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家庭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篇一: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默认分类 20xx-12-11 07:17:53 阅读1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文/薛素珍本文根据调查资料,综述中国家庭近年的主要变化。

华人家庭分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它的变化基本上与大陆的家庭相仿。

中国家庭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家庭的规模和类型,是家庭的外在形式。

社会的各种因素、家庭内部的人口流动,如家庭人员的诞生、婚配、死亡以及家庭人员的角色变换都直接影响着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规模缩小,户均人数减少。

分布在各地区的华人家庭,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城乡家庭的规模和人数均呈缩小趋势。

我国“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的“五城市家庭研究”,对京、津、沪、宁、蓉五大城市中4385户的抽样调查,户均人数为4.08人。

这一统计与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基本相同。

香港户均人数也由1971年的4.5人减至1981年的3到4人。

农村家庭的规模也缩小。

据四川社科院社会学所对2035户农民家庭的调查,户均人数为4.52人。

家庭结构类型的变化。

为研究工作需要,一般把家庭结构分为单身家庭(配偶死亡,一人独住的家庭)、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两代以上,每代有一对夫妻)、联合家庭(同一代人中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其他家庭(以上四种类型以外的家庭)五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家庭结构类型也趋向小型化。

我国五城市抽样调查:单身家庭占2.44%,核心家庭占66.4%,主干家庭占24.29%,联合家庭占2.30%,其它类型家庭4.56%;台湾的核心家庭数量也在上升,据统计,1965年核心家庭41%,1980年为53%;香港核心家庭上升更快。

香港单人家庭数字也庞大,1981年统计有18万余户,约占总数的15%。

新加坡1966年的一项全国家户调查,核心家庭占华人家庭的60%。

农村核心家庭数也上升。

四川调查的2035户农民家庭,核心家庭占52.66%,主干家庭23.24%;费孝通教授在江村的调查,核心家庭占56.3%,主干家庭43.2%。

时代发展下的新型职业农民

时代发展下的新型职业农民

时代发展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布时间:2021-12-22T05:31:57.70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6期作者:臧涵王淑怡李娜[导读] 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作为固定乃至于终身职业,同时掌握必要的农业技能、生存的主要收入以农业经营,而且达到了农业产品较高水平的农业从业人员。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作为固定乃至于终身职业,同时掌握必要的农业技能、生存的主要收入以农业经营,而且达到了农业产品较高水平的农业从业人员。

大力培育新时代下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点工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体系新型职业农民从经济角度看,他的本身对于劳动力的资源充分利用优化了大范围内的配置,有利于可持续的发展和融合发展,对于当前的劳动力人员资源供给下降,更是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从政治方面来看,更能增加人员的个性选择,可以将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符合现代的发展理念。

新时代的农民将会以农业作为固定乃至于终身职业。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农民培育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发展下的新型农民高素质的特征决定的,新型农民的教育培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考虑:一个是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相关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技能,以便使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承担更多的义务。

二是对于其中承包土地较多的农民,要通过训练和教育培训使他们达到新时代发展下的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

三是对于所有的新时代发展下的新型农民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以及教育,使他们不断地提高生产能力。

对于新时代新型农民的扶持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具有含金量的扶植政策,才能对于新时代下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生产基地建立一支用得着,靠谱的农民队伍。

而对于他们的培育形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鼓励和培育。

其中要加强对于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推动新时代下职业农民的成长。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既有与时俱进的新动力,也有传统的惯性因素,同时也受到文化传承、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同时挖掘出有效解决的途径,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者,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毛泽东主席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也强调,我们只有走实践路线,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地倾听、调查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探究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和现实中的发展趋势。

二、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很多矛盾和问题的矛盾表现为人民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矛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问题中有的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化的规律相矛盾,有的则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珠三角背景相矛盾。

因此,我们至少应该关注这些矛盾,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解决。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还包括全面的人的现代化。

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原则是人民的利益的最高利益,因此不能够消除农民,在农村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方向。

也就是说,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关键是,识别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本质之后,落实适当的马克思主义理念。

四、农村社会的变迁同样应该受到当下学术研究的关注。

各地各校园主和寻求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政府机构应该引导各学科、各专业的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和探讨。

同时也应该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此类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研究。

此类康庄大道的研究应该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指引和支持。

五、每个农民都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富有潜力的人。

他们有着许多创造和实践的经验,能够为农村地区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因此,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和提高广大农民的创造力,设立社会公益帮助机构,并利用社会思维、社区影响等公益组织,加速农村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与当代中国农民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与当代中国农民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与当代中国农民的发展趋势摘要:农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的阶级特性、农民的历史地位、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以及农民的历史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农民阶层分化明显,流动性不断增强,权利意识显著提高,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

未来,农民阶级内部各阶层将进一步分化发展,农民职业化发展将进一步明朗,农民组织化将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农民理论;阶级特性;阶层分化;农民消亡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11-0076-05[HT]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农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草根阶层,他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农民职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一特定背景下,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为指导,把握当代中国农民阶级的新变化,分析当代中国农民阶级的发展趋势,事关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我国经济社??发展中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理论农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农民的阶级特性,明确了农民的历史地位、阐明了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预测了农民阶级的历史命运,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制定对待农民阶级的政策夯实了理论基础。

(一)农民的阶级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农民问题,他们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构建中对农民的阶级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农民阶级具有依附性、二重性、分层性等特性。

1.依附性。

马克思认为,小农人数众多,从经济上看似乎是一个阶级,但他们分散在小块土地上进行耕作,这样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当代中国农村首先发展报告

当代中国农村首先发展报告
( ) 一 些 现 实 问 题 面 前 的 无 奈 四 在

连 , 民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社会转型 农
期 变 化 的 猛 烈 冲击 , 有 的 道 德 观 念 正 原 在 发 生 深 刻 变 革 , 应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适 济 的 新道 德 建 设 的 现 状 和 存 在 的 问 题 , 彻 贯
水平正在突 破自然经济 、 产品经济观念
的束缚 , 呈现 上 升 趋 势 , 步 显 示 出 具 逐
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 。
( ) 金 主 义 、 乐 主 义 和 极 端 利 五 拜 享
己 主 义 有 所 滋长
有 时 代 特征 的道 德 风 貌 , 是 农 民 道 德 这
观 念 的 一个 巨大 进 步 。 道 德 的 发 展 是 但
医无 法 和 城 市 居 民一 视 同仁 ; 家 的 土 老
改革带来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 , 对 农 民 的道 德 观 念 产 生 着 重 大 影 响 。 从 总 体 上 说 , 前 农 民 的 道 德 状 况 、 德 当 道
地 、 母 的 照 顾 、 守 学 生 的 上 学 与 生 父 留 活 管 理 等 问 题 让 人 放 心 不 下 但 又 没 有
不 正 当 手段 , 制 假 售 劣 , 取 暴 利 , 如 牟 不 讲 信用等。 ( ) 集 体 意 识 和 道 德 责 任 感 的 淡 二

( ) 会 原 因 二 社 1 西 方 文 化 的 强 势 进 入 。 西 方 的 、
为思想道德建设是虚的 ,认为发展经济
必 然 要 以 牺 牲 思 想 道 德建 设 为 代价 . 以
和 睦 的 社 会 环境 。但 是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相 当 部 分 的 农 民 又 往 往 不 遵 守 社 会 公 德 、 讲 求 家庭 美 德 。 少 年 不 爱 劳 动 , 不 青 不 讲 社 会 主 义 道 德 , 年 人 不 讲 科 学 的 老 现 象 比 较 普 遍 ; 庭 责 任 感 弱 化 , 老 家 尊 不足 、 幼有余 , 里关系紧张。 爱 邻

当代中国农民弱势地位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农民弱势地位分析及对策研究

面相对贫乏, 在分层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 农民的弱 对贫困” 绝对贫困” 和“ 两个方面。 占有相对贫乏 , 无法与其他群体展开公平的竞争。怎么改变 配上的不平等而导致财富创造和财富占有上的不平等而形 农民的弱势地位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本文对农民弱 成的。相对贫困状况可以用这样几个指标说明: 占我国总人 势地位的全面性表现进行了分析, 并对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的 对策进行了探讨。
[ 摘要 】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 多年 里 , 国农业有 了很 大发展 , 我 但是 相对整 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形势 , 三农” “ 问题 尤其 是农 民问题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发展 的瓶 颈 , 特别是农 民积弱积贫的弱 势地 位 问题备 受社会 关注 , 怎么改变农民 的弱势地位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文章 分析 了农 民弱 势地 位的全 面性表现 , 对改变农 民弱势地位 的对策进行 了探 并
大提高, 但是相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三农” 不同群体问的比较, “ 问 还是从纵向群体地位的发展来看, 农民
题尤其是农民问题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发展的 地位均呈现出全面性弱势的特点。 瓶颈 , 特别是农民积弱积贫的弱势地位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所谓弱势地位, 一般是指某群体在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占有方 势地位, 就是指与其他群体相 比, 他们在社会资源和机会的 ( 收入低下与经济上的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 一) 农民弱势地位的首要表现是经济收入低下, 表现在“ 相 首先, 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主要是由于城乡居民资源分
21 00年 第 9期 总第 2 4期 0





No. 2 0 09 01
La ho ueka nz ux n
G n r 1 No 2 4 e ea . . O

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区别

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区别

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区别中国这个繁荣的现代化城市,还存在不少的农民。

如今一部分农民已经走上了新型农民的轨道,加快了农业的生产。

传统农民也有自己的优势。

传统的农民是农夫,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产品经济。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昔日的农夫变成了集体经济式生产队成员乃至公社社员,然而,他们的劳动产品依然不是商品,是计划产品。

公粮,交余粮,剩下的分口粮。

这个时期的农民依然是一个农夫,从自然产品经济转变为计划产品经济,这样从个体农夫转变为集体农夫。

而农商则不同,是一个新的范畴,它是现代义表述。

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

什么是农民? 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②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③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

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与非农民区分开来。

新型农民的特征: 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②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

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

③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新型农民的最大特点是对科技的认同和和商业规则的敬畏,在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必然出现,同样会经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过程。

找回家庭:理解中国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

找回家庭:理解中国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

找回家庭:理解中国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作者:李永萍来源:《文化纵横》 2019年第4期李永萍当代中国家庭转型的复杂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化为核心的现代性力量逐渐进入中国广袤的农村社会,农民家庭日益从相对封闭和静态的村庄场域进入日益开放和流动的社会之中。

在此过程中,农民家庭经历了巨大的转型。

在目前流行的家庭现代化理论的视阈之下,中国的家庭转型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1]家庭关系离散化、[2]家庭功能逐渐弱化和外化、[3]家庭伦理弱化并经历了重构,[4]其突出了家庭转型中的“分离”力量。

也就是说,中国的家庭转型过程不仅弱化了原有的家庭功能,而且给农民家庭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养老问题、婚姻稳定性问题。

当家庭自身无法解决或消化这些问题时,就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力量的介入,家庭因而成为社会和国家的负担。

然而,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在近年来的田野调研中发现,中国的家庭转型并非一个单一和线性的过程。

转型中的家庭并不仅仅是一个被改造对象,而是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家庭会根据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对家庭成员和资源进行新的动员和整合,以应对家庭发展的需要。

家庭的能动性不仅塑造和激活了家庭自身的发展能力,而且成为中国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

实际上,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家庭的研究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即家庭研究忽视了家庭本身,常常陷入相对个体化的视角,只关注家庭中的某个群体、某种家庭问题或者是某个家庭生活片段。

在这一视角之下,中国的家庭转型成为一个问题化的过程,例如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

然而,当我们真正从整体的视角来看家庭转型时,就能在这些表象的“问题”背后看到中国家庭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发展性的一面。

因此,家庭研究需要有整体的视野,需要回到家庭本身,唯有如此,才能看到中国家庭的活力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功能性家庭: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实践形态中国的家庭与西方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2)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我国实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

-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化。

(3)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9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 国家通过计划指令统一配置资源,企业缺乏自主权。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题答案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题答案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厉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

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第一,夫妻关系;第二,亲子关系;第三,兄弟姐妹关系;第四,婆媳关系;第五,祖孙关系;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

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

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歇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

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

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

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便的决策。

功能:经济功能。

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

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繁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

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

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应。

歇息和娱乐的功能。

家庭是个人歇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固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非固定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份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一书中,对传统中国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上的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的概念。

“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十分契合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但是诸多学者包括费先生本人在提出这一概念之后并没有继续对这一概念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论探讨,而且自费先生之后虽然诸多学者在和中国社会时常常会引用“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但由于分析角度的差异及学者个人对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在使用时常常出现内涵不清的现象。

因此,我们想在这里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由来、内涵及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所面临的进行探讨。

一、费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费先生认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

”这一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与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这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样的“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就是…伦‟(人伦)”(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部分,第32页,“血缘与地缘”部分,“家族”与“乡土本色”两部分,三联书店,1985年。

)。

按费先生的说法,差序就是“伦”。

那么,这种差序是怎样被决定的,亦即人们是按什么标准来分别关系的远近、亲疏从而决定相互对待的准则的?费先生没有直接作出回答,但他在书中别的地方曾提到,“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截止2023年)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截止2023年)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截止2023年)中国当代社会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其特点和问题也各不相同。

以下是对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的简要分析:城市中产阶层:这一阶层在中国的城市中日益壮大,通常包括高级白领、中高层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他们通常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相对高的收入。

这一阶层的生活水平较高,享受着现代城市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工作压力、高房价、教育成本等问题。

城市中产阶层是中国当代社会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群体,其特点和影响力日益显著。

这个阶层的崛起反映了中国长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变革。

城市中产阶层,通常被定义为在城市中拥有相对高收入、高学历、较稳定职业的人群。

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中产阶层的崛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这一政策改变了中国的经济体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私人企业和外资进入中国创造了机会。

许多城市中产阶层成员是创业者、企业家,他们通过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获得了成功。

同时,改革开放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这有助于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白领人才。

其次,城市中产阶层的兴起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中国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为中产阶层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们通常能够享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便捷,包括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

这一阶层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可以购买房产、汽车、国际旅行等,这些在过去是奢侈品。

第三,城市中产阶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贡献巨大,还在社会责任和慈善事业方面积极参与。

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富豪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支持教育、环保、贫困帮扶等领域的项目。

他们的社会参与度有助于缓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城市中产阶层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引发了贫富差距扩大的担忧。

社会不平等问题逐渐凸显,这引发了一些社会不满情绪。

当代中国农民阶层的现状及其根源剖析

当代中国农民阶层的现状及其根源剖析
周 素 昭
[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 国农村 经济得 到 了快速 的发展 , 我 农民的 生活水平有 了显 著的提 高。然 而, 民问题却依 然 农
十分严峻 , 他们在 经济上是 贫困群体 , 政治上是弱势群体 , 文化 上更是落后群体 。 因此 , 正视 、 分析和解 决农民 问题 , 对全 这
( ) 一 经济现 状
饱水平 , 中部地 区也仅仅处于温饱水平 ; 在购物环 境方面 , 条件差 , 交通不便 ; 在基本生活设施方面 , 使用条件差, 农村 的电力 、 自来水供应 以及通讯等 严重不足 ; 在生活品质方面, 一些 主要用 于提高 生
活 质 量 的 商 品 , 洗 衣 机 、 冰 箱 、 电 等 商 品 如 电 彩 消费水平低 。 2 生 产状 况 。( ) 国人 多 地 少 , . 1我 特别 是 水 资 源、 土地 资源严 重短 缺 。 目前 , 国水 土 流失 面积 我 已达 37万 平方 公 里 , 均耕 地 、 均 资源 分 别 为 6 人 人 世界 平均 水平 的 13和 14 到 2 3 / / ; 0 0年 , 均 耕地 人
将降至 O 8 , . 亩 人均水资源将下降 2 % 一 0 , 5 3% 农 民面临的生产条件 十分恶劣。( ) 2 我国农 业 生产 经营水平低、 结构 不合理。我 国传统农 业仍 占主
体, 产业结 构层 次低 ; 产结构 仍 然不尽 合 理 , 与 生 且
济收入 增 长 的 又 一 来 源 , 变 化 也 呈 下 降 趋 其 势… 。( ) 民收入随区域 的分布不同有所改 2农 变。从我国农民收入的区域分布看 , 各区域传统的 农 民收入 呈东 、 西 梯 度 格 局 分 布 , 有所 改变 。 中、 现

建设新农村必须关注家庭变化

建设新农村必须关注家庭变化

的机 会 增 多的 同 时


也 对 传 统 的 家庭 关 系有较 大 影

区 养 老保 险工 作进 展 迟 缓
, ,
化 的成 因
核 心 家庭 是 指


而精

因此 农 民 流动 可 以看 作 是 分 离 的核 心 家庭结

构形 成 的前提 条 件
对夫妇和 其未婚子 女 构成 的家


分 离 的核 心 家 庭 结 构 是 人 类 家庭
走 向核 心 化 的过 渡 是 中 国这 样 的 发 展 中 国 家在 现 代

家庭 是 社 会 的 细 胞 社 会 的 变 动 必 然 会 引起 家庭

20 0 9
年第
4

各方 面 的 变 动



家庭 的变 动 必 然 会 折 射 出社 会 的变

会养老


家庭 养 老是 农村养 老 的主 要 方式 随 着社 会

中 国农 村最 大 的特 点 在 于 家庭 不 仅 是 生 产 和 生

3 96人
52

家庭规 模 呈 现 出继 续 缩 小 的趋

子 女 离 家上 学 或 就 业 导 致 空 巢 家庭 急 剧 增 加

对独



家庭 小 型 化 的 原 因 之

是 计划 生 育政 策的 推行

生 子 女 家庭 来 说 多 子 女 家庭 的慢 节 奏 不 复 存 在

家 庭 结 构 简 化 规 模 缩 小 ;原 因 之 二 是 城 市 化 所 导 致

当代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核心家庭逐渐变得不再普遍,而大规模家庭和单身人口数量的增加成为新的趋势。

这一变化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受到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并探讨其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社会变革是当代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强,农村人口纷纷流入城市,形成了大量的农民工群体。

这些农民工为了更好的生活,常常选择将家庭成员分散安置。

他们可能在城市打工,而将配偶和子女留在农村。

这样的跨地域分散的家庭结构使得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不再适应现状。

经济发展也是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个人发展和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增加。

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单身生活或推迟婚姻和生育。

在过去,家庭结构的稳定主要依赖于婚姻和繁衍子女这一固定模式,但现在人们更加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家庭结构开始多样化。

社会文化的变革也对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女性更加倾向于追求自己的事业和个人价值。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推迟婚姻和生育。

女性的独立经济地位也减轻了她们对于家庭的经济依赖,这促使着家庭结构的变化。

同时,人们对于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的转变,也使得传统的家庭结构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核心家庭的减少,家庭功能的减弱。

核心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子女教育、家庭支持和照顾等。

而当核心家庭数量减少时,很多人面临着无法得到足够家庭支持的问题。

这对于弱势群体和老年人特别重要。

其次,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老龄化问题上。

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单身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独居和缺乏照料的问题日益突出。

过去,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下,老人可以依靠子女的照料和支持度过晚年。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政策的支持和资源的投入,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水平、生活条件和产业发展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然而,农村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

一、当代农村发展现状在当代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差异化的趋势。

一方面,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

另一方面,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电力、通信、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

农村电网改造、光纤网络覆盖和农村公路建设等举措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教育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

农村产业发展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政府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

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1. 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将成为农村发展的趋势。

城市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将不断扩大,农村地区将逐渐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2. 新农村建设:未来,农村地区发展将越来越关注农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农村旅游、乡村文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将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3. 绿色农业发展: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在农村地区也不例外。

未来,中国农村发展将更加注重绿色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探析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探析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探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不再是现代社会中的唯一家庭形式,新的家庭模式在不断涌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中的一些问题。

一、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在过去,中国家庭结构以“三合一”为主要形式,即父母与子女住在一起,这种家庭结构称为“大家庭”。

而现在,由于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经济条件不断提高、城市化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分居或分家。

结构更为简单,只有父母和子女,也有老人和未婚子女的“二合一”家庭。

这种家庭结构更为灵活,家庭成员之间相对独立,互相照顾也不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年轻人选择独自生活,这又引发了共享住房、组屋、租房等多种生活形式,这些家庭结构往往被称为“小家庭”。

二、家庭角色分工的变化随着女性的逐渐解放,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明确的男女分工也在发生变化。

女性开始参与到工作中,女性的职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她们的角色不再只是在家里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而是开始平等地与男性分担起家庭和工作的重担。

而在一些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仍然明确。

然而,在随着改革的进行,这种分工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部分家庭中,男女也开始逐渐合作,乃至发生了交换角色的现象。

母亲出去工作,父亲在家带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了。

三、家庭关系和价值观的变化随着传统观念的被打破,许多文化习惯已经被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多元化文化所深深影响。

这种影响还体现在中国家庭结构中的关系和价值观中。

家庭关系逐渐趋于自由化、多元化,思想观念逐渐开放,家庭成员之间交往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人们不再强制要求孩子长大后必须留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相反,更多人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城市中生活和工作。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家庭关系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和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农民家庭的发展趋势(张秀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于20XX-9-21 12:55:03发布)当代中国农民家庭的发展趋势——对浙北农村一周姓家庭的个案访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指导老师:陈涛99级(2)班张秀青内容提要:家庭是社会的单元要素,一个家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及其荣辱兴衰都烙着社会历史的印痕,但又有其独特之处。

作者试图用个案访谈的方法描述一个家庭的起落历程,试图在展现这个家庭个别魅力的同时反映当代中国农民家庭的发展趋势,也许这个个案只能描绘一些当代中国家庭的残影片状,但作为一种努力,值得尝试。

关键词:家庭,历史变迁,趋势一、研究综述1、有关概念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群体形式。

本文作者着重从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三个基本方面来探索家庭的发展变化。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

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家庭结构主要从家庭规模、家庭类型这两个方面来体现。

家庭功能:指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生产功能来阐述。

家庭关系:是指生活在一个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2、研究目的和意义作者认为,尝试用个案访谈的方法来生动的了解中国东南沿海一个家庭百年来在历史洪流中的兴衰,以其作为一个典型部分真实的反映20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家庭的产生、发展,并洞察当时的社会历史,然后从家庭的建立、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家庭的发展趋势,是一项相当有意义和内涵的工作,同时对于作者来说,还能够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家庭的历史,实则一件幸事。

二、方法论说明作者尝试用个案访谈的方法来试图描绘和反映当代中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家庭发展。

个案访谈是一种重要的质的调查研究方法,着眼于打破拥有文字权的主流意识,具有颠覆性的意义,适用于弱势群体。

它可以随时调整访谈大纲,补充文字历史的不足。

作者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注重人性、注重事物的生命历程、注重普通或特殊群体声音的调查方法,这与社工的理念不谋而合。

虽说个案访谈受种种干扰因素(如当事人的主观意识、访谈员的素质等)的影响,但它不要求冷漠的量化和统计,体现最原始的第一手材料,保存了最真的声音,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感性的调查方法。

这次访谈似乎更能让我们积极的用心地去做,访谈员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经历也让彼此收获颇多,访谈的资料也成有生命的……三、访谈资料因论文需要,列出周家的家庭人物表,本表对女性成员不作说明,家庭人物表(女儿简称女)周文轩(1880--1925)|么——————————————————————————————————————长| | |周子根(1907--1944)周子文(1902--19)周子庚(1898--1942)| | |么—————————长么———————长么————————————长| | | | | | | | | | | | | |女易章易先易红女易明易竹易荣易定女易庚易文女易贵63岁 75岁健在早夭 57岁健在 60岁精神病 61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女金星女女女女小鸣女小林女女女女月星女女女建山女根扬根秋国荣女国富国昌| | | | | | | 40岁 35岁 |女女杭棋思杰————堂荣—————| | | | | |女女堂清堂飞燕刚女浙江省萧山县(后撤县设市,今为杭州市萧山区)戴村乡丁村是浙北丘陵地带的一个村庄,那里一半是竹山,三分是水,两分是田,田以种植水稻、茶树和棉花为主。

19世纪末周文轩凭其勤劳和生财有道盖了周家大院,并买下三百亩良田、一座竹山和两个竹园,在当地显赫一时。

大院正堂(家庭议事、祭祀和办红白喜事的地方)、东西厢房和偏屋构成。

大院对面还有7间厢房。

按当地的风俗,婚姻由媒人说媒,男女双方不得见面,仅将双方生辰八字放于灶头,若半月内家中平安无事,再由父母做主成婚。

在家中么子结婚满月后就要分户,年老的父母和长子一起住,由其子共同赡养。

东厢房本为正房,可风水先生测定西为上,周文轩及长子子庚就住西厢房,把东厢房给了么子子根,次子子文则要得大院对面的7间厢房。

若有大事就在正堂议事,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都有全院人一起操办。

周文轩死后,家业(一山二园、百亩良田及西厢房)由长子继承,可子庚没几年便赌光了大部分家产,只剩下竹园和房子。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在中国很多地方(包括浙北)施毒气,加上医学不发达,子庚三兄弟皆因染上毒气而亡,次子子文的两个儿子也早夭了。

长房长子易贵因与父不和被贬出院外,自在半里路外立户。

易定因负责照顾得精神病的易文而得西厢房,易庚则得西厢偏房。

么房长子易红16岁时经人介绍去杭州天窗帽店做学徒,就再也没有回过大院,因此东厢房给了次子易先,么子易章得东厢偏房。

在这战乱时期,易贵参军干革命,易先做了一段时期的保长,而其余的易字辈皆靠挑私盐、卖竹和茶叶或帮人务农所得来换米维持家里的生计,女人们都不识字,在家做家务、带小孩、绣花养蚕。

大事由院中最年长的男性做主、全院承担,各户细事由各户家长做主。

解放后,1950年至1955年,周家20几口只拥有竹园和周家大院,所以土改时成分定为贫下中农,每人分得四分田(十分为一亩,包括山田),易字辈的人大都在家务农,而建山、根扬这一辈的人都上了学,包括女孩(以前女孩是不能上学的)。

各户平时相互帮忙,比如农忙时帮忙收割和播种,分担家务,有事则一起商量一起承担。

1956年后,当时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和初级公社,后来又成立了高级人民公社,农民的土地、牲畜及大农具都入了社,农民变成了社员,靠工分吃饭,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农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由生产队、大队和公社的各级干部负责管理,每户只留少量自留地和副业。

在丁村由20-30户成立为一个生产队,家中有劳动力的成年男女都要去劳动挣工分,周家大院内的各户基本上在一个生产队上工,各户平时相互帮忙,比如照看孩子、分担家务或者互相接济,有事则一起商量决定分担。

易贵当上了戴村乡的乡长,但于60年代初就病死了。

由于易字辈的都读过两三年私塾,因此,易先做了生产队的会计,易庚做了小学教师,在后来的“划右派”政治运动中,易庚因写104张大字报而坐牢长达五六年。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让丁村一带好多人死于饥饿和肺结核,易先和易庚的妻子抛下年幼的孩子病死了。

易庚的两个儿子根扬和跟秋因父坐牢、母病死,大院各户又要与“右派分子”划清界限,两兄弟最后由其外婆接去抚养长大,根秋成年后没再回过大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

1968年,丁村学校停课,两年后恢复正常,因为易先在解放前作过保长,他的两个女儿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不能再升学。

在运动中,大院正堂门梁上的那块象征大方之家的匾额被毁,国富为抢救那块匾额而在运动中出了意外,变得疯疯癫癫,由其兄国昌照顾,大院各户也不时接济和帮忙照料。

74年丁村各生产队归并到戴村大队,生产由大队统一安排。

根扬成年后回到大院住在西厢偏房,在队里务农,时值知识青年下乡,根扬与一女知青恋爱成婚。

70年代根扬他们那一辈的婚姻不再像他们父辈那样,而是自由恋爱或先由媒人介绍认识,然后自主婚姻,择偶的范围也广了,不再局限于二三十里之内,但仍在方圆百里之内。

金星那一辈除易先的两个女儿外都读到初中。

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东南沿海首先富起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迅速,金星搞个体、跑运输,大江南北的走,后来搬出了东厢偏房,自己造了三层小洋楼,成了万元户,妻子高中毕业出去打工,后来在当地的乡镇上班,有一个女儿。

月星在当地的私营矿厂里开采石矿,也另起小楼,有一个儿子在上高中。

根扬农转非,在镇上的航管所(属于国营单位)工作,举家迁至镇上,有一个儿子,在杭州市里工作。

85年,国荣因与其妻关系紧张,在一次大吵大闹之后喝农药自杀,其妻带女再嫁。

国昌一直在家务农,其妻在村里的乡镇当临时工,其儿子和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女儿后来嫁到了外省。

各户的关系也慢慢疏远了,周家正堂也成了一个摆设,周家大院在人去楼空之后像一块石碑一面印证这这个家庭的兴衰历程,一面又默默注视着未来。

四、家庭历史变迁分析1、家庭功能的变迁虽然解放前的中国农村家庭总体来说,从事的是自给自足单一的农业生产,既是生产的基本单位,又是生活的基本单位,但对于东南沿海属丘陵地区的农民家庭来说却不是如此,由于山丘多地少、经济作物(如毛竹、茶树、棉花、桑树)与水稻的种植并重,去城里跑船、作学徒和挑私盐是当时那一带的农民除了务农之外的三大谋生之路。

周家由于人多地少(田地早给周子庚输光了,只留了一点),易红去城里做学徒,易先、易庚去帮工或挑私盐,易荣、易定则在家务农,女人们在家做家务、带孩子、侍奉老人、绣花。

(这些分工全由当时的大家长周子庚做决定),所以当时的浙北农村不是单纯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反而有着相当繁荣的简单商品经济的萌芽,这可能就是改革开放后,沿海一带的农民可以较快的转变观念,摆脱土地的束缚,率先富起来的内部原因之一。

中国农民家庭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血缘关系、感情交流、抚养赡养的统一体,其中经济利益是决定因素,中国农民家庭的本质是一个经济单位。

费孝通认为,组织家庭的目的是为了从事生产、维持生存。

解放前,周家各户男女各司其事,各有分工,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相互合作,经济收入支出统一分配,各户有着密切不可分的经济和利益。

1950年——1955年,全国实行土地改革,分田到户,一切非公有制经济被取消了,男人们不能再挑私盐,女人们也不能拿蚕茧和茶叶去卖了。

周家每人分到四分田(十分为一亩),易红也在杭州从学徒成了工人,这时周家各户成了基本独立的经济单位,不再是共同生产,以周家为经济单位,因而各户的经济和利益开始弱化,但周家大院内的各事仍一起商量一起承担,各户经常相互帮忙务农或相互接济,在感情上仍密切往来。

1956年后,周家各户都入了公社,周家成年男女都成为公社成员,这时周家各户的经济更加削弱,各户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位,而是与村里其他家庭成员共同构成丁村公社这个经济单位,各户上工拿到工分以维持一户生活,只有在困难的时候各户才相互帮忙,比如照看孩子。

因为各户成员都是属于一个生产队的,各户之间没有密切的经济厉害关系,所以各户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先是因为易贵是乡长,是共产党员,而易先在解放前做过保长,因而两家逐渐疏离;后来易庚被划为右派,各户为自保“清白”,相互推让,让本应由周家各户分担抚养的易庚的两个儿子无所归依,成为各户利益的牺牲品,在这次矛盾冲突中,周家各户的感情几乎割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