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近代学校制度发展
一、清朝末年:壬寅学制的颁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学校制度。
壬寅学制规定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个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二、1904年:癸卯学制的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系统学制。
癸卯学制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选拔等方面的规定。
三、戊戌变法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成为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的标志。
随着洋务运动等活动的发展,旧式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标志着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
四、壬戌学制的实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将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五、壬子癸丑学制的实施192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这一学制强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国家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
总之,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和发展的历史。
从壬寅学制的颁布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嘿,咱们来聊聊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这就像一场学校制度的“变形记”。
我记得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旧书,讲的就是这些。
中国近代学制最开始就像一锅乱炖,没有个系统的样子。
就说洋务运动时期吧,那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
就像在一片传统的农田里,突然冒出了几株新奇的花草。
这些学堂主要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像翻译啊、军事技术这些方面的人才。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学生,穿着长袍马褂,却在学一些洋人的知识,有点不伦不类,但又让人觉得新鲜。
他们学外语,背那些叽里咕噜的单词,就像在念咒语一样。
这些新式学堂算是开了个先河,让人们知道学习不只是读四书五经。
后来呢,出现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就好比有人开始给这锅乱炖分类放调料啦。
“壬寅学制”是第一个有系统的学制,不过就像刚搭好架子,还没来得及装修呢,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癸卯学制”就比较厉害啦,它可是实实在在落地了的。
这个学制主要是学习日本的,小学、中学、大学什么的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划分。
我想象着那时候的孩子们,背着书包,按照这个新学制一步一步上学,就像小火车在新铺好的轨道上行驶。
再后来就是“壬子癸丑学制”,这学制就像给孩子们送了个大礼包。
它提倡男女平等,让女孩子也能和男孩子一样进学校。
我好像看到那些女孩子,扎着辫子,满脸兴奋地走进校园,和男孩子一起学习新知识,这在以前可不敢想啊。
最后就是“壬戌学制”啦,它就像一个成熟的果实。
学习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更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这一路走来,中国近代学制就像一个孩子,慢慢长大,越来越完善,也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到合适的教育啦。
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
“癸卯学制”的
其二,癸卯学制推进了近代教育在数量和规 其二 癸卯学制推进了近代教育在数量和规 模上的扩张。 模上的扩张。
学制颁布后,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有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中央也以兴办新学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促 使地方政府纷纷投身到兴办新学的热潮之中。为了弥补资 金不足,各级政府也鼓励民间“绅士—文人”出资兴学,而 绅士们也选择了以办学堂作为维系他们特权的新出路,因 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绅士家 族送其子弟入学,希望以此保持他们的特权。因此他们非 常热衷于开办学堂,甚至不惜自己花钱来办。在这些因素 的综合作用下,官立、公立和私立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 涌现出来,使得接受新教育的人数成几何倍数增长,新型学 校教育规模空前壮大。
中 国 近 现 代 学 制 改 革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 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 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 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 程》、《蒙学堂章程》共六件,8月15日奏 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 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 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 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的
其一,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继近代第一所 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经正女学之后,全国各地 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相继出现。 其二,1909年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视 1909 实际情况,完全科可删课程,简易课可缩短年限。 这些补充和修正措施有助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和范 围,促进新式学堂的发展。 其三,1909年对中学制度进行调整,实行文、实 分科,课程各有侧重。
张百熙
钦定学堂章程
壬 寅 学 制 系 统 图
癸卯学制(1904年)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段4-6年,不分段。
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a.1951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a.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c.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4.我国当前的学制从类别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五个类别。
a.基础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它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
c.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且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习指导】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诸多变革与发展,从明朝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到当代新教育体制,共有五种学制。
第一种是封建类学制,早在宋初就有了一定的形式,封建时代,封建学制正式地取得了形式化的体系。
其特点是“子孝父贵”、“宗法统治”,以“儒家”文化为主,着重古今文献、仪礼体系,考试加以考核,准入高等教育机构。
第二种是传统类学制,西清时期首先出现,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封建学制,其根本特点是以文学为主,以经国别类史学为主要科目,准入书院机构及国家高等教育之用。
第三种是民众类学制,是指自清代以来的重视中小学教育的政策所创造出的、以书本教育科学知识为主的学制。
它的特点是以书本为载体,以文学科学体系为主线,坚持以书本教育夯实基础,从将来入学社会国家统考中选拔人才。
第四种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政府政策性学制,它强调以专业化为特点,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创新能力为考核标准,突出考查思想品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健全技术技能,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种是当代以来教育部、市场联动式学制,此类学制将教育部下属各类学校(如大学)所招收学生课程企业实践结合,以兼顾学习、进修以及社会实践等目的,为学生树立了具体的能力要求,提倡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也能按照部规定标准表现。
中国近现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 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 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 张百熙拟订。章程中分《 京师大学堂章程 》、《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 、《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 蒙养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 次法定学校系统。
壬戌学制
制订该学制的标准: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③谋个性的发展; ④注意国民经济力; ⑤注意生活教育; ⑥使教育易于普及;
⑦给各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进步之处
①高小由3年改为2年,中学由4年改为高、初中各3 年。 ②废止大学预科,高中毕业可直接升入大学。 ③不单设职业学校, 初中附设职业科。 ④大学采用选科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 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
1903年(光绪28年)清政府命大臣张百熙、 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订《奏定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 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 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2、癸卯学制
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 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这是中 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 系统。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 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 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 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 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 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清末学制1、壬寅学制1902年8月,清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该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二、民国学制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他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2、1922年的“新学制”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该学制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2023-11-度 • 民国初期的教育制度 •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 •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制度 •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制度 • 近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01 清朝末期的教育 制度
背景介绍
清朝末期,中国面临 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 势,民族危机深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方针,为我国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
05 改革开放以来的 教育制度
背景介绍
改革开放的实行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国家 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步增加。
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教育水平也相对 落后。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的竞争和挑战。
改革历程
01
02
03
恢复高考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 为年轻人提供了接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
教育产业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 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鼓 励社会力量办学,增加教 育供给。
素质教育改革
21世纪初,中国开始推行 素质教育改革,旨在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 力。
教育特点
国家主导
近代教育制度由国家主导建立,体现 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规划。
西方影响
近代教育制度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 响,引入了西方的教学理念、课程设 置和教学方法。
制度化
近代教育制度强调教育的制度化,制 定了统一的学制、教学标准和考核方 式。
普及性
近代教育制度致力于普及教育,提高 全民的受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 的高素质人才。
巧记我国学校制度的演变
一、清末学制(1840年-1911年)1. 废科举,兴学校: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学校。
2. 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3. 癸卯学制(1904年):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承袭了日本学制,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4.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二、民国时期学制(1912年-1949年)1. 壬戌学制(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2. 九年义务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后学制(1949年至今)1. 学制改革(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 义务教育法(1985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责任。
3. 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确定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巧记方法1. 谐音法:将学制名称的谐音与重要事件或人物相结合,如“壬寅”谐音“银元”,代表近代银元经济的兴起。
2. 顺口溜法:将学制演变过程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
例如:“清末废科举,壬寅癸卯起;民国壬戌制,新学制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义务教育普及。
”3. 时间线索法: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学制演变过程,形成清晰的脉络。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对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百年来中国学制的变革和特点
百年来中国学制的特点——中国学制的变革及启示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百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从壬寅学制到2010年发布的新的学制变化,这些年来我国的学制经过了这么多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是在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就此本文也论述了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学制变革启示中国近代学校始创于19世纪60年代。
当时以科举教育为正统,仅设有同文馆、方言馆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可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未及实施,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另颁《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为中国现代学制之始。
这一学制的确立,是清末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的产物,是教育方面新学与旧学、学校与科举、改良派与守旧派之间斗争的结果。
另外,女子教育无地位,只可在家庭受教。
一、我国的学制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将教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
这个学制的特点有:第一,注重国民教育;第二,注重实业教育;第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第四,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这个学制并没有在实际中施行。
(二)癸卯学制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学制为蓝本,同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特点,整个学制分三段六级,“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壬子学制民国元年,教育部成立,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除读经,取消科名奖励。
同年,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重订学制,称为《壬子学制》,或称《民国学制》。
(四)(四)壬戌学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学制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近代学制那像魔法一样不断变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学制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开始是传统教育这个老古板在当家。
那时候的教育就像一个封闭的小盒子,只装着四书五经这些老古董,学生们就像一群小和尚,天天念着那些拗口的经文,教育模式简直比老树根还僵硬。
然后呢,洋务运动这个“洋大人”就来敲门了。
洋务派就像一群大胆的探险家,他们带来了新的学制理念。
这时候的学制就像一个缝缝补补的破布包,在传统的基础上硬塞进了一些洋玩意儿,像外语、科学知识啥的。
可是呢,这就像给马穿上了人的衣服,有点不伦不类的。
戊戌变法的时候啊,学制又想搞个大变身。
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改革家就像一群挥舞着魔法棒的魔法师,试图给学制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们想把西方那套民主自由的教育体系一股脑儿地搬过来,可就像一个小娃娃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最后变法失败,学制的大变身也没完全成功。
到了清末新政,学制又被拉出来重新打造。
就像给一个老旧的房子进行大装修一样,新学制增加了很多现代学科,还分了小学、中学、大学这些学段。
这时候的学制像个新搭起来的积木塔,虽然看起来有点模样了,但还是摇摇晃晃的,里面很多东西还是不太协调。
辛亥革命之后呢,学制又想紧跟新时代的步伐。
它就像一个努力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着装。
民主共和的思想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学制里,让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过,这期间的学制变化也像是一场闹剧。
一会儿学这个国家的模式,一会儿又借鉴那个国家的经验,就像一个在衣柜里乱翻衣服的人,不知道到底该穿哪一套才好。
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学制又被注入了新的灵魂。
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像超级英雄一样冲进了教育的领地。
这时候的学制就像一个被点亮的灯塔,开始引导学生们走向追求真理、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
再后来,中国的近代学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慢慢成熟。
它就像一棵慢慢长大的树,虽然之前歪歪扭扭的,但经过不断地修剪和施肥,开始长出了繁茂的枝叶,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解析――近代学制的演变
1922年民国时期,颁布了一部新的学制叫壬戌学制,这部学制是以美国教育为蓝本的。1918年杜威访华,在中国停留两年,对中国教育影响很大。当 时中国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这部壬戌学制就是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研究制定的,这个全国性的民间组织发动了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成功。现在的李政道、 杨振宁等都是这个学制的受益者。这个学制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这一天已经是公历的 1904年1月13日,但还处于农历的癸卯年,所以《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所以一般认为第一个颁布的是壬寅学 制,第一个实施的是癸卯学制,简称“壬颁布癸实施”。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解析――近代学制的演变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显然它不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随着学校的数量和类型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的近代学制的确立是从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开始的。
清朝末年,光绪皇帝励志图新,责成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主管大臣张百熙拟订了一系列学制改革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这一年1902年是壬寅年, 所以这套《钦定学堂章程》简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它只经过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废止了。被废止的原因有史学家认为是政 治斗争的结果,有教育家认为是张百熙发现这一学制设计上的缺陷因而上书要求重新制定。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从1840年鸦⽚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了⼀个⼤变⾰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种新教育,⼀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封建教育,向西⽅学习的思想。
鸦⽚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旧制,⽇益空疏腐败,社会⽭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章必以⼋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思想钳制,⼤兴⽂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守,对知识分⼦实⾏⾼压政策,进⾏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
这种教育满⾜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些有识之⼠提出了改⾰封建教育、向西⽅学习的思想。
代表⼈物是林则徐、龚⾃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亥⾰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也在向中国输⼊西⽅⽂化,并开始在中国建⽴新式学堂。
早在鸦⽚战争前,西⽅科学⽂化便随着传教⼠的脚步,悄然渗⼊中国⼤陆,当时意⼤利耶稣会教⼠利玛窦等⼈,开始传播⾃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数学、天⽂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问答题我国近代学制演变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问答题我国近代学制演变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主要表现为三大基本问题:
(1)单轨与双轨
①20世纪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大多时期实行的都是倾向于单轨制的中间型学制。
②民国学制有过三次大的变动,最终依然坚持了中间制。
③建国后,学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整体趋势是“Y”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2)长与短
①清末民初学制关于修业年限的总体趋势是由长变短,至1922年“六三三”学制基本定型。
②新中国成立后学制的长短变化主要围绕小学五年一贯制进行。
(3)统一性与灵活性
①清末民初学制的共同倾向是强调统一性。
②革命根据地学制的基本走向,是由高度灵活逐步趋于统一。
③新中国的学制,是在统一性之理想与灵活性之现实的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1、壬寅学制
1902年8月,清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该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
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二、民国学制
1、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他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2、1922年的“新学制”
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该学制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该学制公布后,除进行个别调整外,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