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入库制度与流程
血液及血液成分预约、入库、贮存、出库、报废制度
血液及血液成分预约、入库、贮存、出库、报废制度一、预约输血科负责人根据临床用血预约需求情况,遵照血站送血日期(每周一、周四)时段向吉安市血站报送储血申请计划,以维持一定的库存血量,确保及时供血。
二、入库1、血站送来的血液制品,应由输血科专业人员对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核对验收内容包括:①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②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血库工作人员对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成分签收后,并立即进行详细分类登记或输入电脑存档入库登记。
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等,同时保留“送血清单”,以备月底结算。
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
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三、贮存1、及时将血液按血型、种类、采血日期分别依次排列存放于规定的冰箱内。
2、血库冰箱应置于阴凉、通风的房间,周围环境符合卫生学要求。
3、库血冰箱温度应控制在规定温度环境中,岗位当班时应注意观察冰箱温度,并作好记录。
当贮血冰箱温度自动控制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4、全血保存温度为4℃±2℃,血浆置-20℃,血小板保存温度22℃±2℃,轻轻震荡保存。
四、出库1、工作人员应根据采血时间先后依次发血。
2、发血时应该认真核对血型、编号等以及检查血液质量无异常,与取血双方共同确认后签字,并签署取血时间。
3、发血者需在出库表内登记血液去向,包括用血科室、患者姓名、病案号、用量、出库时间等,做好详细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血液入库储存运输发放和输注制度
血液入库、储存、运输、发放和输注制度(一)血液的入库
1、预订:普通血液成份根据临床需要量及库
存量与市中心血站联系,必须用当天新鲜
血制备的血小板、白细胞、洗涤红细胞等
应提前预订,按血型及数量通知市中心血
站制备部门。
2、入库:由市中心血站按医院预订血液品种
及数量供应,输血科收到血液后由输血科
医技人员对血液逐包进行检查、核对,合
格血液录入电脑,在市中心血站的发血清
单上经手人和核对者双签名,每天工作结
束后打印入库清单并双签名。
3、出库:按先进先出的原则,由血库医技人
员按所用的血液品种及数量出库,所有数。
输血科(血库)血液贮存、运输制度
输血科(血库)血液贮存、运输制度
1、入库的全血、RBC悬液等红细胞制品温度控制在2~6℃,血小板振荡保存于20~24℃,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血浆在-20℃以下低温冰箱中保存;贮血冰箱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2、交叉管、备血管、血型鉴定管存放在冰箱中.并且保存7天以上。
3、交叉配血试剂、血型鉴定试剂存放在试剂冰箱中,严禁试剂与血液混存。
4、血液运输必须使用专用取血容器。
领取血液制品时应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检查血液外观及血液有无异常现象,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交接血液。
5、血液在运输中保持合适的温度,不同血液成份最好分别存放于不同的取血容器中。
6、血袋装入取血容器一定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冰冻成份在运输中避免剧烈振荡。
7、血液运到医院后要开箱逐一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污损,如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不得使用。
血液出入库制度
血液出库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血库血液出库管理制定本制度。
(二)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三)适用范围:血库血液发放管理。
(四)职责:1、科主任负责监督检查与落实工作;2、科内工作人员知晓并执行。
(五)内容:1、交叉配合试验合格后通知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
2、取、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品种数量及有效期,交叉配合试验结果相合,血液外观符合要求,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凡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经摇动、血浆与红细胞的分层界面不清或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它须查证的情况。
4、血液发出前核对受血者发生费用是否正确。
5、血液发出同时将血袋标签、手术用血通知单、输血申请单及记录单存档保存。
6、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7、配血后受血者、供血者的血样应保存于2~6℃冰箱中至少7天,输血完毕后血袋送回血库或留在病区至少保存一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8、当某个血液品种滞存接近有效期前一周时,工作人员应及时和病区或血站取得联系,尽快用于临床或由血站调剂,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9、因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报废时,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由科主任落实具体情况后决定处理意见并上报医院有关部门。
血液入库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血库血液入库管理制定本制度。
(二)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三)适用范围:血库血液入库管理。
(四)职责:1、科主任负责监督检查与落实工作;2、科内工作人员知晓并执行。
(五)内容:1、血液品种入库前应进行认真地核对和验收。
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及包装,标签内容填写清楚齐全。
2、将已入库的血液制品按血型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标识。
血液储存、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
五.血液储存、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为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定血液储存、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
(一)血液储存1、血液入库储存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血液外观、血袋密封及包装、血袋标签是否合格。
血袋标签核对的内容包括血站的名称,血袋编号或条形码、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制备日期、失效日期,贮存条件等。
禁止将血袋标签不合格的血液入库。
2、血液验收合格并核对无误后,按不同品种的储存要求存放到相应的储血设施中。
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血浆(冷沉淀)储存温度控制在零下20℃以下。
3、储血冰箱内由上到下四层分别设置A、B、O、AB四型标识,按不同血型将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分别存放到相应冰箱的不同层内。
存放时按失效期短长由外到里摆放。
红细胞悬液每天在8时、16时分别翻身一次。
4、血液库存预警:一般A、B型红细胞悬液最低库存不低于1.5U,O型红细胞悬液不低于3 U,AB红细胞悬液不常规备血,血浆最低库存为每种血型1000ml。
低于此库存要及时备血,备血困难时,要及时报告血库主任和医务科。
根据不同阶段的用血情况,可由医务科对血液最低库存进行动态调整。
5、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冰箱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防止冰箱及监控设施故障。
6、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储血冰箱内和储血室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储血环境监测结果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
二、血液发放1、交叉配血合格后,由血库工作人员电话通知临床医务人员,由临床医务人员持能够证明受血者身份的凭据(如已交费的记账单或填写完整的取血单或取血专用处方笺),并携带符合血液转运要求的容器(如血液转运箱)到血库窗口取血。
血库相关工作制度范本(4篇)
血库相关工作制度范本血库工作是保障医疗安全和救治生命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血库工作,提高血液采集、储存和使用的效率和质量,制定血库相关工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血库相关工作制度的范本,用于参考: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血库工作,确保血液采集、储存和使用的安全与有效。
2. 所有从事血库工作的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并严格按照国家、地方和医疗机构相关法规、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
3. 血库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由医院血库负责人负责,相关事项需报经医院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血液采集1. 严格执行捐献者的选拔标准,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性。
采集前需进行详细的咨询和检查,确保捐献者身体健康。
2. 采集前,捐献者必须签署捐血同意书,并详细填写相关问卷,如有不适应捐献的情况需立即终止采集。
3. 采血操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的医务人员进行,采用无菌技术并遵守血液采集操作规范。
4. 采集后,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标识,确保血液追溯能力。
三、血液储存和管理1. 血液储存需在专门的储存设备中进行,确保储存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记录。
2. 血液的分类和标识必须准确无误,确保患者和血库人员可以追溯和识别所需的血液成分。
3. 定期检查血液储存设备和库存情况,确保血液质量和储存条件符合规定。
四、血液使用1. 血液使用需经过医生的申请,并进行严格的审核程序,确保使用血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 对血液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登记,包括用血指征、使用量和输血反应等信息。
3. 良好的库存管理,确保血液的有效使用,避免浪费和过期现象的发生。
五、应急预案1. 制定血液使用的应急预案,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和急性大出血等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分工。
2. 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
六、质量控制1.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血液采集、储存和使用的质量控制,以及相关设备和试剂的质量检查和认证。
2. 定期进行血液质量的内外部质控,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性。
血液入库管理制度
血液入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血液入库管理工作,保障供血安全和质量,保障供血机构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我国供血工作实际,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采集、储存和分发血液的供血机构。
三、责任部门1. 血液入库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为血液库管理部门,同时需要和供应链管理部门、质控部门、技术部门、医疗器械管理部门等部门合作完成血液入库管理工作。
2. 血液库管理部门负责血液的接收、存储、管理、出库等工作。
3. 供应链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监督供应商的血液采购、运输等工作。
4. 质控部门负责对入库血液进行质量检查和质量控制。
5. 技术部门负责对入库血液进行初步处理和检测。
6. 医疗器械管理部门负责对入库血液所使用的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
四、血液入库流程1.采集血液供血机构组织专业的医护人员,按照规定的方式对合格的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
采集后的血液需立即进行标本编号,并及时送至相应实验室进行初步检测。
2.初步检测实验室对采集回来的血液进行初步检测,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传染病筛查等项目。
只有初步检测通过的血液才能进行后续的贮存和使用。
3.贮存通过初步检测的血液,将其进行贮存,需按照规定的温度、湿度进行保存,并进行相应的记录。
同时要对保存环境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
4.复检在血液贮存过程中,需要定期对贮存血液进行复检,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血液需要及时淘汰或者处理。
5.登记和归档所有入库血液,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登记和归档,包括献血者信息、采血日期、贮存条件等内容。
这有利于对血液的追溯和管理。
6.出库当有需求时,血液库管理部门将会根据需求方的要求,进行血液出库,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追踪。
五、入库管理的要求1. 及时性血液采集回来后,应当立即进行标本编号和初步检测,不得延迟。
2. 有效性对初步检测不合格的血液,要及时予以淘汰或处理。
3. 记录和归档对所有的入库血液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归档,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血液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管理制度
血液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管理制度一、接收血液管理制度1.接收血液的准备工作:(1)建立接收血液的专门区域,并配备必要的接收设备,确保接收血液的安全性和质量。
(3)对捐献者进行详细的健康调查,并进行临床检验,确保接收到的血液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2.血液接收和验收:(1)将接收到的血液放置在特定的接收区域,并进行分类和分组,确保不同类型的血液不会混淆。
(2)根据血液的类型和数量,进行相应的接收和验收记录,并将记录进行归档,以备后续查验和追踪。
二、入库血液管理制度1.入库前的准备工作:(2)对血液进行必要的标志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管理和使用。
2.血液的入库和储存:(1)将入库血液存放在专用的血液储存设备中,根据血液类型和日期进行分类和分级储存。
(2)对血液储存设备进行定期的清洁和维护,并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和功能完好。
三、血液储存管理制度1.血液的耐用期管理:(1)对储存的血液按照其耐用期进行分组和管理,并及时记录和更新血液的耐用期信息。
(2)临近耐用期的血液需要进行特殊标识和处理,以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2.血液存储环境的管理:(1)对血液储存的环境进行定期的温度和湿度监测,确保储存环境符合相关的要求。
(2)对血液储存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血液储存记录的管理:(1)对血液的储存记录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管理,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对血液储存信息进行备份和归档,以备后续查阅和追踪。
四、血液出库管理制度1.血液出库申请和审批:(1)对血液的出库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审批,确保出库血液的合理性和及时性。
(2)对出库血液的数量和用途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后续查验和追踪。
2.血液出库和交接:(1)根据出库血液的类型和数量,在专门的出库区域进行分类和分组,并进行相关的出库记录。
1.库存预警的依据:(1)根据血液的使用情况和消耗速度,建立适当的库存预警指标和预警线,确保及时补充和调整库存。
合格血液入库管理制度
合格血液入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血液入库管理工作,保障血液安全、有效利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血液入库管理活动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血液入库管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第四条血液入库管理应以患者安全为中心,坚持科学、规范、公平、透明原则。
第二章责任与权限第五条血液入库管理的责任机构为医疗机构的血液管理部门。
第六条血液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不断完善血液入库管理的具体制度和管理办法。
第七条临床科室负责向血液管理部门提交符合要求的血液申请,并负责对入库血液进行及时、安全、合理的使用。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相关责任,确保入库血液的质量和使用的合理性。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血液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血液入库管理的顺利运行。
第三章血液入库流程第十条血液入库管理分为申请、审批、入库、使用和监控等环节。
第十一条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在患者需要血液治疗时,向血液管理部门提交血液申请单,并提供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
第十二条血液管理部门应对收到的血液申请进行审核,确保患者的血液需求合理、合规。
第十三条血液管理部门应及时向血液库发出符合要求的入库通知,由血液库管理员进行入库操作。
第十四条血液库管理员应认真查验入库血液的质量,确保符合要求后,进行入库操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第十五条临床科室在使用入库血液时,应按照诊疗要求提前预约并领用,使用后应及时报告血液管理部门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十六条血液管理部门负责对入库血液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和合理分配血液资源。
第四章质量管理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入库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八条血液库应定期检测和评估入库血液的质量,并建立相应档案。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全程温度监控系统,确保入库血液的储存温度符合要求。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全程标本追溯和溯源机制,确保入库血液的来源可溯。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入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血库库存管理制度(5篇)
血库库存管理制度一、血液预订管理1.根据本院临床用血需求向本溪市中心血站上报用血需求计划,同时安排专职取血人员到血站领取血液。
2.我院需特殊稀有血型血液时,应提前三天预约,并负责向临床医生做好解释工作,与本溪市中心血站积极沟通,确认取血时间。
二、血液接收核对、入库、贮存管理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验收核对。
内容。
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
标签上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
2.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成分,必须入库登记。
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移交人等。
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
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红细胞类制品2-60c保存,血浆和冷沉淀-20℃以下保存,血小板20-240c振荡暂存。
5.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每天定时作冰箱温度记录。
6.各类血液及成分严格按照规定储存期限保存,过期血一律不得用于临床,严格执行报废血的报批手续,并作好相关记录。
7.根据临床和库存需要,每天作好用血计划和预约血液工作,节约血液,避免浪费。
8.每天下班前,做好血液交接工作,核对实际库存数量、记录数量、电脑储存数量三者是否一致,作好交接记录,每月盘存库存血液一次。
9.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冰箱消毒效果监测每月一次,菌落数<80cfu/____min或<200cfu/m3(培养皿____mm细菌培养),无霉菌生长。
10.必须随时储存足量的a、b、o、ab型血液,不能空库和缺型,随时保证临床用血需要。
11.做好储血室内的物表、地表、空气消毒工作,并作好记录。
血液标本收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
血液标本收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一、制度概述血液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交接管理是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确保血液标本的安全、可靠和高效,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血液标本收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
该制度与流程旨在规范血液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交接过程,最大程度地降低错误和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二、收集环节1.收集准备(1)收集准备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采样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
(2)收集准备人员应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号等,确保准确无误。
(3)收集准备人员应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械进行采样,并确保采样器械的完整性和有效期。
2.采集操作(1)采集前,收集准备人员应洗手并戴上一次性手套,以保证操作的卫生。
(2)采集场所应保持清洁,可进行表面消毒处理。
(3)采集准备人员应将适量的血液抽取到采血针或采血管中,同时确保血液的流畅。
(4)采集完成后,收集准备人员应迅速将血液标本转移到采血管或采血管盖中,同时加盖好。
三、运送环节1.运送准备(1)运送准备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穿戴与操作岗位相适应的衣物和防护用品。
(2)运送准备人员应将血液标本放入指定的运送容器中,并确保容器密封可靠。
(3)运送准备人员应核对血液标本的相关信息,如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等,确保准确无误。
2.运送过程(1)运送准备人员应按照指定的路径和方式,将血液标本送往实验室或相应的标本处理区域。
(2)运送准备人员应轻轻摇晃运送容器,以确保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3)运送准备人员应妥善处理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的意外溢漏事件,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
四、交接管理1.交接准备(1)接收人员应核对血液标本的相关信息,如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等,确保与运送单据一致。
(2)接收人员应检查血液标本的容器密封性和完整性,并查看标本是否存在溢漏、破损等情况。
2.交接过程(1)接收人员应准确记录血液标本的接收时间、数量和运送人员等信息。
血液入库、储存、发放和运输管理制度
血液入库、储存、发放、运输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血液入库、储存、发放、运输过程中的血液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时、有效,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一、血液入库1、血液入库储存、发放、运输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具有上岗证,且责任心强,工作认真仔细,头脑清晰。
2、血液管理人员应严格掌握血液的库存状况,及时向主管领导反应库存血液的种类、数量和型别,以便合理安排和调整取血计划。
3、市中心血站送来或从市中心血站取回的血液及其制品,有专人负责接收入库。
入库时双方应对照送(取)血单和入库单据,当面清点血液及其制品的品种、数量、规格、型别是否相符。
检查血液的血型、献血条码、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标签等内容是否完整、清楚、正确,并验证血袋有无破损渗漏,热合是否严密,经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认可后方可入库。
4、将血液及其制品按品种、规格、血型及温度保存要求,放入专用储血冰箱、冰柜或特殊保存仪内储存,作好血液入库登记记录。
5、按采血时间、血型、血袋编号、血液种类及血量逐项输入微机系统中保存,以便进行质量追踪。
二、血液储存1、所有血液及其制品必须在30分钟内登记入库完毕,入库前再核对一次送(取)血单、献血条码、血型、血量、血液品种、采血日期、血液的外观、内外包装等。
准确无误后方可入库贮存。
2、分类储存:合格成分血液分品种或规格存放于2-6℃冰箱中,按血型、日期存放于冰箱的不同层次,合格血浆应分品种、血型、日期存放于-20℃低温冰箱内。
2.1、全血及成分血液贮存于2-6℃的专用储血冰箱中;2.2、血小板贮存在专用的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中,振荡保存;2.3、新鲜冰冻血浆及普通血浆贮存在温度为-20℃的低温冰箱内;2.4、冷沉淀凝血因子贮存温度为-20℃以下以上贮血设备均应设有完好的高低温报警装置,温度记录或温度指示正常。
3、正确存放:按采血日期将血液及其成分制品依次放于冰箱框架内,不得挤压,标签向外,不得靠冰箱壁和门存放,血液存放后防止不必要的开启冰箱门。
血液出入库管理制度
血液出入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血液的出入库管理,保障血液质量与安全,确保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满足,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所有血液出入库管理活动,涉及到的单位、部门及个人必须严格按照本制度进行操作。
三、血液出库管理1. 出库登记:医院内各临床科室需提前填写血液使用申请单,详细说明使用血液的数量和用途,并将申请单交给医院的血液库进行登记。
血液库应按照登记的数量和用途准备相应的血液产品。
2. 出库审核:血液库接到申请单后,应及时进行出库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诊断、用血指征、用血计划、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等。
只有审核合格的申请单才能进行出库操作。
3. 出库操作:出库操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过程中需对血液产品进行核对、标签贴附、包装、盖章等操作。
确保血液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4. 出库记录:对每次出库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患者信息、血液产品信息、出库数量、出库时间、出库人员等,并及时归档保存。
5. 出库反馈:由于血液库出库后无法追踪血液的使用情况,所以要求临床科室对用血的结果和效果进行反馈。
这有助于血液库对血液的使用情况进行掌握和分析。
四、血液入库管理1. 入库登记:医院的供血单位将血液产品送到血液库后,必须进行入库登记。
登记内容包括血液产品的名称、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2. 入库检验:血液库接收到血液产品后,应进行检验。
检验内容包括外观检查、标签核对、温度测定、血型鉴定、病毒筛查等。
只有通过检验的血液产品才能进行入库操作。
3. 入库操作:入库操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过程中需对血液产品进行核对、标签贴附、包装、盖章等操作。
确保血液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4. 入库记录:对每次入库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供血单位信息、血液产品信息、入库数量、入库时间、入库人员等,并及时归档保存。
五、血液库存管理1. 存储条件:血液库要求对不同类型的血液产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分装和存储。
血液领取制度
血液接收、入库、核查、保存、发放、报废规程一、血液接收、入库、核查规程1、血液接收时必须认真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是:1血站的名称;2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3血液品种;4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5有效期及时间;6储存条件;禁止将血袋不合格血液入库;2、接收后的血液经核对后,按不同品种,不同血型放入储血冰箱的指定位置,并根据血液信息进行登记和录入信息系统;3、血液交、接双方要当面核对并签字;二、血液的保存规程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贮存在2-6℃条件下;2、血小板贮存在20-24℃条件下;3、洗涤红细胞贮存在2-6℃条件下,自备时起24小时内输注;4、白细胞浓缩液贮存在20-24℃条件下,自备时起24小时内输注;5、新鲜冰冻血浆贮存在-20—30℃低温冰箱内;6、冷沉淀贮存在-20—30℃低温冰箱内;7、储血室必须保持清洁卫生,每天用消毒液消毒一次,并作好记录;8、每台储血冰箱除自动显示装置,内部必须放置温度计,值班人员每4小时观察冰箱内温度一次,并作好记录;9、储血冰箱清洁消毒每周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并做好记录;10、储血冰箱出现故障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设备维修人员,如短期内不能修复,必须将血液转移到安全的冰箱内存放;三、血液的发放规程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或接受过医院专门培训并有上岗证的人员到储血室取血;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查对姓名、姓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有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过期或其它需查证的情况;8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四、血液的报废规程1、血液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报废:1外观有异常;2发现有渗漏现象;3储存时间超过有效期;2、需要报废的血液必须由科室负责人填写血液报废表,将报废血液作好标识并妥善保管,由血站质检人员确认后签字后返回血站,按规定处理;标本采集、送检、运送、接收、处理、保存和销毁规程1、目的保证标本采集到贮存过程符合本实验室检测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标本质量;2、适用范围血液检测标本、检测留样标本及临床送检标本;3、职责相关工作人员负责标本的采集、送检、运送和交接;输血科工作人员负责血液检测样本的临时接收和暂存;检验人员负责标本的接收、处理、保存和销毁;办公室负责组织输血科业务人员对标本采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4、作业步骤4.1样本采集要求:4.1.1:知情同意:与患者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4.1.2:采集:1、采集前严格核对患者信息,抽取1-2ml的患者血液于EDTA-Na2/K2抗凝剂的普通塑料试管中或含有抗凝剂的真空管中;贴好与患者信息一致的条码;2、临床送检标本要求:1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受检者血样6-10ml,一支EDTA-K2抗凝,另一支未抗凝,每支3-5ml;标识清楚,贴有与申请单一致的条码,申请单注明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史及检测项目等信息,48h内采集;2新生儿溶血病检查样本: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母亲和新生儿血样各1-2ml,EDTA-K2抗凝紫盖;标识清楚,贴有与申请单一致的条码,申请单注明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印象及住院号床号等信息;于4℃保存72小时内检测;4.2运输要求:运送前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包装材料应满足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温、易于消毒处理的要求;采集的血液标本由采血人负责置于试管架上;4.3交接要求:1血液检测样本:a.接收质量要求:样本采集量3-5ml;标识清晰、粘贴规范;标本信息与交接单完全对应;离心后无溶血、重度脂肪;b.核对检查内容:样本送达后,检验科人员核对标本数量、检查标本质量,双方签字确认;所有接收的样本由检验人员进行电脑交接核对;2临床样本接收要求:a.质量要求:样本管使用正确;样本数量正确;每管样本量3-5ml;标识清晰,与申请单一致,申请单内容完整;b.核对检查内容:样本接收人员检查样本质量,采集时间,记录标本状态;登记时应给予唯一性编号,防止标本混淆;记录交接时间、送检人签字,报告方式为书面报告;3问题标本的处理:a.血液检测样本:溶血标本、标识不清或不规范,血样量不足、试管破损等不符合检测要求的标本,予以拒收,通过填写检验标本留取不合格拒收记录,通知留取科室,重新留样,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b.临床送检样本:样本标识不清、量不足、不符合检测要求的样本,通知临床重新送检样本,并告采集要求;4.4处理程序:检测样本3000-3800rpm离心15分钟,静置3-5分钟后按检测项目规程规定要求处理;4.5保存程序:输血科留取输血前传染病检测和血交叉血液标本一周;标本放入指定冰箱2-8℃保存;4.6销毁程序:实验室检测结束后的血样标本经高温高压处理后,交院内医疗废物暂存处,并做好相关交接记录;5、支持性文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6、相关记录检验科标本留样记录标本交接记录检测标本保存记录检测报告管理程序1.目的:对检测报告的内容、格式、编制、修改、签发、存档等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为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和客观而有效的检测报告;2.范围:适用于本输血科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管理;3.权责:3.1负责检测数据的记录、汇总、分析和检测报告的编制;3.2负责检测报告的审核;3.3批准检测报告的签发;3.4负责检测报告盖章、发放、副本或拷贝存档;4.定义:无;5.工作程序:5.1对完成的每一次或每一系列检测项目要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出具检测报告;5.2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5.2.1检测报告由检测内容、检测结果、检测结论及检验、审核人签名等组成;报告的格式、内容应满足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要求,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并且提供足够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以下要求的内容:5.2.1.1标题:检测报告;5.2.1.2本实验室名称;5.2.1.3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在报告上编制编号和页码、以确保能够识别证书的唯一性和完整性;5.2.1.4日期:检测日期、有效日期,有必要时,给出抽样日期或接收日期;5.2.1.5检测结果:应按检测方法的要求给出结果适用时,带有法定测量单位;5.2.1.6检测人、审核人签字;5.2.1.7需要时应注明检测结果仅对本次样品有效;5.3报告的审核:技术负责人对检测报告的完整性、规范性,检测项目的齐全性,检测依据的正确性,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结论的正确性、检测人员资格等进行审核并签名;5.4检测报告收发登记:在传送检测报告的同时将检测报告的收发情况进行统一登记,填写,以便于检测报告的管理;5.5对检测结果有异议而进行复检的,复检后发出的检测报告的编号注明;5.6检测报告及检测原始记录的归档检测任务完成后,检测数据原始记录等归档保存,保存期在五年以上;交叉配血血标本采集操作流程1、用物:常规消毒盘一个,采血针头、止血带、试管浅紫色、小垫、用血申请单、血型检验报告单、试管标签、医嘱变更单、交叉配血登记表、病历、手套、手消毒液;2、输血前要先进行交叉配血血标本采集;双人核对医嘱;核对内容用血申请单、血型检验报告单、试管标签、变更单,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凝血四项结果无异常,患者已经签定输血知情同意书核对完毕;3、拿病历到病房评估病人;进病房后核对床头卡和床号;双人再次核对;核对内容用血申请单、血型检验报告单、试管标签、变更单,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凝血四项结果无异常核对完毕;4、在患者肘关节下放置一小垫,选择静脉,扎止血带,第一次消毒,松开止血带,戴手套,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第二次消毒范围大于6cm,开抽血针头;进针,抽完血后松开止血带,用棉签按压穿刺点;将试管的血液摇匀5次帮患者按压穿刺点五分钟;直到穿刺点不出血;5、脱手套,洗手,核对内容用血申请单、血型检验报告单、试管标签、变更单,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核对完毕;无误后,把标签贴在试管上,在用血申请单上签名,将用血申请单圈好试管;6、立刻把血标本送输血科;垃圾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洗手,在变更单上签名及时间,同时于交叉配血登记本上签名;静脉输血操作流程用物准备:病历、变更单、0.9%氯化钠注射液、输血器、常规消毒盘,输血观察卡,急救盒,消毒液、体温表、输血不良反应单、无菌盘、变更单今天有一个贫血的病人,血红蛋白浓度为60g/L,医生开医嘱需要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U;带用物和病历进病房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1、量体温;2、询问输血史及过敏史;3、询问及核对血型;4、询问病人及家属知情情况;输血科交叉配血完成后,持病历,血液制品转运箱到输血科取血;核对内容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血型检验报告单、变更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质量、血袋号及血液有效期,在发血报告单上领血者及核对者处签名;回到治疗室,检查用物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洗手,戴口罩;双人在治疗室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血型检验报告单、变更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质量、血袋号及血液有效期,填写好输血观察卡、输血不良反应单眉栏;双人携用物到病房;按静脉输液方法建立静脉通道,挂上冲管液,排气,在患者手下放置一小垫,选择静脉,扎止血带,第一次消毒,松开止血带,戴手套,撕输液贴,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第二次消毒范围大于6cm;穿刺,贴好输液贴;收好小垫;调滴速;输血前再次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血型检验报告单、变更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质量、血袋号及血液有效期;该次核对双人在床边核对;将血液轻轻摇匀,接血袋,调滴速;洗手,输血速度宜先慢后快前15分钟20滴/分,无不良反应后,根据病情及血液成分调节速度,输血后再次核对医嘱,填写输血巡视卡;在输血观察卡上填写输血开始时间,滴速,患者状况等;嘱病人不要随意调快滴速,以免引起不适,输血的肢体不要剧烈运动,如果局部有红肿胀痛,滴速明显减慢以及其他不适,请及时按铃通知护士;输血完毕;用生理盐水冲管,写上输血完毕时间;观察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洗手,记录;回到治疗室,签名不良反应单,医嘱单,护理记录、领血单;定血型、交叉配血实验流程第一步信息核对:接到取血护士交接的定血型、交叉配血申请单,核对申请单、样本信息,再通过LIS系统查询核对申请单上填写血型与LIS系统中的血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或无血型,必须查找清原因后才进行下一步操作,并签写处理意见在申请单并签名;第二步试验操作:审核后的申请单交行班复核,行班试验前核对申请单、样本信息,核对符合要求后进行血型复核、交叉、抗筛、直抗卡式微柱,同时进行交叉管式盐水;试验离心等候时再核对申请单、样本信息、是否交叉加样等;第三步结果判读:认真判读试验结果,完全一致后再审核人员判读再次一致后,确认配血结果;第四步发血操作:再次核对申请单、样本管、卡式信息,完全一致后打印血型复核、抗筛、直抗结果、输血记录单,在配血者、发血者处签名,在复核者处签名;第五步送血操作:送血护士先核对输血记录单、血型复核、抗筛直抗结果,完全一致后,在取血处签名,将血液运送致病房并交接签名;第六步样品保存:定血型样品按规定按顺序保存7天,交叉样品必须放入标本冰箱分类保存7天;盐水介质配血法:1、取洁净小试管两支,分别注明主侧、次侧;2、主侧管分别加受血者血清2滴和供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管加供血者血清2滴和受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混匀,3400转/min离心15秒;轻轻摇动试管,观察结果;凝聚胺配血法1、取洁净小试管两支,分别注明主侧、次侧;主侧管:病人血清2滴+献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管:病人3%~5%红细胞悬液1滴+献血者血清2滴2、各加入LIM0.65ml,混匀后再加入Polybrene溶液2滴,并混合均匀,3400转/min离心15秒,弃上清,轻轻摇动试管观察是否凝集,如无凝集必须重做,最后加入Resuspending2滴,轻轻摇动试管混合并观察结果;3、如果凝集散开,配血结果相合;如果凝集不散开,配血结果不相合;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1.目的;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特别订本规程;2.范围;适合进行ABO血型鉴定相关科室的全体工作人员;3.职责;3.1科主任负责本规程的培训,考核及督促实施;3.2科室工作人员按文件进行操作并建立相关记录,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3.3全科人员熟练掌握原理及操作;4.原理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A抗原和B抗原,将血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准确鉴定ABO血型;正定型是用已知抗A和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表面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B抗原;反定型是用已知的A型红细胞和B型红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抗B;反定型中使用O细胞是为了检测抗A、抗B以外的不规则抗体;5,试剂5.1抗-A、抗B分型血清;5.2~5%、B、O、试剂红细胞;6试剂的质量控制;6.1每个工作日在实验开始前,对试剂进行外观检查,包括;有效期、有无渗漏等,试剂红细胞无明显溶血;6.2每个工作日在实验开始前,对所有的抗-A、抗-B、试剂红细胞按血型试剂确认操作规程进行特异性验证;6.3将试剂的厂家、批号及检测结果记录到血型试剂质量控制记录中;7.工作程序:7.1正定型:取洁净小试管2支,分别标记“抗A”、“抗B”,分别滴加抗A、抗B试剂1滴于试管底部,再分别加入受检者2%~5%红细胞1滴,混合;7.2反定型:另取洁净小试管3支,分别标记“AC”、“BC”、“OC”,各加入受检者血清2滴于试管底部,再分别加入A、B和O型2%~5%试剂红细胞1滴,混合;7.3以3400转/15秒或1000转/1分钟离心将试管轻轻摇动,仔细观察细胞扣有无凝集或溶血现象;观察结果时既要看有无凝集,也要注意凝集强度,这将有助于亚型等的发现;8.结果判定:凝集强度的判断依据红细胞凝集强度判读标准进行;血型ABOAB正定型抗A抗B+--+-+-+AC-++-反定型BC+-+-OC----9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有技术问题或红细胞和血清本身问题,常见者有以下情况;分型血清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或过低,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当出现前带或后带现象,使反应不明显误判为阴性反应;受检者红细胞表面抗原位过少或抗原性减弱等;受检者血清蛋白紊乱,常引起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受检者血清中减弱或缺乏应有的抗A或抗B.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溶血,误判为不凝集;由细菌污染或遗传因素引起,多凝集和全凝集,往往是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血清中有ABO血型系统以外抗体,如I冷抗体等,常干扰定型;观察细胞扣时手法不当,未发现弱凝集;如发现ABO正反定型不一致,首先要重复做实验一次必须用试管法,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用质量合格的试剂以及细心观察和解读实验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必须进一步鉴定;10相关文件10.1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10.2临床输血技术更规范11记录11.1血型试剂质量控制记录;11.2血型检定及结果登记;RH血型操作规程1.目的;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特制订本规程;2.范围;适合进行Rh血型鉴定相关科室的全体工作人员;3.职责3.1科主任负责本规程的培训、考核及督促实施;3.2科室工作人员按文件进行操作并建立相关记录,为实施结果的准确性负责;3.3全科人员熟练掌握原理及操作;4.原理Rh血型系统主要有五种抗血清,即抗D,抗C,抗c,抗E,抗e;用五种抗Rh分型血清来检查红细胞抗原;在临床输血中,一般只做D抗原的鉴定,凡被检红细胞和抗-D血清凝集着为Rh阳性,不凝集者为Rh阴性;5试剂,抗-D血清;6.试剂的质量控制:每个工作日在实验开始前,对试剂进行外观检查,包括:有效期、有无渗漏等;对所有的抗-D血清按血型试剂确认操作规程进行特异性验证;将试剂的厂家、批号及检测结果记录到血型试剂质量控制记录中;7.工作程序:7.1取洁净小试管1支标识“抗-D”,加抗-D试剂1滴于试管底部,再加受检者2%~5%红细胞悬液1滴,混合;7.2以3400转/15秒或1000转/1分钟离心,肉眼观察细胞扣,根据凝集情况判断结果;8.1结果判断:凝集者为RhD阳性,不凝集者再次检测,再次检测不凝集者为RhD阴性;8.2凝集强度的判断依据血型试剂确认操作规程9.注意事项:9.1红细胞悬液浓度不能过高或过低,抗原抗体比列不当会出现前或后带现象,出现假阴性结果;9.2试剂或被检血清和红细胞的比例要适当,否则会漏检阳性结果;9.3观察细胞扣时手法要得当,防止用力混匀而漏检弱阳性;10.相关文件10.1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10.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不规则抗体筛选实验操作规程1.目的: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特制订本规程;2.范围:适合输血科血库全体工作人员;3.职责3.1科主任负责本规程的培训、考核及督促实施;3.2科室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原理及操作;4.原理红细胞血型抗体除了抗A,抗B外,可能含有潜在的其他不规则抗体,而导致输血反应等问题;血型抗体分子的物理特性与血清学的反应性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抗体主要分为IgM和IgG抗体,IgM抗体长度大于35.7nm,在盐水介质中能直接相连相应的红细胞,使之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IgG抗体长度大于24nm,在盐水介质中不凝集,而只能致敏相应抗原的红细胞,所以用3人份基本含盖常见抗原的O型红细胞,在不同的介质中检测,盐水介质、凝聚胺介质或抗人球蛋白介质等只要血清中存在常见的IgM和IgG不规则抗体,在不同的介质中就会和筛选细胞发生凝集;5.仪器、材料与试剂5.1凝聚胺试剂5.2筛选细胞6.试剂的质量控制:每个工作日在实验开始前,对筛选细胞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无明显溶血,在有效期内;同时记录试剂厂家和批号;7.工作程序及结果判断:7.1取试管3支,分别标记“1”、“2”、“3”、各管加患者血清2滴,分别加入1、2、3号筛选细胞各1滴,混匀;以3400转∕离心15秒或1000转∕离心1分钟;7.2观察结果,3号管中有1管以上阳性者,为抗体筛选实验阳性,说明被检血清中存在IgM类抗体,要送血站进行抗体鉴定;7.33管均为阴性,表示在盐水介质中抗体筛选阴性,说明被检血清中不存在1gM类抗体;再将3管继续做聚凝胺实验;7.4在聚凝按介质中,3管中有1管以上阳性者,为抗体筛选试验阳性,说明被检血清中存在1gG类抗体,要送血站进行抗体鉴定,7.53管均为阴性,表示在2种介质中抗体筛选均为阴性,说明被检血清中不存在不规则抗体;8相关文件;8.1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范8.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9记录交叉配血实验1;目的;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保证安全输血,特制订本规程;2.范围:适合输血科血库全体工作人员;3.职责:3.1科主任负责本规程的培训、考核及督促实施;3.2科室工作人员按文件进行操作并建立相关记录,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3.3科室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原理及操作;4原理4.1交叉配血实验分“主侧”即病人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相容性实验;“次侧”即献血者血清与病人红细胞的相容性实验;分别用盐水介质法检测IgM类不规则血型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实验不合,用凝聚胺介质法检测IgG类不规则血型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实验不合;4.2凝聚胺介质法中低离子介质可以促进红细胞和相应抗体的反应,在加入凝聚胺后,带正电荷的凝聚胺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促进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近,引起的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的凝集反应;如果是由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凝集,则会在加入再悬液时散开;5.材料与试剂聚凝按试剂盒;5.2抗A.抗B分型血清;5.35.4抗-D血清;6.试剂的质量控制;聚凝胺实验过程中,加入重悬液之前如无凝集时,将阳性对照血清代替待检血清按7.3操作进行质量实验,结果出现凝集,证实实试剂有效;7工作程序;7.1查看输血申请单,核对申请单与血样管上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等内容无误,方可进行配血;7.2依据ABO血型定型操作规程,Rh血型定型操作规程进行献血者的受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血型的复查;7.3盐水介质配血7.3.1取试管2支,分别标记“主侧”、“次侧”,“主测”管加患者血清2滴,献血者2-5%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管加献血者血清2滴,患者2-5%红细胞悬液1滴,以3400转/离心15秒或1500转/离心1分钟,以肉眼观察细胞扣,有无凝集或溶血现象;7.3.2主次管凝集或溶血的要查找原因;7.3.3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及溶血现象,为盐水介质配血结果阴性,再将原主次管继续进行凝聚胺介质法配血;7.4凝聚胺介质配血7.41各管加LIM液0.7ml14滴,混匀,加凝聚胺试剂2滴,混匀后3400rpm离心15秒,弃取上清液,不要沥干,轻摇观察由凝聚胺引起的红细胞凝集;7.42有凝集时各加入2滴垂悬液轻摇看结果: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红细胞凝集应在1分钟内完全散开,若是由免疫性抗体引起的凝集,反应则不会完全散开;7.4.3凝聚胺介质配血阳性者,疑似由IgG抗体造成,需进一步抗体鉴定;8注意事项8.1若红细胞中含有较多血清或血浆则需用盐水洗涤细胞一次;8.2若加凝聚按试剂后未见红细胞凝集需重做,可能是患者使用肝素类药物中和聚凝胺所致,需多加1滴poiybrene凝聚胺试剂以中和肝素;8.3观察盐水介质配血结果后,在阴性情况下再进行凝聚胺介质配血,如盐水介质配血结果为阳性,则勿需进行凝聚胺配血;8.4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没完全析出时,要放置到37水浴箱中15分钟,然后再离心;以防未完全析出的纤维蛋白影响判断结果;9结果判断:凝集强度的判断依据血型试剂确认操作规程10.相关文件10.1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10.2临床输血技术范围11记录11.1交叉配血实验记录报告单血液入库、管理一、血液领取、接收、入库、核对、账目登记一医院临床用血均须由所在行政区域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提供,不得自行采集异体血液;二到血站取血时,医务人员须持单位盖章的取血介绍信须注明血型、血液品种、数量、规格及取血人姓名前往、专车运送、专人保管、用冷链设施贮存;三输血科血库接到血站血液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仔细检查每袋血液是否有溶血、重度乳糜、破损、污染等情况;核对项目包括:规格、数量、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密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献血编号或条形码、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和时间或制备日期和时间,失效日期及时间、储存条件;。
血液入库制度血库管理制度
1.对入库血液必须按规定项目(血型、编号、姓名、采血日期、保存期、采血者、血站名称、许可证号、保养液标签)严格检查。
2.验收内外包装是否符合标准,有无漏袋,有无交叉配血管等。
3.凡符合标准规定的血液,分血型逐一详细登记入库。
4.凡不符合要求的血液,血库有权拒收。
5.做好入库的登记统计,并与财务科付款数据核对。
6.加强与各科室的团结协作,确保安全用血。
1.血库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血液报废制度。
2.严格血液验收制度,凡不合格的血液拒绝入库,待检查的血液分开存放。
3.待接到检验报告后,合格血液放回各型冰箱,不合格血液取出放报废处。
4.凡过期及不合格血液及制剂,需要报废的应在收、发登记本上明显注销,并填写血液报废报告单,写明血液的来源、血型、姓名、编号、血液类别及报废原因,报院领导批准后方可处理。
5.经批准报废全血应进行焚烧处理,严防污染。
6.报废血液应开具四联发票,经院领导签名,作日、月报表的依据。
存血发血工作岗位职责1.在院长及经验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院血液的购血(供血)、入库、保存、发放等工作。
2.根据医院用血情况,认真做好年、月、周的供血计划,并与市中心血站加强业务联系,确保计划供血任务的完成。
3.对入库血液必须按规定项目进行严格检查,逐袋验收登记,凡不合格血液拒绝入库。
对与核对无误的合格品,按血型分类放入冰箱,按标签排列保存。
4.血液保存应精心观察和严防污染,做到发现异常血及时处理,冰箱有故障应及时消除。
5.血液入库、保存、发放均要执行操作规程,轻拿轻放,不得挤压碰撞。
6.加强与医院各科室联系,做好计划供血和血型调配工作。
7.发放血液要当面查对交接清楚,按规定办好手续。
发出的血液,一般不给于调换与退回。
8.急诊用血按规定供血,成分血按预定供血,报废血按规定报批后处理。
9.实行24小时值班,严格交接班手续,遇到重要问题及时请示汇报。
10.各种记录、收据、数据、资料要妥善保管,并做好每日统计报表。
血液入库制度血库管理制度
血液的入库制度1.对入库血液必须按规定项目(血型、编号、姓名、采血日期、保存期、采血者、血站名称、许可证号、保养液标签)严格检查。
2.验收内外包装是否符合标准,有无漏袋,有无交叉配血管等。
3.凡符合标准规定的血液,分血型逐一详细登记入库。
4.凡不符合要求的血液,血库有权拒收。
5.做好入库的登记统计,并与财务科付款数据核对。
6.加强与各科室的团结协作,确保安全用血。
血液的报废制度1.血库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血液报废制度。
2.严格血液验收制度,凡不合格的血液拒绝入库,待检查的血液分开存放。
3.待接到检验报告后,合格血液放回各型冰箱,不合格血液取出放报废处。
4.凡过期及不合格血液及制剂,需要报废的应在收、发登记本上明显注销,并填写血液报废报告单,写明血液的来源、血型、姓名、编号、血液类别及报废原因,报院领导批准后方可处理。
5.经批准报废全血应进行焚烧处理,严防污染。
6.报废血液应开具四联发票,经院领导签名,作日、月报表的依据。
存血发血工作岗位职责1.在院长及经验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院血液的购血(供血)、入库、保存、发放等工作。
2.根据医院用血情况,认真做好年、月、周的供血计划,并与市中心血站加强业务联系,确保计划供血任务的完成。
3.对入库血液必须按规定项目进行严格检查,逐袋验收登记,凡不合格血液拒绝入库。
对与核对无误的合格品,按血型分类放入冰箱,按标签排列保存。
4.血液保存应精心观察和严防污染,做到发现异常血及时处理,冰箱有故障应及时消除。
5.血液入库、保存、发放均要执行操作规程,轻拿轻放,不得挤压碰撞。
6.加强与医院各科室联系,做好计划供血和血型调配工作。
7.发放血液要当面查对交接清楚,按规定办好手续。
发出的血液,一般不给于调换与退回。
8.急诊用血按规定供血,成分血按预定供血,报废血按规定报批后处理。
9.实行24小时值班,严格交接班手续,遇到重要问题及时请示汇报。
10.各种记录、收据、数据、资料要妥善保管,并做好每日统计报表。
血液接收、入库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血液接收、入库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目录一、总则 (2)二、人员职责 (2)2.1 血液接收人员职责 (3)2.2 入库管理人员职责 (5)2.3 操作流程执行人员职责 (6)三、血液接收管理 (7)3.1 接收标准 (8)3.2 接收流程 (9)3.3 验收程序 (9)3.4 记录要求 (10)四、血液入库管理 (11)4.1 入库标准 (12)4.2 入库流程 (13)4.4 质量控制 (14)五、操作流程 (15)5.1 血液采集与包装 (16)5.2 运输与物流管理 (17)5.3 入库前的准备 (18)5.4 入库操作 (19)5.5 质量检测与反馈 (20)六、监督与检查 (21)6.1 监督检查机制 (22)6.2 问题处理流程 (22)6.3 审计与评价 (24)七、培训与考核 (25)7.1 培训内容 (26)7.2 培训频次 (27)7.4 培训效果评估 (28)八、附则 (30)8.1 解释权归属 (30)8.2 修订记录 (31)8.3 施行日期 (32)一、总则为规范和加强血液接收、入库管理,确保血液质量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与操作流程。
本制度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开展血液采集、制备、储存、运输、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血液接收、入库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原则,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质量合格、数量准确。
建立健全血液接收、入库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实现分级管理、逐级负责。
鼓励和支持血液接收、入库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人员职责血液接收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监督血液接收工作,确保血液接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负责制定血液接收、入库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员工熟悉并遵守相关制度。
血液接收工作人员:负责血液的接收、检验、分装和储存工作。
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工作,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入库制度
为规范血液入库,合理保存血液和使用血液,特制定本制度
一、血站发出的血液及血液成分由专人接收;
二、血液入库时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内容包括:运输条件(温度等)、血液
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
其许可证、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
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储存条件)等;
三、认真做好扫描入库、登记,接收签名。
四、认真做好献血员血型复查工作。
五、将A、B、O、AB血型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
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六、血小板贮存于血小板专用保存箱内,不同血型分层放置;
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贮血冰箱及血小板保存箱温度,每4小时记录一次
温度;
七、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立即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八、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九、每周消毒一次贮血冰箱,并做记录;
十、贮血冰箱每月进行一次生物学监测,无霉菌生成或培养皿(90mm)细菌
生长菌落<8 cfu/10 min。
十一、血液按采血日期先后进行存放,先采先用,以免血液过期报废;
十二、定期清点血液库存数,保证库存数准确无误;
十三、尽量少打开冰箱门,确保贮血冰箱温度;
十四、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
品种保存温度保存期
ACD:21天
1.浓缩红细胞(CRC) 4±2℃ CPD:28天
CPDA:35天
2.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 4±2℃ (同CRC)
3.红细胞悬液(CRCs) 4±2℃ (同CRC)
4.洗涤红细胞(WRC) 4±2℃ 24小时内输注
5.冰冻红细胞(FTRC) 4±2℃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
6.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 22±2℃ 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 (轻振荡)
7.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 (同PC-1) (同PC-1)
8.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CRANs) 22±2℃ 24小时内输注
9.新鲜液体血浆(FLP) 4±2℃ 24小时内输注
10.新鲜冰冻血浆(FFP) -20℃以下一年
11.普通冰冻血浆(FP) -20℃以下四年
12.冷沉淀(Cryo) -20 以下一年
13.全血 4±2℃以下 (同CRC)
其他制剂按相应规定执行
十五、血液报废:发血前,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仔细观察血液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否过期,否则应进行登记,说明原因并向科主任
申请报废。
血液入库流程
专人接收血站发出的血液及血液成分
核对验收
扫描入库
血型复查
分层存放
按规定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