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牛振东:五大关键技术是驱动

合集下载

《智慧城市概论》随笔

《智慧城市概论》随笔

《智慧城市概论》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背景 (3)1.2 智慧城市的发展意义 (4)二、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 (5)2.1 物联网技术 (6)2.2 云计算与大数据 (7)2.3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9)2.4 5G通信技术 (10)三、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 (11)3.1 城市规划与建设 (13)3.2 交通管理与出行 (14)3.3 能源管理与节约 (16)3.4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 (17)3.5 医疗健康与社会保障 (19)四、智慧城市的挑战与对策 (20)4.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21)4.2 技术标准与互操作性 (22)4.3 人才队伍培养与引进 (24)4.4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25)五、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26)5.1 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26)5.2 智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融合发展 (27)5.3 智慧城市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 (29)六、结语 (30)6.1 智慧城市建设的反思与总结 (31)6.2 对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32)一、内容描述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智慧城市的背景,阐述了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智慧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章节,探讨了智慧城市的诞生背景,回顾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部分,详细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数据驱动等,并探讨了这些理念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技术章节介绍了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智慧城市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

实施路径部分,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包括顶层设计、项目规划、资源整合、政策支持等方面,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解析。

成功案例章节,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成功案例,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实施过程、效果评估,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智慧矿山项目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矿山项目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矿山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目录一、前言 (2)二、项目背景与目标 (2)1. 矿山现状分析 (4)2. 智慧矿山建设意义 (5)3. 解决方案总体目标 (6)三、智慧矿山技术架构 (7)1. 数据采集层 (8)2. 数据传输层 (9)3. 数据处理层 (11)4. 应用服务层 (12)5. 维护与管理层 (13)四、关键技术与应用 (15)1. 物联网技术 (16)2.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18)3.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 (19)4.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20)5. 移动互联与远程控制技术 (22)6. 安全防护技术 (24)五、项目实施步骤 (25)1. 项目规划与设计阶段 (26)2. 设备采购与安装阶段 (28)3. 系统开发与集成阶段 (29)4. 测试与调试阶段 (30)5. 运营与维护阶段 (32)六、项目预期效果与收益 (33)1. 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34)2. 降低事故风险与安全成本 (36)3. 优化管理流程与降低人力成本 (37)4. 创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38)七、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39)1. 技术风险与挑战 (41)2.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 (42)3. 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 (43)八、总结与展望 (45)1. 项目成果总结 (46)2.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47)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矿山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传统的矿山开采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矿山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开始探索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来实现矿山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智慧矿山项目整体解决方案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提出的,本方案旨在为矿山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集成的智慧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矿山生产的全过程管理,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降低矿山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预备会议举行

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预备会议举行

( )审议并一致通过第三届理事会的《 2 工作报告 》 《 、章程修改报告》 财务报告》 和《 ;
( )审议 并一致 通 过第 四届理 事会候 选人 名单 ; 3
( )推选出计监票小组成员 : 4 中国电信集团号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李华任组长 , 上海师范 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孙继奋唱票 , 复旦大学图书馆朱莉计票 , 上海书店 出版社周洁监票。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学会副理事长魏海生教授作了重要讲话。魏局长在讲话 中表示 , 很高
结深 厚 的友 谊 , 长相 往来 , 祝愿 大 会圆满 成功 。 并
பைடு நூலகம்
复旦 大学 副校长桂 永 浩教授 代表 学会 挂靠单 位 复旦 大学 , 感谢 主管 单位 中央 编译 局 、 位 各
常务理事和广大会员五年来 的信任和支持 , 感谢大家尤其是联合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对本
次大 会 的贡献 , 预祝大 会 圆满成 功 和各位代 表生 活愉 快 。
20 年第 4期 ( o 6 N . ) 08 V 1 . o4 .
中国索引(ora o T e h a o it f nees Ju l f h i S c ey o Idxr) n C n



中 国 索 引 学 会 第 三 次 全 国 会 员 代 表 大 会 暨 学 术 论 坛 预 备 会 议 举 行
秘书长 通报 了第三 届理 事会 财务 报告 。吴兆 路常 务 副理事 长 汇报 了第 四届 理事 会候 选人 产生
经过 , 并请大家审议候选人名单 , 推选计监票小组成员。 与会代表认真审议 了上述议案 , 并做出以下决议 : ( )审议 并最 终确 定 了本次 大会 的各项议 程 ; 1
清, 常务理事秦邦廉、 董一鸣、 林雅萍、 高克平 、 刘青芬 、 周柏康、 王有朋 、 李国新、 汪东波 , 特邀代 表葛永庆、 李桂兰、 郗卫东、 何毅 、 吴佩娟, 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 , 以及秘书处温国强、 张敏、 郭 丽芳等 2 名代表。会议 由徐忠理 事长 主持。徐忠理事长介绍了“ 7 中国索 引学会第三次全 国 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 的筹备情况 , 接着就会议议程征求意见 , 并请大家审议第三届理事 会 工作 报告 。黄 秀文副 理事 长详 细介绍 了学会 章程 修 改报告 起 草过程 。秦 邦廉 常务 理事兼 副

奥体中心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奥体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奥体中心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奥体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奥体中心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和运营解决方案1目录第1章建设背景及需求分析 (44)1.1、奥体中心定义 (44)1.1.1、集约化 (44)1.1.2、物联网接入 (44)1.1.3、GIS地图集成 (45)1.1.4、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45)1.2、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46)1.2.1、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 (46)1.2.2、“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46)1.2.3、优化营商环境 (46)1.2.4、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46)1.2.5、积累与创新驱动 (46)1.3、技术背景 (47)1.3.1、云计算 (47)1.3.2、4G网络 (47)1.3.3、多媒体通信 (47)1.3.4、图像智能分析 (48)1.3.5、物联网 (48)1.3.6、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48)第2章需求分析 (49)2.1、管理现状及分析 (49)22.1.1、用户身份平台不统一 (49)2.1.2、系统孤立、不能联动 (49)2.1.3、安防平台不完善 (50)2.1.4、没有有效的分析机制 (50)2.1.5、综合管理无法可视化 (50)2.2、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分析 (50)2.2.1、系统信息共享不足 (51)2.2.2、业务应用效果不佳 (51)2.2.3、数据处理不够先进 (51)2.2.4、服务实战效能不够 (52)2.3、现阶段业务需求 (52)2.3.1、进一步提升管控能力 (52)2.3.2、进一步提升应用效能 (53)2.3.3、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 (53)2.4、解决之道 (53)2.4.1、物联网接入 (53)2.4.2、事件联动 (54)2.4.3、应急指挥 (54)2.4.4、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54)第3章系统总体设计 (56)3.1、设计依据 (56)3.2、设计原则 (59)3.2.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59)33.2.2、优先改造、降低成本 (59)3.2.3、安全优先、效率为重 (59)3.2.1、事前、事中、事后原则 (60)3.3、设计理念 (60)3.3.1、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60)3.3.2、合理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61)3.3.3、标准化与开放性的统一 (61)3.3.4、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统一 (62)3.3.5、易管理性和易维护性的统一 (62)3.4、建设目标 (62)3.4.1、以“联动”为核心建设合成作战平台 (63)3.4.2、以”数据”为基础搭建底层数据应用 (63)3.4.3、以“共享”为目的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64)3.4.4、以“快捷”为目标联动多个平台终端 (65)3.4.5、以“实战”为根本建设实用应用平台 (66)3.5、建设意义 (66)3.5.1、增强奥体中心安全防范工作 (66)3.5.2、大数据可视化管理 (67)3.5.3、增强奥体中心日常管理 (67)3.5.4、办公业务自动化、电子化 (67)第4章奥体中心顶层设计 (68)4.1、奥体中心运营指挥中心 (68)4.2、综合管理展现可视化平台 (69)44.3、目标定位 (70)4.3.1、以服务为中心的奥体中心 (70)4.3.2、以人为中心的奥体中心 (71)4.4、奥体中心建设内容 (71)4.4.1、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 (71)4.4.1.1、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数据管控 (71)4.4.1.1.1、数据管控标准 (71)4.4.1.1.2、数据管控核心 (72)4.4.1.2、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展现模式 (73)4.4.1.2.1、可视化大屏显示 (73)4.4.1.2.2、领导驾驶舱 (73)4.4.1.2.3、3D可视化分析 (74)4.4.1.2.4、数据中心蓝图 (75)4.4.1.2.5、可视化数据分析 (76)4.4.2、GIS地图综合监控平台 (77)4.4.2.1、电子地图综合管控平台 (77)4.4.2.2、可视化指挥调度 (77)4.4.3、智慧安防综合管控平台 (79)4.4.3.1、方案设计 (79)4.4.3.2、方案特色 (80)4.4.4、智慧决策智能调度平台 (81)4.4.5、智慧门户综合应用平台 (82)4.4.6、智慧运维综合管控平台 (82)54.4.6.2、故障全生命周期管理 (83)4.4.6.3、3D可视化楼宇管理 (85)4.4.7、智慧物联综合管控平台 (86)4.4.8、集约化一卡通管理平台 (87)4.4.9、智慧能源监管平台 (88)4.4.10、智慧节能监管平台 (89)4.4.11、设施预定管理平台 (89)4.4.12、奥体中心运营管控平台 (90)第5章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详细设计 (91)5.1、大数据创新平台设计 (91)5.1.1、采集整合服务 (91)5.1.1.1、现状分析 (91)5.1.1.2、设计思路 (92)5.1.1.2.1、爬取方式 (92)5.1.1.2.2、购买方式 (93)5.1.1.2.3、合作方式 (93)5.1.1.2.4、数据整合 (93)5.1.1.3、设计内容 (94)5.1.1.3.1、互联网原始数据采集 (94)5.1.1.3.2、互联网合作伙伴数据采集 (96)5.1.1.3.3、其他部门数据采集 (96)5.1.1.3.4、社会机构和商业组织数据采集 (96)65.1.1.4、分步建设 (97)5.1.1.4.1、互联网原始数据 (97)5.1.1.4.2、互联网合作伙伴数据 (98)5.1.1.4.3、国家其他部门数据 (98)5.1.1.4.4、社会机构和商业组织数据 (98)5.1.1.5、运营方式 (99)5.1.2、质控治理服务(云平台) (100)5.1.2.1、质量规则 (102)5.1.2.2、自动化监控数据流转 (102)5.1.2.3、数据比对 (103)5.1.2.4、数据检测 (104)5.1.2.5、数据质量评分 (104)5.1.3、数据资源服务(云平台和智慧城市) (105)5.1.3.1、架构设计 (105)5.1.3.2、服务总线 (106)5.1.3.2.1、服务总线架构 (107)5.1.3.2.2、服务生命周期管理 (108)5.1.3.2.3、服务目录 (108)5.1.3.2.4、服务授权 (109)5.1.3.2.5、服务网关 (109)5.1.3.2.6、服务监控 (110)5.1.3.2.7、服务SDK (111)75.1.3.3.1、数据多维展示 (111)5.1.3.3.2、数据检索 (112)5.1.3.3.3、数据订阅 (112)5.1.3.3.4、数据评分、评论 (112)5.1.3.3.5、数据可视化 (113)5.1.3.3.6、数据奥体中心 (113)5.1.3.3.7、数据反馈 (114)5.1.4、数据资源服务 (114)5.1.4.1、数据目录创建 (114)5.1.4.1.1、数据目录申请 (114)5.1.4.1.2、数据集目录完善 (116)5.1.4.1.3、数据目录初始化 (116)5.1.4.2、标签生成 (116)5.1.4.3、目录审批管理 (116)5.1.5、数据洞察服务(云平台) (117)5.1.5.1、数据挖掘 (117)5.1.5.2、数据可视化 (122)5.1.5.2.1、地图 (122)5.1.5.2.2、图表 (124)5.1.6、数据开放服务 (134)5.1.6.1、数据开放目录管理 (134)5.1.6.1.1、目录设计 (134)85.1.6.1.2、数据开放目录的梳理 (135)5.1.6.2、数据开放加工机制 (135)5.1.6.2.1、数据再整理 (136)5.1.6.2.2、数据失真 (136)5.1.6.3、数据开放方式管理 (138)5.1.6.4、数据开放生命周期管理 (138)5.1.6.4.1、数据规划设计 (139)5.1.6.4.2、数据运行维护 (139)1.待发布数据集 (139)2.数据集目录查询 (139)3.数据集更新 (139)4.数据集目录修改 (140)5.数据集目录下线 (141)6.数据集目录删除 (141)5.1.6.4.3、数据绩效评价 (141)5.1.6.5、数据开放授权管理 (141)5.1.6.6、开放服务管理机制 (142)5.1.6.6.1、数据目录申请流程 (142)5.1.6.6.2、数据集目录完善 (143)5.1.7、信息安全中心设计 (145)5.2、奥体中心云安全风险分析 (145)5.2.1、奥体中心云环境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 (145)5.2.2、奥体中心云环境面临的新型安全威胁 (146)95.2.2.1、IaaS安全威胁 (146)5.2.2.2、PaaS安全威胁 (168)5.2.2.3、DaaS安全威胁 (179)5.2.2.4、SaaS安全威胁 (185)5.2.2.5、运维服务安全威胁 (192)5.2.2.6、威胁来源与安全防护的核心资源 (192)5.2.3、奥体中心云安全建设方案 (196)5.2.3.1、IaaS层安全建设方案 (196)5.2.3.1.1、规划安全域 (197)5.2.3.1.2、安全池建设 (199)5.2.3.2、PaaS平台安全 (204)5.2.3.2.1、方案总体设计 (204)5.2.3.2.2、软件健康上线 (205)5.2.3.2.3、服务中间件安全 (208)5.2.3.2.4、PaaS平台高可用性 (210)5.2.3.2.5、PaaS平台运维集中管控 (213)5.2.3.3、DaaS层安全建设方案 (214)5.2.3.3.1、云数据防泄漏系统 (214)5.2.3.3.2、数据服务安全使用体系 (216)5.2.3.4、SaaS层安全建设方案 (218)5.2.3.4.1、云应用访问控制 (218)5.2.3.4.2、应用攻击防护 (223)5.2.4、安全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225)105.2.4.2、日志审计倒查系统 (233)5.2.5、云计算中心运维服务方案 (238)5.2.6、运维服务体系建设说明 (238)5.2.6.1、运维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238)5.2.6.2、运维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239)5.2.6.3、运维服务体系建设意义 (240)5.2.7、运维服务体系架构 (241)5.2.7.1、服务宗旨 (241)5.2.7.2、奥体中心云中心服务体系架构 (242)5.2.7.2.1、组织管理模式层 (242)5.2.7.2.2、制度规范层 (243)5.2.7.2.3、技术支撑层 (243)5.2.7.3、体系建设内容 (243)5.2.7.2.4、组织模式 (244)5.2.7.2.5、管理制度 (245)5.2.7.2.6、管理流程 (246)5.2.7.2.7、绩效考核 (246)5.2.7.2.8、运维费用 (246)5.2.7.2.9、技术支撑 (247)5.2.8、云计算中心运维服务内容 (248)5.2.8.1、驻场服务支持 (248)5.2.8.2、搬迁服务 (251)115.2.8.4、云托管服务 (253)5.2.8.5、二次开发服务 (255)5.2.8.6、其他增值服务 (255)5.2.8.7、突发事件管理与应急响应预案 (264)5.2.8.8、驻场运维服务目录 (266)5.2.8.9、云运维术语 (273)5.2.9、云计算中心监控方案和排障方法 (274)5.2.9.1、有效支持多种监控类型 (274)5.2.9.2、安全可靠的监控手段 (274)5.2.9.3、监控分类 (274)5.2.9.4、排障方法 (277)5.2.10、体系建设的效果分析 (278)5.2.11、系统迁移方案规划 (281)5.2.12、迁移原则 (281)5.2.13、迁移步骤 (281)第6章GIS地图综合监控平台 (282)6.1、系统联动 (282)6.1.1、门禁与监控系统的联动 (282)6.1.2、报警管理系统与监控系统联动 (283)6.1.3、消防与门禁系统联动 (284)6.1.4、OPC联动和远程控制计划 (285)6.1.5、门禁报警、报警、消费系统、考勤系统等与LED信息系统联动 (286)126.1.6、门禁、报警等与短信、微信系统联动 (287)6.1.7、OPC联动 (287)6.2、电子地图综合管理 (288)6.2.1、简洁、使用、方便的电子地图 (288)6.2.2、视频联动 (290)6.2.3、进出记录实时监控 (291)6.2.4、实时监控功能 (294)6.2.5、远程操控管理 (295)6.2.6、刷卡、报警、设备异常、通信状态等查看监控视频 (296)6.2.7、地图编辑和设置 (296)6.2.8、门禁的监控和控制 (298)6.2.9、视频实时监控 (300)6.2.10、周界报警 (301)6.2.11、图像抓拍 (302)6.2.12、数据查询 (304)第7章智慧安防综合管控平台 .......................................................................... - 306 -7.1、总体设计理念 (306)7.1.1、横向集成理念.................................................................................. - 306 -7.1.2、纵向贯通理念.................................................................................. - 307 -7.1.3、综合管理的理念.............................................................................. - 307 -7.1.3.1、智能运维管理........................................................................................- 307 -7.1.3.2、智能分析 ...............................................................................................- 307 -7.1.3.3、人员管理 ...............................................................................................- 308 -137.1.3.4、预警研判 ...............................................................................................- 308 -7.1.3.5、技术创新的理念 ....................................................................................- 308 -7.2、总体架构设计.. (308)7.2.1、系统架构......................................................................................... - 308 -7.2.2、奥体中心网络拓扑图....................................................................... - 309 -7.2.3、总体拓扑图 ..................................................................................... - 310 -7.2.3.1、奥体中心指挥中心.................................................................................- 310 -7.2.3.2、监管支队、监管总队指挥中心...............................................................- 311 -7.3、方案的亮点 .. (311)7.3.1、单目全景、不留死角....................................................................... - 311 -7.3.2、慧眼识人、极速响应....................................................................... - 312 -7.3.3、智慧存储、极致安全....................................................................... - 313 -7.3.4、横向集成、业务融合....................................................................... - 314 -7.3.5、应急指挥、全局把控....................................................................... - 315 -7.3.6、智慧分控室、权益保障 ................................................................... - 316 -7.3.7、智能运维、全面掌控....................................................................... - 316 -7.3.8、三维地图、立体防控....................................................................... - 317 -7.4、软硬件系统集成接入 (319)7.4.1、视频监控系统集成接入 ................................................................... - 320 -7.4.2、门禁系统集成接入 .......................................................................... - 322 -7.4.3、报警系统集成接入 .......................................................................... - 323 -7.4.4、数字广播系统集成接入 ................................................................... - 325 -7.4.5、周界控制系统集成接入 ................................................................... - 326 -147.4.6、LED显示屏联动报警模块............................................................... - 328 -7.4.6.1、声光报警联动........................................................................................- 328 -7.4.6.2、大屏自动切换........................................................................................- 328 -7.4.6.3、枪球联动球机........................................................................................- 329 -7.4.6.4、模糊图像还原应用.................................................................................- 329 -7.4.7、巡更系统集成接入 .......................................................................... - 329 -7.4.8、巡检人员呼叫系统集成接入............................................................ - 331 -7.4.9、LED显示系统集成接入 .................................................................. - 331 -7.4.10、人、车进出管理系统集成接入 ........................................................ - 332 -7.5、综合安防业务应用平台 .. (333)7.5.1、综合智能业务管理 .......................................................................... - 333 -7.5.1.1、值班督察智能化 ....................................................................................- 333 -7.5.1.2、智能后检索功能 ....................................................................................- 333 -7.5.1.3、视频智能分析功能.................................................................................- 334 -7.5.1.4、人脸检测识别功能.................................................................................- 334 -7.5.1.5、一体化联防体系 ....................................................................................- 335 -7.5.1.6、报警分级管理........................................................................................- 335 -7.5.1.7、报警联动 ...............................................................................................- 336 -7.5.1.8、预案管理 ...............................................................................................- 338 -7.5.1.9、视频巡查 ...............................................................................................- 339 -7.5.2、业务系统综合日志管理 ................................................................... - 340 -7.5.3、日常工作检查督导 .......................................................................... - 340 -7.5.4、安保人员值班管理 .......................................................................... - 341 -157.5.5、安保人员信息管理 .......................................................................... - 341 -7.5.6、预案管理......................................................................................... - 342 -7.5.7、安保人员值班管理系统 ................................................................... - 343 -7.5.8、应急演练系统模块 .......................................................................... - 343 -7.5.9、安保人员值班管理系统接入模块..................................................... - 344 -7.5.10、视频巡逻功能.................................................................................. - 344 -7.5.11、巡视自动排班.................................................................................. - 344 -7.5.12、警情案件管理.................................................................................. - 345 -7.5.13、警情随时发布.................................................................................. - 345 -7.5.14、一体化联防体系.............................................................................. - 345 -7.5.15、统计报表......................................................................................... - 346 -7.5.16、统计分析决策.................................................................................. - 346 -7.6、智慧安防平台优势. (347)7.6.1、数字化集成 ..................................................................................... - 347 -7.6.2、全覆盖监控 ..................................................................................... - 348 -7.6.3、多样化存储 ..................................................................................... - 348 -7.6.4、电子地图综合管控 .......................................................................... - 348 -7.7、数字化监控管理系统 (351)7.7.1、监控系统设计.................................................................................. - 352 -7.7.1.1、奥体中心指挥中心.................................................................................- 352 -7.7.1.2、奥体中心一级指挥中心..........................................................................- 352 -1.1.1.1二级监控中心 .............................................................................................- 354 -7.7.1.3、监管及其他值班室.................................................................................- 356 -167.7.2、智能分析应用.................................................................................. - 357 -7.8、门禁管理系统.. (358)7.8.1、系统拓扑图 ..................................................................................... - 360 -7.8.2、系统功能......................................................................................... - 361 -7.8.2.1、与监控系统联动 ....................................................................................- 361 -7.8.2.2、实现对指定区域分级、分时段的通行权限管理......................................- 361 -7.8.2.3、实时显示、记录所有事件数据; ...........................................................- 361 -7.8.2.4、反潜回、防尾随设计 .............................................................................- 362 -7.8.2.5、支持门互锁功能 ....................................................................................- 362 -7.8.2.6、支持多卡开门模式.................................................................................- 363 -7.8.2.7、系统支持多种开门方式..........................................................................- 363 -7.8.2.8、多指关联 ...............................................................................................- 363 -7.8.2.9、支持防胁迫密码输入功能 ......................................................................- 363 -7.8.2.10、系统可采集各种事故信号(火警、匪警等),及时记录并报警...............- 364 -7.8.2.11、抓拍功能 ...............................................................................................- 364 -7.8.2.12、控制器可脱机工作.................................................................................- 365 -7.8.2.13、电子地图远程开门.................................................................................- 365 -7.8.2.14、多级权限 ...............................................................................................- 365 -7.8.2.15、设备运行状况监控.................................................................................- 365 -7.8.2.16、报警系统联动、紧急开门 ......................................................................- 366 -7.8.2.17、应急蓄电池供电 ....................................................................................- 366 -7.8.2.18、强制关门功能........................................................................................- 366 -177.9、在线巡更管理系统 (367)7.9.1、电子地图、巡更路线、巡更点 ........................................................ - 370 -7.9.2、巡更人员、巡更班组....................................................................... - 372 -7.9.3、巡更班次、巡更排班....................................................................... - 373 -7.9.4、巡更计划......................................................................................... - 374 -7.9.5、报警记录显示和查询....................................................................... - 374 -7.9.6、巡更记录、漏巡等记录查询............................................................ - 375 -7.9.7、能够按以下查询某个日期段内的巡更刷卡记录:区域、巡更路线、巡更点、巡更人员和间、巡更人巡更班组。

北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博-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博招生人数

北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博-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博招生人数

北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博-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博招 生人数
专业介绍
计算机专业也称为资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北理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考博,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 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博招生人数
计算机学 17
院(007)
该学院招生计划数小于导师数
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 16
(081200)
01.软件理 论与工程
常春 起 郭平 廖乐 健
1.英语翻译 2.上
1001 英 2008 数 3060 人工智
机测试 3.专家面

据结构 能

牛振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本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 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 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 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1001 英 2008 数 3058 计算机
机测试 3.专家面

据结构 网络

谭毓 安
祝烈 △

李凡 △
黄河 燕 李侃 牛振 东
1.英语翻译 2.上
1001 英 2008 数 3060 人工智
机测试 3.专家面

据结构 能

戴林 △
常春 起 黄华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3)1.1 编写说明 (3)1.2 目的和意义 (5)1.3 范围和定义 (6)二、背景分析 (7)2.1 全球化与国际技术转移的历史背景 (8)2.2 当前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9)2.3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与挑战 (10)2.4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1)三、建设目标与定位 (12)3.1 建设目标 (13)3.2 功能定位 (14)3.3 发展战略 (15)四、功能与任务 (17)4.1 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 (17)4.2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18)4.3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19)4.4 政策研究与管理咨询 (20)五、建设策略与措施 (21)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3)5.2 创新体制机制 (24)5.3 引入多元化资金来源 (25)5.4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26)六、实施计划与步骤 (27)6.1 短期计划(1-2 年) (28)6.2 中期计划(3-5 年) (29)6.3 长期计划(5 年以上) (30)七、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32)7.1 技术风险 (33)7.2 管理风险 (35)7.3 市场风险 (37)7.4 政策风险 (37)八、保障体系与支持系统 (39)8.1 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 (40)8.2 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持 (41)8.3 资金保障与财务管理 (43)8.4 技术支持与创新平台 (44)九、总结与展望 (45)9.1 建设成果与经验总结 (47)9.2 发展前景与展望 (48)9.3 结语与致谢 (49)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我们制定了本建设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目标、任务、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以期为我国技术转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超级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解析

超级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解析

超级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解析超级计算技术是一种高性能计算技术,用于解决涉及大规模数据处理、复杂计算和高速运算等难题。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象预测、流体力学模拟、生物医学研究、材料科学等领域。

这些应用领域对计算速度和精度的要求非常高,超级计算技术便应运而生。

在超级计算技术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技术,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超级计算机的硬件是关键的一环。

高性能计算集群是超级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由大量的计算节点、存储节点和网络组成。

计算节点通常由多个处理器组成,每个处理器都有多个计算核心,能够同时执行多个任务。

这种并行处理的能力是超级计算机的重要特点,它能够将大规模的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行处理,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另一个关键技术是超级计算机的存储系统。

由于大规模计算任务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超级计算机需要具备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和高速的数据读写能力。

传统存储系统使用磁盘来存储数据,但磁盘的读写速度相对较慢,难以满足超级计算的需求。

因此,超级计算机使用了更快速的存储介质,如固态硬盘和闪存阵列。

这些存储介质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访问延迟,能够更好地支持超级计算的工作负载。

在超级计算技术中,还有一个关键技术是并行编程。

并行编程是指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然后同时执行这些小任务以提高计算效率。

为了实现并行编程,超级计算机通常采用消息传递接口(MPI)和并行编程模型(如OpenMP和CUDA)等技术。

消息传递接口允许不同的节点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以实现任务的分发和结果的汇总。

而并行编程模型则提供了一套并行化的编程接口和方法,方便开发者编写并行程序。

此外,超级计算技术还需要高效的调度和管理。

由于超级计算机通常由大量的节点组成,节点之间需要进行任务的调度和资源的管理。

高效的调度算法能够合理分配任务和资源,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

同时,对于大规模计算任务,错误和故障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超级计算机需要具备自动检测错误和故障的能力,并能够在发生故障时快速进行切换和恢复。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概念界定 (4)1.3 文章结构 (4)2.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特征 (5)2.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6)2.2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表现 (7)2.2.1 技术驱动 (9)2.2.2 数据化 (10)2.2.3 智能化 (11)2.2.4 服务化 (12)3.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3)3.1 对传统产业的升级作用 (14)3.1.1 智能制造的推动 (15)3.1.2 生态圈构建与协同发展 (16)3.2 对新兴产业的培育作用 (17)3.2.1 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 (19)3.2.2 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21)3.3 对劳动结构和就业格局的影响 (21)3.3.1 非人机劳动力的转变 (23)3.3.2 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4)4.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新质生产力 (25)4.1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26)4.2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与升级传统产业 (28)4.3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跨界融合 (29)4.4 加强创新驱动与自主可控 (30)4.5 构建共享发展与普惠福祉体系 (31)5. 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挑战 (32)5.1 优化创新生态与加强基础研究 (34)5.2 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与培养数字人才 (35)5.3 及时规制与引导人工智能发展 (36)5.4 加强国际合作与促进全球治理 (37)1. 内容概览本段落旨在概述新质生产力如何具体而多维度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新质生产力不仅仅体现了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上取得的根本突破,也代表了对传统经济模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技术创新层面,新型材料与智能制造正在不断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包括数字经济下的全新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管理实践正在提升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组织创新,比如公私合作模式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架构的成功构建也在广泛推动经济的协同与互联互通。

创新驱动,放飞科技强国梦想

创新驱动,放飞科技强国梦想

龙源期刊网 创新驱动,放飞科技强国梦想作者: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17年第41期10月20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第四场集体采访,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杰,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风益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接受采访。

“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科技强国。

”“我国走的正是一条‘以人才强、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局性、根本性的,有些地方还是突破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在介绍5年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就时,王志刚具体列举说,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世界上最先进,“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唯一一颗在天上实验量子通信的卫星,同样国际领先,我国科学家还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获得了全球最高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在重大工程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成果相继取得突破;此外,还有许多科技成果和老百姓生活很贴近,比如共享单车,集成应用了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电子围栏、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王志刚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推出了1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改革主要围绕着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因为一切创新活动都是科技人员做出来的。

”他告诉记者,这些改革涵盖了科技经费使用、科技成果评价、项目评审等诸多方面,使科技人员能把更多精力用在科研活动上,此外还进行了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下一步重点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产品、产业、商业模式等创新。

”。

文物数字化技术及数字化文物系统初探

文物数字化技术及数字化文物系统初探
• 虚拟现实技术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 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从本 质上说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 技术,给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味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 时感知交互手段。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 Virtual Reality Markup Language
虚拟现实:VRML历史
• • • • • • 存在感。 多感知性。 交互性。 动态显示。 立体感的视觉与听觉效果。 脚本功能。
2.3数字对象构成
数字信息管理的基本术语: 1 数字对象:数字信息库中表示信息的基本逻辑单 位。如文章,图片,一部音乐作品。
2 元数据:描述对象实体的信息。元数据中可包含 数字对象的唯一句柄。
2.3 数字对象构成
360 Million用户
hosts
mobiles?
Source: Cerf, based on , Jan 2000
美国NFS(国家科学基金会)关于知识联网的白皮书附图
(地域范围)
Distribution
(广域)
Wide AreaGlobal Design Decision Network
全 球 决策网络
General Digital Library
综 合 数字图书馆
应急管理 知识网络
(内容规模)
Content Scale
(区域) Regional
本 地 决策网络
Local Design Decision Network
Immense (巨型)
Moderate (中型) Tiny(小型)
虚拟现实:VRML历史
• 1997年12月VRML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1998 年1月正式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简称 VRML97。VRML97只是在VRML2.0基础进行上 进行了少量的修正。 • 1998年。VRML组织把自己改名为Web3D组织, 同时制订了一个新的标准,Extensible 3D (X3D), 到了2000年春天,Web3D组织完成了VRML到 X3D的转换。X3D整合正在发展的XML、JAVA、 流技术等先进技术,包括了更强 大、更高效的3D 计算能力、渲染质量和传输速度。

超级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解析

超级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解析

超级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解析超级计算技术作为一种高性能计算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天气预报、气候模拟到基因组分析和新药研发,超级计算机在各个科学和工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超级计算技术的实现需要依赖一系列关键技术才能保证其高性能和高效能,本文将重点解析超级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

首先,超级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并行计算技术。

与传统的串行计算技术不同,超级计算机能够通过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来提高计算效率。

在并行计算中,计算任务被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并由多个处理器同时执行,通过并行执行可以大大减少计算时间。

为了实现高效的并行计算,超级计算机需要具备良好的任务划分和任务调度算法以及高速的互连网络和内存系统来实现不同处理器之间的通信和数据共享。

其次,超级计算机需要采用高性能处理器来实现强大的计算能力。

目前,多核处理器已成为超级计算机的主流。

多核处理器内包含多个处理核心,每个核心能够独立执行指令,从而实现并行计算。

此外,超级计算机还需要采用性能优化的硬件架构和指令集,以及高速的缓存系统来提高计算速度和效率。

第三,超级计算机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高速的存储系统。

在超级计算中,大量的数据需要被读取和存储,因此,超级计算机需要具备高速的存储设备来满足巨大数据量的处理需求。

传统的硬盘驱动器往往无法满足超级计算机的需求,因此,超级计算机往往采用固态硬盘(SSD)或者高速的存储阵列来实现高效的存储系统。

此外,超级计算机的能源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由于超级计算机的巨大计算能力和复杂任务需求,其能耗也非常高。

为了降低能耗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超级计算机需要采用节能的处理器和存储设备,并优化计算任务的调度和资源管理算法。

最后,超级计算技术还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是可靠性和容错性。

由于超级计算机的规模巨大,其硬件系统存在着较高的故障风险。

为了保证超级计算机的稳定运行,需要采用可靠的硬件设计和容错机制,例如冗余硬件、错误检测和纠错码等。

最新燃气安全监管综合管理平台整体解决方案资料

最新燃气安全监管综合管理平台整体解决方案资料

燃气安全监管综合管理平台解决方案目录1. 建设背景 (4)2. 建设目的 (5)3. 建设内容 (7)4. 建设原则 (9)5. 技术路线 (11)5.1.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 (11)5.2. 数据仓库技术 (15)5.3. 分布式数据存储及挖掘技术 (24)5.4. 空间数据引擎技术 (26)5.5. 海量图库管理技术 (27)5.6. WebService技术 (28)5.7. 动态高效的网络GIS技术 (29)5.8. 灵活的搭建式开发技术 (31)6. 总体思路 (32)7. 平台架构 (34)8. 平台功能 (35)8.1.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36)8.2. 视频监控管理系统 (41)8.2.1. 工作内容 (41)8.2.2. 系统组成 (41)8.2.3. 监视点配置 (41)8.2.4. 系统功能 (42)8.3. 燃气管网管理系统 (44)8.3.1. 地图操作 (44)8.3.2. 管网入库 (50)8.3.3. 数据更新 (50)8.3.5. 离线编辑 (52)8.3.6. 系统管理 (54)8.3.7. 数据同步 (54)8.3.8. 燃气管网信息发布 (54)8.3.9. 标准服务接口 (55)8.3.10. 服务数据调用 (55)8.4. GIS综合管理系统 (55)8.4.1. 地图浏览 (56)8.4.2. 管网查询 (58)8.4.3. 管网统计 (62)8.4.4. 设备维护 (65)8.4.5. 设备展示 (66)8.4.6. 管网分析 (68)8.4.7. 管网事件 (73)8.4.8. 日志管理 (76)8.4.9. 权限管理 (77)8.4.10. 二三维一体化 (77)8.5. GPS定位管理系统 (78)8.5.1. 实时定位 (78)8.5.2. 历史轨迹 (79)8.5.3. 越界记录 (79)8.5.4. 车辆管理 (80)8.5.5. 车辆档案 (81)8.5.6. 加油管理 (81)8.5.7. 油耗统计 (81)8.5.8. 定期保养 (81)8.6. 外勤管理系统 (82)8.6.1. 事件总览 (82)8.6.2. 巡检监控 (83)8.6.3. 事件分布 (84)8.6.4. 巡检计划 (85)8.6.5. 隐患管理 (89)8.6.6. 设备管理 (93)8.6.7. 管网维护 (95)8.7. 钢瓶标识码管理系统 (97)8.7.1. 条码系统业务操作流程 (99)8.7.2. 钢瓶的档案管理 (100)8.7.3. 钢瓶的充装信息管理 (101)8.7.4. 销售信息管理 (101)8.7.5. 收发凭证的打印 (101)8.8. 事故应急指挥平台 (101)8.8.1. 应急资源管理 (102)8.8.2. 应急流程管理 (102)8.8.3. 事故确认和业务分派 (103)8.8.4. 智能导航 (104)8.8.5. 事故模拟 (104)8.8.6. 现场动态 (105)8.8.7. 舆情管理 (105)8.8.8. 事件管理 (105)8.8.9. 统计报表 (106)结语 (107)近年来,燃气业务飞速发展,设施设备不断更新,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已形成先进、完善、系统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并不断推陈出新、锐意进取,成为稳定、安全、专业的区域性燃气经营企业,致力于倡导绿色环保、推广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品位,营造美好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纯电动:一统天下》笔记

《纯电动:一统天下》笔记

《纯电动:一统天下》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 (5)2.1 国际发展概况 (7)2.2 国内发展概况 (8)2.2.1 历史发展 (9)2.2.2 当前现状 (11)三、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 (12)3.1 电池技术 (13)3.1.1 锂离子电池 (14)3.1.2 固态电池 (16)3.2 电机技术 (17)3.2.1 永磁同步电机 (19)3.2.2 交流异步电机 (20)3.3 控制系统技术 (21)3.3.1 整车控制系统 (22)3.3.2 辅助控制系统 (23)四、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分析 (25)4.1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26)4.2 竞争格局 (27)4.3 消费者需求分析 (28)五、政策环境与影响因素 (30)5.1 政策支持 (31)5.1.1 财政补贴 (32)5.1.2 车辆使用优惠政策 (33)5.2 影响因素分析 (35)5.2.1 基础设施建设 (36)5.2.2 技术创新能力 (38)六、未来展望与挑战 (39)6.1 发展前景 (40)6.2 面临的挑战 (41)6.2.1 成本问题 (43)6.2.2 用户接受度 (44)七、结论 (45)7.1 主要观点总结 (46)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48)一、内容概述《纯电动:一统天下》犹如一幅宏伟的蓝图,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未来电动汽车的盛世景象。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剖析了电动汽车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清晰、全面的市场格局。

作者首先对电动汽车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回顾,从早期的萌芽阶段到如今的市场主流,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电动汽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汽车行业的新星。

作者详细阐述了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包括电池技术、驱动系统、充电设施等。

这些技术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基石,也是决定电动汽车性能的关键因素。

大模型时代的基础架构读书笔记

大模型时代的基础架构读书笔记

《大模型时代的基础架构》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大模型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3)2.1 大模型带来的挑战 (5)2.1.1 计算资源的限制 (6)2.1.2 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 (7)2.1.3 模型可解释性与透明度 (9)2.2 大模型带来的机遇 (10)2.2.1 新算法与新架构的出现 (11)2.2.2 跨领域合作与创新 (12)三、大模型时代的基础架构 (14)3.1 硬件架构 (15)3.1.1 GPU与TPU的发展与应用 (16)3.1.2 其他硬件技术的发展 (18)3.2 软件架构 (19)3.2.1 深度学习框架的功能与特点 (21)3.2.2 软件架构的可扩展性与灵活性 (22)3.3 优化与加速 (23)3.3.1 模型压缩技术 (24)3.3.2 知识蒸馏技术 (26)四、大模型时代的基础架构发展趋势 (27)4.1 技术融合与创新 (28)4.1.1 硬件与软件的融合 (29)4.1.2 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31)4.2 用户需求与市场导向 (32)4.2.1 用户需求的变化 (34)4.2.2 市场导向的影响 (35)五、结论 (37)一、内容描述《大模型时代的基础架构》是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领域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大模型时代下的基础架构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基础架构的概念、技术选型、部署和管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基础架构的概念,包括什么是基础架构、为什么需要基础架构以及基础架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等。

作者对当前主流的基础架构技术进行了简要梳理,包括云计算、分布式计算、容器化、微服务等。

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技术选型参考。

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技术选型展开,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项目需求和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基础架构技术。

突破核心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突破核心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突破核心技术融合创新发展作者:徐恒来源:《中国电子报》2016年第53期7月25日~26日,工信部在山东威海组织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力图实现新跨越。

“‘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要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为目标,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根本途径,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内容,以推进工业信息安全为保障,切实抓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在会上表示。

突破核心技术保障信息安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是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之一。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我们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遵循。

核心技术是最大的“命门”。

由于起步晚基础薄,我国软件产业一直处于跟跑状态,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面向“十三五”,我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创新能力不足、融合发展水平不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须提升等问题和短板亟待解决。

“十三五”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信息技术是引领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正加速进入颠覆性创新的爆发期,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很多新情况新特点。

在这种变革中,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产业未来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突破核心技术,布局抢占发展先机,构建自主产业体系,深化融合应用,加快由大变强。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表示。

与此同时,突破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与保障信息安全一脉相承。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将安全和发展同步推进,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围绕工业信息安全发展新形势和保障需求,加强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安全测评、咨询、预警响应等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增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各地已经着手推动工业信息安全。

【解决】投标项目总体架构及技术解决方案

【解决】投标项目总体架构及技术解决方案

【关键字】解决投标项目总体架构及技术解决方案篇一:项目投标书-技术方案诚挚感谢本文件是XX软件与XXXX双方项目组人员精诚合作、真诚付出的结果,包含着XX公司众多人员的积极努力和XXXX各级领导、员工的鼎力支持。

是大家的敬业、执着让管理信息化规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最终形成这份规划方案文件。

在沟通和交流过程当中,XX软件团队充分感受到了XXXX各级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感受到了XXXX中高层管理人员居安思危,尝试变革的信心和意志。

同时,XXXX的各位领导和员工深入细致地介绍企业的情况和自己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信息化规划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与殷切的期望,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是你们踏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敬业态度感染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你们的良好支持与配合下,XX软件与XXXX必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未来!本次规划工作周期较长、涉及面广,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人员很多,在此不能全部一一列出,一并感谢。

再一次对在繁忙工作中挤出宝贵时间指导我们工作的XXXX领导和同仁表示感谢!版本控制更新记录审核记录发布记录方案注释术语定义? XXXX股份有限公司在本文件中简称“XXXX”;? XXXX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在本文件中简称“XXXX信息化项目”;? XXXX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在本文件中简称“XXXX管理信息系统”;? XX国际软件集团在报告中简称“XX集团”,XX集团是香港上市集团公司,股票代码HK268;? XX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在本文件中简称“XX软件”,XX软件是XX集团专注ERP业务的子公司;? XX软件(中国)有限公司XX分公司在本文件中简称“XXXX分公司”,XXXX分公司是XX软件XX及周边地区销售、实施、服务直属分支机构;? XX软件XXXX项目组在本文件中常会以“我们”来指代;? XXK/3 ERP系统在本文件中简称“XXK/3系统”或“XXK/3”。

智能化时代的四核驱动力

智能化时代的四核驱动力

智能化时代的四核驱动力作者:暂无来源:《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第9期导语:人工智能的发展有4个必要条件,它们是移动网络的发展和传感器的普遍使用、云计算使低成本大规模并行计算成为现实、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不断进步、大数据的发展。

文|刘兴亮D C C 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仿佛一夜之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火热的话题。

乐观主义者指出,社会的趋势必将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也就是踏入智能化的时代。

从种种迹象看来,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能会提前,智能化时代来临的轰鸣声会越来越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有4个必要条件,它们是移动网络的发展和传感器的普遍使用、云计算使低成本大规模并行计算成为现实、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不断进入、大数据的发展。

而上述4个领域已经在近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像四核驱动力一样,驱动着智能化时代的快速来临。

移动网络的发展和传感器的普遍使用Talking Data发布的《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数已达10.6亿个,较2013年增长231.7%。

全国各地的“移动侠”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但他们的手机里平均安装着34款App。

而易观国际的数据则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约7.29亿,较2013年增长11.8%。

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与此同时,传感器技术与产品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初,传感器变得价格低廉且功能强大,这使工程师们开始相信传感器可应用的空间和途径几乎是无限的。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倡导者凯文·阿斯顿提出了物联网这一概念,无生命物体可以通过全球网状网络与人或者其他无生命体进行交流。

如今传感器已经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不仅能帮助矿工监测矿井内是否有毒气,也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有异常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牛振东:五大关键技术是驱动制造业变革主导力量作者:来源:《中国电子报》2016年第54期软件与互联网等信息服务技术是驱动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制造业的新模式,是推动推动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变革的关键。

7月25日~26日,工信部在山东威海组织召开全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

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牛振东做了题为“软件与信息服务发展及其对制造业变革的影响”的报告。

牛振东说,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向各领域渗透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人类进入工业4.0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软件与信息化技术对制造业的革新问题。

2012年,美国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2013年,美国发布《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聚焦的重点领域包括:3D打印、新一代电力电子、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柔性混合电子、高级合成材料、轻型和现代金属制造等。

据统计,2014年,美国在工厂和仓库有近150万机器人,并且预计2017年将提升到190万。

2013年4月,德国提出“工业4.O”战略,并指出“工业4.O”战略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目前,“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产品一半以上应用了微电子控制,同时也是欧洲地区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2014年6月,日本政府内阁通过《制造业白皮书》,表示将大力调整制造业结构,将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再生医疗以及3D打印技术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牛振东表示,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技术对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201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软件与互联网等信息服务技术是驱动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制造业的新模式,是推动推动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变革的关键。

加大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软件与信息化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变革牛振东认为,制造业信息化源于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变革,这种变革将是持续并不断更新的,需要长期持续关注软件信息化技术发展及其对制造业的渗透影响,他列举了五大关键技术。

智能工厂(虚拟工厂)体系构建。

研究基于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智能工厂(虚拟工厂)。

参考德国工业4.0,其核心内容为建设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网络(cyber-PhysicalSystem)、融合智能工厂及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到端集成,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柔性生产。

当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企业已经实现了精细化生产,从生产、检测到仓储、包装,全程采用自动化设备,以保障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随技术的变化,智能工厂的概念也将是动态发展的。

作为虚拟工厂的组成部分,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使能装备,新一代机器人需要突破感知、智能等核心技术瓶颈,具备强大的人机交互能力,形成与人、机器、环境间的多重协调能力。

基于网络的协同生产管理网络平台系统。

随着新一代的智能制造、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泛在网络的发展,制造业的信息化目标和挑战是以新一代的企业经营集成、SOA架构、数据中心等技术为支撑,以满足不同用户服务需求为目的,实现企业全球化业务协作、产业链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需要深化“互联网+”在制造业全流程中的融合,构建基于网络的协同生产管理网络平台系统。

制造服务信息化技术。

利用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的制造服务技术,实现制造服务生命周期管理、MRO、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协作、产品成套与工程总包,以及实现从过去的卖产品到如今的卖服务。

制造服务信息化可以通过社会化网络工具,把企业内部员工、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紧密地连接起来,在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广泛的社区网络,提高企业内外部的协作效率。

此外,研究和使用3D打印技术,促使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趋向数据化、个性化,支持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月艮务变革。

基于网络和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技术。

制造物联技术以嵌入式、RFID、商务智能、虚拟仿真与建模等技术为支撑,实现产品智能化、制造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辅助决策等应用。

例如,我国的动车、高铁广泛应用嵌入式技术和RFID技术,实现了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列车运营的控制、监测与诊断,也实现了整个运营的集约化管理。

安全技术与标准化技术。

互联网技术融入智能制造,在开放环境中存在受到攻击的风险,需要全面发展涉及物理、工控、云与大数据等安全技术,提供安全屏障。

此外,标准化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技术。

在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的八个优化行动领域中,标准化列于首位,是“德国制造”的基础。

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促进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传感器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给制造业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契机,许多制造行业都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制造业信息化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MIS、ERP、CMIS、标准化技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一大批信息化系统被制造业企业运用,提高了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此外,新兴的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造出新的空间,对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也提出新的需求。

上述软件与信息化技术对制造业服务环境和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涉及诸多方面。

从企业自身、用户服务、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看,牛振东认为,有以下几个部分值得关注。

第一,网络化对企业服务模式的变革影响。

制造业智能化和互联网化将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价值链环节,并将进一步向产品延伸。

未来的产品,通过智能制造,其物理属性将逐渐减弱,而更多的将是扮演互联网接口及信息采集与传输的角色。

最终,结合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与模块化技术,形成一个自驱动、自优化的完整但又开放的动态智能制造和服务网络。

第二,智能化个性化用户服务。

制造业已不再是单纯生产产品那么简单,用户对成果的关注与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越发明显。

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送、推荐、定制等服务将成为新的服务系统,通过个性体验开放平台,智能捕捉、分析和预测用户需求,建立“个人化需求中心”,以构件模块化为个性化定制基础,动态调整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流程,实现终端销售,从而达到大规模定制。

第三,公共支撑服务。

通过工业制造信息化,不仅能够针对制造业的产品结果,还能对制造、销售等全链条中的每一个精细环节进行数据提取、存储和分析。

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综合评价分析服务,可为构建行业标准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制造业挖掘分析,提供行业情报采集、分析、监控、预警、咨询等公共服务。

第四,建立基于开放学习理念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国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人才培养比较滞后,推动软件服务业的发展还必须建立基于开放学习理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许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复合知识,难以胜任企业信息化建设任务,因此需要构建制造业信息化知识教育体系。

鉴于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技术更新快,制造业对信息化未来将有特殊的人才需求,应研究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及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切实解决好我国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人才培养滞后问题,从而推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有四点建议对于如何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牛振东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政府要主动作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增强信息产业支撑保障能力。

不断提高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丰富知识产权和设计工具;加强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研发;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等;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需要加大宣传和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力度。

其次,加大创新支持力度。

整合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建设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的机制,推动智能设计、互联网应用创新成果在制造业领域的转化;支持建设重点行业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科学研究和试验重大设施、智能制造创新设计应用中心,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着力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建设一批面向区域或全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众设众包、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推进标准建设,组织有实力的企业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行业资源共建制造业互联网应用发展联盟。

再次,宣传推广试点示范。

选取一批在创新模式、实施路径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突出特色的试点地区和示范企业,例如东北,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承接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有先天性的基础和优势;及时总结,形成经验和模式,加以大面积推广;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典型案例;在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促进智能工厂、智能产品和智能管理等的发展;研究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引导制造企业开展符合性认定。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

紧密跟踪全球软件与信息化技术和应用发展新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搭建全球创新网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鼓励和支持与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密切结合的跨国公司、国际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积极与各国政府、行业组织等加强沟通和协商,建立多边合作机制。

同时要认识到融合创新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制造业的智能化、互联网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已提出了相关要求。

互联网使得市场需求灵活多变,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创新成本大幅下降,为企业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

企业需要在准确把握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的趋势、特征、规律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变革,主动创新,方能在互联网时代高屋建瓴,纵横捭阖。

同时,要结合人才需要,注重交叉融合,研究引入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强化评价引导,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辅助支撑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