多识广,这点儿小事还用发愁吗?”这句话就可看出来。
三、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问题:你觉得竹竿除了截成两段,还可以怎样进城门?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师小结:把竹竿的一头放在地上,一手拿着竹竿的另一头,直接拖进去就可以了。或者把竹竿的一头对着城门里,另一头对着城门外,直接扛在肩上进城门就行。
指生回答。
师小结:因为他把竹竿竖起来拿着,竹竿比城门高,进不了城门。他又把竹竿横过来拿着,竹竿比城门宽,还是进不去。
师问:你知道“左思右想”是什么意思吗?
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
4.课件出示问题三:是谁帮助那个人解决了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4、截竿进城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a
师:“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轮流讲笑话,并互助改进。可 以讲自己读过、听来的笑话,也可以讲我刚讲过的这两则。”
学生分组讲笑话,教师随堂指导。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尝试 通过动作、表情、语气,讲出可笑之处;适当使用夸张手法;讲 的时候要控制自己,自己不能先笑。
4.小结。
教师:“有人说,笑声是生活的润滑剂。我建议大家多 读、多讲笑话和趣味故事,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常常给自己、家 人和朋友带来笑声,带来欢乐,成为大家的‘开心果’!”
鼓励孩子们个性化地 识 记,放手让孩子们去学, 相信 他们能学会。
谈 讲 说 商量 告诉 劝告 倾诉 2
.学生自由朗读,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
了什么?
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
3.学生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这两组词语的意 的习惯。
思。
(“瞧”“瞅”“看望”“注视”“扫视”“盯
着”都表示“看”的意思,是近义词,但它们
去湖滨公园的路很近,大约需要走十分
钟。
去湖滨公园的路很近,前面路口向Biblioteka 一拐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明
到了。
白:横线上的词语,用不同的
●风真厉害,水面上涌起了波浪。 更具
说法把前面的意思说的
风真厉害,碗口粗的大树被它连根拔起。 体,更清楚。风
真厉害,逆风行走很费劲。
(2)讨论与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自由朗读,提出疑问。
4.让学生结合注释,感知诗句大意。 ①耘:锄草。②绩麻:搓捻麻绳或麻线。 ③当家:主持家务。这里指担当家庭的生产劳 动任务。④童孙:指儿童。⑤未解:不懂得。 ⑥供:供奉。这里指“参加”、“从事”。⑦ 傍: 靠近。⑧桑阴:桑树下的阴凉处。 5.说一说,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朴实的语言,热情地赞扬了农民紧张繁 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女日夜辛劳, 表现 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钦佩;后两句写乡村
2017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
24 截竿进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竿、竖”等10个生字,会写“太、站”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截竿进城”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懂得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读懂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直接导入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去,可是竹竿竖着拿太高,横着拿太宽,进不了城……最后他是怎样进城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截竿进城》。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在看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找拼音朋友帮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师生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老师检查读文情况。
4.出示课文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老师领读。
5反馈交流识字方法。
巧记:“大”字下面多一点。
(太)多“看”两眼。
(着)1.写出下列生字的韵母。
竿横愁照2.拼一拼,写一写。
〖=D2(〗tài chánɡ〖=〗〖=D2(〗zhàn zhe〖=〗〖=D2(〗hái yǒu 〖=〗〖=D2(〗juéde〖=〗三、指导书写1.刚才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课文中的生字了,那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写规范吗?2.出示会写生字,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3.学生先自由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笔顺书写,描红,提出难写的字。
3.我会写,我会填。
要共()画,第五笔是()。
4.反馈书写情况,教师针对指导。
如:“觉”上面是“”不要写成“”。
还:最后一笔捺要写得长而平滑,托住“不”。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书写,展评。
站偏旁是(),共()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巩固1.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二、学习课文1.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这个人最后到底是怎么进城的。
截竿进城的教案
截竿进城的教案教案标题:截竿进城的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截竿进城》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激发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
阅读与理解:2. 学生阅读《截竿进城》故事,可以适当分段阅读,每段后进行简单的问题回答,确保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主题、人物性格、故事结局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文学欣赏:4.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元素。
5.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教育意义: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农村孩子追求知识的坚持和努力,以及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7.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回答问题:“你认为教育对于你的未来有什么重要意义?”并与同桌分享。
合作与交流:8.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情节和对话,发挥想象力,展示合作和表演能力。
9. 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观看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总结:10. 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追求,鼓励学生坚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扩展活动:- 邀请一位城市的大学生或者工作人员来班级进行分享,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追求的作文。
评估方式:-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 学生完成个人思考和写作,教师评估他们的回答质量和思考深度。
- 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文学欣赏的表现,包括小组讨论和表演的成果。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截竿进城 语文S版2018
板书
设计
第5页
教学
反思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生字卡片。
教材
及
学情
分析
这篇课文是改编自《笑林》的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个人拿竿要进城门,可是横比试、竖比试都进不去,这时来了一个自作聪明的人让他截断长竿,拿竿子的人照做后高高兴兴地进城去了。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完成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等基本任务之余,还能学习讲故事,体会“笑话”这种传统故事的趣味,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4、当横竖都进不去的时候他是怎样的表情呢?(左思右想、呆呆地发愁)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思考问题:老头儿给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把竹竿截成两段拿进去)
你觉得他的办法好吗?(不好;很愚蠢)
2.听了老头的话以后,他是怎样做的呢?(把竹竿截成两断,高高兴兴地进了城)
3.这说明拿竹竿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第2页
二、初读识字
(一)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课文边找出文中的生字宝宝,并借助
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多读两遍。
(二)交流识字
1.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互相认读课文后的生字,把对方有困难的字在课文后的生字表中圈起来。想想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些难认的字。两人交流识字方法。
2.教师针对学生普遍难认的字进行重点指导。鼓励学生采用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识字。
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拿着竹竿进城呢?
(三)总结
学完这则笑话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遇到问题要独立思考,要动脑筋想办法。)
三、拓展延伸
1.教师讲一两则笑话,学生听笑话。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4、截竿进城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24 截竿进城教学目标:1、会认“截、竿、竖、横、宽、太、愁、段、按、照”10个生字。
2、会写“太、站、觉、要、还、着”6个字,学习立字旁、要字头、羊字旁。
3、朗读这则笑话,理解这则笑话可笑在什么地方。
4、在了解笑话内容的基础上,讲出好笑之处,感受古人的幽默感。
教学过程:1、本课生字应在随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
2、本课写字教学,可重点指导部件之间如何配合。
3、在朗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表现人物动作、表情、言语的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4、可指导学生讲讲这则笑话,感受笑话的趣味。
5、可由教师再讲几则传统笑话,学生模仿。
6、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同步读本》中的《愚人食盐》和《郑人食盐》。
教学反思: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 种子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
同时结合文本特点,借助其语言形式,关注情感,重视感悟,注重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1.认识“槐、掺、涩、兜、俊”等 5 个生字,会写“略、涩、裤、惭、愧、掠、唯、恐”等 8 个字,掌握“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从小女孩儿交树种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体会小女孩的心情。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少,“我”却很感动?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2.实物投影3.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三)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评。
最新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截竿进城》课件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截竿进城|语文S版(2016) (2)
《截竿进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能认识6个会认字。
2、运用加一加、讲故事等方法,记住“着”“要”“站”的字形结构,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书写汉字,初步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4、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讲故事,感受笑话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多种方法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故事,体会笑话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看,这是什么?竿子(学习“竿”,拼读,去掉拼音读,带上小伙伴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竿子呢?长长的竿子。
如果想带着这根长长的竿子进一个矮小又狭窄的城门,你会怎么拿呢?你们可真聪明啊!可在古时候,有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可是闹了大笑话,他们把这根长长的竹竿切成两段带进了城。
切断又叫做“截”(学习“截”,拼读,去掉拼音吹泡泡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选自《笑林》的一则笑话《截竿进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探究发现1、把书翻到第85页,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你的任务来了,请你迅速标清自然段,完成后用你的小手指告诉我你标出了几个自然段。
3、你也来试着读读这个小笑话吧,行动之前听清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行动起来吧!4、这些字宝宝很淘气,请你从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到他们,并圈画出来,大声拼读两遍。
二、随文识字(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部分?2、读了这一句,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他拿着这个竹竿要干什么?“进城”)(二)学习第2自然段1、他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带着竹竿进城呢?自己练习读读这部分。
2、指明读。
(谁来读)3、他选择了几种方式进城?2种。
他首先选择了哪种?(1)竖着拿(学习第一句)a、学习“竖”(拼读;带上它的小伙伴们“竖起来”指名读;加大难度,谁来挑战——出示半句)b、竖着拿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城门没有那么高,进不去。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截竿进城|语文S版(2016) (3)
24 截竿进城教学目标:1.会认“截、竿、横、竖、宽、太、愁、段、按、照”10个生字。
2.会写“太、站、觉、要、还、着”6个字,学习立字旁、要字头、羊字旁。
3.朗读这则笑话,理解这则笑话可笑在什么地方。
4.在了解笑话内容的基础上讲笑话,讲出好笑之处,感受古人的幽默感。
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
2. 朗读这则笑话,理解这则笑话可笑在什么地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24课《截竿进城》,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你们记住了吗?老师考考大家;出示会认字:自读;齐读;开火车读出示词语:指名每人读一行;男女分读。
三、学习课文师:《截竿进城》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咱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吧。
1.自己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习课文第2 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标出第2段有几句话?(2)齐读1遍。
(3)男生读第1句,女生读第2句,老师读第3句(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他把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高,进不去。
他又把竹竿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宽,还是进不去。
(5)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长竹竿,让学生分别竖着和横着拿着从教室门口进出,感受这个人进不了城门时发愁的心理。
(6)谁帮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将竹竿带进城?(学生举手说)3.嗯,同学们都能想出一些办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真了不起呢。
这时,过来一个老头儿……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 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读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 画老头儿的办法是什么?用“---”画出来* 想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为什么?(2)师读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4)出示句子,齐读句子,* 你把竹竿从中间截成两段,不就能拿着进城了吗?①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指名说)②你能给句子换一种说法,但是句子的意思不变。
(指名说)③出示句子,齐读句子*你把竹竿从中间截成两段,就能拿着进城了。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截竿进城_语文S版(2018)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截竿进城_语文S版(2018)教学过程复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苹果树”,每个“苹果”上有一个词,学生读准了“苹果”上的词语,就摘下了果实。
(随意点到哪个苹果,哪个苹果就会掉落)“苹果”(词语):横竖、太长、宽广、按照、截断、发愁、竹竿2.回顾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一)学生自由读文,思考下面问题:1.拿竹竿的人要去哪里?(要进城)(展示课件第六屏)2.刚开始他进去了吗?(没有)3.为什么他刚开始没有进去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他把竹竿__________拿着,进不去;他又把竹竿_________拿着,还是进不去。
4、当横竖都进不去的时候他是怎样的表情呢?(左思右想、呆呆地发愁)(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1.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思考问题:老头儿给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把竹竿截成两段拿进去)你觉得他的办法好吗?(不好;很愚蠢)2.听了老头的话以后,他是怎样做的呢?(把竹竿截成两断,高高兴兴地进了城)3.这说明拿竹竿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拿着竹竿进城呢?(三)总结学完这则笑话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遇到问题要独立思考,要动脑筋想办法。
)三、拓展延伸1.教师讲一两则笑话,学生听笑话。
师:“讲笑话是一门艺术。
同一个笑话,有些人能让听众听得哈哈大笑,有些人却讲得一点儿也不好笑。
只有多读、多听、多讲,才能慢慢体会讲笑话的技巧。
现在我再给大家讲一则笑话:《王蓝田性急》,大家注意听,并想想哪些地方好笑,我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讲得不好。
”2.请两位同学给全班讲笑话,教师指导。
师:“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分别讲刚才讲过的笑话。
注意通过动作、表情、语气等,讲出刚才说到的可笑之处。
”学生讲笑话,教师指导。
学生讲《啮鼻》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官吏的难以置信的语气、表情和甲理直气壮的语气、表情。
学生讲《王蓝田性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讲一边做动作配合,表现出主人公急躁的性格。
最新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
24 截竿进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竿、竖”等10个生字,会写“太、站”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截竿进城”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懂得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读懂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直接导入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去,可是竹竿竖着拿太高,横着拿太宽,进不了城……最后他是怎样进城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截竿进城》。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在看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找拼音朋友帮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师生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老师检查读文情况。
4.出示课文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老师领读。
5反馈交流识字方法。
巧记:“大”字下面多一点。
(太)多“看”两眼。
(着)1.写出下列生字的韵母。
竿横愁照2.拼一拼,写一写。
〖=D2(〗tài chánɡ〖=〗〖=D2(〗zhàn zhe〖=〗〖=D2(〗hái yǒu 〖=〗〖=D2(〗juéde〖=〗三、指导书写1.刚才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课文中的生字了,那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写规范吗?2.出示会写生字,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3.学生先自由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笔顺书写,描红,提出难写的字。
3.我会写,我会填。
要共()画,第五笔是()。
4.反馈书写情况,教师针对指导。
如:“觉”上面是“”不要写成“”。
还:最后一笔捺要写得长而平滑,托住“不”。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书写,展评。
站偏旁是(),共()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巩固1.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二、学习课文1.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这个人最后到底是怎么进城的。
2017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竿、竖”等 10 个生字,会写“太、站”等 6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截竿进城”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懂得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读懂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直接导入 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去,可是竹竿竖着拿太高,横着拿太宽,进 不了城……最后他是怎样进城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4 课《截竿进城》。(板书课题)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分析:
教
学
重
点
:
1. 从小女孩儿交树种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体会小女孩的心情。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少,“我”却很感动?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
法。
课前准备:
1. 生词卡 片2.实物 投影3.多 媒体课件
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互动游戏(让学生自己拿竹竿过教室门),有 的同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提出来了为什么不将竹竿一前一后拿着过。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 老 头儿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老头儿的方法虽然将竹竿带进了城 ,但 是竹竿已经没有用处。并从中明白了遇事要懂得变通,不能固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板书] 截竿进城竖着
比城门高
横着 比城门宽进不去
老头儿 截成两段带进城遇到问题
多角度思考
[教学反思] 《截竿进城》这则故事。说的是有个人拿着竹竿进城,但竹竿的长度比城门还长,左一下不 得进,右一下不得进,正在这焦急的时刻,一位老头儿让他将竹竿截成两段带进城的故事。 内容比较简短,但是寓意深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通过直接读课文去领悟文章的寓意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笔下生辉”利用例文引路。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词语,让学生感悟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运用已 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2. 小组交流,说说寒假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认真回忆事情的经过,注意别人是 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学习转述并评一评: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 3. 指导学生阅读例文,了解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抓住重点、突出中心的写作 方法。借鉴例文的写法,以“话说寒假生活”为内容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注意 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注意积累 习作素材。
刻想起——爷爷的芦笛,想起爷爷说过的话—— 心。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四、再读课文,积累语句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 、板书设计
4 爷爷的芦笛
婉转悠扬
清脆
奇特
向往
欣喜
勇敢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语文(S)教学 设计
教 材:语文(S)四年级 下册课 文 :语文百花园一 板 块: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计—教案
过渡:在看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找拼音朋友帮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师生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老师检查读文情况。 4.出示课文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老师领读。 5 反馈交流识字方法。 巧记:“大”字下面多一点。(太) 多“看”两眼。(着)1.写出下列生字的韵母。 竿横 愁照 2.拼一拼,写一写。 〖=D2(〗tài chánɡ 〖=〗〖=D2(〗 zhàn zhe〖=〗〖=D2(〗hái yǒu 〖=〗〖=D2(〗jué de〖=〗三、指导书写 1.刚才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课文中的生字了,那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写规范吗? 2.出示会写生字,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3.学生先自由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笔顺书写,描红,提出难写的字。3.我会写,我会填。 要 共()画,第五笔是()。4.反馈书写情况,教师针对指导。 如:“觉”上面是“” 不要写成“ ”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 2 老头儿的方法是将竹竿()。三、总结全文 1.老师觉得这个老头儿的方法也不是很好,你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 (将长竹竿的一端对着城门入口的方向。)(演示方法) 2.学完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这个笑话的可笑之处了吗?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会闹这样的笑话 , 所以我们要多动脑,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6.我会动脑。 除了将竹竿截成两段,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将竹竿拿进城?
课时安
排:
2 课时
教学过 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展示课件第三屏)
放在这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爷
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呢。 爷吹芦笛的图片,可极大提
2.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 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领
间,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学
2.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大海狂怒了?强强的心 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培养
情又是怎样的?
他们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好
(二)交流汇报大海狂怒的句子,体会强强的 习惯。
恐惧,(展示课件第六屏)指导朗读。
(三)思考:是什么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 二净?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
(四)爷爷的芦笛声想告诉强强什么?
还:最后一笔捺要写得长而平滑,托住“不”。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书写,展评。站 偏旁是(),共()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巩固 1.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二、学习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这个人最后到底是怎么进城的。
课文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爷爷的芦
笛的呢?(展示课件第四屏)
2. 思考:为什么爷爷的芦笛声会让强强感到一
股浓浓的海水味呢?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到底
给了强强怎样的感受呢? 3. 带着美好的憧憬,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次笛声。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读书, 通过朗读感受大海的美丽, 爷爷芦笛声的美妙。
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互动游戏(让学生自己拿竹竿过教室门),有 的同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提出来了为什么不将竹竿一前一后拿着过。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 老 头儿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老头儿的方法虽然将竹竿带进了城 ,但 是竹竿已经没有用处。并从中明白了遇事要懂得变通,不能固守成规的道理。
词。自学生字和新词。
2. 以小组的形式,学生交流生字和新词。
3. 检测生字和新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感知课文,抓住主线
3. 课文的题目是“爷爷的芦笛”,课文写了
几次芦笛声? 都是怎样的芦笛声? 快速默读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24 截竿进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竿、竖”等 10 个生字,会写“太、站”等 6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截竿进城”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懂得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读懂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直接导入 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去,可是竹竿竖着拿太高,横着拿太宽,进 不了城……最后他是怎样进城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4 课《截竿进城》。(板书课题)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板书] 截竿进城竖着
比城门高
横着 比城门宽进不去
老头儿 截成两段带进城遇到问题
多角度思考
[教学反思] 《截竿进城》这则故事。说的是有个人拿着竹竿进城,但竹竿的长度比城门还长,左一下不 得进,右一下不得进,正在这焦急的时刻,一位老头儿让他将竹竿截成两段带进城的故事。 内容比较简短,但是寓意深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通过直接读课文去领悟文章的寓意是
芦笛,听爷爷吹芦笛时发出的美妙声音。 围绕这芦 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是怎样的一次
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
请大家一起学习《爷爷的芦笛》,走进故事中寻找答案
吧!
3.板书课题:爷爷的芦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 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理解的 新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寒假生活表达出 来。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 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在设计 上体现以下几点: 1. “语海畅游”中的字词句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 法。 2. “积少成多”中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引导学生多 读 多记,自己感悟。学生如有疑问,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解,丰富学生的积累。
(学习第三次笛声)过渡:慈祥的爷爷,温柔的 大海,丛生的芦苇,飞舞的海鸟,特别是清脆的
笛声,给强强带来无比的快乐。可这次海边之行,
笛声带给强强的仅仅是快乐吗?学习课文 7
—13 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展示课件第五屏) 1.默
读 7—13 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
给孩子们足够的自学时
出描写大海和强强的句子。
段,演示大海狂怒的图片和声
(展示课件第七屏):
音,调动学生视听功能, 给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
这句话)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
(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海边 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入情入
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 景地聆听着,充分感受到海水
1. 过渡:好玩的小闸屋,如诗如画的大海,有
趣的芦笛,这一切让强强无限向往。现实生活中是 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与强强一起,来到苇叶葱茏的
海边,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去亲自聆听爷爷的芦笛 声。
2. 默读 2—6 自然段,思考:美丽的大海,清 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
3. 想想画面有感情朗读 2—6 小节。二、 细读课文,突破难点
义。
是如何的汹涌,
引导学生写一句和爷爷的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名言 也为这些从未经过大风大浪
或警句。
的学生理解主人公当时为何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会非常害怕打下基础。
总结:是啊,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每
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遭遇困难
的时候,让我们拿出勇气,拿出胆量,让我们时
强化文章中所表达的中
课 文 ,找一找,画一画相关词语。
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
4. 引导学生找出三次芦笛声,说一说三次芦 笛 声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5. 再读课文。 第 二课时
的设计,本环节设计旨在引 领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 一主线,为后文学习做好铺 垫。
一、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 一 ) 学 习 第 一 次 芦 笛 声 : 1.
2.学习课文第 2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他把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高,进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