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一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护理体会
b
四、 讨论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来
高其配合度。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心
理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焦虑
心理,加强患者身体机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和应用。
源于消化道的恶性肿瘤,胰腺癌的大部分起源于胰腺导管上
皮也就是导管腺癌,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现如今,随着社会
59.09±1.17
61.23±2.20
73.21±3.94 b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护理前比较, P<0.05
a
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其身体素质良好,有
食欲( 分)
19.26±3.18 ab
65.59±2.27
模式“ 以人为本” ,尊重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复苏的 临 床 效 果 与 护 理 方 法 探 讨 [ J] . 护 理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v.15(7) :38-40.
[3] 乔力,陶金.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临
床观察[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v.3(28) :119.
作者简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技术水平
免直肠温度与中心体温和脑温产生差异。 在低温状态下,机
14:40 分时患者再次出现心律失常,立即行心脏胸外按压,电
者造成二次损伤。
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 12 月 13 日患者神志呈停镇静剂唤醒
后昏睡至 12 月 14 日模糊变清楚,于 12 月 21 日转出我科。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示.心脏移位右侧,右心房及右心室
关键词:心肺复苏后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护理
心肺复苏术后亚低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料 进行 回顾 性 分析 , 观 察 患者心 肺 复 苏情 况 , 分析 总 结护 理对 策 。结果 : 3 0 例 患者 在 亚低 温治 疗后 , 神 志 由昏迷 转 清醒 2 2 例、 放 弃 治疗 5 例、 并
发 心律 减 慢 和房 室传 导 阻滞 1 例、 发 生耳 边 冻伤 1 例、 出现 上 消化道 出血低 温 并发 症 1 例, 经 对症 处理 后 症状 均好 转 。结 论 : 亚低 温 治 疗是 心
2 0 1 7年 4月第 7期
1 4 1
也是 患者 对 医疗 服务 的期 望所 在 。门诊 作为 医院 的服 务 窗 口, 如 何 主 [ 1 】 王爱英, 刘海玲 , 刘 海琚 . 护理 干预 对 门诊输 液 室患 者 满意度 的 影 动适 应 当前 的医疗 环 境 , 满 足患 者 的需 求 , 提 高护 理 质量 已成 为 护理 响 [ I 】 . 广 东 医学 院学报 , 2 0 1 3 , ( 0 4 ) : 4 8 8 — 4 9 0 . 工作 越发 重视 的部 分 。人性 化护 理 强调 ‘ 人 为 本' ’ , 关 注患 者在 就诊 【 2 】 王彩平 . 人 性化 护 理 对 门诊输 液 室 患者 护理 满 意度 的影 响 Ⅱ 】 .中 过程 中的需 求 , 强 调 主动 性护 理服 务 来提 高护 理 质量 】 。本研 究 结果 国继 续 医学教 育 , 2 0 1 6 , ( 3 3 ) : 2 5 1 — 2 5 2 . 表明, 研 究 组 患者 在 护理 人员 服务 态 度 、 健 康教 育 、 护理 穿 刺技 术 、 解 [ 3 】 熊瑞娟 . 人 性化 护 理 对 门诊 患者 护理 满 意度 的 影响 U 】的[ 1 】 。研 究 表 明 , 大约8 0 % 的成 功复 苏 的患者 免 体 温 过低 。 当体 温 低 于 3 2 ℃, 易 出现 电解 质紊 乱 、 抽 搐 和 呼 吸抑 因 昏迷 时 问超 过 1 小时 , 发 生 了 不可 逆 的 神经 系 统损 伤 , 而 对 心肺 复 制 , 要及 时调 高控 温毯 水温 , 并 予热 水袋保 暖或加 盖被 子 。 苏 后 患 者采 用 亚低 温 治疗 已被列 入 国际复 苏 联合 委 员会 ( I L C O R ) 的 2 I 3 呼吸 系统 的监 测 : 亚 低 温时会 使 呼吸 中枢抑 制 , 引起 呼 吸减慢 。 咳 复 苏指 南 。 , 亚低 温 可 以降低 患 者 的死残 率 , 提高 生存 率 , 改善 预后 , 嗽 反射 会 减 弱甚 至 消 失 。 因此 要 加强 患 者 呼 吸道 的 管理 , 观察 呼吸 是 一 种 安 全有 效 的方 法 , 已逐 渐 为 广大 临床 工作 者 接 受 。本 文对 在 频 率 、 深度 、 口唇 、 甲床 有无 发绀 , 保 持 呼 吸道通 畅 , 定 时翻 身 、 拍 背预 本 院行 C P R后 亚低 温治 疗 的 3 O 例患 者 的护理 体会 报 道如 下 。 防肺 部感 染 。使 用 呼吸 机 的患 者 , 要重 视 吸人气 体 的温 度 和湿 化 , 及 1 资料 与方 法 时吸 痰 , 观 察 痰液 的色 、 质、 量, 防止 痰栓 的形成 [ 5 ] 。 1 . 1资料 : 选取 2 0 1 5 年1 月至 2 0 1 5 年1 2 月 期 间在 我 院行 C P R患 者 3 O 2 . 4 循 环 系统 的监测 : 亚 低温 治疗 时会 引起 心率 的减 慢 , 血压 下降 、 低 例, 其 中男 1 9 例、 女1 1 例, 年龄 1 8 — 8 0 岁, 其 中脑 出血 1 1 例、 心 力衰 竭 血 压 等 循 环 系统 紊 乱 的情 况 , 亚 低 温 治疗 期 间 要观 察 患 者 生命 体 征
亚低温治疗方案的发展和实施(心肺复苏后)中文版
亚低温的诱导及维持
能接受并推荐的降温方法包括:体表降温, 血管内降温 避免使用冰块以及水毯(达温时间延迟, 目标温度过低) 温度过低——多种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 温度过低——多种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 凝血功能障碍
亚低温的诱导及维持
体表降温 操作简易,护理人员即可实施 循环水温以及降温毯覆盖下的皮肤状况应该 频繁的间断进行检查
2002年,2 2002年,2篇标志性文章的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 显降低心跳骤停后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损害。
1.Bernard SA, Morley PT, Hoek TL, et al: Treat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outinduced hypothermia. N Engl J Med 2002; 346:557–563 346:557– 2. The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 N Engl J Med 2002; 346:549–556 346:549–
外周体温—— 外周体温—— 包括膀胱,口腔,腋窝,直肠; 能被用于持续的体温监测,然而,常滞后于 体核温度的变化; 膀胱温度监测:充足的尿液排出
动脉导管
作用:严密监测血压以及血标本检查 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初阶段就应开始进行
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
由于低体温引起血管收缩,应寻找监测的 合适部位合适部位-前额部位
总结
很多研究结论提示心脏停搏后亚低温治疗 能降低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 目标:不仅要保留心脏和神经功能,还应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心跳骤停后的亚低温治疗方案应经济实用, 最少的资源为心跳骤停后患者提供最大的 帮助。
一例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一例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亚低温治疗是心搏骤停病人复苏后促进脑部功能恢复的重要治疗方法,配合有效的监护及并发症防治等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护理和脑复苏的护理。
认为患者抢救成功护理的主要经验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有序、系统的护理监测及有效的治疗,使患者得以生存。
标签:亚低温治疗;心脏骤停;护理心搏骤停是导致院外意外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每年约1 500人中就有1人发生心搏骤停[1]。
有研究表明[2],幸存的获救者中不超过5%能最终获得好的神经功能。
为此,专家不断进行有关心搏骤停后如何有效恢复大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已多项研究证明,心搏骤停复苏后给予亚低温32 ℃~34 ℃维持12 h~24 h治疗,能明显的降低病死率和改善神经功能。
对院外心搏骤停复苏后的病人采用亚低温疗法已被纳入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的复苏指南[3]。
现将该案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病人,男,66岁,高血压病史8年,于2014年6月17日16:10因突发剧烈胸痛,自行电话呼叫急救车,5 min急救人员赶至现场,16:17心电监护出现心室颤动,即开始心肺复苏(CPR),并除颤3次,同时行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给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及多巴胺200 mg加至理盐水50 mL中泵入升压,21 min后(一直予CPR)恢复心律,为窦性节律,脉搏可触及,心电图示下壁及右室导联ST段明显抬高,急诊抽血结果肌钙蛋白T 0.46 μg/L,肌酸激酶267 U/L,18:30复查肌酸激酶4 700 U/L,同工酶715 U/L,诊断为急性下壁及右心室心肌梗死。
于急诊室完善术前准备,在呼吸机辅助下由急诊直接送入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100%闭塞,前降支近段30%狭窄,即行PCI术,术毕于18:45返回ICU。
1例心肺复苏后病人低温治疗的护理
1例心肺复苏后病人低温治疗的护理治疗性低温治疗是指将人体温度降到并维持在32℃~35℃—段时间的一种治疗手段,可以防止或减轻重度脑缺血病人神经功能的永久性损伤,提高病人生存率和改善预后[1],传统意义上是指亚低温治疗,而对心肺复苏后昏迷的病人进行全身性低温治疗多次被美国心脏协会复苏指南推荐[2]。
尽管国内对心肺复苏成功后昏迷的病人进行治疗性低温治疗已经渐渐在急诊科开展起来,但在临床低温治疗后能较好康复的案例较少报道。
我科收入1例院外心脏骤停10min心肺复苏后成功的青年男性,并给以体表治疗性低温治疗,病人在治疗后恢复意识并且脑功能没有明显受损,治疗性低温治疗取得成功,对该病人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病例介绍病人,男,20岁。
主因“突发意识丧失”呼救,院前救护人员发现其心脏骤停并在发病10min内心肺复苏成功,送人我院急诊抢救室,发病后15h呼吸循环稳定,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性低温治疗。
病人既往体健,无过敏史。
体温控制控制方式采用ArcticSim体表体温管理系统,配合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并降低寒战阈值,脱水、营养神经以及对症治疗。
留置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
低温诱导期持续了16h,将中心体温由37.7℃降低至34.9℃,维持24h,经过9h复温至36℃,复温后12h撤离镇静治疗,此后36h撤离呼吸机,鼻导管吸氧3L/min,意识为睁眼无反应。
此后9d病人开始恢复意识,至21d后出院时能随指令做动作。
3个月随访时病人智力已经恢复至健康水平,仅遗留左下肢轻度肢体活动障碍。
1.2 结果该例病人能恢复意识,一部分原因在于年轻体健,一个重要原因是心肺复苏时间为10min,相对于其他院外心搏骤停的病人很短,另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后期及时的低温治疗。
经过护理人员精心照护,该例病人未出现任何护理相关的不良结局,说明该护理方式适用于心肺复苏后体表低温治疗的病人。
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治疗与护理观察共5页
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治疗与护理观察亚低温脑复苏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低温麻醉、高热惊厥或超高热、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及颅内感染等患者,对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
本科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对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予以亚低温脑复苏,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现就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3例,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岁。
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5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4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3例。
亚低温治疗时间3~8d,平均5d。
1.2 治疗方法23例均采用头部冰帽降温,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冰袋[2]。
对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给予呼吸道降温,5例应用降温毯进行全身降温,降温毯的温度设置为33℃~34℃,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并定时消毒,控制环境温度在20℃~25℃之间。
除物理降温外,同时使用冬眠合剂,度冷丁100mg、氯丙嗪50mg、非那根50mg加入0.9%NS 50ml中,以2~8ml/h 的速度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射, 4~6h内使肛温降至32℃~35℃。
使用多功能心电护仪监测生命体征。
23例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3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术,均确保呼吸道通畅,保证呼吸、血压和心率在正常范围。
亚低温治疗持续至脑水肿消退、听觉恢复,各项生命体征及其他指标均达到复温条件,撤除降温物自然复温,体温每5h上升0.5℃,达到35℃~36℃时停留12~24h[3]。
1.3治疗结果病情好转,神志由昏迷转清醒18例,放弃治疗5例,有1例发生耳部冻伤、2例出现心率减慢,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低温治疗的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并发症得到治愈。
2护理2.1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压疮等发生。
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
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作者:马剑飞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20期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中出现心脏骤停且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第1 d、3 d、7 d意识恢复情况及6 h、24 h血乳酸清除率。
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后1 d、3 d、7 d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初始血乳酸水平、6 h血乳酸清除率相比无明显差异,研究组24 h后血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恢复院内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意识,提高血乳酸清除率,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心脏骤停;脑复苏中图分类号:R54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0-0068-02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ld hypothermia on cerebral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5 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in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34 cases of successfu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1 d, 3 d,7 d and 6 h consciousness,24 h blood lactate clearance rate.Results In the study group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1 d, 3 d, 7 d awarene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itial blood lactic acid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6 h blood lactate clearance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study group after 24 h of blood lactate cleara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can help patients recover consciousness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fter resuscitation,improve blood lactic acid clearance rate,high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Hypothermia therapy;Cardiac arrest;Cerebral resuscitation心脏骤停是较为严重的症状,患者全身缺血、缺氧,心音及大动脉博消失,意识完全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扩散,若不进行及时抢救,通常初期出现晕厥或眩晕,中期出现昏迷,后期心搏超出5 min后易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1]。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采用冬眠合剂+全身降温毯降温的亚低温治疗一般3~7d,然后缓慢、平稳地自然复温。
要做好低温期间和复温过程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良好1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亚低温是指28℃~35℃,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是患者的体温保持在28℃~35℃。
在这种体温范围内,机体各器官氧代谢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1】。
在我国,亚低温治疗主要应用于脑卒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重症颅脑损伤等颅脑疾病患者,而应用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相对较少。
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已经被纳入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的复苏指南【2】。
笔者总结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3月,收住我院ICU的心肺复苏后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8岁。
其中急性有机磷中毒3例,溺水4例,脑出血7例,重症哮喘5例。
入院时均意识丧失、自主呼吸消失,在急诊室立即予心肺复苏、初步恢复自主循环、建立人工气道后,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机下转入我科继续监护治疗。
1.2 治疗方法用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一般用药30min后体温开始下降,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呼吸平稳且频率变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启用持续冰毯、冰帽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腋温控制在33℃~35℃。
1.3 结果本组有15例平稳度过了脑水肿高峰期,住院时间8~62d,痊愈(恢复劳动)5例,占26.2%;轻残4例,占21.1%;中重残(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3例,占15.8%;4例植物生存,占21.1%;3例因病过重或出现并发症而死亡,占15.8%。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神经细胞膜去极化 ,大量兴奋性谷 氨酸 释放至细胞外 间隙。 这导致神经细胞膜上相关受体持续 和过 度激活 , 以一个恶性
循环 的式通过激活 C a 2 + 通道促进 C a 2 + 内流 ; 且谷氨酸长时
能超过中心体温 2~ 4℃。H T能降低颅 内温度 , 从而减轻或
预防脑热潴 留现象 ] 。
・
1 2 6 ・
中华 危重病 急救 医学 2 0 1 3 年2 月第 2 5 卷第 2 期
C h i n C r i t C a r e M e d , F e b r u a r y 2 0 1 3 , V o 1 . 2 5 , N o . 2
・
综述 ・
心肺复苏后 的亚低温治疗
至整个大脑水肿 , 而脑水肿更难以散热 5 _ 。 受损脑区的温度可
代谢 , 故当时错误地使用 了深低温 ] 。 1 . 2 抑制细胞凋亡 : H T能阻断细胞 凋亡 途径 , 由此避免细胞 损伤 。H T主要影响凋亡 的早期阶段及启动阶段 , 如抑制 天 冬氨酸特异性半 胱氨酸蛋 白酶 ( c a s p a s e ) 激活 ] , 可能是 由于
1 . 9 抗凝效应 : C P R激活凝血系统 ,导致大脑和心脏 的血管 内纤维蛋 白形成及微血管阻塞 。理论上 HT的抗凝效应 可 能是一种神经保护机制 , H T有抗凝效应 , 体 温<3 5℃可出现 轻 度的血小 板功 能障碍 , <3 3 o C凝血 反应 的某些 环节受 抑 制, H T也可降低血小板数量 ∞ ] 。 1 . 1 O 影响血管活性物质分泌 : 血栓素 A : ( r r x A : ) 和前列环素
( P G I : ) 在调节局部脑血 流中起重要作用 , 两者 的平衡在 脑 I / R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亚低温治疗通常是在心肺复苏后的6个小时内开始实施,将患儿体温降低至32-34摄氏度,然后持续维持在该温度范围内。
下面是亚低温治疗的一般策略:
1. 换气管理:在心搏骤停后,及时进行有效的通气和氧合。
应该使用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和早期的气道管理,以减少延迟再灌注损伤。
呼吸管理包括早期气道开放、自主呼吸支持和氧合,以保证 adequate 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
2.心脏复苏: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至关重要的。
胸外按压应该深入而频率合理,以确保足够的灌注压和心肌灌注。
推荐按压深度为至少1/3胸廓前-后直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同时,还需要将除颤电极置于患儿胸部,并在需要时提供早期的电除颤。
3.进行快速体温降低:在心肺复苏后,可以使用冷毯、冰袋、冷盐水和体外反温装置来进行快速体温降低。
其中,体外反温装置是一种通过呼气气道处理使用速率控制的温度设备。
4.维持体温稳定:一旦达到目标温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体温维持。
维持体温包括使用恒温设备和监测患儿体温。
这有助于防止体温过低或过高,以及避免温度波动对患儿造成的额外损伤。
总之,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能够减少心肺复苏损伤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然而,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反应,以便为患儿提供最合理和有效的治疗。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When and how to rewarming? n 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 n n n 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
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时可适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以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热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应用护理进展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门急诊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复苏的方法之一,本文就此领域的一些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亚低温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4类。
①超深低温:4—16℃②深低温:17—28℃。
③中低温:29~33℃。
④轻低温:34~36℃。
国内外学者又将后二者称为亚低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发现32~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1]。
2亚低温实施的方法2.1冰袋降温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其方法为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枕后及全身大血管表浅处。
但冰袋降温法致亚低温状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传统的清水冰袋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充分接触;二是降温速度慢,体温降低速率是0.9℃/h,低温状态不恒定[2],单纯冰袋降温常对于亚低温状态的维持有一定难度,并要定时更换冰袋,特别对于整个头部降温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作为其他诱导亚低温方式的联合辅助措施。
2.2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临床上亚低温疗法多采用降温毯+冬眠肌松剂,病人经4~12h达到亚低温的目标温度[3],降温效果好,而且温度控制实施比较方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3选择性脑亚低温戴上“降温头盔”和“降温颈围”,以亚低温仪对病人整个头部及颈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维持脑温在33~35℃的水平。
常用方法有冰帽或头部亚低温仪、医用制冷仪。
一般在抢救开始后5分钟内即使用,1h后脑温即降至35℃以下。
在降温的同时应用微泵静脉推注冬眠合剂(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生理盐水50ml,24h推注维持),以抑制寒战反应。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Andrade Ferreira Neth Heart J, 2009 Sergio Castrejón Rev.Es p Cardio l, 2009
生还率 49 26 神经功能改善 神经功能改善 41 28 神经功能改善 入 住 ICU 天 数
33/49(67.3) 25/49(51) 18/41(43.9) 19/41(46.3) 14 32/52(61.5) 15/53(28.8) 67/97(69) 51/97(53) 56/137(41) 75/136(55) 22/43(51)
How Long Should be Cooled?
�
亚低温的保护作用需要有效的治疗时程 :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治疗时间 长短,而疗程过长,则不利机体恢复,增加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 险。
�
2005年ILCOR : 提出对自主循环恢复的心脏停博患者应进行 12~24小 时的持续亚低温治疗
�
临床资料:持续亚低温治疗 48~72小时也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维持更 长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
THr ,indicates immediately after reaching to hypothermia THm, during maintenance of each target temperature
Early Complication
Conclusions:Late When the target temperature was set to 32°C, P<0.05 Complication the risk of hypotension during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was increased more so than the other target temperatures (33°C and 34°C). Thus, when we perform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ROSC after a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the target temperature would be set at 33°C or 34°C rather than 32°C. Further prospective 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ies are needed in the future.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分析
复苏 后 患者 ,其 中男2 5 例 ,女 1 5 例 ,年 龄均 在 1 5 - 6 0 岁 。致伤 原 因 分析 :高处 坠落 致伤 6 例 ,车祸 致伤者 2 O 例 ,中毒 致伤3 例 ,电击伤 3 例 ,其 余8 例 均为 药物 过敏 以及 电解质 发生 紊乱所 致 。病例 纳入标 准 :所有病例 均表现为 心跳骤停 ;心肺 复苏后需要在 危重病的监护 与 治疗 ( 1 C U)作 进一步治疗 及监护 。排 除标准 :发病前期 出现严 重脑
<O . O 5 。两组患者心律 失常发生率 对 比差异 无明显差 异 ;加强 患者呼
复 ,还应达到脑 复苏这一最 终 目的 ,因此应 将重点放在脑 复苏 ,尽早 防治脑水肿 和脑缺氧 ,加 强患者脑复苏 , 帮 助促进 患者大脑神经元 的 恢 复。近年 来 ,亚 低温对脑部 的保护 作用 已得 到了公认 … 。全身亚低 温治疗相对于 局部低温治疗 疗效如何 ,仍 是 目前研究 的问题之一 。我 院近年来应用 全身亚低温 治疗心肺复苏 后患者 ,取得 临床疗效满意 ,
全身亚低温 以及 头部局部 降温起 到的降温效果 明显优于仅 采用头部局
5 0 m L ,选 用微量注射泵 以5 m L / l 1 的速度从患者静 脉滴入 ,待患者 逐渐 进入冬 眠状 态时 ,将 冰毯放置在 患者 身体下 ,水 循环温度调节 维持在
4  ̄ 1 O ℃,头部佩戴 冰帽 并以2  ̄ 3 h 降低肛 温 1 ℃方式为宜 ,最终达 到将
l 5 2 ・临床研究 ・
J u n e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1 7
亚低 温治疗对 心肺 复苏后 患者脑 复苏的疗效分析
邓 挺 余 涛 杨正 飞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目录 CONTENT
• 心肺复苏简介 • 亚低温治疗原理 •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
究 •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注意事
项
01
心肺复苏简介
心肺复苏的定义
01
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脏骤停的情况 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来恢复 患者的心跳和呼吸,以挽救患者 的生命。
02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 道和人工呼吸等步骤,目的是在 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时间内尽快恢 复患者的自主心跳和呼吸。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患者的心脏无 法泵血,导致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如 果不能及时恢复心跳和呼吸,患者将 面临生命危险。
心肺复苏可以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 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 高患者的生存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亚低温治疗可以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亚低温治疗还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钙离子内流,减轻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
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冰敷、冰毯、冰 帽等物理降温方法实现。
亚低温治疗期间需要给予镇静、镇痛 药物,以减轻患者不适感。
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 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 等指标,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降低死亡率
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 的死亡率,特别是在心肺 复苏后,可以显著提高患 者的存活率。
减少后遗症
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患者 的后遗症,如认知障碍、 肢体瘫痪等,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03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是指通过降低患者体 温的方法,减轻脑部损伤和降低 脑代谢率,从而改善心肺复苏后
亚低温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治疗
亚低温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治疗刘明伟张明谦作者单位:650051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急诊科许多报道显示ROSC后患者存活率通常是10%~20%,而且其中大部分患者还遗留神经功能残疾。
目前没有任何神经保护药物能特异的针对心脏骤停期间的细胞毒性事件。
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提示,在模拟心脏停搏后大脑受累的情况下,低温治疗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1]。
治疗性低温分为两种:亚低温,33℃ ̄36℃,它可能是最简单有效的低温治疗方法;中度低温,28 ̄32℃,研究认为该温度可致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如果持续这种低温还可导致血液凝固和继发感染。
几乎所有动物实验均显示亚低温治疗能够减少神经损害,而且发现低温开始的越早,再灌注持续时间越长,低温保护作用就越明显越持久[2]。
临床实验也证明心脏骤停后亚低温能改善神经系统预后,而不会发生明显的副作用[3]。
1亚低温治疗脑损害的可能机制亚低温的保护作用机制传统上认为,低温主要通过降低葡萄糖和氧耗减缓脑代谢,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在诱导低温过程中,体温每下降1℃,脑代谢率就降低5%~7%。
虽然代谢率下降可能起一定作用,但还存在其他更重要的机制。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对神经元和脑细胞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发生的破坏性进程进行了探讨,而低温在损伤后数分钟至数天间的作用机制也已引起重视[4]。
研究表明:亚低温具有低温可在早期阶段阻止细胞凋亡[5],还能减轻线粒体功能紊乱[6];可阻断如Ca2+内流、谷氨酸聚积、谷氨酸协同激活剂甘氨酸的释放等关键性破坏进程。
缺血后钙通道自稳态级联反应的破坏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也给低温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窗(缺血后48~72h)。
缺血诱导细胞损伤后,可发生多种炎症和免疫反应。
低温能阻止炎症反应和促炎因子释放[7,8]。
在再灌注过程中或再灌注后,诱导低温可促进代谢率的恢复,能较好地保护高能磷酸盐,减少有毒物质的蓄积[9,10]。
此外,最近的大鼠实验表明,低温能降低信号转导物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transducersandactivatorsoftranscription,STAT)中的蛋白激活,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11];低温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使内源性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下载)1-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植入低温导管
低温治疗过程
低温治疗过程
体温变化曲线图
3小时后达到目标温度(34°C),维持24小时
41
以0.25°C/h 速度复温8小时,达36°C,维持31小时。
40
39
38
体温/°C
37
36
35
34
33 16:05 17:15 18:15 20:00 0:00
4:00
8:00
诱导期
维持期
12:00 16:00 时间
心率 收缩压 舒张压
对电解质和血气的影响
195
145
K
Na
pH
95
PaO2
PaCO2
LAC
45
-516:05 17:15 18:15 20:00 0:00 4:00 8:00 12:00 16:00 20:00 0:00 4:00 8:00 12:00 21:00
姓名: 时间
体温 部位:
生 HR
临床医学低温的分类
超低温(ultra-profound-hypothermia):4℃-16℃
深低温(profound-hypothermia):17℃-28℃
中低温 (moderate-hypothermia) :28℃-32℃
轻低温 (mild-hypothermia):33℃-35℃
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 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 减少Ca2+的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抑制神经元凋亡; 降低脑细胞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理
(阻断所有破坏程序)
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 促进结构功能修复 抗凝作用; 减少大脑热岛效应; 抑制免疫反应和各种促炎反应; 减少线粒体功能不全--改善能量平衡;
1例心肺复苏术后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
1例心肺复苏术后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关键词】心肺复苏;血管内亚低温;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94-02目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骤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数患者转归死亡,部分存活者也通常遗留严重的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
因此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脑保护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
研究表明,对于因心脏骤停导致全脑缺血的患者,给予12-24小时亚低温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减轻,病死率明显降低[1、2]。
目前国内通常采用体表降温作为亚低温主要治疗手段,但其存在降温速度慢、困难大、无法精确控制、对危重症患者效果欠理想的缺陷。
血管内热交换是一种新型的降温技术,与体表降温相比,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均有显著改进[3]。
2013年10月我院EICU首次将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技术应用于一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1岁,主因突发意识丧失22小时,于2013年10月08日收入院。
患者22小时前进食过程中突发呼吸困难,颜面、口唇紫绀,约5分钟后意识丧失。
约10分钟后送至我院就诊,患者无自主循环和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固定,颜面、口唇、四肢紫绀,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反复静推并行200焦耳双相波电除颤6次,31分钟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动过速,但意识仍未恢复,行CTPA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显示左侧基底节腔梗不除外。
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EICU。
1.2复苏后治疗患者中老年,呼吸心跳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较长,复苏后持续昏迷,压眶有反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消失。
查体示:体温37.7℃,血压117/87mmHg,呼吸20次/分,心率130次/分。
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抗感染、保肝、补液、对症支持,同时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以期待改善脑功能预后。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脑损伤
江基尧
1991年在国际上首先 证实30~34℃低温对 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 模型有显著的脑保护 作用。
20g
200g*cm 轻
1000g*cm 重
600g*cm
中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脑损伤-
伤前30-34℃低温治疗或伤后5min、15min、 30min开始低温30-34℃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动物 ,观察结果:
核心温度划分
目前,国际上将核心温度划分为 轻度低温 35~33℃ 中度低温 32~28℃ 深度低温 27~17℃ 超深低温 16~4℃ 轻、中度低温(28~35℃)有良好的
脑保护作用,而且无明显副作用。
亚低温的概念及由来
》上 发表文章,首先将 28~35℃轻、中度低 温称之为亚低温。随 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 国内同行和新闻界所 广泛引用。
分阶梯达到控制ICP
Barbituates 巴比妥
Hyperventilation
过度通气
Hypothermia 亚低温
Mannitol 甘露醇
CSF drainage 脑脊液引流
Sedation, 镇静 Paralysis 麻痹
Elevation of patient’s head 30C 抬高患者头部30度
非适应症
呼吸停止且处于休克状态; 脑电波平坦、消失; 对儿茶酚胺血管反应低下者; 脑死亡者。 无绝对禁忌。
亚低温治疗过程的并发症
冷利尿与寒战: 电解质紊乱 心律失常:AF/VF/VT
心动过缓
亚低温治疗过程的并发症
感染:抑制WBC生成,破坏中性类细胞巨噬细胞功能 高血糖:胰岛素抵抗 呼吸系统:呼吸抑制、复温肺水肿 神经系统:脑血流降低氧代谢低。 凝血系统:PLT少影响凝血过程各种酶的活性 免疫系统:降低WBC的游走及吞噬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pectativing……
�
40多年过去了,心肺复苏(CPR)的预后仍令人失望 …… 2005 年的《心肺复苏指南 》中,仍存在较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 期待着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的出台(低温治疗)……
�
�
Classification of Hypothermia
� � � �
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35 ℃ 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8~32 ℃ 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27 ℃ 超深度低温(ultra- profound hypothermia):<17 ℃
�
Indication
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ILCOR)在 2005年的 《心肺复苏指南》中认为, 对于初始心律为室颤的 院外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ROSC(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无意识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 成年患者,应予低温治疗。对于非室颤心律或院 内心搏骤停患者亦可实施治疗性低温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diac Arrest and CPR
�
发病率高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仅在 2009年的前10个月里,美国
就有新增的冠心病患者 785000人,每25秒就会发生一起因冠心病引发的心 源性猝死(SCD)病例。每年SCD发生率约为100~117例/10万人 。按美国 现有的3亿人口计算, SCD总人数高达30~35万例/年。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Injury and Hypothermia after CPR
�
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缺血后再灌注性损伤 低温治疗同时作用于脑缺血级联损伤反应的多个靶点 ,具有确切的脑 保护作用,有可能降低 CPR的死亡率:
@降低组织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保持脂质膜流动性 @抑制破坏性酶反应 @降低再灌注期间脑低灌注区的氧需 @抑制脂质过氧化 @减轻脑水肿和细胞内酸中毒 @减少脑缺血后神经元细胞凋亡 @减轻脑白质损伤同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殖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汤展宏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 � � � � � � � � �
Should patients with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afte cardiac arrest be treated with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Which person should not be cooled? When should the patient be cooled? How long should the patient be cooled? Which is the best temperature for hypothermia? Should local or whole body cooled be better? What is the best cooling method? How to maintain the target temperature? When and how to rewarming? Complication and monitor
Relatie Contraindication
� � � � � � � � �
<18 岁 孕妇 药物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昏迷 心源性休克,频发的心室纤颤、室性心动过速 体温 <30 ℃ 严重的出血倾向: PLT<30×103, INR≥2.5 难治性休克(平均动脉压 <70mm Hg) 心肺复苏>45分钟未能恢复自主心跳 脓毒症
�
美国心脏协会在 2005 年《心肺复苏指南 》中明确推荐对复苏后患者 实施亚低温治疗 ,低温治疗再次成为 CPR领域的新热点 ,并将在2010 年指南中得到进一步的认可。
作者和 发表杂志与时间
低温组 ( n)
对照组 ( n)
评价内容
效果 低温组 No./tota l no% 对照组 No./tota l no% 11/26(42.3) 5/26(19.2) 5/28(17.9) 6/28(21.4) 21 17/74(23) 31/74(41.9) 446/941(50) 320/941(34) 76/138(55) 54/137(39) 23/34(68)
*我国最新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11月)结果揭晓:中国
SCD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 SCD总人数高达 54.4万例/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
� �
生存率低:国外院前生还率<5%,国内院前生还率<1% 死亡率高:院外死亡率:65-95%,院内40-50%
Christian Storm Crit ic al Care , 2008 Mic hae l holzer Stroke , 2006 Mic hae l holzer N Engl J Med ,2002 Stephn A NEng lMed,2002
CPC 评 分 1-2 52 74 死亡率 1 个月生还率 97 941 神经功能改善 死亡率 137 43 138 34 神经功能改善 死亡率
�
1993 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 概念被国内所广泛引用。
Therapy of mild hypothermia
�
2002年2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同期的两项临床研究 :院外心跳骤 停患者,复苏后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复苏后神经功能 ,低温治疗再次 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Andrade Ferreira Neth Heart J, 2009 Sergio Castrejón Rev.Es p Cardio l, 2009
生还率 49 26 神经功能改善 神经功能改善 41 28 神经功能改善 入 住 ICU 天 数
33/49(67.3) 25/49(51) 18/41(43.9) 19/41(46.3) 14 32/52(61.5) 11) 75/136(55) 22/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