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省情省况
福建省 闽 省情 简介 介绍 中英 中英文

福建省简介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陆地面积12.14 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0%。
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人口3627万。
下辖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9个设区市以及85个县(市)、区。
福建面对台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重点省份。
全省海岸线长达3525公里,自南向北形成大大小小天然良港120多个。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21℃。
物产丰富,有数十种地下矿藏。
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首位。
福建人民多为汉族,畲族、回族、满族、苗族、高山族是福建省主要的少数民族。
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和华侨达1200万,其中香港、澳门同胞120多万,台湾同胞80%祖籍福建。
2004年初,福建省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自然集聚,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立足于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致力于将海峡西岸建成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两岸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地区和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提出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政策措施。
文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战略定位为四点: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3亿元,增长30%。
福建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2010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088亿美元,增长36.6%,其中,出口715亿美元,增长34.1%;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1元,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实际增长7.5%;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福建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继国务院颁布支持我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见》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对新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又一次有力推动。
福建省情完整版

福建省情完整版福建省情完整版福建地理(dìlǐ)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dì chǔ)东经115°50’~120°44’,北纬(běi wěi) 23°31’~28°19’。
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dōngxī)最大间距约480公里,南北纬度最大间距约530公里。
东北邻浙江省,西北接江西省,西南连广东省,东临东海,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海省相望。
全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其中大部分属中亚热带。
闽侯白沙,福州新店和连江黄岐半岛以南,戴云山和博平岭以东为南亚热带。
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
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
陆地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dìèr)。
全省大小港湾125个,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等六大深水港湾。
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为全省第一大岛。
资源概况★福建省土地资源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全省土地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
截止2004年,全省耕地面积为133.98万公顷(204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 56亩。
★福建海域广阔,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直线535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位。
★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3%,居全国首位。
四大平原漳州平原 566平方公里福州平原 489平方公里莆仙平原464平方公里泉州平原 345平方公里两列大山(dà shān)带西列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脉主峰(zhǔfēng)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zhōnɡ ɡuó)东南部的最高峰。
中列大山(dà shān)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个部分。
福建省情常识汇总情况

一、自然地理:山多海阔,区位独特。
地处祖国东南沿海,面对,邻近港澳。
全省人口3330万,现辖、、、、、、8个地级市和1个行政公署,下设84个县(市)区。
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素有摪松揭凰环痔飻之称。
地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林果竹茶和食用菌的栽培,山地综合开发潜力大。
又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居全国首位。
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大;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
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港湾125个,拥有、、湄洲湾、三都澳等许多天然良港。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近海分布着五大渔场,有海洋生物3000余种,其中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
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境山峦起伏,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
全省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00多条,大多流程短、水量大、水流湍急,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还拥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多,武夷山和湄洲岛已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又是著名的老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二、对外开放:优势明显,起步较早。
海外乡亲多,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和同胞主要祖籍地,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总数有800万人,其中90%聚居在东南亚国家。
港澳闽籍同胞80万人,同胞中祖籍的占80%。
侨港澳台是发展对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199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192.2亿美元,占全省GDP的47.8%;其中出口120.73亿美元,占全省GDP的30.3%左右,利用外资42.12亿美元。
1979-19外经贸的重要力量和独特优势。
福州市情况汇报

福州市情况汇报福州,简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也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东临太平洋,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福州的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州市的经济实力一直居福建省第二位。
福州市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其中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福州市还是中国重要的对台经济贸易合作基地,对台贸易一直占据着福州市外贸的重要地位。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福州的城市建设情况。
近年来,福州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规划和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日益完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福州市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日益完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福州的文化教育情况。
福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福州市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福州的生态环境情况。
福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福州市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重视,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一座宜居城市。
总的来说,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福州将继续努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福建省省情常识

福建省省情常识省情综述:自然环境一、地理位置: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
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
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
就海上交通而言,福建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近的省份之一,历来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
二、地貌山脉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
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
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
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
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垭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
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
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
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
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
原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
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三、地质与土壤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
泥盆纪前处于地槽阶段,奥陶纪末开始转为准地台阶段,早侏罗世以来又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的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的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延伸。
其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
福 建 省 基 本 省 情

福建省基本省情一、自然地理:山多海阔,区位独特。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邻近港澳。
全省人口3330万,现辖福州、厦门、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8个地级市和宁德1个行政公署,下设84个县(市)区。
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素有摪松揭凰 环痔飻之称。
福建地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林果竹茶和食用菌的栽培,山地综合开发潜力大。
福建又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居全国首位。
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大;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
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港湾125个,拥有福州、厦门、湄洲湾、宁德三都澳等许多天然良港。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近海分布着五大渔场,有海洋生物3000余种,其中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
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
全省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00多条,大多流程短、水量大、水流湍急,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还拥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多,武夷山和湄洲岛已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二、对外开放:优势明显,起步较早。
福建海外乡亲多,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总数有800万人,其中90%聚居在东南亚国家。
港澳闽籍同胞80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
侨港澳台是福建发展对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199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192.2亿美元,占全省GDP的47.8%;其中出口120.73亿美元,占全省GDP的30.3%左右,利用外资42.12亿美元。
最新最全的福建省简介

最新最全的福建省简介福建,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
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
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位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曲折率1∶7.01,居全国第一位。
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
地理和自然状况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
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
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
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大深水港湾。
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平潭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聚居以及多种作物生长。
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较明显。
福建省坚持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县县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按照“进则全胜”的要求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2021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地理气候环境土流失面积918.7万亩。
福建的调查报告

福建的调查报告福建的调查报告近年来,福建省在经济发展、旅游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了解福建的发展现状以及民众对于各项政策的反馈,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对福建省的经济、旅游、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福建。
一、经济发展福建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调查显示,福建省的GDP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尤其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福建的外贸和投资提供了更多便利,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端人才。
然而,调查也发现福建省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福建在产业升级和创新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城乡间的差距仍然较大,需要更加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旅游业福建省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调查显示,福建省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厦门、福州、泉州等城市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土楼、武夷山、鼓浪屿等景点备受游客喜爱。
然而,调查也发现福建省的旅游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有些景区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些游客反映在旅游过程中遇到了不便和不满意的情况。
因此,福建省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保护好自然和文化遗产。
三、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石,福建省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不言而喻。
调查显示,福建省的教育发展较为健全,教育资源相对充足,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
福建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学者。
然而,调查也发现福建省的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衡,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和创新仍需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仍然艰巨。
四、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事业单位考试必看资料:福建省省情省况1 福建省概况福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简称“闽”,省会福州。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
北南最长为530千米,西东最宽为480千米。
福建省现9个地级市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1个平潭综合实验区。
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
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位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曲折率1∶7.01,居全国第一位。
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
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
福建以侵蚀海岸为主,岛屿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
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
依山傍海的特点也造就了福建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除了鼓浪屿,武夷山,泰宁,清源山,白水洋,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
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2 历史沿革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
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
始有“福建”一词。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
宋后基本延袭旧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
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
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
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
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
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
至20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3 行政区划福建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8个地级市,共包括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含金门县)。
副省级城市:厦门市地级市: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莆田市、宁德市4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
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
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
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大深水港湾。
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
气候特点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聚居以及多种作物生长。
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较明显。
水系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
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
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577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5.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
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5 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土地面积12.38万平方千米,现有农业耕地123.47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间谷地与低丘陵梯田等地。
红壤、黄壤为福建省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性土与砖红壤化红壤也有分布。
2.海洋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比陆地面积大12.4%;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滩涂面积2068平方千米。
有闽东、闽中、闽南、闽外和台湾浅滩5大渔场;海洋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200多种,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
海岸港湾资源。
福建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位居全国第二;海岸线曲折率1∶7.01,居全国第一位。
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321个(其中有居民岛屿98个),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1/5。
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东山湾、厦门湾、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沙湾、沙埕港等7个,港口开发潜力大。
(2)滨海矿产资源。
福建海岸地质构造复杂,已发现的矿产有60多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1种,矿产地300多处。
砂、花岗石、叶蜡石等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饰面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玻璃用石英砂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盐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好,盐田总面积11.02万公顷,宜盐滩涂超过2.67万公顷,可以大规模利用的盐化工业品有氯化镁、澳素、石膏、钠镁盐、加碘盐等。
台湾海峡石油、天然气也已显现较好的资源潜力,海峡西部3个成油凹陷油气前景看好,有望在厦澎凹陷、乌丘屿凹陷、澎北隆起建设油气田,勘测油气总量2.9亿吨。
(3)滨海旅游资源。
福建山多海阔,山海兼容,优越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景色秀丽的岛屿,千姿百态的海蚀景观,加之沿海众多富有宗教、文化、军事、历史内涵的名胜古迹和新兴的港口城市,构成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其中有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海坛岛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湄洲岛以及“海上绿洲”东山岛等。
(4)海洋能源资源。
福建沿海地热梯度较大,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热水区域较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时数达7000—8000小时;沿海可利用潮汐发电的海水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2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的49.2%,居首位。
3.矿产资源全省已发现矿产119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总数的69%。
已探明储量并列入全省非普通砂石黏土类储量表的矿产99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25种,非金属矿产73种。
上表矿区1561处,其中:大型58处,中型127处,大中型矿区均以非金属矿为主。
4.野生动植物资源(1)野生动物资源。
全省已记录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有1686种,约占全国的30%,其中:鸟类550多种(含亚种),兽类150种(含亚种),两栖类46种,爬行类123种,鱼类817种(其中文昌鱼纲1目1科3种、圆口纲1目1科1种、软骨鱼纲11目25科63种、硬骨鱼纲24目152科750种)。
已定名昆虫10000多种,全国昆虫共33目,福建除缺翅目和蛩蠊目外有31个目。
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37种;列入福建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79种。
鸟类中有85种是在福建首先发现并命名的,沿海湿地分布有水鸟12目28科194种,约为全国水鸟种数的71.6%;属于福建特有的有白背啄木鸟、橙背鸦雀、挂墩鸦雀、赤尾噪鹛、黄冠绿啄木鸟、小山蛙等;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鸟类有205种,占全部种类的90.3%;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鸟类有70种,占全部种类的86.4%。
(2)野生植物资源。
全省分布有高等植物4703种,约占全国的14.3%,其中蕨类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其中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
此外,有苔藓361种、真菌486种。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国家Ⅰ级7种,国家Ⅱ级45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
全省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达3000多种。
福建加大对华南虎、金钱豹、黑脸琵鹭、南方红豆杉、兰科植物等的保护、拯救力度,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率先启动华南虎繁育与拯救工程,目前已成功繁育华南虎20只;在三明动物园启动金钱豹繁育工程,目前已成功繁育6只金钱豹;在明溪县启动南方红豆杉保护与人工培植利用工程,每年可提供南方红豆杉苗木数百万株。
重点对沿海湿地水鸟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基本摸清资源现状及分布,发现黑脸琵鹭在福建有7处分布地,其中福宁湾、兴化湾和漳江口为越冬分布区;近年来新增白脸鹭、红脚鲣鸟、蓝脸鲣鸟、黄脚银鸥、遗鸥、白领翡翠、斑头大翠鸟、白腰燕鸥、黑冠鳽等10多种福建新分布鸟类物种记录。
全省批建自然保护区85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22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53处,还建有自然保护小区(点)3300多处,总保护面积达80多万公顷,占陆域总面积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