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完整)在数学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学生的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一、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语文、思品教材中的内容,其定位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学,而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
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比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在上完《圆的周长》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课也能上成像语文课那样具有感召力,像思品课那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上课之前,我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将它打印在了投影片上。
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并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
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此时我并不急于将数学知识一古脑儿往下讲,而是放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痛快淋漓地发挥了一下豪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便成为学校和教师需要思考的十分迫切的问题。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学生的情感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
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则、一成不变的定理、乏味的数字运算等,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枯燥。
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
比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时,我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情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
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此,我还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平台,使教学内容更富有趣味性。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等非常感兴趣。
我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翁,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还可以把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用命名课题场景来展示。
这样,学生看到课题后会产生一种新奇感、探究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肯德基是学生很喜欢吃的食物,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我以肯德基为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同时把课题改为《肯德基餐厅里的学问》。
这样,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数学新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给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小组合作等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感。
二、提高学生信任感和自我认知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系统性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也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念,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三、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数学课程中有时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概念和难题,这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挫败感、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
这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自我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训练,培养他们的应对困难的能力。
四、体现人文关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体现人文关怀。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教学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关注。
同时,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善于表达情感,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困难,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关爱他人。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可以培养他们的人生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当学生在学业上和情感上都得到了满足和支持,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从而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一、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示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加强正向的激励,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中往往充满了挑战,学习难度大,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和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增强心理韧性。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来源,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关心、安慰、引导和帮助。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题目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鼓励学生自信、勇气等方面。
同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数学原理、概念和方法的时候,注重探讨其实际运用,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和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数学教师无论是在课堂管理、知识传授还是思想引导方面,都需要兼顾教育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领域,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效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领者,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观察、评估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过程,启发学生使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观念。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应该注重班级管理,创建和谐、安全、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的情感支持。
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分享经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接纳和关注。
教师还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注重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和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学习记录和反馈、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通过教师的角色定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情感教育和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双丰收。
数学新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
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就必须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去吸引学生学习,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地健康发展。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实施愉快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心态。
心理学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就变得迅速敏捷,加速知识的接收。
如果环境能够给人体以长期满足,就会使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学生到知识,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
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
3.多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
(三)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课时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你教我学,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
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小组内互教互学,培养学生宽容友爱之心: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使新课程充分得到表现。
(四)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目前许多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许多同学自幼娇生惯养,吃苦精神差,独立能力低,有的没有自信心,心理素质差;有的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对自己他人不负责,一遇到困难,便怕了,不愿前进了。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在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教师是在教学中最直接的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教学经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果。
因此,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在数学教育的课程中,应当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素质水平,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帮助。
二、注重数学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数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此外,在数学中,还可以注重情感交流,增强学生自尊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尽量避免给学生压力过大的考试。
另外,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考试结果,不要因为考试成绩的好坏而对自己产生过多的情感波动。
四、注重学生个性的尊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和爱好,这种个体差异是需要被认真重视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尊重,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其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学习中道出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感到学习是值得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想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通过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总之,在数学教育的课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上述方法和途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效率,从而为学生的真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学生的情感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
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则、一成不变的定理、乏味的数的运算等,相对于语文等学科来说比较枯燥。
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
比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时我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情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
比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的“分桃子”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猴哥猴弟俩上山摘了8个桃子,却因如何分桃子产生了争吵,弟弟说它最小应该多吃,而哥哥说它力气大应该多吃。
这时,猴妈妈回来了,引出问题,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怎么分呢?小学生因此对新知识产生了求知欲望,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心理产生了我要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二、克服浮躁心态,设置程序强化内控心理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为例,许多小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大量的错例分析可知,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不良计算习惯所致。
其一,缺少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
如写字潦草,结果0、6不分,1、7互变,4、9混合等。
其二,缺少计算后必须检查的内控心理素质,其中一些学生过于自信,从不检查,而一些学生只想尽快完成作业,根本不想检查,更有一些学生只想信赖家长代为检查,有错再改。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浮躁心态,造成学生在“反馈控制”阶段所做的大量工作是:纠错、改进、提高。
要改变这种现状,措施很多,其中确定一套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三、科学进行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录 引言 方法一:启发式教学法 方法二:教学情景营造法 方法三:个性化教学法 方法四:评价与激励相结合 结论
引言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 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应当关 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 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 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创造力。
方法四:评价 与激励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 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的努力 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
设立奖励机制,让学生在数学 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 力。
结论
结论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 有重要意义。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情景营造法、 个性化教学法和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等方 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心 理健康。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 团队合作来解决数学问题,培 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
方法三:个性 化教学法
方法三:个性 化教学法
监测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根据 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鼓励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来表达情感,促 进情感与数学知识的结合,提升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动机。
方法四:评价 与激励相结合
方法一:启发 式教学法
方法一:启发 式教学法
利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及时转换教学策略,保持学生的积极参 与和学习动力。
方法二:教学 情景营造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法二:教学 情景营造法
创造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快 乐和成就感。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使得学校要负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
在目前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是一个可行、有效的途径。
下面就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组织教学,自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调整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里,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并能积极提问,敢想敢说,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知识吸收率高,学习效果明显。
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心理增加一种压抑感,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又处处离不开合作,一件事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
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教育学生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许多地方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组际竞争,组内合作。
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计算,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完整地证实自己的猜测。
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创造体验成功的学习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建立自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可以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1. 创造友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友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从而减少学生的焦虑和压力。
2. 鼓励团队合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实现渗透教学1.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图形等规律,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耐心、坚韧地思考,不轻易放弃。
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采用游戏化教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运用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力。
3. 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计算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困难,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而教育作为塑造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积极的学习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释放压力,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合作式学习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教师还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三、关注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关注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也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教育又常常被认为是唯一的论据,因此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绩,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
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问题分析、归纳、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建设。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动脑筋、追求高效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数学课堂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课堂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数学课堂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
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学生的情感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
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则、一成不变的定理、乏味的数的运算等,相对于语文等学科来说比较枯燥。
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
?二、备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与教学环节,还要结合学生特点挖掘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
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如我们在教学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根据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学习知识的总量、时间、效率的实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问题的矫正。
三、教学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心理氛围?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才会觉得无拘无束,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建立同学间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
2.课外辅导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浅谈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浅谈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学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需要懂得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特点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师应扮演的角色1、身心健康教育要贯穿每一堂课。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练习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保持心理平衡。
2、注重情感教育。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逻辑学科,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案例分析、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被关注和重视,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对能力。
三、案例分析1、案例1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场景设置为一个商场购物的情景,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
同时,在情境的基础上,延伸思考,鼓励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理解生活,思考如何对待消费和购物等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消费态度。
通过案例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案例2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问题,仅靠自己的努力难以取得进步,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小明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
老师可以通过对小明的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四、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必要的,只有通过教师角色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做到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情感交流和心理健康愈加重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激发同学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每个同学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坚持生命的最正确状态。
今天,朴新我给大家介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加强同学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对培养同学〔心理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有的同学怕学数学,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关于这些同学,我们应该进行正确诱导,注意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各别辅导,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优良效应。
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怀、帮助每一个同学,做同学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庞大的教育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提升同学的心理素养,使之乐于学数学、学好数学。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位非常聪慧的同学,但他上数学课时总是不用心听课,老爱睡觉,作业也不按时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视察,我了解到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缺少母爱,在学校又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与赞扬,所以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激励他要发挥他的聪慧才智。
在课堂上,我也常常叫他回答问题,总是以"你真棒',"回答的真好'来激励他。
慢慢的,他爱上了数学,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了,作业也能独立的按时完成了,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他的变化,不得不说是"师爱'情感的作用。
教师对同学的爱护激励和信任,能引起同学的积极响应,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但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碰到困难时要以优良的心理素养去面对。
二、诱发同学的好奇心,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利用同学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好奇,要爱护和培养同学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同学逐步养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独立思索的习惯,保护同学的探究精神、革新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同学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个性,把同学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为学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教育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增强。
数学是学生在学校必修的课程之一,也是很多学生认为难以掌握的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不仅完善数学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探析。
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氛围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相互尊重和爱的氛围。
例如,教师可以设立小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树立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指在教育训练过程中, 合理地规定目标,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差距,并通过自我调节与努力,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适宜的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建立自我认同,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例如,提前告诉学生本节课要讲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清晰了解学习目的和意义,并通过认真、刻苦的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三、注重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念、调节情感状态、增强心理健康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地表扬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候、关心等方式,增进学生与自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其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个体差异,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行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加强性格培养性格特点和身体健康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性格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数学教育的性格培养很重要。
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教育中,强调“用语言怀疑,用数理推进”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和创新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亳州二中杨新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压力山大,有些人不堪这种重负,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到手无缚鸡之力的幼儿园小朋友身上。
尤其是最近几年,这种事情屡见不鲜,是什么促进了这种现象的滋生?究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心理不健康,想要报复社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这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主要是他们受不了各种压力,生活的不顺,让他们仇恨生活和社会。
要想把这种现象消灭掉,还是要对孩子从小抓起。
小时候,孩子都是父母掌心中的宝,不舍得打,不舍得骂,但往往教育不到位,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成了老师的任务,家长把责任都推到学校,孩子的一切不良习惯,家长希望老师帮助孩子改正,但这需要家庭学校两方面共同努力。
现在的家长只知给孩子钱,怕自家的孩子受委屈,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大多数家长还多给,但从不问自家的孩子把钱用到了什么地方了,怎样花的这些钱,也不给孩子讲生活的不容易,所以有些学生也不知道家长在外打工有多难,他们在学校里也不好好学习,特别是那些没有上进心的学生,但大部分学生的品性还是好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做潜移默化的引导。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而且在身体上、以下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
具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达到以下八个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特征。
在网络的冲击下,青少年的思想心理日益复杂,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每一位任课老师应根据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生自身的资源,达到教学与心育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使全体学生受惠。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深挖新教材中的心理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双丰收。
数学新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
例如:“每一节后面的读一读栏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等,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长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材中有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计算繁琐,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新教材倡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分享,如制作视力表,探索勾股定理,测量旗杆的高度,观察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等等需要学生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寓教育于学习中。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才会把事情做好,将来出社会工作也一样的道理,都要讲究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加以挖掘,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融合的学生之间的感情。
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就必须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去吸引学生学习,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地健康发展。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实施愉快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心态。
我们班就有一个学生,高一分班时到我班,当时我班61人,他的成绩是43名,虽然成绩不理想,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个学生很好学,成绩一直考得不理想,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就像110米跨栏,前面一道道坎,只要把坎迈过去,以后的路就会很顺,会越学越有劲,这个学生的成绩不太起色,有点想打退堂鼓.刚好我们学的选修≤计数原理≥这一章,与前面的知识联系不是太紧密,而这个学生很喜欢排列组合.记得在一次教学中,有一个题目是:三个三口之家坐一排,要求每家3口相邻的排法共有几种?前面我已经提到相邻捆绑,不相邻插空,别的学生孩子还在想到底怎么做的时候,他已经报出答案1296,我让他讲讲解题思路,他心里有点害怕,不敢上台,在我的眼神的鼓励下,他终于走上台来,他讲的有板有眼,看得出学生都听懂了,我接着又表扬了他几句,看的出来,他很兴奋。
后来他学习数学的热情又高了许多,成绩上升很快,这个坎迈过去以后,他觉得以前碰到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没有拦路虎了,学习有成就感,进步就很大。
心理学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就变得迅速敏捷,加速知识的接收。
如果环境能够给人体以长期满足,就会使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学生到知识,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
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
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之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中主要是教师的认知偏差,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对抗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使师生关系会日趋紧张。
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创设健康向上的教学气氛,启发思维,激励创造,从而使师生在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用亲切友善的笑容,常挂在嘴边的激励语言,如:“你说得非常好“,你真棒”,“很好”,“你很聪明”,“再想一想”,“这么难的题你也做出来啦,你成功啦”等等,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万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2.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成就,如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便会有一种经常的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中品味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
如果一个学生很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做事就会缺乏自信,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自卑的心理。
在课堂上要坚持以表扬为主,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感。
这对学习后进生尤其重要。
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利的。
3.多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
处于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迫切,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
在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信心、多一些成功体验。
“让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是我的教学观点。
(1)在课堂中多提问学生。
(2)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或上讲台前板演。
当学习一条例题或思考一道习题时,让我们的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可以请某一小组的同学上台讲解解法,或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上讲台前板演解题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
三、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许多学生存在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校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全面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6人为小组,6名学生中有上,中,下三层的学生,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每组都有由一名组长负责,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
上课时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你教我学,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
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小组内互教互学,培养学生宽容友爱之心: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使新课程充分得到表现。
四、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目前许多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许多同学自幼娇生惯养,吃苦精神差,独立能力低,有的没有自信心,心理素质差;有的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对自己他人不负责,一遇到困难,便怕了,不愿前进了。
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就会产生焦虑,甚至颓废的情绪,可能发展到以后在各个方面也会出现小小的挫折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忧郁的心理,阻碍学生健康发展。
增强耐挫意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和适应遭到反对和不成功,学会接受有益的批评。
(1)从解题中增强耐挫能力。
G。
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
通过学生在解题中受挫或尝误中提高耐挫能力。
例如:有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数学题计算是过于复杂的,费时费力,考试一般不会出这么复杂的数让学生去计算的,当学生遇到这么复杂的数运算时,心情会比较烦燥,意志薄弱者则不想做了。
这时,我就说:“这是考验同学们意志力的时候了,若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看那一位同学取得成功的,就是一个最有毅力的学生了。
”在数学过程中,解题的成功会使学生以更高昂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都能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去学习与工作。
在学生受挫时,应教育学生在受挫之后,不要一蹶不振,而是要冷静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奋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解题策略,努力将“山重水覆”转化为“柳暗花明”。
(2)从小组竞争失败中增强耐挫能力。
在小组教学中我们采取一些小组比赛,评选优秀学习小组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同时也是对落败的小组的同学是一种打击。
此时,应该教育学生:人生中总会遭遇到挫折的,要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唯有更努力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去努力,胜利的机会总会有的。