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中金岳霖哲学中的“能”与“式”
金岳霖《论道》中的重情主义思想
金岳霖《论道》中的重情主义思想金岳霖的《论道》是用逻辑学的体系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冷峻的理性特色。
但《论道》的行文多处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金先生在对情和理关系,以及情和性的关系的论述中,蕴含了其重情主义的思想。
金岳霖重情主义的思想有着时代、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游学经历等多种原因。
标签:金岳霖;论道;重情主义金岳霖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的作品以严密的逻辑性和冷峻的理性思维为特点。
《论道》也是如此。
但《论道》的行文多处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金岳霖在其情与理,以及情与性的关系论述中,表明其思想中有重情主义的倾向。
一、情理关系中的重情主义思想金岳霖在《论道》的写作中重理更重情。
金岳霖的《论道》是以逻辑学的体系来建构他的形而上学体系的。
金岳霖对哲学的理性思维是极其重视的。
金岳霖曾说过“如果哲学主要与论证有关,那么逻辑就是哲学的本质……严格的推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哲学家受到批评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而是因为他们发展这些思想的方式,许多哲学体系都是由于触到逻辑这块礁石而毁灭的。
金岳霖用逻辑学写成《论道》一书,但目的却是情感的。
其目的就是要用西方的逻辑科学来建构中国自己的形而上学的严密体系,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带有很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
他有感于中国传统哲学重思想而无逻辑体系的缺点而要弥补之。
他起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如道、无极、太极、几、数、理、势、情、性、体、用等等,用逻辑学体系重新定义、梳理和组织起来,从而构建了中国新的形而上学学说。
他说起用这些概念的目的“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情感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2]他使用道来命名自己的形而上学,是因为道有“中国味”,他认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
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对于这样的道。
我不能独立于我自己,情感难免以役于这样的道为安,我底思想也难免已达于这样的道为得”;研究道,能够“动我底心,怡我底情,养我底性”,“我不仅在研究底对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底结果上求情感的满足。
金岳霖的逻辑之辩
57不要害怕一个人待在黑夜里,抬头,你会看到天上的星星都在陪着你。
等院校。
难忘的师生关系、家校情谊一直滋养、激励着我。
在教育界前辈的引领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培养下,在同事和朋友们的关心帮助下,我终于成长为一名像母老师一样的教育工作者。
是的,我们当中有着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饱尝辛酸为建设免费女子高中,摆脱贫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中心学校刘云菲老师,亲生儿子在北京意外离世,只请了三天假就强忍悲痛回到讲台;麻黄小学马金红老师,因带学生集训而错过与病危父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刘德群老师,骨伤手术后放弃在家康复锻炼,坚持拄着双拐上课半年多。
是啊,朋友们,如果让您说,相信您能说更多的人,更多的事。
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虽“凡人微光”,却“闪耀星空”!此刻,我再次反问自己,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吗?回答是肯定的:我爱,我爱这片土地,我爱得深沉!我的心要让你听见,我的爱要让你看见,我的青春愿为你奉献!我爱红色麻黄这片革命先驱开创的土地;我爱这片土地上的莘莘学子;我爱这片土地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育工作者;我爱教育这片土地,我爱您,我深爱着您!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是人,所以我可以捡到金子。
根据这个逻辑推理,在每次空袭警报结束后,那个学生就会到人跑得多的地方四处搜索,果然捡到了金子。
在金岳霖看来,“没有逻辑,认识就不能发展”。
在他内心深处,哲学和逻辑可以质疑但不容否定。
胡适早年曾写过一篇题为《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论文,其思想核心是:哲学是一门幼稚的科学,是一门没有成熟的,还没有好的科学。
一次,在一年一度的哲学会议上,胡适征求金岳霖对论文的意见。
金岳霖说:“很好,很好。
”胡适当时很高兴。
跟1950年,艾思奇到清华大学演讲,批判形式逻辑,说形式逻辑是形而上学。
艾思奇讲完之后金岳霖带头鼓掌,接着他说:“艾先生讲得好,因为他的话句句都符合形式逻辑。
”“没有逻辑,生活就会变得十分沉重。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涉及广泛,其中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是他学术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金岳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金岳霖的理势观金岳霖的理势观可以追溯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他认为,理势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金岳霖强调理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超越个体的普遍性规律,而不是主观的意志或抽象的理念。
他认为,理势贯穿于现象背后,决定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一种客观统一的规律性存在。
金岳霖的理势观还强调了事物的历史性和客观规律性。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而这种历史条件又制约和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轨迹。
理势的历史性使得每一个事物都处于一种特定的发展阶段,都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金岳霖强调了理势观对历史的重要性,认为理解并把握历史条件对于理解和把握事物所表现的理势是非常重要的。
金岳霖还强调了理势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他认为,理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是事物的统一运动,是无数个体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属性。
他认为,不能脱离个别情境、局部条件来认识理势,只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金岳霖提出了“理势决定论”观点,认为理势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决定性的作用,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受到理势的制约和规范。
金岳霖的理势观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哲学底蕴的思想体系。
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势观。
他认为,理势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是历史条件下的统一整体。
他的理势观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把握历史条件和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是他学术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1908-1967),字非白,号秋涧,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他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当代哲学思想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金岳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是他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他在哲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本文将从金岳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出发,探讨其理论的内涵和建构,分析其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金岳霖的理势观是什么意思。
理势观是指金岳霖对“理”和“势”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阐发。
金岳霖认为,“理”是普遍性的规律和原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势”则是个别性的特征和倾向,是理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
他强调“理势二元”即理和势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理是对势的总纲,势是对理的具体化。
在金岳霖看来,理是永恒的,势则是在不断变化的,理和势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动态运行。
金岳霖的理势观源自于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道、人道和物道的思考,以及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强调,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理势”关系的认识。
金岳霖试图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中国哲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他认为,理是普遍性的原则,与世界观念有关;而势则是独特性的特征,与世界形式有关。
这一思想体系强调了中国哲学在西方理论观念之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而知识本体论则是金岳霖对知识的本质和来源的思考。
他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双重属性,是在客观世界与主体精神之间建立联系的产物。
金岳霖提出知识分为“形而上知识”和“形而下知识”,前者指的是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后者指的是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认知。
他认为,这两种知识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而知识本体则是关于知识产生和认识本质的问题。
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受到了西方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独特的中国哲学风格。
他深刻而审慎地思考了知识的本质,试图以此来超越传统哲学中主客体的对立和唯心唯物之争,寻求一种全新的认识论立场。
论金岳霖的所与观
论金岳霖的所与观金岳霖的“所与”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感觉经验,而是“客观的呈现”,其“本质上是外物或外物的一部分”,金岳霖的“所与”具有独立存在性,他承认外物的存在,承认共相与殊相、具体和抽象、经验和理性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紧密联系,承认意念的摹状和规范作用,围绕“以得自所与还治所与”这一主旨,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和论证,在认识论意义上解决了认识中介物的难题。
标签:金岳霖,知识论,所与,外物,认识中介金岳霖的《知识论》创作之初是为了回答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即普遍必然的经验知识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
20世纪30年代,金岳霖在伦敦读书时,研读了休谟的《人性论》,“休谟底议论使我感觉到归纳法说不通,因果靠不住,而科学在理论上的根基动摇。
这在我现在思想上也许不成一个重大的问题,可是,在当时的确是重大的问题,思想上的困难有时差不多成为情感上的痛苦。
但是,我对于科学的信仰颇坚,所以总觉得休谟底说法有毛病。
以后我慢慢地发现休谟底缺点不在于他底因果论本身,而在于他底整个的哲学。
” 〔1〕(P29)如他所言,不把知识论问题理出个条理来,没办法对休谟问题作出系统的回答。
那么知识论是什么?这是一直以来人们思考的问题,金岳霖认为知识论是以知识为对象而作理论的陈述的学问,而知识是什么的答案即是整部知识论,知识论旨在理解知识而不是指导人如何求知,其目标在“通”而不在“真”。
〔1〕(P29)金岳霖認为理论需要真正感和实在感,他首先对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知识论的出发方式进行了全面地考察,指出西方哲学“唯主”的出发方式,即“主观的或此时此地的官觉现象”的出发方式是无法得到知识的真的,他提出了自己的出发方式为“有官觉”,“有外物”;对于西方坚持绝对无可怀疑的出发原则做出批判,提出应该坚持从有效原则出发,即一方面必须是真命题,一方面必须能够满足知识论需要的命题,金岳霖的“有官觉”、“有外物”就是这样的命题,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他的知识论体系。
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潍坊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传统子部学问中极关键的一环,诸子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老》《庄》等道家文本中富含思想资源,对其的深刻诠释往往能通向重要的哲学问题。
刘韶军从《论道》看金岳霖对《老子》之“道”的理解,从金氏以“能”为名诠释“道”说起,言及其论“道”多从“无极”“太极”“理”与“势”入手这一特点,总结出:金氏之说在论述问题时包罗一切,在方法与术语上中西合璧。
《孟子》与儒学也是诸子学接通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一环。
刘伟抓住《孟子》中的心灵问题,辨析了其中对身与心、思与虑的区分,梳理本心之“庸”与心之所发之“斯须”间的关系。
其他诸子也蕴含着哲学思想。
匡钊依托《墨子》“城守”诸篇,分析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认为古人所谓“民本”,与赋予平民特定政治法律地位的现代制度并无共同之处。
刘体胜论析墨家“兼爱”并不就是“爱无差等”,崔晓姣围绕“刑名”与“自然”探索黄老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
徐翔由探究“法”在先秦时与“规矩”“绳墨”的关联,反思法家并不注重“法”的平等性,而追求以之有效制人。
作为中国哲学的古代思想资源中更具创造力的一面,诸子学的研究为今天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乾乾不息的动力。
而哲学的视角和方法,也在传统研究进路之外,为诸子学注入了源头活水。
(摘编自李元骏《多元视域下的诸子学研究》)材料二:读诸子,首先应注意,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大多是对于特定对象的表达;战国中期以后,有了针对普遍对象的表达,也还有许多篇章的内容是特定性的。
特定性的对象有个别性和类别性两类。
个别性的如《论语》,大多是对某个弟子或时人的教诲,以及弟子相互间交流的记录,各条语录原本是对个别性的对象而言。
这也正是原始语录体的特征。
在这类体式中,语录的意义是由语录句义、语录涉及的对象和语录产生的语境结合起来形成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等重要理论,对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金岳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并探讨它们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理势观的基本思想金岳霖的理势观主要源自机械论的批判与启示,他认为事物不是僵化的、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
在金岳霖看来,一切事物都是具有内在趋向性的,即理。
理是无限的、振动的,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力量,它是推动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势则是事物实际表现出来的状态和状况,它是在理的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理比势更为根本,是事物的原因和根源,而势则是现象和结果。
基于此,金岳霖提出了“理势观”,即认识和理解事物必须从它的内在结构、本质力量、内在趋向性出发,而不是只看外在现象和表象。
同时,金岳霖强调了理与势的相互关系,即理和势是辩证统一的。
理是内在的本原,是势存在的前提和根源,而势则是理实际表现出来的结果。
理和势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只有抓住它们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地理解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除了理势观外,金岳霖还提出了“知识本体论”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人和世界之间,是一个“主客辩证关系”问题。
他认为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即知识主体、知识客体和知识本体的关系。
1. 知识主体知识主体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过程。
金岳霖认为,知识主体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认知和发展都在进行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源于自身的本能和经验积累,人在认识过程中会对客体进行主观判断和解释。
同时,人在对客体进行认识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客体的反作用和制约。
知识客体是指被认识的客观存在。
金岳霖认为,人和世界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关系,人的认识能力是建立在这种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因此知识客体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本体是指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金岳霖认为,知识本体是人类认识的理性追求和理想境界。
金岳霖资料介绍_金岳霖作品介绍
金岳霖资料介绍_金岳霖作品介绍金岳霖,字龙荪,浙江诸暨人,著名的哲学家与逻辑学家。
金岳霖的作品都很出名,其中有《知识论》、《论道》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金岳霖资料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金岳霖资料介绍金岳霖先生是湖南长沙人,字龙荪,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他是中国有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于1926年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被称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金岳霖先生是一个十分幽默风趣的人。
至今还记得当年作家汪曾祺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时候,说起金先生上课的一件趣事。
当年金岳霖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授逻辑学,当时班上的人很多,而且当时的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学生学习全靠自觉,然后金先生上课要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于是他就说今天穿红衣服的人很多,那么今天就让穿红色毛衣的人来回答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真的很新奇,让学生们期待和紧张,而他的一番话导致那个时候红色毛衣在西南联大盛极一时,这肯定是金岳霖先生没有想到的。
但凡说起金岳霖先生,总是离不开林徽因。
金岳霖为了林徽因一生未取,当年喜欢追求林徽因的人那么多,金岳霖应该是最爱林徽因的吧。
他在中国学术界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仰慕他的人很多,本身他为人又极是幽默风趣,可是在爱情上他偏偏是一根筋,守着林徽因不肯回头。
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之后,金岳霖就住在他们的旁边,他经常去林徽因的家里参加他们夫妻每周的沙龙聚会,和他们一起畅谈文学。
只是金岳霖先生做了一辈子的备胎,真的是有点可惜呀,他原本应该值得更好的。
知识论金岳霖介绍金岳霖是中国的哲学大师,他儒雅睿智,博闻强识。
他的一生是传奇而辉煌的,《知识论》是他的三本著作之一。
金岳霖在《知识论》的序中写道,《知识论》是他写的最多灾多难的一本书。
这本书著于他在西南联大教学时,抗战时期,战场的销烟迷漫在国土的各个角落里。
有一次昆明的机场遭到袭击,他在听到空袭警报之后,他带着当时已经写完的《知识论》躲到了昆明蛇山的防空洞里,因为没地方坐,他就把稿子铺在地上坐着。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金岳霖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的建构对于我
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金岳霖的理势观是他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人类所知的世界就是一个由力、物质和信息构成的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有机的,并且所有现象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存在,同时也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他认为对于一
个现象的理解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够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金岳霖的理势
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世界全貌,强调了相互关联的普遍性。
其次,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认为知识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实践是人类
获取知识的最根本的方式,而且知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
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三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感性知识,即人类通过感觉获得的知识;二是概念知识,即人类通过对感性知识
的总结和抽象后得到的知识;三是理论知识,即在概念知识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到的知识。
他认为知识本身是有限的,因为世界的事物是无限的,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的知识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金岳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是一种相互关联的思想体系。
他的理势观说
明了世界的本质,而知识本体论则说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和限度。
理势观与知识本体
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人类认识世
界的方式和方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金岳霖的人生哲学人类比动物更不道德、更邪恶
金岳霖的人生哲学人类比动物更不道德、更邪恶金岳霖于1943—1944年访美期间用英文撰写的《道、自然与人》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这纠正了以往学界认为金岳霖轻视人类和人生哲学的片面观点。
“自然”的人性论金岳霖将形而上学作为人性研究的逻辑前提。
此文延续了《论道》的“逻辑的本体论”,认为宇宙永恒的“道演”过程中,人类出现和消失是一种必然,“道”不会对人类有任何的优待。
在本质上,人性就是其自然属性。
所以历史中,人类的各种行为,透过自然本质和“纯粹本性”,呈现给我们的都是赤裸裸的动物性。
金岳霖认为,人不但在能力和外形上不及动物,如人永远不可能达到鹰所具有的功能上的美,或隼的视觉上的美。
即便从人们历来自诩的道德属性上,人类也比动物更不道德、更邪恶,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比动物更虚伪阴险,在战争中他们比其他的动物更加残忍。
金岳霖虽然提出了“自然的人性论”,但他更关注的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下各种古代人性论的错误影响。
在他看来,西方文化中无论是把人性看成“卑鄙、残忍、低贱的”,或是天使般的纯粹,总是与进取、专断、支配、操纵等态度紧密关联,总是与自然作战和对抗。
这种人生哲学虽然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文明,但并不意味着真能征服自然。
因为,“自然规律从来没有为了人的利益、顺从人的意志而失效或暂停;我们所做的只是安排一个局面,让某些自然规律对另一些自然规律起抵制作用”。
金岳霖同时也批评儒家传统人性论。
在他看来,儒家自认为有比动物高贵的“心”而沾沾自喜,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奇异的心,“残酷、野蛮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比任何其他民族少,杀人如麻、嗜血成性、为所欲为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跟别处一样俯拾皆是”。
人生观:人生的“观点”与“图案”金岳霖指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生观错误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哲学的神秘主义的体验也不能回答“人生的意义”问题。
在某些儒家、道家或宗教学派看来,“圣人”、“至人”、“神人”是因为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德性品格、思维能力、体悟能力,只需依靠其自然的本能就可获得某种独有的生活意义,而这根本上是弱化甚至消解了外在的生存环境之影响。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于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两个方面对金岳霖的思想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中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启示。
一、理势观1. 理势观的内涵金岳霖提出的理势观是他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理论总结。
在他看来,理势是指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势则是指人的行为和历史发展的可能性。
理和势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世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2. 理势观的理论意义金岳霖提出的理势观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
它强调了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为我们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理势观强调了人的行为和历史发展的可能性,提醒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要灵活应对,不可机械地对待历史规律和社会变迁,以免走向极端和偏差。
3. 理势观对于当代世界的启示在当代世界,理势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国际关系领域,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战略眼光,把握国际格局的变化和趋势,科学地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
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我们应当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二、知识本体论的建构1. 对知识本体的理论阐释金岳霖对知识的本体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他认为知识的本体是真实和确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知识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稳定性。
他还强调了知识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指出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的和现实的过程,既受到过去的影响,又反映了当下的现实。
2. 对知识观念的批判金岳霖对知识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有限的、相对的,都受到时代和主体的限制,因此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全貌。
他还指出知识观念中存在着误导和偏见,需要通过批判和超越来逐步揭示和消解。
3. 对知识的辩证处理金岳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实践上也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浅析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
浅析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汪曾祺曾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细品《金岳霖先生》,有三味,本文就此三味,随着汪曾祺的笔触,感悟字里行间浸透的叹惋。
一、三味(一)趣金岳霖为人天真,率性自然,汪曾祺为文更是涉笔成趣。
“哲学教授”穿的是体育教员才穿的夹克;“无儿无女”却自得其乐;“雅士”却好养斗鸡,能和斗鸡一个桌子吃饭;“大人”和小孩比水果;“老人”坐在平板三轮车上在拥挤的王府井东张西望。
汪曾祺巧用对比,以金岳霖之年龄、身份、情态等与旁人比照,生出无穷趣味,在对比中刻画出十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金岳霖在治学上,初看有趣,实乃雅之至。
他有一个学生叫林国达,喜欢问一些很“玄”的问题。
有一次林国达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岳霖巧妙地回答:“‘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 the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
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金岳霖的回答,既幽默,更睿智。
金岳霖之“趣”,以天真烂漫、率性而为作底色,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名士风度为精神根基。
趣,是童趣,是情趣,更是志趣,超凡脱俗。
(二)真汪曾祺所记述的金岳霖,诸多言行举止看似有趣,实则大智若愚,正如孟子所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他真诚。
“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这是金岳霖每一学年对新生的坦诚相告,为了消除学生的疑虑,也避免拉远和学生的距离。
他天真。
他养了一只很大的云南斗鸡,可以和他同桌而食;“大人”和小孩比水果,“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作为一个哲学家,甚至是“中国哲学第一人”,在专研学术之余,热衷民间玩意,雅士俗好,不附庸风雅。
他真挚。
那位好问玄怪问题的林国达,游泳淹死了。
“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
’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的阅读题答案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的阅读题答案赤子和名士,在金岳霖身上实现了无缝结合,他的可爱是公认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金岳霖的魏晋风度》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阅读原文:①有些人城府深,门禁严,大门之内还有二门,二门之内还有三门。
金岳霖特别单纯,他不功利,也不势利,是著名的老顽童。
②少年时,赶上辛亥革命,他兴冲冲地剪掉辫子,意犹未尽,又仿照崔颢的《黄鹤楼》作打油诗一首:“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
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
”谐诗流出,立刻传为闾巷笑谈。
③金岳霖终身未婚,朋友们的孩子都叫他“金爸”。
他喜欢搜罗大个头水果,比如雪花梨、苹果、橙、柚、石榴,将它们摆在书案上,或拿去跟孩子们比赛,这种较量往往要拉锯多个回合。
好一位独孤求败,输了比赢了更开心。
在书房里他收藏着“水果状元”,谁能吃到它,谁就是得意门生。
④金岳霖对中国的大种鸡了如指掌,他养过大黑狼山鸡,还养过大斗鸡。
房屋一隅他摆放长排蛐蛐罐,只为在寂静的夜晚倾听它们的“瞿瞿奏鸣曲”。
吃饭时,大斗鸡跳上餐桌,伸长脖颈啄食荤素,他不驱不赶,待若家人。
在《世说新语》中,阮氏兄弟与猪崽共用大瓮饮酒,已属一奇,金岳霖不遑多让。
⑤金岳霖有个规矩和习惯:上午不见客,不干其他事务,集中精力读书写字。
构思时,他静坐冥想,仿佛老僧入定,红尘俗务不复萦怀。
有一次,那群惊弓之鸟都跑空袭警报去了,他却窝在宿舍里,浑然未觉,岿然不动。
待警报解除,大家奔回废墟寻人,竟发现他提笔而立,呆若木鸡,浑身都是尘土。
⑥金岳霖讲课,不带讲义,只带粉笔,但十有八九黑板上不著一字。
他的课学生爱听,大教室座无虚席。
他喜欢提问,西南联大没有点名册,他就想出奇招:“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将令一下,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都会深呼吸,既忐忑,又光荣。
⑦沈从文教语体文写作,主动为青年弟子开“小灶”,将金岳霖拉去讲“小说和哲学”。
大家仰颈翘盼金先生讲出一番精深的道理来。
《金岳霖先生》阅读答案
《金岳霖先生》阅读答案(一)语言积累1.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沿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b.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c.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的大哲学家。
d.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
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2.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作曲家多年积淀的质朴纯实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充满了纯朴的人性之美。
②他对我有很深的,以致在我提出合理的建议时也常常反对。
③这些赠品都是他们不舍得用,不拿给人看,一直藏在小包袱的最里层的。
a.契合偏见素来从来 b.契合成见从来从来c.吻合成见素来素来 d.吻合偏见从来从来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老师说,我是很喜欢"小女人"的文章的,至少它们不打肿脸充胖子,没有女强人的那种强悍和虚张声势。
b.他一再说今天上午有雨,果不其然,到了下午也没见到一个雨点。
c.他那些不经之谈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人相信。
d.他为了写出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文章,深入村庄,深居简出,获得第一手材料。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
--火腿是很少入画的。
b.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 __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 __,王八蛋!混蛋!"c.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
d.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5.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高致病性 __是由高致病性 __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等禽类的烈性传染病。
试析金岳霖《论道》中的“能”与“式”
作者: 胡军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27-33页
主题词: 金岳霖;现实原则;本体论哲学;规定性;现实世界;个别事物;传统本体论;亚里士多德;
共相;理论体系
摘要: “能”与“式”是金岳霖《论道》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金先生认为,“能”是个别事物“根本非任何相底成分”。
“式”是“析取地、无所不包的可能”。
能动的、有数量限制的“能”遵循现实原则出入于“可能”,导出了具体、个体等概念,进而形成有规律、有秩序的现实世界。
金先生以“能”与“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体系,应看作是对传统本体论体系构造方法的重大改造,在理论上有合理的成分。
但由于未处理好先天命题和先验命题的关系,也使其理论体系出现了若干矛盾。
金岳霖对“无极而太极”思想之创新
金岳霖对“无极而太极”思想之创新陈鑫【摘要】20世纪早中期,中国近现代哲学家们都试图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以顺应时代的召唤,实现理论创新。
金岳霖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论道》一书中对其以"无极而太极"为立足点的元学哲学思想进行论述,他立足于新实在论,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注入其元学体系中,构建现代形而上学新形态。
无极,宇宙之始,承接中国传统哲学中无始、理之未显之意,先于时间、空间存在宇宙中;太极,宇宙之极,一是宇宙无终,二是宇宙至真、至美、至善极致发展又是众理之全;无极而太极,便是宇宙发展的整个历程,在历程中要实现理势合一、情求尽性、用求得体才可称之为"道"。
金岳霖先生构造了一个以逻辑为核心的世界,集中探讨了逻辑世界视阈下宇宙的存在及运转,"无极而太极"作为宇宙生发的路径和最终归宿,是对金岳霖先生元学思想的总结和概括。
金岳霖先生对"无极而太极"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运用"旧瓶装新酒"的哲学构造法,既采用中国哲学基本概念又赋予西方哲学之新意,对原有概念进行限定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特色;其次,针对中国哲学的不足以及近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质疑,将逻辑与中国哲学相结合,为形而上学思想的成立和中国哲学逻辑化发展提供可能;最后,在承接中国传统哲学"无极而太极"的基础上,将进化论、分析逻辑等现代哲学的元素注入其中,从而实现了"无极而太极"思想的多元化并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推动和发展。
探讨金岳霖先生"无极而太极"思想,不仅可以对金岳霖先生哲学体系有更为直观的了解,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发展创新思考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金岳霖;无极而太极;形而上学;现代化【作者】陈鑫【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61无极、太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易传》等典籍中,周敦颐试图将儒道两家相结合,提出“无极而太极”的思想体系,从而创建独具特色的本体论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金岳霖试图用西方的逻辑方式建立起中国的形而上学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他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中体西用”的观点,而是重新用西方哲学的视角来解决中国文化或者哲学遇到的问题。
他有别于冯友兰的“接着讲”而是从源流“重新讲”,重新定义新的认识方式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体系,为人们重新确立获得知识的方法与思考的方式。
关键词:《论道》;能与式;逻辑;道
金岳霖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可以称为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
所以,他的哲学的重要内容就是研究逻辑和科学的道理,说明知识的必然性。
在《论道》中,他通过道、式――能、共相与殊相、理与势、无极、太极等一系列范畴,建立了本体论哲学体系。
他的本体论的核心就是逻辑、科学的必然性。
他坚持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基础,同时作为他对知识必然性论证的起点。
他将这一切归于“道”,但这个道不再仅仅是作为传统文化中万物起始的解释,而是更多的作为逻辑论证与思辨方式的阐述,因此金岳霖是“借中国之体,讲西方之式”。
金岳霖在“道”中注入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
“中国思想中的道,也许相差很远.如果相差很远,则我在这本书里的用字方法就是普通所谓旧瓶装新酒的方法”
本体论哲学的主旨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自身。
它区别现象和真实的存在,它要在形形色色的现象中去寻找永恒的真实的存在,以便现象世界的存在找出理由和根据。
在《论道》中金岳霖认为本体有两类,一为式,一为能,它们是最基本的分析成分。
式、能之有是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相反,任何别的东西的形式和存在都离不开它们。
任何个别事物都是由式、能综合而成,所以个别事物不是单一的本体。
他认为对于普遍问题休谟却没有足够的认识,他认为一切经验来源于印象,印象形成观念,这是客观单一的反映。
金岳霖认为这缺乏普遍性,这种知识不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也不符合知识的必然性。
金岳霖认为“能”是个别事物,是质料“根本非任何相底成分”。
“式”是“析取地、无所不包的可能”。
能动的、有数量限制的“能”遵循现实原则出入于“可能”,导出了具体、个体等慨念,进而形成有规律,有秩序的现实世界。
金岳霖认为,能是不具备任何性质或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材料”。
任何一特殊的事物不仅仅只是一大堆的共相、殊相堆积而成,共相,殊相表现在具体的个别事物中为性质、为关系。
因此,对于任何以特殊的个体,只要我们用抽象的方法,把它具有的共相、殊相或性质、关系抽掉,最后就形成了所谓的“能”。
能虽是形成万物的材料,它却不是万物。
所以如此者,是因为仅有能还不足构成万事万物,能必须与式或可能结合才能形成万事万物。
能没有任何性质,它没有个体事物所具有的在时空中存在与否的问题,但它却是实在的。
从能自身不足以构成万事万物、不能作为万事万物形成和存在的唯一的、最终的根据而言,能不同于历史上唯物哲学的物质或物质元素。
因此金岳霖这里虽然肯定了能作为万事万物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这是他企图为传统经验性的中国哲学寻找一个新的出口,他认为经验性的思维体系正是中国科学滞后的原因。
而为知识寻找一个新的出口,为理性打开一扇合理的大门,这一切都必须从传统的认识基础开始
能与式。
对于“式”,金岳霖认为式是“析取地、无所不包的可能”,可能是容纳能的框架。
可能是实在,是非心非物的,它是实在的共相,具有普遍性。
金岳霖这里的“式“同亚里士多德作为动力因、目的因的形式有相同之处。
但金岳霖的式不仅仅是作为事物本质的含义,他认为形式是质料的框架,也就是式包含能,同时式也是一种逻辑和必然的。
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相对性的质料与形式,金岳霖的式则为纯形式、纯质料。
金岳霖与亚里士多德关于“能与式”的不同认识,不仅只是单一的相对与绝对的区别,
而是金岳霖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加上深深的现代意识,这也就是逻辑。
由于式就是逻辑,于是逻辑就有了本体论的地位。
金岳霖认为式或逻辑不仅仅是思维的规律,也是客观世界必然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关于能和式的关系,也就是这两者如何构成个体事物?金岳霖与亚里士多德关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最终因、目的是完全的实现。
金岳霖认为“式或可能是静的,但能却是动的,它老有出入”。
在这一点上,他肯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但他同时也将逻辑的必然融入两者之中,他认为式与能能最终形成个体事物是因为逻辑的必然规律。
能虽然有能动性,但在与可能结合之前,它只是潜能。
潜能不是现实的活动,可能无能也只是空的架子。
要使二者现实,就必须使他们结合起来。
能既为潜能,则它就不能现实地跑进或跑出死的静的可能。
要出入于可能,它首先必须使自身由潜能变为现实,而它要成为现实又离不开可能。
他这里始终没有脱离理性逻辑的要求,那就是两者的结合是因为自身的结合,也就是说没有外力推动的结合是因为两者自身逻辑的必然。
能既必然在式之中,则“无能的式与无式的能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不可能”。
能与式之不可分既是必然,所以能必然会从潜能向现实转化,可能也必然会现实。
因此现实世界及其中的个体事物的形成也就是必然的。
能与式之不可分既是必然的,则能必然在式之中,而式中也必然有能。
能与式的综合就是道。
就事物之生或灭由能之出入可能而定,则能是积极主动的,它起着决定作用。
任何可能的现实都是要以能为潜能、动力,任何是实质的东西之所以是实质,其根据在能,因为无能就无法实现。
但能使纯料,它本身不具备任何性质,所以一事物之生活灭虽决定在于能之出入之可能。
但一事物的性质及他物的关系却不来自于能。
能“本身无所谓性质”,它“只能以它所出入的可能为性质”。
事物的性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可能给予或规定的。
可能有质与量的规定性。
现实世界及其中的个体事物的形成在于能之出入之于可能。
至此金岳霖的式能观有着西方传统本体论的观点,但同时却深深假如了现代逻辑哲学的影子。
式既是析取无所不包的可能,是无限的,唯一的。
但同时金岳霖又肯定了能的存在,能不死式,然而可能现实与否取决于能之出入。
能使毫无性质的纯料,所以能不死知识的对象,也不是感觉的对象。
在这里金岳霖抛弃了亚里士多德与机械唯物主义的消极被动说,他还原了中国哲学中“能”的观点,认为能虽然为潜能、静的但他结合中国哲学的“气”说,这样才能通过《论道》构建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体系。
同时现实原则也是金岳霖本体论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他深受休谟经验哲学的影响。
他认为现实原则是沟通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由可能向共相、个体的过渡完全得力于现实的原则。
现实原则是能的出入原则,而能的出入要以不悖为目标。
要达到这以目标,就必须让同一的能同时进入许多相融的可能。
这就是具体的,也就是个别事物。
金岳霖通过“能、式、道”构建的逻辑体系,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式的根据是逻辑原则,式本身是逻辑。
而能根据于经验原则。
逻辑原则只承认式,而把握不住能,经验原则把我住能,却不承认式。
因此必然采用逻辑、经验比起的原则。
金岳霖打破西方哲学传统的从自明体系开始的形而上学体系,从严格的逻辑演绎推导。
这种抛弃观察的经验事实,从自明逻辑验证开始的体系对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以及对于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改造有着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