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期末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复习重点__林崇德版
一、发展心理学现状(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换句话说,它关注人从受孕到死亡这一生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
广义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包括两部分:①认知过程特征: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思维、语言(言语)②社会性发展特征: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人格个体心理因素的发展还另外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①生理因素:身体器官以及由器官决定的动作和活动的发展②社会背景:家庭、社会、教育(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具体包括:①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②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③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⑤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在同一时刻观测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
样本可来自不同背景和环境。
通过研究,对与年龄或生理成熟度有关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得出变化和差异的规律。
优点: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缺点:①缺乏系统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2.纵向研究: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缺点: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③研究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3.聚合交叉研究: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
这种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又从发展的角度了解样本中个体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双生子研究: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1 复习笔记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
11、12岁到14、15岁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
青春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较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相对平稳,因此青春期个体的身心发展出现种种特殊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青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1.身体外形的变化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1)身高的增长青春期的个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高的迅速增长。
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1岁左右;第二次出现于青春期。
青少年身高增长速度和时间存在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男女生之间,也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班级中的同龄人之间。
(2)体重的增长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及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男孩在12~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0千克,13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女孩在11~13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5千克,11~12岁是增长高峰,13岁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3)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①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
2022考研专业课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考研重点复习笔记及真题汇编
2022考研专业课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考研重点复习笔记及真题汇编节选自识库学习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1.1 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发展心理学要点笔记_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要点笔记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要点笔记林崇德第一章概念1. 二因素理论p102. 复演说 p18 -p19 +p1873. 比率智商p19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简答、论述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第二章1. 格式 P23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3. 平衡过程 P264. 客体永存 P30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7. 同一性P2178. 观察学习 P439. 内化P44 -P4510. 最近发展区 P46简答、论述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第三章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3. ABAB 设计P574. 跨文化研究P52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简答论述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4. 说明试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 P56 -P585. 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 P56第四章1. 同nuan 双生子 P642. 异nuan 双生子 P643. 伴性遗传 P624. 低体重儿 P65简答论述1. 产前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63 -P652. 产前发展存在哪些致畸因素?它们的作用方式?P65 第一段概括第五章婴儿期(出生- 1 岁)1. 髓鞘化 P702. 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3. 视崖实验 P884. 前语言思维P92 02 年名5. 依恋 P956. 陌生情景 P987. A 非B 错误P938. 抓握放射 P729. 双向性原则P100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简答论述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P83 -84 P85 举例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01 年论述 P96 -98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02 年论述pp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01 年简 78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P100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P100 -P101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第六章幼儿期( 1 - 3 岁)1. 第二信号系统P1052. 模仿性游戏 P1083. 单词句P1104. 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简答论述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P105 -P106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P10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 年简答P132 -P133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01 简答P112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122 -P123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第七章幼儿期( 3 - 6.7 岁)1. 平行游戏 P1332. 积极词汇 P1393. 消极词汇 P1394. 自我中心言语 P1415. 内部言语 P140 01 、02 名6. LAD P1467. 他律道德 02 年名词 P1618. 自律道德 P161简答论述1. 幼儿游戏的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它所反映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 年简答P132 -P1332. 分析有关游戏的几种理论 P134 -P1353. 试分析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P141 -P1434. 试分析说明有关言语获得的几种理论?主要是“ 维果斯基” 和… 行为主义'P142 、P1435. 试举例说明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62第八章童年期( 6 -12 岁)1. 中介缺失 P1732. α 波多是皮质成熟的标志P1653. θ 波是皮质不成熟的标志4. 节律同化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01 选 P1665. 失同步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生物和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2.早期发展
-出生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社会情绪发展
-社交关系的形成
-早期语言发展
3.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社交和同伴关系
-学业和职业发展
4.成年发展
-身份和角色的发展
-爱情和亲密关系
-职业和事业的发展
-中年危机和后期发展
5.老年发展与晚年
-老年认知能力
-健康和身体变化
-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死亡和丧失的处理
6.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
-观察研究
-问卷调查
-长期追踪研究
7.性别和文化差异
-性别发展和身份认同
-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心理解释
-跨文化研究方法
8.风险因素和发展障碍
-基因和遗传障碍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心理和情绪问题
-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9.教育和发展
-学校环境和学业成就
-教育对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发展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养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照顾
这些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复习要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7.1 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在小学进行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1.学习的定义(1)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2)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提升学习能力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生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
(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发展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狭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广义:对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研究,考察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发展:连续、系统的变化(稳定、有序、相对持久)。
纵向: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横向: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揭示普遍模式与个体差异what、时间表when、解释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机制why3.目的:描述解释优化发展4.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既体现出量的积累(连续性),也存在质的飞跃(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个别差异:个体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不同关键期/敏感期: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在关键期/敏感期内,个体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影响,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该时期以后,某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语言、规则形成、情绪控制、同伴社会技能具有年龄特征:年龄阶段划分:0-2、3岁,2、3岁-7岁,7-12岁,12-18岁,18-35岁,35-60岁,60岁以上5.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奠定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直接推动,《一个婴儿的传略》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出版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学问世: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人格结构:本我——受本能驱动的人格成分: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遵循现实超我——内化了的道德规范形成的人格成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随着性成熟,性驱力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聚集到另一个部分,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进入了性心理发展的新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性本能集中于口唇,通过吮吸、咀嚼、咬获得快感肛门期,1-3岁: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快感来自对性器官的刺激潜伏期,6-11岁: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游戏活动中青春期,11、12岁起:性冲动唤醒不足难以证实或证伪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强调社会文化(而非性本能)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要实现健康的心理适应,需要解决不同时期的八种心理社会冲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复习材料
林崇德开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开展心理学?〔广义、狭义〕(1)广义:心理的衍变〔种系心理开展〕及个体心理开展(2)狭义:开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心理发生开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开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心理开展的根本原理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 关于心理开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开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3〕. 关于心理开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生命全程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1. 年龄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根据个体身心开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幼儿期〔3岁——6、7岁〕〔5〕童年期〔6岁——11、12岁〕〔6〕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2.年龄特征的研究〔p10〕三、开展心理学简史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9世纪后半期〔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2.儿童心理学演变:a.19世纪后期之前,准备时期b.1882~一战,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c.两次大站期间,西方儿童心理学分化开展时期d.二战后,西方儿童心理学演变增新期3.从儿童开展到毕生全程开展的研究〔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开展学家〔英格:最早对成年期心里开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3〕、开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开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的研究儿童心理,于1927年出版?开展心理学概论?一书,世界上第一部开展心理学著作。
)4.开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杨国教授从四个层面讨论了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方向:(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的现象(3)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4)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方法。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
发展⼼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发展⼼理学:就是个体发展⼼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成熟直⾄衰⽼的⽣命全程中⼼理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简⽽⾔之,是研究毕⽣⼼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年龄特征:指个体在⼀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理特征。
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较的⽅法。
纵向研究设计:⼜称“追踪研究”,是对同⼀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法。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起的研究⽅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效应”,指由于个体出⽣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巴宾斯基反射:胎⼉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
这个反射活动直到婴⼉出⽣六个⽉后才消失。
摩罗反射:⼜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
当胎⼉或新⽣⼉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感到⾝体突然失去⽀持时,会先仰头、挺⾝、双臂伸直、⼿指张开,然后弯⾝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
习惯化范式:⼜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指婴⼉对多次呈现的同⼀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会增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依恋:是婴⼉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童开始认识到⼀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我们将⼉童的这种认识能⼒叫做客体永久。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指⼉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婴儿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5.1 复习笔记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1.对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也影响结构。
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就直接影响、制约着其功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①脑重与头围a.脑重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出生时已重达350~400g,是成人脑重的25%。
6个月时已达700~800g;12个月时已达800~900g;24个月时增到1050~1150g;36个月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范围。
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
b.头围婴儿头围在刚出生时已达34cm左右,大约是成人头围的60%;24个月时达48~49cm;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才达52cm。
②大脑皮质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
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到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
白质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整个皮质广度的变化与髓鞘化程度密切相关。
(2)婴儿大脑的功能发展①脑电a.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步节律波α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b.5个月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
c.新生儿皮质神经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熟的。
在新生儿皮质投射区中还记录到对各种感觉运动刺激的诱发电反应,其中最成熟的是运动分析器投射的反应。
d.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期间,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的性质也复杂化。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绪论)【圣才出品】
1.1 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整理(林崇德版)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研究比较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研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儿童心理》注意没有“学”字)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何林沃斯: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类型: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横向纵向交叉研究整体研究、分析研究个案研究、成组研究5、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6、弗罗伊德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意识结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伦理原则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最基本的部分。
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即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减少痛苦。
本我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可以看作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本我生而有之,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无忧无虑,只追求基本需要的满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我逐渐与现实世界接通,产生了自我。
自我产生于婴儿早期,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也就是人能够意识到的部分。
它相当于外部的现实世界与内在的原始冲动之间的缓冲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 年龄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幼儿期(3岁——6、7岁)(5)童年期(6岁——11、12岁)(6)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2、人生的阶段依据: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四、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本我(Id)——快乐原则自我(ego)——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
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1)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2)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3)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岁)(1)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2)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
4.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1) 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要。
2)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
3)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4)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5)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6 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
5.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4)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
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同一性(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
(5)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
这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6)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
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
(7)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8)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9)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Erikson, 1959,p.118)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10)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11)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12)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13)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14)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
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15)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
7.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岁)(16)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
“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
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
8.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17)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
(18)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
(19)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
(20)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21) 1. 这八个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22) 2. 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
(23)3. 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24) 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艾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25) 2.弗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而艾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26)3.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27) 4.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二、其他人的核心观点。
(皮亚杰是重点)(28)1、华生(J. B. Watson)的发展心理学理论(29)1. 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30)2. 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31)2、斯金纳(B. B. Skinner)的发展心理学理论(32)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33)3、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34)自我增强,主动学习观察与模仿(35)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36)文化—历史发展理论(37) 1.强调工具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明确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38) 2. 最近发展区思想:(39)3.. 提出内化学说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0)(一)发展的实质与原因(41)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42)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
(43)(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44)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45)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遗传。
(46)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47)顺应: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48)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